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建设

景观建设范文1

广场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不但可以满足城市空间构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交往、娱乐、休闲和集会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分宁静与恬暇;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而且,城市广场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它作为城市的客厅,可以集中体现城市的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并能增强城市本身的内聚力和对外吸引力,进而可以促进城市的各方面建设,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

正是由于上述优点,使广场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在这股广场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各地城市纷纷建成了一批广场,但由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各广场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城市(如大连等)在广场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但还有一些城市的广场在建成后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而暴露出一些问题。

1尺度过大

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特别是地县一级城市的广场,有许多在规划阶段就没

注:虽然按使用功能来划分,广场有交通集散广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等多种类型,但本文着重议论的是游憩广场,也就是一般常说的“市民广场”。

有科学地界定广场的尺度,导致广场尺度过大。广场尺度过大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1、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市其它项目的建设。2、势必会使广场产生空旷的感觉,使广场不具备亲和力,在广场中游览的人也会觉得很累,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造成广场尺度过大的因素不外乎有以下三个:1、当地行政官员盲目追求形式,追求所谓“气派”的长官意志。2、一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规划设计人员没有科学地引导业主,而是一味地迎合业主的意见。3、地县一级城市中的地价也相对于省会城市及直辖市较低,这方面的因素也在无形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些县市的广场面积达到了10hm2,还有的甚至超过了30hm2。按广场用地1m2/人的规划指标结合当地的人口来算,明显超标。再者,在城市中建广场也不宜把所有的广场面积指标都集中在一个大广场中,而应适当分散,建成一个广场系列,扩大广场的服务半径,提高广场的利用率。并且使每个广场依据其功能都有一个合理、宜人的尺度,使广场更具亲和力。

需要指出的是,广场空间并非单纯的尺度问题,它是由活动内容、布局分区、视觉特性、光照条件、容积感与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的。同时也与相邻空间的相互对比有关。如当人们走在一个狭小的仅有3?/FONT>5m的长街中,突然走入一个有20?/FONT>30m的开阔带,就有步入广场之感。如果广场实际面积并不大,却缺少可供活动的设施和休息的依靠,也会使人产生“广而无场”和“大而不当”之感;相反,在大的广场中如有详细的活动分区和相应的设施,也会使人感到很丰实[1]。

2空间围合感不强,建筑形式欠协调

广场的围合有四面围合、三面围合、两面围合与单面围合四种形式,其中以前二者封闭感较好,有较强的领域感(见附图一)。围合广场常见的要素有建筑、树木、柱廊和有高差的特定地形等,其中以建筑围合较好。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有不少都是用道路围合,或只在广场的一侧到两侧布置建筑,容易使游人在行为及心理上产生不安定的感觉,至使游人在广场内停留的时间缩短,降低了广场的内聚力及吸引力。

广场围合图解

在研究广场空间时,不妨也提一提“阴角”空间。所谓“阴角”,以容器“升”为例,是指其内侧凹进去的空间,所谓“阳角”是指其外侧凸出来的空间(见附图二)。在外部空间中,这种“阴角”空间实际是在领域上包围广场,将其包含于内侧之中。当沿着棋盘状道路布置广场时,全都成了“阳角”空间,形成要把人挤出去似的非人性城市空间。相反,用“阴角”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间。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多保持转角的“阴角”空间能为城市增添美丽而吸引人。

有的广场周边的围合建筑在立面造型及体量上也缺乏统一,破坏了广场的整体性,其原因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没有统一规划或是新建筑没有与旧建筑相统一。广场周围建筑布置手法有三种:1、向心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会使得广场的围合感及整体性都非常好。如合肥的明珠广场(见附图五)。2、轴线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多用于矩形广场,能获得一种特殊的肃穆气氛,尤其适合于政治性、集合性广场。如成都的天府广场(见附图六)。3、特殊式平面布置。在广场平面不规则的情况下,新建筑可以采用寻求以旧建筑在布局上的共性特征为媒介,借助这种“特征”与旧建筑布局“对话”的手法,使广场建立起一种内在的秩序,以达到统一协调的效果[3]。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见附图七)。

3对地方传统文化体现不够

当前的广场建设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向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佯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如南京的汉中门广场棗见附图八);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充实之,加强人们的参与性(如意大利锡耶纳广场举行的赛马节)。这时候广场的地域文化内涵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4]。

千人一面、一哄而上是当前广场建设的最大弊端。一些建设者只是照搬外地建设成功的广场的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使得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在广场设计阶段应因地制宜、强化地方独有特色,如同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一样。顺应地方文脉,反映地方特色,以形成“来此必游”的社会效益。

4大草坪的弊端

4.1可接触性不强

国内一些新建的广场喜欢在其中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工整的修剪图案,在重视观赏性的同时造成了单调和机械,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当前,绝大多数的广场草坪四周都立有“禁止践踏”的标牌,一片融融的绿意却将游人拒于其外,可视却不可达,不免令人索然。而且会造成广场很大,视觉空间开敞,但游人只能在路面和局部硬质铺装上活动,游人容纳量小的矛盾。国外的一些地区在处理草坪的使用与维护问题时,把大草坪分成若干块,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从而把这对立的二者巧妙的统一了起来。这既养护了草坪的生物机能,又增强了草坪的可接触性。这些成功的处理手法可供我们借鉴。

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除了保障公共行为的实现外,也要做好领有空间的设计。能否保障半公共行为和私密行为的实现,这既是社会对人的态度的体现,也是广场设计品位高低的反映[5]。但是,在漫无遮挡的广场平面空间中,游人的私密行为又怎能得到保障?那些依依的有情人又能在哪里说悄悄话?这不禁使当前的一些广场失去了应有的人情味。所以在广场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广场的空间层次、游人行为的多样性及广场内容的可接触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广场的领域化倾向正是反映了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有人提出“小就是美”确有道理。领域性的创造可运用植物、建筑小品及铺地等多种手法,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及开敞空间,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

4.2对不同季节处理重视程度不够

不同的季节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景观特色,在广场设计时理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可是,大草坪这种单一的景观处理手法实难与各季节的景观特色相协调。在炎热的夏天,由于广场内缺少高大的遮阴乔木,使得游人无处躲避烈日的烘烤;在生物萧条的秋冬季,草坪都已枯黄,这时广场呈现给人的将是一片荒凉与衰败的景象。这些不利的影响将会大大降低广场的吸引力及重游率。所以广场设计应结合不同季节的特色做相应的植物配置及景观处理。在南方城市棗如深圳新建的一些城市广场,可以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地种植一些常绿植物及一些不同花季的花卉,使广场一年四季均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在北方城市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使得冬季植被比较单一,但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处理。如哈尔滨的建筑艺术广场,在冬季就举办冰雕、雪雕等展览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广场内的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广场作为一个兼有多种功能的生活服务性场所应尽力满足游人多方面的行为需求,使游人在广场内就能得到便捷的服务。在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对重庆人民广场调查分析报告中曾体现了一些受访群众的意愿:他们希望广场应多设置美观耐用的固定长凳,设置必要数目的电话亭,设置一些挡雨设施等[6]。这反映出目前广场中存在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这样会制约广场服务功能的全方面发挥,减弱广场的舒适性及吸引力。在广场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游人的各种行为需求,在不妨碍广场整体景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美观耐用的服务设施,以体现广场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6管理及维护水平滞后

有些广场在设计时及建成后,均达到了较高的标准,但后期管理及维护水平却没有与之相匹配,广场中部分景观及设施的损坏没有及时得到修复,以至造成广场整体景观的破坏。更有甚者,有的广场几乎已经沦为乱放车辆的停车场。

广场在建成后应立即建立一个完善的物业管理机构,时刻监控着广场内的各项设施及景点,发现损坏应及时修复,保障广场的服务功能及整体景观。对于在广场中随意停放车辆的现象,应严加限制。所有城市广场的建设项目应由规划主管部门独立归档,以便定期跟踪检查,对于违规行为应立即予以处罚。在另一方面,拥有大量高素质的、积极参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管理和维护工作的使用者,也是高质量环境的重要保证。有了他们的参与,我们的城市建设将更富生机、更有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柯,夏健,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48,75.

[2](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44—45.

[3]梅洪元.东北地区城市广场改建中建筑创作手法与途径[J].建筑师,29.

[4]王建国.现代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J].规划师,1998,1.

景观建设范文2

关键词:带状绿地景观;概念;类型;功能;设计原则

伴随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城市绿地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在城市大型集中的待开发绿地越来越少的同时,带状绿地以其线性的空间特质,与城市道路、城墙、滨水、防护林等建设相辅相成,在改善美化城市环境、防护城市生态、构建城市绿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 城市带状绿地景观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点、线、面的绿地组成,其中线是城市带状绿地的初始称谓。带状,在城市系统中是线型的概念,有其相当的长度和宽度空间。绿地,是以自然要素为主体的人工或自然植被,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并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历史景观保护等方面起承载、支持和美化的作用。城市带状绿地景观,是城市中绿色的“线”形结构,建立和完善了城市廊道空间,联系城市中各个版块,是适宜人们生存的人性场所和领域。

2 城市带状绿地类型

根据形成条件与功能不同,城市带状绿地可分如图1所示2大类。

3 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的功能

3.1 生态功能

带状绿地的生态作用毋庸置疑,可以吸收飘尘、汽车尾气等,有效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环境。同时通过植物材料的合理配置,与城市其他物质界面相区分,创造稳定的城市网络生境,保持大地生态系统的连续性。

3.2 文化功能

城市带状绿地景观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因其线形空间特征,成为了最好表达城市历史文化的符号和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表征窗口。

3.3 休闲功能

融合了自然元素和历史人文,体现了园林生态、审美情趣的城市带状绿地,其线形的空间结构便于为行人提供良好的道路环境自然开放的游憩空间,有益于劳累的行人驻足,放松身心。休闲游憩是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最主要出发点,同时也是检验城市带状公园绿地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3.4 网络连接功能

在城市绿地系统网络化中,城市带状绿地具有网络连接功能。它能够通过其线形带状的延伸,把分布于城市的不同地段、不同大小的绿点、绿线、绿面连接起来,编织起城市的绿色网络。

3.5 经济功能

城市带状绿地,切实改变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息环境,使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有序发展直至繁荣。带状绿地还能全面促进沿线的城市界面的经济活动,带动房产地价的提升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6 社会功能

通过营造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直观感受,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和表达现代文明,以环境教育人们,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 城市带状绿地景观设计原则

4.1 以人为本

首先,对于植物的选择尤为重要,以无飞絮、无毒、无异味的植物为佳,避免引起行人的身体不适和环境污染;其次,满足各类人群特别是老人、儿童及残障人士在带状绿地中的感官、行为和心理需求。体现行人在绿地中的参与性、娱乐性和休闲性,从而达到人景交融的境界。

4.2 自然优先

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是人们的天性。只有把人、自然与城市的和谐统一理念深刻贯穿于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才能真正把自然引入城市,使城市更趋于自然。

4.3 因地制宜

不同的地区有其不同的人文环境,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因而在城市带状绿地中应秉承因地制宜原则。绿地中所有构成要素尽可能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形及植被,将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借景共享。

4.4 独具特色

城市绿地应注重与其规划地的特色结合,考虑当地区域特色、风土人情及传统文化,反映当地人的精神需求与向往。使其主题表现更加鲜明和个性化。

景观建设范文3

1.1与地形地貌不谐有的村落建筑建设忽略了山区实际地形,一味追求平原地区村落建设的风格,结果适得其反。武陵山区地形复杂,开山劈地的行径不仅破坏了山区原有的自然生态,也破坏了山区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协调,且易引起自然灾害。武陵山区具有特殊的地貌、地质和气候条件,若不考虑到山区实际地形地貌的特殊性进行规划设计,势必会导致大量开挖。这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更增加了地质上的不安全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他们更愿意保守祖先留下来的资源而缺乏创新与改善。

1.2景观特色丧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对其居住条件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而在缺乏正确观念指导的情况下,城市的建设模式和特点必然误导农村居民及其村落的建设。加之农村民居大多是农民自主建设,由此导致土不土、洋不洋的建筑形式泛滥,造成了武陵山区村落建筑布局和景观相当混乱,许多特有的传统村落文化日益丧失。

2武陵山区村落建筑景观特色要素分析

在考虑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基础上,融入当地自然景观,结合当地传统建筑构造特征和风格,创造充分体现地方文化和自然特色协调统一、具有持久魅力的建筑群,是建设有特色的山区居民村落建筑景观的基本要求。现从自然要素、文化要素、经济要素等维度进行分析。

2.1自然要素山区村落是以大地自然形体为背景建设而成的,是大地景观空间集合体的一个人造因子。在规划选址时,处理好地理、气候、生物等因子对村庄的影响,是设计和建设的首要问题。这也是实现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互动转化,调节和优化山、田、水、路、渠、库、村与生态建设关系的前提。

2.1.1地形地貌属性武陵山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具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山区地表起伏大,有高山峻岭,又有低谷平原。山区村落建造应结合地形,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坚持“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建造,在起伏的地形上注重房屋底面随地形而变化,采用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力求上部空间发展,以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武陵山区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坡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其建筑群与河流山林巧妙结合、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堪称土家族建筑艺术的杰作。其特殊的构造就是土家人基于地形地貌属性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态。

2.1.2水系属性紧邻水系既能满足生活用水的需要,又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还便于交通,因此,大水系往往是人类农耕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对山区而言,那些绕村或穿村的溪流、河流,更是建筑景观的重要依托,因为山区溪、河的天生丽质能够让村落及其建筑增添风采。

2.2文化要素“土家族文化”是武陵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等哺育出的独特民族文化。土家族无论是其生产还是生活方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山地农业类型的物质文化别值得一提的是其生产、生活器具的竹木化,如竹瓢、木盆、木桶、背篓、竹制凉席、雕刻;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西兰卡普为代表的纺织制品文化,如土家编织、土家刺绣、印染;四是健身性、娱乐性兼备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高脚马、抵杠、滚铁环、翘旱船、打陀螺、跳房子、踢毽子等。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中,有一些文化资源可以说是独有和不可替代、难以迁移的。其中有些文化传统,如风水思想、向心心理对村落建筑具有重要影响。如武陵山区传统民居大多以风水为选择建造,反映了风水选址的“前朱雀,后玄武”的基本思想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合一的理想。向心心理是武陵山区居民一种关于核心场所的传统理念,山区村落建筑景观设计应遵循人们的这一心理,营造既开放而又具有向心性的聚落空间,既有向心围合态势又个性张扬的建筑个体,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

2.3经济要素村落及其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不仅要考虑人们生活舒适方便的需要,也要考虑生产。山区农民家庭一般就是一个小的生产单位,其建筑要考虑蓄养牲畜的空间。其生活设施与生产设施,如猪舍、牛厩、鸡舍、羊圈与住宅相距不能太大,以便养殖和耕种,规划设计时应尊重山区人民的这种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营造实用适宜的人居环境。同时还要力求资源的循环利用。人以及牲畜生活产生的垃圾就是用于生产的一种有机肥料。因此,山区村落及其建筑要考虑生产与生活的协调和资源循环。

3武陵山区村落及特色建筑景观建设方略

目前武陵山区的新农村建设处于启动发展阶段,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宜人村落居住空间,打造具有特色的村落建筑景观,应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指导下,认真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3.1基于山区生态优化村落规划与设计武陵山区境内山峰林立,溪河纵横,溶洞广布,气候适中,雨量丰沛,阳光充足,无霜期长,严寒期短。在村落规划选址时,要充分考虑其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互动转化,调节好山、田、水、路、渠、库、村的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在村落的总平面设计中引入传统民居部落的居住空间理念,力求符合村民的生活习惯;要切实关注生态村道路设置与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合理引导生态、景观、物质、能量的扩散、传输和运动。在规划中尽量保留自然的景观,在住宅建设中大力提倡绿色建筑。提倡建设山区生态村,生态村建设应对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生态环境进行统筹安排,重视生态的整体协调,创造有生命感的居住环境。应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设计聚居空间,创造一种高效、和谐的栖息环境,让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的保护。

3.2基于特色自然文化资源优化建筑景观设计武陵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是村落建筑景观设计的重要基础。土家族以往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每一家就是一个小的生产社会,故传统的土家吊脚楼既是居住场所,又是蓄养牲畜的栏厩。因此,村落建筑景观设计建设一方面要保留其传统的建筑特色和生态循环特色,又要有所创新,做到生产与生活的协调循环,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创造与自然景观相融的建筑群落,以提高村民生产生活质量。传统的土家山寨的吊脚楼群与河流山林巧妙结合,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堪称土家族建筑艺术的杰作。在武陵山区新居民村落建筑建设中应该保留当地的传统建筑特色。如土家民居建筑外观造型上起伏多姿,轻盈而优美,特别是吊脚楼在屋檐的处理上多采用屋檐角反翘向上,谓之飞檐,给人们舒展向上的美感(图2)。土家山寨皆依山势而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土家吊脚楼不仅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土家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融合多种文化和艺术,创造了独具个性特色的建筑形态,著名学者张良皋先生曾把土家吊脚楼誉为“世间仙居”,“中国民族建筑的奇葩”。

景观建设范文4

1.1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从表1-2数据上看,集聚区现有绿地多为公园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湿地公园及防护绿地等其他绿地形式数量较少,特别是滨海防风林,未能形成规模。绿地系统功能单一,以观赏性为主。绿地分布集中,特别是新城区和老城区的绿地相隔较远,绿地分布不均匀,布局不尽合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1.2缺乏文化性和特色性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海洋文化历史的滨海城市,台州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文化结合不够,对海洋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不足,使得城市绿地没有形成台州的风格和地方特征。3.3缺乏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城区中原始植被保留力度不够,人工植物群落未能有效模拟自然植被景观,生态景观单调。植物配置缺乏必要的组织,乡土树种的应用较少,不能很好地突出地方特色,同时也不能体现植物多样性。

2对策建议

2.1增加并均匀分布各类绿地

基于台州市总体规划,增加集聚区各类绿地的指标,如可规划集聚区内的城市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4.33%,居住用地的绿地率不低于35%,工业用地绿地率不低于20%,物流仓储用地绿地率不低于15%,学校、医院、政府机关、部队等单位绿地率不低于35%。积极提倡多种绿化形式,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构建以岛屿、沿海防护林、道路绿地等生态廊道为基础的生态景观网络。

2.2塑造海洋文化,建设特色景观

2.2.1保护大海的自然特征,使滨海生态景观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城市滨海区域往往拥有特有的景观元素,如礁石、沙滩、海浪、特有的动植物等,并可与海边的民俗风情、文物古迹、栈桥、沿岸建筑等人工景观相互交织,形成丰富的景观资源。大海的自然特征本身就体现了海洋文化及滨海区域的特色,对于滨海地区的城市特色设计,应充分保护和突出并强化大海的自然特征,让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基于此,集聚区范围内的海洋景观元素,如大陈岛、大鹿岛等应尽量保留原貌,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加以合理的开发建设。2.2.2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引入海洋元素,在人工环境中体现海洋文化与特色生态景观建设应因地制宜,尽量利用当地的环境。每个城市都有特殊的功能和地理条件,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气候及生活方式应予重视,并且应当发展一种本地区民众喜好的城市风格以提高这种文化的内涵。在集聚区生态景观建设中,应引入台州的海洋元素,体现城市特色。建设连续的亲水空间。人类有接近自然的本性,在水体边缘设亲水空间,可以将水景引入到区域景观中,连续的亲水空间以及随之而生的生态景观绿廊,可以为区域的生态景观建设添砖加瓦。控制滨海天际线。在建设中分析视线走廊,控制建筑物的位置,开辟透景线,注意滨海天际线的控制,防止阻挡通向水边的视线走廊。保护历史建筑,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滨海区保留着许多结合了海洋文化的历史建筑,将历史建筑的保护结合到滨海区的生态景观建设中,使滨海景观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这不但可以提高滨海区的文化氛围,而且还可以体现本地区的特色。如集聚区的桃渚古城,还遗有戚继光抗倭的古迹,完全可以修护建设,将其结合到生态景观规划中来。

2.3增加乡土和适用植物,营建多样化生态景观

台州园林植物约1332种(包括变种和变型),隶属于174科2亚科622属,其中包括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植物和珍稀树种[4]。在生态景观建设中,应尽量增加乡土植物的比重,同时适当引进外来植物,营建多样化的生态景观。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分步进行,把特别耐盐碱、耐水湿、耐土壤瘠薄的树种作为先锋树种先行种植,待生态环境适当改善后,再增加其他植物种类。根据集聚区的具体情况,同时考虑市场供货可能,应先选择容易采集或繁育的种类。集聚区各个区块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可选择不同的树种。滨海堤坝区。常绿乔木可选木麻黄、香泡、柏木、黑松、罗汉松等。落叶乔木可选水杉、国槐、榔榆、杜仲、珊瑚朴、加扬等。常绿灌木可选孝顺竹、凤尾竹、小蜡、伞房决明等。落叶灌木可选海滨木槿、紫薇、迎春、芭蕉、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芙蓉、月季等。水生植物可选芦苇、大花醉鱼草、红瑞木、五节芒等。重生湿地区。乔木树种可选水杉、池杉、柽柳、国槐、垂柳、女贞、石楠、桧柏、杨梅、苦槠、桑、合欢、乌桕、构树、盐肤木、枫杨等。灌木树种可选红叶石楠、夹竹桃、木芙蓉、孝顺竹、八角金盘、火棘、花石榴、卫矛、紫荆、月季、海滨木槿、木绣球、金丝桃、孝顺竹、凤尾竹、火棘、滨柃、黄馨等。地被植物及水边、水生植物可选葱兰、石蒜、鸢尾、蔓长春花、水葱、姜花、荷花、睡莲、花菖蒲、水竹、美人蕉、花叶芦竹、千屈菜、芦苇、鱼腥草、香蒲、灯心草、大花醉鱼草等。生活居住区。常绿乔木可选石楠、苦槠、柏木、青冈、金合欢、广玉兰、雪松、香樟等。落叶乔木可选黄连木、珊瑚树、无患子、桂花、枫香、法国梧桐、梧桐、榉树、黄山栾树、垂柳、重阳木、白玉兰等。花灌木可选金丝桃、八角金盘、伞房决明、海桐、孝顺竹、凤尾竹、云南黄素馨、南天竹、红花继木等。落叶灌木可选结香、海滨木槿、紫薇、垂丝海棠、西府海棠、花石榴、木芙蓉、芭蕉、紫荆、迎春、木槿、桂花、银杏、樱花、榔榆、月季等。藤本地被植物、草坪可选常春藤、扶芳藤、油麻藤、麦冬等。水边、水生植物可选大花醉鱼草、美人蕉、花叶芦竹、芦苇、香蒲、水葱、慈菇、姜野灯心草等。本文来自于《浙江农业科学》杂志。浙江农业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3小结

景观建设范文5

【关键字】生态园林;多样性;合理规划;生态环境

【 abstract 】 the ideal ecological landscape is not only ha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 but also have the ecological benefit of ecological garden, is to make ou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better, but not just simple beautification environment, so we i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must be reasonable to before planting the planning, choose suitable plants, reasonable use of resources, create the ideal ecological garden.

【 key words 】 ecological garden; Diversity; Reasonable plan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代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局限于有吃有穿就是好日子的生活理想了,许许多多的人更加希望得到的是那些原始的自然的生活环境。的确,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科学事实上,生活在较为自然的环境中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益,身心也会舒畅。而生态园林的来到为人们建造了一个可以欣赏自然、感受自然的平台,从它多维空间感,以及特殊的艺术造型力面看,无不体现着美学特征。因此,人工的生态园林,不仅要体现自然的美,更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艺术性。良好的生态园林以以提供良好的观赏效果,同时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1增加物种多样性,提升生态园林魅力

每一个生态园林都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对于现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它无疑给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创设了一道空间艺术盛宴,它是结合了审美特征与审美规律的一门生态学科。生态园林景舰是人为建设的自然景观,不仅要体现绿化之美,更要将生态园林中的生态多样一降发展起来,融入自然,真正体现自然之美。为了能够允分的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把要建设的地域美化到最佳状态,我们有必要了解当地的气候,土质等自然状况,为了能够让建设的生态园林持续的发展下去,就有必要详细的调查以上的自然环境特点。在调查好当地的自然情况

后,接下来就是选择合适的植物,对植物的要求就是要根据需求,注意到植物的质地,美观程度,色泽以种植之后绿化的效果后选择几种合适的植物种植。现在我国的生态园林正向着自然化、森林化的与不断前进,而建设在人们生活中心的生态园林自然更加贴近人的生活,让人们体会到自然与人共同发展的面,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是文明的又一体现。自然中的各种植物,构建的群落式的自然之美,是生态园林的大特点,建设这样的生态园林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因此对生态园林中植物的选择就很重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才能使生态园林有好的观赏性和功能性。在选择植物的刊候,要考虑到美学价值,找到人们

审美观的共同点,建造一个能使人人都认可的生态园林。为了使我们建设的生态园林完成美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我们需要从让静谧的自然展示动态美,使生态园林蕴含静谧之趣。

生态园林是以植物造景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不同种类的植物可以为打造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选择合理的植物是营造成功生态园林的关键因素。我们利用草本,灌木,乔木等植物,利用他们自身生理结构的不同,从空间、时间、营养结构上合理的配置植物,规划一个合理的生态园林,并充分展示所用植物美学价值,在构建生态园林时,植物的种类要尽量丰富,功能要尽量全面,这样才能构建个美观又富有实际意义生态园林景观。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建设生态园林周边的环境,要使建设的园林可以和周生的环境

结合的十分融洽,考虑其依处地的环境,建造层次丰富,复合型的植物生态群落。对于环境的考察,要考虑到其温度、湿度、水土.保温等因素,充分发挥生态园林减小噪音、除尘等效用。

生态多样性是评价个生态园林好坏的重要标准。依照不同的生态园林实例,不断引入新的植物,为生态园林增添色彩,才能开发出具有美学价值的生态园林。群落的多样件取决于物种的多样性,它不仅可以提出生态群落的观赏价值,还可以强化群落的生存能力,增强物种的抗逆性和恢复能力,多祥性的物种构成的植物群落,可以更好的丰富生态景观,满足不同人的审美要求,发挥生态群落的作用。对于城市的生态园林建造工作,要尽最选择当地的植物种类,把当地的树种作为骨干树种,做到植物成活率高,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剧林的几率大。但是在此基础上也不能放弃一切外来植物种类引进,在避免生物入侵的情况下,积极的引入容易成活,已栽培可适应的新植物,可以使得当地的生态园林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合理运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发挥当地的自然优势,打造出一片具有自当地自然风格的生态园林。另外选择植物时还要保证植物的适应性强、光合作用能力强、美观人方及枝叶茂盛,即指数高的植物有助于提高生态效益。在排布植物分布的位置时,要注意植物的营养生态位置,使植物以整体构成一个乔灌草合理结合的复合型植物生物群落。

2生态景观的合理化建设理念

城市中的生态园林景舰的规划工作,要围绕“因地制宜,展现特点,保证效用,不盲目进行”。建设生态园林之前要对所建设的城市历史、人文特点、民俗民风等环境因素进行了解,不能因为建设生态园林而毁坏了城市原有的自然面貌,破坏了城市本来的文化特色。设计生态园林的时候就要把这些文化因素考虑进去,保证园林的社会性、生态性、艺术性的统一和谐。要尊重当地的乡土风情,要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人文环境为出发点,打造园林。设计的过程就是将当地的自然特点汇集在起,加上合理的引入外界的新种类植物,使得已有的生态特点与外界的新颖生态特点相融合,这样可以保证生态园林的物种多样性和持续性。从乡土植物的优点来看,乡土植物具有成本低廉、便于管理、栽培的特点,并且在栽种后成活率很高,也会较快的与园林中其它乡土生物融洽的生长在一起,所以乡土植物'以成为园林中重要的主打类植物,种植乡土植物还可以有效地保护那些将要灭绝的植物种类,把它们集中起来管理,有助于阻止因为植物种类的减少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植被。并且保护植被也会让当地的园林景观更加符合生态要求,可以更好的发挥生态作用。绿地的规划要细致,这样的绿地功能分区合理,也是生态园林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符合上述标准的生态园林才是现代化的合理园林。

生态园林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这样个可以净化环境的机构,还给我们个清新健康的生活环境。现在的环境问题也因为其重要性,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现在的环境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经济生活等活动对环境的改造而造成的,生态园林的介入,有效地改善了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日趋城市化的局势。生态园林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为人们创造舒适,优美的休闲场所,让人类社会与自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结语

生态园林景观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和谐社会的体现,也是改善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生态园林可以为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提供个上班之后感受自然,体会自然的机会,缓解工作的压力,改善城市生态平衡,缓解城市“热岛效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个城市都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态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1李阳咸阳市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北方园艺》2007.1 0,13-13

景观建设范文6

关键词:旧城改造;道路景观;整治

随着我国经济保持的高速不断的发展,我国国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也也逐渐提高,城市化道路进程也随之不断加快,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原有弊端一问题也随之不断出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原有城市的布局发生了一些变化,旧城的道路问题也逐渐凸显,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激增,进而导致人口分布不均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其中较为重要的几个因素中,道路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今社会,对旧城道路景观进行一定的改造能够使得上述一系列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对城市环境同时也进行一定的改善。

一、城市旧城道路景观现状

由于我国当前一些技术原因,导致我国在对旧城道路景观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系列问题,一般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都是由于技术落后以及旧城原有现状问题而造成。就当前旧城存在的一些原有问题而言,由于在进行城市建筑建造的过程中,技术的落后直接导致建筑设计不够合理,在进行构造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进行思考,使得建筑外观的呈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等等,这些都导致了现如今对旧城改造过程中的问题出现,因此,道路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吸取这些不足之处,进行一定的改善。

二、旧城改造中不同类型的道路景观整治重点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道路系统是由许多条道路所共同组成的,在这些各色的道路中,并不是所有的道路都呈现出一样的特色,而是不同的道路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说,根据道路自身的性质而言,可以将道路划分为不同种类,而在进行道路景观的改造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道路,同样需要进行不同的改造,抓住道路的自身特点来进行重点的改造过程,从而实现更好的改造成果。

(一)城市生活性道路

随着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也正是因此,城市道路应用于生活中的数量也逐渐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直接表现在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因此,车辆数量相比较以往有着明显的增加,城市交通变得更加拥挤,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陡增,就这一点而言,在对旧城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交通仍旧是其中需要进行重点注意的环节,不断解决旧城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体现当地特色。

(二)城市商业步行街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是该城市商业最为繁华的地带,与此同时该地区同样也是人流量最为密集的地区。对于城市商业街而言,相比较城市中其他道路而言,更能直接体现一个城市的风貌与城市特色。在对旧城商业街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保留一定的当地城市特点,同时还需要突出现代化特点,让二者风格进行很好的融合。

(三)城市交通性道路

对于城市的各条道路而言,其中大多都担任着负责城市主要交通的职责,其中交通性道路更是城市交通的代表。在对城市中交通性道路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在交通方面进行针对性改造,改造重点也相对城市中其他类型的道路有所区别。首先,对交通性道路需要进行一定的拓宽,以此来适应当前随着城市化进行而增加的人流量,以便于容纳更多的人流与车辆,其次,道路设施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完善,在此基础之上再对道路进行景观改造。

三、改造过程中道路景观处理方法

(一)改造地下管网,净化道路空间和景观

由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相比较以往更加先进,因此,在对城市进行改造之时,可有有选择性的将城市电力设施与通讯设施等一些重要设备的线路铺设于道路之下,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在极大程度上美化城市的面貌,同样还可以尽可能保护重要的城市通讯线路,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城市的改造相比较旧城而言,具有更多的先进之处,城市的空间也随之增加,为此增加了更多的便利之处,同时也降低了风险。这样的现状不仅仅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还得益于对城市改造的优化设计。

(二)合理布置照明,提升景观照明效果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个城市不仅仅需要美化城市设计与城市景观,同时还需要在夜晚中拥有一定的美景,而对于夜晚中的城市景观,则完全依赖于城市照明。对于城市照明而言,不仅能够将夜晚中的城市进行一定的装扮,使之变得五光十色,同时,夜晚照明的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夜晚的交通更加明朗,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就这一点而言,对城市中照明进行合理布置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的照明效果,将各个细节考虑到照明设计之中,加强城市的照明效果。

(三)调整用地功能,整治道路界面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占地面积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城市面积之中将更多地建筑进行分布,就必须要对建筑布局进行一定的规划,对于不合格的建筑,应当将其进行拆除,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城市面积,还能够对当地道路景观进行一定的优化。同时在对城市改造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城市用地的功能进行调整,使之适应城市的不断发展。

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当前对旧城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道路景观的改造仍旧是其中需要进行重点注重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人进行相应的努力,来对城市改造进行不断地探索,以此来将道路景观建设的更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