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1
郝巧芳
一、课题的产生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语文课前预习一直是个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由于学生来源的家庭和环境的因素,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特别是七年级学生,课前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即使预习也草草浏览教材,或对字词做一些简单预习,直接导致课堂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学互动难以展开,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使语文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的学先于教师的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预习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利用教材工具书及其他辅导资料,自己去感知新知识,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可见,预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本课题研究以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视角,在调查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教学中的预习环节,剖析传统学习方式下预习环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挖掘预习环节中可能实现的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空间。预习不能老一套,要不断反思预习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反思预习要求与学生的预习的兴趣、学生的差异性等之间的联系,预习的效果与预习的时间之间的有效性等,从而使得此课题的研究更具有前瞻性与必要性。同时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落实预习环节,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性的具体策略做出归纳和总结,基于此,我想探讨这一课题—-初中语文预习方法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研究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从而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怎样选择有效的预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关键。
2、研究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3、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研究。根据课文特点,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指导。
4、探索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体系,打造新课程下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
四、课题研究思路
先了解学生语文的预习习惯、预习能力、预习效果等现状,从中发现存在问题,以便制定出可行的培养预案;其次,选择七年级四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培养兴趣、教会方法等方面入手,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一方面要注重理论学习,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勤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然后,对这个班学生再次实施调查,并于前次调查进行对比,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研究结论;最后,把课题研究成果在校内甚至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实现成果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1、教育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人数、课前预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问卷,经科学的统计分析后,得出较有说服力的数据或结论。如此实证分析,一方面,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为研究的结果提供支撑性材料。
2、文献研究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促进研究的深入。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教学案例。
4、案例研究法:教学中以初一语文课本教学作为案例研究,辅助课题研究。
六、研究过程设想
准备阶段 (2014.12月—-2015.1月)
1.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理论搜集和学习研究,了解教科研前沿动向。
2.设计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通过调查确定研究方法、内容及措施。
实施阶段 (2015.1月——2015.5月)
1、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进行实证性研究。重点在初一年级四班进行实验。
2、请本学科教师配合听课评课,听取教师对课的评价,特别是对课堂预习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3、指导预习方法,下发预习方法的指导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预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因文因人而异,适合的方法才是最好。掌握几种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4、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及时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改进语文预习方法的策略
5、布置预习内容任务,分阶段分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训练巩固。初步打算定为课外自主预习与课内自主预习。
总结阶段(2015.5月DD2015.6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实施第二次调查,与第一次调查进行对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2.撰写研究报告,书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形式
课题预期效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完善预习后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阅读方法 筛选信息 比较阅读 创造性阅读
帕斯卡尔曾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语文教学要求我们教会学生有思想,首先要教会学生阅读,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为改进阅读教学付出了很大努力。然而,阅读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
教学片段(一):阅读《春》一文后,教师归纳:“这篇文章给我们描绘了‘春草图’……五幅图画,课文的段落划分是这样的……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学生们仔细地听,认真地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仍然沿袭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如何体现?学生的感悟和思考如何体现?又怎么谈得上在像《春》这样优美的文章中获得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呢?
教学片段(二):《伟人细胞》阅读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认为文章中的贾里是伟人还是普通人?”学生甲悄悄翻阅辅导资料和同桌小声嘀咕:“资料上对贾里的评价肯定是对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差异,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对作品原初寻绎理解的差异,有差异才是正常的,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我思故我在,专家教科书的结论并非唯一。
“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这一点我设置了五种阅读方法,开展阅读指导活动。
一、合作阅读
“独学而无友”,合作阅读顺应时代的潮流而生,它指明课堂阅读实际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群体阅读”,是学生、教师、编者、作者的“四方对话”。 教学《黄河颂》时,我采用了全班学生都参与的表演式诵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凝聚了同一种情感,达到了同一个目标,受到的感染超越了语言文字本身的意义,这是教师辛苦讲解永远也达不到的生动境界。如《〈〉节选》《变色龙》等文章都可以通过全体师生的合作编成课本剧,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
二、选择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对所有的内容“一视同仁”“平分秋色”,而要通过阅读,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语句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到“点”的阅读方式。
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流程:
①西双版纳美丽而神秘,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
②你为什么喜欢这段文字呢?它是如何表现西双版纳美的?
③用这些比喻句描写有何好处?
④你能也写一个比喻句描绘一下“春天的柳树”吗?
以上教学片段的设计思路是“自主选择深入挖掘精读感悟拓展延伸”,四个步骤层层推进,学生在阅读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归类阅读
这是一种系统的阅读方式,它利用阅读文本中隐含的迁移因素,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将学生阅读的内容有机的连接起来。阅读文本可以是同一单元间的延伸,各册教材间的延伸,也可以是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归类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同一作者的,如:
鲁迅 :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上册)
小说:《孔乙己》(八年级下册)
小说:《故乡》(九年级上册)
可以是同一题材的,如:
怀念母亲: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八年级上册)
的《回忆我的母亲》(语文课外读本)
陆其国的《这就是母亲》(语文课外读本)
学生在阅读中归纳总结,学会比较分析,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或横向或纵向的知识体系,扩大阅读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比较阅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以扩展思考的范围。如阅读《孔乙己》《范进中举》两篇文学作品后,我构建了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
①比较孔乙己,范进两个文学形象的共同点、不同点。
②分析鲁迅,吴敬梓对孔乙己和范进态度的异同。
③比较两篇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有何不同。
④你对两个人物形象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或理解。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对两个文学形象有了自己的认识,明白了吴敬梓对范进的“三分同情,七分嘲讽”,理解了鲁迅对孔乙己怀有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情,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
五、创造阅读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一时间,综合性学习成为语文教师的新宠,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面对全新的课程,新型的学习形式,空间广阔的学习内容,不少老师都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态。诸多语文教师上出了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性的课来。但冷静下来的我们却很快发现,这种课上得有那么一点“偏”了!下面笔者就两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案例谈点看法:
【案例一】某校公开课七年级(下)第三单元 《我也追‘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步骤安排如下:1.教师展示自己偶像(星)图片导入。2.要求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收集准备的偶像(星)图片,指明2名同学说出自己偶像(星)的故事。3.各小组推荐1名“追星族”上台“追星”。4.请评委(课前选好的学生代表)评选出“最佳追星族”、“麻辣追星族”“快乐追星族”各一个。5.教师组织颁奖并做小结发言:大家都有自己的“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盲目的“追星”,要选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会误入歧途。
【案例二】《明月几时有》活动片段
师: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恒心,它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有请我们的“月球探险”小分队,为我们送上他们的最新的研究报告。
生:(上来三人,其中一人发言)大家好!欢迎光临我们的“月球驿站”节目,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大古”宇航员(日本科幻片《奥特曼》里的人物)(全场爆笑)和詹姆士博士为我们揭开月球之谜。(另外两名学生在大家的掌声中利用多媒体开始演示月球的形成、发展、科学探索的已知成果……)
师:刚才的月球探险小分队为我们展现了科学发展的无穷魅力,下面我们热烈欢迎“美丽传说”小分队来向我们讲述有关月亮的动人故事吧!
生:(5名同学上轮流上台,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全班同学掌声接连不断,不知不觉下课铃声响起来了……)
师:真是抱歉,本来我们还安排了另外两个小组的展示,一个是对月吟诗,一个是绘月抒情。就请这两组的同学将整理好的成果张贴在班务公开栏处,大家课后慢慢欣赏!下课。
这俩堂课都上得挺热闹,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表现得很积极,从改变学生主动参与的角度考虑,这堂课上得很成功,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热闹的背后藏着令所有教育工作者为之深思的新课题:“综合”不是“杂合”,综合性活动的根基何在?既然在“综合性活动”前面冠上“语文”二字,我们就要在课堂上立正“语文”的位置。
没有学生不喜欢的活动,但立足在语文土壤中的活动课与其他性质的活动课是有所区别的。正是因为我们在授课中未能把这些区别表现在课堂上,学生们开始对综合性学习产生了误解。有些学生抱着“不上白不上”的态度,有些学生抱着“瞧热闹,看表演”的态度,也有的学生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认真参与的学生当然也有,但连他们的心中也不能确定这一次次的活动和语文的关联在什么地方,对语文能力的提升有多大帮助呢?这是表现在学生方面的问题,根子却在我们教师身上。“课标”没有对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作明确要求,这诚然是我们“迷失方向”的一大原因。但缺乏对新课题的研究意识、盲目跟风或自以为是应该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从上面的两个教学案例也会发现我们的教学也似曾相似。为了真正体现“新课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的“语文性”与“综合性”的有机统一。咱们在教学中应做如下思考:
一、语文的主体性在我的综合性学习课堂上得到体现了吗?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这些纲领性的语言中我们发现,综合性活动姓“语”。其他任何味道都没有语文的味道来得纯。为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要提醒自己:语文综合性活动课不是班会课;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不是地理课、历史课、政治课;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不是表演课、不是“流水课”。
二、“纯语文”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最终答案吗?
既然不能忽视语文的主体性,那就干脆其他什么内容也不要,把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上成作文指导课、美术欣赏课、诗歌朗诵课……这样的“纯语文”课也不是新课改要求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很清楚的看到综合性学习的一些要求,琦其活动的过程可是办刊、演出、讨论……活动的范围是“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描述充分证明,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从设立综合性学习课的终极目标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最终的宗旨。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如何把握综合性学习的“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一反面思考:
1、从语言文字的吟诵出发,语文性要通过文白对译、成语典故、警言睿语等语言精华的品味和记诵竞比活动,引导学生从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渐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由此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与激情,生发承传民族文化的责任使命。
2、从文本附着的知识出发,包括文化的、文学的、文章的、逻辑的、修辞的等等,通过综合性信息的搜集、筛选、事例、运用活动,让学生在点滴积累的过程中,在快乐用活的活动中,丰富文化,开拓视野,得到综合收益。
3、从语文能力的培养出发,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可将学生的听、说、读、写、思、做的能力,分开层次、各有侧重,循序渐进地操练;也可以部分或整体协调,综合操练;总之,把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综合能力锻炼的一个契机、一个平台、一个抓手。
离开上述语文的三个基点,综合性学习就不姓“语”,可能姓“政”、姓“史”、姓“地”了。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悲哀。如果上述两个案例在学生展示自己成果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把自己感受表达出来,并指导学生用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加以叙述,那就真正做到了综合性学习姓“语”与姓“史地”等的有机结合了。
归根到底,语文综合性活动应该以活动为依托,以语文性为皈依。不管活动的形式如何设计,内容如何选定,语文综合性学习宗旨当以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建构主义;五人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05-03
1 前言
在我国,“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极为普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常常受到抑制。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彻底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性。2001年6月,教育部下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划了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蓝图。其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课堂教学以小组团体为主要形式,学生为了一定的学习目标,在教师的组织下合作学习,学生通过交流协作取得各自的收获,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特色的“五人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性别、年龄、性格特征、语言表达能力、学习风格、家庭背景等条件,每五人分为一个总体能力相近的小组。教师创设情境,下发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展开小组讨论,通过组员的思想交流获得问题的答案,从而完成学习目标,获得自身的提升。
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起步较晚,课堂上合作很少,总体教学效果欠佳。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五人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传输途径,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协作精神,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无疑是响应我国素质教育号召最好的做法。笔者通过在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的教学实践,就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2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概念
理论基础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来自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知理论。他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周边的学习资料或已有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其他人的帮助下,通过合作、交流,自己进行意义建构,得出结论,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钟启泉指出:“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引导与帮助的作用。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这样一种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学习。教师先进行情境创设,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从旁启发并及时概括总结,最终学生通过交流协作共同解决问题,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滨河特色“五人小组合作”实施步骤 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实行“五人小组合作”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互动的“多言堂”。课堂上“边讲解、边启发、边讨论、边练习”,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夯实知识基础,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兴趣与个性、思维与品格得到充分的发展。
1)小组的划分。科学分组是实施合作学习的重要步骤。全班学生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照学业成绩、性别、年龄、性格特征、语言表达能力、学习风格、家庭背景等条件被分为总体能力相近的若干小组。根据Rogers的理论,当小组人员在4~6人之间时,组内每个成员发言的机会均等。而组员座位回环相对可以使交流更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互相启发,通过思辨和讨论的方式一起解决问题,产生结论,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发展。
2)小组长的选定。在“五人小组合作”中,每一名组员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担任不同的学科的组长。小组长要带领组员课前预习,课上积极讨论分配任务,课下完成该学科作业并批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成绩优秀还是中等的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小组中的主要角色,辅导和监督其他组员。这样做有助于学生间优势互补,促进学生的学习,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3)“五人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通过笔者一个学期的探索并实践,研究构建一个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下发任务合理分工交流协作展示评价归纳总结。
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内容开展之前,教师要确定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和主题,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创设出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才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掌握知识。
②下发任务,分工协作。教师要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围绕主题制定出本节课的探究任务。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制定出可操作的总任务;随后协助各个小组长分化出本组的子任务,随后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分工,结合自身的特点明确个人职责。
③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已经明确了组内分工。在完成个人任务的过程中,组员利用回环相对的座位进行交流合作,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任务。当组中每名成员都完成任务后,由小组长带领全组成员击掌,并全员起立示意。教师按照小组起立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名,给予加分奖励。这种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
④任务完成,作品展示。当小组任务完成后,教师组织小组间的作品展示。各小组推选一名成员,不一定是小组长,介绍小组作品的闪光点、组员的任务分配及完成情况。在组员发言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反思作品的不足,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⑤科学评价,归纳总结。科学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实现自我,乐于挑战,对小组合作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公平公正的评比。评价方式分为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等。
3 教学案例设计
五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的教学案例如下。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自动筛选购机方案”。通过对Excel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笔者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制成表格,供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四节的学习,已经掌握了Excel数据处理中自动计算、分类汇总、排序的功能,本节课主要学习Excel的数据筛选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进一步提升对数据的处理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数据筛选的技巧,并能根据限定的条件筛选信息,多表合并,页面设置。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掌握Excel自动筛选功能,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五人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的能力。
课堂目标 根据条件筛选信息,多表合并及自动填充序列,页面设置。
教学方法 笔者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教师下发任务,学生展开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资源 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让学生了解自动筛选的优势。教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在每次考完试后直接看到90分以上的同学都是谁?引出课题:可以在总表中使用Excel的筛选功能,大大减轻工作量,一目了然。展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本课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下发任务。教学目标:通过教师下发本课任务引发学生思考。任务一:根据条件筛选信息。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当一次经纪人,结合身高、体重、人气、地区等条件筛选明星出席红地毯。任务二:多表合并。填充序列。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帮朋友挑选笔记本电脑,结合价格、内存、硬盘容量等方面给出建议。任务三:页面设置。请同学们根据表格的要求和个人喜好设置刚才筛选出来的数据,清晰完整为宜。学生积极思考,组长分配任务,小组成员从教材中找到相关知识并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教学目标:学生利用五人小组合作交流协作,互相帮助。教师巡视,启发学生,维持课堂纪律,及时解决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并记录。教师根据五人小组的完成速度和质量在黑板上给予量化加分公示。组长分配子任务,交流讨论,解决疑问。在规定时间内共同完成本课三个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击掌示意并起立。
4)作品展示。教学目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作品展示,教师对优点提出鼓励,对不足之处让其他学生一起思考,提出改进意见。完成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各小组代表发言,交代组员的分工情况。进行作品展示,评说闪光点和不足之处。
5)归纳总结。教学目标:总结学习内容。教师归纳方法并对本节课总结,提出希望和建议。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五人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笔者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任务驱动。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课堂任务,组内合作气氛良好,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小组合作既有利于强帮弱,学生共同进步,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并从旁启发,维持好课堂纪律。
4 总结和展望
经过笔者一学期的调查研究,发现五人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课程非常适用。通过实践看到,该模式能够调动课堂气氛,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培养团队意识。总的来说,五人小组合作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要重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教师是小组合作的组织者,要重视科学分组,注意观察小组变化并适时调整人员,积极营造和谐的小组学习氛围。在教师评价上,鼓励为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提高,最终实现共同进步。最后,学校应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制度建设,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推广提供制度支撑,对合作学习的有效实践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7.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学,2002(8):58-60.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