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那一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那一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范文1

香港教育学院 罗悦棋

图一:相信大家对这话也很熟悉吧?对,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我们一定会想起胡夏《那些年》的动人情歌。

图二:不少文艺青年男女在烟袋斜街的名信片儿馆里留下他们那些年,不同的情感,而我最喜欢就是:“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刹那间想到电视剧《步步惊心》由刘诗诗所唱的插曲《等你的季节》,回忆起剧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对白。

每个青年在成长的路上,都碰到过不同的事情,经过不同的情感转变。譬如说,我这次到北京是因为参加“中国科协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2013)”,也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工作,所以有很多事情也不懂。比方说乘搭地铁,游走胡同,和当地人交流时词语转换等等。但我学会“不耻下问”,虽然香港与内地文化不尽相同,但只要有礼貌,用心沟通,热情的北京老百姓还是很乐意帮助我们的。

而我逛北京的烟袋斜街的一所名信片馆碰到的货品,各有特色。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左边的两张照片。图一是一本笔记本,作品创作的灵感来自一部台湾爱情电影,名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这电影是描述高中时期的青年男女的一些情感往事,包括青年们如何看待爱情与维护友谊,青年人在友谊与感情抉择的得与失。

而图一作品改名为《那一年我们没有钱》,我觉得蛮好的。 那些年跟那一年也有数量上的对比,而“年”字跟“钱”字押运,很好念。而没有钱让人联想到现今社会没钱就难找到一个爱情伴侣,像歌词所说“那些年错过的爱情”,所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女孩》都失败了,真有意思!

正因为上述原因,所以青年人看着自己的同学毕业,各奔前程,就像图二所说:“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颇让人心碎与失望,但并不代表绝望。因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尽管年华不在,就像“人面不知何处去”但我们还是可以活得精彩、“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而且我相信有情人还是愿意放弃只追求高富帅的理想,勇于接受爱的追求。

而浮云与流水,使人刹那间联想到电视剧《步步惊心》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对白。一样的字词,一样的诗意,却有不同的心态。前者“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感触良多,稀嘘作结。而后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

那一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范文2

有这样一件事情。

教高二的那一年,晚自习回家的路上已经是9点半钟了。在明亮的路灯下,我看见了一男一女两个学生模样的人,在亲热地亲吻。仔细一看,令我非常吃惊。他们竟然是我班的学生。我跳下自行车,把自己的高跟鞋跺得“噔、噔、噔”地响,希望引起他们的注意。但他们由于非常的忘情,仍然在那里互相搂抱着,丝毫不在意周围的一切,更没有注意到我的脚步声。没有办法,我只好忐忑不安地回到了家。怎样劝阻这些不该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早恋现象呢?这是我一晚上都在思考的问题。看他们那种密切的样子,双方已经陷得很深了,处理不好会适得其反,伤害他们的自尊。虽然我没有担任他们班的班主任,但作为他们的任课教师,我也有责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否则,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天早晨,我首先找到女学生。问她是否在恋爱,没想到女孩坦率地承认了。但我并没有批评的意思,而是从我上高中时的一件事情说起。我说,高中时,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女同学成绩很不错,相貌也可人,我们俩无话不谈。我的女同学告诉我,一位男同学送给他一支价值不菲的钢笔和一张求爱的纸条,她不加思索地把钢笔一件件拆开,一一地扔给了那名男生。还有一次,我的女同学的生活费丢了,还是那位男同学在她的课本里塞了一张100元钱。虽然当时我的女同学很需要那100元的生活费,但她还是谢绝了他的帮助。第三次,是在一个周末的晚上,那位男生又要请我的女同学看电影,她再次拒绝了他,并且告诉了班主任,从此男生再也没有纠缠过她。后来我和我的女同学及那位男生都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参加了工作。我的女同学就是现在教你们英语课的老师,她的丈夫在北京外交部做翻译工作,他们夫妻双方还是大学同学。我停顿了一会才说,她的丈夫恰好就是在高中追过她的那位男生。

讲了这些我身边的故事,然后我委婉地请女学生思考一下,假设在高中阶段就谈情说爱,荒废了学业,耽误了自己的前途,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当时我并没有要女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让她回去考虑清楚了再来找我,答应随时为她解决生活上、学习上、情感上的任何问题,并且主动表态不告诉任何人。随后,我又找到了那位男学生,直截了当地告诉了他我昨天晚上看到的一切,谁知男学生却羞得满面通红。我观察到这种现象后说,如果你们从现在开始不再保持这种关系了,集中精力学习,我可以不告诉你们父母和你们班主任。令我非常欣慰的是,男学生很诚恳地答应了,我说我以后会经常注意你们两个的。

后来经过长期的观察,再加上我暗地里走访其他学生,确定那两个学生没有再继续谈恋爱。此时此刻的我,感到由衷的轻松,心理不觉涌出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作为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不但要教书,更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

那一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范文3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14-1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文学一改传统媒介传播的方式,以网络为载体迅速转型为大众文学。网络小说是指以网络为媒介,网络作者发表的一种原创小说。它是一种草根化的文学形式,自由是网络小说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因。十年前,当红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虽然在当时取得的成果并不多,但却拉开了网络小说与影视结缘的序幕。

对于影视公司而言,往往会选择受众关注度高、点击率高、出版率高的人气小说进行影视改编。这样的做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降低影视拍摄的投资风险。在电影开拍之前,由于原始作品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人气指数,从而获得受众相当多的关注度,最后很有机会取得相当多的收益度。因此,由网络小说改编成功的案例也不少,如: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成为2010年最大的票房“黑马”,是网络小说与影视结缘的成功案例。而今,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热映,对于其电影改编的问题,大家都有着各自的想法。下面,笔者就其改编问题进行论述。

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得中失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小说的销量超百万册。电影的上映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杂谈改编》中说:“从一种样式改编为另一种艺术样式,就必须要求在不伤害原作的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的原则之下,增加更多的动作形象――有时不得不加以扩大,通过稀释和填补,来使它成为主要通过形象诉诸视觉和听觉的形式。”

该电影编剧李樯曾表示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题材是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电影人物性格大部分保留着原著小说的基调。林静的性格做了一些改编,除了主角陈孝正、郑微、林静之外,电影还突出了一些副线人物角色刻画,如敏感自尊的朱小北、世俗的黎维娟、游戏人间的老张,还有腼腆害羞的富二代等。可以看出李樯对于每个人物的改编都耗费了心血,生动的改编和形象的刻画,表现出人物复杂性的一部分,不管好与不好,都是组成人性的因素。编剧把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成了一部群像戏的电影形式,而群像戏最大的弊端在于角色的丢失。

小说中“林静”这个角色有着很大的改动,电影里他是一个少年才俊,经过岁月淘洗之后变得世故,面对爱情依旧停留在纯情阶段,他后面玩世不恭其实都是在报复自己对感情还怀有纯洁的手段,他用一种吊儿郎当的状态来掩埋自己对爱情所持有的纯洁性,好像因为他的岁数大了,而对爱情还保留纯洁是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情一样。在电影中,“林静”的角色完全降为配角,而小说中稳重能够给人依靠的他变成了心胸狭窄的人,阶段式的偶然出场,让这个角色成为了一个“影子”,支离破碎的感觉。突然地消失,突然地出现,并未给予这个角色整体感,塑造得并不完美,是一种角色的丢失。

对于一部群像戏来说,要把握好每一个人物的塑造是一次不容易的改编。这里,我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心理描写,从而来丰富人物刻画,弥补在视听语言上的不足。忽视这一点的改编作品并不仅仅是这一部,如电视剧《泡沫之夏》的编剧,改编套用了原著的情节主线,可是却忽视了心理描写在原著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做一部群像戏,特别是青春题材内容来说,编剧是寄希望于通过每一位角色来表现人物的不同侧面,但这往往会出现单一的效果,同时也难以突出重点。同样作为青春题材电影的《那一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就巧妙地避免了群像戏的怪圈,紧紧抓住男女主人公两条线而已,仅仅就是这“单调”的情节人物线路却令全剧形象生动,让人产生共鸣。

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失中得

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一部青春题材剧,不如说是一份有关爱情题材的青春戏。如今,经济上的繁荣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在物质内容的激励下刺激了人们的竞争欲望和成功欲望。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很快露出端倪,以金钱论成败,商品交换原则成为主导之后,在人们心中各种原始欲望被释放出来,被无限膨胀,最终扭曲人性,爱情在消解传统的同时又重构了传统。于是对爱情的阐释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一是爱情理想化乌托邦式的浪漫想象,追问爱情的意义,探讨人性的终极价值;二是爱情世俗化,探讨商品社会环境中,爱情怎样驻足于金钱的门槛及被金钱异化的感情。

对于小说的改编除了忠实原著之外,它也是一种创作,是要有对艺术形象的再认识,不管有怎样的增删,都要符合原著的精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编剧在几个角色的处理上,都有着新的亮点。

就像电影中一句台词说的:“我们最终都要成为我们曾经讨厌的那种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不止是青春,更是现实与成长。

总之,网络小说也从最初为抒发个人情感的创作,慢慢成为产业化批量生产的商品。影视以当红网络小说为题材进行改编,丰富了自己创作的内容,也令网络小说更加的接地气。无论如何,网络小说与影视的结缘,表现为一种强强联合的态势,正在日益凸显其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