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汉字的来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汉字的来历范文1
下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为例,谈谈实施“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点尝试。“遨游汉字王国”活动设计了三个板块:(1)梳理知识,整体把握;(2)制订计划,开展活动;(3)总结收获,交流成果。第一板块在虚拟课堂进行,第二板块使虚拟课堂与现实活动相结合,第三板块在课堂教学中进行。
第一板块:网络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虚拟课堂中完成。以下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导学案:
(一)“有趣的汉字”活动建议
1.活动的目的:感受汉字的神奇与有趣。
2.活动的要求: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受到启发。
3.活动的内容:搜集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阅读材料”之一:
1.《字谜七则》。
思考:《字谜七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你能应用汉字的笔画笔顺、增减偏旁部首(或部件)和象形、形声、会意的造字方法编字谜吗?
2.阅读了解。
《有趣的谐音》《昌颉造字》《“册”“典”“删”的来历》。
(二)“我爱你,汉字”活动建议
1.活动的目的:了解汉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2.活动的要求:“加深对汉字的热爱”“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点实事”。
“阅读材料”之二:
《汉字的演变》
对照比较七种字体,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1.《汉字小知识》。(通过班级网络平台了解如下知识)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选择性阅读。
让学生阅读《甲骨文的发现》《一点值万金》《街头错别字》《赞汉字》《书法作品赏析》《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虚拟课堂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不仅给学生以完全的自由,也让文字材料充分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充分感知,充分获取信息。
第二板块:网络学习和设计活动相结合――充分感受自主
(一)设计意图
在第一板块知识梳理的基础上,采取虚拟学习和设计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自主。
(二)活动内容
1.在网上或图书室搜集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2.搜集、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的活动。
3.搜集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者笑话。
5.搜集有关错别字的笑话或因为写错别字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实例。
6.进行一次社会用字调查,将调查结果写成简单的报告或者建议书提交有关部门,推动社会用字规范化。
7.搜集书法作品办展览,欣赏汉字的优美。
(三)活动要求
1.虚拟课堂大讨论,使学生明白从哪些方面展开活动,从而了解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神奇有趣。
2.兴趣相近的学生自由组成兴趣活动小组,教师适当调配人数。
3.各组归纳整理,制订活动计划。本次活动由于有一定的要求,不仅引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和疑惑,通过上网搜寻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来寻求答案。这样学生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牢牢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第三板块:现实课堂教学――主体性得到升华
(一)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收获、交流成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活动内容
1.遨游“字谜快活林”。除阅读材料出现的字谜外,学生的搜集和整理给了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撷取部分摘录如下:
第一组:
(1)人人一致。(2)自小在一起。(3)口罩。(4)没点主见。
(谜底:丛;省;回;现。)
第二组:
锥、鸿、典
附:参考答案(1)一堆沙土变成金;推开手,换金来。(2)江边飞来一只鸟。(3)一曲开唱八音合;两手捧着一本书;曲头兴尾。
2.遨游“谐音欢乐谷”。学生通过搜集、排练进行现场表演。
(1)表演一:《太后―太厚》;(2)表演二:《“是”字述职》。
3.遨游“汉字练兵场”。集体交流写错别字的危害。
4.遨游“汉字聊天室”。这项活动是为学生课外虚拟课堂自主性提高、升华而布置的任务。
(1)搜索“世界掀起汉语热”。
①多媒体视频阅读。
②点击:《汉字传入日本与日本文字之起源与形成》。
③讨论:为什么全世界会掀起一股汉语热?发表微博、博客日志或与网友QQ聊天。
(2)与中国古代书法家对话。
①搜索“王羲之”。
②搜索“柳公权”。
将网络平台引入语文综合性教学中,营造了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舞台,学生在此能充分地表达心声、互通信息、沟通情感、共同协作,进行民主的、自由的、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激活,自主的兴趣得到了提高,主体性也就相应的获得了发展。
有关汉字的来历范文2
【关键词】低年级;错别字;成因;对策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容易遗忘,在写字过程中易写错别字,影响了学生的书面表达、交流和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多数教师让学生机械抄写杜绝错别字,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改正错别字,反而使学生和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就此,本文在探究小学生“错别字”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力求找出积极的预防措施及减少“错别字”发生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
低年级学生极易写错别字,笔者尝试追本溯源,探究原因:
1.从学生自身看内因
(1)小学生感知粗略,观察不细。低年级学生知觉的精确性不够,观察汉字的字形时往往顾此失彼。如“奏”字,学生当时记住了下面是个“天”,可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只有一个轮廓印象了,就把“奏”下面的“天”的第一横写成了一撇。
(2)新旧干扰,旧知对新知负迁移。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都是负迁移。学生在认识生字时会将它们和以前学的字联系起来,但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又不懂得分析比较,一旦形成负迁移就会犯错误。如学了“爱”字再写“暖”字就特别容易将“暖”右半部分写成了“爱”,学了“或”等“戈”字部的字后再学“试”这样的字,就会有很多学生在斜勾上画蛇添足加上一撇。
(3)意志薄弱,巩固性差。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复习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和巩固识字,可低段学生意志力差,学会生字后也不复习,不查阅书籍、字典,那可能写错别字了。如学习“真”“直”字,学生当时记住了里面是“三横”,可不久之后,学生只有一个轮廓印象了,把“真”“直”里面写成了两横。
2.从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看外因
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同音字、形近字多,这些是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没有掌握汉字构字规,容易多一笔少一笔或多一点少一点。
因为字形相似写错别字。如学生易将“浇”字右上角多加一点 ,或者将“今”字多一点写成“令”字,自己无中生有写成错字。
因为字义相似而写错别字。如山清水秀的“清”稍不留心就写成了青山绿水的“青”;再如“再接再厉”的“历”,易错写成“励”。
因为字音相似或相同写错别字。例如,将观察的“察”写成“查”,“业绩”写成“业迹”等。
3.从教学方面看外因
教师的识字教学方法如果没有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记忆规律,对难认的字、易错的字未作到位的指点,又未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都会直接导致低年级学生出现写错别字的现象。
4.从社会语言干扰看外因
低年级学生易受外界干扰,如果父母或同伴经常会写错的字,那么他就极有可能受影响而写错那些字。再加上现在的广告、标志牌及杂志媒体中,出现的错别字的频率很高,如服精品店的“尚志”,蚊香广告上的“默默无蚊”,美食城上的广告“食全食美”等等,这些使他们产生错觉,从而产生错别字。
二、减少低年级学生写错别字的策略
让学生正确运用汉字表情达意,降低错别字的“发病率”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和大家探讨如何减少低年级学生写错别字的策略:
(1)溯本源,明来历。汉字的创造、流传以及使用,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史迹,大都也能从造字法上说明其来历,如果让学生从根源上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就会记得深刻。学生混淆“书籍”“户籍”“狼藉”等词的草字头和竹子头,我就给学生讲“籍”的来历:汉代以前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上,用绳子串成书和簿册,因此当初造字时,记录文字的“书籍”“户籍”就用了竹子头;学生易把“高粱”写成“高梁”,把“一枕黄粱”写成“一枕黄梁”,为了分清“粱”和“梁”,我给他们讲“一枕黄粱”的神话故事来历。
(2)辨形貌,抓规律。学生往往把一些字形相近的字认错,记不准字形,问题往往出在形旁上。因此在识字教学伊始,紧紧抓住形旁表义的结构规律,强调对字形的细微差异,帮助学生辨别,以简驭繁,批量认识汉字,减少差错。比如,学生分不清“急躁”、“暴躁”、和“干燥”、“燥热”哪个该用足字旁,哪个该用火字旁,老师引导学生比较特点,学生发现:人急了往往会手脚不安或跺脚,“急躁”、“暴躁”、都隐含着着急的情绪,与脚的动作有关,应该用足字旁;人或事物缺失水分,跟受火烤晒有关,因此“干燥”、“燥热”要用火字旁。又如“幕”和“暮”,如果学生知道了“暮色”的“暮”是傍晚,“夜幕”的“幕”是覆盖在上面的帐篷,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字用错了。
(3)促阅读,强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多阅读。孩子们书读的多了,常用的汉字不断复现,就容易记住这些字怎么写,学生就不容易再写错这个字了。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语文词汇量就扩大了,错别字自然就减少了。书籍中的字词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出现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都是在一个个情境中进行的。大量地阅读,能了解词语的分布,能了解不同词语的不同语境,能避免书写字义相似的错别字。这种学生自主习得的知识,比老师说教要管用的多。
(4)编歌诀,记诵牢。低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口诀、儿歌、字谜幽默风趣、简单易记,符合学生好奇的特点,对一些比较顽固的错别字很适合。以编顺口溜为例,如区分“衰、衷、哀”三字,可以编成:一横为衰,一竖为衷,有口就能哀。如学生对“未”与“末”混淆时,可根据字义编出儿歌:“未来遥远,上短下长,末日到了,上长下短。”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符合他们的认知心理他们,就容易记住,学生再次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5)识真伪,改错误。针对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我常常敏感地捕捉媒体新词语的使用动向,及时搜集整理,拿到课堂上来以“看我‘火眼金睛’” 、“还我成语真面目”等竞赛形式让学生识辨真伪,这种把词语学习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方法大受学生欢迎。
(6)定期复习,强记忆。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在于学生的复习巩固,知识重现,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定期复习,强化记忆。我让学生通过整理作业中的错字写入自己的错别字日记,并进行错误原因分析。错别字日记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翻看整理自己的错别字,从而避免重复出现错别字。我还从班级的横向比较中发现错误人数比较多的错别字,汇总成“易错字手册”,一周归纳一次。我将这些易错字编成看拼音写词语、组词、填空等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再次强化记忆的目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的产生也有它独特的演变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把中华文明的火炬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提高学生发现错别字的能力。我们要不断探索,深入研究,掌握减少学生写错别字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写好每一个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曹永亮.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11,(32).
[3]丁国荣.低年级学生写错别字的成因及预防[J].吉林教育,2009,(4).
有关汉字的来历范文3
美术:十二生肖汉字创想
书法是一门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提高书写艺术水平和艺术审美趣味等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学期,丰台五小鸿业校区以“汉字真有趣”作为学科实践课,把汉字和美术等学科相结合,并且把iPad引入课堂。众所周知,汉字作为书法的表现对象, 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iPad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给古老的艺术形式重新赋予了新的价值。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传统艺术、传统文化服务,让学生初步了解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一些知识。在上课之初播放象形字视频(图一),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引出本课的主题:汉字。接着,教师出示各种字体的“马”字,让学生猜念什么,以此引出汉字的不同书体。鼓励学生进入汉字书体介绍页面进行学习,借助“学问猫教汉字”的动画来让学生认识汉字。除此之外,还加入了书法家的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各种书体的不同特点。自学后完成两大自测游戏,游戏一:对号入座(图二左),把各种书体的“马”拖拽到相应的位置。游戏二:你前我后(图二右),按汉字的发展顺序为下列字体排序。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到自学视频中继续寻找,直至完成自测。在学生了解了汉字的演变及特点后,教师让学生欣赏汉字创想图片(图三)并提问:1.这些字都突出表现物体的什么特点?2.人们借助了什么来改变字的笔画?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方法:象形字法,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进行创作的方法,借外形法:借助了物体的外形来改变字的笔画的创作方法,并感受新颖的汉字创意和鲜艳的颜色。学生从十二生肖中选择一种动物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汉字创想并创造出了很多生动有趣的生肖纸牌(图四)。教师利用美术课让学生把汉字创想的媒材进行大胆变革,同学们利用鸡蛋壳、鸡蛋盒等废旧物品进行奇思妙想,让它们穿上漂亮的丙烯花衣。还用各种笔在上边书写创意汉字,并以“蛋壳上的奥秘”为主题在楼道内制作了一面汉字鸡蛋墙(图五)。
汉字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与时俱进的,总处在不断地变化与创新中。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汉字、欣赏汉字、喜欢汉字,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数学:当24点遇上生肖纸牌
“当24点遇上生肖纸牌”是以“汉字真有趣”学科实践课程中生肖纸牌为背景的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数学游戏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态度。
“当24点遇上生肖纸牌”是在学习完混合运算后所进行的一堂实践活动课。学生以美术课设计的生肖牌为依托,以iPad游戏的形式进行加、减、乘、除计算,结果为24,这样的形式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增强他们对数学的亲近感,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巩固了已有的知识技能。
1.开动脑筋巧分类
课上先和学生一起欣赏他们在美术课设计的生肖纸牌,然后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可以怎样分类。课堂上激发起学生无限地思考,有的同学马上就说可以按照牌面上的花色分成梅花、黑桃、红桃和方片。有的同学马上就受到启发说可以按照花色的颜色分成黑色和红色。有的学生继续补充,按照牌面点数分成单数和双数。老师适时点拨,我们除了观察纸牌的特有属性,还可以观察牌面设计有哪些特点。学生发现,还可以按照牌面上动物的种类分类,或按照动物的数量分类。
同样的一些纸牌,分类的情况为什么不尽相同呢?学生思考之后发现,分类标准不同,结果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分类的时候要先确定分类标准,然后再分类。
2.转动大脑凑点数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李咏是一位非常有实力的主持人,他原来主持“幸运52”节目,深受大家的欢迎。我们进行“幸运24”的比赛,以此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第一关:两张牌算24点――对对碰
本关规则:教师出一张牌,学生也出一张牌,使两张牌的结果等于24。教师出一张牌3,让学生自己从手中拿出一张牌,用“加、减、乘、除”与教师这张牌进行计算,算出24。学生马上就想到8,因为3×8=24。教师适时追问,怎么算得那么快呀?学生说:“因为三八二十四”。这时教师指导者的作用就显现了,教师和学生们进行总结:见到3,想8;见到4,想6;见到6,想4。那有没有乘除法没法解决的时候呢?教师加大难度出示13,当不能用乘法口诀时,我们就要想办法用加减法来解决了,答案就脱口而出,得出11。
第一关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算24的基本方法,并从游戏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找到凑24点的基本方法,为之后的练习奠定基础。
第二关:三张牌算24点――三人行
本关规则:算24点时,将A看做“1”,从A―9这9张牌中任意抽出3张,三张牌上的数都要用,而且只能用一次,经过加、减、乘、除的计算后得到24。教师出示2、5、8三张牌。学生会按照对对碰的算法,见到8就想3,但是没有3怎么办?此时教师要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有5和2,5-2=3,所以答案是(5-2)×8=24;教师出示7、8、9,三人一小组讨论如何算出24。见8想3,9和7算不出3,那见7,见9都想不到别的数字。三个人一组相互讨论,有孩子突发奇想,7+8+9=24……答案就在合作启发中算出了。通过他们分组进行合作,掌握算24点的计算规则,并且体验成功合作所带来的喜悦。
第三关:四张牌算24点――四通八达
本关规则:算24点时,将A看做“1”,从A―9这9张牌中任意抽出4张,经过加、减、乘、除的计算后得到24。出示1、2、5、8四张牌,三人一小组相互讨论出方法,做到一题多解。见8想3,用1、2、5想办法凑成3,5÷1-2=3或(5-2)÷1=3或(5+1)÷2=3,然后3×8=24;或者想办法凑出4和6。5-1=4,8-2=6,4×6=24或者5+1=6,8÷2=4,6×4=24。出示4、5、7、8,小组共同讨论,得出相应算式凑出24点。一题多解,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由固定的数组变成自由组合,其中的变数在增加,挑战的难度也在增加,计算方法也会更具多样性。
在学习完24点牌的玩法后,同桌两人,一个人先出示4张生肖牌,另一位同学根据点数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自行检查后,同桌进行检验判断。如果同桌算不出来,出题人进行讲解,然后交换出题。在出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在互助学习的氛围中,探究出多种方法解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
通过小组之间生生交锋,教师的适时引导,让学生发现小小生肖牌中的大奥秘,当24点遇上生肖纸牌时,学习数学的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语文:十二生肖大解密
本学期,丰台五小鸿业校区开展了以“汉字真有趣“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其中生肖课程“十二生肖的秘密”的每一课都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故事和儿歌实践活动中了解了十二生肖的排序和有关生肖的知识。生肖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生肖动物就伴随着他的一生。以十二生肖为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生活现象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活动中浸染中国传统文化,真正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我们围绕十二生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题研究与学习,进行十二生肖大解密,旨在让学生走进十二生肖,具体如下:
子鼠:参与实验研究的“老黄牛”;
丑牛:“牛刀小试”显身手;
寅虎:虎虎生威展风采;
卯兔:聪颖矫健动若脱兔;
辰龙:龙生九子各不同;
巳蛇:蛇的秘密;
午马:万“马”奔腾;
未羊:羊胖胖的瘦身秘诀;
申猴:“猴”字的奥秘;
酉鸡:鸡的秘密;
戌狗:犬的传说;
亥猪:八戒的故事。
解密之一:生肖与中国民俗
学生对十二生肖并不陌生,甚至会倒背如流。“十二生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在我国民间世代相传。生肖文化丰富而深厚,生肖动物形象影响也极其广泛。十二生肖反映了远古时期人类对动物的崇拜,体现了人类与动物的亲善关系。这种天人合一、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自然观,对于现在保护自然、保护动物仍有积极意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肖的秘密,鸿业校区的老师们从生肖的来历,十二生肖排列原因,有关生肖的成语故事、歌曲等方面入手,利用视频、音频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了解汉字演变
通过对汉字文化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认识汉字的内驱力。在学生眼里,汉字不再是冰冷冷的笔画组合,单调的说教,而是一段优美的故事。
“狗”字的演化:
“鼠”字的演化:
通过视频播放汉字的演变,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更加热爱中国文化。
2.了解成语故事
讲解《“牛刀小试”显身手》时,教师通过视频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庖丁解牛的成语故事,知道它是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讲解《八戒的故事》时,了解到杀彘教子的意思:父母要给孩子做榜样,说到做到。
解密之二:鼠和猪的秘密
在十二生肖的动物中,似乎鼠和猪是最不受欢迎的动物,但是经过课程的介绍,学生对它们有了全新的认识。
人类通常认为老鼠是传播疾病、制造麻烦和惹人讨厌的动物。讲解《参与实验研究的“老黄牛”》时,教师就由《小老鼠上灯台》儿歌导入,学生唱着儿歌开启了课的序幕。通过教师讲解老鼠的生存能力强、适应能力强,让学生了解了老鼠的特点。尤其是了解到从二十世纪初以来,老鼠一直在充当人类医学研究的“老黄牛”:它们既是研究疾病的工具,又是检验药物作用的“实验者”,为人类战胜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原本在生活中让人心生厌恶的老鼠也变得可爱起来。学生在此过程中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动物的好与坏,要辩证地看待。
讲解《八戒的故事》时,教师通过一段实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猪并非人们所想的智商很低,它们擅长迷宫游戏和符号识别,甚至比狗和黑猩猩都聪明。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分析,发现猪具有不错的长期记忆,擅长迷宫游戏,以及能完成定位寻找物体的任务。猪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符号语言,会像狗一样喜欢玩耍,彼此间互相嘲弄打架,或互相学习、共同协作。事实上,它们更加聪明,智商更高。
解密之三:生肖背后的故事
十二生肖中生动有趣的民间传说,不仅让孩子们认识了十二个神态各异、古怪精灵的小动物,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使他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逐渐领略到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厚与博大。因此,在讲解十二生肖时,加入了有关生肖的谜语、剪纸、邮票、工业品等知识。
在中国年节民俗艺术中,生肖文化是个重要主题。尤其在年俗剪纸中,十二生肖的形象随处可见。人们将十二生肖与蝙蝠、桃子、石榴、珠宝、粮仓、桂花、贯钱等吉祥物组合在一起,利用谐音和象征手法,为他人和自己祝福,为生肖文化增添了丰富深刻的内涵。当一幅幅精致的窗花图片展现在眼前时,学生发出了赞叹声,赞叹祖国生肖文化的精美。
在给学生讲解《参与实验研究的“老黄牛”》时,引出了生肖邮票。在十二生肖动物中,鼠是最后一个走进邮票这个“方寸世界”的,比起最先上了邮票的马整整晚了95年。但邮票上的老鼠却“繁衍”迅速,而且形象越来越可爱。世界上第一枚带老鼠图案的邮票是1947年由列支敦士登发行的,一套3枚,主图是阿尔卑斯山的土拨鼠。由此,拉开了生肖邮票的序幕。
有关汉字的来历范文4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快乐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在低年级段就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识字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例如,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组成字串来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汉字的结构美,培养识字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把有关生字编成顺口溜或句子,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寻字、辨字、读字、记字,加快了识字速度,提高了识字能力。
二、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
识字教学如果不讲究方法,只让学生机械记忆,学生将产生厌倦心理,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识字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要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自主识字。
1.象形识字法。如学习“舟、竹、石、川、燕”等字时,把它们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
2.会意识字法。比如在学习“尖”字时,让学生拿出铅笔观察,认识一头小一头大的东西就是尖的。
3.替换部件法。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都可以让学生用“换部件”的方法来学习。如学习“请”字时,让学生先回忆“清、晴”字,让他们把“氵、日”换成“讠”,就是“请”。
4.谜语识字法。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根据这一特点,把生字编成谜语,可以帮助学生在猜谜语中识字。如教“也”字,可编成:“有水可养鱼虾,有土能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马走遍天下。”
5.追根溯源法。即追寻字义形成的渊源,搞清字形的来历,以加深学生对字形、字义的印象。例如:“篮球”的“篮”字,为什么用“篮”,而不是“蓝”呢?篮球虽然不是蓝色的,可也不是竹子做的,为什么用“■”?原来篮球运动始于美国,起初并无篮板和篮圈,而是在树上挂着一只竹篮,把球往竹篮里投。就这样,随着篮球运动传入我国,“篮球”一词的意译也进入了汉语,沿用至今。学生了解了这一历史以后,就不会再把“篮球”写成“蓝球”了。
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勤于总结。
三、实施有效评价,提高自主识字效果
有关汉字的来历范文5
聿,象形字,读yù(玉)。甲骨文从(手)从(笔),本义为笔或握笔写字。金文、篆文。当聿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竹另造(今简化为笔)。聿是笔的本字。聿后用作助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起顺承作用。
聿部首内汉字大都与笔有关,如书(,上为聿,下为曰。指用笔记下口述的事)。聿也可作声符,如律、肄、肆。聿附形部首有:肀、。聿部首内汉字有:聿、肆0、肄、肇、。
肇,从户(门窗)从攵从聿。原来攵与聿是一体,即手持器械。肇本义破门而入开始抢劫,于是有了肇始、肇事。
[145]肀
肀部首内汉字只有肃一个字。
肃,繁体字,会意字。金文从(本为手撑船篙形,后讹变成手握笔形)从(深渊),本义为在激流、深渊中撑船需要小心谨慎。篆文。
[145]
,尽的繁体字;,赆的繁体字;,书的繁体字;,昼的繁体字;,画的繁体字。前两个字肀下面是一横,后三个字肀下面是两横,请小心辨认。
146艮
艮,会意字。甲骨文从(目,朝后看)从(人),会人瞪眼往后看之意。金文突出“目在背后”。篆文。
艮有两读。一读gěn,方言用字。1.(食物)坚韧而不脆。2.(性子)真,指说话生硬,如说话真艮。二读gèn。义为:1.八卦之一。2.姓。
凡从艮取义的汉字皆与扭头瞪视有关。《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真正归部的汉字仅有:垦、恳。
垦,会意兼表声。篆文从土从(猪狠劲啃,兼表声),本义为开垦。简化为垦。
147羽
羽,象形字。甲骨文像鸟的双翅形。篆文。由本义引申指鸟类的毛。
羽部首内汉字大都与羽毛或翅膀有关,也有个别从羽得声,如栩、诩。羽部首内汉字,羽出现在汉字上(翌)下(翥)左()右(翎),以右居多。
,会意字。甲骨文从羽从太阳,会鸟白天在天空中飞翔。金文、篆文。
羿,形声字。篆文从羽从(表声)。本义为鸟张开翅膀逆风而上。又用作人名,指夏代有穷氏国君。又指唐尧时的射师,即羿射九日为民除害。
翌,形声字。甲骨文从羽从立(表声)。金文另加义符日,表示太阳下学习飞行。篆文,楷书写作翌,异体字为翊。翌本义飞翔。后来专用以表示时间次序在今日、今年之后,如翌日、翌年。
翘,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尧,高,兼表声)从(尾羽),表示尾羽高举。
翻,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番,反复,兼表声)从(羽),本义为鸟在空中上下翻转。
翡翠,古书上指一种像燕子的小鸟,有红色羽毛的叫翡,有青绿色羽毛的叫翠。后来引申指玉石。翡翠,这两个字组成非常有意思,前者羽在下,后者羽在上,上下翻飞,别有情趣。
148糸
糸,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把蚕丝(幺)拧在一起,两端打结、。金文、籀文、篆文。
糸,作部首时处于汉字下部,处于汉字左边写作(现简化为纟)。
糸作部首时,读作绞丝底。凡从糸的汉字大都与丝及织的行为有关。因纺织品被染成多种颜色,因而表颜色的字好多从糸(纟 ),如红、绿、紫、绯、绛、素、绀等。
系,上面一撇在金文中是一个圈,即绳套。后引申指承接、继承等,如系统、联系等。
素,会意字。篆文上从花朵下从糸,本义为未染的生绢。引申指本色,白色。再引申颜色单纯,不艳丽,如素雅、朴素。
索,会意字。甲骨文从(粗绳形)从(双手),像两手在搓绳子,绳结附近几点表示麻屑或草屑。金文加(宀,屋),表示在屋里搓绳。篆文。由本义引申指绳子,如绳索。引申泛指大链条,如铁索桥。由搓绳时逐渐绞合,引申指寻找,如索求、索引、搜索。注意:古时索指粗的绳子,绳指细小的绳子。
紧,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表抓牢固,兼表声)从糸,会丝弦拉紧之意。
紫,形声字。篆文从糸从此(表声)。本义红蓝合成的像茄子的颜色。古代贵官服多用紫色,因而引申出紫气等词。古代天文学将星空分为太微、紫微、天市三垣,其中紫微垣为皇极之地,故又用以称帝王宫殿,如北京紫禁城。
絮,形声字。篆文从(如,表声)从(糸),本义为粗丝绵。后棉花传入我国,引申指棉花的纤维,如棉絮。用作动词,把丝绵或棉花放进衣被夹层里,如絮棉袄。再引申指像絮一样的东西,如芦絮。由丝绵缠绞不利落,比喻嗦,如絮叨。
繁,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从(每,指妇女头上装饰物,兼表声)从(系),表示妇女头上装饰物多。篆文加(又,手),强调往头上戴的动作。请注意:繁作姓时,读作pó(婆)。
[148]纟
纟,读mì。作部首时,读绞丝旁或乱绞丝。纟部首内汉字千丝万缕,下面仅选取几根加以鉴别。
纠,会意兼形声字。是纠的本字。,甲骨文像两根绳头、打结在一起。当作为单纯字件后,金文加另造(纠)代替。篆文。纠本义是三合绳。引申指缠绕,聚合,如纠集。由绳与墨结合引申出准绳,再引申出纠察、纠正。
约,形声字。篆文从从(勺,表声),本义为捆缚、缠束。由本义引申指限制,如约束、制约。再引申指省略、简省,如节约。再引申出大概,如大约。
级,形声字。篆文从从(及,表声),本义丝的质量等次。由本义引申为等第,如级别、官级、晋级。又特指学校的年级。还特指古代战争中砍下敌人的头颅数(秦法:斩下敌人一个头颅加爵一级),因而就有了首级。
纪,形声字。本义为丝的头绪。整理工作犹如理丝,会议纪要来自于此。引申出法纪、纲纪。
统,形声字。纪是一根一根地抽取,统是将几根同时抽出,使其绞合在一起。
纯,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金文假借(屯)表示生蚕丝。后来,金文加丝另造(纯)。篆文、。由本义引申指同一颜色,再引申为不含杂质,如纯净、纯粹等。
纳,会意兼形声字。金文同(内)。篆文另加义符造。纳纳,是丝吸水而湿的样子。后指收藏。引申指接收。
纲,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糸从(领起,兼表声),本义提网的总绳。引申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部分,如大纲、纲要。唐代后,货物分批起运时为每批货物编立字号,分为若干组,运什么货物就叫什么纲,如盐纲。《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就是智取成批的生日礼物。
纸,形声字。篆文从从(氏,表声),本义为用破渔网、废布等造纸。
经、纬,都是形声字。经是纵向丝线,纬是横向丝线。经纬泛指纵横。自古至今传下来的典籍叫经,如《十三经》等。研究典籍写出的文章叫纬。
综,形声字。指织机上提起经线的线。经线一上一下地排列叫错,把下面提到上面叫综。因而错综就“织出来了”。
绅,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从从(申,伸长),本义为古代官员束腰的大带子。篆文、楷书。后指佩戴这种带子的人,即豪绅、绅士。
细,形声字。篆文从从(囟,表声),有的篆文写成左右结构。本义为细丝。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终,象形兼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就是冬,像绳子两端的绳结,表从始至终。当冬引申作为季节,于是古人加纟另造终代替。
给,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糸从合(相并,兼表声)。本义是丰足,富裕。用作动词,指供应。
绝,指事兼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是指事字,在两缕丝线的中间各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将丝线割成两段。金文则在两组丝线间加一把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篆文从从(刀)从(卩,表声)。
绥,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金文皆从手从女,表示女子受到外来压迫,绥与妥同义。当妥引申义越来越多时,篆文另加造绥,此时绥表登车时用以拉手的绳索。由此引申指平安、安好、安抚、平定,如绥靖、绥定。
继,会意字。金文从(绝,即的省略)从(二,相连),表示将切断的丝再连接起来。篆文。俗体楷书根据草书字形而来。
绩,形声字。篆文从糸从(表声)。本义把麻或其他纤维搓捻成线或绳。纺绩最终出来成果,因而引申指功业、收获。
绪,形声字。篆文从糸从者(表声)。本义指丝头。
续,形声字。篆文从从(表声)。后来讹变为。本义为丝丝相接。
绯,形声字。篆文从从(非,表声),本义为红色的丝织品。用作绯闻,指桃色新闻。
缀,会意兼形声字。是缀的本字。,篆文像在衣服上加两条连接线,表示连接在一起。当作为单纯的字件后,篆文再加另造缀。本义为用线缝合。引申指装饰,如点缀。
缉,形声字。篆文从从(,表声),本义把麻搓捻成线。如今主要用于搜捕,如缉拿、通缉。
缘,形声字。篆文从糸从(表声),本义为衣服的饰边。
缩,形声字。篆文从从(宿,表声),本义为经文纬武纠结,乱作一团。引申指没有伸展开,如收缩等。
缴,形声字。篆文从糸从敫(表声)。本义为生丝线,引申指系在箭上的生丝绳。借用作交,指交纳、交出。但要注意缴与交的异同。缴,指履行义务或被迫,如缴枪不杀,上缴国库。交,指事物转移给有关方面,远比缴法律色彩来得轻和薄。
与纟是繁简对应关系,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149麦()
麦,繁体字,会意字。来是麦的本字。来,甲骨文像麦子。因为小麦是从外域引进的作物,古人造“来”表示小麦。当“来”被专用于往来的来之后,甲骨文在基础上再加(夂,倒写的止,表示脚,兼外来之意)另造(麦)代替。金文、篆文。麦部首内汉字都与麦类植物以及相关食品有关。
麸,读fū。麸子,也叫麸皮,指小麦磨成面筛过后剩下的麦皮和碎屑。
150 走
走,会意字。金文上从人(甩开双臂)下从止(脚),本义为挥动双臂,奋力狂跑。篆文。古时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古时走就是现在的跑,现在说走就相当于古时的行了。走部首内汉字大都与行动、跑跳有关。
赴,形声字。篆文从走从卜(表声)。本义为急速奔向凶险之地。注意赴(到达)与仆(指向前跌倒)以及前仆后继与前赴后继的区别。
赵,繁体字,形声字。篆文从走从肖(表声)。本义为急走。后借作周代诸侯国名,继而作姓。
起,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走从巳(起始,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起,将声符巳误为己。本义由躺到坐,或由坐到站立。
越,形声字。篆文从走从(表声)。本义为跨过,跳过。
趁,形声字。篆文从从(表声)。本义行走困难的样子。后主要用以表示追赶。再引申指利用,如趁机。
趋,形声字。篆文从从(刍,表声),本义为快步走。引申表示敬意,指小步快走,如亦步亦趋。再引申指依附、迎合,如趋炎附势。
趣,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走从取(取向,兼表声)。本义为快步走。再引申指趋向,继而引申用于心志,自然就出现志趣、兴趣、趣味、趣事等。
趣与趋义近,皆有疾走行速的意思,古时有时通用,也都可以借作“促”。区别在于:趣着重指奔向目标的同时,引出的志向、情趣等义,褒义多多;趋发展为后来的奔赴、依附,贬义味甚浓。
151 赤
赤,会意字。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会火映红了人之意。金文、篆文。本义为比朱红稍浅的颜色。人初生色红如赤,故引申指赤子。由红引申为纯真,如赤诚、赤胆忠心。又引申指光着、,如赤脚。古代表示红色的字不少,按由浅及深排列为:红、绯、丹、赤、朱、绛、殷。
赤部首内汉字大都与赤色有关,也有从赤得声,如哧、郝、赦。
赦,形声字。金文从(亦,表声)从(攴,持械执法)。篆文。本义为舍弃、放置,引申指释放。
赧,读nǎn,因羞愧而脸红,如赧然、赧颜。
赫,会意字。篆文从两,本义红彤彤。引申指鲜明,明亮,如赫赫有名。
152 豆
豆,象形字。甲骨文像高脚器皿,器皿内一横表示器皿中的食物,上面的一横表示盖子。金文、篆文。本义为盛食物的高脚器皿。引申指古代重量单位: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后借用作“”(菽),指豆类植物,一借就不还了。豆部首内汉字一部分与食器、豆类植物或豆形之物有关,一部分做声符,如。
豇,读jiāng(姜)。豇豆,一种植物或其荚果及种子。
豉,读chǐ(齿)。豆豉,把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经过发酵而成。
豌,读wān(弯)。豌豆,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或其荚果及种子。
153 酉
酉,象形字。甲骨文像盛有酒的酒坛。金文、篆文。本义为酒器,后来被假借为十二地支中第十位。酉时是指下午五点至七点。酉部首内汉字大都与酒有关。《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酉部首内汉字中,除酱字外,酉都在汉字左边。
配,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从从(指事符号,表酒香溢出),本为置酒相对成婚配之意。金文、篆文。配字右侧“己”是跪坐之人演变而来。
酗,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酉从句(表声)。隶变后楷书异体字为酗。本义为撒酒疯。
酥,形声字。篆文从酉从禾(稣省去鱼,表声),本义指酥油。引申指含油而松脆的食品,如芝麻酥。又比喻松软,如两腿发酥。
酬,形声字。篆文从从(寿,表声)。篆文异体字从从(州,表声)。古时宴会,主人为表示热情兼酒中无毒,通常要先饮。第一次敬酒叫献,客人回敬叫酢。主人再回敬叫酬。这就是如今赴宴叫应酬的来历。
酷,形声字。篆文从酉从告(表声)。本义为酒味浓厚。引申指热烈,再引申指残暴,从而由褒转为贬。
酵,如今只读jiào(较),指酵母。
醉,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酉从卒(终止,兼表声),会饮酒喝到自己的酒量为止之意。
醍,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酉从缇(省去纟,表红,兼表声),本义为较清的红色酒。醍醐,指酥油。佛教又喻指佛性,如醍醐灌顶。
醒,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从(星,微明,兼表声),本义为酒醒。后来引申指睡醒,觉醒等。
酌,金文从酉从勺,本义斟酒于杯中劝人喝。
醯,读xī(熄),指醋。
醢,读hǎi(海)。义为:1.肉、鱼等制成的酱。2.古代把人剁成肉酱的酷刑。
有关汉字的来历范文6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次明确提出语文课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给我们教师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亮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和盲点,其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高度认可和低实施度的反差,使综合性学习“爱你在心口难开”。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师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涉猎此内容。而综合性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在当下可以表现出来的,又没有检查的具体措施。部分老师就没有把它当成必做之事。改变这一局面还需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大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
一、综合性学习的教材
1.课本上的内容
综合性学习呈现在人教版课本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单元学习内容专题呈现的,另一种是附在课后的内容。以五年级教材为例,上册在第一课《窃读记》后就有一个综合性学习内容“进一步感受读书的快乐”。以单元学习的内容专题呈现的是《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2.有待教师开发的内容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我在五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发课程资源。
(1)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
以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为例,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季羡林爷爷告诉大家,“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古诗”,我告诉学生,从现在开始,用一年的时间,每周背五首,一学期二十周背100首,两学期就可以背200首古诗了。专门用一个本子把自己背的诗抄下来,每周教师检查一次背诵情况。还通过开展班级“古诗朗诵比赛”等活动促进背诵。一年下来,学生的小本子上积累了200多首古诗,大多数学生也背了200首古诗。有的学生甚至把《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诗都倒背如流了。
(2)对身边周围事物的调查
教给学生写调查报告的方法,自己组成四人小组,就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调查了解,然后全班交流。例如,调查你们小区周围的环境;调查我们班同学近视眼的人数及原因;调查我们班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并提出帮扶方法;调查学生中错误握笔姿势的人数并组成帮扶小组纠正握笔姿势;调查家庭收入与开支情况,提出更加合理的开支建议……
(3)读书交流活动
每一学期全班共读一本书,每周召开一次读书会,可以是集体阅读,可以是就书中的内容进行提问解答,还可以谈自己的体会……营造一个人人要读书,个个想读书的氛围,把学生领进书的海洋。
(4)对本土地域文化的了解学习
热爱家乡从了解家乡、知晓家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开始。让学生收集家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资料,召开主题班会,交流学习,以家乡的历史名人为榜样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我的家乡在陕西汉中,这里山清水秀,是汉朝的发祥地,三国的争夺地。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结合汉中的历史讲三国人物,学生讲得津津有味。
二、综合性学习的组织与安排
综合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对教材要有高屋建瓴的把握和认识,要从全局出发合理安排,要有关注学生今后发展的远见和对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
以本册第五组教材《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为例。
1.我所想到的编写的原因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逐步进入国际化,有的人对英语的重视甚至超过了汉语,出现了汉语弱化的现象;有的广告牌上滥用成语,还有错别字,语言不规范;有的人甚至认为有了电脑,就可以不用练习写汉字了;有些学生只顾考试成绩,不管自己的书写。与古人相比,我们民族的书写水平在下降。而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汉字是音形义结合最完美的一种文字,它在今天仍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吸引着西方世界。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小学生了解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从而对汉字产生敬畏感,达到书写工整漂亮,尽量少些错别字,为纯洁汉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2.我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不同于课文,阅读材料只作为学生搜集、查找相关资料的例子,利用阅读材料的学习为开展活动引路。这些阅读材料不讲究系统完整,不拘一格,既有字谜、歇后语、笑话和传说,也有知识短文、新闻报道、新闻图片、四字韵语、书法作品。归纳以上内容,我把它们为四个主题:汉字的有趣、汉字的演变、错别字的危害、书法作品欣赏。
3.我对教材的处理
根据以上四个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1.字谜七则》《2.有趣的谐音》归为“汉字的有趣”;《3.仓颉造字》《4.“册、典、删”的来历》《5.汉字的演变》《6.甲骨文的发现》归为“汉字的演变”;《7.一点值万金》《8.街头错别字》归为“错别字的危害”;《9.赞汉字》《10.书法作品赏析》《11.我爱你,中国的汉字》归为“汉字书法欣赏”。
全班同学自由组成小组,每组四到五人。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一个主题,制定活动计划。用一节课的时间分组定计划,一式两份,交给老师一份。然后按计划,以阅读材料为活动的引子,分头搜集资料,利用星期天小组成员在一起汇集资料,可以办成手抄报,可以写成调查报告,可以汇编成《歇后语字谜集锦》《书法作品赏析》等小册子,也可以把在街头巷尾拍到的错别字照片汇集成册进行修改,还可以把收集到的某些汉字的来历汇聚起来等。
4.我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学生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教师再分四个专题教学:每一个专题先学习书上阅读材料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把小组学习的内容汇报展示给全班同学。学生就教材这一个点进行了探究,拓展了许多知识,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每个小组争先恐后的发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展示的回报材料丰富多彩:有在街头巷尾拍到的错别字广告牌;有在网上下载的书法作品荟萃;有小组合办的精美的小报;有用毛笔书写的对联;尤其是有的同学对一些汉字能从自理上分析,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个字的意思……经过实践,这样的教学很受学生的欢迎,极大的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