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雾霾调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柴静雾霾调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柴静雾霾调查

柴静雾霾调查范文1

我微信通讯录有3000个link,不算很多,但也不能说很少。

柴静的《穹顶之下》,的的确确把我的朋友圈给刷了屏,真的,周六一上午,十条里有八条在发这个。

如果说刷朋友圈还只是我的社交圈,那么在整个舆论场上,电视媒体人武卿在周六晚九点半的时候给出了这样一则数字:

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21点13分播放量统计

腾讯:3596万,34935条评论

优酷:481万,10835条评论

乐视:325万,46条评论

搜狐:95万,261条评论

土豆:36万,2380条评论

凤凰:24万,9条评论

爱奇艺:1.8万,21条评论

很惊人。

这个片子有点像纪录片,印象里如此惊人传播量的纪录片,这两年大概也就是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了吧——但后者是有央视加持的,而且,是一个庞大的摄制机构。

第二

这个片子有点像纪录片。

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确犹豫了一下,因为很难给这个片子以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归类。

个人演讲?100分钟的个人演讲还能吸引很多人从头到尾(包括我)把它看完,而且演讲人的语调除了最后略路提高一点声音外,一直是如此平静。这种个人演讲,几乎没怎么见过。

深度调查?嗯,其实最像深度调查,但电视台很少做这样长时间的深度调查节目,纸媒上上万字的深调并不少见,但用这样一种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纸媒嘛,没干过。

纪录片?这个其实很牵强,这个片子可以说7-8成都是镜头对着一个演讲人,哪有这么拍纪录片的。

这个片子,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前媒体人现在在创业的风端(吴蔚)这样说:

几乎用上了所有最新的新媒体呈现手段,TED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h动画、移轴摄影、无人机拍摄……

哦,他是在江湖中最神秘的微信群之一:四番群里说这句话的。这个群的神秘之处在于只有40个人,名额满了除非踢走一个绝不加新人。

第三

柴静用一种深度调查的方法,配合多年央视工作经历练就的底线能力,以视频语言+个人演讲,将之表达出来,她的主题内容又是事关每个人生存,也就是马斯洛需求中的最底层。

上述这段话,涵盖了穹顶之下传播之道的方方面面。

第四

很多人说柴静的这个片子很震撼。

我倒没这种感觉。

我的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这样说:

没看过,也不明白雾霾这件事又什么可调查的?这么多年了,之前的其它调查也许都不完整,多有缺失。但,就那么一点不完整的有认真治理过吗?雾霾这种事儿不缺调查,缺的是决心!

某种角度讲,他其实没怎么说错。

柴静没有披露什么关于雾霾你所不知道的危害,而且,关于雾霾的成因,柴静也没有拿出什么鲜为人见的事实——真的,很多东西很多人都知道。

所以,没什么可震撼的。

柴静不是以一个挑战者的身份出现的。这话的意思是,她这个视频,我个人以为,是政治正确的。

柴静是以一个建设者的身份出现的。100分钟的视频,她所触及的根本性东西是两条:其一,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但执行不严,因为环保部门没有“牙齿”。其二,能源行业应该放开,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清洁更环保同时并不耽误发展的新能源。

这就是多年央视历练的底线能力——吴蔚甚至还发现了柴静频频使用“三年以来”这样的前缀。这样的细节都被他发现了,佩服。

所以,我的那位朋友还是说错了。

决心有,怎么下?这是操作性的问题。

也许有人是知道的,但柴静的贡献在于,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媒体人,本来就是干这个的。

第五

柴静的个人演讲能力,在这个视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她没有呐喊过,唯一一次提高嗓门,也是在视频的最后那几分钟她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或中年)的本性暴露。大部分时间,她一直很平静。

这种娓娓道来的演说,更容易吸引理性的人——呐喊则比较容易吸引感性的人。而环保这个议题,需要的是理性。因为环保说到底是一个平衡问题:人类的发展,都是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只是,如何少破坏一点,如何在发展和不破坏中取得平衡。

环保的本质,不需要极端主义,也不是少数极端分子能够完成的。

柴静的这种本色出演,和视频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柴静用她的女儿的故事开始,平静地讲完了一个半小时,叙事的建构能力极佳。

有人像我推荐了一本书,名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kindle版有售,不过10块钱,值得学习一下。

第六

说到她女儿,这个片子可能会有争议的地方是:个人代入感太重。

这和传统的媒体伦理不符。

传统的媒体伦理要求:记者首先是做新闻的记者,而不是做人的记者。所以,硬新闻(像这种环保话题一般都是硬新闻)的传统标准手法是:记者需要做的事是,旁观者、记录者,而不是亲历者。

事实上,柴静在这个议题上,一向争议很大。柴静过往的很多作品,是走亲历者路线的。她会在最后成型的作品中,嵌入自己的东西——一种不好听的说法是,夹带私货。

柴静在自己的作品中显露太多,13年甚至还引发过一场批评。批评者中的一位是凤凰卫视的一位著名主持人,或者说,著名记者。

但问题在于,硬新闻在这个时代,的确大众不爱看。

有一些好的硬新闻作品,读来晦涩难懂——说难听点,叫“不说人话”,最终,大众的注意力还是被吸引到那些不那么硬的但绝非主要的细节上。

这种事,屡见不鲜。

而且,柴静的这场演讲,明显是练过的。这话的意思就是,她是一种“表演”。

这让正统的媒体伦理又受不了了,记者怎么可以表演?

第七

柴静这个作品,真的很难叫“新闻作品”,虽然它的内核其实是深度调查。

这次柴静更“过分”,这个作品是以她个人演讲完成的。片中大部分的镜头都是她个人。

在举到一些数字的时候,她还反复强调,我和你们一样,看不懂。

这样的叙事手法,在标准的传统硬新闻里,你什么时候见过?报道者自己都搞不懂的事,还好意思拿出来说?

但这样的手法,有效。一下子缩短了传受双方的距离感。

你很难去要求受众都是专业的。

更何况,在雾霾这个议题上,每个人都是亲历者。柴静在演讲中有句很煽情的话,叫“同呼吸共命运”。煽情归煽情,但百分百是事实,一点不夸张。

柴静这个片子所引发的巨大的传播量,以及,也许可能有的治理措施上的改变,说明作品有效,起到了该起到的作用。

不过,这个时候,捍卫者们可能又要说了:程序必须正义。

第八

所以,柴静的作品,最好的归类方式是:演讲。

这是一场时长超过100分钟的个人演讲,当然,后面有很多人的贡献。正如片尾拉出来的密密麻麻的鸣谢名单。

个人演讲?这算不算自媒体了?柴静还说过,这是她和雾霾的私人恩怨,“自”的味道十足。

人民网在和柴静的专访中,最后提了一个问题:你是成立了个人公司制作节目吗?

柴静回答说:没有。这次只是个人调研,播出也是公益的。

有理由相信,柴静还会就这个话题继续努力下去。

但自媒体不自媒体的这种标签,已经不重要了。讨论柴静算不算自媒体,我个人都会觉得有些无聊。

第九

最后一个话题。

柴静这个视频,对媒体运作有什么可借鉴的?

很难讲。

必须注意到,这是一个百万级别的投入,历时至少有一年——根据柴静的自述。

这样的成本,若是抱着公益的心态,还算好。柴静那本书大卖,也是她能自筹经费得以投入的重要前提。

但如果抱着商业的心态,真的要掂量掂量。

但柴静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学习的。

有些议题——尤其是事关最广泛的公众利益,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采访,本身也投入不菲。

如果换一种形式表达出来,是不是能够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第十

再多说一个细节

柴静雾霾调查范文2

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进央视前,柴静在湖南主持一档名叫《夜色温柔》的夜间广播节目。若干年后,听众们仍记得那个清冷的开场白:“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1976年出生在山西的柴静,儿时几乎没见过蓝天,童年印象最深的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听闻某个相熟的大人在矿下出事了。她沉默寡言,识字早,却没什么书看,手边读物是父亲的中医书。高中时,她成绩平平。大学毕业时,柴静放弃家人为她安排好的工作单位,应聘当了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人。

1999年,在湖南小有名气的柴静选择辞职去北京读书。她在北京广播学院进修,学的是电视编辑。若干年前,高中老师曾告诉柴静的母亲:“这个女孩虽然不怎么讲话,但心里有自己的主意。”事实的确如此。

那一年,湖南广电的同事拜托柴静为新电视节目《新青年》招募一个“性格激进的主持人”。久寻未果,于是柴静第一次走上了电视。

做新闻背后的人

2000年底,央视制片人陈虻在节目中看到柴静,不觉眼前一亮――这女孩很知性,但眼睛里有种狠的东西。陈虻打电话找到柴静,希望她加盟央视《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他说:“你来吧,我们要给白岩松找一个女搭档。”柴静感觉有压力,不想去,但一想到这么大的一个平台,没有拒绝的理由。

可是去了以后,她的日子并不好过。有一阵子她连结尾评论都不会写了,怎么写都通不过。领导等着审,柴静瞪着眼坐在桌前。这时白岩松进来递给她一张纸,是他替她写的串场词。柴静既惭愧又感动,一直留着那张纸。2003年,柴静调到《新闻调查》栏目任记者,开始深入接触“新闻当中的人”。面对死亡、黑幕、阴谋和不公,她穿越恐惧,直抵事件核心。

有人问柴静的勇气来自哪里,她答:“我去采访讨薪八年未果的农民,在他坐过的法院台阶上坐着,体会他的无助;我去采访拆迁中丧子的母亲,看着她泪流满面……这一切让你知道你跟这个时代的联系。如果你仅仅为追求个人幸福而活着,你将永远得不到幸福。”

2003年,柴静是最早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采访艾滋病人、自杀儿童、吸毒女,采访地震、奥运、征地,柴静的身影总出现在新闻第一线。有人总结,在这些节目里,镜头中的柴静,62%的时间挺身而出与黑暗势力交锋,38%的时间低下身去倾听弱者的申诉。那个瘦弱但眼神坚定、提问尖锐的女记者,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深深记住。

在《看见》,她变得更宽厚了

性格沉静的柴静,骨子里是极有主见的一个女子。比如,接手央视新栏目《看见》第一期,她力争选择姚晨当嘉宾,当时栏目组有不少人反对,但她依然坚持。

柴静对姚晨最深的印象,是姚晨在微博上了家人遭强拆的事件后又删除了这个帖子,当中流露的无力感很真实,删帖的举动也很不寻常。柴静看了姚晨的微博,对一些比较敏感的公共事件她也转发及表达意见,这对明星来说是鲜见的――公众人物影响越大,越要背负责任。因为柴静独特的视角,姚晨这一期节目播出后,反响特别强烈。

《看见》在播出采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这一期节目时,柴静的一个举动让人记住:她正采访受害者张妙的父亲张平选,隔壁忽然传来一阵号啕,是张妙的母亲。“为什么不进去劝劝?”柴静问。“劝也没用。”柴静起身,对着镜头说:“我去看看,我去跟她说说……”她示意摄像师留在原地,不要拍摄。采访戛然而止。最终呈现出来的画面只是张家门帘背后映出的模糊的剪影――柴静拉着张妙的母亲。再没有任何具象的镜头、动情的表述,只听到一个母亲断断续续的哭声。

柴静这一刻的静,赢得了观众的心。

有人说:“央视十年,柴静的变化不是颠覆式的,而是成长式的,以前她有锋芒、灵动,强调现场的激烈感,但在《看见》她变得更宽厚了。”

与另一个柴静对抗

作为新闻记者的柴静,还不得不和另一个作为女子的柴静对抗。

有人开玩笑说柴静是央视最穷的主持人――她至今没有在北京买房,这十多年一直住在原来租的房子里。柴静不以为然:“钱这东西跟能力和道德都没多大关系,只要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够生活了,就很好。财富和成功不能给我安全感。”

生活中,柴静柔软,没有方向感,极爱丢东西,如手机、钱包、笔记本、纸。有时和友人一起喝咖啡,她抢着买单,一掏兜,发现忘带钱包了。“她生活和工作是两个状态,上节目她头脑清楚,算账特别快,每次讨论选题,能以环环相扣的强大理性说服他人。可一到生活中,她自理能力差。所以大家喜欢保护她,宠着她。”同事范铭说。

柴静在短短几年工夫取得了令无数同行仰视的成绩:2003年获年度“风云记者”称号和“全国抗击非典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2008年获东方卫视“感动中国绿色人物”称号;2009年当选央视“优秀播音员主持人”;2010年当选央视年度“十佳主持人”。

柴静雾霾调查范文3

关键词:雾霾问题;政府管理;治理措施

1、雾霾问题的现状

1.1雾霾问题的环境现状

2015年3月,一部时长为103分钟的调查视频占据互联网的搜索头条,这就是前央视主持人柴静自费百万拍摄的纪实性雾霾调查视频《穹顶之下》,视频一经播出,关于雾霾问题的讨论顿时就炸开了锅。据2015年国家环境部的雾霾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有33个城市都发生了重度及以上的污染,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雾霾天气。雾霾这一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但对雾霾问题开始重视却是近几年的事情,尤其是在这个视频播出之后。透过我们的周围生活以及相关的视频和数据,我们可以感受到雾霾带来的严重影响。首先,要肯定的一点,雾霾问题基本全部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我们可以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工业污染,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燃油和燃煤为主,以天然气和新型能源代替以上两种能源在当下来看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代价过高,很多企业不愿意也不可能去承担这些责任;②交通污染,在一线城市尤为明显,中国的城市倾向于“一城独大”的格局,例如首都北京,伴随经济发展引发的交通污染明显在城市环境问题中占了很大的比例。③大气的地域性特点,雾霾原先是因为大气不流动而引发大量空气中的悬浮微颗粒的聚集引起的,因此在雾霾更加严重的北方地区,空气的湿度低,灰尘大很容易被车流等带动形成区域性的雾霾,在这一点上,南北方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柴静拍摄视频的初衷是因为自己还未出生的女儿居然诊断出了良性肿瘤,这一点深深震撼到了她。雾霾的恶性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简单列举出以下几点:①身体健康,主要是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的影响,另外,发生雾霾的气压和气温一般都比较低,容易诱发高血压病。②心理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面对雾霾时,我们常常会感觉烦躁不安,当然长期出于这种状态下容易引起心理抑郁,再有一点,在对雾霾爆炸性关注的同时,我们也会对其形成一些三人成虎的夸张推测,造成普遍性的社会阴影和心理影响。③交通影响,我们都知道,大雾天气下的能见度过低,所以极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当然还有严重的交通堵塞。

1.2雾霾问题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大量的调查研究,在对这些研究进行比较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些具体的研究方向及研究现状,现综述如下:①典型区域性研究,这类研究的文献最多,研究范围可控,而且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可靠性更高,但这些研究的不足在于地域性太强导致无法进行类似的拓展。②措施性研究,此类研究的相似性极高,大量研究报告的结果措施无非是针对社会、企业、政府这几类群体提出,其中针对政府管理方面的措施研究有很大的类似,比如政府的联防联控措施。③概括性研究,这类研究的实行性自然没有前面两类研究的高,普遍性的研究只能是泛泛而谈,但这也为后继者提供了一种不错的研究框架。

2、雾霾的公共性

雾霾的危害是如此的大,那么谁应该为此而买单?是政府、社会还是企业?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雾霾问题的性质,它是由很多不同的人为因素引发的,波及到整个社会,牵制着国家经济长远发展,也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这种影响无国界和种族的区分,它一视同仁。我们可以得出答案,它是公共性的,不可抗力的,任何人都要接受的。公共性是一种基于物的规定性,它是存在承载主体的,因此,每个人、每个群体、每个单位、每个国家都应对雾霾问题负责,当然这种责任是分国界和种族的,也是分不同群体的,在一个国家里至少有三类机构或者单位可以对其负责:政府、企业、NGO组织。当然有些部门也提出了一个含糊的“全民买单”,反过来我们可以从雾霾的成因以及影响来看,污染的造成主要是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和城市交通引发的,而在我国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中,政府才是领头羊,政府的管理机制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就是那个“发”,这个重担的核心仍然在于政府。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称的,政府掌握着公共权力,理应为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提供保障。空气作为一种纯公共物品,是存在极大的“外部性”的,这就很容易造成很多企业及组织的“搭便车”行为,显然对于雾霾治理没有丝毫的帮助,因此,政府应该使用好自己手中的公共权力来防治雾霾,早日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持续发展”。

3、雾霾治理中的政府管理

3.1我国政府管理现状

当下我国政府针对雾霾的管理是以法律和政策为核心,辅之以必要的惩戒措施。在政策方面主要体现在引导和监督,提出了“谁污染谁治理”、“污染者收费制”、单双号限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等政策规定,这些规定也被付诸到了实际行动中,例如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城市地区都会定时出现洒水车,降低扬尘清洁空气,并且在2008年奥运会以及2015年上海APEC会议期间曾提出以建设“中国蓝”为目标的“奥运蓝”和“APEC蓝”,这体现了政府一定的治理决心。在法律方面,以《大气污染防治法》为中心,在1996年和2012年先后通过并完善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大气污染方面的法律从宏观的明确责任、监督管理等制度的建立逐步推向了具体的标准设定,将PM10和PM2.5值的先后纳入了空气质量的检测标准体系中,并在近几年陆续出台了《汽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细节规定。在宣传方面,近年来在媒体推出的一些公益广告的牵引下,人们逐渐接受了以绿色环保循环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观,并且在NGO组织及社会个人的调查宣传中引发了人们对雾霾为每天的深思,正如某一报纸所言,中国的治霾过程势必是一场全民战。

3.2国外政府治理的经验

在大工业时代,英美等国家也曾出现过严重的雾霾污染问题,但这些国家并没有选择持续的忍耐,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积极地应对这一问题,是工业化进程中被污染的环境得到了初步的恢复,并且在后来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将环境污染的防护治理纳入到其中。其治理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1)完善且系统的立法,明确监督机构、责任对象、奖罚措施、排放标准等一整套从生产到结束过程中的法律护航。英国早在工业革命期间就制定了阿尔卡立法和公共卫生法(又称为“伦敦法”,主要针对伦敦烟雾事件而颁布),1956年颁布了专门针对大气污染的《清洁空气法》,并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美国于1955年颁布了《空气污染控制法》,1963年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颁布了《烟尘限制法》、《公害对策基本法》、《环境基本法》。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对大气污染治理成功的国家都形成了一个合理细化的法律体系。

(2)控制工业污染,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他们果断的关闭了很多依赖于燃煤燃油的工厂、发电站,或者将这些企业迁至其他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追随世界科技技术发展的浪潮,推动对新能源的研发、探测、发掘,并依靠新能源的使用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2011年,英国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天然气、石油比例已经调整为:1.8:30.7:45:19.8,已初步实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绿色改造。

(3)提倡公民参与治理,实现低碳绿色生活。在治理过程中形成政府牵头、全民监督的实效防治机制,提高公民的监督积极性,并且通过诉讼等形式形成防护治理高效的保障。倡导人们绿色出行,限制私家车,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习惯。

3.3我国政府管理的缺陷

我国政府的治霾过程当然有一定的发展,但相对于以上发达国家,依然表现出了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不完善。

现行的治理政策和法律大多是以大气污染这样的综合治理为主,鲜有涉及到关于雾霾的具体治理方案,我国的政策王往往单一化,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或者经济手段,很难形成一个多管齐下的平衡状态,缺少多种手段间的协调,而且在法律的设立中存在漏洞,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就当下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政策还处于不成熟阶段。

(2)政策和法律的实施困难重重。

我国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是不同步的,因此很难设立一个具体的治理标准,有些地方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另一方面,政府责任的缺失导致政出多门却无法有效的推行,尤其在大气治理方面,主要依靠中央政府行政命令的力量,所设立的机构间存在权责交叉、相互推诿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政策在起步阶段就已经开始残缺不全的状况。再有,政府相关部门监督不力,统一监管的部门和分管部门之间存在权责不清的关系状态,由于权力的分配不合理,很难调动地方监督机构的积极性,非政府部门和公众监督力量薄弱,这使得政策在实施阶段又打了折扣。

(3)治理标准和政绩体系有失偏颇。

我们很难拿出许多治理成功的例子,政府也难以下达具体量化的指标来控制和治理雾霾,而且治理标准的设定一般太过于依赖主观经验,没有经过深入的实地考察就下达一个虚化的指标,对于治理毫无意义可言。再有,传统的国民经济评价体系主要在于看GDP的成长速度,政府官员的政绩也主要依靠这一点,但是,随着世界绿色经济的迅速崛起发展下,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评价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无法真实反映社会的发展状况,如果我国依旧坚持这种绩效体系,只会形成畸形的经济发展态势。

(4)政府没有将全社会的环保力量调动起来。

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的参与度过低,而且在某些方面作秀成分严重,实际行动则寥寥无几,在很多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在大气治理中的所贡献的力量是巨大的,庞大的组织和资金投入上均是我国现阶段无法企及的。我国公民对雾霾也只是处于一种了解状态,未接触到很清晰的宣传,虽然在监测数据方面做到了公开透明,但没有调动全体公民的参与力量,每个人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让人们看到自己在治霾过程中的权利,忽略了大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针对政府的治霾建议

4.1政府的治霾责任

雾霾的治理具有杂糅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政府在治霾过程中应该建立一定的责任联动机制,具体有以下几点构成;

(1)建立系统化的行政监督和协助制度,完善环保法律体系。首先,一定要避免政出多头,无人负责的局面,这就要求各部门之间形成一种科学的分工和灵活的协作,在一级政策的指导下对雾霾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和高效处理。立法机关应着眼于更加具体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良序循环,有法必依;(2)依靠新常态,发展绿色GDP。根据十的“新常态”指示,要在不断地否定之否定中前进,改变经济发展的唯GDP模式,急需改变的是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价体系,可以将绿色发展指标纳入到其中,促进绿色产业经济在国民产业中的占有比例,逐步取代粗放的政绩评价模式。再有一点,政府应该加大对我国能源结构的改革,大力开发新型稳定安全的能源,减少污染源,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的强力政策和企业的配合才可以完成。

4.2政府引导下的多元治理

政府应加强对民间的雾霾问题宣传工作,激励更多的民间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加入到这个治霾大军中,通过政策透明度和公民监督权力下放来团结一切致力于环保的力量。在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观念的输入来做长远的治霾准备,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起来,就会形成一道坚固的抗霾战线。

4.3政府间的联防联控

联防联控主要是应对雾霾的区域不稳定性,以区域合作为主线,提出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指导区域合作、探讨区域性规章制度、政府间协议在区域合作方法上的应用等等,这是区域间治理的关键,全国各省市政府应该尽量避免孤军奋战,通过彼此间政策行动合作来形成一张全国治霾的网络,在这之间应加强资源和资金的共享帮助,在环境问题治理上是没有你我他之分的。

5、政府管理的展望

我国的治霾工作必定是一项长期持续的艰苦战斗,纵观国际历史上的发达国家治霾经历,我们应该树立长期应战的心理准备,其中,政府管理的核心作用应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治霾是必须的,不论在什么时候,这个任务都必须完成,通过这政府引导对其形成有效治理,将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巨大的帮助。十以来,中国经济已经走向改革深水区,但是在环保这一块上面,政府做的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新常态的指向一样,政府的管理目的就是为了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提升,民生保障更加完善。雾霾问题涉及的不仅仅是国民产业问题,还切身到每个公民的生活,这对政府管理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然也是一种很好的政府管理能力的证明,权利与责任是成正比的,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政府应当挑起这副担子。

作者:寇冠彪 张海娟 单位:北京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明.我国雾霾治理的政府责任研究[D].郑州大学,2015.

[2]蔡守秋.从雾霾论公众共用物的良法善治.[J].法学杂志,2015.6

[3]王树翠.浅谈雾霾的成因及政府治理雾霾的对策[J].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报,2015.

[4]李征.北京市雾霾污染的联防联控法律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

[5]肖娜.我国环境管理的政府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4.

[6]白洋,刘晓源.“雾霾”成因的深层法律思考及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

[7]刘菲.多中心治理视角下H省雾霾治理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05).

[8]柳玉清.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因及其治理的哲学思考[D].武汉理工大学,2014.

[9]于水,帖明.变化环境下的地方政府雾霾污染治理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5(06).

[10]储梦然,李世祥.我国雾霾治理的路径选择[J]安全与工程,2015(05).

柴静雾霾调查范文4

知己知彼篇・和雾霾有关的那些八卦

A害人不浅的“雾霾君”

雾霾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当其冲的便是人们的呼吸系统。霾中含有的细小颗粒物本身便是污染物和有毒物质的载体,而且体积极小,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支气管,甚至肺部。总的来说,雾霾对人的身体造成的疾病主要集中在鼻腔炎症、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种上。

1.鼻腔炎症:雾霾天气中的粉尘、尘螨浓度较大,病菌的“活性”增强,细颗粒物携带着的有害物质、细菌增多,敏感的鼻子十分容易感染细菌,当呼吸的有害物质超过负荷,鼻炎就会不期而至,连续不断的鼻涕也会如影随形。

2.呼吸道疾病: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的接触最为密切,雾霾天中数百种大气颗粒物能够直接进入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感染,容易引起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肺部感染,如肺炎等。

3.心血管疾病:雾霾天气压低,空气中的含氧量下降,人们很容易感到胸闷气短、心跳加快。除此之外,雾霾中携带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颗粒污染物还有可能引发心肌缺血或损伤。美国调查了2.5万名有心脏病或心脏不太好的人,发现PM2.5增加10微克/立方米后,病人病死率会提高10%~27%。

B 八卦最多的雾霾

1.雾霾天易影响心情:雾霾天时太阳光被大气颗粒物散射和吸收,使日光减少。一些人会出现瞌睡、疲劳、嗜食碳水化合物、体重增加、情绪不高等症状。且雾霾天天空昏暗,使人感觉心情压抑。

2.吃货对雾霾天气也有所“贡献”:跟西方和日本不同,中国人烹饪更多的是用“炒”,产生的油烟要多一点,而这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在扩散条件不好、人口密度很大的时候,适当进行绿色餐饮,对减轻雾霾天气还是有好处的。

3.雾霾能够做“宝石”:雾霾也能做戒指?听起来不可思议,有人却把这变成现实。雾霾宝石戒指是一位荷兰发明家,在亲身体验过北京严重的空气污染后,萌生了变废为宝的想法。他和他的团队准备制作空气净化塔,收集的颗粒物,压缩制成售价5欧元的“钻石”戒指。

4.雾霾并非一无是处:雾霾有可能对中国的股票市场带来好处。2015年柴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掀起广泛热议,引起了股市的明显波动。环保股更是一鸣惊人,多只股票涨停。

以逸待劳篇・防守有道胜无道

A 家居细节别放过

认识了雾霾的危害之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怎样应对,尽量降低雾霾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有些人认为,减少在户外的活动时间、关起门窗宅在家里就可以抵御雾霾,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一方面,燃气、油烟、吸烟等因素都会产生PM2.5,室内是密闭的空间,也更容易积存PM2.5;另外一方面,紧闭门窗也不等于隔绝空气流通,人们外出归家也会携带各种颗粒物。因而,家居空间内的“雾霾”也是不能忽视的。

1.使用空气净化器、智能除醛机等

空气净化器又称“空气清洁器”,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包括PM2.5、粉尘、甲醛、细菌、过敏原等。使用空气净化器净化室内空气是国际公认的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方法之一。而在选购空气净化器的时候,应当主要考虑CADR(提供的洁净空气的速率)和能耗。

2.定期更换家居用品

家居用品中的沙发套和窗帘等容易积尘的物件要勤洗勤换,另外多用水擦拭桌椅并拖地,增加空气的湿度,这样有助于降低屋内细颗粒物在空中的漂浮。卧室空间内的床品套件也可以时常用湿毛巾擦拭、清洁,以便吸附空气中的细小灰尘。

3.正确开窗通风

雾霾天长期紧闭门窗的观点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适时开窗通风。只需避开早晚交通高峰和风力较大引起

扬尘的时候,静风条件下每天可开窗通风2~3次,每次持续20~40分钟。若担心污染过重,开窗时可在窗户附近挂上湿毛巾,起到过滤、吸附的作用。

4.有氧绿植

让家中多一点绿意,少一点雾霾。在阳台摆上一盆绿色植物,让它点缀你的家吧!清新的绿植不但能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还能妆点居室。

・仙人掌:能够有效吸收二氧化碳,并且释放氧气,且生命力比其他植物普遍要强。

・绿萝:这种生物中的“高效空气净化器”原产为墨西哥高原,能同时净化空气中的苯、三氯乙烯和甲醛。

・芦荟:盆栽芦荟素有“空气净化专家”的美誉,可有效吸收甲醛、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

・文竹:文竹含有的植物芳香有抗菌的成分,在居室内摆放一盆文竹,可以在清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的同时给你带来清新的嗅觉享受。

B 百毒不侵的驱霾神器

中医里说,进到肺里的毒素是没办法排出的,唯一能做的是提高免疫力,使毒素不伤身,这才是“清肺”的正确含义。那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或许我们可以考虑,在雾霾天里多吃些“四色”食物。

・红色食物能利肺

大雾中的细小颗粒可以直接进入呼吸系统最末端的肺泡,对呼吸系统影响很大。专家建议,泡制罗汉果茶或用其煲汤,可以清润利肺、止咳化痰。此外,猪血在人体经胃酸和消化系统分解后,可以产生解毒和润肠的功能,它能让不利于身体的有害物质统统消除。

・白色食物能清肺

白色入肺,故白色食物都对肺有保养功效。雪梨水分大,性略寒,可以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同为白色食物,银耳性更温润,比雪梨更适合体寒或肠胃不好的人,同时又有益气清肠的作用。而百合被中医专家称为最好的“清肺补气”食物。常吃百合,能清肺补气。其他的白色食物还有白萝卜、山药、莲藕等,也可以养肺滋阴,帮肺脏抗击毒素。

・黄色食物能通鼻

金针菇中的蕈菌多糖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菌消炎的功效,还能缓解哮喘、鼻炎等过敏性症状。而南瓜中富含β-胡萝卜素,与金针菇同食有不错的抗过敏的食疗作用。

・黑色食物养血管

由于雾霾天气中的细小颗粒会进入血管,破坏血管内膜,诱发心血管疾病。雾霾过后可多吃黑木耳,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解连环计篇・进攻有序+步步为营

应对雾霾危害,保持呼吸健康,还应当主动出击,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强体质、改善新陈代谢能力、提高自身的抵抗力,才是最根本的措施。那么,冬季雾霾围城,怎么做才能保健防病、击退十面“霾伏”呢?

1.室内锻炼

雾霾天应该减少在户外活动的时间,然而同时又不能忽视锻炼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那么室内锻炼显然是不错的选择。

・瑜伽:在客厅的地毯上铺开一张瑜伽垫,就可以开始运动了。瑜伽不仅能够舒展肢体,加速新陈代谢,还能通过运动身体调控呼吸,控制心智和情感,达到身心合一。

・跳绳:跳绳是一种有氧运动,也是一项全身协调动作的运动。跳绳对增强心肺功能和锻炼四肢灵活性都有好处,而且操作简单方便,是最为亲民的运动方式之一。

・有氧舞蹈:有氧舞蹈是室内运动中最有乐趣、最具变化的。将舞蹈动作健美操化,音乐和舞蹈紧密结合,锻炼时能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

・哑铃:哑铃是一种性价比非常好的器械,不仅使用简便,还可以“一器多用”。只要转动哑铃顶端的数字盘,就可以选择6个不同的重量等级,供不同的人来锻炼。

2. 呼吸锻炼法帮你对抗雾霾

下面是来自日本专家介绍的三套呼吸锻炼法,不妨在雾霾天一试。

东京医科大学呼吸内科教授户口靖弘――坐立呼吸锻炼法:人在呼吸时腹直肌和腹斜肌这两处肌肉群功能活跃,锻炼这两处肌肉有助于增强肺功能,推荐坐立呼吸锻炼法。打开两肘,扩张背肌;吸气,同时举起双臂,收紧肩胛骨;抬头,两掌合拢,向上伸直,同时充分吸气;放下两臂,缓缓吐气;两肘靠拢,身体前倾,将气吐尽。

浜松市康复训练医院院长藤岛一郎――睡前呼吸锻炼法:老年人有意识地锻炼呼吸肌,可以让呼吸更轻松,推荐睡前呼吸锻炼法。平躺,两手放在脐部,做腹式呼吸,同时轻柔地按摩肋部和胸部,可以增强胸廓机能,同时有助提高睡眠质量。

浜松市圣隶三方原医院呼吸疗法认证医师夏井一生――步行呼吸锻炼法:步行时有意识地通过呼吸来锻炼横膈膜和腹肌同样能增强肺功能,推荐步行呼吸锻炼法。站立,深吸一口气,有意识地鼓起腹部;挺胸收下巴,伸腿大步走,有意识地收缩腹部,一口气走5~6步,然后吐气。步行的距离可自行掌握,呼吸频率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一般来说一周后可提高到走8~10步换一口气,3周后提高到15步换气,一个月后提高到18~21步换气。建议尽量在公园、小区花园等空气质量较好的地方做。

3. 穴位预防少不了

预防比治疗效果更好,如果提前给予穴位预防性的治疗作用,它就会帮助我们防病。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应对雾霾的穴位使用方法吧!

一般日常保健:

穴位:肺俞、大椎、膻中

作用:有利于呼吸和情绪调节。

操作:每穴按压2~3分钟,每天不拘次数。

需要出门上班的人:

建议增加刮痧

穴位:肺俞、风门、大椎

作用:清肺排毒。

操作:穴位附近刮痧,每周一次即可。

有咽炎的人:

穴位:膻中、天突

柴静雾霾调查范文5

关键词 初中化学 科学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科学素养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质量有非常直接的影响作用,公众科学素养直接影响综合国力,也会对国家宏观科技决策形成一定的影响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中学最终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已经成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

1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与其他课程不同,化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真正完成化学课堂教学目标。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总结出鉴别氧气的方法,例如“点燃的硫”、“燃着的木条”以及“带火星的木条”等,这些都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可以总结出来的方法,针对这些方法,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哪种方式鉴别氧气的方法是不实用的?”为解决教师这一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自己动手实践做化学实验,实验之后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例如,“点燃的硫”鉴别氧气化学方程式:S+O2=(点燃)SO2,“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氧气化学方程式:带火星的木炭复燃 C+O2==CO2,而氧气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证明空气中含有氮气。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发现用点燃的硫鉴别氧气,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会对空气形成污染,对人体健康形成危害。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营造出轻松、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情景活动,因为情景与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比较紧密,使学生可以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化学实验,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化学教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化学实验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培养出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社会建设提供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才,保证社会建设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2引入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案例教学作为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面,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提供充分的保障。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与我们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空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雾霾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进入正式内容教学前,教师可以将《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这一则视频放映给学生观看,这一则视频讲述的内容从尚未降生的女儿开始,一直到现在,女儿诞生并接受治疗,通过手术,宝宝手术成功。再通过一组数据准确反映出空气污染的严重性,以及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危害。在视频放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想,例如“是什么原因导致雾霾的出现呢?”我国出现雾霾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速度太快,环境保护速度没有跟上经济发展速度,导致空气严重污染,从而使得雾霾的出现。生活质量是当代人们的主要追求,生活环境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白保护社会的重要性,主动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现代社会建设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科学素养的人才能够为社会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充分的保障。科学素养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水平高,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通过化学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时候,关于氧气的制取,教师可以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制取氧气的方法比较多,例如“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固体”、“加热高锰酸钾固”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每一个组都进行不同的实验,结束实验得出相应的化学原理,再分别让学生找出制取氧气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注意点,通过学生参与化学实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为社会建设培养综合型、高水平、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保障社会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利用化学内容的特性,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柴静雾霾调查范文6

一、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其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问题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所谓“问题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问题中,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教学的心理学和逻辑学依据马赫穆托夫认定,传统教学的心理学依据是“联想”理论,而问题教学的心理学依据则是“问题性思维”理论,或曰“创造性思维”.他解释说,人常常面临活动条件与其要求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境,即人需要解决某个问题,但现有条件没有为他提示解决问题的办法,过去的经验中也没有经受过验证的解决方案.要摆脱这种处境,人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活动.这种情境就被称之为“问题情境”,而借以解决包含在其中的问题的心理过程,则叫做“问题性思维”,或曰“创造性思维”.也就是把问题情境化,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激发创造性.

二、问题式复习的设计策略

做好高中化学问题式复习教学,核心在化学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将问题设计与教学目标联系起来;一定要将问题设计与学生接受能力关联起来;一定将问题设计与促进学生思考结合起来.真正要做到恰如其分,卓有成效,这必须优化课堂问题的设计策略.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随着高中化学学习的深入,特别在高三复习中,繁多的化学方程式,抽象的化学基本概念,难懂的化学反应原理,往往会慢慢消磨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兴趣,第二是责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因此把化学问题情境化,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社会问题、生活中碰到的问题都可以用化学知识去解释.创设学生熟知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将问题置于他们熟悉的情境中,必然会激起学生将生活与化学课堂学习相联系的愿望.问题的解决和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一旦形成联系,学生将更会主动地探究问题的答案,积极地参与课堂,这样就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在醛的复习时,我引入菜场买鱼时听到两位大妈的对话说:今天摊上的小黄鱼光泽好,硬朗朗,蛮新鲜的.另一位偷偷告诉她,肯定放了某种化学药品.学生对我的复述笑了起来,有学生大声说放了甲醛呗.大家都看着他,我点了点头,顺势问甲醛怎么检验?有什么化学性质?展开了这节课的复习.在复氧化硫、氮氧化物时涉及到环境保护,介绍雾霾,酸雨等时,直接问学生对柴静雾霾的调查《穹顶之下》你知道吗?好多学生说看过,我截取了几个片段让学生看,学生被视频的内容震惊了,对柴静肃然起敬,对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始担忧.也为复氧化硫、氮氧化物作了很好的开端,让学生讨论它们的罪状危害,怎么产生?如何防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2.梯度分解,搭建阶梯

很多学生一看到化学方程式就认为都需要死记硬背,无形中把化学认定为难学学科.“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所以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要比学生目前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稍稍超前,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提问设计时要尽可能地采用梯度设问,将一个较为复杂的大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直接的小问题,将这些问题按照由浅到深的认知特点串联起来,相邻的问题保持一定的思维梯度,降低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台阶”.

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专题复习时,本人以纯碱为例,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生活中用到的纯碱属于酸碱盐中的哪一类?显什么性?如何简单检验?(2)为什么盐成碱性?请用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表示.(3) 0.1mol/L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哪种溶液pH大?(4) Na2CO3溶液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5)向两支Na2CO3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加盐酸和次氯酸,反应过程是否相同,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提示让学生回归教材查阅课本中酸的电离常数K值大小,得出酸性HCl>H2CO3>HClO>HCO-3)

这一组问题设计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学,引领学生自觉思考,自我提升,促进学生化学学科能力的生成,其次这一设计也符合了化学高考中多层次能力考查的要求,增强了复习的针对性,提高了课堂复习的效率.

应当指出的是问题的层递性绝不是毫无价值地信手拈来,凑凑热闹,或者故意把完整的问题弄得支离破碎,更不能把问题问的偏问的空,不能服务于教学.教师问题设计时要根据问题内部的逻辑关系安排问题的顺序,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以及化学课堂教学的规律,保持提问的顺序性,防止问题跳跃过大或彼此孤立.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和班级学生学情,认真设计问题.

3.引入冲突,启迪心智

一堂好的课,在于他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而一节成功的复习课,在于教师教学设计中课堂问题设计的创新,特别设计成让学生提出引入冲突的问题.例如:延伸溶液中离子反应的知识,把少量CO2通入NaClO溶液中,即它的化学方程为

CO2+NaClO+H2ONaHCO3+HClO

而不是生成Na2CO3(K值:HClO>HCO-3),问学生能否想到教科书中类似的化学方程式,有些学生马上联系到化学1中漂白粉的漂白原理的方程式为

CO2+Ca(ClO)2+2H2OCaCO3+2HClO

为什么是CaCO3呢?这好像在平静的湖面扔下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大家议论纷纷,有学生说CaCO3是沉淀,有些优秀的学生想到沉淀溶解平衡,我借机简单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知识,再交流讨论得出反应存在两个平衡,最终是两个平衡相互制约、竞争的结果.就像硫化氢通入硫酸铜溶液一样,不是违背了强酸制弱酸,而是在体系中生成更难溶的物质,学生此时感觉茅塞顿开.学生经过这次认知的冲突,学生的思维潜力就能被超常发挥,大脑也被激活,最终得到答案,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启迪了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