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云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含云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含云的诗句

含云的诗句范文1

2.x班x班,锐不可当,超越自吾,再创辉煌。

3.山中猛虎,水中蛟龙,四年一班,卧虎藏龙。

4.独一无二,初一二班,非同一般。

5.文明有礼刻苦勤奋,只争朝夕做到最好

6.顽强拼搏、勇夺第一

7.赶虎下山,驱龙出水,初一二班,独占山水。

8.竞争不息,有我十一,团结友爱,十一最帅。

9.精研博学,笃行仁德。

10.看我x班,英姿飒爽,奋勇拼搏,展现自我。

11.努力拼搏,睿智进取,携手奋进,共创佳绩。

12.真彩青春,活力焕发,勤俭有度,为梦奋发。

13.奋力拼搏,扬我班风,努力学习,勇争第一。

14.低调低调,二班驾到不要掌声,只要尖叫

15.放马金鞍,惟我十班,超越梦想,激情无限。

16.好方法事半功倍,好习惯受益终身!

17.生无所息,斗无所止!

18.冷静沉着,审慎思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含云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Excel函数编程;矩阵类运算;自动化处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54-02

一、前言

在工程数学的教学中,经常面临这样的困惑:矩阵的组成元素大多是10以内的数字,涉及到矩阵类的运算均是数字在满足矩阵运算规律下的加减乘除,如手工操作,运算过程较繁琐,结果不能快速得出。本科类院校,一般开设数学实验课,引入诸如Mathematics、Matlab等专业软件来进行计算,而众多高职高专院校未开设数学实验课。另外,对专业数学软件的学习势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笔者在教学改革工作中,通过多年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即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在学生理解基本数学概念的前提下,通过学生熟悉的办公软件Excel函数编程来解决这一问题。该方法充分利用Excel函数自动运算功能,通过简单的数据录入,便可完成矩阵类的自动化运算。方法简单实用,易于掌握,切实体现了高职高专教学“学以致用、够用为度”的原则。

二、Excel2003与矩阵之间的相关性

Excel系微软公司Office系列软件中的一个组件,可制作电子表格,完成复杂的数据分析,不仅简单易学,且实用性强,具有容易获得,普及面广、操作简洁等优点。矩阵即由多个数排列形成的数表,“电子表格、数表”均是表格,以此为桥梁和媒介,便可建立Excel和矩阵之间的联系。

(一)矩阵的表示

单元格是Excel的最小单位,在其中输入数字或文字后,由该单元格所在的行号和列号即可准确定位。矩阵中的元素表示数表中的数字在第i行第j列,矩阵的基本类型包括行、列向量和矩阵。

例1:在Excel中分别表示2行3列的矩阵A、3行3列的矩阵B、3行4列的矩阵C。

Excel表示方法:如图一所示,在Excel的中输入数字,并附说明性文字,如图中的“矩阵A,2行3列”文字即简单明了表示任一个矩阵。

(二)矩阵中某一个元素的提取

矩阵运算中涉及到从任意一个矩阵中提取某一个元素参与计算时,Excel2003利用计算相应值函数Offset建立参照系,提取矩阵中的元素。

例2:从矩阵A■ 2 3 5 1110 8 9 7 5 6 4 3提取元素a23和a13。

分析:以元素a11=2所在单元格A1建立参照系,则元素 a23=9相对于a11只需下移1行,右移2列即可;同理若以a34=7所在单元格D2建立参照系,则元素a13=5相对于a34而言只需上移1行,左移1列即可,如图二所示。Excel表示方法:函数Offset(reference,rows,cols),reference为参照系,rows是指相对于参照系偏移的行数,cols是指相对于参照系偏移的列数。特别注意,行(列)向下(右)偏移用正数表示,行(列)向上(左)偏移用负数表示。

三、Excel2003在矩阵类运算中的应用

(一)矩阵的加减

首先,判断矩阵之间是否满足相加(减)的条件,若满足,Excel自动完成,如下例3所示。

例3:已知矩阵A■1 2 34 5 6,B■7 8 91 2 1计算A+B。

分析:矩阵A、B的行数与列数对应相等(均为“2×3”类型),满足矩阵的加减法运算,在Excel2003中标注说明文字,输入A、B两个矩阵即可完成计算。

步骤1:在单元格B4中输入"=B1+G1",将鼠标箭头放置B4单元格的右下角,当出现“+”填充符号后向下填充至单元格B5,如图三所示。

步骤2:将鼠标箭头放置B5单元格的右下角,当出现“+”填充符号后向下填充至单元格D5,可实现自动化运算。在此例中运用了Excel2003的自动填充功能。

(二)矩阵的数乘

用数K(K≠0)乘以矩阵A,即用K乘以A中的所有元素。K作为一个常数是“不动”的,在Excel2003中利用绝对引用便可实现。

绝对引用:在某一单元格位置符前加货币符号“$”,如单元格A1的绝对引用表示为“$A$1”。

例4:已知A2×3,则用K=4乘以矩阵A,新矩阵C的求解过如下:

分析:将K所在的单元格“G1”转化为绝对引用“$G$1”进入计算。如图四所示。

操作步骤:与例3类似,在单元格B5中输入"=B1*$G$1",将鼠标箭头放置B5单元格的右下角,当出现“+”后向下填充至单元格B6;将鼠标箭头放置B6单元格的右下角,当出现“+”后向下填充至单元格D6,便可实现自动化运算。

(三)矩阵与矩阵的相乘

矩阵之间的乘积是整个矩阵运算的一个难点,在矩阵相乘的条件、得到乘积结果的判断上,很多学生存在困扰。笔者提出一个简便可行易于记忆的方法。

矩阵相乘的条件和结果的判断:已知矩阵A和矩阵B分别为“A:m行n列”,“B:h行j列”,如图五所示。

Excel2003函数计算:利用excel2003“MMULT”矩阵运算类函数便可实现矩阵与矩阵之间乘积的自动化输出。

例5:矩阵A■1 23 45 8,B■1 5 6 72 3 1 5,计算C=AB。

分析:A、B矩阵相乘的条件和结果矩阵C的格式如上可以进行判断。Excel函数MMULT(array1 array2,……),array1 和array2等分别表示矩阵A、B所在的区域,在此Excel将矩阵看作是数组格式,如图六所示。

步骤1:在B6中输入"=MMULT(B1:C3,F1:I2)",选定A和B所在区域。按Enter键,“B1:C3”为矩阵A所在区域,“F1:I2”为矩阵B所在区域;

步骤2:根据图五判断,矩阵A、B相乘的结果C为“2×4”,选中放置输出结果的单元格区域B6:E7,按F2,回到步骤1得出的结果,同时按住[Ctrl]+[Shift]+[Enter]键,最终得出图六结果。

注:使用MMULT函数求解矩阵的乘积结果时,利用到Excel数组求值功能,在编辑栏输入函数后,利用数组输出格式“同时按住[Ctrl]+[Shift]+[Enter]键”进行结果输出。

(四)方阵的行列式和逆矩阵

逆阵存在的前提是方阵行列式的值不为零。可用函数MDETERM和MINVERSE来分别求解行列式的值和逆矩阵,下面通过例题来介绍两种函数的用法。

例6:已知A■=1 2 32 2 13 4 3,计算A的行列式,并判断A是否可逆,如可逆,得出A-1。

分析:求解逆阵,首先利用函数MDETERM计算矩阵A的行列式|A|,判断|A|的值是否为零,确定A是否可逆。在A可逆的条件下利用函数MINVERSE求解得到A-1。如图七所示:

步骤1:计算A的行列式,判断是否可逆;步骤2:在可逆的前提下,计算A的逆阵。

(五)矩阵的转置

矩阵的转置是将矩阵的行元素转换为列元素。在excel中可以利用函数“TRANSPOSE”或者使用复制-选择性粘贴菜单选项中的“转置”复选框来完成。下面参照图八,用函数TRANSPOSE(array)来完成矩阵的转置。

分析:对矩阵E转置,选中放置输出结果的单元格区域G1:H3,然后选择函数TRANSPOSE。选定矩阵A的区域“B1:D2”,利用数组格式输出结果。

四、后记

矩阵将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数表(包含数字的表格)进行数学处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诸多实际问题,尤其在解决经济类问题时,利用矩阵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投入产出问题、运输问题、资金投资策略以及闭合经济问题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Excel函数实现矩阵的自动化运算,既能够解决学生对运算的困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字应用能力,还不至于增加学生学习学业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史玉磊.Excel函数与图标实用大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3.

含云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异文;意境;心境

G633.3

唐代人杜牧的《山行》在人教版几经改版之后,仍被选入教材。每每教学这首诗时,总有孩子们对这首诗中的“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生疑,孩子们总是不能理解“生”在此处的意义,总会误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不少家长也质疑,是不是教材中的“生”是错的呀,似乎也见过不少读本用的是“深”,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有学者认为:诗句说山非常高,白云正在山腰处,在茫茫云深掩映之处忽隐忽现一些房子,该是白云的深处才对,应作“白云深处有人家”。也有专家说这是古诗文异文现象。

我个人也曾理解这是其中的通假现象。比如: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人教版语文课本用的是“最喜小儿亡赖”其注释为“亡”读wú,通假字,通“无”。所以有苏教版也有写作“无”。又如岑参《叹白发》中“白发生偏速,交人不奈何。”“交”通“教”等。

不少书籍上认为这类现象可能是古时候人们没有印刷技术,手抄是进行古诗文传播的最直接方法,而传抄的过程中,因为古人的用字规范性不强,也就出现了一个字想不起来时,用另一个同声异形的字代替的现象,而且古人也不认为这是一种错误,觉得这样很方便,况且当时也没有一本汉语言规范化的大辞典。如此一传十,十而众,有意无意的就出现了现代人不能理解的用字现象。直到我国第一部能够规范汉字正字学著作许慎的《说文解字》诞生了,才对文字规范起到了关键作用,并深深影响后世的文字学,现如今我们的文字越来越规范,当然就不能再随意代替了。其实严格地说,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是没有定义标准的,他们是互相依存的,地位也是相对而言的。那到底“生”和“深”,谁更贴切点呢?

王力编写的《古代汉语》一书算比较权威的了,书中该诗写作“深”。而《唐诗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一部有关唐诗的比较全面而详尽的代表书籍,书中认为应该是“生”,注解中也说:“生处”一作“深处”。看来这“生”和“深”一直以来就引起很多争议了。

究其原因,我们先从字音上看,一个后鼻音,一个前鼻音,韵母近似,古人的发音不太准确的时候,是不是就把“生”误读成了“深”呢,又或者是相反,原本是“深”读成了“生”呢?是不是原作“深”呢?云雾深处隐约可见几户人家,从意思上看孩子们也还是可以理解的,看不出明显的错误呀。

那为什么我们翻看教材时,人教版教科书选入的是“白云生处有人家”?仔细想想,从诗句的意思上看,我有了新发现。

诗文一开篇,一幅迷人的山林秋色图在读者眼前展开,诗句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秋山、白云、石径、人家构成了一幅和谐幽美的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读者的目光随诗人指向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顺着高而缓的山势,山路绵延深远。一同向山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处屋墙的影子。这里的“上”与“斜”对应,“人家“与“石径”对应,景物间巧妙地融为一体。

“生”用在这里合适吗,我查看了“生”的原意,它是指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是滋长的意思。“生”的词性变化很多,可以作动词,如它的本义;可以作名词,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可以作形容词,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也可以作副词“很”来用,如:生疼。而“生”在本诗中应作动词,可以理解为“生起,产生”的意思,就是说云雾在山腰生成,瞬息万变。这样理解就比较合情合理了。

如果换成“深”,新华字典里的解释是“深”可以作名词,表示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比如: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又可以作形容词,表示距离大,比如:遥闻深巷中犬吠,或是表示幽深之意,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还可以是副词,如:面深墨。――《孟子・滕文公上》;也可以作动词,表示深挖,如:决河深川等。而倘若在这句诗里用“白云深处有人家”,则“深”应当作形容词理解,表示云很厚,在地面上看不透。那么“深”字只能表达云雾浓厚的意思,而云雾的缥缈,升腾,乃至于它的动感就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

换言之,一个“生”字正写出了这高山之间白云缭绕,变幻莫测的灵动景象,更给人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而这中景象我似曾相识……

记得我们南方很多山岭,每每春秋之际,山野间游人如织,我们也经常加入游客的队伍,行车循路而上,静观徽州蜀源雾中的一抹抹油菜花黄,或玩赏那被秋霜染红的片片黟县塔川红叶……晨起,云盘雾绕时,更是别有一番景致。那山间的云雾时而升腾,时而缥缈,时而游走,正所谓“白云生处有人家”。你若不是亲眼所见,怎知那是凡间平民?莫不是仙境桃源?云雾似乎从山间,由某人或是某物吹起而生,继而腾起,继而飘散,继而无形……空灵而玄妙。

这“生”起白云的地方,是仙人的居所吧,不是正写出了诗人的心情和感受吗?一个“生“字,不仅传神地表现了种种云雾的动态美,更让人感到深山虽然寂静但充满生气的景语,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和无尽的向往。

而诗人的心境也正蕴含其中,诗人孤孤单单在寒秋来临之季,进入深山,却没有触景伤怀,而是以白云、人家、山林铺平垫稳,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枫林晚景,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顾不得驱车赶路,这惊喜之情油然而生。诗人不仅是写景物,更是咏物言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融入迷人的大自然中,借寒山中的秋色之美,抒发自己豪爽向上的精神气质。一个“生”字,为下文绘出的火红秋叶图埋下伏笔;一个“生”字,是秋意盎然、勃勃生机的写照;一个“生”字,诗人油然生发的精神状态溢于言表!寒山,云起,红花,层次感迭起,色调的搭配妙不可言,一幅写意的山水画逐渐展开,特别是那一抹火红的枫叶渲染于寒山云雾之间,这别样的诗情画意怎么令人心醉?怎不令人留恋?而这样的诗句又怎不令人叹服?

含云的诗句范文4

“丹霞”一词的来源

1928年,科学家冯景兰在广东省仁化县发现了许多红色岩石。这些岩石几乎和恐龙一样古老。在漫长的岁月中,红色岩石历经风吹雨打,呈现出千奇百怪的形状,有的像童话里的城堡,有的像独立的雄鸡,有的像弯弯的石桥。远远望去,广阔的岩层如同平地里升起的一片红色云霞,因为风吹云移变幻出千姿百态。冯景兰被这独特的景象震撼,给它取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丹霞层”。

“丹霞”一词来自于下面这首《芙蓉池作》。作者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操的儿子曹丕。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

傍晚,诗人在荷花池边散步。他看到,太阳还没有完全落山,月亮和星星悄悄地在红色的晚霞间露出身影,于是写下了“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的诗句。

“丹霞”指的是晚霞。“丹”是红色的意思。“红”是晚霞的特色,也是丹霞地貌最大的特点。冯景兰用“丹霞”给红色岩石命名,抓住了它的特点,所以人们很快便记住了这种新地貌。

丹霞地貌为什么是红色的

霞光的源头是霞光,山的源头是山,一挥手,火,咆哮着,奔涌着,一路飞跑着就上来了。

好一片着了火的霞光,好一片着了火的山!霞飞处,天地红,方圆292平方公里,鬼斧神工的山、视死如归的山、清奇秀丽的山、含情脉脉的山,石峰、石堡、石墙、石柱,顶平的、笔直的、峰陡的、麓缓的,全都着火了!

书画家陈奕纯在获奖散文《着了火的霞光,着了火的山》中,满含深情地描绘了他眼中的丹霞山美景。读完之后,你的脑海里是不是已经出现了一幅绚丽的画面呢?

这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丹霞地貌是红色的呢?

古人认为丹霞地貌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五色石。后来,科学家通过研究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在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岩石中含有的铁等物质在氧化作用下变成红色,这才是丹霞地貌颜色的真正成因。

我们说的丹霞地貌基本是指陆上的山石,海上有没有“丹霞”呢?我要告诉你,我们的祖国真的地大物博,无奇不有!

中国唯一的海上丹霞地貌

含云的诗句范文5

古代诗词,我们知道它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是诗人情感的倾泻,也是诗人智慧的结晶。正如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赏析好的诗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丰富阅历,美化心灵陶冶情操。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把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注重培养能力上来,在诗词赏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究诗词,让学生激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会去死记硬背,唯书唯师是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一、标题入手

俗语说:看报看题,读书读皮。许多诗词的主旨常常通过标题即可体现。诗题中的一些诸如“怨、哀、恨、喜、送、别、忆、赠、答”等字眼,即有鲜明点睛作用。如《行路难》、《梦江南》、《天净沙・秋思》、《别云间》《相见欢》等,观其标题,已可略知其情感倾向和内容旨要。

二、找准诗眼

诗眼就是集中体现该诗情感及艺术水准的词句,诗歌就是通过这些关键词来点明该诗的思想感情。如杜牧《泊秦淮》,诗眼就是“犹”字上,蕴含丰富的情味,令人生发联想,生发忧虑之情,作者对国家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尽寓其中。再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眼就在“别”字上,描写了别离的伤感和别后悠长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所爱好执著而缠绵的强烈感情。

三、反复吟诵,披情入文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词赏析一如散文赏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认知、想象、记忆、思维。带着情感去阅读,思考体会作者在此时此境中会有何思何想。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诗文的词义、句义,把握诗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感情美。作品蕴含的究竟是悲?是欢?是忧?是喜?通过认真地读去细细地揣摩。读时应读出情感,读出节奏,读出含蓄,读出韵味,这就是美读。如《观沧海》是曹操凯旋而归,途中登临碣石。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那种踌躇满怀、壮志凌云的气概凝聚于笔端,挥洒在字里行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想象奇特的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朗读时,自然用高亢喜悦的语气,读出诗人的沉浮,读出诗人的豪迈,读出诗人力挽狂澜、主宰一切的雄心。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感,才能引人入胜,激发学诗的乐趣。

四、分析意境,发挥想象

意境就是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可以借助景与情的对应规律,分析诗中景物描写所折射出的感情,并进而判断全诗的感情。欣赏诗歌,就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形象思维的方法,再现其中的事物,领会诗歌的意境,倘若缺乏想象,就不会有真正的艺术感受。如《如梦令》,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描绘了一次郊游流连忘返的经历。全词仅33个字,郊游的趣味、景象却写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从字面看,出现的景象似乎只有溪亭、暮日、藕花、鸥鹭和醉人。但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我们会发现一道道情趣盎然、绚丽多彩的景观:远处是一座掩映于落日余晖中的溪亭;近处是一位醉入藕花丛中的女子。伴随在女子周围的是亭亭玉立的红花,摇曳多姿的绿叶,展翅惊飞的白鹭,幽深湛然的湖水。色彩清新,情致动人,景象优美!词中一个“误入”,一个“惊起”,使动景静景交相辉映,声音色彩融为一体。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既描绘了美的境界,又展示美的心灵。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是作者被免职闲居江西上饶所作的一首词。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枝杈上的喜鹊,以为日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起来,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杈还簌簌作响呢!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起。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们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青蛙也为他奏起欢快的交响曲。就从这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我们诗人已听到丰收的消息。明月、清风、惊鹊、蝉鸣、稻香、蛙声,诗人看到的、嗅到的、触到的却令人心旷神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笔调生动、活泼、欢快、灵活,勾勒了一幅江南夏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感知直观提供的形象与鉴赏者脑中储存的其他表象,意象相融合,往往出现新的形象和相应的审美情境,从而产生审美顿悟,只有在这时,文学鉴赏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五、联系生活,启示人生

含云的诗句范文6

一、“祥云”的起源与演变

与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一样,“云纹”源流颇深。原始拜物思想和图腾观念为其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原始社会,中国先民崇拜天文,视山河为神灵。远古传说“云神司雨”,雨与五谷生长关系密切,人们为此而进行了各式祈求保佑、消灾降富、庇护生产和生活顺利的祭祀活动。作为祭祀活动的工具,图腾明显地寄托了中国先民避凶趋吉,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于是,能给人带来吉祥如意、风调雨顺的“云纹”(祥云)开始产生。它最初多与其它的“神灵”一起出现,如萦绕在“龙”或“凤”的四周,与“飞天”一起飘逸流动,与“天马”一起奔跑。此时的“祥云”常常被作为一种辅助图形出现,造型流畅,多采用适形手法。它有时出现在图腾的边缘四周或中心部位;有时也作为背景,布满整个画面。随着吉祥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象征着福、禄、寿、喜等其它含义的形象也与“祥云”结合在一起。如“五福同寿”、“龙凤呈祥”、“四海同天”、“麒麟送子”、“一品当朝”等。

在民间剪纸、风筝、宫灯、官服、印染、雕刻等作品中,“祥云”比比皆是。并且“祥云”的图形已逐渐失去了“图腾”的特点,开始变得抽象,形象更加饱满,其形状或由几条弧线婉转勾画而成,或以回纹组合而成,或作带状,或呈对称形。造型饱满、流畅,婉转的线条更加优美,形象更加生动,荡漾出一种抒情、浪漫之美。唐末五代至清,“祥云”已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寄托理想、心愿和情感的重要形式。直观的形象和深长的意味,使其不仅上达宫廷大内,王侯朱门,还下至市井瓦舍,茅屋柴扉,显露了独有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并流传至今。

二、“祥云”的现代价值与运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已逐渐脱离了对包含“云”在内的自然界及各种自然现象的崇拜与迷信,但对“祥云”所传达出的传统文化气息依然爱不释手。于是现代设计师们将“祥云”作为一种造型语言,经常地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

“祥云”作为一种符合大众视觉经验的传统文化的图形符号,很容易与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又极易被公众解读,于是对“祥云”的再借用与再创造便成为常用的手法,而这种再借用与再创造,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生搬硬套,而是对其造型形式美的再发掘与文化精神的再延伸与深化。以“祥云”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为例,我们完全可以得到以上结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陈汉民教授曾撰文指出:标志是传达信息最精炼的形象语言,形简而意赅。现代标志设计常以意造型、以形达意。“祥云”与现代标志的结合,不是简单意义上地靠组合形象元素完成,而是凭借多种表现技巧获得。适形造型、平面置换、虚实相生、同构重组就是一例。图1作为房地产公司的标志,以绿色作为永恒的主题,蓝天白云、自由飞翔的小鸟与茂盛的花草,成为该标志的主要构成元素。诸多元素的组合,正是利用适形造型这一处理手法,将各造型元素相互穿插,相互适应,使之形成一个完美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造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对自然的保护。在这里,“祥云”已经被抽象成标志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图2则另辟蹊径,将CIS中的“C”、“S”两个字母整体幻化成“祥云”的图案,与“I”化合成华表造型,同时整体图形又像“中国”的“中”字。云纹的回旋婉转与中间的两横三竖形成曲直对比之美。此处的“祥云”则是随形而想象,随形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