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景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春景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春景的诗句

写春景的诗句范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贴图,配乐磁带。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和已学过的作品,查找的定义。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严寒的冬天过去的时候,什么季节来临了?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红。

(2)

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近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近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习,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4、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板书设计: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写春景的诗句范文2

笔者认为对“乐景”的辨析是正确理解“以乐景写哀”的关键。

有人说“所谓乐景,指容易使一般人赏心悦目的景物,如和风丽日,啼莺舞蝶等”。不少读者欣赏诗词时,在了解全诗感情基调是“哀”之后,一看到诗句中有“月”“花”“红”“青山”“芳草”等“赏心悦目”的美好景物就以为是“以乐景写哀”的写法了,这是对什么是“乐景”没有正确的理解的缘故。

我觉得“乐景”不仅仅是可乐之“景”,而且是作者“乐”情的流露。

一是从景与情的关系来看,有乐“景”必有乐“情”

因为景与情是不可分离的,景中有情。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在《唐诗评选》中评岑参的《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一诗中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将情景化二为一,非常强调情与景的内在结合。近人王国维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看来,乐“景”中必含有乐“情”。如果只是客观的一般人都感觉到的“乐景”,而作者主观心理上并不“乐”,那么即使是读者眼里心上的乐景,也算不上是“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对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有人这样分析:“可以想象,鲜花绽放,小鸟欢唱,这是多么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是您看,绽放的鲜花泪聚眼角,小鸟也只是惊啼,这就突出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的深切,而读者也不得不为之动容。诗歌运用简练的文笔,采用以乐写哀的手法起到倍增其哀的效果,让读者的心灵在短时间内受到巨大撞击。”这两句有两种通行的解释,一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伤心;一是拟人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事,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不过前者是触景生情后者是移情于物,并非“以乐景写哀”。杜甫的《登楼》诗中有“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唐诗鉴赏辞典》里这样分析:“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这里也不过用一个“花”字,虽然花是美的景物,一般给人带来,但在诗人这里却并没有,诗人的感情并非完全受制于外界的景物,在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中,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人永远是处在主动地位的,“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会使景物为我所用,诗人表现的是自我感受,是在情绪的控制下目光与景物相触瞬间的心灵感受,在心绪烦闷悲愁时,会觉得满目春光都是恼人的,一看到花就伤心了,没有机会没有时间去欣赏花的美,没有产生享受美的心理过程。这是触景生情,并非“以乐景写哀”。

谢灵运《登池上楼》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被贬谪到离京城很远的海滨,心里充满苦恼和忧愁,甚至病倒,冬天闭户独居,不知春天来临,直到有一天,久病初起,打开窗子,突然看到一幅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色,让他的内心充满了兴奋和喜悦。“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一幅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色跳入了诗人的眼帘,他惊愕了,内心充满了兴奋和喜悦。特别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一写初春景色的名句中的“生”字“变”字,让人感到作者心里强烈的喜悦之情。那池塘边已无声无息地钻出了满地的绿色小草,园内,迎风飘舞的柳枝上,有各种小鸟在欢快婉转地啼叫着。这乐“景”中含有诗人的快乐着的“情”。但诗人的喜悦很快又被内心的哀伤所替代,“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诗人目睹春光春色,联想起“采蘩祁祁”和“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不由得倍感离家飘零不得归的凄苦和哀伤。“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这两句更加突出深化了诗人内心的怆痛。这就是“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二是从情与情的关系来看,有“乐”情才能“倍增其哀”

要取得“一倍增其哀”的表达效果,“乐景”就必定要有“乐”情。因为增加一倍的是诗人之哀“情”,而不是“景”,这“景”虽然读者觉得是可“乐”的客观存在,但是作为抒情对象的诗人如果不觉得“乐”,怎么能说是“一倍增其哀”的“乐景”呢。哀景哀情和乐景乐情中抒情对象的感情没有变化是不增不减的,乐景哀情中抒情对象的感情是由乐到哀的变化,眼前景物带来的快乐却无法抹去内心的哀伤,怎能不让人更加哀伤呢?王夫之说:“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而已矣。天物何其定哉!当吾之悲,有迎吾以悲者;当吾之愉,有迎吾以愉者焉;浅人以其褊衷而捷于相取也。当吾之悲,有未尝不可愉着焉;当吾之愉,有未尝不可悲者焉;目营于一方者之所不见也。”“故吾以知不穷于情者之言矣:其悲也,不失物之可愉者焉,虽然,不失悲也;其愉也,不失物之可悲者焉,虽然,不失愉也。”这里的“不失物之可愉者焉”,说的是外在景物带来的内心的愉悦之情。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诗鉴赏辞典》里这样分析“是以乐景写哀。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诗中只不过说“花”“红”,不能说一说到“花”字,就认为是快乐的,这不过是客观景物,却说是“乐景”,似乎太过牵强了,且这句只不过采用拟人的手法,“红”字前面用了“寂寞”来修饰,从移情于物的手法来说,不可能有“乐”情,所以这并非“乐景”。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六句写“登三山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作者在字里行间和所写的画面中流露出的愉悦心情是明显的,但是由于这是作者将要离开美丽的家乡京城到宣城去任太守,心情是苦闷郁郁而哀伤的,所以这六句蕴含着愉快心情的景物描写,就是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所以是不是“乐景”,首先要看诗人在所写景物中有没有“乐”情,即使是客观上是可乐的景物,如果没有“乐”情,也不能说是“乐景”。“乐景”应该是使诗人感到快乐并且已经从心里快乐着的自然景物,但必须是以哀情为底色的,是被哀情笼罩下的乐景,这样的“乐景”才是“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理解“以乐景写哀”,还要注意“乐”之“景”不仅指自然景物,还有壮美的景象。壮美景象的特点是巨大雄阔,壮美感给人的不是一般的愉快,而是比较强烈的愉快,是一种兴奋,是一种惊喜。这种壮美的景象和作者的哀情基调联系起来就成了“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写景的千古名句,写出一种壮阔的景象,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诗人看到眼前辽阔壮大的夜景,必会壮怀激烈,从内心里产生雄壮昂扬的喜悦之情,浦起龙说“开襟旷远”就是这个意思。刘开扬说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确实面对这样壮美的景象,诗人这是喜悦的。但从前后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在漂泊途中,写外界环境的壮阔,是显出自己的孤独无助,天地虽大,却无自己的安身之处,景色越辽阔壮丽,就越反衬出诗人孤寂悲愤的心境,这里是“以乐景写哀”。

写春景的诗句范文3

第一节 如何把握古诗的意象

技术点拨

“意象”中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涵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诗歌的意象,包括三个方面:人物意象、物象、景象。

一、人物意象

人物意象指蕴涵诗人情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鉴赏人物意象要注意以下几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知人论世”主要指要了解诗人的阅历、情趣、心境乃至创作风格,了解诗人创作诗歌时的时代特点。“知人论世”应注意两点:

(1)单项思考。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有利于掌握他的写作意图,或别有所指,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同时,还可以联系诗人的创作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旷达,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柔婉幽深等。

(2)双向联系。就是要把诗人笔下的“客观对象”与他的“主观情志”联系起来,两者之间总有某种联系,或命运不济,或遭受打击,或不被重用,写物实则写人,物不过是诗人的“代言人”。常用手法为暗喻、象征、烘托。

2.抓人物形象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诗歌也不例外。古诗中的人物形象不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完整,它通常描述的只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刘禹锡的诗句“何处深春好,春深稚子家。争骑一竿竹,偷折四邻花”,诗人写道:哪里的深春景色最好?最美的春色原来是在儿童嬉戏的庭院里。你看他们正争着骑一竿竹马,悄悄地去邻居家折花。诗人用典型的动作“争骑”“偷折”写出儿童好动、淘气的天性,惟妙惟肖,极具情趣。用“竹”“花”写孩子的,暗示他们将如竹、如花一样地茁壮成长。

3.关注对人物描写的侧面烘托。侧面描写是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或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来表现描写对象。通过侧面烘托、映衬,含蓄地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给读者以特殊的美感。如李白的《子夜吴歌》一诗:“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镜湖方圆三百里到处都是盛开的荷花。五月里,西施到这里来采莲。若是在若耶溪,来看西施的人就要把若耶溪挤得水泄不通了。诗人用婉曲的手法从侧面渲染了西施的美貌绝伦。全诗只字未写西施的外貌,但是这种婉转表意的手法却言已尽而意无穷,足见其艺术感染力的深远。

二、物象

物象,即饱含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形象。一般来说,物象所蕴涵的情感是有一定的习惯性的。简要举几例:冰雪的晶莹象征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梧桐、杜鹃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鹧鸪鸟是离愁别绪的象征;鸿雁象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梅兰竹菊松和蝉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因此,在古诗阅读中,学生应抓物象的内涵。

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比如同是《卜算子咏梅》,在笔下,梅是不畏严寒、凌霜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他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在陆游笔下则是孤高清绝的形象,寄托了词人的悲怜与同情。

三、景象

写景诗中的景象最集中,鉴赏时学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除了诗人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外,大多数的写景诗寄寓着诗人各种各样的情怀。有的借眼前景物的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有的借山水寄托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还有的在大自然的奇伟瑰丽中感悟人生哲理。当然穷山恶水也会引发诗人凄凉的身世之感,异地山水会让人有思乡之念。中国诗人历来有伤春悲秋的情结,见流水落花而感伤,悲叹的诗篇不在少数。有些诗人因为仕途不得志被迫隐居,景物之乐,虽然能感受到,但诗人志不在此,美景徒增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这种情感以南宋诗人居多,学生鉴赏这些诗歌时应结合诗人生活的朝代知人论世。

2.关注诗人写景时的表现手法。大致说来有几下几种:

(1)对比衬托。如唐求的诗句“岩间松桂秋烟白,江上楼台晚日红”中“秋烟白”与“晚日红”色彩对比鲜明,如一幅加彩的水墨画。

(2)动静结合。如孟浩然的诗句“天开斜景遍,山出晚云低。余湿犹沾草,残流尚入溪”,“天开”“出山”是静景,意象开阔;“斜景遍”“晚云低”颇具动感,给人以清新、明。

(3)虚实结合,即将写实与想象结合在一起。如李贺的诗句“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诗人写实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将星空描绘得美妙多姿。尤其后一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为画面加进了醉人的声响。

(4)渲染色彩。如杜甫的诗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青”“红”二色,令人觉得花红欲燃,柳青如碧。

(5)观察角度的变化。①远近高低变化角度。如杜甫的诗句“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满团”,描绘的是月隐云端后的景象。银河不因月出月隐而改变其明暗,关山也如往常一样空寂冷峻。院前有白露,在不知不觉中挂满了露珠。河汉、关山写远景,庭露、言近景,远景近景相映成趣,描绘出月隐云端后的一幅朦胧夜景图。②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上下的变化。如晏殊的诗句“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描写的是一处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流露出词人闲适自得的孤高情趣。古雅的小阁楼,低垂的层层帘幕,轻盈的娇燕在堂间来回穿梭。片片落红飘洒在庭院中,犹如散在绿毯上的朵朵彩花,分外鲜艳。夕阳晚照,栏影斜映于凉池之中,随波荡漾,这是多么悠闲深静的环境呀。词中画面是依据时间的先后,采用视转景移的方法,从内向外,由上而下,从室中到水面的空间顺序进行着墨的。③调动各种感官综合感受。如杜甫的《绝句》一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鸡。”这四句诗描绘了山间村院雨过天晴之后清新明快的景象。诗人调动各种感官综合感受,使诗显得错落有致,情趣盎然。

(6)侧面烘托。如王勃的诗句“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诗人写山中春兰茂盛,遮掩了小路;城外的庄园中桃李争艳,绚丽多彩。面对这样的美妙春光,一切人间俗事都不愿过问,内心无比宁静,就连鸟的吵叫,也没发觉。诗人正是用侧面衬托的方法,描绘出醉人的风光。

3.掌握写景诗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写春景的诗句范文4

论文摘要:对秦观诗风的评价,自元好问之后众口一词,均以“女郎诗”目之。事实上,秦观诗风格多样。绝非“女郎诗”所能囊括。他的诗歌风格可以概括为:清新妩丽;女郎诗;严重高古;紊而且工。

    自从元好问《论诗绝句》说“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之后,秦观诗歌自此就被人目为“女郎诗”。其实,秦观诗歌风格多样,并不是弥望皆为“女郎诗”。通观秦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清新妩丽

    综观秦诗,我们会发现“清丽”是其主导风格,而“丽”的风格更是贯穿其一生的创作风格。相对来说,前期诗歌更恰合“清新妩丽”的评价。如前期的力作《田居四首》,这四首诗写乡间四季劳作和生活的情景。且看其三:

入夏桑拓稠,阴阴璐墟落。街麦已登场,余蚕扰占箔。隆曦破层阴,雾霭收远壑。雌宽卧沦漪,鲜奴泛丛薄。林深鸟更鸣,水漫鱼知乐。嵌老厌烦敲,解衣屡盘礴。荫树淮凉皿,起行遗带索。家妇怕初还,丁男耘有托。倒筒备青钱,盆茗恐垂囊。明日精绢租,郁儿入城市。

    这首诗用词明丽,如“稠桑”、“新麦”、“隆曦”、雾霭”、“雌霓”、“鲜机”等。展示的画面生动可爱,如“林深鸟更鸣,水漫鱼知乐”。此诗明显有学陶、谢的痕迹,只是缺乏陶诗的自然,而多了二谢的清丽。另一首《寄曾逢原》:

孟夏气候好,林塘媚晴辉。回梁转清流,藻符相因依。丛薄起疏籁,众鸟鸣且飞。高城带落日,光景酣夕霏。即事远兴托,抚己幽思微。超摇弄柔翰,徒侍弦金徽。美人遨云妙,志愿固有违。丹青优不渝,与子同装。

    这首诗无论从句法、遣词上,还是风格上,更像二谢。

    秦观还有一些诗具有唐诗的风格,语言流畅,意境鲜明,含蓄不尽,耐人寻味。没有秦词中常见的那种凄迷的景象和缠绵的愁绪。

    依徐培钧先生的划分,秦观诗歌前期是指从熙宁二年(1069)作《浮山赋》至元丰八年(1085)止。这一时期,秦观除两度漫游,三次应举之外,基本在家读书。(z)这时候的秦观还未卷人党争,较少遭到重大挫折,对前途抱有希望,充满信心。流向笔端、注人诗中的就较少凄婉与哀怨的感情。再从这类诗歌题材来看,多是些纪游写景一类的诗。因此可以说,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家乡的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也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原因。

二、女郎诗

    元好问说“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但他的本意是否就一定是说秦观所有的诗歌就是“女郎诗”呢?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渠”字其实更可能是指“这一首诗”或“这一类诗”,而不是指秦观“所有的诗”。如果这样去理解元好问的诗句,那么他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秦诗中确有不少“女郎诗”。所谓“女郎诗”,借用翁方纲在《石洲诗话》评秦观诗的话“秦淮海思致绵丽而体气轻弱来定义,最为恰当。按这一标准来衡量秦诗,所谓“女郎诗”所占比重并不大。可以将其分为两类。

    第一,婉丽而卑弱的写景诗,如(春日五首》、《荤下春情》、《睡起》等诗。这些诗多写春景,春景中又多为残花败絮,弱柳清风,夕阳暮霭等等娇艳妩媚的景象。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他所选的景物多为量少、质轻、色淡、体柔一类。其佳句有:

    清渭日长游女困,武陵春去花落迟。(《燕筋亭》)

    蛛网留晴絮,蜂房受晚香。(《睡起》)

    乱絮迷春阔,嫣花困日长。(《荤下春晴》)

    风惊玉霉不成国,一夜芙蓉泣秋月。(《和王通史琵琶梦》)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普菠卧晓姿。(《春日五首》其二)

    悲风鸣叶秋宵冷,寒丝萦手泪残装。(《拟题织锌图》)

    这些诗句,写景细腻,构思精巧,词语艳丽,情致凄婉,意蕴缠绵,风格卑弱,谓之“女郎诗”毫不为过。

    第二,是直接写爱情或者妇女生活的诗。这类诗不多,也许是受到“诗庄词媚”的影响。但秦诗里还是有几首的,比如《赠女冠畅师》:

    睦仁剪水腰如束,一幅鸟纱裹寒玉。飘然自有姑射姿,回看粉黛皆尘俗。

    雾阁云窗人莫窥,门前车马任东西。礼罢晓坛春日静,落红满地乳鸦啼。

    作者在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位妆素、姿态别具风韵,气质飘逸,超凡脱俗的畅道姑的形象。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指出:“末句不着一字,而浓艳独至。

    另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所载与少游侍儿朝华有关的三首男女情爱的诗:

    天风吹月入栏杆,乌鹤无声子夜阑。织女明星来枕上,了知身不在人间。

    月雾茫茫晓析悲,玉人挥手断肠时。不许重向灯前泣,百岁终当一别离。

    玉人前去却重来,此度分携更不回。肠断龟山离处,夕阳孤塔自崔兔。

    这三首诗写得缠绵徘侧,清丽哀婉。宋诗像这样以男女情事人诗的不多见。

    三、严重高古

    李鹿评价秦观诗说:“少游之文,词虽华而气古,事备而意高,如钟鼎然,其体质规模,质重而简易”(6),这就是说秦观还有气格高古的诗,不只是浮艳之作。比如《次韵萃老》、《鲜于子骏使君生日》、怔仲左垂生日》、《进南郊庆成诗》、《次韵蒋颖叔南郊祭告上清储祥宫》,这些诗歌铺陈典实,古朴奥衍,古色斑斓。秦观后期,屡遭贬滴,历尽坎坷,诗歌洗尽铅华,诗风日趋高古。吕本中《童蒙诗训》云:“少游过岭后诗,严重高古,自成一家,与旧作不同。l秦观后期诗作有的写自己迁臣之感、思乡之情。如《海康书事十首》之二:

    荔子无几何,黄柑遮如许。迁巨不惜日,悠意移寒署。

    层巢俯云木,信美非吾土。芳草自有时,鹤鹅何关汝。

    又如《宁蒲书事六首》之二:

  鱼稻有如淮右,溪山宛类江南,自是迁巨多病,非关此地烟岚。

    不再是前期的缠绵情思、仕途期待,而是迁巨多病,思乡情浓。

    有的诗写自己“誓当反初服”,决意斩断“区中缘”,而复归本初,如《反初》;有的写自己以酒销忧,如《饮酒诗四首》:“天生此神物,为我洗忧患。”认为人世间只有“醉中真”,其他一切均是虚空。

    这些诗,一反前期用词清丽妩媚,而趋于古朴质实。试看《饮酒诗四首》之三:

    客从南方来,酌我一欧茗。我醉初不喂,强喂且复醒。

    既凿浑沌氏,遂出华香境。探戈逐儒生,举筋还酩配。

    即使是写得较为清丽的《滕州诗三首》,也是“词华而意古”。虽是写所见之景物:流杯桥、玉井泉、光华亭,然而三首诗仍然各有寄托。《流杯桥》写自己高风亮节,鄙视荣华。(玉井泉》写自己虽然处境艰难,却满腹珠矶。《光华亭》写自己自视甚高,卑视众人。这三首诗足以称得上“高则俯视一切,古则抗怀千载”。

写春景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人类情感;花草树木;寄托笔者是学园艺专业的,因为自幼对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就十分喜爱,所以读书求学也选择这个专业。之所以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还因为接受家庭教育的缘故。记得小时候爸妈就经常告诉我,人有感情,花草树木也有,人生一世就如草木一秋,要像待人一样爱护他们,让它们自然生自然死,不要欺负它们。后来上了学,老师们时时告诫我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都有生存的权利,要学会尊重花草树木,尊重虫鱼鸟兽,因为它们是人类的伙伴。本文撷取古代文人诗歌曲赋的典型描写,说说人类情感在花草树木中的寄托,也想知音者能够共鸣响应。

古人吟诵花草树木,大多见于山水田园诗中。山水田园诗历来是我国文人吟咏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有吟咏的佳篇妙作,唐宋则将其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撷取古人的诗歌佳句,随之议论一番以尽个人之兴。

1古人描写草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草的情感

古代文人墨客对小草的描写作品不计其数,笔者只撷取几个典型诗句即可窥见人们在小草上寄寓的复杂情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这是一首北朝名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人们举目所见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苍苍”,是草的颜色苍翠欲滴;“茫茫”,是漫无边际大草原朦朦胧胧的形。风儿吹过,只见草儿随风起伏,高高低低如绿浪荡漾,牛呀羊呀悠闲地在草浪中忽隐忽现。这里描写的是草原美景,天地人和动植物和谐生长,这是自然恬静的美好的生活画卷,人们把对天地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把对大自然的无尽恩赐的感激之意充分地表达出来,既呈现了一幅壮美的牧民生活图景,又把自个儿民族的感情寄寓在诗句中,让读者受到感染。从这首民歌中,我们看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爱”是这首诗的浓情,而“草”是人们寄托浓情的载体,小草和风儿牛羊相依相伴,和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人们离不开小草,离不开草原!

描写草儿的诗句中,笔者尤其喜欢唐代著名作家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状写。诗句中作者把春天的小雨、草色、烟柳等景物,用欣喜的笔触描绘出来,抒发了“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唐,韩愈)的清新春景。草儿历来是报春的使者,也是装点祖国山川大地的尤物,诗人们借它抒情,但这种情却不是使人们的专享,诗人们把大家的喜爱和感佩浓缩在字里行间,抒发的是大众之情。

2古人描写花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花的情感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人类肯定是“爱”字当头,“喜”字为首。古往今来写花赞花怨花乃至恨花的诗作数不胜数,让多少读者跟着文人墨客一起泼洒情感,一起喜怒哀乐。我们不会忘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不会忘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不会忘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红杏;其他如“带到重阳日,还来就”中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的海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花、“桃花尽日随流水,泪在清溪何处边”中的桃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的稻花等等。花是有情之物,它有灵性,和各种各样的小草一样,它们以不同的形色和馨香,阐述着人生的哲理,或起教育作用,或表达各种祝福,或表示祈求和希望,或表述各种心态和冥想。在中国,人们把不同的情感寄寓于花儿,主要凸显在花的象征意义上。如牡丹象征富贵和大气,梅花象征无畏和顽强,荷花象征高雅和清纯,兰花象征清馨和优雅,玫瑰象征情爱和忠贞……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引起读者由此及彼的联想,以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象征就是托物言志的一种技巧。当然,人们对花儿寄寓的情感,绝大多数是真善美的追求和讴歌,与对小草的情感寄托有不一样的地方。人们赏花赞花,因为它们“浅笑留花间,朵朵为君妍”;人们赏花爱花,因为花中蕴含着人们十分肯定的正能量――美好的人格寓意、伟大的精神力量。花以实用和美化相结合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娱人感官,撩人情思,寄以心曲。花已形成了“花文化”,其含意博大精深。

3古人描写林木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林木的情感

与花草等一岁一枯荣的植物相比,树木是形体高大、生长周期较长的植物。高的大树可达十几米甚至数十米;树龄长的树种可生长几十年数百年乃至几千年。树木不但形高体硕树龄很长,它们中的很多乔木,一年四季还都郁郁葱葱蓬勃旺盛,为大地山川撑持出莽莽苍苍的森林绿,所以,树木成为历代人们敬仰崇拜的主要对象。远的不说,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就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此诗描写的是柳树,其貌“碧玉妆成”,其形“万条垂下”,它的细叶如裁缝巧制,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制的结果。笔者看过不少古人写柳的诗歌,因为柳树依依婀娜多姿,不少文人都将依恋之情寄寓在柳树身上,看到它们你就会产生依依不舍的柔情。又如南宋的志南和尚写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诗写的是古木参天荫翳蔽日形成的绿荫下一位老者的感受,老者的感受其实就是作者的感受。读着诗句,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浓荫下过路人的喜悦:杏花雨纷纷,微风轻吹面,惬意舒适的老者,虽然已需“杖藜扶我”,但对古木凉阴十分感激。诗中透露出来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古代描写树木的诗句,和描写花草的一样,也是数不胜数。这些诗句中对树木的吟诵,无不寄寓着文人墨客们的多种情愫,而赞赏崇拜却是主旋律。清代文人郑燮吟诵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中的“青山”他要“咬定”,其实“青山”指的是“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满山树木。他把做人要经受千锤百炼、不怕风吹雨打的告诫寄寓在满山的树木中,读之你会收到很多启发。中华民族崇拜树木,视树木为护身符,把多种复杂的情感寄托其中,这一自然物已成为图腾文化积淀深植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

以上的议论,是笔者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读了许多诗词作品后对花草树木十分钟爱的表达。花草树木是大自然的灵物,人们把自己的丰富情感寄托在它们身上,托物言志,言志寄情,让人类高尚的精神意志和多种追求喜好在这些灵物的生长中显现传扬,过去是这样,以后仍然会这样。参考文献:

[1] 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写春景的诗句范文6

一、明确诗歌形象的分类

诗歌中的形象主要分三类:①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③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读后首先要明确这句诗或者这首诗是写人的,写景的还是写物的。

二、明确并掌握考查方向及设题模式

1.考察方向。我们把不同形象类别的诗歌考查方向进行了科学的梳理,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人:考查人物形象;②景:考查景的顺序、特征、意境;③物:考查物的特征、意象。考察方向的明确性也有助于考生情绪和心理上的稳定。

2.设题模式。明确了考查方向后,具体到每一道题目中,还要作进一步观察、分析,以对号入座。这涉及到设题模式,即“怎么问的”、“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要想作答准确,就必须掌握常见的设题模式,擦亮慧眼,识别出题人设置的陷阱。常见设题模式如下:

(1)单刀直入型。例如,“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景有什么特点”、“某物有何特征”等。这类问法开门见山,考生容易理解。

(2)转化型。例如,“某形象(某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这类问法不是直接的,考生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者答不全面。因此,可将其转化成“意境”或“意象”来作答。

(3)综合型。例如,“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这就要求考生既要明确景物名称,又要点明景物特征,属于一题两问,无形中加大了难度。

三、抓切入点及归纳答题模式

我们通过例题抓住答题的切入点,并归纳相应的答题模式,让考生以不变应万变,举一反三,且屡试不爽。

1.塑造人物的方式。①正面: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②侧面:环境衬托、景物烘托、人物烘托等。注意:人物性格特征、身份特征。

例1: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问: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析:垂钓小儿“蓬头”、“侧坐”(肖像描写),天真可爱;“遥招手”(动作描写)、“怕”(心理描写),机灵动人。人物形神兼备,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

答:这首诗刻画了聪明可爱、天真活泼的垂钓小儿的形象。

归纳答题模式1: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身份特征

2.写景的方式。①动用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②运用描写顺序。③手法:修辞格及古诗中常见的手法。注意:情景关系。

例1: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析:这实际上是在考查景的特点。画面中丽日照耀下的秀美江山格外阔远明净(视觉),春风送暖(触觉),缤纷的花朵和嫩绿的小草散发出阵阵香气(视觉和嗅觉),令人心旷神怡,鸳鸯睡、燕子飞,动静结合(手法),温馨中又不乏生气。

答:描绘了一幅阔远明丽、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归纳答题模式2:景=特征+性质(春景图、秋景图、雨中耕作图,月夜图等)

例2:〔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问: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则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从写景的顺序这一角度出发,对这首散曲作简要的赏析。

析:写景的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

答:①由宏观到微观,由远及近。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②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归纳答题模式3:鉴赏景物顺序=点明顺序+诗句分析

例3:山亭三日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析: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境)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把这个复杂的概念公式化,就可以简单地说:意境=景+情。

答:此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生气的夏日风景图:绿树浓阴,池塘倒影,微风水波,蔷薇花香。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风景中的悠闲自得的思想感情。

归纳答题模式4:赏析意境=客观图景(景的特征)+主观感受(情感态度)

3.写物的方式。①动用感官。②兼顾环境、他物。注意归纳“物”的特征和象征意义。

例1: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节声。

问:作者笔下的雪有何特点?

析:触觉“衾枕冷”说明天寒,通过侧面烘托写出雪的冰冷。视觉“窗户明”则说明雪白、亮,能够反光;听觉“闻折节声”,说明雪大、重,把树枝都压断了。

答:作者写了冰冷、白亮、大、重的雪。

答题模式归纳5:物=特征+本体

例2: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问:“柳”的形象在诗中有什么寓意?

析:这实际是在考查意象。意象就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复杂的概念公式化,即:意象=物+情

答:本诗塑造了“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柳树形象。作者以物喻人,讽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形容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