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适的边塞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适的边塞诗范文1
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赏析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赏析诗歌的主旨,这也是高考古诗词最常见的考点。那么怎样把握与分析诗歌的主旨呢?
一、要熟悉古典诗歌的题材内容和思想感情类别
当我们对古人所写诗词的题材内容、写作背景、思想感情类别熟悉之后,每读一首古诗,就会顺着古人的想法去思考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一般来说,按题材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别诗、爱情诗、哲理诗、边塞诗(军旅诗)、田园山水诗、咏史诗(怀古诗)、咏物诗、闺怨诗、题画诗、爱国诗等。而古人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别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相知相思;长亭送别;别恨离愁;思妇闺怨,等等,这里主要以送别诗与边塞诗为例来展开分析。
(一)送别诗
1.兴起原因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难以再见面,因而古人更重视送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或留给居者(留别),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2.感情主旨
①全诗基调凄清缠绵,表现惜别恨别之意。如白居易的《南浦别》,“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因别而幽怨悱恻,悲情满怀。
②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于慰藉中充满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③借别抒怀之作。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传达出自己虽被贬但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决心。
(二)边塞诗
1.兴起原因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不少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著名的边塞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
边塞诗歌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歌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歌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极为丰富。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
2.感情主旨
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与奉献精神,如杨炯的《从军行》。
③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如高适的《燕歌行》。
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⑥表达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如徐兰的《出关》。
二、要掌握如何分析诗歌的主旨――“抓意象,析特征,悟情感”
诗歌是用来干什么的?诗歌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毛诗・关睢》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这是诗歌的本质特点。而诗歌靠什么来抒情言志呢?历览古词,会发现诗人主要借意象抒情(间接抒情)。当然诗歌还可以直接抒情,但中国古诗讲究含蓄和韵味,靠意象来抒情的占绝大多数。诗歌主要借意象抒情,这是古人写诗的规律。意象是出现在诗歌中的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这个载体包含四大类:景、物、人、事。而诗歌的情感特征和意象特征是相融合的,因此要从赏析意象特征入手来感悟作者情感。根据诗歌的本质、规律,分析诗歌主旨的总方法就是“抓意象,析特征,悟情感”。
三、要掌握诗歌主旨题的作答步骤,答案表述清晰完整,要点突出
高适的边塞诗范文2
1、边塞诗人有高适、王昌龄、 岑参 、李贺、李益、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等。边塞诗又被称为出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的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所创作,一些身在边塞或者体验过的诗人,会以自身的经历见闻来写作。
2、通常人们认为,早在汉魏六朝时代时,边塞诗就开始初步发展,唐代则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据数据统计,唐代以前的边塞诗,仅不到二百余首,而在《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多达两千余首。其中的某些篇章不仅是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更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3、边塞诗的风格是唐诗中最独特的,他不但有着深刻的思想,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有着很强的艺术性。这些诗通常以边塞军旅的生活为主要内容,比如塞外奇异独特的风光,或着反映了戍边的艰辛,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来源:文章屋网 )
高适的边塞诗范文3
蔚蓝的天际因雄鹰而辽阔,无边的大海因海风而奋进,广阔的大地因生灵而富有生机,初四紧张的一年里因为有她,我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那便是我初四的语文老师——王清华老师。
她如一道美妙又生动的风景线,让人忍不住去欣赏。
看见她的第一眼,便毫不犹豫地喜欢上她。她,干练的黄色短发,高高的鼻梁上挂着象征智者的眼睛,一身利索的套装,浑身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可她那毫不吝啬的阳光般微笑和淡淡的梨窝,又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们便无可救药的喜欢上她了。
她如一杯苦涩而后甜的咖啡,让人忍不住去品尝。
一天一天的相处,让我们和语文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喜欢她这个人,更喜欢她讲的课,说的话。她的话,像清风轻抚过耳旁,舒服又让人终身难忘,幽默中夹杂着督促,批评中携带着鼓励,她的课,也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当然她也会严格的要求我们的答题规范,也会因为我们考得不好而“批评”我们,假装生气的说不容许有下一次,当过后当我们失利时,她还会给予我们鼓励的微笑,当我们迷茫时,会给予我们肯定的眼神,当我们找不到方向时,会给予我们前进的勇气。
她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正好撒在我们的心上,给予我们无止境的温暖,那微笑、那话语、那眼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里,我们在一起度过初中最艰难的一年,我们哭过,我们笑过,我们也失败过,也几乎想要放弃过,但我们之间的师生情让我们奋进,我们满怀一腔热血去为自己的青春奋斗,语文老师用她的青春缔造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青春有这样的好老师我们感到很开心,也很感谢老师为我们做的一切,虽然我们现在不在一所学校,虽然我们以后见面很少,但是我们之间的感情永远不会变……
这个好老师,在我的身边,给我温暖,给我鼓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她的一遍遍鼓励让我重新找回自己,找到前进的方向,在我生病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会带吃的给我,即使有些行为对老师来说微不足道,对我来说却是莫大的鼓励,因为我会觉得还会有人关心我,在乎我,爱着我。
高适的边塞诗范文4
1、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然十岁左右,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勤学不辍,遍览史籍。三载(744年)进士。
2、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天宝八载(749年)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3、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来源:文章屋网 )
高适的边塞诗范文5
关键词:高适;诗歌;历史人物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3-042-02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二十入长安,曾淹留梁宋,四十六岁中第,而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仕途坎坷对他的诗风产生深远的影响,“高岑之诗悲壮,使人读之感慨”(严羽《沧浪诗话》),“左散骑常侍高适,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阊巷之间,殆侠徒也。故其为诗,直举胸臆,摹画景象,气骨琅然。”(《唐诗品》)高适诗多胸臆语,少用比兴等修辞手法。盛唐诗人有着与时代相符的积极入世心态,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体现在诗歌中便是一泻千里的豪迈之气。
诗歌是诗人思想的表现。所谓“诗言情”、“诗言志”。纵观诗人一生,大多都处于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中:高适天宝八载(公元749年)赴长安应试中第。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卒,一生短短六十二年。前四十六年均在梁、宋(今河南商丘)等地浪迹。多年的落拓浪游生活和早年干谒不成的经历使其诗歌中常带有一种悲壮慷慨的基调。对《四库全书》中《高常侍集》的分析数据显示,在高适作品中。“酒”出现47次,“愁”和“悲”共计77次,这些字相对较高的使用频率,从侧面反映了诗人的惆怅和悲愤。以及无可排解的忧郁。诗人创作的高峰时期是在仕途坎坷的浪游及入幕时期。这段时期占据了诗人的大半生,从“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到“布衣不得干明主”“暮宿灵台私自怜”,诗人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怀古之情油然而生,不由得将自己的境遇和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高适诗歌中,涉及到历史人物非常多。
在高适的诗歌中出现了哪些历史人物,他们具有怎样的共性,又与诗人的生平经历与人生追求存在哪些联系,是笔者要考察的重点。本文旨在通过考察高适诗歌中历史人物的特点,分析这些历史人物与诗人人生旨趣之间的联系,主要参考了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共收录诗作二229首)。
一、高适诗歌中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
高适诗歌内容丰富,涉及边塞、咏怀、关心民生疾苦及讽刺现实等多方面内容,诗歌主旨在诗人不同的创作阶段也有差异。因此,在诗歌中,诗人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或予以肯定,或予以否定,或予以辛辣的讽刺,不一而足。而与诗人人生旨趣相通的,必然是那些诗人肯定的历史人物。诗歌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从三皇五帝到唐太宗,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不可谓不多。在数量上占优势的是那些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君臣,如苏秦、韩信、李广、平原君等人。因此,我们通过这些人物的分析,考察诗人的人生追求。
二、诗歌中历史人物的类型与特点
1、帝王诸侯:黄帝、尧、舜、刘邦、梁孝王、平原君、信陵君、李世民等。高适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梁孝王和平原君、信陵君。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即汉代梁孝王刘武。梁孝王非常好客,“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汉书》)。当时的文人如枚乘、司马相如等均为梁王的座上客。“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宋中十首》)”,“君王不可见,修竹令人悲。”(《宋中十首》)
平原君和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他们广招天下之贤士,食客可达一千多人。“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邯郸少年行》),“礼乐遥传鲁伯禽,宾客争过魏公子。”(《题李别驾壁》)
这些帝王将相在诗歌中的l出现,主要表达了诗人两方面的情感。一是对古代明君的向往,二是对自己不得重用的悲叹。高适二十入长安,怀抱经国济世的热忱,却一次次的失望,于是,便对历代明君表现出一种汲汲的渴望和追求而不得的失落,这两种情感贯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文臣武将
屈原、管仲、鲍叔、王粲、贾谊、杨雄、冯谖、苏秦、韩信、枚乘、蔡泽、谢安、诸葛亮、车胤、邹阳、范睢、萧何、范蠡、李广、霍去病、朱买臣、鲁仲连、陆逊等。在这些人中,苏秦、李广是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物。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少有大志。“悬梁刺股”中的“刺骨”即是苏秦。苏秦在未得到重用以前,备尝人间冷暖。“长卿无产业,季子惭妻嫂。”(《酬裴秀才》),“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黄金。”(《别王徼》),“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九月九日酬颜少府》)
李广,汉代名将。后世称为“飞将军”,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卓越的战果。“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并序》)”,“惟昔李将军,按节临此都。”(《塞上》)
苏秦在诗歌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诗人以这一类人自励。大凡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人,他们要承受的磨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承受这些,则是实现理想,施展抱负的必经之路。对历史上名臣的钦慕,一方面是对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愿望,另一方面则是以他们自励,在失意找到精神的寄托。对霍去病、李广等将帅的一再提及,则表现了诗人对征战沙场的向往。体现在诗歌中,则是诸多豪气横越的边塞之作。
3、诸子百家及文人墨客
孔子、庄子、王粲、曹植、王勃等。“忆昔鲁仲尼,此经过。”(《宋中十首》)在高适诗歌中,有多处对《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阐释,高适受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较深,“道”在《论语》中出现了60次,在高适诗歌中,它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君心本如此,天道岂无知。”(《宋中十首》)“昨日遇夫子,乃欣吾道存。”(《酬司空》)“万乘亲问道,六宫无敢听。”(《遇冲和先生》)“上天道昔未测,人心无所向。”(《自淇涉黄河途中十二首》)“远游怅不乐,兹赏吾道存。”(《同韩四薛三束亭月》)高适笔下的“道”,自然与孔子有相通之处,同时,也是诗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化。是诗人志存高远的体现,所以诗人贯之以“吾道”。
高适的边塞诗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鉴赏;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67-02
为了生动形象地再现诗歌的意境美,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多媒体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是切实可行的。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形并茂,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一、多媒体教学创设鉴赏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古典诗词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是十分注重意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词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把诗人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词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就可结合文章中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字描写,给学生播放《十面埋伏》等琵琶音乐片段,在有声的音律中亲聆琵琶的美妙音乐和旋律的发展变化,再品读理解,便于学生掌握本课“音乐描写十分出色”的学习要点,进而理解诗人的丰富情感。
在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中,就“边塞诗主题思想的比较阅读”教学,本人进行了一次教学实践。教学借助《唐之韵》片断选播,以沉郁顿挫的朗诵为基调,以古朴典雅的古典音乐为配乐,首先营造一种美的视听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影像画面,相继出现“雪山”、“大漠”、“落日”、“明月”、“烽火”、“孤城”、“红旗”等边塞景象,化抽象的诗歌意境为直观的画面,创设鉴赏情境,引领学生在真切领略边塞风光的同时,真正体味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孤寂,进而理解边塞诗丰富多彩、深沉复杂的主题思想。
多媒体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最终能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二、多媒体教学丰富知识容量,拓展想象空间
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容量大,知识密度高,它可以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使语文教学跨越课堂、跨越学科,走向知识的综合化道路。
古诗词所表达的内容、情感有些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所描绘的实景有些是学生从未见过的,这无疑使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有了一定的难度,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它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仅可以增强课文内容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深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
1.利用配乐朗诵,引发学生想象。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在课件中穿插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为配乐的诗歌朗诵,引发学生对刘兰芝和祝英台的命运的联想、想象,从而把握刘、焦二人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进而达到理解课文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社会意义的目的。
2.借助图文资料,激发学生想象。如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时,紧扣诗的末句“高高秋月照长城”,在课件制作中,我选取了有“长城”、“秋月”两个形象的图片作为背景模板,配以诗歌内容,引领学生如临其境,激发想象,从而进入作品的境界中去品读作品,理解诗歌“表达边塞将士不尽的望月思乡之情”的主题思想。
3.设计开放性问题,拓展学生想象。“当前世界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的使命是: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使多媒体教学不至于束缚学生的思维,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拓展学生想象。如赏析陈羽《从军行》时,我将思考题设计为:“有人认为此诗极赋诗情画意之美,你认为如何?由诗句你想到了什么?”这样以开放性问题带动学生思考、想象,较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想象、交流的基础上,再借助多媒体直观再现“天寒地冻,狂风怒吼,皑皑白雪,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让学生在自己想象景象与课件画面的比照中,进一步体味诗的意境美,强化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多媒体教学延伸课外运用,培养学生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针对《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古诗词单元教学,在新课前后我们可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课外查阅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如诗词体裁特点、诗人主要经历、诗歌创作风格、比较阅读训练……这样引导学生由课堂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向课外阅读延伸,既拓展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体验到多媒体的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中的“边塞诗主题思想的比较阅读”教学中,我设计了课前预习,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边塞诗的主要特征,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生平资料,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后,安排了拓展延伸训练:阅读高适《别董大》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运用求同思维(异中求同)和求异思维(同中求异)比较法,从题材、形象(景物)、意境、主题、技巧等方面,比较其异同点。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拓展学习的机会,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当然,多媒体教学可谓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它能为古诗词教学锦上添花;运用不当,也可能会成为古诗词教学的绊脚石,其关键取决于老师是否能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