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创新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创新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创新教育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1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出了“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他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了成功,成了大发明家。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以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的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悟“创新”成功的滋味。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2

【关键词】中学化学创新教育创新精神

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就是弃旧扬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不仅仅是发现那些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也包括对于自己来说是新鲜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那么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最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3

一、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创新意

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以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教师的言论只能“惟命是从”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平等意义上的“人”,即师生是平等的主体,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信任的双向关系。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内在的组织者,学生作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获得创造的喜悦与成就感,体验创新的价值与魅力,逐渐增强创新意识。

二、介绍科学家的创新成就,激发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创新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因素和情感因素。动机因素是由发现新关系的需要转化成为推动人们发现新关系的力量,而情感因素是在发现新关系上表现出的情感体验与坚韧的意志品质。创新要比常规解决问题有更多的艰难险阻,在排难除险的过程中,如能乐在其中、锲而不舍,那就具备了创新必要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自然科学,构成大千世界的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从19世纪初英囯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到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原子—分子论,再到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科学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才初步弄清原子有复杂的结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做高速运动。这些不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发现、发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讲空气组成时,介绍科学家如何发现空气成分的。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氧气大约占1/5体积,氮气大约占4/5体积。后来英国科学家雷利于1892年发现从含氮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每升重1.2505克,而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在相同情况下每升重1.2572克,两者相差几毫克,但已经超过实验误差范围。后来由他和其他科学家的反复实验,又陆续从空气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通过这个事实,教育学生在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都要像科学家那样一丝不苟。只有具备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才能取得成就。

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既学到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又激起了他们不唯书、不唯古、不唯权威的大胆探索和创新精神。

三、利用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能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验证性实验无法代替的。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4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培养出的孩子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从而养成了只能在家长或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运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进行创新的习惯。家长和教师教育时还提出什么“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致使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定势思维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主动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1.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1)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最终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成为“有知识,无能力;墨守成规有余,创新精神不足;思维呆板单一, 缺乏灵活变通”的现代“文盲”。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教学中,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的人,顽强的人,不怕失败的人,敢于献身的人才可能有所创新。让学生知道创新并不神秘,从而树立创新的自信心。

(二)加强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的规范化管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顺序,必须严格按操作顺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勤奋、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如:做磷的燃烧实验时,水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如何才能燃烧?对铜片上的红磷,学生很快就会回答,而对于水中的白磷,学生因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只会回答将其拿出水面。老师在加以肯定后再问:“如果说不拿出水面能否燃烧?”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后,教师再用实验加以验证。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5

一、建立良好环境,激活创新意识

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教学中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学生会不会提问的能力要远远胜过会不会回答的能力。要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会做梦、学会好奇,去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对学生的创造欲望――哪怕是只有一丁点儿的智慧火花,也必须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我认为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应做到:1、有计划地提出问题,有意设计错误,让学生自主去发现、探索、讨论。2、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3、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随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其他的见解。4、鼓励学生指出老师的不足,帮助老师修正错误,战胜老师,超越老师。5、赞扬那些发表与众不同见解的、有创造性的学生。

二、运用化学发展史,培养创新精神

化学发展史是一部化学先驱们创造、发明的历史,没有化学家们的不断创造,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学的辉煌成就。如在讲炼铁时,介绍我国古代领先方面的化学成果(湿法锻铜、火药、造纸)和近代化学科技的落后的对比;现代我国化学工业的状况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知道祖国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祖国人民去创新、去拼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又如在讲纯碱时,介绍候德榜先生发明侯氏制碱法的过程:侯先生当时针对苏尔维法存在的缺点,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反复试验500余次,终于试验成功,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既生产了纯碱又生产了化肥氯化铵,并把食盐的利用率由70%提高达95%以上,为化学工业特别是制碱氮肥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事实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发现、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长期的、多次的证验,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寻找的。这样可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和顽强拼搏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有创新的毅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精华,教学中不断挖掘教材实验里的探索性实验或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具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性实验时,可设计成教师指导下的探索性实验,采用问题一实验一讨论一归纳一科学抽象一结论一应用等环节组织教学,效果非常好。还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大胆地进行实验设计。学生设计好后,可采取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评价的办法?选评出最佳的实验方案。有学生就把“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设计为这样的好实验:在一根细木棍的两端各系上一个大小相同的金属盘,用一根细绳的一端系在木棍的中央,另一端系在铁架台上,把底部铺有细沙和放有一粒火柴头大小白磷的锥形瓶用胶塞塞好瓶口放到左盘上,将砝码(或其他物体)放入右盘使木棍两端平衡,然后在左盘下用洒精灯给金属盘加热使瓶中的白磷燃烧。这样的设计便于实验操作和观察。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6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了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以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