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考研

心理学考研范文1

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实验心理学》郭秀艳著,杨治良审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心理与教育测量》郑日昌、吴九君,人民教育出版社。

7、《变态心理学》钱铭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心理咨询与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9、《人格心理学》Jerry.M.Burger著;陈会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心理学考研范文2

关键词 女大学生 考研 差异 解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范围为江苏省内5所高校,采用团体调查和个体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198份,其中有效问卷193份,有效回收率为97.74%,对其中的193份有效问卷用Spass 11.0进行研究,调查基本特征见表1。

1.2 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材料收集主要从以下两个途径进行:一是通过文献检索查阅以往对考研心理的研究分析,将代表性的项目筛选出来,二是对有关教师、学生进行访谈,询问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考研的动机是什么,在调查的对象中,学生20人,教师5人。根据上述两种途径得到有关考研动机的项目,经过进一步的分析,使之归纳成9项。

2 基本调查结果分析

被调查考研大学生的考研理由比较(见表2)

2.1 男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考研理由选择上有97人选择了就业压力,占调查者人数的50.25% ,比率很大,这和高度发展的社会情况相吻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迫于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考研获得雄厚的竞争资本。但男女在此问题上存在差异,如表3所示:男生选就业压力的,占被调查男生总数的40%;女生选就业压力的,占被调查女生总数的58%,对男女生在就业问题上进行比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设Z=0.05,计算得出Z=2.483,Z的绝对值大于1.96,得出男女生在对待此问题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的现状所决定的。对于女性来说,一方面她们对社会关于女性认识上的偏见表示不满,但另一方面,她们又不自觉地将这种偏见或认知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把女性化与事业成就对立起来,形成个性上的依附性,对事业淡漠、缺乏热情。

2.2 女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

如表2所示,在考研男大学生中希望通过考研实现自身价值的有18人,占被调查男生的21.2%,与之相比在考研女大学生中希望通过考研实现自身价值的有19人,占被调查女生的17.59%,是除就业问题外,男女大学生选择考研的第二个重要因素。这些大学生有强烈的学术意识与追求,希望通过进一步的深造,在学术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实现自身的价值。对男女生在此问题上进行比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其中设Z=0.05,计算得出Z=0.63,Z的绝对值小于1.96,得出男女生在对待此问题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也许与当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密切相关,她们不再将自己局限于家庭生活中,不再依附于男性,她们在社会中努力寻求自己的空间、有成功的社会角色定位。

2.3 男女恋爱心理的发展

如表4所示,希望通过考研的方法来与恋人在一起的,占被调查男生总数的5.58% ,占被调查女生总数的10.19%,比例上来说还是挺高的,通过对男女生在此问题上进行比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其中设Z=0.050计算得出Z=1.256),Z的绝对值小于1.96,故认为男女大学生在此问题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笔者认为这与大学生心理发展有关,对大学生来说,在大学时代,能拥有一份爱情,十分珍贵。良好正常的异往,对于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 学历情结、名校情结的影响

在被调查的男女大学生中因为学历、名校(下转第9页)(上接第6页)情结的影响而选择考研的有18人,占被调查的大学生的9.33%,学生对于学历、名校的推崇,是可以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涉及自身重大的利益都与个人所获文凭的高低密切相关,虽然学历并不能够完全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水平,但相比较而言,学历却在一定的程度上给予人们进入社会的合法权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那些名牌大学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学习环境都要相对好些,能为大学毕业后继续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

2.5 男女大学生因为家庭原因选择考研的,存在显著性差异

如表5所示,因为家庭的原因而选择考研的有12人,占被调查男大学生的14.12%,而女生仅为1人,占被调查女大学生的0.926%,比率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其比率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计算得出Z=1.987,Z的绝对值大于1.96),得出男女大学生在对待此问题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笔者认为,这与几千年沉淀的男权主义观念有关,在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期望定位就是“温柔娴淑、相夫教子”, 所以对很多父母来说,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大学本科,已经是很好的了,然而对于男生则不一样,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定位是“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所以家里还是希望男生继续深造、在学术上有所发展。

2.6 因为从众选择考研的大学生很少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因为从众心理选择考研的只有5人,占被调查总数的2.6%,比例不是很大,从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选择还是比较了理智的,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是否考研,体现了大学生不断走向成熟的一面。

3 应对大学生考研心理的对策与措施

3.1 完善就业市场体制

针对目前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体制不健全的现状,政府、社会应该为大学生多提供一些搜集就业信息的平台,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大学生人才交流会、大学生供需洽谈会等形式,让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有更多的接触,增加就业机会。

3.2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考研心理,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决定

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差别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设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社会经验、缩短社会适应期,增强竞争力。

3.3自身合理定位、准确把握自身优势

女大学生应该摆脱“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等传统思想的束缚,积极主动自己创造就业、创业机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避免考研中的盲目现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叶奕乾.人格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2-83.

[2] 吕洁.高校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分析[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

[3] 吴伟伟.女大学生考研心理解析[J].科技信息,2009(35).

[4] 吉峰,孙俊才,李允荣.具有考研意向的大学生心理应激源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

心理学考研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

1.前言

如果把人生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都视为是一种考试的话,那么人的一生都是在考试中度过的。所以,具备良好的考试心理素质比知识的准备更重要。因为考试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较量,也是一种心理的较量。对大学生考试心理的研究,能使考试本身更加科学,更好的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所谓考试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考试应激情绪下,在具体的考试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及身心行为障碍。本研究对华中师范大学各年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比较不同专业、性别、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分析华师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上的特征,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2.研究现状

目前对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研究有很多,下面是一些人的研究:

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在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该研究在我国首次引入考试焦虑量表(TAS),并对中文版考试焦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并得到中文版考试焦虑量表在国内试用有较好的信效度和大学生考试焦虑问题值得学校心理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的结论。

陈璟,《大学生考试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该研究是研究大学生考试焦虑的现状以及探索出影响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考试焦虑现状十分严重,有焦虑感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55.2%,而高度焦虑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19.0%。通过对学生考试焦虑程度的非参数检验的结果可知,在年级和性别上差异不显著。而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对象:华中师范大学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

人数:1000人,女生人数多于男生人数

范围:华中师范大学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3.2.2逻辑分析法

3.2.3问卷调查法

问卷收集情况:问卷出自郑日昌著《大学生心理诊断》,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1000份。大一学生313人,大二学生360人,大三学生216人,大四学生111人。男生276人,女生724人。文科533人,理科467人。

调查程序:

1.整理问卷

2.利用上公共课时间对所在班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

3.收集问卷

4.总结分析问卷

4.调查结果

4.1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总体状况

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总均分为3.2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表现不同。见图表1

图表1

4.2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性别差异

华师学生的男女比例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相比较均分而言没有太大的差异,男生的心理控制能力要稍好于女生,见图表2。

4.3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专业差异

通过调查,文科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的平均分为4.7分,理科学生的平均分为3分。说明理科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比文科学生的差,见图表2。

图表2

4.4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年级差异

通过调查,大四学生的考试心理控制能力均分为4.5,大三学生为2.1,大二学生为2.7,大一学生为3.6,说明大四学生的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最强,其次是大一学生,再次为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的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最弱,见图1。

4.5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职务差异

职务差别是本研究的亮点,通过调查的1000份问卷中有156名学生有职务,这156名学生干部的平均分为4分,而剩下的844名学生的平均分为3.6分,显示出学生干部的考试性能力要好于一般的学生。

5.结论

调查发现,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平均分为3.7分,处于中低水平。而男生女生的考试心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与男女生的性格差异有关。在专业上来说,理科学生相比较文科学生要差些,究其原因,不同学科在学习方式、学习要求上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学科的学生体验到的学业压力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产生的考试心理问题在类型和严重程度上自然存在显著差异。从总体上来看,大学阶段考试心理问题呈现出先平稳发展,在大二至大三之间显著下降,而大三到大四显著上升的趋势,表现为大四>大一、大二>大三,大三的考试心理问题严重程度最低。究其原因,大一刚刚来到校园,对新的学习任务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体验到的考试压力较大。进入大二,虽然已经逐步适应了专业学习和考试节奏,但对考试结果抱有相对较高的期望,因此也体验到较高的考试压力。大三以后,他们已经能够得心应手地应对考试,而更多考虑自身今后的发展和人际交往,对于考试相对降低了要求,所以体验到的考试压力较低。到了大四,毕业成为迫切的现实问题,对考试结果的要求也相对比较表面化。因此,容易在考试期间产生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考试心理问题。本研究还发现,职务的差别对考试心理控制能力也有影响。究其原因,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责任心较强,处理事务的能力要好于一般学生,对考试等各个方面的控制有一个相对较好的水平。所以,从数据上表现出有职务的学生的考试心理控制能力要好于一般的学生。

6.结论

本次研究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各年级各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对华中师范大学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华师大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总体不高,其中男女差异不大,大四学生的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最强,其次是大一学生,再次为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的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最弱。还有就是理科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比文科学生的差一些。最后,担任学生工作的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要好于一般学生。(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江琦.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考试绩效研究.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6,6

[2] 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在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97

[3] 谭欣,王琦.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报告.教育学,1996,(2):37240

心理学考研范文4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能力;思考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环节,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实验来增强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主要是教师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愿意自己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更深层次地理解物理知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一、创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创新实验教学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论,这种创新不是胡编乱造的。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就违背了科学,是对创新的误解。我们不能为了实验而去实验,应该利用实验来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1.重视演示实验教学,是创新的基石

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常是由教师演示,学生观看,但是一些实验学生看不清楚,特别是位置比较靠后的学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观察发现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实验内容,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演示实验教学的一个大忌就是怕麻烦,教师要克制这一心理,可以多次重复操作,巩固学生的记忆。

2.加强分组实验教学,是创新的保障

实验时,教师可按课程标准规定必做的分组实验,采用两人一组,总体安排。同时,将学生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理解能力差、反应较慢、动作缓慢的学生;第二类是思维敏捷、动作粗糙的学生;第三类是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适当搭配,要求是整个实验能够独立完成,教师必要时可以答疑引导。

3.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是创新的引擎

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是按照书本来讲解物理实验,把详细的实验步骤都告诉学生,缺少给学生自己探究的机会,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状况必须进行改革。我们可以把物理实验大纲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适当删减一些内容,把一些重要的实验转变成设计性实验,从而加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三、发展性实验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一个过程:是教育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共建的过程,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科学、民主、平等的过程。发展性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重构“好学生”的标准,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采用积极的评价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改革只依赖于传统的书面考试的评价方法,将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要鼓励和表扬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重视形成性评价。并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有声语言、无声语言,通过即时性评价激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论学生提的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性评价”,作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评价。这是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兴趣的有效手段。另外,为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还可以通过阶段性评价活动激趣。

2.发挥舆论作用,做好社会和家庭的评价导向工作

由于受一些社会不良观念的影响和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加之高中生升学的压力,不少高中生认为学得好不如生得好,成绩好不如关系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高中生很难有冷静思考和学习的时候,他们的理论知识不能得到充实,就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体验和真正意义上的思考与反思,更难发现问题。也有一些父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而不关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慢慢抹杀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这些传统的或者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思想,真正重视孩子们的想法和提出的问题,鼓励孩子多观察多实验,对孩子的成绩也要辩证地看待,不能把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要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

总之,创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的能力,从实验中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更深层次地理解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姚东明,何春生.创新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安忠,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方路线.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7.

心理学考研范文5

关键词:理论;实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98-02

作为大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如何在大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很多的建议,调整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转变办学模式等等诸多问题,已成为广大高校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我们课题组依据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对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了初步的探索,研究认为,学生的实验改革是目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环节,合理设置实验题目、巧妙设计实验步骤,在实验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是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问题的提出

实验——作为理工科教学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理念养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科学实验,应该说在从学生接受科学训练的初始就已经得到了难以磨灭的熏陶。科学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科学理论。几十年来的教育告诉学生,科学理论来源于实验,或者说实验是科学之母。没有实验就没有今天的科学。这一根深蒂固的理念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受教育者的共识,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构建了公民的科学素质。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科学理念,阻碍着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提高。近代著名的证伪主义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理论先于观察。”他从科学发展的史学角度提出了在常规的科学教育理论看来不易被人接受、但在当前的创新教育看来一个无法回避的科学理念的哲学命题,那就是否认理论来源于经验的观察。他认为,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这种目的性和选择性是由科学家的理论观点、兴趣和期望等决定的。他认为我们所面对的经验事实是无限复杂多样的,观察只能在其中选择十分有限的部分。如果你什么都想观察,其结果是什么都没有观察到。因此必须依据一定的理论、观点为指导。其次,在观察中必须有所理解,无理解的观察只是熟视无睹,而理解必须在一定理论观点指导下进行,这就会影响观察的结果。或者说,我们所有的科学实验都是来源于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是一个教育者默认、但始终在受教育者面前有意或无意回避的一个问题,我们所有的教学用的实验仪器、编排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无一不遵从一个默认的规则,那就是实验仪器的实验原理,这一在实验仪器制造中已经潜透在仪器设计中的规则。无外乎每次学生做实验时,都为实验仪器设计的巧妙折服,都为实验的结果同理论巧妙的吻合而惊喜。我们不得不承认,实际上每种实验仪器都是在一定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制造的。而这实验结果同理论的吻合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实际上是对实验者的一种善意的诱惑或者欺骗。例如杨氏干涉实验装置和迈克尔逊干涉仪,虽然是不同的观察干涉现象的仪器,但是制造它们所依赖的都是光的干涉的基本原理,都是想方设法产生两束满足相干条件的可见光,然后让这两束光相遇叠加。如果没有干涉的基本原理,谁也不会想到制造这种怪模怪样的东西。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善意的诱骗,在公众科学概念形成的早期,或者说对于初受教育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因为这些“神话”对于初受教育者“科学信仰”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也是符合我们对科学的认识的。因为“科学家旨在发现一个世界,特别是关于世界规律性或‘规律’的真实的理论或描述。这种理论或描述应该是对可观察事实的一种解释”。而我们设计的学生实验恰恰满足了这种科学解释的目的和要求。我们要求学生每次做实验前,都明白了本次实验的原理和目的。如果不明白原理,他们会觉得无从下手,同样要观察什么现象,要记录什么数据,就连实验步骤都是一步一步设计好了的。好像学生在寻找着什么,其实是设计好的结论。但我们的教育者都明白,这种潜移默化的实验规则,对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尤其是在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来说,是满足不了培养目标的。

二、依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大学实验的课程设计

大学物理实验,是大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同时也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我们在实验中,结合教学任务,变老师指导性实验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所得到的科学训练,高于过去在老师或实验讲义指导下的实验对教学目的的要求。学生变单纯的完成实验为自主的设计实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我们的做法是:

1.教师提出实验目的,给出实验可能使用到的实验仪器,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自己选择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步骤,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学实验的内容都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安排设计的,学生既然学习了理论知识,就应该有能力自己选择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步骤,从而完成所规定的实验科目。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一改过去由老师讲述实验原理,将实验步骤一步步写在黑板上的方法,由学生自己预习实验讲述原理,根据仪器写出实验步骤,老师检查后指出问题,然后开始动手操作。这样,学生们的实验方法可能不一样,步骤也许不一致,但是基本能达到实验目的,而且学生的体会颇深,认识到了在同一个理论的指导下,不同的实验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实验结果。比如,让学生重做赫兹实验,体会理论对实验发现的指导意义。依照麦克斯韦理论,电扰动能辐射电磁波。通过学生的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的过程,用几个简单的器件,重新体会赫兹实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会赫兹的每一步实验都是有理论基础的、有一定目的、一定预期的。加深理解科学理论对实验的指导意义,和科学发现源于科学假说的理解。如此实施实验,不但使学生训练的实验技能,加深了对科学理论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们意识到科学理论对实验的指导作用。任何一个实验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将变得无从下手。正如波普尔所说的,归纳法(即认为自然科学是归纳科学,归纳法是通过重复观察或实验来建立或证明理论的过程)不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人们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波普尔的反归纳法强调了理论对实验的指导作用,强调了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的意义。实验是有目的地去尝试,是对自然的积极探索。因此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更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作用。

2.倡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出需要解释的东西的令人满意的解释,”即解释我们所发现和观察到的大自然的各种现象。科学家的任务就是给这些现象做出大家所能接受和比较满意的解释。科学就是一个猜测与反驳的过程。按照波普尔的科学知识增长方式,问题1——猜测与假说——消除错误——问题2——,对于问题1,人们提出假说尝试解决。然后通过证伪来消除错误,进而产生新的问题2。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学生可以在实验现象中体会科学理论的内涵,通过实验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理解当下科学理论对科学现象解释的优美,体会科学大厦构建的过程。比如我们所要做的光学实验,有的用到光的直线传播定律——薄透镜焦距的测定,有的用到光的波动理论——干涉、衍射实验,有的用到光的粒子性理论——光电效应实验。怎样认识科学理论与实验现象的联系?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抓住观察实验现象的机会,向学生灌输科学思想。例如在做光的单缝衍射实验时,当缝的宽度很小时,我们通过单缝衍射仪观察到了清晰的衍射直条纹,学生们知道用光的波动理论可以对此现象进行解释。但是随着缝宽的增加,看到的直条纹越来越少,直到最后成了一条。这时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就能加以解释了,即此时的一个直条纹就是单缝通过衍射仪里面的透镜所形成的像,和我们做过的光经薄透镜成像实验原理一样。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们明白了,光的直线传播理论是光的波动理论的近似。即所谓的科学理论是当下人们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种令大多数人所满意的解释。人们对光的认识起初就是从光的直线传播理论开始,它能解释反射、折射现象,观察到干涉、衍射现象时,用原来的理论解释不了了,所以有了光的波动理论,再后来发展到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热辐射现象的新的实验观测结果对当时的经典物理学理论提出了置疑,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虽然能够比较好地解释电磁波以及光的传播,但是对于热辐射的发射跟吸收却无能为力了。正是对热辐射的研究引发了一系列物理学新的发现。大家都已经知道,量子理论的起点是源于热辐射的研究。通过实验过程的理解,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合适的、为当下人们所满意的解释。这种科学理念一旦建立起来,人们的科学怀疑和批判精神自然就建立了起来,创新精神就会自然地在人们的世界观中形成了。

通过对学生的科学实验的改革,变老师指导为学生自我设计,虽然加深了实验的难度,增加了实验的课时数,同时也增加了指导老师的难度,但加深了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性化的信仰,使学生认识到了科学的发现过程,在增强学生对科学信仰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的批判精神,培养的学生的科学素质。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科学哲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创新能力的养成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增强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小红.大学物理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物理实验,2008,(3).

[2]何云宝.充分认识物理理论与物理实验的关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1,(4).

[3]英卡尔·波普尔,著.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6.

[4]波普尔,著.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M].纪树立,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7,11.

心理学考研范文6

塔里木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考生可登录研招网官网登录入口2020成绩查询系统(yz.chsi.com.cn/apply/cjcxa/),输入相关信息即可查询考研成绩信息。

为保证考生隐私,此招生单位已设置登录后才可查询成绩,请使用网报时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查询。

塔里木大学2020考研成绩查询入口

更多相关信息关注以下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