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郑人买履的故事

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1

1、经典著名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郑人买履》、《龟兔赛跑》、《猴子捞月》、《乌鸦喝水》、《老鼠开会》、《杀鸡取卵》、《农夫和蛇》等。

2、还有世界三大寓言故事集:俄国的《克雷洛夫》、法国的《拉封丹》、古希腊的《伊索》。

(来源:文章屋网 )

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2

看来郑国人在古人的眼里,是很受歧视的。这个“买椟还珠”的故事说的是郑国人,还有一个“郑人买履”的故事说的还是郑国人。难道郑国人真的就这样愚蠢吗?

非也!这个买椟还珠的郑国人,其实是一个很精明的人,他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是没有价值的东西。他的愚蠢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是我们以我们的愚蠢的标准衡量出来的,傻的是我们而不是我们所嘲笑的那个郑国人。

陶渊明先生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时,曾感慨地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说白了,就和我们在回忆过去的时候老喜欢说“我那时真傻”一样。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很简单,就是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的观念在不断地更新,今天的想法和昨天的想法就是不一样,以今天之我去回想昨天之我,当然就是太傻了。但是,我们当时并没有自己很傻的感觉,还常常嘲笑别人很傻呢。而当我们嘲笑别人很傻的时候,我们在我们认为很傻的那些人的眼里,是不是也很傻呢?

卖珠的楚人,其实就像我们这些当年从计划经济刚刚迈步进入市场经济的人一样,自以为很精明了,其实是交了很多学费,才转过弯来,才和国际接上了轨的。在那位卖珠的楚人眼里,珠子是很值钱的东西,因为他们过去生活很艰难,很贫穷,能拥有几粒珠子已经是很富有的象征了。

但是,对早已富裕起来的郑人,或者说早已步入市场经济的郑人来说,见多识广,一颗普通的珠子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了,司空见惯,既没有收藏的价值,也没有保值的价值,更没有艺术的价值。而让他感到新奇的倒是那个装饰精美的椟,也就是那个盒子。这是一个用名贵的木兰做的盒子,用桂椒的香料熏制,又缀满了珠玉,饰之以玫瑰和漂亮的羽毛。这样的盒子无疑是一个珍贵的艺术品。

一颗珠子是有价的,而漂亮的工艺品则是无价的。

就像当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工业品外国人嗤之以鼻,而我们看不上眼的工艺品倒让外国人大开眼界一样。

还有在清朝末年,当我们的官员们正对黄金白银表现出无限热情的时候,那些英国人、瑞典人、日本人却从敦煌一车一车地搬走在我们眼里一钱不值全是废纸的经卷一样。幸好清朝的官员们还不知道这些经卷是比那些黄金白银更贵重的无价之宝,否则,那些祸国殃民的家伙还不把敦煌变成一片废墟才怪呢?

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3

1、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2、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3、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4、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5、亡羊补牢: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6、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7、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8、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9、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10、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11、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12、完壁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13、缘木求鱼: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14、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15、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16、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17、打草惊蛇: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18、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19、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20、黔驴技穷: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21、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22、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23、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4

1.激发其兴趣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的好:"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梁启超先生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的演讲词中指出:"讲智育,我们教书,不能像注水一样,注满了就完事,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这些论述精辟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深入教学中,以幽默的导入吸引学生,穿插趣闻放松学生情绪,讲究板书艺术,力求"望"中激趣,注意课堂语言,实现"闻"中求趣。

2.张口并动脑

在见惯了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机械地听、记的镜头后,初中的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理念、新的目标。于是课堂不再是老师的舞台,担任主角的也不再是老师。于是音乐可以萦绕在 教室上空,动感的画面可以领着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于是学生可以不再正襟危坐,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上《次北固山下》时,文中配有一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插图,对着插图,让学生将他所看到的描述出来。有人说看到陡峭的山峰,有人说看到了碧绿的江水,也有人说看到了一叶帆船正顺着风从天边向我们走来,诗人站在船上,对着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吟诵着"潮平两岸阔"。画面的直观感受加上对诗句的理解感悟,学生就轻易的理解此诗的意境。上《一个都不能少》时,阅读完课文,让学生观看电影碟片,然后交流观看后的体会,纯朴的李旺水,负责的张春花已深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泰坦尼克号》中一曲高昂悠扬的《我心永恒》,领着学生去感受海难中超越生死的情感见证。

3.联系手和脚

人常说:"听来的忘的快,看来的记得住,动手做的学的快"。俗话也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老师的讲授虽然可以帮助了解,学生暂时也能记住,但终究没有通过自己去体验而得到答案记得牢靠,掌握的充分。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尽量让学生动起来,鼓励学生不拿笔,不读书,而且可以将所学课文改编。比如学习《郑人买履》时,让学生将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分组将改变好的课本剧在活动时间演出来,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活跃了第二课堂。学习《浣溪沙》一词时,鼓励学生将词中描写的景物,加以想象画出来,再配上原词,相互比较,共同进步。教学,《苏州园林》可以让学生充当导游,领着大家去参观游览,在理解课文基础上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4.竖立其自信

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5

例如,成语“绳锯木断”,“绳”用的是词语本意,那“绳之以法”中的“绳”呢?“绳之以法”即以法绳之,“绳”是动词,做“制裁”解。那“绳”为什么能做“制裁”讲呢?有个成语叫“绳墨之言”,其中“绳”做“规矩、法度”解。为什么“绳”有此意呢?《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受绳”指用墨线量过。想一想,这其中的奥秘也就明白了。但还有一个成语叫“绳其武祖”此中之“绳”是继承,“绳其武祖”是说“继承祖先的事业”。可见,要想透彻地了解、明晓成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再如,说人有才,会用“八斗之才、才高八斗”来形容。为什么“才”会用“斗”来形容呢?原来这个成语跟南北朝时的山水大诗人谢灵运有关。谢灵运恃才自傲,但他又对曹植极为钦佩,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此后,人们就用“八斗之才、才高八斗”指具有极高超文才的人了。

我们知道“唇亡齿寒”的含义,“唇齿相依”也不陌生,但古人是怎么说的?《左传》上有这样一段话:“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古人说“辅车相依”不说“唇齿相依”,“辅”,颊骨,“车”,牙床,两者互相依存,比喻互相依存的事物。所以,要真正了解掌握一个成语,还真的不容易。

比如“三拜九叩”中的“拜”,是古代的拜礼,古有九种拜礼,其中有一种叫“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后,是拜礼中最重要的。那么其他八拜是什么?是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再如“逐鹿中原”中的“鹿”,喻帝位。“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指畜类牝牡相诱。“狼烟四起”中的“狼烟”,是狼粪燃烧放出的烟,古代边防用来报警。“赤子之心”中的“赤子”,指初生的婴儿。

成语中有学问,有知识,凝聚了我们祖先的大智大慧,有些成语告诉了我们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尺短寸长”“不耻下问”“满招损,谦受益”“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开卷有益”“丧志”等等,都深刻地启示着我们的人生。

成语还有幽默,有情趣。郑人买履、画蛇添足、杯弓蛇影、叶公好龙等成语,不但让我们开心一笑,还会引起我们无尽的思考。

有一个成语叫“生吞活剥”,说的是唐朝初年,枣强县尉张怀庆喜欢写诗,但又不肯下功夫,总是抄袭著名文人的作品。当朝大臣李义府曾写了一首五言诗,原文是:“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将这首诗改头换面,在每句的前头加上两个字,变成一首七言诗:“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人们读了张怀庆的这首诗,无不哗然大笑。还有一次,他把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郭正一和王昌龄的作品哪来,生拼硬凑,据为己有,有人讥讽他这种手段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不仅是一个笑话,也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比喻生搬硬套,或剽窃照抄别人现成的词句、理论、经验等等,而不知融会贯通。现在多用来比喻学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消化吸收,只知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

陆游有一首诗叫《题斋壁》,其中有这样两句:“草赋万言那直水,属文三纸尚无驴。”其中“三纸无驴”就是一个成语。《颜氏家训?勉学》说:“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是说一个博士要买驴,先写买卖合同,博士写了三张纸了,居然还未见一个驴字,比喻行文啰嗦,通篇废话,不得要领。

郑人买履的故事范文6

文言文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语文大师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给方法,训练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激发学生兴趣

(一)利用学生已积累的有关的成语 典故 名言 历史故事引入课文,使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例如教《出师表》,利用三国中家喻户晓的故事,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你喜欢谁?在此基础上在学习和理解《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简单快捷得多,在背诵此文就感到亲切。

(二)表演法激发兴趣,对于故事性强的文言文把它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上台表演,如《晏子使楚》和《郑人买履》学生们就非常感兴趣,学起来也容易。

(三)绘画法教学,让学生在动手 想象 创作的氛围中体验文言文的魅力。如在教《即承天寺夜游》和《爱莲说》在古乐声的伴奏下,老师吟诵,学生想象,依据自己的感悟画出美丽的画面。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例如,学习《五柳先生传》这样的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作品时,我鼓励学生根据注释先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学习,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不求统解、甚解,力求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其次,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方面提出问题。再次是合作,这一步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可以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如可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点评、更正或补充。这样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其间,教师加以评价,肯定译的好的地方,明确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

三、教会综合比较

教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同义词的比较。例如“视”是近看,《曹刿论战》中有“吾视其辄乱”,“视”是“远看”,现代文还常说“近视眼”“望远镜”通过同义词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学会区别词义,从而确切掌握词义。

古今词义的比较。古今词义的差别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古今形同但词义不同:如《石壕吏》中讲“出入无完裙”。这个“完”作“完整”讲,跟现代汉语的“完结”的“完”(结束)词义不同。第二,古今词形式相同词义也好像一样,其实并不相同,如苟子《劝学》中的“劝学”,应当作“鼓励学习”讲,现代汉语的“劝”作“劝告”,“劝阻”讲。当然,古今词义也并非一刀切,要看有无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不少常用的文言实词有很强的生命力,必须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另一方面现代普通话又常常采用一些历史性的或陈旧的词作为语素或构成熟语的一个词。如“完”在“完全”、“完美”、“完好”、“完璧归赵”、“完美无缺”等词中仍作“完整”讲,这对教学文言课文有很大帮助。

程度的比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得罪”是“获罪”(词组),程度重;现代汉语说“得罪你了”,“得罪”(词)只是“抱歉”的意思,程度较轻。

文言文的虚词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学时也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虚词“之”,在“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中是“他”的意思,在“吾欲之南海”中是“到”的意思,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中是“的”的意思。

另外,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了解一些相关的文言句式的特点。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并不是指除了现代汉语常见的句型,文言文还有一套独特的句式,这也需要我们对这些句式进行综合比较,理解其结构,准确译出内容。

四 精彩阅读体味文言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