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句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造句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造句教学

造句教学范文1

【关键词】造句;问题;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这和原来的教学大纲理念上是有不同的,它更注重的是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交际的需要。那么,在这样的要求下,句子作为习作的基本组成部分,更应该着重训练了。当然,“检验同学们是否准确理解了词义并能正确运用该词”,仍然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造句教学中需要落实的根本。所以,在遭遇了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句子后,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调整和改正。

一、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

让学生明白词义是造好句子的前提。很多学生理解词义多是靠词典的解释,似懂非懂,所以才会闹出笑话。因此,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我要求学生除了查字典理解生词,还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最好能写上两三个意思相近的词或一个句子。只要在课堂上一提问,学生有没有认真去完成一目了然,如此坚持了一段时间,大部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有些学生虽然理解了词义,让他说一个句子出来,他一下子也会无从下手,还是需要老在一旁创设情境加以引导。例如讲到《全神贯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这篇课文时,我请学生用“全神贯注”说一句话,个别反应快的就说:“我全神贯注的听课。”我表示太简单了。于是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再请两名学生演一演,然后让学生再造句。“张老师上的课很精彩,我全神贯注的听着,外面下雨了也不知道。”“妈妈在全神贯注的研究新买来的手机,菜烧焦了也不知道。”“我在全神贯注的看新买来的书,妈妈喊我吃饭我也没听见。”……我再问:“与‘全神贯注’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目不转睛”“一心一意”……我调侃:“那你们还会造出‘我聚精会神的发呆’这样的句子吗?”全班哄堂。

只有对词语有了深刻的感受,才能准确地使用词语,造出好的句子来。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的学生在造句时,只考虑词语本身,而不太注意句子的逻辑性,显得不合事理。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有一个“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样的句子。我让学生仿照说一句,有学生说“在家里,我时而吃饭,时而睡觉,时而写作业,时而看玩游戏,结果被妈妈骂。”我说:“你这个句子很特别!你能现场给我们大家示范一下吗?”这学生才演了一半就不好意思的停下了,显然也觉得不太合理。

怎样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我认为可以多用关联词语去造句。在讲授课文时,只要文本中出现了关联词,我都会让学生模仿练说句子。如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造句时,我先完成前半部分,让学生补充。“因为他不认真学习”,有的学生补充“所以成绩下降了”,有的补充“所以老师批评了他”,还有的补充“所以他的爸妈很生气”。

三、鼓励学生百花齐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要使学生造出的句子有活力,有新意,表现出生活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记,教师不但自己要具有创新意识,更要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在造句教学时我不断强调:

1.在内容上,要求学生尽量一词造多个句子,避免雷同。我平时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其他同学已造过的句子我不造,我要别出心裁地造别人没造过的句子。对于与众不同的句子,我高调给予表扬鼓励,而对于那些内容雷同或抄袭的句子则要求重造。

2.在感彩上,要求学生一词造多句。有些词既可以作褒义词,又可以做贬义词,对于这类词,在指导学生造句时,要从感彩上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骄傲”这个词,学生更熟练运用它的贬义,对它的褒义,似乎反应不过来。于是我举例:“中国的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上,我们是不是感到很……?”学生马上领悟过来,纷纷发言,“经过我的努力,这次语文测验我考了98分,妈妈夸我真棒,还说我是她的骄傲。”“今天我为自己是永一小学的学生骄傲,明天我要让学校为我骄傲。”嗬,广告词都用上了。

3.在句式上,要求学生一词造多句。同一个词,可以造陈述句,也可以造反问句;可以造比喻句,也可以造拟人句,甚至夸张句。

造句教学范文2

摘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模具制造工艺作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为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

关键词:

应用型;模具制造工艺;教学;改革

模具制造工艺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模具零件的普通机械加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快速成型加工以及模具装配与调试等内容,培养学生具有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模具装配调试工艺编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及材料成型设备等相关内容都将在本课程中得到综合应用,同时又会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自我更新的课程。因此,该课程理论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针对本课程的特点,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笔者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模具制造工艺的知识不断更新,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发展。然而,相对于模具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进步,课程内容却不能及时更新,造成了知识内容与产业需求的脱节。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使教学知识体系既能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又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让学生系统地学到模具制造工艺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再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精选理论教学内容,多增加实际工程案例,注重实践教学来提高技能,比如在讲解模具加工和模具零件的工艺路线编制、模具普通机械加工方法时,学生在机械制造技术中已经有了全面学习,本课程学习时就可以尽量不讲,结合教、学、做过程中的模具加工,重点讲解成形磨削、数控和电加工等特种加工、模具装配和调试的内容,这样既压缩了理论课的课时,又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操作的时间,可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多媒体与模型结合教学

在理论教学方面,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建立印象较为深刻的感官认识,且易理解,便于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还可以从网上收集有关图片和视频,到企业采集有关照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视频使学生了解模具、机床和夹具等相关设备的结构和动态原理,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了解相关模具加工制造工艺的知识,同时安排实验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拆装冲压模、塑料模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任务式教学

教师在正常理论教学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典型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特点,提炼出典型的模具加工工作任务,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布置工作任务,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例如,级进模的凹模型孔加工。首先让学生对线切割加工凹模型孔的各种工艺问题进入深入的探讨,因为级进模型孔与型孔的位置精度要求较高,如果用电火花线切割分别加工型孔很难保证精度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这就要要求学生使用电火花线切割跳步加工这种加工方法;其次从操作层面上,要实现跳步加工,学生就不仅要掌握简单的线切割零件的方法,还要求学生会工件的校正、穿丝等操作。通过任务教学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工厂车间现场教学

与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合作,在学生明确《模具制造工艺》课程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后,将学生带到工厂车间的生产一线,让学生实际观看模具开发设计、零件加工、模具装配和模具生产产品等全过程,掌握模具设计时工艺的整体性,再具体到各个环节具体学习了解各个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和设备的性能、特点、加工参数的设置、装夹定位等知识。通过工厂的实地参观学习,使学生建立模具制造工艺的概念及编制等知识体系,获得感性认识后再回到课堂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及设备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讲授一些加工设备时可以把课堂直接设在实验室加工设备机床旁边,边理论讲解,边进行实际的机床加工工艺过程的演示,利用已有的设备资源进行各种加工制造工艺规程的实际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四)考核模式的改革

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消除学生学习只注重考试结果,忽视课程学习过程的不良现象,本课程申请为“教学改革”课程,即课程考核方式不再是由单一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进行评定,融合了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项内容,总评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的办法进行。其中实验成绩根据实验过程中操作给分,平时成绩根据实际作业、课堂出勤率与表现等情况评定。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为过程考核,对每名学生整个课程教学中的学习表现进行考核,这种考核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考核方法客观、合理,能够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自己的潜能、个性和创造力,也能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树立学习信心,从而杜绝了学生平时不努力,最后突击复习应付考试的不良学习风气。

三、结语

通过以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力求改变传统人才培养的弊端,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金凤,胡兆国,曹素兵,等.“1221模式”下“模具制造工艺”教学改革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4(2):27-28.

[2]戴蓓芳.高职《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6):41-42.

[3]王娜,陈传端.模具制造工艺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2(11):168-169.

造句教学范文3

【关键词】教学方法;高效;小学语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需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具体、扎实,课中传授要轻松、愉悦、高效,课后总结要反思、归纳、落实,使整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方位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普及,各种新理念新思想新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教师要勇于探讨和优化各种课堂教学方法,有效的应用在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打造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生活教学:学以致用,学以致学,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做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打破书本的樊篱,让生活走进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及问题情境的创设等各个环节,都要注意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如我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时,这篇课文语句含义深刻,课文内容虽然是孩子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但对于时间的悄然流逝却是他们熟视无睹的。于是我就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任务:观察你从小到大自己的相片,去与邻居家的小朋友比身高和步长,去找自己小时候穿过的服装来试穿,去观察最近身边的人有什么变化,仔细回想一年四季都有什么不同。经过课下的观察,课堂上学生发言和讨论异常激烈,轻而易举的理解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联的,与生活体验、观察生活、体会生活难以分割,让语文学习成为生活的一种内在动力和需求,从而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课外,鼓励学生多收集生活中的语文,如鼓励学生写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抒写烦恼和快乐,畅谈理想和未来;针对当今社会上广告用词不规范、错别字多,电脑造成的写字水平下降等现象,让学生去收集并纠正这种问题,平时多练习书法,写规范字、说规范话,训练社交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每周定期开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创设生活情境进行表演或对话。总之,生活是知识的海洋,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语文学习情境,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教材和切入点。

二、情境教学:以情感人,创境融人,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是依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及学生心理需要而构建的,教学的关键是要在教师吃透课文的基础之上,遵循作者思路,通过实物的演示,图画的再现,音乐的渲染、角色的扮演及语言的描绘等途径再现课文内容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乐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趣中学,使学生在活泼的意境中产生兴趣,在高涨求知欲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在教学中加强“讲、演、练",把学生头脑中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创设表演情境,把课文转化成舞台剧。课前,我安排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后,组织他们分角色扮演陶罐、铁罐和群众甲、乙等,演出一台绘声绘色的课本剧,铁罐的趾高气扬、目无一切,与陶罐的谦卑和气、宽阔心胸通过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演表现的淋漓尽致,再加上十多个观众作为旁观者的讨论和发言,更收集到很多有哲理的话语,既让学生深入理解了陶罐与铁罐的不同特点和命运,又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演出后,让他们明白,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在学习中互相帮助,生活上和睦相处。又在无形中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创建多种情境帮助学生学习。通过“听一听”,根据课文内容,播放恰当的音乐和声响,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通过“看一看”,充分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演绎的具体、生动、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拓展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整体把握和对词语的准确理解。通过“演一演”,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情景剧,对文中的语言、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提高学习的学习兴趣,易于理解,并有助于对学生的延伸教育。通过“做一做”,收集身边的语文知识,通过做一些卡片或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会教材的语言环境,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获益良多。

三、阅读教学:积累和感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学习和应用语言的学科,阅读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方面得到大量的积累,有了量的积累就有质的飞跃,学生“胸有点墨”,有了良好的语感就自然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在《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课堂开始,我先问学生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我叫两个学生富有深情地朗读全文,要求同学们边听边画出课文中母亲和儿子的描写。再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善,板书设计:语言、动作、神态;母亲(表现),儿子(表现)。 并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从对母亲和儿子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母爱的伟大。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加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为学生进一步抓住课文重点和精髓进行阅读与感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凭借。

造句教学范文4

关键词:物理教学、自制教具的作用、恰当运用

1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的的必要性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仪器短缺的年代或一些边远的山区,许多物理教师通过自制教具,将学生带进了物理的领域。现在虽然实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各种各样设计精巧的现代教学仪器,还有丰富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软件可供教师使用。但是,自制教具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仍然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1.1自制教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出这样的结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中学实验室里教学仪器的使用都是有规章制度的,使用一般都强调要按步骤操作,如果非正常损坏,则要批评,甚至按价赔偿。因此,学生在使用仪器前,一般先接受教师的教育才让其使用,所以学生在使用仪器时都小心翼翼,生怕把仪器搞坏。因此,学生处于被动实验状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压制。但自制教具一般使用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材料,制作简单方便,损坏了可以再制作,这是实验室配给仪器无法所比拟的。同时,通过自制的教具,能加深对物理规律和物理现象的深入理解。

1.2自制教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自制教具从猜想开始到多方面论证,并动手设计、制作、反复试验,到最后确定实验模型,都是经过深入思考和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理解。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性地设计出新教具,学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从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让学生体验创造的无穷魅力。

1.3自制教具利用学生喜欢“玩”的特征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资源,根据课本和新课标的要求,课堂中都要最大限度的使用师生自制的各种教具做演示实验,努力使物理课节节有物有理,由物到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讲摩擦力的相关因素时,先让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接着学生利用生活中一切可能的物品设计实验,学生们热情很高,利用很多自制仪器进行实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4自制教具能有效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自制教具符合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实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有效性。而新课标则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仪器、实验、探究,给学生们创造了动手动脑的环境。

学生在动手制作、探究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形成了积极乐观、迎难而上的价值观。因为,师生们共同自制教具摆脱了枯燥无聊的理论学习,物理的趣味性必定会被体现出来,学习物理就会变成了乐趣。其次,在制作、探究试验过程中,学生会不断自我发现问题,并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学生们就会初步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设备,采集基本的信息、数据;运用实验数据对问题做出简单但合理的解释或回答;用自己的语言与同伴交流观察、思考、探究的过程与心得,展示成果。同时,也能将学过的物理知识与感性认识联系起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学生掌握物理概念,认识物理规律,并巩固、深化和灵活运用知识提供了纽带和连接点。再则,通过制作中的分工合作,与其他学生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等等,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有极大帮助。而制作、试验过程中的一次次的失败磨练了学生的意志,使之初步形成尊重客观规律的意识、养成事事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学生敢于大胆想象中,不怕困难与挫折,不轻易放弃科学态度。

2在实验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自制教具

很多老师一提到自制教具的使用就不知道从何着手?这是绝大部分教师面临的难点,也是自制教具得不到众多教师青睐的原因。根据笔者的经验,自制教具在课堂中的运用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边学边实验,教师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要设计好边学边实验的阶梯,帮助学生步步深入。

2.1自制教具在导入部分的使用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的一开始,出示与教学相配合的自制教具,因为自制教具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既能够达到良好的引入效果,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调动他们对科学奥秘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象能力。

如:笔者在教授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时,制作了图9.6-1的装置,把导线ab,放在磁场里,接通电源,让电流通过ab,观察它的运动的实验中,我们发现让导线ab运动比较困难,而且不一定成功,虽然笔者已经有很好的方法解决,但笔者不会马上说出来,而是让我们的同学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何办法去解决?于是我们的同学纷纷动脑筋想办法开展探究活动,自制教具起到了很好的激趣作用。

造句教学范文5

第一条为了加强全县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的实施管理,明确目标、分清责任、规范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圆满完成“工程”建设,根据《*省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实施管理办法》、《*市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实施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工程”实施按照“总体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确保效益”的原则进行。

第二章资金管理

第三条“工程”资金由省、县财政专项安排,其中省财政补助资金521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347万元。

第四条“工程”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单独核算。省财政通过上下级财政年终结算将配套资金集中到省,并同省补助资金一道,下拨至县财政国库部门设立的资金专户。由县财政局根据教体局审核后的工程进度和质量按进度拨付给商品供应商。

第五条“工程”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不得用于偿还债务或挪作他用。要积极配合各级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工程”完工后,要组织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并编写专项资金审计报告书。

第三章建设内容及范围

第六条“工程”建设首先一次性解决农村中小学课桌椅问题,杜绝学生自带课桌椅现象,更换、维修破旧不堪课桌椅,各农村中小学课桌椅问题解决后,结余资金用于解决学校厕所、饮水问题,在安排具体项目学校时,优先解决无厕所和饮水条件的学校,再改善条件差、饮水设施不完善的农村中小学。

第七条通过网点布局调整,将被合并、取消的学校不列入“工程”实施范围。

第四章建设标准和模式

第八条项目建设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进行:

(一)课桌椅、讲台购置标准和改造情况

课桌椅、讲台的购置,我县主要以木质材料制作的单人套为主,课桌、讲台尺寸规格执行GB/T3976-2002国家标准。

全县计划新购课桌椅69435套,其中初中19775套,小学46303套,九年一贯制3357套,单价概算60元/套,投入资金4166100元;维修课桌椅1770套,单价概算20元/套,投入资金35400元;讲台2822张,单价概算160元/张,投入资金451520元。

(二)厕所新建、改建标准和模式及改造情况

农村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以建室外水冲式厕所为主,村小学以非水冲式厕所为主,建筑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冲水厕所由省统一设计,结合实际,从中选择,建设规模按学生人数确定,即小学按在校男女学生总人数平均16人设置一个坑位,每个坑位建筑面积3.75平方米,男厕所按每32人设置1米长的小便槽,中学按在校男女学生总人数平均20人设置一个坑位,每个坑位建筑面积3.75平方米,男厕所按每40人设置1米长的小便槽,造价概算550元/平方米,非水冲式厕所概算1000元/坑位。全县共改厕113个,建设面积7210平方米,资金3190000。

(三)新建、改造饮水设施模式及改造情况

村小学应采取打水井安装水箱为主,中学、中心小学采取打水井建水泥水池为主,水井大小、水池容量应根据学校规模和学生人数进行测算。大井水箱式造价概算7000元/个,大井水池式造价概算13000元/个,全县共新建饮水设施80个,改造2个,投入资金837000元。

第五章建设管理

第九条“工程”项目建设必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行业标准等规定,严格规范项目申报、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督、资金使用、竣工验收、资料归档等工作。

第十条各项目学校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的思想,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把好质量关,要将责任落实到人,实行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建设完成。

第十一条项目竣工后,按规定程序进行验收,并镶嵌项目终身责任牌。

第十二条建立“工程”档案管理制度,项目学校在“工程”竣工后,将有关资料系统整理,分类立卷,归档备查。

造句教学范文6

关键词:职业标准;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无法实现无缝衔接,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了与职业标准对接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建立以职业标准为纽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凸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

第一,培养目标设计。模具企业的技术工作种类多样。通过对技术岗位的调研分析,符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方向的岗位,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加工制造与装调、模具企业生产技术管理。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从事现代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设计与工艺准备、模具数控加工、模具装调与维修工作,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的技能型人才。第二,对应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以职业道德和基础知识为主,确定了从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两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并对技能鉴定进行了规定[1]。通过对以上国家职业标准进行系统性分析,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重构教学内容,可以摆脱“学科本位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学历文凭、轻职业证书的做法[2]。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第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培养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调、维护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为主,其对应的职业岗位有车铣磨工、模具钳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电加工、模具设计师等。通过对各工种职业标准中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的知识与能力模块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机整合,系统化设计与岗位群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确定毕业生必须具备冲压、塑压、压铸产品工艺设计与模具设计的能力;模具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工装设计与组织实施的能力;模具CAD/CAE/CAM应用能力;模具零件数控制造工艺编制与加工能力;模具钳工加工、装调与维修能力;冲压与塑料成形设备调整和维护能力;车间管理能力。根据从事这些工作人员能力的要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技术基础课和技术课进行重构,形成具有“理实一体化”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第二,“宽基础、专门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模具设计中,CAD/CAM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模具加工中,数控设备越来越普及;在模具装配、调试、维护工作中,要求具有熟练的模具钳工技能,可以说模具专业人才是通晓设计、加工、装调、维修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技术融合广、技术进步快、技术水平高的特点。为应对专业人才培养的严峻挑战,需采取“宽基础、专门化”人才培养策略,并为此搭建“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与初步技能、模具设计制造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专门化方向的能力强化”三层次递进的课程体系[3]。宽基础、专门化、进阶式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第三,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基于岗位职业标准的“宽基础、专门化、进阶式”人才培养思路,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以模具制造为依托,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形成公共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模具制造、模具设计、专门化方向强化、素质与能力拓展6大模块组合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模块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着眼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专业课模块中各门课程成为一个职业能力子模块,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获得必要专业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在课程子模块编排中,专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安排在前段。之后的一个半学期,分方向进行专门化培养,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安排模具工艺编制与数控加工实训课程。

三、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操作能力。一是要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定期安排他们到模具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与技术人员协同参与技术研发,提高专业水准。二是要从模具企业聘请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二,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该专业安排有专业认识实习、金工实训、钳工实训、数控加工实训、CAD/CAM实训、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等实习实训,要按照实训教学要求和职业岗位特点建设专项实验室、综合实训室、模拟实训中心、实习车间等,承担从基础到综合等各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4]。第三,课程开发与考核。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企业要求,编写课程教学标准,形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要从核心课程入手,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整合课程资源,加大建设力度。在优选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基础上,适当的编写一些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编写可邀请企业具备实战经验的技术人员,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借鉴职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评价和认证模式,形成“证课融通”的学业评价体系,实现学历证书、课程认证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有机结合。第四,产学融合育人。产学融合教育是培养实用模具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要坚定走产学融合的发展道路,加大与模具企业的合作力度,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都要深入到技术先进的模具企业;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指导要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由企业策划。

四、结语

我校紧密结合模具企业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工等岗位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在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组织实施等改革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实现了教学要素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随着模具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从而达成为模具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大农,戚亚光,吴亚萍.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引导下的高职课程体系重组[J].教育与职业,2008(10):23-25.

[2]周国炳,周纯江,屠立.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体系的实践[J].机电技术,2009(3):119-121.

[3]孔韬.与英国职业标准相衔接的BTEC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7):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