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1
【关键词】思想品德;有效课堂;体会
“有效课堂 ”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实现上述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认知因素,以及学生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使学生易接受知识与内化知识。从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兴趣去读、去学。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1营造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以说,人们在心理上往往趋向于轻松愉快而躲避紧张压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深入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老师要改变思想观念,转换角色,从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援助者,放下架子,要学会热爱、尊重学生,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一种宽松的、愉快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1.2视频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在每堂课教学之前,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比如:我在上七年级思想政治课上册“意志品质”的内容时,在课堂教学伊始,首先播放了一段孟佩杰“带着瘫痪母亲上大学”的先进事迹视频,接着设问:从孟佩杰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学生自由发言后引入新知。当然,引入新课的方法还很多如:案例引入、故事引入、名言导入、小品表演。
2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目标
这里的学习目标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的。学习目标应该全面、明确、具体,同时,目标之间的联系应该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层深入的。
3培养问题意识,引导思考,提高能力
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问题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的这一过程相一致,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3.1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我在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总是鼓励学生将经过思考之后仍存在疑惑的问题汇总,上交,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倡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一应该成为我们课堂的主流。
3.2注意做示范,引导、渗透、实现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例如:我在教学“直面挫折”的知识时,播放了曾当选“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洗脚妹”。——刘丽的先进事迹及有关图片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提出问题。学生发言非常活跃,问题百出。有的问:什么是挫折?有的问:挫折有什么作用?有的问:面对挫折应有何态度?有的问:我们如何战胜挫折?等等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我注意做示范,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同时也要求学生遵循其方法,自己找出矛盾,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七年级下册“自尊自信”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懂得做人必须有羞耻心,能够识别什么是卑下的行为,学会节制自己,拒绝卑下,维护自尊。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自尊心是人进步的动力。自尊能够推动青少年蓬勃向上、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自尊也会阻止人去做损害自尊的卑下的事情。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即自尊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格是健康人格,什么样的人格是不健康的,健康人格为什么必须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这样示范引导,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从中学到提出问题的一点方法。总之,让学生有“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政治课,也要“思维”。没有思维,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导致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抑或死记硬背、“消化不良”。记住:教学过程一定意义说是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之过程。
4引导讨论,感悟道理
讨论是思维碰撞出火花的基石,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的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研讨意识,在学习中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初中政治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讨论,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促进体验,加深学生明辨是非曲直,获得道德认知,形成道德素质。比如,七年级上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节要让学生认识“如何做到换位思考,相互支持?”懂得“换位思考,相互支持,与人为善”的道理,主动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教师设置了两个情境,然后再组织其他各组的同学一起来讨论。情境一:开学发书,小王同学拿到新书发现有一页破损很想给后面的同学,但他想后面的同学不会要的,于是,他自己要了。问:小王的做法对吗?假如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情境二:一位老师在上课,而有几个男同学有的在教室后面溜达,有的扔粉笔头,有的讲小话。问: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有何感受?这几个男同学的行为给你什么启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思维层面、思维的方式得以相互补充,从深层次上体现了教学的互动。学生就从实质意义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反映出的是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开放的、张扬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会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机。
5让学生从实例或事实中概括归纳结论
思想品德课有其自己的学科特点。要学好其需有一定方法、能力,其中,概括归纳结论是学生应备能力之一。因此,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很重要。教授“法律的特殊性”时,指导学生阅读原自治区主席因贪污受贿,数额巨大受法律严惩的案例,并引导学生观看其被法院现场受审的图片。学生善于抓关键词并体会,仔细观察图片中人、物、表情等,学生很快概括归纳结论: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来实施的;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的课堂效率。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教育部出版
[2]《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大出版社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2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预设 生成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预设是手段,生成是目的。教学需要生成,也需要预设,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生成实现价值。《思品》课的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序曲,它体现了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但不能刻意追求预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某一主题下充分参与、体验,在自己回味、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通过这些活动达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的目的。
一、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没有预设就没有秩序,没有预设就没有规范,没有预设就没有确定性。教师预设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包括对课堂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与相关的应变策略。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自我第三课《珍爱生命》,除教材书编排的图片、主题文、旁白、小资料对话外,教师还设计了一组幻灯片,学校花圃里的一株被同学折断的花枝,正在向同学哭诉他的不幸遭遇,并向同学们求救。教师通过这组图片中的一些对话,让学生懂得学校的花圃为我们的学习和学校的环境起到了美化作用,懂得植物和人一样,都是独立的生命体,要相互关爱,应当珍爱他们、珍爱生命、肯定生命、尊重生命。这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动植物,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出现哪种情况,每种情况应如何处理,并事先做出相应的安排,但教案不应是僵化不变的,而应该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二、创设情境,催化生成
精心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感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孕育道德情感的土壤。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情境,导入新课,揭示主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只有精心创设情境,才会在课堂上催化生成。
三、弹性预设,动态生成
苏霍娒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存在于能遇见到所有细节,在于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树立预设迎接偶发事态的心态。教师要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了解的学生水平、思维特征等情况预先设计的预案,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只有这样设计课堂教学,才不会在课堂中手足无措。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第一课《爱在屋檐下》,大家都在夸自己的爸爸妈妈怎样工作,怎样关爱自己,怎样为自己付出了许多辛苦,自己要如何敬爱自己的父母,一位学生突然说:“我恨我的爸爸妈妈!”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了。原来这位学生两岁时,父母离异后就双双外出,后来都在外地建立了家庭,再没有管过他,他是由奶奶一手带大的。我走了过去,轻轻地抚摸着这位学生的头说:“那么,你现在就说一说你的奶奶吧。”当这位学生夸完自己的奶奶后,老师把学生的头揽在自己的怀里,亲切地说:“孩子以后可以把我当成你的妈妈,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委屈,你都可以找我说,好吗?”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掌声。
四、捕捉契机,及时生成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头脑。教学是一次次活跃思维的碰撞。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和充满变数的,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不曾预设的精彩,教师应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的一颗流星。教师要启动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教学即兴预设,促进教学的进一步生成。
五、整合资源,有效生成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3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中的偏重教学预设,忽视课堂生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教学内容,忽视教学情境的设计,甚至对教学中出现的超出了教师预设的情境采取回避的态度。笔者在教学中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提出或讨论的问题超出了教师的教学预设,使教学预设难以顺利实施,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时,我们的教师往往会马上“纠正”,有的甚至强行将学生牵回到教师预设的“正轨”上来,将答案拉回到“标准答案”中去。出现这种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学指向依然不是学生的“学”,而是老师的“教”,教学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被禁锢,而且教师的教学也必然失去创造性和灵活性,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难以得到根本改变。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所谓预设,顾名思义,就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而生成是指生长与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生生活动中超出预想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两个要素,预设与生成是相对而言的,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课程预设在前,课程生成在后,生成以预设为前提;课程预设具有导向作用,精心的预设能为生成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但最终预设要服从于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对落实新课改精神,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预设与生成在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前预设和课中生成的动态过程,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然而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教师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只有充分的设计,才能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和处理突发事情的应变能力,从而使教学主体和主导关系明晰,作用凸现。但预设也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而应是多维、灵活的、开放的设计,在课堂中即使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自己也应该尽快想出应对的策略,从容化解。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及时捕捉各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信息资源和发挥临场应变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选择两个教学案例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案例一:我在讲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追寻高雅生活》一节课时, 为了探讨“陶冶高雅的生活情趣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这一知识点,我列举了两个名人的幽默话题进行讲述,同学们很快地归纳出: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条件。可能是我列举的幽默话题使学生来了兴致,只听下面有学生在说,老师,再给我们讲几个类似的幽默话题吧?这下可坏了,我的教案可没有预设第三个这样的幽默话题啊,我一时慌了,一下没能想起幽默的故事,于是镇定地对同学们说,你们自己课后到课外书上去找吧。我偷偷地瞄一眼那几个提问的学生,只见他们无奈地摇了摇头。我没有顾及这么多,接着我开始讲下一个知识点。案例二:为了说明“培养正当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兴趣、爱好,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起点”,我列举了几个事例要求学生辩一辩:好奇心强=好事?坏事?通过辩论,同学们都能明白:培养正当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兴趣、爱好,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起点。正当我要讲述后面的内容时,突然一个“调皮”的学生问:老师,打牌和搓麻将是不是属于高雅的生活情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都来了兴趣,接着马上有学生说,有句流行的话“中国十亿人民八亿赌,还有两亿人民在跳舞”。这种现象又如何解释呢?这可如何是好,我在预设此案例时,并没用想到会生成出这种问题,我迟疑片刻,最后以幽默的话题圆了这个场:如果真的是“十亿人民八亿赌”,那应该值得开香槟庆祝才对,至少说明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确有钱了,不是五十多年前赤贫如洗,身无分文,穷得像鬼的状态嘛。没想到我的回答竟得到了学生们雷鸣般的掌声。这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既有成功又有遗憾。成功之处是我在讲述案例二时灵活地应用了课堂的教学机智,遗憾的是在讲述案例一时,可能是因为心慌,一时竟未能想出一个幽默的话题来满足学生的要求。“课堂应是向未来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却没有激情的行程。”
因此,当课堂教学出现预设和生成不相符合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成观点,认真听取他们提出的见解、看法,同时让学生尝试“在问题中找问题”的方法,或由师生共同探究,寻找切合实际的办法和途径,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预设和生成真正做到和谐统一呢?
三、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教师应该做好以下方面
1.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处理好预设
教师在预设中要确定好教学目标,梳理整合好教材,设计好教学环节、情境问题、教学方法,考虑好学法,选择好所需课件,思考怎样明理导行等。一个好的预设必须在课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在教学环节上不要那么“饱满”,要有弹性、有留白。使学生拥有尽量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思维类型等实际状态,预测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尽可能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加以推测,然后针对容易引起争议的重点环节进行多角度设计,做出多种假设,为巧妙应对做好准备。预设的情境、选择的素材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问题设置要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样互动才能进行,才能为生成创造条件。
2.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创设一种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师生、生生才能在“对话”和“互动”中实现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经验的共享、理性的升华。面对学生迸出的思维火花,教师如果搞“一言堂”,剥夺学生的发言权或让某些学习好的同学“独霸”课堂,那么课堂教学就无法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话语权,要以一个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去关心自己言行有什么不妥,不用太在意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而把注意力全集中在思维加工和探索创造上。学生在这样安全的心理环境下,才会真正的“敢动”。
3.关注课堂表现,捕捉生成资源
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捕捉生成性课程资源,那它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把心思放在教材的内容上,而应该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要用自己的教育机智、用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在活动中去发现、捕捉、吸纳、整合信息,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而夯实观点,培养能力,提升道德情感,升华德育目标。
4.注重学法指导,实现师生互动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4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谁都会写教学设计,否则如何教学?但仅仅会写是不行的,我们应该思考:什么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是高效的教学?怎样从为学生终生发展的目标去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有效的教学至少包含三层要义: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指向性”。教师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教学建立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之上。二是指明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这些,才会主动参与学习。三是要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上领会体悟知识,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它要求老师关注学生,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德、智、体、美、劳的发展,还包括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即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应当是生命的整体生成,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经历生命的历程。
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在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对教学设计的各个基本要素进行教师个性化设计,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为任务的教学准备过程。
本文结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身边的侵害和保护》加以阐述。
1.要在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
理念明示方向,决定行动。教学设计主要是教师个体脑力劳动的产物,什么样的理念决定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也就直接决定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要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教学设计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构建新课堂教学结构,预设生成,促成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场。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都要基于对教材、对学生情况的全面分析。教学设计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问题的设计、学生活动方式的制定,教者都应当进行细细的思量,思考学生喜欢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力争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解读教材、分析学情,整合教学目标。
如果说好的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前提,那么教学目标则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因为教学目标表明了学生学习之后要达到的“目的地”。适切的教学目标,可避免教师的时间、教学设备、教学经费的浪费,可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可增强教师的成就感,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之一。教学目标应当是基于教材和学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整合的三维目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才是教材的主人。一方面,教师要钻进教材,对教材要有自己的解读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师要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和学生实际经验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新课程下政治课堂的有效教学设计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创新意识,用好教材,同时提倡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教师要能把握教学灵魂,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如前所述,本课在解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在一起的三维教学目标。所谓整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不仅要关注“合”,更要重视“整”。即融汇三个角度的具体目标,把三个角度的目标用较为精炼的语言融合在一起。
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如下。自学目标:通过搜集材料和自己的经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未成年人的侵害事件(知识与技能)。情景研讨目标:(1)通过一则有关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数据的出示(过程与方法),导人课题,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受到心灵的震撼,引起对身边侵害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2)通过学生讲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的侵害事件,让在座的学生感受到侵害的危害(知识与技能),从而重视这些侵害,意识到未成年人易于受到侵害的原因,初步树立起要防范侵害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3)通过学生讲述已经受到的保护,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未成年人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保护(知识与技能),并由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初步解读(过程与方法),从而使学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进而意识到自己应负的责任(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目标,整个教学的思路已一目了然,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3.要花大力气去提炼教学主线索,抓住重点。
传统的教学过程设计就像是课堂实录,无视学生的生命存在。每一细节的设计都非常详尽,甚至把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设置得天衣无缝,学生的学习行为被限制在一个又一个周密详尽的教学环节之中,上课成了教师演示教案的过程。这样的设计,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扼制生命和智慧的成长。
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了导入、身边的侵害、身边的保护、自我保护莫要忘等四个板块,并与板块相对应设置了四个教学情境,设计了相对应的几个问题:
(1)数据揭题。出示一则资料:据国家儿童少年“安康”计划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等非正常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消失。问:这给我们什么启示?(2)身边的侵害。情境出示:2009年6月27日,胶州市17中一个学生由其家长陪同返校时遇车祸,经市第五医院全力抢救无效身亡。侵害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请问:你知道哪些未成年人受侵害的事件?这些侵害来自于什么?侵害会造成什么伤害?(3)身边的保护。你能举例说明你已经受到的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保护吗?网上浏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特别关注其中的第二章家庭保护、第三章社会保护、第四章学校保护、第五章司法保护。(4)自我保护。莫要忘阅读书上关于“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活动”相关链接。问:既然有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保护,为什么还要掀起让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活动呢?如此等等已经清楚地揭示了本课的教学主线:作为未成年人由于自身的特点很容易受到侵害,这种侵害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和一些意外事故甚至还包括不良思想对我们的影响。这些侵害发生后,会对我们未成年人的精神和肉体产生较大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学校、社会给予未成年人以充分的保护甚至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因此,我们未成年人应当重视侵害,避免侵害,珍惜拥有
的保护,时时保持感恩的心态。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家庭、学校、社会的保护可能会不及时、不到位,因此更要注意自己保护自己。每个板块本身有详有略,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在资源的运用、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教学方式上都进行了重点而精心的设计。在这样的设计下,教师抛开无形的束缚。跟着学生的思路,与学生真诚对话,学生也能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教有所得,学有所获。
4.要留出弹性区间,注重预设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在预案设计时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必要的条件。本课在执教过程中,当问到我们受到的侵害有哪些时,学生回答了有的未成年人受到社会不良思想影响而走上歧途时,我马上意识到虽然这种侵害是来自社会的,但学生往往只会联想到有形的伤害,而无法想到还有一种冷暴力造成的更大。于是抓住这一细节,进行了以下的教育:
师:他刚才讲到了不良思想侵害,不良思想对我们造成什么侵害?
生:心灵、精神的伤害。
师:确实有的时候,我们往往注意到侵害对肉体造成的伤害,而往往忽视对精神的伤害,你们知道什么叫校园冷暴力吗?
生:冷暴力?
师:冷暴力是一种言语的伤害,如,排斥某一位同学,虽然你不打不骂,但事实上已经对这位同学造成了伤害。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生:感受不到班级的温暖。
生:可能会仇视社会。
生:可能会出现第二个马加爵……
师:让我们真诚地对待身边的同学,让人与人和谐相处。
上述教学中的即时生成离不开教学的精心预设,如果在设计当初就把每一个环节全部细化的话,就不可能有这种即时的教育和对教学内容的深化。教学设计重全程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这样的教学设计留下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产生灵感,课堂才可能成为师生的舞台。当然,课堂的动态生成还需要教师有广阔的视野和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
一堂课上完后并不意味着一个教学设计的完成,要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师还要及时进行反思,在下一轮的教学中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进而提高设计水平。
5.在反思中改进完善教学设计。
一堂课后总会有所收获,收获的同时又总是伴随着遗憾。教学是一门令人遗憾的艺术,教无止境的意思大概就在于此。教师只有根据教学情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得与失,在教学中经常问一问自己:哪些教学行为及其观念是正确的,为什么?哪些是不正确的,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办?这样才能扬长补短,使教学设计不断改进、日趋完善,才能使自己走上教师专业化的成长道路,才能在课堂上听到生命成长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