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1

1.1娱乐教学方法。娱乐教学法就是采用一些娱乐学生的手段,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来,打破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其不仅适用于外国文学的教学,而且还可以适用于与其他各学科。例如,教师在讲解《哈姆雷特》时,可以采用娱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小说,故事情节比较复杂,人物众多,并且人物的心理变化也非常大,所以,对于没有看过《哈姆雷特》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片空白,仅仅依靠教师对学生的讲解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就可以采用连线式的娱乐方法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梳理。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哈姆雷特》里的主要人物,再通过提示,让学生对人物、性格、场景进行连线。通过连线使学生对人物进行梳理,然后再由教师为学生讲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此一来,学生不但不会对文章里复杂的人物感到烦恼,反而使学生很兴奋,从而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2替换的教学方法。替换的教学方法就是转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当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学习感到疲倦的时候,教师可以编制一些顺口溜或者设定一些小故事,来替换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讲话》这篇文章时,恩格斯的演讲稿既饱含着对马克思的深切悼念,又有对马克思的称颂,但是文章的主要思想还是表达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然而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只能够了解到对马克思的称颂和悼念,而无法体会到二人之间的深厚情,不能从根本上把握文章的主旨。所以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可以先为学生讲述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然后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失去友人的心情;最后教师可以编制一个顺口溜:“一八四一年,我们第一次相遇,四十年的风雨与共,为了革命聚少离多,每天通信问候,直至疾病缠身,真实的友情来生再续。”将这句话作为开场白,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想象,使学生沉浸在恩格斯的这种情感中,抓住了文章的重点,从而实现了外国文学的教学效果。

2、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的评价方式

2.1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听到的课程内容,以及自身所掌握的情况,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所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二是教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客观全面的评价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是否科学得当,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改正。

2.2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方式。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指教师在课下,听取听课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然后对自己做出评定的方式。一般教师的自我评价有以下几个标准: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的精神状态是否处于最佳的时刻;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是否对语文课文走过深入的研究,是否熟练掌握教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对学生的测试和作业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课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章的主旨。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2

“讳饰”修辞是指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用含蓄、婉转的语言把本意暗示出来,使之意在言外的一种修辞方式。如我们生活中把怀孕说成“有喜”,有些老同志把自己的死说成“去见马克思”等就是用了这一修辞。

“讳饰”一般可分为美饰和掩饰两种。

一、美饰就是因犯忌怕说而改用别的话加以装饰美化。如: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句中的“停止思想”、“安静的睡着”、“永远地睡着”,都是指“死”。对于马克思的死,恩格斯不忍心直接说出,因而用了讳饰手法。这样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来,又符合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心愿。

2、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百合花》)

句中的“彩号”即“重伤员”。用“彩号”二字替代,可见作者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

二、掩饰就是遇到犯忌触讳的事改用一种模糊的说法去掩盖。如:

3、凑近一看,见她脸上流下来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红了,眼睛已经闭上。我知道他不行了,才赶忙跳出门外。(《谁是最可爱的人》)

句中的“不行了”在这里的意思是“死了”,无法救活了,有了前文的交代——“她脸上流下来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红了,眼睛已经闭上”,这个意思就可以理解了。

4、“祥林嫂?怎么了?”

“老了。”(《祝福》)

句中的“老了”即“死了”。因鲁府的忌讳颇多,那些不吉利的话不可直说。为了避讳,短工们把祥林嫂的死说成“老了”。

5、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病就好了。”(《药》)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3

纵观高中历史教材,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历史之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透露着人性之美,“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渗透着法律之美,“开辟新航路”闪现着探索之美,“祖国统一大业”闪烁着统一之美,“辉煌灿烂的文学”散发着艺术之美……高中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欣赏气势恢宏的万里长城,发现神秘大气的金字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比如,在学习“‘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这节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急于讲课,而是先讲述了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并总结道:“同学们,商鞅徙木立信是为了告诉百姓变法是说一不二的事,商鞅在民众中树立起诚信的形象,为推动变法顺利实施奠定基础。我们应该看到诚信的力量,并将诚实守信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商鞅变法的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商鞅变法的前因后果,同时,唤起了学生的诚信之美。

2引入现代化教学设施,引导学生欣赏历史之美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引进,丰富了历史课堂教学,使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变得有声有色,逼真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知逝去的历史,烘托出浓厚的审美氛围,为学生欣赏历史之美奠定了基础。比如,在学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单元的时候,可以拿出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播放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通过声色俱佳的视频播放,带领学生回到那个特定的二战年代,感受那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从中发现和感悟二战的残酷。尽管二战是残酷的,但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战乱中的人性之美,尤其是当辛德勒说:“IfIjust……Icouldhavegotmore.IfI'dmademoremoney.Ithrewawaysomuchmoney.(如果我的生活不那么奢侈,我可以再多救些人,如果我再多赚点钱……我太荒唐挥霍了……)”,我们可以在残酷的战争中发现人性的光辉,引导学生既要全面认识历史,又要从积极的一面欣赏历史之美。

3整合多个学科,引导学生感悟历史之美

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都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由于历史教材的局限性,对于历史事件的介绍并不那么全面,这就需要历史老师整合多个学科,尽可能的在学生脑海中还原真实的历史,引导学生感悟完整的历史之美。比如,在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完整的了解相关知识,历史老师不仅要讲解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马克思的相关知识,还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的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马克思的伟大革命历史成就,同时可以结合政治学科中的“哲学”探析马克思的哲学成就,通过整合多个学科,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马克思其人其事,从而感悟马克思取得成就的深层次原因,感悟历史之美。

4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历史之美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只可以凭借自己对历史的了解来想象当时的境况;历史也存在于现实,我们能够从历史遗迹中探寻历史的踪迹。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的展览馆、博物馆、历史古迹中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在历史遗迹中体验历史之美,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怀抱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5结束语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4

一、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点

例如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就可以联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比较点可定在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上。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比较,还可以与刘鹗的《明胡居听书》中音乐描写作比较,比较点可放在形象的比喻和侧面烘托等。

二、精读作品找出其异同点并探究其原因

例如同是名家词作《卜算子・咏梅》,可比较与陆游两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就可上升到对两人时代、环境、世界观的本质差异的高层次的理解上。

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概况可有三种情况。

1.同中求异。例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可选择贾谊的《过秦论》与之比较,两文都是史论,立意都是借古讽今,劝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两文均采用评述结合,但他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妙,具体表现有:(1)结构安排不同:《过秦论》采用两段式结构,第一段记述自秦孝公始至秦二世末由弱及强,由强到弱而灭亡的过程;第二段通过对比分析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六国论》采用三段式结构,第一段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段用具体事实证明论点;第三段在前二段的基础上引出教训,警戒后人。(2)组材顺序不同:《过秦论》以时间为序,《六国论》以事物的类别为序。(3)表现手法侧重点不同:《过秦论》采用先述后评,以述为主;《六国论》则先评后述,以评为主,边叙边评。(4)评论点位置不同:《过秦论》在文后,卒章显志;《六国论》在文首,开门见山。明确两文异同点,就有利于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对指导学生写评论练习也大有裨益。

2.异中求同。同类题材可以出现在不同体裁的作品里,而相同或相似的表现手法也可以为不同的体裁的作品采用。对不同文章的某些部分进行异中求同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某些规律。

针对相同话题或内容,经过比较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例如,就“死亡”而言,虽然表达的感情是相同的,但讳饰的语言不同。(1)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是这样来写马克思之死的:“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2)黄宗英写演员赵丹的死:“一个演员毕生塑造角色,而时代也塑造了他自己。他是在知心的观众欢迎的掌声的殷切期待中,落下了生命之幕。”(3)对音乐家聂耳的死是这样描写的:“以23岁的青春年华,过早地写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在这些语境中,“停止了思想”“落下了生命之幕”“写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的讳饰语不仅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包含了人们何等沉痛的哀悼之情。

3.相似中求异同。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点之间有相似但又有区别,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加以比较分析。例如在修辞教学中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在词语教学中近义词的区别;在诗歌教学中同题材诗的赏析;在散文教学中以《我的母亲》为题的就很多,如、邹韬奋、老舍、丰子恺都写过,以《雨》为题的,巴金、郁达夫、阿灵、周立波等都写过。这些内容既有相似又有异同,仔细比较,受益无穷。比如以前的课本中有三个典型的说客形象:《赤壁之战》的诸葛亮,《毛遂自荐》中的毛遂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蒋干。三篇课文文体不同,风格迥异,对三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各尽其妙。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5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中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语文教师是有所作为的,并就此作过一些探索。

1 挖掘教材进行人文教育

“文学即人学”,高尔基的这句名言道出了文学与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教材选编的大量文学作品都是极具人文性和艺术性的佳作。学生通过这些作品的浸染,受其形象的影响,日积月累,自然能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月色下的荷塘,故都的秋,这些让“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自然景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些余音绕梁,激起心潮的动人旋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爱情;这些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素材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项脊轩志》中的“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荷塘月色》中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是多美的自然景色。

高中语文课本,内容丰富,蕴涵着多方面的思想内容,因此,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挖掘其内涵,并适当拓展延伸,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启迪。例如学习演讲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要让学生了解恩格斯同马克思之间情同手足的战友关系,更要理解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杰出贡献,学习他崇高的人格品质,使之成为中学生心目中永存的光辉形象。当师生共同剖析“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时,再适时介绍马克思拥有的哲学博士头衔,凭他的渊博学识,完全能够衣食无忧的,可是他却选择了同资产阶级和不合理的制度开战,宁愿颠沛流离,这是多么巨大的牺牲精神啊!其高尚的人格和磊落的胸怀可钦可佩!联系当今“感动中国”的人士,说明人类生生不息,为他人为社会造福的思想永不磨灭!语文教师要把握教材的人文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立足课堂教学,培养人文情感

人文情感对人的影响往往是终生的,不可低估。人文情感的教育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并有效地在教学中予以实施。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用多情的心去感悟,用多情的嘴去抒发、用动情的话语去感染学生。《孔雀东南飞》中催人泪下的夫妻情;“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别离情,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极好材料。我让学生反复吟诵,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还通过字、词、句及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把人文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分析中。如讲授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悲愤”这一厚重而又深广情感的外在形象意义;烈士们在弹雨中殒身不恤的“事实”等。引导学生联想到历史上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仁人志士。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头脑去审视作品中的善恶美丑,培养起人文素养。

语文课堂上,还要注意时时唤起学生做人的良知,让善与爱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把残疾人的痛苦抒写得淋漓尽致。一个人一旦得残疾,就丧失了部分生活权利,如果再无出路,让他们陷于绝境,就很可能由绝望而至轻生。社会应该以母亲的心关爱他们,让他们也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残疾人也有成就感,只要根据他们的条件,提供适当的发展空间,他们是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有些人甚至能做出杰出的贡献。我们应该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决不能歧视冷落残疾人,应该给以更多的关爱。

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有浪漫的爱情故事,有动人的传说,有精妙的哲理,有振奋人心壮举,有气壮山河的壮美诗篇,这些给我们提供了在课堂上实施人文教育的可能。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深思的。

3 创设机会表现人文精神

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就得让学生有机会表现人文精神。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文精神,那就要给学生创设关心人的机会。 如 在讲授课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时我开篇用几幅动物图片来体现动物的亲情关系然后引用四川地震中那个母亲留给襁褓中的孩子未发出的短信的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的亲情之爱,讲课过程中用阎维文的《母亲》这首歌做背景音乐,分析文中母亲的伟大,学生大受感动。然后再让学生交流自己与母亲的故事,唤醒他们的孝心。最后在满文军《懂你》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学生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学会了珍惜亲情和懂得了母爱的伟大。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人文教育的升华。

一个人的情感可以从外部事物、他人的情感来获得丰富。我很多时候都有感情地导读课文,有时候还伴以名曲,如朗诵《再别康桥》时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音乐;朗诵《孔雀东南飞》时伴以名曲《化蝶》。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

英国有这样一句谚语:一夜之间可以造就百万富翁,培养一个绅士则需要三十年。如果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培养了很多的“富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就会培养出更多的“绅士”。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都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么,语文学习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秦训刚、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邢永富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 苏立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6

一上台便向听众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请听众与演讲者一道思考,这样可以立即引起听众的注意,促使他们很快便把思想集中起来,一边迅速思考,一边留神听。听众带着问题听讲,将大大增加他对演讲内容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但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滥,应围绕中心,饶有趣味,发人深省;如果问得平平淡淡,不痛不痒,反而弄巧成拙,失去这种开场白的优势。

例如:题为《讲真话》的演讲稿就采用了这种开场白:“同志们,首先请允许我冒昧地提个问题:在座的各位都讲真话吗……”此问让人为之一震,也切中正题。

又如:《人才在那里?》演讲稿的开头:

人才在哪里?人才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十二亿人民中间,在当今改革的激流里,在你们——我尊敬的听众之中。

这个开头既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又缩短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建立了一条很好的友谊纽带。

2、新闻式

演讲者首先当众宣布一条引人注目的新闻以引起全场听众的高度注意。

例如:《文明古国的悲哀》演讲稿的开头用得就是新闻式:

“据一家国家级的报纸报道:在国外,几乎所有国家的公共场所都专门贴有用中文写的告示牌——请不要随地吐痰和乱扔果皮、纸屑。朋友们,这并非是一件正常的小事,而是对号称文明古国的子孙们的一种讽刺。”

这样的开头,一下子就使听众为之震惊,并对事态关注起来。但这种新闻首先必须真实可靠,切不可故弄玄虚,否则,愚弄听众只会引起反感;其次要新,不能是过时的“旧闻”。

3、赞扬式

人们一般有听表扬语言的心理,演讲者在开场时说几句赞扬性的话,可以尽快缩短与听众的感情距离。但要注意分寸,不然会给人哗众取宠、油嘴滑舌的印象。

4、“套近乎”式

演讲者根据听众的社会阅历、兴趣爱好、思想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描述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或学习工作上遇到的问题,甚至自己的烦恼,自己的喜乐,这样容易给听众一种亲切感,从而产生共同语言,双方的感情距离一下子缩短了。

5、悬念式

也叫“故事式”,就是开头讲一个内容生动精彩、情节扣人心弦的故事或举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来制造悬念,设计的一种情境,一种氛围,令人神往,令人关注,使听众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深表关切,从而仔细听下去。

6、直入式

这种开头的方式是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单刀直入,直截了当接触演讲的主题。如《下一个》演讲稿的开头“当球王贝利踢进一千个球时,有位记者问他,‘哪一个最精彩’贝利回答说:‘下一个!’努力追求‘下一个’,是优秀运动员和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的共同品格。”:

7、道具式

又叫“实物式”,演讲者开讲之前向听众展示某件实物,给听众以新鲜、形象的感觉,引起他们的注意。实物可以是一幅画、一张照片、一张图表、一件衣服等。

8、幽默式

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新奇贴切的比喻开头,既能紧紧抓住听众的心,引人发笑,又能活跃会场气氛,让人在笑声中思考。

9、忠告式

演讲者采取郑重其事的态度,向听众讲明利害关系,以引起大家的警觉,从而增强演讲的实际效果的一种方式,一开始就讲出了事态的严峻,引起了听众的注意和警惕,使听众产生了急于欲听下去的迫切感。

10、渲染式

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听众相应的感情,引导听众很快进入讲题的开头方法。

例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开头:

“三月十四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开头,只用短短的两句话,便把听众引进了一个庄严、肃穆、沉痛、对革命导师敬仰的气氛之中,有利于听众接受演讲的正文所欲展开的谈论。

11、名言式

格言、谚语、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等,具有思想深邃和语言优美的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青年人更有魅力。若能适当的运用名言作为开头,也可以收到好的效果。但并不是凡引用名言作开头都有好处。那些司空见惯,为青年所熟知的名言,经反复引用后,往往便给人俗套之感,使听众觉得你的本事不外乎会背《名人名言录》而已。这样不仅不能起到吸引人的作用,使得全场嘘声四起。引用名言,要让听众有回味、咀嚼的余地。哲理性要强,但不要太深奥莫测,甚至晦涩难懂,应当注意语言的通俗性。

如《走自己的路》演讲稿的开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开头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含义深邃而又必然地引出下文。

12、即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