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营销学试题及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营销学试题及答案范文1
关键词:市场营销 课程改革 案例教学
市场营销学是20世纪发源于美国的一门专门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在解决企业生产过剩、打破贸易壁垒、拓展市场、促进企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市场全球化的过程中,它更使一大批跨国公司获得巨大成功。基于市场营销学的这种巨大作用,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引进了市场营销学科,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市场营销学已在中国大学普遍开设,市场营销课程的普遍开设,对增强学生市场意识,了解和掌握市场运作规律,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市场营销课程在中国高校普遍开设的同时,教学方法改革却相对滞后,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营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老师讲课的方法仍然沿用“原理+例子”的模式,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力争引进国外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在传统的重原理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影响下,一个案例实际上只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动手的机会,实验、实训、实习时间不多,即使在实验实训期间,实验实训的目的也不过是验证老师讲授的原理,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新的营销理念、策略和方法难以引入课堂。因为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强调的是按既定的大纲讲课,按既定的大纲要求命题考试。
以上问题,对于实践性、创新性极强的市场营销课来说是很不适应的。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头脑灵活、富有创新意识的营销人才。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市场营销课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2、学生的应用能力亟待提高。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市场营销教育的目标应向应用能力方向发展,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的讲解,更应注重学生市场调研资料收集能力、高效处理问题能力、准确的预测决策分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随着现阶段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以及新的营销理念的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大面积推进,营销环境的不断完善,对营销人员的能力和营销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都对市场营销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不深,应用能力亟待提高。因此,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对市场营销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必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3、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整合迫在眉睫。实验教学是构成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中心按照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并注重先进性、开放性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形成适应学科特点及自身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完整的实验体系; 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教学的要求是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本领及独特的动手能力。部分高校的实验教学体系还不完备,积极构建实验体系迫在眉睫。
二、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设想
1、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经济理论科学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有其特定的理论体系和原理,其理论与方法都是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从1905年W.E.克曼西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首开《产品市场营销》课起,它侧重的一直是企业对产品的管理和销售,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也是企业如何开拓产品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使企业再生产得以顺利实施。因此,市场营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从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点出发。
2、是一门创新性极强的科学。不断创新、不断更新营销理念、不断更新营销策略与方法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保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更新,企业营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市场,离开了创新,企业营销活动就会萎缩,其产品销售甚至会被排挤出局。
根据市场营销课的这两个特点,市场营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做到三点:一是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下,突出市场营销教学的实践性,把培养和提高学生营销能力作为最主要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市场营销原理的掌握应在营销能力的提高中表现出来,为此既要改革教学的方法,又要改革考试、考查方法;二是突出市场营销理念、策略与方法的创新性,既不能以学生能不能背诵原理作为教学要求,也不能以学生是否记住或分析经典案例作为考核要求,而要把学生能否做出有新意、可实施的营销方案作为要求;三是市场营销课的教学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和实践机会,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三、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方法
1、案例教学,课内外并用。所谓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研究法,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今天的“案例分析法”。这种方法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实例到理论,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论到实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实例解释理论,以实例证明理论,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继续采用两条线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一条线是在课堂以案例、研讨等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营销工作基本思路。另一条线沿用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做法是:在开课之初,就给学生提出了课外研究的主要课题,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课外实践活动小组,并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这种做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展开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以全面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
首先,对不同的专业,在案例应用的选择上,要考虑本专业特定的研究方向和环境条件。例如对于非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会做简单的市场调研与预测以及案例分析。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案例应用进行综合地分析判断,从复杂的营销案例中找出原因,寻求答案。
其次,在市场营销教学的设计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营销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看问题的全面性、客观性等行为习惯,在案例、应用和模型的设计和分析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企业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有切身体验,了解市场的实际,增加实训教学的内容,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开阔了同学的视野,培养学生客观、真实、全面、准确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加强市场营销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实际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强化学生阅读、理解、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调研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创造适当条件,加强实践性教学,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2、优化手段,理念先行。采用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采用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大大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而且声、形、静、动并茂,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完成了电子教案、教学幻灯片、习题集、试题库,为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了条件,构筑了平台。
为了便于学生的校内模拟实习,可以购置软件公司开发的《营销模拟系统软件》,进行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课程模拟实践教学。一般的软件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企业营销环境,模拟不同的产业环境中,多个企业生产不同的商品相互竞争。学生可分成小组,扮演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的负责人,为企业营销部门制定相应的营销决策,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及利润最大化。通过系统计算出的结果,每组学生将看到自己的决策给企业及整个市场带来的后果,并可在以后的决策中不断的进行营销策略调整,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通过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小组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协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各方面专业知识进行决策分析,巩固了所学理论,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模拟实践教学虽然是在假设环境中进行,但参与者如同亲身实践,初步领略到竞争的气氛,尝试到竞争的艰辛和乐趣。通过这种模拟实践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弥补了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课堂教学的不足 。
3、考核方式灵活,手段多样。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实际和转轨经济特征,采用案例分析、亲临设计调查整理分析等方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市场营销教学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传统的以知识继承和记忆为主的闭卷式考核方法,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市场营销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成绩计算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尝试。
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在考核方式上,根据市场营销课程的特点,采用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模拟操作、案例分析报告、策划设计等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式;在评判学生学业成绩上,改革传统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学业评价体制,增加了单元测试、课堂讨论、操作技能考核等多种评分方法。通过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4、因人而异,把握方向。根据不同专业特定的研究方向和环境、条件,选择不同的案例、应用和模型。例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要加大力度,增加实际操作能力。对于管理类的其他专业教学,则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把握。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
参考文献:
[1]郭英红.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J].辽宁财专学报,2004,3:34-35.
[2] 郭英红.重视启发试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J].丹东师专学报,2004,1:21-22.
[3] 强锦.关于《会计学基础》教学的思考[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64-65.
市场营销学试题及答案范文2
关键词: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法;学习动机;“做中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83-03
为了探索出使学生能成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法并在天津财经大学国际市场营销学课(双语)上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法的定义
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法是在目标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的基础上扩展到学习收获而生成的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设定的教学目标为指向,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得预期的收获。任务是指:人们在学习理解和体会所学知识之后开展的应用知识的活动。狭义的定义是:任务是具体的教学活动。“目标、任务、收获”三者的关系是:目标是学习方向,起引领作用;对学习内容的讲解或参与活动是教学的形式;取得“收获”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为,学有所获才是持久激励学习的动力。对“收获”的内容可以依据教学的目标加以约定。既可以是教学内容,也可以是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还可以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培养了能力。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法的现实意义在于:注重让学生自我审视和感知学习收获以及对学习进行反思。这种收获是在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或协作下,由“自己耕耘”获得的。将获得成功作为学习动力。激励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方式,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感受成就的喜悦,从而增进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引发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1.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是指教学内容中的知识和观念能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观念发生显示的关联作用。乔建中(2010)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并非等于有意义的教材的学习,而是指学生有积极学习的心向,能主动地将教学内容中的新知识和新观念与自身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知识和观念发生相互作用,使旧知识和旧观念得到改造,新知识和新观念获得实际意义的过程。由此看到,有意义的学习在于两点:一是学生是否具有向往学习的心态,二是是否具有接受和同化新知识所需要的认知结构。这为我们能够学习机制的层面建构目标—任务—收获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有意义学习”的情形下,学生往往将学习看成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的过程,从而形成“内生性”的主动学习动机。学生对学习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期待和努力。更多地采用交替、网络式的认知加工策略,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搜寻提示线索和意义特征,如对新旧知识的“切合性”作出判断,调节彼此的分歧或矛盾,或将新知识简化性重组与转换,使之与自身认知结构相同化或顺应;而在“无意义”的情形下,学生则把学习看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对学习表现出厌倦、退缩甚至是抵触的情绪,更多地采取简单、直线式的认知加工策略,仅注意学习内容的形式特征而忽略其意义特征。
2.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可见,教师是积极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这为目标—任务—收获教学法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有机的结合提供了指导理论。
3.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在人维持生命的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被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中,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即取得成就。获取成就是创造人生价值的体现。当人们不断努力实践,不断获取成功,就可重复体验成就感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当人人都处于这种不断进取的状态,就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这一理论用于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在于,教学目标与结果要有因果效应。教学结果要使学生感受积极主动探索学习的乐趣、面临挑战以及不懈努力学习后取得学习优良的成绩。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起到关键的作用。学生的自我激励是获得成就的内因,因此教学是在“有意义的学习”状态下,学生能够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从而获得取得学习成就的必备条件。这是从学生的角度,对“收获”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方式的结构
教师、学生和教材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形态。在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挖掘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点,从学生已有知识点入手,设计教学方案和任务。当学生对有意义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便产生求知的欲望,进而开始探索,以得到探求的结果。肖全民(2011)对于大学教材使用的问题提出,教师授课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教材,就是教师只局限于单项的线性的知识讲授。在一个封闭的自足的意义系统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和概念,使之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复制和存储。“用教材教”,就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是一种网状关系。知识的流程是开放的、多元的。根据教育情境,灵活运用教学资资源,教会学生活用现有的教材学会学习与探索。基于这个认识,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法实践“用教材教”。教师、学生和教材形成相互依存又有各自重心职责的网状关系的教学模式结构(见图1)。
图1 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模式结构图
四、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法的实践
1.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法实施步骤。目标—任务—收获反映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在教研活动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模式。我们仍按照以往的教学目标先行的做法。根据所要完成的学习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引入、教师讲授、完成任务和教学反馈等环节展开教学。初步形成了目标—任务—收获教学模式。其教学步骤如下。①课前设定教学目标、设计任务和预计的“收获”。研究组教师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讨论,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教学任务。将需要掌握的内容编成练习题,给出任务项目(指明需要应用的相关知识、提出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将练习题、将进行的教学活动(任务)、教学课件(PPT),预期将获得的“收益”(获得的知识)在课前发给学生,使其在教学目标的范围内进行预习。②教学方法的选用。在开始讲授新内容前,先引入与内容相关的案例,对案例的问题(教师课前已将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讨论,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对将要开始的教授进行预热(warming-up),然后转入本课的内容,对难点,采用讲授方式,为的是用较少的时间去讲清楚复杂的问题,此时教师起主导和引领的作用。检验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理解时,采取提问、请学生举例说明、判断练习(在课件中显示判断题)、学生间讨论等方式以获得学习情况的反馈。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的建立和发展。在一节课上,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有时需要交替使用多种教学方式。③在“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以重点理论和重要概念为中心,教师设计若干任务,构成任务链,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各项任务。基本做法是:创设情境,任务呈现——教师指导,任务准备——分工互动,任务完成——成果展示,任务反省与评价。例如,做产品案例分析,要求学生用所学理论和自己的经验、认识,对案例中的产品域际特征和产品定位进行分析说明。再如,在国际市场调研的教学中,将调研方法、内容、步骤等用提问和操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使学生在专业理论的引导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和应用技能。实施任务要及时。通常以任务形式学习重要内容,或在教师讲授后,随即展示任务,学生开始落实任务。必要时,师生共同参与、教师示范在先。④归纳全课。扼要总结教学各个环节。肯定学生的课堂表现,留课后任务,即作业(如,交代下次课内容重点、专业词汇、案例分析、教学活动及完成活动的具体要求等,是下一次课上要讨论或提交的任务。)⑤教学反馈调节。教学日记、学生作业、课后教师回顾教学各环节的成效和不足之处,对学生的作业中反映的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总结任务设计与落实中的经验与失误。找出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调整或修正的教案。
2.任务的实施。任务设计来源于真实国际市场经营活动,将国际营销专业知识与现实性相联系。调动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累,运用专业理论去解释和分析市场现象。对所学内容从“知道”了的层面,上升到具有理论指导下的“应用”层面。例如,说明你所熟悉的某项全球化产品(global product)在不同的市场和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cycle)下,定价策略(price-setting strategy)的选择。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设定拓展性思维的问题,内容包括:提出质疑,陈述个人观点,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等。任务目标明确,实施内容与要求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内,引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和完成任务的信心。通过任务活动的实施,将所学的知识点有逻辑地联系起来,建构有意义的学习。补充教学资料帮助学生接近熟悉的真实环境。教师从网上和报刊收集相关资料应用到教学中。由于资料反映的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情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市场现象有所了解,所以在探讨问题时,很容易引起注意力和参与讨论的兴趣。
3.任务的类型与收获展示的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任务形式是实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保障措施。根据教学内容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任务方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讲解型任务:由教师主讲理论,然后引导学生对理论提供现实论据。如:高背景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背景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类型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教师对案例提出若干问题,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根据案情,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以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调查任务:根据规范的国际营销调研过程,每个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国际营销问题进行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报告性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定某一跨国公司,由两名发言人对该公司在国际市场营销组合进行分析。演讲报告完成后,其他同学就报告提问,报告人和小组成员回答问题。小组学习是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实践初期,我们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不主动,等着老师叫名字时才回答,教学效率较低。于是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建立学习小组,多数任务在小组内完成;在课下安排好下一次报告人或小组发言的顺序等,确保每次上课时间有效利用。
4.激励手段。任务成果展示形式是多样化的:课上主要用讨论和问答方式;陈述报告要运用多媒体手段,做成课件(PPT),并从互联网上下载影像资料作为报告素材在报告中使用。调查类任务同时采用书面报告、小组交流、教师批阅书面作业并给出评语,挑选优秀作业作为范例,请学生本人或教师在班上宣读。重点任务活动后,教师进行讲评、对主动发言的同学给予加分;在作业批注表扬或发电子邮件表扬;展示优秀成果;对完成不佳的学生,以书面形式通知并提出改进方法,对重做作业可以按重做的作业记载平时作业成绩。
五、研究成效
1.对教学法创新实践效果的检验。①构建了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法的基本框架。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课题组教师对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方法从教学理念到指导理论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提出了以有意义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构建的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法的指导理论;建立了一套教学原则和设计任务原则;在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所建立的原则,初步构建了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模式。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任务情境;通过展示任务成果显示预期的学习收获;通过课后的教学回顾和信息反馈,总结经验,修正不足。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按照指导理论,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的知识相联系,密切联系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的现实,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分析市场现象和问题;学生在应用中学习新知识;提高了获取知识能力和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的思辨和创新意识。所有学生均用英语做陈述报告,完成各项笔头作业。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初步形成。③收获的展示体验成就感,促进主动学习。为获取预期的学习收获并在同学们面前展示,学生们热情投入“做中学”。形成了在新教学内容课上,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在两个学期内,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完成案例分析报告57份。市场分析报告课上,学生是主讲人。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提问。展示的同学具有初步学术性的分析、流利的英语、制作精美的课件以及对所提问题有见地的回答都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获得同学们的认可。
2.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以国际市场营销课教学为载体,实施目标—任务—收获型教学法的实验班的学生共177人。对课题开展前后的情况,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统计:课上主动参与人数和做专题报告的人数占学生总数比重,完成任务占全部教学时间比重(表1中分别简称:主动参与、做陈述报告和任务占时),任务完成合格率(即符合任务的具体要求,用英语交流)、考试良好率。各项统计结果如下。
表1显示,实验后,前四项的比重提升比较明显。说明目标—任务—收获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作用得到体现。任务完成合格率提升,与教师课前布置任务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准备有直接关系(如,教师提前3周布置做跨国过公司的陈述报告的教学任务)。实验前后的考试良好率变化不显著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前,采用的是闭卷。试题和答案均来自书上的内容。只要回答符合教材中的表述即可得分;而在试验后,试题是开卷,案例题型,需要对案情用所学的理论去研究和分析,提出个人的观点,给予解答,故较闭卷答题难度要大一些。
六、结论
经过一年的教学探索,初步完成对目标—任务—收获教学法的系统性建构;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对此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目标—任务—收获教学法能够反映学习过程、认知过程和感知成功的心理需要的规律,用此法教学,使我们在国际市场营销学课上基本做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第二,有预期“收获”,是支持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动力;第三,运用“用教材教”打破了“教教材”的呆滞的、复制性的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形成网状关系,开放的、多元化的知识流程为实施目标—任务—收获教学法提供了活用知识的方法;第四,学生在应用中学习新知识,提高了获取知识能力和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的思辨和创新意识;第五,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初步形成;第六,教师提升了教学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但是与该教学法相关的一些问题尚未研究,如,确定“预期收获”的主体是老师还是学生;教师应该如何操作“多元化”的讲评等。这些疑问有待在后续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加以认识和解决。
由于课时和课题研究时限等因素,以及对目标-任务—收获教学法的应用熟练程度所限,对某些相关问题尚未研究。如,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预期收获”内容是由教师提出的,那么,这个预期收获是否是学生所期待和需要的呢?学生自己需要设定收获预期吗?怎样组织操作?再如,教学评价方式。在试验期间,我们主要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尚未实行。教师应该如何操作“多元化”的讲评等。这些疑问有待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认识和解决。
参考文献:
[1]乔建中.知情交融教学模式新探[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2]赖绍聪,华洪.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01):30-31.
[3]范迅,等.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28-30.
[4]赖丹凤,伍新春.支持自主性课堂: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64-68.
[5]杨道宇,郭华.让课程面向事情本身:内容与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2):47-50.
[6]肖全民.关于大学教材的几点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1,(4):86-87.
市场营销学试题及答案范文3
关键词:外贸函电;体验式学习;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31-01
一、引言
在新时代条件下,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取决于人们自身的素质。提高人素质的关键在于学习,而学习的关键在于采用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而《外贸函电》正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 学生在掌握了国际经济贸易相关的理论和实务知识后,还应具备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翻译和写作外贸业务中各类书信、电传、电报,掌握外贸业务中英语术语、缩略语、惯用句型和表达方法,并培养学生较高的英语写作技能。如何学好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是任课老师所要不断摸索的问题。而实践证明,教师如果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树立课程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在学生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体验式教学内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体验式学习的基本原理
体验学习的体验最初来自Dewey的“经验学习”,即“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结合着。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了解经验的性质。”Dewey还认为经验有两个要素:体验和经受,体验即为求得某种结果而进行的尝试,经受是接受感觉或承受体验的结果,只有当主动尝试和承受结果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了经验。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完整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提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他强调共享与应用。他们认为这种强调“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将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是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有效学习模式。
多年以来,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承袭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完全以教师为中心,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方法单一,效果不甚理想。在教学目标上,一切向考试看齐,这造成教学形式简单,灌输式、题海战术、死记硬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越来越需要实践型的人才,体验式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学习者的能力,能够利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感觉,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知识、能力,其核心是“习”:就是通过实践,在行动中,透过感受来检验学到的那些概念、理论和方法,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对新情境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感悟或体验,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式学习模式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三、《外贸函电》教学中应用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实例
虽然外贸函电是经贸类专业的重点课程,但就各大院校实际开设此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并不太令人满意。一方面目前外贸英语函电教材和书籍种类繁多,但大部分教材的内容陈旧。一些再版教材,内容基本沿袭旧版,有的只是做了简单修改。内容模块还是沿袭以往的介绍,报盘,还盘,订单,装运,保险,争议和解决,业务等模块,忽视了实践应对;另一方面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擅长语言的老师对相关外贸术语及惯例缺乏了解,而擅长专业理论的教师又缺乏对英语的把握。外贸函电课程的教授呼唤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引入。体验式学习理论在外贸函电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采用角色模拟训练、案例分析、换位体验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亲自操作与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并掌握业务技能。
(一)角色模拟训练应用实例
外贸函电是一门互动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学生感觉写信枯燥无味,或者不以为然,认为自己随便怎么写也不关紧要,因而无法领会一封简单的信函所需的诸多技巧。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即角色模拟法。角色模拟训练是情景教学中的一种形式,通过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使其身临其境,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角色所面临的问题来达到教学目的,这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特定案例情景的复杂性,从角色扮演中获得感悟,进而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方案是两个学生一组,一个扮演进口公司,一个扮演出口公司,自己选定一种产品,然后从建立客户关系开始,进行信函往来,直到签订合同;另一种方案就是,在不同的环节,设置不同身份的角色扮演。比如说在信用证环节,学生可以分别担任进口商、出口商、银行等角色,然后进行书信往来,从而巩固审证改证的教学环节。总之,不管是哪种形式的互动练习,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对“虚拟公司”所经营的“外贸产品”建立起基本的产品意识,从而使模拟的外贸环节,比如报价,付款方式,安排装运、保险、包装等事宜更加具有真实感。如在“询价及答复”(enquires and replies)章节中,教师可以选择出示一双皮鞋,告诉学生这是A公司的产品—真皮皮鞋,而B客户对该皮鞋感兴趣,要求学生作为业务员,先了解该产品,并熟悉撰写询价函和回复函的格式,然后先以B客户的名义向A公司提出询价,以期得到拟订购货物的信息,如价格、目录、数量、包装等条款,之后再以A公司的口吻介绍该产品并对询价函进行答复,以表达是否愿意与对方达成交易。
(二)案例分析的应用实例
随着我国各行业的全面开放,中国需要有一大批具备外贸业务知识和外语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在外贸函电教学上应要尽量结合当今商贸的实际需求及其核心问题,在信函的体例设计上更注重实际应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仍选取询盘这个模块作为实证分析的对象,若是按照教材惯常的思路,通常是先介绍询盘的含义,询盘重要性,询盘通用句式,教师再教授学生分别如何回复,在回复中可以使用到的一些较为固定的句式。但当下国际贸易中的实际情况会更为复杂,实际的调查显得尤为重要,处理的方式也由于实际案例的产生而变得不再只是机械的应对,而是基于实情调查后的解决。以下给出本课环节的案例和教学设计:
案例引入:我方是韩国一家毛衣的主要进口商。在一次交易会上看到对方的毛衣后,就有意购买对方商品号为GE-0756的毛衣。因此写信给对方,询问CIF到釜山的最低价(包括5%的佣金)、最早的装船日期及付款方式,同时要对方提供不同颜色的毛衣样品。
案例分析:商家可靠信息来源及CIF的注意事项;有意购买毛衣;对CIF、装船日期和付款方式等进行具体询价。接着请同学们来试着分析本篇函电应如何撰写,写出样稿,大家一起来分析优缺点及如何修改完善。最后老师给出较完善的答案,找出差距,并对重要语言知识点给予补充。
(三)换位体验的应用实例
换位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走上讲台,学生讲,师生评的一种合作探究方式。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原因,再上讲台当小教师把它讲出来。讲前从选题到组织材料,到讲法,精心指点,讲后认真评价,拾遗补缺,概括总结,这样的教与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分享到自己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授撰写支付函的课程中,选择让学生当“小老师”,因为此部分的中文内容上学期已经很详细的介绍过,条理清晰,易理解。然后把全班分成四大备课组,各组分工。指点学生看书,思考问题,查找文中重难点;上网或查阅各种书籍等收集有关各种外贸的支付方式的材料;最后综合材料,设计教案,推选两名学生上课,师生点评总结。单元测试时,引导学生轮换出测试题,师生共同批改,共同纠错。这一新异的方式让学生感到新鲜,当学生完成这个任务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可见这种方式是学生在形体、感官、情绪、知识、能力等全身心参与的一种自主探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方式。它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自主构建知识,锻炼勇气和能力,增进师生理解,和谐师生关系,强化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实施体验式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体验式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外贸函电》课程是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在《外贸函电》教学实践中需与国际贸易专业实际及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特点做进一步完善,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教师需摸清学生的英语底子如何。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导演”的作用,其备课的内容加大,不仅要考虑教授的内容,还要考虑实施的细节。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时间的掌控、课堂的组织也颇具挑战性。因此,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英语底子,在《外贸函电》中很难得到探究式教学的期望成果,只有在了解了英语底子后,教师在备课以及探究式模式的实施细节掌握中才可能游刃有余,发挥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其次,教师要有较强的现场引导及控制能力。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教师是协助者,但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必须通过构建主题、创设情境、引导总结,才能够使体验式教学模式发挥最大的功效。可以说,教师的角色发挥程度是教学目的能否达到的关键。《外贸函电》课程中基本上每一节就有一个主题,因此,在设置任务时,须有针对性,以使探究的效果最大化。在教学实践中,这种针对性与每一章内容相关外,还应与前面所学内容、国际贸易实务、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再次,必须将上课情况及时记录,并反复研究和调整,并将调整过程也做记录。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国外学者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成型的经验和理论基础,国内学者的探讨大多集中在某个学科的教学体验上,系统的理论支撑还比较薄弱。并且他们的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学生,因此,需对教学过程及学生的情况做仔细的记录,以求摸索出适宜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学生《外贸函电》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经验。
总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的需求都对外贸函电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外贸函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会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内涵,综合运用各种体验式教学的优点,这对传统教学内容与模式会起到很好的补充,会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以市场导向为教学宗旨,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同时,紧跟市场一线企业的实际行情,贯穿于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使得外贸函电课程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很好地达成课程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俞钰凡.体验式学习法在市场营销学科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
[2] 罗桂芳.浅析体验式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