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小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童话小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童话小故事

童话小故事范文1

1、行军期间,将军遇到了一个掉队的小士兵,笑着问他:“小鬼,要不要上马啊?”孩子用手叉腰,倔强地回答:“我不是小鬼,我是小战士。”将军被他的可爱逗乐了,大笑起来:“好好好,小战士,你几级了啊?都学什么技能了啊?能打几级的小妖怪了啊?”

2、母亲觉得女儿太懒,天天苦口婆心劝说,女儿丝毫不改。 一天母亲忍不住唠叨:“你懒得搞清洁、懒得做饭菜、懒得洗衣服……懒到这种程度,还有什么可做的?”女儿不应,母亲大怒:“就没有一件不懒的?”女儿还是不应,母亲发飙。女儿只好开口:“还是有的,只是懒得说!”

(来源:文章屋网 )

童话小故事范文2

从前,有一只小鸟和小狗它们两个一直发生矛盾,小鸟一只捉弄小狗。

有一天小狗在树底下休息小狗正呼呼大睡,下鸟飞来吧狗叫醒了,小狗急的吓跳了起来。正在四周搜寻小鸟,小鸟忽然从树上飞下来,用锋利的爪子抓住小狗的尾巴下狗痛得哇哇叫,扭过头来准备抓住小鸟,可是小鸟飞走了,小狗又在四处寻找小鸟这次小鸟并没有出来,小狗在那等了很久,一想肯定走了。

第二天绵羊在宣告让小狗和小鸟比赛跑步,绵羊叔叔说;只要小狗能赢得了小鸟,就让它俩和好做朋友!

比赛开始了,跑了一段时间小狗累得气喘吁吁,还说小鸟飞得太快,小鸟自以为是想着自己飞得快了点,就躺在树下呼呼大睡,睡了一会儿醒来一看,小狗快到了终点,起来就拼命地飞到了最后还是小狗赢得了这场比赛,最后冠军是小狗,绵羊叔叔说;让它俩从新做朋友日后它俩就一直是好朋友了。

孟津县第一实验小学一实小六年级:陈鹏业

童话小故事范文3

消防童话故事黑板报图片欣赏

        消防童话故事黑板报图片1

消防童话故事黑板报图片2

消防童话故事黑板报图片3

消防童话故事黑板报内容:童话村的消防

“啊!那不是小兔家吗!?怎么着火了!”“是啊!喂!大家快救火啊!”“小兔—小兔—!”啊?怎么了?谁家着火了?只见浓烟滚滚,一群动物围在小兔家门前帮忙救火,这家屋子的主人——小兔急的快哭了,动物们拿起水桶,纷纷去河边提水。一桶,两桶,三桶……

大火终于被扑灭了,小兔伤心的坐在地上哭着,动物们都在安慰小兔。“在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村长爷爷说:“火灾可能随时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呜呜呜,我家为什么会起火呢?”小兔一边说,一边擦着泪。“村长爷爷,我建议我们童话村组个‘动物消防队’怎么样,这样如果火灾发生,就可以尽快赶到了。”小白鹭提议说。“嗯,是有道理。小白鹭,既然是你提议的,你就当队长吧!”村长爷爷说。“得令!”小白鹭高兴的说。

“嘀嘟~~嘀嘟~~”怎么了?原来啊,是我们的小消防员——小白鹭驾驶着消防车在大街上闹着玩呢。“喂~!小白鹭~!咳咳,我给你这个职位可不是给你玩的啊。”村长爷爷拄着拐杖慢慢的走过来。“哦,真是不好意思,打扰大家了,”小白鹭不好意思的说,“我只是第一次当消防员,太兴奋了,呵呵。”

虽然有了这个消防队,但是火灾事件还是难免也会发生。这下,又难坏了村长:“唉,我这个老糊涂了,虽然有了小白鹭,但还是不行啊。怎么办呢?”到底什么能减少火灾的发生呢?到底是什么呢?消防,灭火器!只

要没个人家里都有一个消防器,就可以阻止火灾发生了!对,就这么办……

第二天,村长便叫全村人到广场集合,还带来许多灭火器(这费了村长很多钱,但为了全村人的安全,没关系)。“孩子们,”村长发话了,“由于这几个星期火灾,使我们的损失了很多东西。我经过一晚上的深思,终于定下了下面几点:

第一条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自己本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的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法。

第二条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坚持专门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

第三条消防工作由小白鹭领导,由它负责。我们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童话小故事范文4

“第四关了。”小猫咪们都这样说道,它们相信,破了这个连环关,就可以拿出解药,救出王后了!想到这里,大家又鼓起了劲头。

冰天雪地的幻境出现了,就像恶魔说的一样,十分寒冷。虽然穿上了防寒服,但还感觉寒气逼人!狂风吹得树木东摇西摆,最低温度已经降到零下了。风呼呼地吹,好像老虎在怒吼。北风凛冽,银灰色的云块在天空中奔腾驰骋,寒流滚滚,正酝酿着一场大雪。又传来了恶魔的声音:“哈哈,你们抗不住了吧!今天你们的任务就是在这冰天雪地中勇斗怪物!哈哈哈……愿你们不能成功!”说完,怪物便出现了,光看模样便是一副凶狠样,甭说对待小猫咪们的办法了!看来小猫咪们这次是遭殃了!

相反的是,小猫咪们并没有慌张,反而十分冷静,它们正在想着办法……

这时,庄园主想到了水寒剑,那是猫咪家族的传家之宝,在危急时刻才能用。水寒剑正和别的剑不一样,愈是寒冷,它的灵性越厉害。想到这里,庄园主对大家说:“猫咪们,咱们用大家共同的力量叫出水寒剑吧!”大家点头称好。于是,只听见一声响亮的声音:“猫——酷啦啦!”大家用尽力量,叫出了水寒剑。只见水寒剑冒着寒气,闪着光。庄园主一跃,便抓住了它,庄园主又口念咒语:“维拉纳—刺怪!”听到庄园主的口令以后,水寒剑像发了疯一样,刺向敌人。经过激烈的交战以后,怪物们都倒下了……

幻境消失了,猫咪们脱下了防寒服。

庄园主命令大家休息一下,他回忆起了和恶魔的美好时光……

他们原来是一个母亲所生,两个兄弟一直和和睦睦,朝夕相处。女王(也就是他们的母亲)看到这情景,十分欣慰,希望他们以后能一起掌管小猫咪领地。没想到,大儿子嫌他无用,只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卫兵官,女王也是这时被气死的。二儿子不服,便当了恶魔……

“这一切都是我的错!我不应该让弟弟失去自信心!都是我的错……”

“哈哈哈……别想啦!”原来,恶魔一班人马来临了!

“下面的第五关,我们就要和你们开战了!”

“弟弟,可以原谅我吗?这是我的错。我不应该不原谅你,也不应该嫌你无用……你不要攻打那些无辜的猫咪们了!”庄园主哭泣道。

“大家说说,可能吗?这可能吗?”恶魔问他的仆人们。

仆人们十分的害怕他,便说:“不可能!不可能!”

“哈哈哈哈哈……你听见了吧,我的仆人都说不可能了!”恶魔邪恶的笑着。

“准备战斗吧!嚯……”只听恶魔吹了声口哨,女魔和魔后就全都出现了。这次,恶魔不敢大意它们了,又准备了许多名战士,加油助阵。

恶魔的良心呢?恶魔也应该有善良的一面吧!这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阴谋……

(未完待续)

童话小故事范文5

在这个森林里原来有一对夫妇,他们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儿名叫-----莎丽亚.小女孩儿出生的第七年,她的父母就出去了,说是去一个很遥远的地方.直到-莎丽亚.十二岁了她的父母还没回来. -莎丽亚.住在他的父母留下的那所精致的蘑菇房里,这一天,一只小白兔从远出跑来,莎丽亚看到了小白兔,就把它带回家,并取名叫------朵朵.

每天莎丽亚和朵朵吃同样的饭菜,而那些饭菜都是莎丽亚从森林里拔来的.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而这些花中许多花是可以吃的,莎丽亚可以清楚的分辨出哪些花可以吃哪些花有毒;除了花以外,还有许朵的树木,夏天绿树成荫,还有许多的野菜,足够她们吃的;最主要的是,有一口清澈的泉眼,水清可见底,十分明澈.

莎丽亚和小白在这个大森林里又生活了十二年,这时的莎丽亚丽亚已经二十四岁了.成了一位年青漂亮的大姑娘了,而小白已经死去了,莎丽亚忍痛把它埋在了后面的树林里.

阳光明媚的一天,莎丽亚一早起来,给树木浇水,阳光照在她的脸上,她周围的花也更加旺盛了,她知道今天一定会有好事发生.中午果然发生了---------

童话小故事范文6

关键词:古典诗词;传统节日;节庆文化

诗和词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同样古老的传统节庆与诗词结缘也已十分久远。早在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年节时人们庆祝丰收、拜贺新岁的诗句。魏晋已降,与诗词艺术进入巅峰时代相同时,传统节庆也日渐发展和完善,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喜爱。文人墨客参与其中,难免高歌浅唱,瞩笔成句。仅在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之中,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即层见叠出,许多文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

1 古典诗词中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1911年以前称为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新年就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延。春节,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它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新春佳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每到此时,总是诗兴大发,赋诗言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这些诗篇,有的描写春节的习俗,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怀,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夕之夜,人们通宵达旦地守岁,等待天明。南朝诗人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描写了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边饮酒一边等待天明的情景:“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碳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一诗中描绘了皇宫之内除夕守岁的情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代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表达了春节辞旧迎新、春回大地的特殊意义:“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宋代晏殊的《元日》描绘了人们斟满美酒,贴上门神,祈求福寿的情景:“屠苏醴酒盈金校郁垒神符卫紫关。三境上真垂介福,绵绵洪算等南山。”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一派喜庆吉祥的节日景象:在哔哔啵啵的鞭炮声中,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把温暖吹进屠苏酒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饮着屠苏酒,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天的旭日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忙着除旧布新,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庆贺新春佳节。

春节有拜会、拜年的习俗。三国曹植的《元会》:“初会元祚,吉日为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衣裳鲜洁,黼黻玄黄。珍膳杂沓,充溢圆方。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描绘了皇帝在“元日”这一天朝会群臣的景象,君臣穿着有华美纹饰的礼服,朝堂上陈列着美味佳肴,君臣欢笑喜悦,祈祝皇家荣贵,祝愿皇帝万寿无疆。

普通农家的新春佳节也别有一番风味。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此诗风格清新,展现了农家庆祝新年的情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清代吴曼云的《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描写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悄悄藏在枕头底下,琢磨着是买爆竹还是买萧吹,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觉。清新自然,十分传神。

春节还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容易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因此,感慨时序变化和时光流逝,勉励人们珍惜光阴,是春节诗词的另一大主题。北宋文学家梅尧臣的《除夕》诗云:“莫嫌寒漏尽,春色应来早。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

2 古典诗词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元宵)在西汉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元宵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赏月、观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也是历代元宵诗词歌咏的主要内容。唐朝诗人崔液的《上元夜》描绘了元宵之夜家家赏月观灯的盛况:“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唐朝卢照龄的《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描写了元宵节的各种灯饰,远看如繁星落地,近观如明月高悬,更有少女的笑脸相映成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宋代曾巩的《上元》:“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铀毛。”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只见月光如水,花灯似星,一群少年骑马驰骋,意气风发。诗人感慨万千,勉励向年轻人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

元宵观灯赏灯之际,人们还参与猜灯谜的游戏。清人顾震涛有一首《打灯谜》的诗:“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除了观灯赏灯,元宵节还有一项传统活动,那就是吃元宵。在历代的元宵诗词中,也有很多歌咏这种节庆美食的篇章。宋朝周必大“”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煮元宵的情景。清代李调元在《元宵》中描绘了元宵节深夜小贩叫卖汤圆的情境:“”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3 古典诗词中的清明节

清明作为重要传统节日,它是唯一兼节气与节日于一身的时日。在唐宋之前,清明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即今公历的4月5日左右)。清明时节,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唐宋以后清明逐渐将与自己日期临近的寒食节俗纳入名下,清明由普通节气演变为重要民俗节日。作为清明节文化的载体,清明节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人统计,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达八百首以上,现存清明节诗词的总数可能几倍于此。

提到清明节抒怀的诗词,就不得不说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千古佳作《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其意境的深刻,更在于其置“清明”二字于首,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物候。在每年清明节的丝丝细雨中,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这首诗。

早在战国时代,介子推的故事就与清明节产生了联系,后世更相传清明节就是起源于介子推,在清明节歌颂介子推就是理所当然了。北宋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由清明时节百花盛开的景象联想到埋葬在荒郊野外的逝者,进而思考人生的价值。

凄风苦雨再加上离愁别绪,使清明节诗词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中。如唐代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大唐帝国的两座都城长安与洛阳,聚集了无数文人墨客,也饱含了这些人的辛酸血泪,洛阳城东,张继惆怅;长安城内,顾非熊憔悴,其有诗《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在清明节都是愁云惨淡的,比如宋代大文豪坡,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稳心态,一首《南歌子》一扫哀节悲凉,让江南的春意跃然纸上:“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缅怀逝者,寄托哀思:“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高翳《清明》);人们怀念亲人和故友:“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罗隐《清明日曲江怀友》);人们踏青郊游:“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北宋程颢《郊行即事》);人们蹴鞠“白打”,强身健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露雀罄础!保ㄌ拼韦应物《寒食》);人们荡秋千,放纸鸢:“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宋代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节庆活动在古典诗词中生动再现,古典诗词也因为节庆文化而有了更深沉的底蕴和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4 古典诗词中的端午节

古代有以地支记月的习惯,称五月为“午月”。从史籍上看“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为夏季大节,它从夏至节俗演变而来,人们要在仲夏之月(五月)的端午这一天煮粽子吃,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夏至一样的大节日来对待。唐代以后,端午才用来专指五月初五。

《全唐诗》与《全宋诗》中有95篇作品与端午节有关,这些诗词记述了节日的意绪,描摹了节日的习俗,追忆了节日的源流,寄托了诗人的感遇,成为了端午节庆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历代在端午节歌颂屈原的诗词也最多。古典诗词以其特有的魅力弘扬了屈夫子”“好修为常,怀瑾握瑜”的独立不迁的文化人格。如唐代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习俗也会勾起诗人对屈原的感慨,如唐代张耒在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了一首《和端午》凭吊屈原:“竞渡深悲千古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节纪念屈原这样的爱国先贤,不仅来自民俗社会的朴素情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更应该是国家层面的祭祀,在诗的国度对爱国诗人的纪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多难兴邦”,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定会历经磨难与挑战,我们需要培养屈原那样的对国家忠诚、对人民悲悯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是传承家国情怀的重要节日,端午节在起源时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动等,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逐渐在端午节日中加注纪念爱国先贤的内涵。自汉朝以来,屈原成了端午节文化习俗的核心,但我们也发现,各地端午纪念的历史人物不尽相同,除了楚地纪念屈原之外,越地纪念勾践、曹娥,吴地纪念伍子胥、古苍梧郡祭祀陈临等,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同时由于区域的局限性,歌咏除屈原之外其他爱国先贤的诗词较少,影响也有限。如北齐魏收的《五日诗》:“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喧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因想苍梧郡,兹日祀陈君。”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端午习俗,并且可以感受到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处在北方的鲜卑族政权已经知道南海之滨的苍梧郡于五月五日祭祀陈临的风俗。

端午节习俗众多,在古典诗词中多有反映。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插艾枝,储草药,配药方,饮雄黄酒,如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这一天,人们龙舟竞渡,百舸争流,如唐代张说《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在这一天,人们还击球、射柳,如清人饶智元:“簇簇朱衣分两队,百花深处蹴珠隆薄《天启宫词百首》:“飞凤三花逐电流,例逢e柳拜前旒。”在这一天,人们还插石榴花,采药,系五彩线,贴辟兵符,蒋之翘有诗云:“葵榴初缬药阑敷,彩线珍成续命需。遥听三韩烽火急,真人刚进避兵符。”

5 古典诗词中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以仲秋十五月圆为节日标志。中秋起源于古代“秋分夕月”的礼俗,唐朝时期中秋明月为游历之人思乡的物象寄托。唐代还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使仲秋明月充满浪漫色彩。宋朝中秋节开始成为社会民俗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上升为仅次于春节的民俗大节。古代诗词中关于中秋节的内容有很多,但广为传诵、最为广大世人所熟知的,当属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张九龄在唐玄宗时,当过中书侍郎等大官,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一生写下不少诗歌,但最为著名和广为流传的就是这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气象恢弘,意趣不凡。

另一首家喻户晓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在一个中秋之夜,思念弟弟“子由”就是苏辙,感时伤情,大醉,对月抒怀,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啸。这一声长啸,成为后世亲友之间忆念、共勉的永恒绝唱。就是在千年后的今天,这些句子依然令人动容,因为这是最接近生命本体的人生情怀,具有千古不灭的普世价值。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因为在这个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想及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月亮上银蟾玉兔的传说。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说道:“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一诗中也说:“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认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高高在上的那轮明月,成为诗人浪漫、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关于中秋的诗词中,不仅仅只是怀念亲人、感怀身世,充盈着惆怅和低沉。也还有很多关于中秋风俗、节庆饮食等方面的描述。有个叫袁景澜的诗人,专门为中秋的月饼写了一首《咏月饼诗》。诗中道:“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这应该是对制作月饼最为详细的诗歌了。

可以这样说,翻开古代文人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从中不难窥见那高挂天空的一轮圆月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6 古典诗词与传统节庆的关系

古诗有云:“有雪无梅不精神,有梅无诗俗了人。”我们则可以说,有人类活动而无节庆活动则无精神,有节庆而无诗词的点缀则俗不可耐。幸运的是,中国传统节庆不仅与文学艺术早早结缘而行,而且相得益彰、泽被后世。

㈠传统节庆在内容上赋予古典诗词强烈深刻的启发刺激,同时又提供给其以充分展示、不断创新的机缘。

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悠远的时空隧道一路走来,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清明节的怀祖情思、端午节的爱国情怀、七夕节的爱情绝唱、中秋节的团圆之盼……饱含了人们多少情感和寄托。传统节日也折射着中国人对“天、地、人”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体现着一种民俗情结,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传统节日,使每一个中国人加强了同家庭、家族、家乡和国家的情感联系,寻找到了个体融入群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一切,都为古典诗词在内容和气度的提升上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㈡古典诗词不仅大大活跃了节庆气氛,扩展了节庆影响,提高了节庆品味,而且它们本身也成为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节庆文化载体。

“诗言志”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可以说诗歌历来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文化身份的独特标志。对一个诗歌大国来说,诗歌便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大至忧国忧民的社稷之慨,小至抒怀感悟,迎来送往,起居作息的生活常态,几乎无不成诗。因此,大量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这些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佳句,早已成为了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节庆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2]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柏宏军.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4]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