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句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造句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造句教学

造句教学范文1

【关键词】造句;问题;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这和原来的教学大纲理念上是有不同的,它更注重的是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交际的需要。那么,在这样的要求下,句子作为习作的基本组成部分,更应该着重训练了。当然,“检验同学们是否准确理解了词义并能正确运用该词”,仍然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造句教学中需要落实的根本。所以,在遭遇了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句子后,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调整和改正。

一、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

让学生明白词义是造好句子的前提。很多学生理解词义多是靠词典的解释,似懂非懂,所以才会闹出笑话。因此,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我要求学生除了查字典理解生词,还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最好能写上两三个意思相近的词或一个句子。只要在课堂上一提问,学生有没有认真去完成一目了然,如此坚持了一段时间,大部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有些学生虽然理解了词义,让他说一个句子出来,他一下子也会无从下手,还是需要老在一旁创设情境加以引导。例如讲到《全神贯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这篇课文时,我请学生用“全神贯注”说一句话,个别反应快的就说:“我全神贯注的听课。”我表示太简单了。于是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再请两名学生演一演,然后让学生再造句。“张老师上的课很精彩,我全神贯注的听着,外面下雨了也不知道。”“妈妈在全神贯注的研究新买来的手机,菜烧焦了也不知道。”“我在全神贯注的看新买来的书,妈妈喊我吃饭我也没听见。”……我再问:“与‘全神贯注’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目不转睛”“一心一意”……我调侃:“那你们还会造出‘我聚精会神的发呆’这样的句子吗?”全班哄堂。

只有对词语有了深刻的感受,才能准确地使用词语,造出好的句子来。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的学生在造句时,只考虑词语本身,而不太注意句子的逻辑性,显得不合事理。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有一个“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样的句子。我让学生仿照说一句,有学生说“在家里,我时而吃饭,时而睡觉,时而写作业,时而看玩游戏,结果被妈妈骂。”我说:“你这个句子很特别!你能现场给我们大家示范一下吗?”这学生才演了一半就不好意思的停下了,显然也觉得不太合理。

怎样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我认为可以多用关联词语去造句。在讲授课文时,只要文本中出现了关联词,我都会让学生模仿练说句子。如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造句时,我先完成前半部分,让学生补充。“因为他不认真学习”,有的学生补充“所以成绩下降了”,有的补充“所以老师批评了他”,还有的补充“所以他的爸妈很生气”。

三、鼓励学生百花齐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要使学生造出的句子有活力,有新意,表现出生活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记,教师不但自己要具有创新意识,更要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在造句教学时我不断强调:

1.在内容上,要求学生尽量一词造多个句子,避免雷同。我平时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其他同学已造过的句子我不造,我要别出心裁地造别人没造过的句子。对于与众不同的句子,我高调给予表扬鼓励,而对于那些内容雷同或抄袭的句子则要求重造。

2.在感彩上,要求学生一词造多句。有些词既可以作褒义词,又可以做贬义词,对于这类词,在指导学生造句时,要从感彩上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骄傲”这个词,学生更熟练运用它的贬义,对它的褒义,似乎反应不过来。于是我举例:“中国的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上,我们是不是感到很……?”学生马上领悟过来,纷纷发言,“经过我的努力,这次语文测验我考了98分,妈妈夸我真棒,还说我是她的骄傲。”“今天我为自己是永一小学的学生骄傲,明天我要让学校为我骄傲。”嗬,广告词都用上了。

3.在句式上,要求学生一词造多句。同一个词,可以造陈述句,也可以造反问句;可以造比喻句,也可以造拟人句,甚至夸张句。

造句教学范文2

摘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模具制造工艺作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为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

关键词:

应用型;模具制造工艺;教学;改革

模具制造工艺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模具零件的普通机械加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快速成型加工以及模具装配与调试等内容,培养学生具有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模具装配调试工艺编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及材料成型设备等相关内容都将在本课程中得到综合应用,同时又会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自我更新的课程。因此,该课程理论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针对本课程的特点,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笔者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模具制造工艺的知识不断更新,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发展。然而,相对于模具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进步,课程内容却不能及时更新,造成了知识内容与产业需求的脱节。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使教学知识体系既能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又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让学生系统地学到模具制造工艺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再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精选理论教学内容,多增加实际工程案例,注重实践教学来提高技能,比如在讲解模具加工和模具零件的工艺路线编制、模具普通机械加工方法时,学生在机械制造技术中已经有了全面学习,本课程学习时就可以尽量不讲,结合教、学、做过程中的模具加工,重点讲解成形磨削、数控和电加工等特种加工、模具装配和调试的内容,这样既压缩了理论课的课时,又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操作的时间,可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多媒体与模型结合教学

在理论教学方面,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建立印象较为深刻的感官认识,且易理解,便于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还可以从网上收集有关图片和视频,到企业采集有关照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视频使学生了解模具、机床和夹具等相关设备的结构和动态原理,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了解相关模具加工制造工艺的知识,同时安排实验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拆装冲压模、塑料模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任务式教学

教师在正常理论教学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典型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特点,提炼出典型的模具加工工作任务,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布置工作任务,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例如,级进模的凹模型孔加工。首先让学生对线切割加工凹模型孔的各种工艺问题进入深入的探讨,因为级进模型孔与型孔的位置精度要求较高,如果用电火花线切割分别加工型孔很难保证精度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这就要要求学生使用电火花线切割跳步加工这种加工方法;其次从操作层面上,要实现跳步加工,学生就不仅要掌握简单的线切割零件的方法,还要求学生会工件的校正、穿丝等操作。通过任务教学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工厂车间现场教学

与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合作,在学生明确《模具制造工艺》课程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后,将学生带到工厂车间的生产一线,让学生实际观看模具开发设计、零件加工、模具装配和模具生产产品等全过程,掌握模具设计时工艺的整体性,再具体到各个环节具体学习了解各个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和设备的性能、特点、加工参数的设置、装夹定位等知识。通过工厂的实地参观学习,使学生建立模具制造工艺的概念及编制等知识体系,获得感性认识后再回到课堂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及设备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讲授一些加工设备时可以把课堂直接设在实验室加工设备机床旁边,边理论讲解,边进行实际的机床加工工艺过程的演示,利用已有的设备资源进行各种加工制造工艺规程的实际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四)考核模式的改革

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消除学生学习只注重考试结果,忽视课程学习过程的不良现象,本课程申请为“教学改革”课程,即课程考核方式不再是由单一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进行评定,融合了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项内容,总评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的办法进行。其中实验成绩根据实验过程中操作给分,平时成绩根据实际作业、课堂出勤率与表现等情况评定。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为过程考核,对每名学生整个课程教学中的学习表现进行考核,这种考核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考核方法客观、合理,能够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自己的潜能、个性和创造力,也能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树立学习信心,从而杜绝了学生平时不努力,最后突击复习应付考试的不良学习风气。

三、结语

通过以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力求改变传统人才培养的弊端,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金凤,胡兆国,曹素兵,等.“1221模式”下“模具制造工艺”教学改革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4(2):27-28.

[2]戴蓓芳.高职《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6):41-42.

[3]王娜,陈传端.模具制造工艺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2(11):168-169.

造句教学范文3

关键词:数学 高效 课堂 举措

课堂教学要在有限的时空内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优质高效地达到预定目的,完成预期任务,就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下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讲述自己的观点。

一、充分备课,做好必要的准备

备课不仅是写在本上的教案,还是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及教学对策。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古语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前准备充分,教学思路和教学逻辑就清晰可见,学习目标就明确目重难点突出,这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可见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具体我认为备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首先是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在真实、常态的课堂环境中,有的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的问题充斥着整个课堂,耽误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与设计,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和具有启发性的,并且要有一定的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还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与艺术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因为关注每一位学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根本,所以,尽量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其次是课本例题的选用。课本例题是运用知识解题的经典,是思维训练的典范,教师对例题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在讲例题时,我认为应选一些典型的例题,其要能包含较多的知识点,包括有特殊解法的,容易出错的题等。通过例题精讲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解题的技能、技巧,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对于数学几何题,可选择一些具有拓展性的例题,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练习设计。有效的练习设计是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保证。例如,对于某一知识点,应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去巩固,针对一类练习题应有不同的解法并且可以进行变式、拓展与延伸。对于几个知识点,应设计由易到难有梯度的综合练习题,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要及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上定会木然置之、毫无反应,那课堂必然如一潭死水,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

作为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其是教学中创设良好氛围的关键。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采用让学生操作、思考、讨论的教学法,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角,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令课堂气氛活起来。通过学生的操作、思考、表述、交流,使得他们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兴趣,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活泼。

课堂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要想让学生心情愉悦地听课,集中精力上课,就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用心去设计教学环节,精心策划教学活动。通过赏识学生,去突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摘取学生身上的“智慧环”。为做到这一点,每接触一届新生,在第一节开课伊始我都要送给学生一段旁白,以此消除我们之间的陌生感,增加亲近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现摘录部分内容:“很幸运能和大家相守在学习路上,相信每位同学都是一座承待开发的宝藏,感谢你们给我开起它的机会。在今后的学习及生活中,你们对教师有什么要求或建议,可直接和我说,也可通过班主任转达给我,在不违背学校要求的前提下会满足你们。但要说明的是,在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之时,我们只好放弃自己的要求,在这请你们体谅教师的有所不能。”用这样简短的几句话就让自己走近了学生的心并留下了良好印象。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学生亲近你、喜欢你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承认他们是上好课的开瑞和保障。

三、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彩,即教育情感性。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其学习思维也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的步调。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名学生的潜能,鼓励每一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造句教学范文4

关键词:德国“工业4.0”;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改革措施

2011年,德国联邦教育局和研究部推出德国“工业4.0”,与美国倡导的“工业互联网”和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相似,核心是智能制造,,主要是为了提高德国制造工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竞争力[1]。“工业4.0”是德国政府对整个工业发展过程重新划分而提出的一个新颖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德国产业界和学术界人士认为,技术不断精进的情况下,工业发展历经机械化的“工业1.0”、电气化的“工业2.0”和自动化的“工业3.0”三个时代后必然会步入智能化的“工业4.0”阶段。智能化时代,核心技术特征是“虚拟—实体系统”。“虚拟—实体系统”是指工业发展会以原有的互联网和信息系统为基石,融入服务网和物联网的新血液,紧密衔接实体世界与虚拟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智能整体[2-3]。在工业范畴中,“虚拟—实体系统”可演变为以智能代替人控的“智能工厂”。在“智能工厂”中,可进行交互控制的智能机器提供生产,保证生产信息可以实时监控和传输;大数据存储系统保障核心控制系统,串联起生产原料采购入库、产品制造检测、成品物流输送等整个完整的流水线,同时可收集各环节传来的信息,以人工智能对其分析判断,决定具体的生产方案,并自动完成加工制造。这样就形成了精准按需生产、高度个性化制造的模式,达到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的目的。德国“工业4.0”的出现无疑会撼动传统加工制造的机械产业部分,并迫使其产生重大变革,所以从事该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紧跟产业改革的步伐,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到改革与发展一致前进。同时,机械行业相关的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因此必须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模式,从教育源头抓起,逐步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最终变革产业模式。

1建立绿色智能化制造的新理念

“工业4.0”概念的核心为智能制造,希望工业生产全面使用智能系统指导生产过程,做到人机互动,甚至可以将3D技术融入工业生产中。因此,培养储备力量的教学环境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工业变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打破传统粗放生产的旧观念,形成创新的智能制造新思想。作为未来生力军的学生,尤其是机械、电子等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在高校学习中形成符合“工业4.0”要求的智能化生产新思想,这也要求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出与智能化制造相关的引导。

2教学内容多样化和具体化

虽然德国“工业4.0”的技术涵盖的领域较为广泛,但核心基础均为机械。因此,要求未来的机械工程师不仅要在自己的机械专业做到高精尖,还需要对相关电子、信息等专业知识有足够的储备,而学校机械专业在其培养计划中都应意识到学科的交叉学习,并做出相应改动。全面改革的德国“工业4.0”是希望智能化的工厂和生产系统能够代替传统方式。因此,机械专业学生的课程计划应涵盖与此智能化相关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器、通信系统等课程。因为课时无法兼顾的学校,也应尽量利用课外实践课、选修课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挤出时间为学生解答疑问,帮助学生弥补相关知识,从而拓展机械专业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3引导学生向着知识多元化发展

“工业4.0”的实现要求其从业人员掌握了解自身专业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因此,作为未来生力军的学生,在储备知识的阶段需要涉猎多方面知识,多元化发展,做到本专业高精尖,相关专业全了解,以成长为全能人才。但是,现在的高校教育制度仍旧是学分制,造成了学生学习十分局限的现状。学生很少主动与其他专业学生交流,学习知识面狭窄。所以,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为学生安排与其发展相关的系列专题讲座,定期举办跨专业学习交流会,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身知识素养,鼓励和引导学生成长为适应时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4基于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德国“工业4.0”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创新,但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因此,积极参与专业学科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工业4.0”采取新的协作工作方式使工作可以脱离工作场地,直接利用虚拟网络和移动遥控的方式指导生产,员工管理自更高,大大提高了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在配套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转变学生对行业工作环境的旧观念,以培养未来的优质机械工程师为目的,不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提前适应智能化生产的工作氛围。“工业4.0”是德国提出的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也同样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其中提高高校机械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素养是重要的基础工作。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应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来适应机械行业的发展,致力于培育专业突出、综合能力强的全能型人才。

作者:程婧璠 陈帆 付娟娟 毕立彩 刘小宁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晏越.“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综述[J].科技风,2016,(16):185-186.

造句教学范文5

第一条为了加强全县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的实施管理,明确目标、分清责任、规范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圆满完成“工程”建设,根据《*省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实施管理办法》、《*市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实施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工程”实施按照“总体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确保效益”的原则进行。

第二章资金管理

第三条“工程”资金由省、县财政专项安排,其中省财政补助资金521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347万元。

第四条“工程”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单独核算。省财政通过上下级财政年终结算将配套资金集中到省,并同省补助资金一道,下拨至县财政国库部门设立的资金专户。由县财政局根据教体局审核后的工程进度和质量按进度拨付给商品供应商。

第五条“工程”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不得用于偿还债务或挪作他用。要积极配合各级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工程”完工后,要组织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并编写专项资金审计报告书。

第三章建设内容及范围

第六条“工程”建设首先一次性解决农村中小学课桌椅问题,杜绝学生自带课桌椅现象,更换、维修破旧不堪课桌椅,各农村中小学课桌椅问题解决后,结余资金用于解决学校厕所、饮水问题,在安排具体项目学校时,优先解决无厕所和饮水条件的学校,再改善条件差、饮水设施不完善的农村中小学。

第七条通过网点布局调整,将被合并、取消的学校不列入“工程”实施范围。

第四章建设标准和模式

第八条项目建设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进行:

(一)课桌椅、讲台购置标准和改造情况

课桌椅、讲台的购置,我县主要以木质材料制作的单人套为主,课桌、讲台尺寸规格执行GB/T3976-2002国家标准。

全县计划新购课桌椅69435套,其中初中19775套,小学46303套,九年一贯制3357套,单价概算60元/套,投入资金4166100元;维修课桌椅1770套,单价概算20元/套,投入资金35400元;讲台2822张,单价概算160元/张,投入资金451520元。

(二)厕所新建、改建标准和模式及改造情况

农村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以建室外水冲式厕所为主,村小学以非水冲式厕所为主,建筑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冲水厕所由省统一设计,结合实际,从中选择,建设规模按学生人数确定,即小学按在校男女学生总人数平均16人设置一个坑位,每个坑位建筑面积3.75平方米,男厕所按每32人设置1米长的小便槽,中学按在校男女学生总人数平均20人设置一个坑位,每个坑位建筑面积3.75平方米,男厕所按每40人设置1米长的小便槽,造价概算550元/平方米,非水冲式厕所概算1000元/坑位。全县共改厕113个,建设面积7210平方米,资金3190000。

(三)新建、改造饮水设施模式及改造情况

村小学应采取打水井安装水箱为主,中学、中心小学采取打水井建水泥水池为主,水井大小、水池容量应根据学校规模和学生人数进行测算。大井水箱式造价概算7000元/个,大井水池式造价概算13000元/个,全县共新建饮水设施80个,改造2个,投入资金837000元。

第五章建设管理

第九条“工程”项目建设必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行业标准等规定,严格规范项目申报、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督、资金使用、竣工验收、资料归档等工作。

第十条各项目学校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的思想,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把好质量关,要将责任落实到人,实行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建设完成。

第十一条项目竣工后,按规定程序进行验收,并镶嵌项目终身责任牌。

第十二条建立“工程”档案管理制度,项目学校在“工程”竣工后,将有关资料系统整理,分类立卷,归档备查。

造句教学范文6

关键词:职业标准;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无法实现无缝衔接,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了与职业标准对接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建立以职业标准为纽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凸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

第一,培养目标设计。模具企业的技术工作种类多样。通过对技术岗位的调研分析,符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方向的岗位,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加工制造与装调、模具企业生产技术管理。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从事现代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设计与工艺准备、模具数控加工、模具装调与维修工作,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的技能型人才。第二,对应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以职业道德和基础知识为主,确定了从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两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并对技能鉴定进行了规定[1]。通过对以上国家职业标准进行系统性分析,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重构教学内容,可以摆脱“学科本位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学历文凭、轻职业证书的做法[2]。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第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培养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调、维护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为主,其对应的职业岗位有车铣磨工、模具钳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电加工、模具设计师等。通过对各工种职业标准中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的知识与能力模块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机整合,系统化设计与岗位群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确定毕业生必须具备冲压、塑压、压铸产品工艺设计与模具设计的能力;模具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工装设计与组织实施的能力;模具CAD/CAE/CAM应用能力;模具零件数控制造工艺编制与加工能力;模具钳工加工、装调与维修能力;冲压与塑料成形设备调整和维护能力;车间管理能力。根据从事这些工作人员能力的要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技术基础课和技术课进行重构,形成具有“理实一体化”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第二,“宽基础、专门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模具设计中,CAD/CAM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模具加工中,数控设备越来越普及;在模具装配、调试、维护工作中,要求具有熟练的模具钳工技能,可以说模具专业人才是通晓设计、加工、装调、维修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技术融合广、技术进步快、技术水平高的特点。为应对专业人才培养的严峻挑战,需采取“宽基础、专门化”人才培养策略,并为此搭建“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与初步技能、模具设计制造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专门化方向的能力强化”三层次递进的课程体系[3]。宽基础、专门化、进阶式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第三,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基于岗位职业标准的“宽基础、专门化、进阶式”人才培养思路,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以模具制造为依托,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形成公共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模具制造、模具设计、专门化方向强化、素质与能力拓展6大模块组合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模块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着眼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专业课模块中各门课程成为一个职业能力子模块,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获得必要专业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在课程子模块编排中,专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安排在前段。之后的一个半学期,分方向进行专门化培养,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安排模具工艺编制与数控加工实训课程。

三、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操作能力。一是要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定期安排他们到模具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与技术人员协同参与技术研发,提高专业水准。二是要从模具企业聘请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二,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该专业安排有专业认识实习、金工实训、钳工实训、数控加工实训、CAD/CAM实训、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等实习实训,要按照实训教学要求和职业岗位特点建设专项实验室、综合实训室、模拟实训中心、实习车间等,承担从基础到综合等各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4]。第三,课程开发与考核。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企业要求,编写课程教学标准,形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要从核心课程入手,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整合课程资源,加大建设力度。在优选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基础上,适当的编写一些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编写可邀请企业具备实战经验的技术人员,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借鉴职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评价和认证模式,形成“证课融通”的学业评价体系,实现学历证书、课程认证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有机结合。第四,产学融合育人。产学融合教育是培养实用模具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要坚定走产学融合的发展道路,加大与模具企业的合作力度,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都要深入到技术先进的模具企业;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指导要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由企业策划。

四、结语

我校紧密结合模具企业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工等岗位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在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组织实施等改革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实现了教学要素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随着模具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从而达成为模具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大农,戚亚光,吴亚萍.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引导下的高职课程体系重组[J].教育与职业,2008(10):23-25.

[2]周国炳,周纯江,屠立.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体系的实践[J].机电技术,2009(3):119-121.

[3]孔韬.与英国职业标准相衔接的BTEC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7):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