描写桂林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桂林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桂林的诗句

描写桂林的诗句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1-054-002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欣赏一处美景,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这个地方是哪里呢?(我国广西的桂林)让我们和作者一同乘着木筏,走进这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板书:桂林山水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

1.听配乐朗读,通过听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桂林山水之美。

2.分段朗读。

三、课文赏析

1.这篇文章作者写了桂林的_______和_______。(山和水)

师:同学们认为桂林的山水有名气吗?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甲”的意思是第一,人们认为桂林山水天下第一,这是对它的高度赞扬,如果不亲自去看看,怎么能理解呢?作者也兴冲冲地乘着木筏,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2.赏析第二自然段

水我们都见过,比如潺潺的小溪、湍急的河流,作者见过的漓江水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看课文,说说漓江水都有哪些特点?

生:静、清、绿(板书:静、清、绿)。

师:漓江水有多“清”呢?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指导学生用惊讶的语气读这个句子。)

师:连江底的沙石都看得到,漓江的水果然很清。

师:作者是如何来写漓江水的“绿”?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指导学生用感叹的语气读这个句子。)

师: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无暇:没有瑕疵。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把漓江水比作翡翠)。

师: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漓江的水绿得真美啊!

3.赏析第三自然段

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之美,那桂林的山又怎么样呢?

同学们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大家观察这段和第二自然段在写法上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生:(1)开头也用了对比的写法。

(2)结构是一样的,都分别写了桂林山的特点。

师:桂林的山又怎样呢?

生:奇、秀、险(板书:奇、秀、险)。

师: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奇”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奇峰罗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形态万千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排比。

师:同学们能不能也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________真_____啊,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_。

生:学生举手回答

(例:___天上的云真美啊,像猫,像狗,像马。)

师:桂林的山有多险?同学们找到相关的语句。

生:桂林的上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危峰兀立:危:高。兀:高高的突起。指高高的山峰直直地耸立着,山峰笔直地挺立,感觉很危险的样子,形容山势险峻。

怪石嶙峋:有身体消瘦露骨、突兀的样子、山石形状奇特等意思。

看山势,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它虽然是静止的,却也给人徒增几分险峻之感,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小结:我们随着作者的步伐,走进了桂林的山,尽管我们没有亲自到过,作者形象的描写,我们早已经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4.赏析第四自然段

师:山、水各有姿态,如果把山和水一起来观赏,又有怎样的姿态了?现在我们来看看第四自然段。

谁起来给我们读一读这段?

生:学生举手读。

师:读得很好!

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同学们找找看。

生: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师: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因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

师: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

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师: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联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前后照应。

作用: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四、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怀着好奇心来观赏桂林山水,看到如此优美的风景,心中的喜悦便油然而生,所以作者写下这篇文章,来表达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热爱和赞美)

五、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我国地域辽阔,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多不胜数。桂林山水只是这众多景物的一个缩影,我们看屏幕,欣赏一下祖国的美景,由衷的产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六、课文结构

桂林山水

总写 桂林山水甲天下

水 静 清 绿

分写

山 奇 秀 险

总写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描写桂林的诗句范文2

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不开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说话和作文是调动自己平日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用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个人语言积累、语言经验越丰富,他表情达意也就越流畅、越准确、越生动。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只能依赖于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我们在教学时应直奔语文教学的主题:积累运用语言,真正教学生学习“语文”,而不是学习“关于语文”的那些东西,进而形成一个积累的体系,提高表达能力。

一、在诵读中积累,在情境中积累。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欣赏力。

1、提倡多读多背。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诵读过的名家名篇、儿歌,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表达琅琅上口。对于其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早已潜移默化地形成于自己的语言结构中,并且不时地在用。当然我们可选择有价值的语言进行积累。

(1)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描写山川河流、自然百态的词语……还有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学完每篇课文后,要鼓励学生把诸如此类的词语抄录下来。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可结合“思考・练习”第三题,请同学们画出课文中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将它们抄录在阅读笔记上。

(2)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可以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作者对海水色彩、鱼的各种样子描写得十分生动优美的句子,然后在抄下来,让学生做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另外还有细节描写具体生动的句子等等也可以积累。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积累语言,学习表达,还能使学生学习如何观察。

(3)富有哲理和意蕴深长的诗句。这样的句子诗句不仅可以在平日上课时积累,在课外阅读时也可以进行积累,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补充积累的素材。如在学生朗读、感悟理解好《黄鹤楼送孟浩然于广陵》这首诗后,我们可以适时推出《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俯之任蜀州》等一系列送别的诗,并引导背诵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天涯若比邻”等等,使得学生对离别愁绪有更多的感触。

(4)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等句子。积累这样的词句,不仅使学生领悟语言的表达方式,还能使学生从中学习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

新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从对下一代负责的高度出发,抓好学生对于语言的背诵积累。

2、引入情境,进行积累。

小学生积累语言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积累语言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进入语文所创设的境界,进行积累。如学习《桃花心木》一课之后,可设计一道填空题,让学生填上新学过的重点词语,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几组近义词的辨析。如,在括号里填入与句意贴切的成语: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应接不暇、琳琅满目。A、在博物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B、老玉器店里陈列着花草、鸟兽、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栩栩如生,真是()。C、各种各样的鸟儿欢叫着向大榕树飞去,令人看得()。D、商店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真是()。学生要想做到准确填空,必须仔细品位每句的语境。这样的练习,比简单的抄抄背背好得多。

二、依靠积累,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语言的积累,不仅是字、词、句、段、篇的积累,同时也是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活动。背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积累词句的同时,不也可以领悟到“站多高看得远”的道理吗?诵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能不受到诗人那种对家人深切思念之情的熏陶吗?而这种阅读感悟能力又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阅读感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有效的积累,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这需要反复锻炼,在积累中逐步养成。没有一定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就是说,不认识足够数量的字,比较常用的词语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对常用的句式十分生疏,阅读就无从谈起。没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要深切地感受、理解文字材料,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依靠积累走进语言,感知语言。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使课文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如《桂林山水》中描写山、水景色两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多种写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引读、对读和吟读等多种方式,不但积累了语言,同时也领悟了这些描写方法。对学生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增强自身的语言美感都有积极作用。

这样的阅读训练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感情的体会,又能使学生揣摩意会到语言的表达方法,增强了整体感悟能力。

三、积累、感悟、运用,三维互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组织、协调学生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三维互动。

1、在运用中学会积累。

我们教师可经常组织学生交流见闻、交流读书心得,组织学生在情境中讨论、辩论等,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习作时,引导学生经常小练笔。如仿写:可仿句式,仿修辞手法,仿立意;又如写观察日记、写读后感,可侧重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表达。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在他们有了初步的写作能力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少儿报刊投稿。在写稿和投稿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关注少儿报刊的阅读,特别是同类题材同类体裁文章的阅读。这类练习,既能促进学生写作兴趣、表达能力的提高,又能积极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

2、将积累、感悟的语言进行实际的运用。

描写桂林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文学语言诗文歌谣谜语美称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文学语言是其中的一支艳丽奇葩,包括有被喻为“人类文学宝库奇珍”的诗歌,有通俗易懂的谚语,还有言简意赅的成语等。将其中富含旅游地理知识的文学语言巧妙运用于旅游地理教学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在运用有声语言配合无声语言教学时,使学生从中获得艺术美感。中职学校旅游地理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中丰富的地理知识。并将其恰当运用于旅游地理教学之中。从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爱学,最终达到学会。

1.古诗文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在我国有许许多多流芳不朽的诗篇,其中对地理事物的描写不仅丰富而且全面。虽然不少描写是服务于文学创作的需要,并非自觉的地理行为,但其中能清晰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地理科学内涵的诗作不胜枚举,另外部分诗作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地理规律,反映了当时社会地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地理科学价值。

中职学校旅游地理教材中《华东旅游区》一章的教学内容,就诗文的巧妙引用,加以举例: 本区内的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歌颂的对象,苏轼将西湖比喻成美人西施。诗中这样写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虽然寥寥数语,却让学生在诗人描绘的西湖中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再如,在给学生介绍长江这一黄金旅游线时,开篇可用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来引入。

在讲授江西风景名山庐山时,不妨把大诗人白居易在游大林寺时所作的《大林寺桃花》加以巧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其中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庐山的垂直自然带。当给学生介绍庐山瀑布时,我们不妨和学生一起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到了瀑布的壮观。

此外,在旅游地理课堂上给学生介绍到我国的季风气候这一知识时,学生往往感到很抽象,但在课堂中通过引用他们都较熟悉的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冬季常有风雪降落,可以用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描述。也可引入在《沁园春?雪》中的描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我国古代诗词的作者绝大多数是当时的士人、学者、僧道、从整体看他们是具有社会最高水平的知识群体。他们因为赴任、征战、迁徙、游历或流放等原因,足迹遍及海内,所以对自然地理、社会人文地理事物有了较多的观察、了解或研究。因此,在旅游地理教学中适时适地的恰当引用诗句,即可增进教学效果,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歌谣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歌谣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语言艺术形式。众所周知,旅游地理知识包罗万象,要想使学生掌握这么既多又杂的知识点,使用歌谣法在旅游地理教学课堂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也是如此。现就旅游地理教学内容,试举几例加以说明:为便于学生掌握我国的十大旅游胜地。教师可将内容编成如下歌谣教给学生:“故宫长城避暑庄,兵马鏖战三峡上。苏州园林映西湖,黄山日月好风光。桂林山水甲天下,十大胜地美名扬。”

要完全掌握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是学生记忆的一个难点。但是,如果将其编成歌谣教给学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得多了。运用歌谣如下: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渝蒙海台北上天,港澳早已把家还。”

再如讲到我国宝岛――台湾,将其富饶的特产编成如下顺口溜教给学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森林山中富,盖世推樟树。稻蔗蕉菠菜,盛产在西部。山区金铜硫,西部煤石油。 浅海石油气,渔场盐仓著”。实践表明,歌谣法在旅游地理教学的使用过程中,不仅受到学生欢迎,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谜语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人们常说谜语是文学语言中的一种文字游戏,但当我们在游戏之余细细品味时,就会发现谜语在启迪人们智慧的同时,又培养和锻炼了人们的创新思维。所以,如果将其运用于旅游地理课堂教学,起到调节学生学习情绪,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作用,并达到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妙处。同时又利于学生对个别知识的记忆,现举如下几例:我国的一些地名,可猜成如下谜语:

船出长江口---上海 风平浪静---宁波 太阳落山―

圆规画蛋-----太原 银河渡口------- 天津 海上绿洲 ----青岛 等等

4.美称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美称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特定称法,其表达的特征显著而丰富。通过在旅游地理教学的实践运用中结果表明,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有利用对知识的准确掌握。现举一些常见的例子:森林被喻为“地球之肺”,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江河被喻为“地球的血脉”等等。

又如中国有许多旅游名城,它们有着生动的别称,我们不妨这样总结给学生:哈尔滨被称为“冰城”;齐齐哈尔称为“鹤城”、广州被称为“羊城”、苏州被称为“园林之城”和“水城”、昆明以“春城”著称、而“泉城”早已成了济南的代名词,拉萨也是众所周知的“日光城”等等。学生得此启发,纷纷上网查找、收集古今中外的地名乐此不疲,引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师而言,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中职教师的基本条件。旅游地理是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丰富旅游地理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语言更加形象化和艺术化,教学手段更加新颖和多样化。旅游地理教师巧妙使用文学语言,从而改变以往“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沉闷旅游地理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适时的引用学生所熟的诗文、歌谣、美雅称等汉语言知识,既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祖国名胜美的熏陶中又全面提升了中职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此举,不愧为打造魅力旅游地理课堂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胡新天.试谈唐宋诗词的地理价值[J].《地理教学参考》,1987,(1):25-26

[2]胡新天. 试谈唐宋诗词的地理价值[J].《地理教学参考》,1987,(2):22-23

描写桂林的诗句范文4

秋的感怀

孟 超

据说桂林是没有秋的,因为秋老虎过了之后,便就快到冬天了;可是事实也不尽然,在八九月间,一阵热雨之后,到了晚上,也总有一些滋味和与夏天不同的凉意。

当你走到树底下,也照样的飘下了一两片树叶,虽然用不到猛然的一惊,但秋的感念多少是存在的。

除此,街头上、庭院里,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这大约是那些人认为没有秋的原因吧。

记得在上海时,秋一到,马上路口就有敲着木梆的卖白果的声音,它像候鸟一样,才准确哩,那声音真使人有说不出的寂寞之感啊;尤其是热天还没有过完,大商店、小商店、百货公司,都挂出“秋季大减价”的市招,触目惊心,使你任管怎样的热中,总不会不觉秋是在心里哆嗦的。

北平,我也曾去过,秋更是容易感到的,且不必说西山的红叶、北海的残荷;就是东西来顺、便宜坊等处的涮羊肉、烤鸭,都按时上市了,即使天气还热燥燥的,那你能说他不是秋天吗?

我的故乡――青岛,更是一个最好秋的圣地。那里,山,在初秋,被翠绿的草色点染得更加清秀妍丽,遍山的爬山虎的叶子,红的像胭脂一样,不用三杯两盏也就心醉了。自然海滨浴场是阑珊了,软沙的轻梦,也快到了醒的时候,但晚间山高月小,秋涛击着岩石,南海沿人迹还不冷落,在煦煦的余温中,临着海去听秋声,的确会使人心情奔放的!

那都是抗战前的事,不谈它也罢。

不过,有人告诉我,在关外,秋高马肥的时候,听到了一声旅雁的唳声,总有一点苍凉之意,那情景是介乎悲爽之间,很可代表了秋那种使人捉摸不定的味道,可惜我没有到过关外,还得留待失地收复之后,再去领略吧。

抗战之后,我也曾在初秋的夜晚,在大别山作过随军的;我也曾在黄鹤楼头,对着秋的江流,作过夏口汉阳的远瞩;我也曾突破敌寇的包围,登过武胜关,偷越了鸡公山的脚麓;我也曾在襄江的古渡,看过落日,吊过三国的遗迹……然而,那些时候,秋似乎不在心上似的,虽然也倏忽地过去了,可没曾留下了凄凉的感觉。

桂林,不似上海,不似北平,不似青岛,更不似皖鄂各地,画家虽也曾画出了“漓江秋渡”的画意,但我站在中正桥头,感不到桂林同别处哪里有什么不同呢?

往年秋天一来,总要举行一次筹募寒衣大会,那可使我们觉到秋天到了,壮士衣单借以作为秋的表征,但今年还没开始,更使人觉到秋意薄了。

秋天,只低回于欧阳子的《秋声赋》,那总不免使人气短的,抗战已经四个年头了,不但我们的力量,应该愈磨愈壮,而且心情也需要更健强些,哪里能受了时令的摇动呢?

让我来模拟一下吧,新谷是在收割中,无边的大野,撒下遍地的黄金;农夫农妇们,纷忙在田亩里,都辛勤地露出了笑脸;没有作战的部队,也放下了枪杆,帮助着他们秋收,田垄里唱起生产的歌声、收割的歌声。这是多么自然的、美妙的、使人兴奋的,抗战中的欢愉的画面呵。

再想下去,秋收之后,食粮是充实了,人民生活是安定了,士气也增加了,抗战是在无形中添加了不少的劲儿,我不能卑薄秋,而满怀喜悦,正为着秋而鼓舞哩。

这样,这样,我飘飘然地赞颂着秋的来临!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心稍微一沉,又似乱梦被打破了一般。到处都闹着米价的高涨,正如秋潮般的汹涌,物价也像与米价竞赛似的,只见它不断地升起,没有低落的希望,大家都皱着眉头,喊出了困苦的呼吁,秋没曾使人悲戚,人倒使秋添上了不少的苍凉了。

今晚,踏着凉月的影子,想到秋,也感到秋了;但心实在飘不起来,生活下坠着,气压铅样般的低沉着,紧压着,不知为什么忽然记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旧诗:“曾惊秋肃临天下”,反复了多时,以后是什么,却记不起来了。

(选自《名家经典小品文选》,有删改)

技法解码

本文是以对秋的体味与怀想为线索来串联材料的,且抓住了桂林、上海、北京和作者家乡青岛等各地秋天的特征,描写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秋景:眼前使人悲戚、压抑的秋景;回忆中或使人寂寞或使人心情奔放的秋景;怀想中或使人悲爽、苍凉,或使人兴奋、欢愉的秋景。本文语言平易朴素,却朴而不拙。结尾处引用鲁迅先生的诗句,看似信手拈来,却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本文以“秋的感怀”为题,既有作者对家乡的秋的美好的追忆,又有对胜利之秋的憧憬,也有对现实之秋的深深忧思,将战士的豪情与文人的柔情融为一体。作者身处南国的桂林,思绪却绵延到千里万里之外的上海、北平、皖鄂等地和故乡青岛,又联想到写作《秋声赋》的欧阳修,体现了抒情散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特点。

【学生跟帖】

秋醉双秀

刘 洁

随着夏日的知了声的远去,仲夏的火热渐渐退去,秋向我们走来了。在春夏秋冬四姐妹中,我最爱的便是秋了。她只略施脂粉,便清丽动人,心境平和,宛如一泓清泉。

在秋日的一个下午,我来到了双秀公园,在这里我领略到了一份独特的美。园中的小径上没有游人,曲折的石板路上撒满了金色的落叶。没有阳光的照射,叶子失去了耀眼的光环,却有了一种朴实的美。脚踩在上面,软软的。一阵凉爽的秋风吹过,我感到阵阵凉意。“沙沙”“哗哗”的响声传来。抬头一望,秋风中的树叶正婆娑起舞。一片独自在树梢上舞蹈的黄叶,在风中最后望了一眼自己的母亲,便跳下树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化作一只蝴蝶,为秋增添了一抹色彩。

走着走着,天空中突然传来“隆隆”的雷声,雨点滴落在我的身上。我慌忙躲进了一间小亭子,暂避风雨。原来这座小亭子叫“清凉亭”,过去我也来过这里,但从未注意过它,今天却把它看了个清楚。亭子不大,四面的红柱有些斑驳,穹顶上的画却异常鲜艳,画的是“八仙过海”。我站在亭边,向湖中望去,不远处有一片荷花。荷花已经凋零,只有几朵还在苦苦坚持。万绿丛中一点红,这几朵花为那片绿色增添了不少风韵。有的荷已成了残荷。淅淅沥沥的雨点打在荷叶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响声。我突然想起《红楼梦》中,林黛玉要“留得残荷听雨声”,今日幸遇此景,心中十分高兴。此时的荷花好似素装的,脸上蒙着面纱,娇艳的容颜若隐若现,让人沉醉。不知不觉中雨小了,湖上一片浓雾,好似仙境瑶池。

出了小亭,我在这如烟的雨中,继续前行。一团红雾出现在前方,我快步走去。那红色越来越鲜艳,越来越炫目,原来是一株黄栌。手掌形的叶片,片片鲜红,分外醒目。雨冲刷掉了它身上的灰尘,绽放出美丽的笑颜。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呀!

天渐渐放晴了,眼前出现一座掩映在绿竹丛中的小屋,这便是“翠庐居”――一个小茶馆。虽已是秋天,这里却依旧一片翠绿。走进小院,便嗅到阵阵的茶香,那是小店老板款待顾客的绝顶“美食”。院子里的柿子树已经结果了,红彤彤的,像一个个小灯笼,晶莹的水珠点缀着,像一件艺术品。花圃中的白在秋风中摇摆像跟客人打招呼。

我醉了,醉在了缥缈的茶香之中,醉在了泥土和的芬芳中,醉在了秋日的意蕴中。

描写桂林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意识 自主探索能力 兴趣 真正的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54-01

34年的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注重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倡导自主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卸去教师过重的讲课负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从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获得知识与技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活力,是推动人闪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有了兴趣,注意力就会集中和稳定,对学习就会坚持不懈,很容易接受新知识,很容易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习内容也就记得特别牢,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学习意志处在锻炼之中,他们中的大多数意志还比较薄弱,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持久性,所以教师应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教《桂林山水》时,特别注重“阅读链接”与课文的紧密联系。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读后说说。这首诗写出了漓江的哪些特点,哪些句子写得最动人……让学生懂得可以用多种形式描绘同一景物的特点;还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进行再创造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从而进一步理解《浓碧》这首小诗的意思,诗句优美,情景交融,极富感染力。 开头写出 漓江 水 的特点:“浓碧”、“轻软又柔和”。疑问的句式,生动活泼, 突出诗人的好奇、惊叹。“绿玻璃” 的漓江清澈见底, 船和人影,一诗上一下,位置分明,画面静美。而绿草探头的特写镜头, 显现出漓江迷人的情态;把绿草当作人来写,喜爱和赞美之情,在字里行间就表露无遗。教学时还可以以《浓碧》模仿写一首诗 ,如:《浓碧》是谁将百里漓江染成浓碧?是谁在晶莹的水底,铺下了片片芳草地,轻软又柔和?船行在绿玻璃上,人影倒在绿玻璃下。绿草在水底探起头来,像是向水面上问:你下来吗?通过模仿,不断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笔者还安排了学生当桂林山水、南靖土楼等的导游,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笔者认为: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审美能力、想象能力都在这浓厚的兴趣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所以,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它能吸引学生观察、探索、思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一旦学生短期的既定兴趣升华为内心深处的目标兴趣,那么其内在的学习潜力将会被充分地挖掘出来。

二、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入手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如果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效果则事半功倍。因为人对客观事物的主动参与意识富于知觉之中,这种动机提示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动性,对被动意识较强的学生更显得促动的必要性。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因势利导,通过创设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思考、探究、感悟、展示才能的空间。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并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从中培养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语文的诗歌教学中,背诵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因为选入教材的诗歌蕴涵几百年几千年人类文明精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背诵更是培养文言语感、积极文言素养、巩固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吸取古文精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我在诗歌教学中,一改传统教师讲课的时间多,而学生用来诵读的时间少的老习惯,鼓励学生主动“接触”诗歌内容,熟读成诵,并创设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三、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入手

有自主探索就能不断创新,而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本学科广阔的空间、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课堂上不要习惯于把老师设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权威教学,要真正成为语文知识的传播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随时插问“为什么?根据是什么?你能说出理由吗?”等等,这样就能为学生创设大胆探索的空间,带着一种怀疑的精神去学习,增强学生自主探索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大家知道:语文即生活。不仅是说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让这些知识再回到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才会热爱人生,珍惜生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程标准也是这样说的。

描写桂林的诗句范文6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能够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等明丽的色彩,能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了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能够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了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能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一篇废物管理

下一篇我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