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发展战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发展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发展战略

体育发展战略范文1

关键词:体育产业;挑战;机遇;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4日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背景

在新常态时期下,我国经济进入产业转型、结构升级期,一产、二产、三产的内外结构在不断优化。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期,体育产业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已经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同时,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体育产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产业之一。发展体育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以北美、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例,体育产业总值占GDP的比重平均在2%以上,全球体育产业的年总产值超过1万亿美元,且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而中国体育市场的开端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使体育产业真正走向市场化则要从1993年算起。1993年6月,在南京首次召开了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会议,这为以后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纲要和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发展目标和道路,我国体育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2014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对于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也将以此为突破口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此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机遇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内在管理机制、体制不合理。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体育产业才真正步入市场经济中。各项体育赛事逐渐建立起职业化体系,走向市场的步伐也在加快,体育产业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窗口期”。但是由于我国体育市场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行业内部受管理机制和体制的影响较大。以国家体育总局为例,其内部机构设置了体育产业处,但在很多地方体育产业发展还未纳入到其体制中,也就不存在相关的部门,这使得当地体育产业边缘化,难以发展。在社会上缺乏必要的行业组织和协会,即便存在,也仅是名义上的管理,多是以企业俱乐部联谊性的机构,对体育主体难以起到制约性作用,也很难有效联系市场和政府,所以如果体制机制等上层建筑未见变革,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依然受到极大地限制。

2、专业人才缺乏,配套设施不完善。我国拥有13亿人口,市场广阔,但是在体育人才方面仍然有巨大的弊端。以女足为例,我国现役女足运动员注册的人数仅为5,000多人,而日本女足的注册人数达到了3万人,这一数字已经接近我国男足的注册人数,这仅是体育产业中专业化问题的一小部分。首先,由于职业运动员的缺乏,很多体育项目也难以发展,更谈不上产业化;其次,目前我国从事体育产业的主要是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虽然他们熟悉体育工作,但在经济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也难以走上体育产业化的道路;再次,我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多的差异。首先是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中西部地区投入力度大,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更为健全;其次从投入主体看,我国体育基础设施投入的主体中以个人和机构捐赠为主,政府财政拨款有限,缺乏相应的投入机制;最后,从人口与器材的配比来看,我国多数地区存在一项体育设施要满足几个社区、几千居民需求的状况,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建立一整套的人才机制和投入机制,才能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2013年我国体育产业年产值为3,136亿元,而我国2013年GDP总量为560,868亿元,体育产业仅占GDP的0.68%,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极小。同时,我国体育产业仍是以体育用品服装制造为支柱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内部企业以同质产品进行竞争,这极大地增加了行业内部的竞争,不利于企业间的平衡发展,也使得整个体育产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另外,从地域上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成两极分化的形式,东部一二线城市最为发达,中西部较为落后,甚至在很多地区没有体育产业的概念,这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

1、从政策层面上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一直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十二五”提出:要发挥体育创新驱动的作用,让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2014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扩大我国人均体育锻炼面积,活跃体育的社会氛围,力争在2025年体育产业总体规模超过5万亿元。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污染小、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完全符合新常态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政府大力支持的朝阳产业,其发展的机遇不言而喻。

2、从社会层面上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有其广阔的市场基础。在我国近14亿人口的群体中,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各个年龄阶层都不一样,各阶层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也各不一样,如老年人倾向于锻炼成本低、有利身体健康的保健运动;中青年人则比较倾向于健身类活动;而青少年族群更倾向于球类运动。近几年,由于居民对各种体育活动的追逐,不少国外较流行的体育活动也被引入到国内,如铁人三项、射箭、棒球等,这不仅满足了居民对体育类产品的需求,也丰富了我国体育类产品的结构,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需求推动供给的增加,这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会。

3、从全球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看,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美国的体育产业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已经达到3%。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的体育占GDP比重均超过1%,目前中国体育产值占GDP的比重仅有0.68%。以体育赞助为例,2014年全球体育赞助市场增速为13.2%,远高于GDP增速的2.8%。而在亚太市场,体育赞助市场增速为15.4%,GDP增速为4.1%,是GDP增长的三倍多,可以看出体育产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所以“十三五”时期,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机遇大于挑战的,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不断创新,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体育产业的经济贡献率,发挥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三、促进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机制,盘活市场。政府要继续下放权力,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放宽体育赛事的举办权,创新机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要继续推进职业体育改革,培育新兴体育赛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体育行业,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推动新兴体育赛事的发展,职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以市场主体参与为主,政府监管为辅,让各种体育资源“活”起来。同时,要借鉴国外体育发展的运行模式,不断改造现有固定的体育比赛制度。

(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体育场馆是当前发展体育事业的主战场。发展体育产业,必须坚持以场馆为阵地,举办好相关体育比赛的同时,延伸产业链。第一,要搞好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场所建设;第二,要对场馆进行公司化的专业管理。经营场馆必须要坚持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以公司化模式运营场馆,坚持市场主体机制,创新营销模式,提高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引进国外高水平比赛以及新兴赛事活动,通过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创新,满足群众对体育赛事新的需求;第四,最大限度地开发体育表演的商业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体育商业活动中来,同时激发民间资本在体育产业上的运用。

(三)完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体育活动的核心是人,因此专业人才是盘活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要把我国体育产业做大做强,就必须拥有一批具有专业体育素养和体育管理的人才,不仅是体育比赛的职业运动员,体育比赛的组织者也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去带领。此外,相关的中介服务也是必要的。体育比赛的组织、体育活动的引进等都需要专业的团队去完成,体育中介则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当前体育产业发展中急需加强的。专业的人才队伍是整个体育产业的无形资产,因此我们必须以此为核心,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和引进机制,是我国体育产业走向规范化的重要一步。

主要参考文献:

[1]甘刚.论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J].经济师,2007.4.

[2]邢尊明,程一辉,扈伟,孟庆光,陈洪淼.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实施进程、特征分析与推进策略[J].体育科学,2014.1.

体育发展战略范文2

关键词:吉林;冰雪体育产业;战略

本文为吉林省体育局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北京成功申办2022冬奥会背景下吉林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7日

一、前言

吉林省是冰雪大省,冰雪体育资源极具优势。尤其是北京申奥成功后,吉林省政府高度重视冰雪体育的发展。2016年9月,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贯彻落实关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和“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2022年北京冬奥会历史机遇,以满足冰雪消费需求为主线,以冰雪旅游为主体、冰雪体育为基础、冰雪文化为引领,强化冰雪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长白山国际冰雪品牌,努力把吉林省建设成为中国冰雪产业大省、冰雪旅游强省和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2022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冰雪体育的发展进程。

二、吉林省冰雪产业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吉林省冰雪旅游的自然资源优势。吉林省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冰雪运动区域,全省降水5~8个月是以固体形式降落,在10月、11月或2月、3月出现最大积雪深度。由于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寒冷漫长的冬季以雪质好,气温适中,风速小且全年日照2,200~3,000h等特点成为冰雪体育旅游资源的形成不可或缺的重要气候条件基础。

2、冰雪体育品牌的优势。吉林省冰雪体育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打造了很多享誉国内外的冰雪品牌,也成为吉林省的冰雪名片。如,吉林的雾凇冰雪节、长春瓦萨国际冰雪节,这些品牌诠释了吉林省冰雪文化内涵,展示了吉林省的冰雪艺术魅力。

3、市场化运作冰雪体育旅游项目经验的优势。吉林省政府积极鼓励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者独立经营冰雪旅游项目,吉林松花湖万科滑雪场、长白山万科滑雪场就是典型的民营企业投资兴建的具有国际水平的高质量的滑雪场,经营模式和理念先进,企业效益良好,这是目前吉林省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冰雪旅游项目的典范,也是吉林省发展冰雪旅游产业的基础。

4、冰雪艺术人才的优势。多年来冰灯、冰雕等冰雪艺术活动培养造就了大批冰雪采掘、设计、创作等经验丰富的艺术人才。冰雪体育运动的发展,培养造就了大批的滑冰、滑雪、冰球等项目的运动员、教练员、专业管理人才。他们都是发展冰雪旅游产业的宝贵财富。

5、政策优势。冰雪是吉林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以冰雪为主的体育旅游必然会受到高度的重视。每到深秋时节,全省就开启了冬季冰雪旅游市场开发工作。省领导亲自率团到京津唐、珠三角、长三角等主要客源地区开展冰雪旅游系列推广活动。为使吉林省旅游营销推广长期化,还在各地设立旅游推广中心。近年来,伴随各类冰雪旅游节庆活动启动,从全省各大旅行社和网站反馈的信息,让人欣喜不已,全省接待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正在节节攀升。

(二)劣势分析

1、冰雪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匮乏。吉林省缺少冰雪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尤其是体育旅游的专门人才,在冰雪产品的打造、冰雪旅游活动的策划等专业性不强,极大地影响了服务质量。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有些新的技术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应用。从人力资本上来看,一些滑雪场管理人才、滑雪场的维护、装备维修、滑雪教练员的人才纷纷被北京等地高薪请走,这与吉林省经济欠发达有直接关系。

2、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吉林省冰体育产业经营理念还需更新,管理制度尚需完善。吉林省旅游局和体育局等相关部门的合作缺乏深度,所以导致冰雪体育产业的主体冰雪旅游产业经营不佳。

(三)机遇分析

1、体育旅游热潮的兴起。冰雪体育旅游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体育旅游形式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全国多个地方,如内蒙古、新疆、四川、河北、北京等地区,只要有雪存在的地方,均纷纷斥以巨资开发利用,以期借助冰雪旅游拉动地方经济。冰雪旅游正以其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快速成长起来。

2、国家政策的扶持。2016年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委省政府P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指出冰雪产业是吉林省具备国内领先发展、国际竞争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资源禀赋高、市场前景好、消费拉动大、综合带动性强。吉林省要紧紧把握冰雪产业发展的黄金增长期,充分释放冰雪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与潜力,大力发展“白色经济”,加快推进“白雪换白银”,引领服务业发展,助推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3、北京冬奥会的申办成功。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为吉林省冰雪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遇,政府将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冰雪场地的硬件设施。

(四)威胁分析。国内各地冰雪旅游发展势头强劲,正在威胁着吉林省冰雪旅游业的速度与发展。目前全国已建成将近200家滑雪场,年收入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内蒙古、新疆、北京、河北、四川等地冰雪体育旅游发展迅猛。

三、吉林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一)构建多层次市场格局。冰雪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它可以带动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交通运输、滑雪器具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把体育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和扩大就业的重点加以发展。加强对冰雪体育产业的研究和宣传力度,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冰雪体育发展模式,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吉林省发展冰雪体育产业的经验,逐步建立起一个内容齐全、效益明显、竞争力强、充满朝气、多层次的冰雪体育市场格局。

(二)加强冰雪体育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基础配套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我国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是吉林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提高滑雪场的基础配套设施的服务质量,使景区的外部环境整洁、功能完善,集吃、住、行于一体,全面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做大做强冰雪体育产业。

(三)改革冰雪体育产业管理体制。要使冰雪体育产业高效持续地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及一整套科学的、具有权威性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明确管理部门、经营部门各自的责任、权利、义务,加强对体育产业的有效监测和评价,使冰雪体育产业发展在法律规范下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培育和打造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吉林省要依托现有的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和旅游相关设施,开发精品冰雪体育旅游,使冰雪体育旅游的品牌产品走高档次、高水准的发展之路,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品牌形象,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让冰雪体育旅游品牌深入人心,让世界都了解吉林省这个品牌。

(五)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推动产业不断升级。冰雪体育产业是以人的服务为中心的第三产业,需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从而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一方面政府各级部门要加大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的优秀专业人才来本地发展;另一方面要重视对经营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外的学习交流,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

体育发展战略范文3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体育产业

中图分类号:G812.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57-001

一、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保定市是河北省体育强市,全国篮球城市,全国冠军城市。曾获全国冠军130多个,亚洲冠军30个,世界冠军20多个,在河北省乃至全国也是为奥运争光计划的重点城市。当前,保定市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日益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全市拥有各种体育用品制造企业300多家,有100多种产品参加国家体育用品产销会,销售体育用品专营、兼营商店1000多家,正大乒乓球学校、超达网球学校等一批民营体育产业实体已具相当规模,但是与文化资源大市、体育资源大市的地位还不相称,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与规模、速度与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制约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

1.体育设施资源与公共利用水平低

全市拥有各类体育场馆4100余个,占地面积1392万平方米,人均1.3平方米。仔细研究其分布结构和管理机制就会发现,大量的设施都是不面向社会开放使用的,因此综合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如何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合理调整资源分布,特别是学校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等问题,还需政府、社会群众群策群力。

2.体育产业规模不够大、经济效益不够明显

保定市体育产业主要以当地民营资本为主,缺少有实力的省内外京津地区的体育产业商资本注入。据相关统计,在保定上100万资产的企业大约40多家,而这些企业竞争不强,许多都是小打小闹,甚至对自己的市场无法定位。既走不出去,也引不进来,尚处于开发初期,经济效益不明显。高知名度的体育品牌少,缺少集产、供、销于一体的营销网络。市场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许多体育产品、体育器材等的生产、销售不可预知性多,给企业投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体育经营观念陈旧,管理不当,不能适应市场等因素,也有市场培育方面的不足。

3.缺乏法规保障,体育市场活力不足

体育法规是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保障,只有科学合理的法规,才能给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法规建设也是社会发展进步最直接的体现,要搞活保定市体育市场,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法律体系。

三、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对策

1.加强发展规划,创造良好环境,把体育产业作为协同发展的先导产业

2014年7月,京津冀签署了体育协同发展议定书,通过联手破除体育产业发展体制方面的障碍,让各类生产、消费要素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体育产业良性发展。因此,我市应抓紧出台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配套政策,有关部门应相互协调配合,在投融资、税费减免、产业引导资金等方面尽快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可以把各地域之间利益一致的产业作为区域一体化的突破口,体育产业可以作为协同发展的先导产业,推动公共服务的衔接,拉动区域联动。

2.利用优势互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打造自己的品牌项目

京津冀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梯次性、互补性和共生性等特征,具备区域合作的良好基础。一体化过程中同一产业在不同区域存在一定的合理梯度,更有利于区域的内部形成产业转移和承接,从而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京津的发展劣势是人口密度大和地域面积小所引发的体育产业资源紧缺。保定市体育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但保定资源丰富,具有腹地空间优势,体育市场潜力巨大。基于此,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必须统筹配置,依靠京津体育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承接中低端体育产业项目和发挥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项目。应利用我市丰富的资源优势,借助京津成熟的市场资源、管理经验,努力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谋划、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地区有影响的健身休闲项目。把产业延伸到保定,真正形成市场,这样才能利用资源互补,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3.发挥市场决定作用,解决好政府定位

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就应该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配置体育等各种社会资源,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休闲等多方面的需求。因为只有让资本、管理、信息、知识等各市场要素的活力迸发,市场主体真正活跃起来,产业发展才具有持续性。当然,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突破行政区经济的藩篱,此间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笔者认为我们的政府定位主要包括: 把体育产业提升为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引导体育产业发展;区别公益性和商业性体育产业,实行不同政策进行分类指导与管理,保障公共体育消费;出台政策调节和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宏观上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推进体育产业成长。

4.建立发展基金,构筑协作平台,谋划深层合作

在每年召开的体育产业发展会议上进行高层次探讨,签署共同发展协议的基础上,应思考取得更实质性的进展。建议成立京津冀体育产业发展基金,扶持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各种体育组织或中介组织,使之成为跨区合作的重要载体。同时考虑在政府间进行体育产业发展的立法协作,整合政府立法资源,将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到法律层次。

注:本文是保定市社会发展研究院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40135

参考文献:

体育发展战略范文4

[关键词]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2-0043-02

体育产业资本市场通过融资、创新等方式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我国的体育产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体育风险企业不断出现,相关体育企业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当然,这源于资本市场融资的稳定性。在未来几年里,如何加大体育资本市场的融资力度是企业应该重点讨论的话题。

1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的重要作用

11有利于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体育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有很多,其中包括体育保险、基金、广告赞助以及银行信贷等。购买股票和体育债券等方式都是有效的融资方式,而上市资源则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也为股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投资商数量和种类的增加也使融资市场进一步打开,为我国的资本市场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利用市场。而对于我国大部分居民来说,投资渠道窄是其最大问题,而建立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体系,实现创新可以为风险体育提供必要的资金,也丰富了居民的投资途径。

12有利于实现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降低金融风险通过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体系的创新,能够有效地弥补宏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无法实现资本高效配置的弊端。这也是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以及相关体育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完善的必然需求。同时,通过体育市场的资本融资可以有效地将资本风险分散给多个微观主体,通过这些微观主体的不同市场经营和运作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金融风险。

2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的发展战略实现的基础21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不断壮大,其经济增长方式也逐渐开始向资本化转变。这样国有大型风险体育企业和高成长性的风险体育企业获得资金的途径更多,发展更快。而他们的发展也会带动我国其他体育企业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22融资功能的转变

将服务对象单纯地定位于国有风险体育企业是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存在的最大问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逐渐转变,实现了资产的合理配置,也使体育产业融资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体育产业债券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其回报方式的增多都是融资功能转变的具体体现。

23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与国际接轨

随着外资企业不断地进入中国,我国的体育产业融资结构和融资模式也不断的国际化。

这使得我国的资本市场融资方式更加多样化,先进的融资技术和丰富的融资经验逐渐进入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为体育相关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维持其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体育发展黄金期,各项体育事业发达,与国际的接轨也是实现我国体育资本融资创新的关键。

3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的发展战略

31发展目标

通过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产业经营风险。同时还为风险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和条件,预防社会融资存在的结构性缺陷,从而促进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可见,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对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当然,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也是关键。一旦体育资本市场出现融资功能失衡,则很可能制约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具有动态的融资环境,因此仅仅依靠已有的融资战略就会导致体育产业的竞争力下降。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的优势在于鉴别并利用其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别,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对于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来说,其目标应为建立高透明度的融资体系并致力于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实现再思考商业模式。其具体表现为:首先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风险体育企业为核心,并具有先进技术的资本融资体系;其次建设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的体育产业资本融资系统;再次建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体育产业资本融资中介机构;最后以一线城市为轴线,实现我国体育资本融资市场的全方位和大规模的发展。

32管理模式

市场多元化的融资模式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资本市场融资的作用和其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股票、期货、基金等投资品种大量出现,拓宽了融资渠道。 使一些体育企业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了企业法人治理方案,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这也要求我国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首先,完善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体系应具有股票的主板以及二板市场、债券和基金市场和必要的信贷市场。其次,其管理模式的建立要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态和环境为基础,以国家体育产业政策为指导。同时,要对融资主体、客体以及融资目标进行明确的规定。

4结论

总之,作为体育大国,发展体育经济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我国来说,如何实现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与世界接轨是关键。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的效益有所提高,融资渠道逐渐拓宽。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的体育产业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体育发展战略范文5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825-04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chool Sports Venues and Facilities in

Changjiang Delt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LI Yanru

(Teaching Department of Sports Theories, Xi'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n 710068, Shaanxi,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school sports venues and facilities in Changjiang Delta ar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at present school sports venues and facilities in Changjiang Delta are not up to the standard Second, the venues are not all open Third, the degree of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school sports venues and facilities is low The eleventh fiveyear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school sports venues and facilities in Changjiang Delta is put forward It is suggested that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plan and manage school sports venues and facilities with schools as the core of the plan, provide special invest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venues and facilities, and draft the laws about school sports venu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 Changjiang Delta; schools; sports venues and facilities; development strategy

“十五”是长江三角洲“建设一流基础教育战略步骤的关键时期”[3],在此期间,辖区内政府加大了对基础教育建设的投资力度,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在进行现状调查,掌握、分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提出建设性意见,不仅对实现长江三角洲2010年基础教育远景目标具有相当的意义和价值,而且为我国其他地区、城市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也是十分必要的、可行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浦东新区、苏州市、黄浦区、闸北区、奉贤区、普陀区、杨浦区、金山区、卢湾区、闵行区、嘉定县、镇江市、海宁市、常州市15个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学校为研究范围,对各种类型学校的学校领导、体育组长、体育教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1995-2006年国内外体育场馆、器材、体育经费以及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开展情况等文献、专著,搜索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包括学校领导问卷(共发放242份,回收242份,有效回收率100%),体育组长问卷共发放314份,回收314份,有效回收率100%),体育教师问卷(共发放797份,回收797份,剔除无效问卷9份,有效问卷788份,有效回收率98.87%),大学生问卷(共发放849份,回收849份,剔除无效问卷21份,有效回收率97.41%),中学生问卷(共发放9809份,回收9809份,剔除无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99.39%),小学生问卷(共发放4424份,回收4424份,剔除无效问卷45份,有效回收率98.98%)。调查时间:2002年6月。为了保证该研究的科学和严谨,所有问卷在发放之前都请有关专家进行了效度检验,检验结果合格;采用再测法对所有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检验结果合格。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AS6.12版统计软件处理系统,建立了问卷数据库。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江三角洲学体育场地设施的拥有状况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区域内共有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城市即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计15个城市。珠江三角洲各高校现有体育场地种类繁多,较为齐全,也很标准、规范(表1)。

综合分析长江三角洲各中小学所拥有的场地,可以发现,各学校的体育场地以投资少的体育场地为主,如篮球场、200 m田径场、乒乓球室和小足球场等,而造价较大、要求较高、易损坏、维护起来比较费事的游泳池(馆)、网球场则较少。

2.2 长江三角洲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备达标状况 国家教育部教体艺厅[2002]11号公布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目录》、〔2004〕6号《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以及教育部[2005]467号《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文件中,对各类学校场地、器材设施都作了明确规定。

从表5,表6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学校体育器材的绝对达标是比较高的,与体育场地绝对达标率非常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析原因,应该与辖区内土地紧缺的现实状况是分不开的:尽管“十五”期间当地政府在学校体育器材经费等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但作为人口、建筑物高度密集的大都市,例如上海市各学校尤其是市中心城区学校,多年建成的体育场地、设施已形成固定的模式且已经没有拓展余地,进而进一步制约了学校体育场地的数量和面积。因此,各学校只能在器材的数量和质量上做文章。

此外,可以看出,高校虽然在场地设施的拥有数量和质量都高于中小学,但达标率却不高,主要是因为这几年高校连续扩招,虽然一些学校新建了分校区,场地设施比较齐全、充足,但总体上来讲,学生扩招的速度还是大于体育场地设施扩建的速度,仍然满足不了需求。

2.3 长江三角洲学校对场地器材设施的开放状况 下面是此次课题组调查的所有学校体育场地对学生在开放程度、时间以及开放设施比例的状况。

注:(图中1代表一周七天全开放,2代表周一到周五开放,3代表双休日开放,4代表每周定期开放,5代表寒暑假开放,6代表特殊情况下偶尔开放,7代表从来不开放,8代表节假日开放)

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的长江三角洲中小学中,大多数学校是在周一到周五正常工作日开放,体育场地“在特殊情况下偶尔开放”的学校所占比例较高,双休日、寒暑假开放的学校所占比例很小,而在节假日开放的学校竟然没有一所。

分析上面的图表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长江三角洲大部分学校都只是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对学生开放,其余时间则开放较少;对学生开放的学校也不能够做到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开放;现有场地中,开放较多的是那些便于吸引人,便于创收,或开放投资较小,不易损坏,空旷面积大的场地设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与各学校在开放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困难直接相关。首先,长江三角洲现有各学校中,体育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的数量都不是很充足的,在干完本职工作之后几乎没有哪所学校能有多余的人员来从事业余时间的场地开放及学生体育辅导工作;其次,国家劳动法规定,对于在非工作日加班需要一定的经济补助,而学校的体育经费通常都是专款专用,对学生在业余时间开放所需的费用不在体育经费预算之内,甚至一些经济条件不够好的学校体育经费本身就非常短缺,也不可能有多余的钱来补给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场地开放和辅导工作的人员;第三,学生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时发生伤害事故时,家长、社会舆论会不同程度地追究学校及其管理人员的责任,会打官司、会牵扯到经济赔偿,对学校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学校缺人手、怕出事,开放缺资金、难管理。“安全"、“管理"、“物耗",三大难题成为阻碍学校资源开放的瓶颈[5]。

对那些没有开放以及没有完全开放体育场地设施的学校进行进一步调查,具体原因概括见表6。

尽管长江三角洲各类学校现有场地器材设施的绝对达标率不是很高,但学校领导对场地器材设施的主观评价却并不低;上面表中数据显示,各类学校领导对学校现有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是比较满意的,他们认为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数量和质量还是比较好的,基本上能满足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随着学校类型的增高,各类学校领导对现有场地器材设施的评价呈增高趋势。

2.4.2 学校体育组长对学校现有场地器材设施的评价

上面的数据显示,各类学校体育组长普遍认为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数量和质量处于一般和不太好的水平,其对学校现有场地器材数量和质量的满意程度不高;而且随着学校类型的降低,满意程度呈下降趋势。他们认为学校现有场地器材满足学校体育各项工作有些勉强,初中和小学处于勉强满足状态的学校达半数以上;高校和高中学校场地器材情况总体上好一些,有40%以上的学校处于基本满足学校体育各项工作需求的水平。

2.4.3 学生对学校现有场地器材设施的评价 大多数学生对学校现有场地器材不满足,且随着学校类型的增高,其不满程度呈增高趋势。对于“学校现有场地能否满足你在学校的体育需求”这一问题,中学生中有25.16%的人认为能满足,而61.67%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12.17%的学生不清楚;小学生中只有34.48%的人认为能满足,而53.21%的人则认为不能满足,另外还有12.31%的人不清楚能否满足。

分析上面有关数据,发现两个问题:

1) 相对于体育组长和学生的评价而言,学校领导对现有场地器材设施数量、质量以及满足学校体育工作情况的评价偏高。这个现象可以反映出学校领导可能对于体育工作不是很熟悉;也间接的说明学校领导对于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体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不够重视,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实践中无论是在经费上还是在时间上体育经常被排在了其他基础教育尤其是智育的后面。2001年-2005年是长江三角洲建设一流基础教育战略步骤的关键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各个学校对于体育设施的投入比例相比以往要提高了很多,但和其他基础教育设施例如计算机房、语音室、物理、化学实验室等方面投入的资金比重做比较的话,就明显的低很多。学校领导为了更好解释自己学校厚此薄彼的原因,避免舆论上对自己以及学校造成不利影响,所以主观上也会有意识提高对体育场地设施的评价。

2) 随着学段的升高,领导和体育组长对现有场地器材设施的满意程度呈上升趋势,而学生的满意程度则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学校场地设施的绝对达标率以及学生对体育的需求程度有一定关系,长江三角洲小学场地设施的绝对达标率最高,但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不是很多;从初中到高中,学校的场地设施绝对达标率呈上升趋势,所以学校领导和体育组长主观上就认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程度就越高,但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加快,而且功课压力较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再加上现有场地设施的绝对达标率本身就比小学低,所以就会出现随着学段的升高,对现有场地设施满意程度下降的现象。

2.5 长江三角洲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十一五”发展战略的对策

2.5.1 做好宣传、导向工作,提高公众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 目前的体育新闻中有关学校体育方面较少,且内容也多是竞赛消息,而体育观念宣传、体育知识普及很少,这种新闻导向使社会只关注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忽视学校体育;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也只重视智育设施投资而忽视体育硬件设施建设,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来说这些都是非常不利的,必须要加以纠正。

新闻媒介应转变思想,重视报道学校体育发展情况,吸引全社会来关心中小学体育,提高公众对学校体育及其场地器材设施的重视程度。

2.5.2 坚持以学校为中心规划、配置体育场地设施 辖区内政府等职能部门在进行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配置时。首先应该以学校为中心,把包括全民健身配套设施在内的大部分体育场地器材放在学校或学校附近。一方面可以解决学校因场地器材欠缺学生锻炼受阻、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开展不利的问题;另一方面可用学校的体育师资提供技术指导和体育咨询服务,吸引、带动学校周围的社会人群,解决社会人群的锻炼问题,有利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2.5.3 由政府牵头来规划、运作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工作,并要求各区政府制订自己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限期达标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是一项艰巨而缓慢的工作,单纯依靠教育系统教育部门来完成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根据中央有关精神指示,政府应该出面来规划、运作这项工作,制定好本市学校体育工作“十一五”发展的总体规划,并要求各区政府制订出本区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限期达标。每个区的场地设施现状、缺乏状况、经济状况都有所不同,各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发展规划,对于本区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缺乏程度、建设阶段进度、所需经费数目以及计划来源都应做出具体说明,在政府部门督促检查该项工作时,也可有据可依。

2.5.4 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相关文件,继续推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初中建设工程” 1999年,上海市曾提出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2002年又提出“初中建设工程”。这是继上世纪80年代“危房弄堂学校改造”和90年代“薄弱学校更新工程”后,上海又提出的两项“民心工程”。这两项工程在上海市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在当前《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目录》、《上海市体育场所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建议》、《上海市体育场所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中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在目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绝对达标率较低的情况下,政府、教委等部门要以这些规定、要求为尺度,严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关,继续坚持推行这两项工程,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于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不合格的学校要提出批评,建议通过租借、重新布局建设校内建筑物等方式扩大学生体育活动场所面积;对于新建的学校要严格参照有关规定标准审核,体育场地设施不达标的不准建校。

2.5.5 推广成功经验,由政府牵头解决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系列问题 2006年8月9号上海杨浦区、长宁区被授予全国试点区称号。经过几个月的试验,目前,上海市教委公布的信息显示,因为困扰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安全、管理和资金等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杨浦、长宁两区成功的实现了学校场地设施全部对外开放,这些学校场馆的全部开放,在解决了社会群众锻炼难问题的同时,无疑也给学生的业余体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空间。

2.5.6 以法律的形式出台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法规 辖区内政府、以及教委等有关部门应出台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法规政策。为确保政策法规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它的制定应由市人大会同教委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人大以法律的形式颁布,这样就确立了法规的权威性。权威性的确立有助于其的顺利开展执行。该法规应以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核心。

3 结 论

长江三角洲多数中小学都达不到长江三角洲学校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标准;现有场地不能够做到对学生全部开放,“安全"、“管理"、“物耗"三大难题依然是阻碍开放的主要原因,学生对现有场地设施满意度不高。辖区内各个地方政府应通过立法以学校为中心规划、配置体育场地设施,设立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专用经费,并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相关文件,推广上海杨浦、长宁两区学校对外开放经验等途径来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和开放程度。

参考文献:

[1] 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252.

[2] 田慧生,等.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86-287.

[3]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2000-2010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1.

[4] 上海市体育局.上海体育规章制度汇编[M].上海:2000:3.

[5] 叶志明,等.申城千余校园向市民健身开放[N].文汇报:2006-08-06.

[6] 曲宗湖,等.几个国家学校体育的比较[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7:192.

[7] 藏超美.中日体育场地设施兴建与管理的比较[M].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7;9;10.

[8] 曲宗湖,等.跨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1):3-4.

[9] 陈浩,等.我国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浙东北、浙西南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

[10] 张玉超.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3).

体育发展战略范文6

经济是人们实施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体育事业的投资力度也逐渐加大,我国正逐渐由竞技体育向着全民体育的方向转变。在此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前的经济条件,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本文将论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并对未来我国体育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转型,实现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体育事业;经济;发展方向

体育是人们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也是对人体健康最为有益的社会活动。体育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刺激人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的活性,对于改善人们的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喜爱,这为发展体育经济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应根据人们的需求调整体育发展方向,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这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新时期体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双重特征体育与衣食住行等人们生活中的必须品有所不同,而是生活中的调剂品,是减轻人们生活压力,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这赋予了体育新的含义,将体育放到了上层建筑的高度上,发展体育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前提。由于体育的特殊用途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而现代体育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特殊的产业,拥有完善的产业结构和各式各样的服务项目,人们在体育中会得到更多的惊喜和收获,因此现代体育获得了大量人的支持和推崇。人们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体育项目上,这极大的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不同阶段体育发展具有不同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国的体育发展战略一直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总体来说,体育历经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体育的诞生时期,发展时期以及黄金时期。第一时期是我国体育的诞生时期,该时期首次提出了体育的概念,目的是增强全民体质,让人们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此时我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比较落后,与其他国家鲜有交流,人们的生活所需全靠自产自销,生活重心全部放到生产和劳作上。为了激励人民,丰富人们的生活,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体育建设,以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提高其生产和工作效率,从而增加我国的物资储备。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在体育设施方面投入有限,所以体育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第二时期是我国体育的发展时期。该时期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与其他国家之间也有了贸易往来与合作,同时我国人民经过了长时间的锻炼,个人体质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了彰显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传统体育逐渐向着竞技体育的方向发展。通过举办各类体育盛会,从中选拔优秀的体育特长者进行培养训练,使其在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国家争夺荣誉。这一时期体育的发展得益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培养各类体育人才,各个地区也纷纷成立了体育院校,为国家队输送人才,体育事业因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第三时期是我国体育的黄金时期,我国经济在世界上已经达到了领先水平,综合实力十分强劲,这决定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无可撼动。在体育方面,我国选手在国际赛事上夺得了耀眼的成绩,不断刷新着世界记录,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认可。在此情况下,我国体育也由竞技体育转变向全民体育。这不同于体育诞生之初的增强国民体质,而是加大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投入,让每个省、每个城市、每个居民区都遍布体育设施,要让所有人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人们在闲暇时能够将体育运动当作主要的休闲方式,使全民健身的概念深入人心。

(三)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中国体育的进步物质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保持着迅猛的经济发展态势,这种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这也奠定了我国经济强国的重要地位。国家大力支持各地的经济建设,推出了各种政策优惠,为各行各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体育事业因而拥有了发展的契机。国家为体育事业投入了大量的物质和资金支持,尤其是开办体育学校,建设体育设施,招聘国内外优秀的体育教练等等,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得以飞速的发展,逐渐赶超世界领先水准,同时也带动了如服务业、饮食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说,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体育事业进步发展的物质基础,体育事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保证。

二、经济转型期我国体育事业的转型发展方向

(一)体育事业转型发展的内涵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运动需求,如果运动强度超过了该个体的最大承受能力,就会给其身体带来严重的伤害,所以体育运动要适度,应根据人们的需求设置体育运动的类型和强度。为了更好的实现全民体育这一内涵,体育应该向着功能型的方向转变,将服务对象从专业的体育运动员转变为普通的人民群众,以为广大人民服务为宗旨,根据人们的需求设置体育项目,使体育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身体素质的人们的基本需要,让体育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用。

(二)以需求为导向,从政治体育向生活体育转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而体育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人们对体育的强烈渴求使其已经不能满足于从各类媒体上观看体育赛事和体育新闻,而是要亲自参与到体育实践中,以亲身经历感受体育的乐趣。在此背景下,体育设施的种类愈加丰富,功能也更加强大,能够很好的满足不同层次的训练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节体育设施的强度,循序渐进的提高身体水平,体育也因而向着生活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

(三)转变投入方式,从数量投入向质量投入转变我国体育事业的投入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地方投入较少,从投入的结果来看,质量不高。以我国竞技体育为例,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对奥运会和全运会项目投入较多,而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投入较少。在群众体育的投入上,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的投入是其重点。我国体育场地一方面出现人均场地面积不足和设施缺乏的问题,一方面又存在减少和被占的局面,这反映出在体育投入上只重视数量,没有重视质量,只重视基本建设,轻规划管理的粗放型增长道路。必须改变这种增长方式,实现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转变价值导向,从效率导向向公平导向转型我国传统的体育投入偏向竞技体育和城市体育,是有着明显的效率导向的。公共体育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短缺以及公共体育服务的不到位,已经成为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政府应当积极回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实现公共服务理念的创新,从经济增长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型,加快实现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转变。同时,要有效地解决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把关注的重点从单一的效率转移到效率与公平并重上,当前应该积极探讨基本体育服务的均等化。

三、总结

我们应提高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加大全面健身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使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收获快乐和满足。同时,要提高体育设施的质量和科技含量,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研发更多的适合于普通人使用的健身器材,并增加器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从而吸引人们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岑.浅谈体育与经济的关系[J].吉林农业,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