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板凳队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板凳队员范文1
[关键词]高等学校;政府;资源配置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存在追求办学规模扩张的“大而全”和提升办学层次的“升格热”的问题。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的脱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同样是利益主体,一方面通过自身教学、科研为国家、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也要从国家、社会获得资源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高校追求“大而全”和办学层次升格的实质就是办学资源的竞争。因此,研究高校追求“大而全”、“升格”的深层次原因,探讨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寻求高等教育资源有效分配的策略,对促进我国高等学校准确定位、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府教育资源配置规则与政策导向对现有高校办学行为的影响
《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作者约翰·S·布鲁贝克曾经指出:“除非社会愿意重新分配目前用于国际空间探索、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计划方面的国家资源,否则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普及高等教育。因为这种慷慨的资源重新分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合理分配有限的剩余资源。”当规模、类型、层次成为赢得办学资源的约束条件时,高校争招生指标、争升格、争合并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目前,尽管高等教育界不断强调准确定位、发展特色,但受政府办学资源配置规则及其政策导向的掣肘,我国高校发展模式单一、特色不强、目标雷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的现象难以有效遏止。
1.教育投入不足、成本分担不合理导致高校普遍追求“大而全”
教育投入不足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在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目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C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4%相比一直存有一定距离,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更是相距甚远。而从我国教育投入的构成情况来看,高等教育的投人比例偏高,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家和政府的教育投入增量部分将主要用于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高等教育经费不足仍将是国家、地方和高校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自从“谁受益,谁付费”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实行以来,学费收入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筹措办学经费的重要渠道,招生数和办学规模对高校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刺激着高校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只有规模大了,学生多了,才能筹措到更多经费维持日益庞大的学校系统运转。同时,我国高校学费标准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高职的学费比一般本科要高;独立二级学院的学费也要明显高于其母体学校收费;研究生有一部分是免费,而本科和专科基本上不存在免费情况(贫困学生减免学费例外)。这种学费标准的“倒挂”现象不但违背了“利益获得原则”,即教育投资负担应与收益相配合,收益多的人负担较多投资,收益少的人则少负担,而且还使一些本科学校甚至是研究型的全国重点大学为增加学费收入而热衷于开办高职高专班、职业技术学院或独立二级学院等。这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导致的高校“求大求全”现象,一方面使得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互相抢夺生源,分工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强,而且也因普通高校开办高职高专班和设立独立二级学院排挤了正规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高校,打击了这些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2.规模和“钦定身份”为标准的经费拨款模式刺激了高校的规模扩张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经费拨款方式。这种拨款方式根据生均培养成本、学生人数以及考虑各高校的特殊发展需要确定经费分配,在“透明性”和“公平性”方面较以往“基数加发展”的拨款方式有了很大进步。但“综合定额”以高校在校生数为基本核算依据,生均培养成本也是根据前几年已发生的生均综合支出水平和经费开支状况来确定。这种看似合理的拨款方式实际上使规模越大、现有经费水平和成本越高的学校获得的财政拨款也越多,不能体现教育质量的高低及资源利用率、社会效益的差异。如此一来,各高校决策者就有可能产生“谁的学校规模大、人数多、成本高,谁就可以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的错误理解。因此,一些学校不顾自身师资和教学设施等条件制约以及社会实际需求,盲目设置专业和扩大招生,带来了教育投资分散、资源利用率低、规模效益差等不良后果。
另外,“钦定身份”即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也决定着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隶属于中央和隶属于地方、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在享有政府拨款上存在教大差异。例如,由于是中央隶属的“钦定”身份,有些学校得到的经费远多于同类水平的地方高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沿海省份的高校所获得的办学经费与中西部省份高校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另外,从财政拨款与学费标准看,重点院校高于一般院校,本科高于专科。由身份不同引起的办学经费水平差异,驱使地方院校拼命“升格”。地区差异既然无法改变,就只有“升格”成更高隶属关系或更高层次的学校,才能得到更多的政府拨款,收取更多的学费。而专科院校更是迫切要求“专升本”,“升本”成功后紧接着便是争“点”上层次。这种规模扩张和层次升格不受教育发展规律、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市场变迁有效约束而圃于政府办学资源配置的状况,很大程度刺激了高校的盲目扩张,争“升格”,争“合并”,追求“大而全”。
3.资源配置向学术型高校倾斜的政策与传统“重学轻术”、“等级’思想汇合,引起高校盲目‘攀寓’
由于受到传统“重学轻术”、“重义理轻技巧”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思想,把学术性看作评价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重视纯理论,忽视应用技术,重视精英教育,忽视大众教育。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大学排名主要是根据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制定评价方案,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评价和教职工考核指标体系也往往突出科研成果而非教学质量和管理业绩。高校决策层表现出为“追求超群”尤其是取得杰出学术成就而努力的倾向。大学目标与其说是为了保持或者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不如说是为获得相应的学术地位和等级。而在追求这种地位、等级的过程中,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却未必是有效率的。高校管理者过分追求科研成果、科研到款、数量等指标,而忽视了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人力资本的再投资等。而“政治家和教授,政治组织和大学,在价值观和目标观方面保持着广泛的一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普遍存在政府办学资源配置大幅度向学术性研究型高校倾斜的现象,而且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即名气越大的学校越能获得高质量的学生群体投入,并争取到越多的资助和政府项目,但一般院校的处境则更加困难。优质教育资源集中扎堆在学术性研究型名校,一方面使包括北大、清华、浙大、南大等在内的若干所高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排头兵,拉近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另一方面资源配置的示范作用也使得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升格热”现象有了合理解释:争上博士点、硕士点,有了“点”后就升格,升格为高层次的学术性学校意味着科研项目、科研基金和科研人才的陆续到来,意味着资源紧缺压力得到缓解,意味着大学排名向前靠,意味着可以积聚更大的力量继续发展成为名牌学校。而学术型名校所得到资源则更多更优。如此循环形成的“滚雪球”效应,刺激许多高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发展潜力的约束,尤其是优秀师资力量不足和学科发展缺乏后劲的情况,盲目追求以学术为杠杆的“身份”和“地位”。
二、正确发挥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高校准确定位
国家是高等教育直接的、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肩负一种“社会责任”。在解决当前我国教育资源短缺和分配不公的问题上,政府承担责任,最根本的便是通过资源配置这个有力手段,调动各级各类学校办好教育的积极性,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既做到“雪中送炭”,保证一大批普通学校的良性发展,又做到“锦上添花”,增进学校、学科之间的相互竞争,发挥资源重点投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资源配置是一个涉及利益关系和政府体制变革、行为调整的复杂过程。笔者认为,现阶段在此问题上,国家和政府至少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作为:
1.明确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拓宽高等教育筹资渠道
明确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充分发挥着高等教育的功能,它们接受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与政府的关系是间接的,不应成为政府的附属体。当前我国高校办学体制从“条块分割”、“行业办学”向“省部共建”、“政府、社会、个人”多元化投资办学转变,正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高校依法自主办学,一方面政府要真正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投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国家和政府决不能就此推卸自身责任。另一方面,高校与生产、科研及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确保高校办学思想、办学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政府应鼓励其采用政府提供和市场提供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资源紧缺问题,即在发挥国家财政拨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多渠道筹资。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行和完善缴费上学制度。学费标准的“倒挂”现象应予以重视和解决,并建立各种配套措施,力求高等教育成本得到合理分担与补偿的同时,不出现贫困失学等教育不公平现象。二是立足于各地的实际,发动社会投资高等教育,比如争取社会捐资投资、设立教育基金会、发展产学合作等。三是继续利用高等教育自身的优势,通过咨询服务和兴办产业来增强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特别应提出的是,无论是加大国家投资还是挖掘多渠道筹资潜力,提高效率是关键。资源总量的增加是遏制由资源争夺引起的不良竞争的最有效途径。
2.教育经费的划拨坚持“公平”、“效益”兼顾,以“效益”为主的原则
对于有限的教育资源,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必须坚持“公平”、“效益”兼顾,以“效益”为主的原则,提倡合理竞争。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讲资源利用效率,讲办学质量”的资源配置导向。学校无论大小、重点或非重点,资源利用率高、效益好的就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否则,就应该少得或不得。只有形成这种良性循环的投入机制,才能激发起高等教育应有的活力与效率,从源头上扼制某些高校的盲目发展和教育设施的重置浪费。具体到高等教育的经费拨款,应采用绩效拨款方式,鼓励办学质量好、水平高的学校及其学科、专业的发展。绩效拨款以高校的办学水平、质量、管理有效性和办学效率为主要依据,其评价尺度是对高校质量和成果的评定,指标包括各高校的毕业率、就业率、资源利用率和自身办学特色等等。绩效拨款具体方式的选择可依拨款性质和内容而定,如经常性的经费部分采用公式拨款,发展经费部分采用专项拨款,研究经费采用合同拨款等。每种拨款方式划分经费所占的份额,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和办学特点而定。绩效评价则渗透和结合在每一种具体拨款方式中。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性,政府在经费按绩效划拨的同时还应有政策上的倾斜,努力缩小高等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地区性差异。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有效吸引国内外投资办学或合作办学、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对口支持等。
3.建立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通过资源配置手段促进高校共同发展
板凳队员范文2
关键词:民办高校 问题 发展战略 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社会各行各业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导致一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陡然兴起,并有越来越壮大的趋势。然而,民办高校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民办高校要想立足于众多高等院校中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当前现状,积极探讨民办高校以后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一、民办高等教育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校资金来源单一
资金问题是当前我国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首要问题,也是制约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目前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采取学校自筹的方式,这就使资金的来源呈现出有限性,在后期的运作中,办学经费也主要来源于学生所交的学费,使民办高校处于自收自支的经费流通方式,教育资金的这种有限性直接导致了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质量也随之下降,由此形成了民办高校发展的的恶性循环。除此之外,由于资金的有限性,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上也必然出现缺陷性,并且难以尽快完善,严重阻碍了民办高校走向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2、管理体制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的个人或企业办学,大多实行企业的管理模式,既追求管理的高效,又想同时节约师资力量,这种办学的心理状态及运作模式虽然能够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初期初步奠定基础,保证民办高校的初期正常运作,但却为民办高校以后的发展留下了难以排除的隐患。首先,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直接制约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就会导致整体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由于资金的限制,难以吸纳高端人才,导致了师资力量的薄弱,这就使学生所接受到的教育呈现出阶梯型,直接落后于其他高等教育院校;最后,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命脉,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教学质量差直接让学生缺失了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有力保障。
3、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当前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的硬件设施和学院的软环境都难以与普通的高校向匹敌,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使学生在对理论知识的把握上就已经略逊一筹,而实践经验更是难以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持平。民办高等职业学院很难有能力建设一个具有先进性,专业性,高端性,完备性的教学实训基地,此外,社会上的一些企业由于追求自身发展,也很难再为民办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这两种因素直接导致了民办高等职业学院中的学生专业知识与客观实践有效结合,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也就难以得到提高。
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1、争取多渠道引入资金,保障运作资金的充足
民办高校要想突破当前的办学资金瓶颈,就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资金实力。首先,应该加大媒体宣传力量,强调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争取一定的资金补贴,这就能有效的缓解自筹资金办学的经济压力;其次,为了保证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应该集中社会力量办学,聚沙成塔,采取合并或者共同管理的方式来一起办学;第三,民办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形成联合,多以企业委培的方式来进行合作,这样既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节省企业从社会招聘的成本,同时又能节省学校开支,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形成民办高校的良好口碑。
2、健全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促进民办高校良性发展
为了健全和完善民办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教学的师资力量,促进民办高校的良性健康发展,民办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从管理体制上,应实行岗位责任制,避免出现问题无人问责的情况发生,保证民办高校日常的运作;
⑵从师资力量上,在提供优越条件吸引高端人才的同时,应该建立健全教师的岗位竞争机制,让增加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岗位竞争机制的实施,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的整体素质逐步提高,从而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⑶从就业制度上,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负责人队伍,多渠道的向企业展示民办高校的专业课设置优势和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就业,形成学校的良好口碑。
3、积极促进校企联合,提高教学质量
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追求,更是民办院校发展的命脉与根本,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才能体现出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因此,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当前民办高校办学的重中之重。民办高校所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基本不能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持平,师资力量的提高,保证了学生能够有效、快速的掌握专业知识,然而面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因此,应积极促进校企合作,让学生能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应用于实践,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校企联合,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在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上,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任重而道远,希望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民办高校越走越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婷.关于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定位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0)
[2]蒋波、吴鸣.高等教育现状研究[j].科技资讯,2008(14)
[3]吴梅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高校探索,2007(01)
板凳队员范文3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综合测评;问题;对策
综合测评在当前高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测评学生在校期间各类素质发展状况的衡量标准,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管理是高校每年(学期)一度(次)的工作,具有数据量大、计算统计复杂、要求透明度高等特点。当前,国内各艺术院校都在应用着不同的综合测评计算办法,这些各具优势的方案实施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检验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平台。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在专业设置、在校学生规模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使得这些测评办法在显示出了所在领域内的长处的同时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缺陷。
艺术院校学生相比普通高校学生自身性格特质鲜明,思维敏锐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个人本位意识较强,集体观念较弱;专业功底扎实,但文化基础薄弱:情感丰富,社会实践或艺术实践能力较强,组织纪律性想对较弱。针对以上分析,要做好艺术类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需要从规范制度入手,二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材。
一、当前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测评内容指标有待完善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思想的更新,现有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内容的指标体系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现有的以综合测评来评估学生的机制虽然已经能够大致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大学生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涵盖范围不全面,存在着考核内容不确定、考核指标不全面,从而造成评分不够准确、对学生的平时表现难以全面考核等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素质的某些要素很难以指标来量化。其次,综合测评指标体系缺乏时代考量要素。该体系要结合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而制订,脱离社会需求而盲目培养的学生必然不能适应社会。大学生综合测评指标应该建立在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例如,当今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和开拓型人才,综合测评指标的构建就应当鼓励学生多创新,多开拓,而不是为了管理的方便压制学生,迫使他们因循守旧,不敢脱离传统的条条框框。
(二)测评指标的权重分配有待科学化
当前,虽然综合测评的办法有多种,但整体的测评指标设计不够科学,测评成绩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测评指标中应当涵盖的学生思想品德表现、身心素质、艺术及其它拓展素质各自应有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合理的体现,也就是说各项指标之间的分配比重不科学。这就会出现只有一方面比较突出的学生也仍然会有非常不错的综合测评成绩;而一部分各方面平衡发展的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反而不高的现象。这样就会在学生中间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从长远来看会对学生产生片面的影响。事实上,有些学生为了使某项分数提高,往往投机取巧,盲目争分,而不是真正提高自己和发展自己,从而背离了综合测评的根本目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艺术类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表演类专业,如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学生参加艺术实践的要求较高、机会较多,因此在艺术实践中的获奖情况必然会要求在学生综合测评中加分中体现。对于一些非表演类专业的学生,如理论性较强的文化类专业,又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方面有着其他表演类学生难以竞争的优势。如何在鼓励两类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又达到在测评分值的平衡便成了政策制定者一个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这就从客观上要求综合测评应该具有科学合理的机制,使得测评的各项内容指标之间保持合理的权重分配。
(三)测评操作过程的公信度有待提高
综合测评的具体操作中可能会存在评分不够民主、不够公开的弊端,致使许多同学不完全清楚“加”“减”分到底来自何处,导致综合测评变成了“综合调整”。加分制的不合理以及加分的混乱有可能使许多同学“想尽一切办法”得到加分的“凭证”,从而引发出了许多的关系分、人情分。有的部门甚至让学--生参与统计各种加分项,这样就容易因为把关不严、加减分规则设置不明确等原因导致的测评水分的出现。而且这种加减分结果虽然在初期也进行了公示,但是公示反馈意见之后的微调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人情和关系的调整。在很多情况下,调整之后的最终结果的公示程序被人为的忽略,从而影响到测评在广大学生中的公信度。
(四)测评结果的有效功能发挥单一
现行学生综合测评办法的最终结果主要体现为其评定功能,但是由于对评定功能的过分关注导致了对绩效考评的强化激励作用,从而忽视了促进与形成作用和正面导向与管理作用;注重了绝对评价,忽视了相对评价;注重了知识评价,忽视了能力评价。这样导致了测评结果功能发挥的缺失,而在其功能的改进和完善上又缺乏有效的推动力。在缺乏反馈机制和预测机制的情况下,该测评机制一直处于刚性状态,没有任何伸缩和应变功能,这样的机制势必缺乏活力而不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
二、针对综合素质测评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与思考
(一)应不断丰富测评内容指标使之走向系统全面--
高等艺术院校的综合测评应该不但要包括通常意义上的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层面,还要包含艺术实践与其他拓展素质等层面,才能较为全面的审视和指导学生的素质发展,从而有可能建立一种良性的评判机制和价值教育导向,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对影响学生素质的几个要素进行指标量化,以达到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全面考核的目标。而且在指标的设定上也要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以达到个人素质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吻合。笔者在实地调研山东某艺术院校学生综合测评的相关政策之后。发现针对部分艺术类学生自身特点举办的每年一届的“专业成绩优秀学生汇报演出展览”比赛活动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激励方式,针对专业特点,有效促进了音乐、戏剧戏曲、舞蹈等表演类专业和美术、设计等技能类专业的学生智育素质与其他拓展素质的结合,也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二)应根据测评指标制定具体权重标准提高其科学性
综合测评顾名思义就是全面衡量学生的表现。这就要求在测评的操作过程中结合实际,在德育、智育、艺术实践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权重标准。
在德育方面,将学生的德育评估作为综合测评和进一步评判相关奖励的首要前提,优先考虑有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先进事迹的学生,从而达到了良好的弘扬正气、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效果。
艺术实践能力测评是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特色。艺术实践能力是艺术院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检验和印证,是
彰显艺术类院校实践教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通过实践水平的展示才能真正检验出一个学生在所学专业方面的精度、深度。以往的艺术院校的综合测评方法对一般综合类大学的测评方法有所借鉴,艺术实践方面在测评中的地位不突出,今后应针对艺术类内部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不同特点,比如表演性较强的专业和非表演类专业应当采取有差别的测评标准。在山东某艺术类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已形成一个制度性文件――“艺术实践奖学金评选办法”和“学生综合测评艺术实践类加分试行办法”,给予在参加艺术实践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又规定“获得艺术实践奖学金的学生,其获奖等级证书或获奖表彰决定在学期综合测评中不再加分,不再单独报批专业优秀单项奖学金,可正常参加一二三等奖学金的评定”,这样又限制了此类奖励的重复使用。在具体的内容中,艺术实践主要包括表演展览类和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两方面。其中表演展览类主要包括表演类和展览类专业比赛、美术设计类专业比赛、参与和参加演出活动等,每个类别又细分为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国际级等几个等级,每个不同的等级在测评中的分值比重也有所不同;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方面,主要将发表刊物的级别进行了详细划分,通过实地调研和征求意见,不仅将各个级别的刊物赋予一定的标准,而且达到了与表演类专业相匹配的分值。
艺术院校应当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培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把体育课成绩作为公共课在智育成绩中体现,而且还规定在体育奖励分方面,对多次参加各级体育比赛的优秀学生进行适当加分。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一定数量专兼职教师,通过使用心理普测软件,以团体辅导、个别谈话等形式,帮助心理问题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
(三)测评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只有操作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才能保证结果的公平。才能提高过程和结果的公信度、说服力。因此,综合测评应进一步加强在测评公开化、民主化方面的力度。
首先要向学生公布《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新生入学即向学生公布并解释《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操作的步骤过程,以引导学生明白测评过程的每个步骤,自己也能正确地算出自己测评成绩。其次是程序的严谨、严密,充分利用校园数据中心提取的数据资料,制定严格的数据输入、整理规则要求,依照测评操作规程,严格数据审核,防止各种不合理的加分项混淆视听。再次,及时公布测评结果,接受学生的反馈和监督。学校部门在制定相关的综合测评制度时听取了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预留了相关的交流渠道,并积极地欢迎学生对学校的综合测评工作加以监督,综合测评的各项数据和测评的进度、过程都将同步在网络或其它的相关媒体上予以公示,让学生从被测评者的角色转换为自我测评上来。同时也应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尽最大的可能减少了测评中的弄虚作假现象。
(四)应重视发挥测评结果的后续功能
在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综合测评结果的后续功能应更加全面,除了评定功能之外,还应当具备反馈功能、预测功能和引导激励功能。
板凳队员范文4
论文摘要: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其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调整,密切联系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变化,不断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整。通过初中后教育分流来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注重行业组织作用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与普通教育体系的沟通与衔接。借鉴瑞士职业教育模式和经验,对于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瑞士联邦是一个只有4.1万平方公里土地、750万人口的欧洲内陆国家,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但却依靠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使国家竞争力在世界上一直名列前茅。笔者有机会参加江苏省第三期高等教育管理专题研究班赴瑞士考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地感受瑞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举措,获得诸多有益的借鉴经验和深刻启示。
1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瑞士的职业教育发端于18世纪末,如1773年苏黎世和1979年伯尔尼等城市出现了专门培养专业技术劳动者的学校,到19世纪2O年代,瑞士许多地方都已开办了职业学校。在19世纪下半叶瑞士工业化全面推进过程中,职业教育发展更为突出。目前,瑞士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准备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其中职业教育主要分高中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进行,并同时建立了以企业为主导的学徒培训(双元制)和以全日制学校为主导的两种职业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培训之后实施的大学之外的第三级教育。在此阶段,通过拓展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能够胜任较高级的工作岗位。在瑞士,一般有2/3的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会选择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这充分表明瑞士高等职业教育发达的程度和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独特地位。
近年来,面对一些新兴行业对高级职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瑞士联邦政府于1993年决定引入职业高中会考证书制度。通过考试,取得职业会考证书的学生可以进入高等专业学校学习,获得高等学校专科毕业文凭。1995年,根据联邦政府的《高等职业学院法》,同时本着与大学“同等水平,不同模式”的原则,瑞士组建了联邦高等职业学院,并将原有的部分高等专科学校改组为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学徒教育的学生提供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在3~4年学制中,不仅讲授学士课程,另外还不断增加硕士课程,而学生毕业时则可获得学士学位甚至硕士学位。1997年10月,瑞士又分地区组建了7所联邦应用科学大学,并在次年3月得到联邦政府的认可。见图1瑞士联邦职业教育体系。
综观这些高等专业学校,可以发现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按照大学的水平进行教学,学习期限至少3年;二是其文凭受保护,各州相互承认;三是肩负三种使命,即教学、研究与开发和社会服务。高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会考制度的创设,为接受学徒培训的青年开辟了进入高等教育的途径,受到瑞士青年的普遍欢迎。瑞士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双证书,即通过高级专业考试获得专业任职资格证书和获得联邦政府认定的大学毕业文凭。
瑞士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建立在}j等职业教育多样化模式和类型基础之上的,当前其发达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同龄中几乎70%学生接受各类职业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的众多人数,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又紧密结合其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密切联系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整,从而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
2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1)职业教育发展平台:国家高度重视。受联邦制的影响,瑞士没有国家一级的联邦教育部,由各州设有自己的州级教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各州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州立大学。但职业教育却是例外,它由联邦政府统一负责,公共经济部职业教育司就是联邦政府主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部门。不难看出,联邦政府非常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而这种重视又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即一个国家不能只培养科学精英,还要培养职业精英即各行各业的精英。
2)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社会高度认同。在瑞士,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已形成一种共识,即孩子不论是上大学还是上职业学校,只要符合他们的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任何选择都会受到尊重,人们不会因为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而感觉低人一等。这种优良传统和社会氛围对瑞士人的择业观起着重要影响,保证了各个职业院校充足的生源和质量的保证。在此背景下,无论是行业协会,还是工商企业甚至个体劳动者都非常重视本行业人才的发展,都愿意投资教育培训,保证本行业后继有人。他们不仅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学徒培训场所、设施和岗位,配备专门负责培训学徒的师傅,而且还提供实习培训费并向学徒支付一定的薪金。
3)职业教育发展保障:高质量教学水平。发达的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由300多种专业组成,遍布工业、商业、手工业、银行保险业、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由于专业设置灵活多样,不仅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企业利益和劳动市场需要,同时也能满足青年学生的多元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其课程设置也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包括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以及岗位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岗位所需的企业价值观、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并获得联邦职业资格证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高质量的教学为瑞士发展提供了许多优秀人才,据有关资料显示,瑞士有75%的老板毕业于高等职业院校,瑞士最大的银行——联合银行的老板施图德尔也曾是学徒出身。
3瑞士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启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的建立尚不到l0年时间,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聘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上,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广泛借鉴瑞士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1)面向市场,调整专业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说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一致。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才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我国高职院校须面向市场办学,主动研究市场,密切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岗位的涌现,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前提设置专业,以岗位要求来设置教学内容,切实做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板凳队员范文5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平凡的2020年即将与我们道别,充满自信和挑战的2021年又悄然而至。为迎接新年元旦的到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活跃教职工业余生活,增强教职工体质,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凝心聚力,不断提高教职工的职业幸福指数。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决定由工会牵头、艺体卫协助,特举办2021年庆元旦教职工趣味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我运动 我健康我快乐
二、人员分工:
1.组委会成员:
组长:xxx
副组长:xxxxx
组员:
2.领队:各年级主任(负责对接、组织和联络)
3.裁判:裁判由体育组老师担任,副裁判分别由各个级组各安排一人协助。
三、举办地点: 运动场和篮球场
四、参加对象: 全体教职工,以年级组为单位。共分为8个组:一至六年级各组、幼儿园组、后勤组。
五、举办时间:
暂定于2020年12月29日下午2:00至4:00。
六、比赛方式和奖项设置:
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比赛规程分别派员参加相应的比赛(除因身体因素外,应全员参加比赛,不得缺席或早退,如需请假应由校长审批,无故缺席以旷工论处),比赛时将参与人员名单递交工会,以便核实后兑现奖品。根据比赛项目,设单项奖或团体奖若干,不参加或临阵弃权不发奖。
七、比赛项目和规程:
1、抢收抢种 负责人:xx
比赛地点在足球场,全员参加,男女不限。每组毽子10个,塑料盆1个。比赛规则:每组平分为两部分,分别站在足球场东、西两侧。当听到裁判发令后,第一位队员把毽子依次放到沿途各个区域内(即插秧,一次只能插一支),将空盆交给对面队员,对面队员再依次把各个区域内的毽子回收到盆里(即收割),再传递给下一位“插秧”队员,循环往复,以此类推。队员多插秧或漏收割则视为犯规,以平均耗时少为优胜。
2.迎面障碍接力负责人:xx
比赛地点在足球场,全员参加,男女不限。每组平分为东、西两队,比赛开始后,迎面以“S”型绕过障碍(板凳)行进,依次传递接力棒,若跨越或减少绕过障碍物,视为犯规。以平均耗时少为优胜。
3.拔河比赛 xxx
比赛地点在篮球场,全员参与,男女不限,最少不得低于20人。参赛队队员列队跳过长绳的跑动轨迹为“ ∞ ”字型,先后跳过长绳,以此循环,比赛以在5分钟内跳过长绳的人次数最多的为胜。如果成绩相等,则以失误次数少者为胜出,如若还是不能区分,则进入加时赛,直至分出胜负。裁判员发令后开始计时并摇绳,第一人跳过后开始计数。单人单次成功通过为准,连跳只算一个,多人同时通过也算一个;长绳被绊停后,停止计数,不停止计时,待补绊人回到原地重新跳过时连续计数。
4.抢板凳(根据时间,可以与投篮比赛同时进行) 负责人:xx
活动地点在足球场。每队派15人参赛,男女不限,自带14个小方凳做道具,一轮结束。随动感音乐的播放和暂停进行抢板凳,逐一淘汰出局,以坚守到最后一名为优胜。现场适当派送小纪念品。
八、注意事项:
1.请各级组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认真安排落实。希望全体教工在工作之余能积极参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快乐一生,幸福常伴。
2.比赛时,应注意个人的安全,安全第一,比赛第二。
3.注意保洁,爱护公物;严格遵守比赛规则,注重过程,淡化结果,让比赛更有意义。
4.比赛结束后,体育组负责清点收缴活动器材,及时送至器材室。
5.各项比赛具体事宜最后由组委会决定,如有变动另行通知。
板凳队员范文6
沃疆女篮的配合不仅体现在赛场上的默契传球、相互激励,更体现在训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乃至背后很多球员默默的无私奉献。
自治区篮球工作办公室主任、沃疆女篮俱乐部董事长马军感慨地说:“我们的队伍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由维吾尔、汉、蒙古、回四个民族组成。队伍走到今天不容易,组建之初,队员间素昧平生,各有各的想法,现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球队能取得更好成绩,大家拧成了一股绳,历经了风雨,最后,大家凭着一致的信念,再苦再难,挺过来了。如今的球队精诚团结,亲如一家。”
默默为球队尽着自己的力
维吾尔族球员古米娜尔多年一直在重庆等城市打球,如今,岁数渐渐大了,恰逢新疆组建球队,落叶归根,漂泊多年的古米娜尔回到了故乡。但她并没有作为主力进入14人大名单,而是作为陪练,这也意味着一个赛季无球可打,只能作为幕后工作者为球队默默奉献。古米娜尔没有一丝怨言,她总是心甘情愿地为球队付出着,就像是武打片中的替身,总是不显山不露水为主角在背后付出着。
球队中的主力球员马增玉是回族,也是前国手,她曾在2011-2012赛季辽宁女篮打北京女篮时单场斩获34分的个人最高纪录,她的组织能力和三分球令对手胆寒,她是沃疆女篮中当之无愧的大姐大。年轻的球员都尊称她为“马姐”。“马姐”的地位高,体现在球队的训练中,就是总有话语权,在比赛中,有外线的无限开火权。但不容否认,运动生涯对于女篮队员更为短暂,今年接近33岁的老将已近运动生涯的暮年,这一点从她在本赛季的个人得分上可以看出端倪,场均8.2分,比她巅峰时候的场均近18分少了许多,但她的经验,她关键时刻的稳健,目前的作用还无可替代。有了她,军心就稳,有了她,队伍坚如磐石。她说:“我们这些老队员就是要起到传帮带作用,发挥余热,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
队伍中还有一名球员孙亚静也是回族,她的老家在河南洛阳,她在常规赛上表现突出,在常规赛结束前的一次训练中,她的右膝内侧韧带受伤,没能打到总决赛,但她依然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队友。她没有早早返乡省亲,而是陪伴着队伍坚持到了最后,即使坐在板凳上,她也一直在给队友们加油助威,她的奉献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队友,为队友们增添着奋进的力量。
这支队伍中,还有一个蒙古族小将安彤,她今年19岁,虽然她去年在青年队中注册,但她一直陪着沃疆女篮一线队伍训练。她常常和马增玉同吃同住,大姐姐常常给小妹妹教些技战术方面的知识,而小妹妹则常常帮助大姐姐进行恢复性的治疗,比如给深受伤病困扰的马增玉做些按摩放松等。
细微之处见真情
“要想保证球队的团结,公平公正很重要。作为主教练,展淑萍做得很好,这体现在训练和比赛方面,对任何一个队员都不放松,都严格要求,谁表现突出,谁上场时间就多,这也激发了球队的竞争力和战斗力。”马军深有感触地说。
打联赛总要东奔西走,年轻队员帮助老队员托运行李是常有的事。开饭了,人没到齐,大家谁也不肯第一个动筷子。板凳队员为上场队员打水、递毛巾。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让人记在了心里。
外援查尔斯过生日,球队为她买了蛋糕,姐妹们一起为她送上祝福。在总决赛第三战,查尔斯眼睑受伤,血洒赛场,中锋花琳抱着查尔斯的头泪湿衣襟。事后,查尔斯不能忘掉这一幕,她回忆说:“受伤的那一刻,我大脑一片空白,但记得花琳抱着我不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