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白石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白石滩范文1
我看到很多朋友如果没有办成某件事,有挫败感,特别是才出社会,理想和现实间差距大,岗位设想与工作类别不一致,创新无门,做不出亮点,觉得沮丧,说“很失败”。我想郑重地说一声,“要正确对待,一次没有做成,证明这种办法行不通,应另辟蹊径”,正如化学实验,一种化合物与另一种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温度、催化、纯度等)没有生成理论上的一种物质,能证明是失败吗?非也,只能证明还需要改变条件。
对于生活而言,每一种成功都包含三种因素:一是自身综合素质,二是目标要求,三是实现途径。通俗讲三要素就是“水机关”,即个人水平,机会和(决定性的)关系。个人水平表现在应试(笔试、面试、演讲、社交、综合协调等)能力;机会是指岗位需要和需求空缺;关系包括上下左右关系,领导、同事以及朋友、服务单位的认可度。个人水平可以通过学习和历练养成,包括先天和后天的成份;关系就是变数的,有为人处事的成份,有品德口碑的成份,也有别人好恶的因素。机会更是不可左右,事业单位画像招人“拔萝卜”,名曰“选拔胡萝卜人才”,实为“一个萝卜一个坑”,去垫背个人根本无法预知。
一句话,在这么多个人无法左右的因素面前,没有成就感就不应该责怪自己了。应宽容自己,给自己疲惫的身心放天假吧。
白石滩范文2
[关键词]白居易;琴诗;音乐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0-0072-03
琴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所以说琴是文化瑰宝,是因为琴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紧密关系:古琴并非是一种简单的乐器,我们在欣赏琴曲的同时不能将它同中国文化相剥离,古琴文化也不是简单的音乐文化,它与文人阶级的精神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尤其是儒家文化。《礼记》云:“士无故不撤琴瑟。” 琴棋书画不但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修身养性之具,也是他们才能的体现,而琴居其首,由此可见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提到琴诗我们就不得不谈到白居易,白居易是酷爱音乐的文人,笔者以朱金成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为底本作了统计后发现,白居易的琴诗共125首,是唐代琴诗最多的诗人。他对琴有着特殊的爱好: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好听琴》)此时的琴是抚慰诗人的灵药,空灵静好。“晚坐拂琴尘,《秋思》弹一遍。”(《冬日早起闲咏》)琴是寂静时默默诉说心声的朋友。“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听幽兰》)“今日北窗下,自问何所为。欣然得三友,三友者为谁。琴罢辄举酒,酒罢辄吟诗。 三友递相引,循环无已时。”(《北窗三友》)琴是与诗人志同道合的道友。《琴史》记载:“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以文章德范称于宪穆文武之间。自云嗜酒、耽琴、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遇,必先拂酒罍,次开箧诗。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官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放情自娱,酩酊而后已。”在日常生活中,白居易以琴来自娱,而在失意时以琴作为抚慰。白居易还十分重视社会大众对琴乐审美的变化,他对和琴音效果、古琴为何衰微的原因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说白居易的一生几乎是与音乐为伴的。
一、白居易琴乐审美观——恶俗倡雅
唐代以来,自西域胡乐开始盛行,打破了原有的音乐系统,中原的旧乐与西域的胡乐相融合,形成了与旧时雅乐和清乐不同的音乐系统,曾经用于郊庙祭祀的雅乐也只不过成为仿古的模拟品来装点礼仪仪式。与此同时,西域的乐器如琵琶、觱篥、羯鼓也开始在中原流行起来,所以琴的地位也逐渐“曲高和寡”。“嗟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所以绿窗琴,日日生尘土。”(《秦中吟十首》)“人情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五弦弹》)都说明了当时琴乐的衰落。《新唐书·音乐志》载:“至唐,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有鲜卑……凡十四国之乐,而八国之伎列于十部。”由此可知,唐代的音乐艺术总体呈现出一种异彩缤纷的局面,残存的清商乐已经走向没落,而中亚及西域康国、安国、高昌、疏勒、龟兹等外来音乐占据了唐代音乐的主要舞台,进而形成了以龟兹乐为基础的新音乐。新音乐在初期以节奏明快的乐曲和热烈优美的舞蹈为主流,这在当时是符合人们的社会审美需要的,而从容雅缓、曾被隋文帝称之为“华夏之声”的清乐便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白居易《废琴》便是当时琴乐衰落的真实写照:“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如果仅从字面意思来看这首诗,白居易主张废去古琴,因为古琴声淡无味,遗音冷冷,与现代人的情感格格不入,而羌笛与秦筝才是世人喜欢和热爱的对象。但若仔细分析便会发现,这首诗实际上是白居易对古琴音乐衰落现象发出的沉重感慨:即使我不辞辛劳为你演奏,你也并不爱听,这多么令诗人伤心!白居易是诗人,是热爱生活的文人,他喜欢酒,喜欢诗,喜欢琴乐。诗人视琴为知己,他自然明白这位清高的朋友从传世以来就有不可克服的缺点,但是当他看着琴乐的处境不佳,依然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伤感。诗人还说明了导致琴乐衰落的直接原因——“羌笛与秦筝”。这里的“羌笛与秦筝”不是特指专门的乐器,而是泛指羌笛、琴筝一类的胡乐器。唐玄宗时“胡部新声”在内地广泛传播,乐器种类极其繁多,不但有音域宽广的琵琶弹弦乐器,还有羯鼓等打击乐器,笙、笛、觱篥等吹乐器,尤其是琵琶在当时极为流行。隋唐燕乐都依琵琶定律,出现了许多琵琶高手,“尽日听弹无限曲”(元稹《琵琶歌》),便是当时琵琶流行场面的真实写照。将琴与当时俗乐演出的局面相比较,琴之缺陷便更加显而易见:“秦筝箫管和琵琶,兴满余尊酒余赊,歌舞留春春似海,美人颜色正如花。”(唐彦谦《春日偶成》)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当时俗乐的热闹场面:几种乐器混用,有箫管、秦筝、琵琶,不仅如此还有美人歌舞,试想象下那是怎样热闹的场景,人们相聚在一起尽情欢乐,纵情起舞,这样的繁华又怎是琴所能够企及的。与喧闹的俗乐器相比较,琴的疏淡平和更为低调,这也是它逐渐不被大众重视和喜欢的原因之一。古琴音乐音量偏小,更偏向于自娱,于是它更多保留了文人的雅趣,始终没有走出文人阶层,一直与普通的老百姓保持着遥远的距离,也是其衰落原因之一。
在白居易的音乐审美观中,他在继承前人以古琴为雅正之音的基础上,以崇雅、平和、清淡作为审美标准,而且对雅乐与俗乐的爱憎态度极为明显。白居易在《和答诗十首·答桐花》中表达了他的喜好:“泠泠声满耳,郑卫不足听。”“郑卫之音”原是指春秋时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后因《论语·卫灵公》有“郑声”之语,后人便以郑卫之音作为的音乐。在这里,郑卫之音指的是当时俗乐,白居易认为俗乐是不堪听的,他甚至丝毫不掩饰对俗乐的厌恶之情,他在《五弦弹》的副标题上便直接发出自己内心的愤怒:“恶郑之夺雅也。” 这与《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的思想是一致的,批评郑卫之音有喧宾夺主之嫌。他在文中说道:“远方士,尔听五弦信为美,吾闻正始之音不如是。正始之音其若何?朱弦疏越清庙歌。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融融曳曳召元气,听之不觉心平和。人情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更从赵璧艺成来,二十五弦不如五。”他认为一唱三叹,曲淡声迟,能够恢复人的元气,使人精神爽朗的音乐才是真正的“正始之音”,这样的音乐可以使人回归心灵上的平静,也符合音乐的审美标准。而对于世人喜欢热闹欢快的俗乐而将雅乐抛至一边的现象,白居易显得有些无奈。
二、白居易与文人琴——琴之雅趣与高志
梁昭明太子肖统《陶洲明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他对陶渊明抚无弦琴以寄情这一举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无弦音乐也曾被认为是音乐美的最高境界。有人认为这里的无弦琴是指能够发出具体声音之外的大音(大音希声),又或者是空明的佛家境界,更有人提出无弦琴寄托了亡国之音和知音难觅的情感。笔者认为,这里所谓的无弦音乐并不是指琴的表面上有弦无弦,而是指音乐内在的神韵,与演奏者或者倾听者所想表达的情感有关。琴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音乐,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心态,是与世俗截然相反的高雅的情趣与格调,是日常生活中闲适的心情,是演奏者与琴与世间与自己内心沟通的桥梁,是追求与琴同在寂静美好的状态。“琴中趣”便在此处,与音乐是否动听、旋律是否优美没有关联,有弦无弦,甚至有无真实的声音都不能影响琴的美感,这也是“但识琴中趣, 何劳弦上声”的真实意思,而白居易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
白居易的诗中有很多对于琴声的描写:“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夜琴》)“清泠由木性,恬淡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秋夜琴兴》)从白居易对于琴声的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琴声淡,调声缓,清冷甚至是“无味”,与能够千变万化的琵琶相比,琴声过于淡雅、平和、沉稳,不适合作合奏乐器,更适合独奏,这便更加突出了琴的萧瑟与寂寞。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琴对环境还是有要求的,琴是能够带领我们去往宁静世界的媒介,它与喧嚣和热闹是不可调和的。有两首诗都提到了“夜深”,当然并不是要夜深才能够弹琴,而是在夜深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万籁俱寂,人声俱灭,弹琴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琴和诗人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说明琴的归属性是很强的,诗人自得其乐,陶醉在琴声之中,而不愿也不屑与他人分享。这并不是诗人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美妙的音乐,而是琴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除了环境,琴对于弹琴之人也有苛刻的要求:在弹奏琴曲时,首先要平和自己的内心,除去暴戾不安与躁动,只有将自己的心灵沉静下来才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才能与琴共为一体,才能真正体会琴之趣味,达到“感化天地”的境界。而正是因为琴对弹琴者有着苛刻的要求,以及琴的疏淡平和之音可以使人内心平静安宁,琴也是修身正己和复兴礼乐的最佳乐器,这也是诗人所倡导的。
除去琴声的淡雅,琴独立的姿态与脱俗的品质象征也是琴的另一特征。这点要从琴的历史谈起。琴自古就是正统的乐器,是承载儒家文化的重要器物,它在社会秩序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古琴可以奏于宗庙,可以用于和谐夫妻感情,可以使君臣恭肃,可以造就培养人的德行,用于家中则长幼有序。琴所面对的主要对象——古之君子,无论是积极入世还消极避世,琴都是文人高雅情趣的象征,自然也是后代人所敬仰的典范。
白居易当然也不例外。“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弹秋思》)《论语·泰伯·第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可以使人的心性完善,在白居易的诗中琴声同样具有这样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琴不仅仅是修身养性的工具,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道德理想与高洁品质,使琴产生了与作者心灵心心相通的品格——琴格。这里的琴格是作者内心空明无扰的写照,不需要世俗的赞赏,不需要世间眼光的认可,琴思与作者孤傲的心灵相通,获得一片清净便可。古琴低调淡雅的品格与热闹喧哗的其他乐器相比自然是逊色一筹的,但是即使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琴声依然坚持自我。但正是因为这种寂寞使诗人与琴结下了不解之缘:“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寒松无妖花,枝下无人行。春风十二街,轩骑不暂停。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众目悦芳艳,松独守其贞。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怀哉二夫子,念此无自轻。”(《邓鲂、张彻落第》)在这里,古琴的实用性消退,象征意味加强。“古琴无俗韵”是不被世人喜欢的原因,但也代表了古琴是与俗相对立的,是雅的代表。在白居易的诗里,诗人将古琴与寒松相比较:“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天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零的,倘若更进一层去理解这句话,孔子是用松柏来比喻君子,在污浊的社会里松柏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一席之地,不被世俗所感染,保持着自己坚韧的姿态,所以寒松历来都是坚韧的代表。“无俗韵,无妖花,守其贞,不改声”,这是诗人对琴和松柏的描绘,又何尝不是诗人对自我的要求与真实形象的写照?可以说,这里的琴与诗人是融为一体的,琴即诗人,诗人即琴,同样落寞,同样坚韧。诗人也用琴的孤洁品质来鼓励邓鲂、张彻,劝慰他们不要轻视自己,不要轻易放弃。事实上诗人难道没有自我勉励的意味吗?答案不言而喻。此外诗人还在《池鹤八绝句·鹤答乌》中用“吾音中羽汝声角,琴曲虽同调不同”的诗句直接来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志向。
[参考文献]
[1]白居易著,朱金成笺校.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4]臧克和.说文解字新订[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白石滩范文3
我谈成功与失败
说起成功与失败,它们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组反义词,而事实上,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而失败是哥哥,成功是弟弟——先有失败,才有成功。
挫折+磨难+挫折磨难以后奋发图强+自信=成功——成功不是轻易得来的。想要取得成功的桂冠,就得经受得住上帝对你的一番考验——挫折、磨难、失败、痛苦......你只有经得起考验,又跌倒了再爬起来的精神,上帝自然就会将成功的桂冠呈现在你面前。
马虎+失败后的失落+自暴自弃+对人生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失败后的再次失败。失败是轻易就会撞上的。上帝给每个人都准备了两顶帽子——一顶是成功的桂冠,一顶是失败的破帽:一顶华丽,引人注目,使人感到光彩,一顶破烂,遭人唾弃,使人感到自卑。看你想要哪顶帽子了......
面对失败,不要失落,张扬自信的大旗,赶走自暴自弃的心魔,当你张开迎接成功时,千万不要骄傲,要继续登上新的高峰.......
白石滩范文4
[论文关键词]空白背书;空白补充权;外观理论
案情:A公司出具银行承兑汇票一张,票面金额100万元,付款银行为洪山支行,收款人为B公司,汇票到期日为2008年12月2日。B公司收到上述银行汇票后背书转让给C公司,C公司背书转让给D公司,D公司背书转让给E公司,E又转让给有色金属厂。后有色金属厂以该汇票不慎丢失为由向鼓楼区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康威包装厂在规定时间内申报权利,2008年8月5日,鼓楼区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裁定书,裁定终结公示催告程序。康威包装厂所持票据中记载D公司背书转让给日日包装公司,日日包装公司背书转让给康威包装厂,但这两次转让过程中汇票的“被背书人”一栏均无记载。有色金属厂随即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康威包装厂返还票据。一审法院认为被告所持讼争汇票上的背书不具有连续性,被告不享有票据权利。原告系非经背书转让取得讼争汇票,但其已提供连续的证据证明其是该汇票最后的合法持有人,故其要求确认讼争汇票上的权利归其所有并返还该票据,符合法律规定,予以支持。一审判决之后,康威包装厂补记了空白背书中两个被背书人名称,之后提出上诉。二审认为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上诉人在本案一审程序中出示的讼争汇票显示其中两处被背书人栏为空白,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十九条规定持票人仅有权就其作为被背书人的空白背书进行补记,故一审认定讼争汇票背书不连续是正确的。故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司法实践中法院对空背书的态度一目了然,但其是否恰当值得探讨。笔者认为通过本案应该重视两个问题,一是本案讼争空白背书票据的效力问题;二是康威包装厂作为空白背书票据最后的持票人,其空白补充权的范围应如何认定。
一、空白背书票据的效力及存在价值
(一)空白背书的效力
在上述案例中,一审法院并未适用《票据法》第十三条直接否认空白背书的效力,而是通过背书不连续这一理由否认空白背书的效力。那么在直接承认空白背书有效的国家如何认定背书连续?从上述国家的相关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空白背书的连续性的认定采取反向推定的方式,即后一背书的背书人视为前一背书的被背书人。
总之,不管是日内瓦法系和英美法系均直接肯定了空白背书的效力,并不需要经持票人将空白补充后才生效。笔者认为我国也应该借鉴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法的相关规定,在票据法中直接承认空白背书的效力。
(二)空白背书票据存在的价值分析
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很容易发掘出空白背书在理论及实践中的巨大价值。法的规范分析是法学方法论中的重要方法,它对于完善立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以价值为核心范畴,以“应当怎样”为其研究的出发点,以立法者的眼光看待法的现状,指明法律的发展方向。运用法的规范分析方法来研究空白背书,可以发现其中主要价值有两个,即效率与正义。
1.空白背书票据的效率性。一般来说,有意思自治就有效率。众所周知,意思自治原则体现于法律行为制度中各个层面,行为主体无疑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关注者,也最懂得如何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每一个合法契约的达成都将导致各方当事人效用的增加,体现意思自治原则的效率。
2.空白背书票据的正义性。如果每一个票据的受让人均需要通过考察票据的原因关系,识别该票据是否曾经存在空白背书之后再决定是否接受该票据,必然使票据无法流通。无法识别意味着不能禁止其存在。所以,对空白背书的法律效力评价并不会阻止其产生。其次,空白背书被补充后对于行使票据权利没有任何障碍。
二、空白补充权
本案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即康威包装厂对所持票据的空白补充权问题,而在空白背书理论中,空白补充权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一)空白补充权的性质
“形成权属一种辅助权能,权利主体享有法律上之力。”空白背书在补充权人完成补充后,外观主义就拟制其为完全票据,票据权利从此产生。不同学说下,补充权是否为空白背书的生效要件以及如何认定补充权,见解不同。
1.补充权主观说。补充权主观说从票据签名人的视角审视补充合意的有无及内容,主张认定补充权应根据签名人与相对人之间的、在票据之外的、授予补充权的合意。
2.补充权客观说。与补充权主观说相比,补充权客观说忽略了签名人补充权授予的意思,而是从证券的外观出发,考察是否具有补充的可能性。客观上能为补充,则空白背书即有效。这种客观基于两个事实,其一是空白背书中有背书人签名;其二是欠缺被背书人记载。由此二者可推断出可以补充。因此,可以认为,就客观说而言,空白背书生效要件并不含“须有补充权的授予”,该要件不过是另外两个要件的当然结论而已。客观说认为,补充权的内容抽象且无限制。
3.折中说。补充权折中说是主观说客观化的理论。其逻辑起点是须有补充权,从属主观说。但认定补充权的存在则依票据的外观,又从属于客观说。因此,折中说理论同样认为,补充权的内容是抽象且无限制的。折中说的不足之处在于,它采取拟制授权意思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法律上的确定推定。
(二)补充记载的权限和形式
本案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即康威包装厂是否有权补记两个空白背书处的背书人名称。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持票人只有记载自己名称的权限。但笔者认为,将持票人的补充权内容限制在仅可以补充自己的名称,对补充权的理解过于狭窄,最后持票人应有权补记票据上所有背书人的名称。对于该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票据背书人将补充权授予受让人的方式,各国法律及实践中均为做出任何限制。通说认为,该种授权可以是明示的基于书面或者口头形式进行,甚至对于背书人的“默示授权”也可以是一种有效的授权方式。背书人在票据上签章以后以其交付给他人,此处的交付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默示授权。
白石滩范文5
【关键词】李白诗歌 夸张 方式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15-01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贡献首先是把积极的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推向新的高峰,他以天才的艺术创造,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运用多种手法,扩大了浪漫主义想象,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得到发扬光大。
李白诗歌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真正能做到“笼天地于袖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达到出神入化。丰富的想象给艺术构思插上了翅膀。他惊人的想象力和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分不开的。李白诗歌夸张手法的常用方式有这样几种:
一、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扩大夸张在李白诗歌中最为突出,如《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的首句“白发三千丈”,劈空而来,似大河奔流。从手法上讲,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样,都是以“三”、“九”等表示众多的虚数进行夸张。“白发”长至“三千丈”,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还要多十倍,此句虽悖于事理,却含有至情,是诗人借白发之长来表自己愁思之深,它如雷霆,如潮涌,一下子便抓住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悬念。这类夸张在李白诗歌里还有很多,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用“雪花大如席”的夸张突出燕地奇寒,风光奇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这两句描写轻舟在那万重山急流中飞驰的轻快迅速——轻舟在江上驶,猿猴在岸上啼,只觉得江水两岸的猿声仍在耳中不停地啼着,而船却早已飞快地穿过万重山了。李白用夸张的手法突出轻舟的飞快,从中可以体会到李白获赦后轻松愉快的心情。“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岁杯。”(《上云乐》)这些都是扩大夸张的典范。李白诗中缩小夸张虽不及扩大夸张多,但为数也不少。如:“楼船一举风波静,汉江翻为雁鹜池。”(《永王东巡歌》),说浩荡的长江水和汉水,对于永王李粼来说,只等于一个小小的雁鹬池。这是对李粼军威之盛,地盘之广的一种歌颂,抒发了自己希求效力于消灭安史叛军,平定中原的爱国理想,气概豪壮。“谁道此水广,犹如一匹练。”(《江夏寄汉阳辅录事》),浩瀚的汉水犹如一匹白绢,这都是空间方面的极度缩小。其它如:“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结袜子》)等。夸张手法的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它可以使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更加鲜明,可以使社会生活的本质体现得更突出,可以把自然界的景物描绘得更生动、更形象。所以,夸张这种手法在李白这样的浪漫主义作家手里使用得更多。
二、夸张和想象的结合
李白常把奇特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至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些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的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在诗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别致而又形象贴切。“南风吹我心,飞堕酒楼前。”(《寄东鲁二稚子》),思念儿女的骨肉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蜀道难》中诗人更是以雄健奔放的笔调、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蜀地山川的雄奇险要。这首诗里充满了大胆的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夸张之辞在诗中前后出现了三次,成为贯串全篇的旋律。此外,蜀山之高,可以迫使驾驶着太阳神车的六龙望而却步;这样的高山,就算是极善飞翔的黄鹤也不能越过,猿猴想攀援更是徒唤奈何。这里的山势那样的高峻,以至于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天穹上的星辰,真是令人吓得气都喘不过来……这些突兀雄奇的想象、夸张,使得蜀山之高、蜀道之难被渲染得非常形象、非常突出,诗人的浪漫情感也被表现得非常强烈、非常动人。
三、夸张与比喻连用
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是李白书写炽热感情所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时,他既用夸张,又用比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两句不但夸张奇特,气势宏伟,而且比喻新奇、恰切,以有形比喻无形,化抽象为具体,变悖理为合理,因而在艺术的真实中产生了强烈的魅力,令人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诗描写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银色的瀑布,飞一般往下奔流,一泻直落三千里,令人感觉仿佛是银河从那九重天的顶高处直落而下似的。诗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极写瀑布的高,水流的猛和流泉的白,是写瀑布壮丽景观的名句,充满着浪漫主义色调,充分表现了李白纵横不羁的豪气。另如“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燕山雪花大如席”等,都是夸张中有比喻的名句。
李白诗中的夸张虽然奇特得惊人,却是合乎情理,有现实依据的,既是极度的夸张,有是高度的真实。由于李白充分发挥了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从而使他的诗歌气势磅礴,壮丽多姿,如天风海涛,不可羁绊、不可束缚,成为浪漫主义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唐诗宋词》(古代文学研究专题一),程郁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1 )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于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4 )
[3]《新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刘延乾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4 )
[4]《全唐诗》,陆义林,刘仁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10 )
白石滩范文6
一、简单便于操作:
简单是复杂的内涵,是复杂的具体表现形式,复杂是无数次简单的累积。表中(表略)的内是指课室内,外是指各班包干地段。走道、石级、水沟等全校所有地盘被覆盖。此表贴在各班课室内墙。满分为50分,每天100分,如:表中48分是扫把没有成束地摆放而横七坚八扣了2分。49分是在走廊乱丢纸屑、果皮被扣1分。32分是学生打破了玻璃窗满地碎片被值日领导发现扣18分。其实简单的数字背后括好些行为习惯在内的“综合”管理。每周总分值低于一定分值线。当周就不能获得流动红旗。
二、重复易于监管:
我校每天由一名副领导担任执行人。一般在下午上课前进行对各地段和课室内察看,表中这些分数就是他们打出的。开学初定下轮值领导,每人每月一天,一个学期(年)不变。周五放晚时由专人收缴当周的卫生流动红旗,统计分数,下周一升旗结束后下发各班。简单的柏拉图式的不断重复,期末评了分值最高的班为文明星级班若干个。从而实现了有效的管理。外人进校都被文明清洁的校园所折服,殊不知“柏拉图”们花了多少心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