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田径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田径训练

田径训练范文1

摘 要 训练中疲劳的产生是一种特别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问题。因此,教练员、运动员能否客观准确地判断疲劳并利用有效的恢复手段,促进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和比赛都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提高运动能力具有决定的意义。

关键词 田径 训练 恢复

随着体育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田径运动训练更加科学化。往常我们一直把训练的重点放在身体素质、提高专项能力和改进技术动作上,其实这是不全面的,还应该把放松、恢复作为田径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这是教练员、竞技场上常说的一句话。训练和恢复是一个统一的两个方面。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之后,恢复问题被认为是进行有效训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疲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生理问题。尤其对运动员来说讲,疲劳在很大程度上和心理因素有关。为此,要根据具体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恢复手段。恢复方法是多方面的,现仅从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生理学、营养学几个方面简述如下,供同仁参考。

一、教育学恢复手段

(一)教育学手段,运动员应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提高睡眠质量。睡眠是人在24小时内发生的周期性需要,在生理学上说是意识活动停止的状态。一定时间睡眠对消除疲劳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考虑足够的睡眠时间和深度。

(二)积极性休息:采用肌肉伸展练习。在的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中,由于缺氧和代谢产物的积累,引起部分纤维过多而又得不到完全放松或局部痉挛,故在整理活动中做些肌肉伸展、牵拉操(个人或双人)、慢跑、步行、放松体操等,可使全身器官得到恢复。有研究表明,积极性休息的最适宜强度是最大吸氧量强度的20%―60%之间。

(三)合理安排训练:科学地安排大小训练周期和负荷的变化,广泛采用各种训练手段、根据训练器材和场地条件,严格遵守训练与场地的合理顺序(综合训练、力量训练、耐力训练),建立运动员正确的生活节奏和训练节奏。

二、心理学恢复手段

近些年来在训练和比赛后,运用心理学手段作为恢复工作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借助心理学作用可以降低神经心理的紧张度,减小心理抑制状态,更快地恢复所耗损的神经能量,对加速机体及其他系统和器官的恢复过程起着重大的作用。

对心理影响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有:暗示性的睡眠休息、肌肉松弛(放松练习和呼吸调整)、心理调节训练(个人或集体),在舒适的环境中参加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另外,音乐可以减弱田径训练后的枯燥单调刺激,消除疲劳。特别是轻音乐和节奏很强的音乐,对运动员的工作能力和恢复有良好的影响。

实际证明,恐惧和紧张情绪会直接影响技术动作的发挥。相反,清醒的头脑,坚强的意志。热情愉快的精神状态,对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都非常重要。

三、医学生理学恢复手段

为了使运动员尽快地恢复,利用光、电、温度、压力等物理刺激加速体内微循环,进而达到活血散淤的作用。

(一)关于按摩:按摩是有效的恢复手段,它可以提高肌肉韧带的工作能力,加速从机体内消除“渣滓”的过程,减轻心脏的负荷,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脏收缩功能,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按摩有局部按摩、全身按摩和足部反射区按摩,采用先轻后重,由重到轻,适当调整强度的方法。手法采用:按摩、揉搓、按压牵拉和抖动,每种手法可进行5分钟。局部、足部反射区按摩可在训练过程中或结束后进行,时间为5―15分钟(夏日,训练后有人总喜欢用凉水冲脚,这是不卫生的很可能会使脚遇寒,引起各种疾病。时间长了也可诱发关节炎、风湿病等)。全身按摩一般在训练后淋浴前进行,也可在训练后1.5―2小时淋浴后进行,先从大肌肉群开始放松再到小肌肉群放松,时间为20―35分钟。

(二)关于淋浴:淋浴也是理疗恢复手法的一种,方便、快捷。利用水的浮力、压力,水流所产生的机械力刺激,起到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热水浴(40―44度)8―15分钟,温水浴(36―39度)10―20分钟,冷水浴(0―20度)8―15分钟。热水浴和冷水浴都对交感神经有刺激作用,还可达到血压上升,血糖升高,白血球数量增加的目的。而温水浴对副交感神经有刺激作用,即有镇静作用,从入浴时氧的消耗量来看,36度时最低,如果温度增高,则促进体内的化学过程新陈代谢加剧,其结果体温升高10度,脉搏增加10次/分。入浴时间长,次数过频,将因消耗能量而更加疲劳。

四、营养学恢复手段

营养恢复是田径运动员训练后消除疲劳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膳食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配比失调,对运动能力恢复有极大的影响。

掌握好补水和进食的时机及质量,对身体恢复也十分重要。补水最好量少次多,隔10分钟左右补水一次。进食应注意多食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含维生素B1、维生素C多的食物,有条件可服用专业的运动饮料健身饮,有利于提高力量,减轻精神疲劳,对恢复肌力有明显的效果。

以上几种方法,是田径运动员训练后有效恢复手段。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运动员个体差异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处理好负荷和恢复的关系,可为运动员提高运动员成绩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许俊柱等.浅谈运动中的疲劳与恢复[J].安徽体育科技.1994.4.

田径训练范文2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中学田径训练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在田径训练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如下所述。

1.教学方法问题

田径教学方法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是单一,很多中学体育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文化素质不足,所以,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不够,在教学中所应用的教学方法都是照抄照搬来的,因此,并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学生,教学方法缺少针对性。最重要的是,常用的教学方法总是枯燥乏味,缺少趣味性,很难引起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设施不足

由于很多中学的教学观念并未真正转变,对学生知识掌握比较重视,因此,对田径训练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这就给田径训练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资金的短缺自然就导致了田径训练器材、场地等的匮乏,直接影响了中学田径训练的效果。

二、中学田径训练改革方向

面对田径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田径训练的实际效果,相关部门和学校要积极进行田径训练改革。

1.丰富田径训练教学方法

田径训练本身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耐力,如果教学方法单一乏味,就会导致学生厌烦田径训练,因此,中学田径训练要丰富教学方法。比如说,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对游戏失败的学生就可以利用田径训练的方式进行惩罚,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会积极进行训练。在动作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一些简单的动作通过动画的方式播放出来,就会形成跑步的过程,同时配上老师的讲解,学生会不自觉地去实验,去模仿,自然而然地就达到了训练的效果。

2.完善田径训练基础设施

田径训练除了依靠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之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而基础设施是学生进行田径训练的基础,所以,要切实提高学生田径训练效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就要增加田径训练的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除了学校要增加资金投入来完善基础设施之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创新,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资料进行创新,这样不但能够丰富设施、节省投资,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创造的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思维训练。

田径训练范文3

【关键词】 室内 田径训练 方法

长期以来,人们描述贵州地区的地理气候特征是“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也就是说贵州地区大多天气是雨多、旱少。这样气候常常给田径训练带来了不少麻烦,无疑增加了在室内训练的时间。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室内条件开展田径训练呢?就此谈谈在室内进行业余田径训练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1 利用天花板开展田径训练的方法

1.1 蹲跳起。在天花板上固定(用螺栓、绳、网兜等)若干不同高度的悬挂物(废弃的篮、排球等),然后根据个人能力站在相应的悬挂物下,双脚左右开立,双脚平行,屈膝下深蹲,两臂自然后摆,接着两腿迅速蹬伸,使髋、膝、踝三关节充分伸直,同时两臂迅速有力地向上摆动,最后用脚尖蹬离地面向上跳起,用头或手连续触及上方的悬挂物。落地时要缓冲,每组练习完毕,注意放松脚部肌肉。一般情况下,可安排6~8组,每组8~12次,组间休息2~3分钟。

1.2 助跑摸高。在天花板上悬挂若干不同高度的标记(木牌),用颜色或数字代表高度。采用3~5步助跑单、双脚起跳摸高的方法,练习弹跳力和协调性。在下落过程中,上体稍前倾,落地时屈膝缓冲,避免受伤。一般情况下,可安排3~5组,每组5~10次,组间休息2~3分钟。

2 利用楼梯台阶进行田径训练的方法

2.1 跑跳台阶。选择合适的楼梯台阶,进行多次1~2级台阶的快速跑跳练习,可以提高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腿部肌肉力量及踝、膝、髋的柔韧性,持续练习对有氧耐力训练有很好的效果。练习时,应注意安全意识,禁止嬉戏打闹和大声喧哗。

2.2 爬台阶。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和身体素质的水平高低,采取每次1~2级台阶的“推小车”向上爬台阶练习,能有效地增强手臂和背肌的力量。熟练后,可用双手同时用力推地爬上台阶,增加难度,也可以利用台阶做不同难度的俯卧撑,增强上肢和腰腹力量。

3 利用墙壁开展田径训练的方法

合理利用室内墙壁,可以进行手指推墙、靠墙倒立臂屈伸、扶墙快速高抬腿、扶墙负重(人)深(半)蹲起、对墙掷实心球等练习,发展运动员上肢和腿部的力量。

在一定高度的墙角固定单杠,进行引体向上、悬垂举腿或负重悬垂举腿等力量练习,练习时注意不要大幅度向后晃动,向上抬腿时只需有控制地缓慢抬起,必要时可由教练员或队友顶住下背部,以防止身体前后晃动。

靠墙设置一些斜面(木板要牢固)进行各种仰卧起坐(负重)练习,以提高运动员的腰腹力量;也可以进行各种高、低姿俯卧撑练习,来加强上肢和躯干的力量。

在墙壁上固定好橡皮带,练习者两脚并拢,以躯干(背部)为支点仰卧于垫子上,两脚脚踝分别系上橡皮带。练习时,运动员进行交替高抬膝,高度尽量能达到自己的腹部之上。为防止身体移动,可两手抓住体侧固定物体或头顶前队友的脚踝。在进行交替高抬膝时,可交换节奏先快后慢或先慢后快,持续快节奏地进行腰腹爆发力训练,持续(定时或定量)慢节奏进行腰腹肌耐久力训练。

4 室内进行田径训练的注意事项

4.1 由于室内环境相对封闭,空气流动性较差,练习者的活动引起室内污染比室外严重。因此,训练前要进行洒水和打扫,训练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便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但不能有“穿堂风”,避免引起感冒和身体不适。

4.2 训练要有“头”有“尾”,每次训练前必须做好准备活动,提高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身体各器官的运动机能,使全身进入工作状态,防止运动损伤;训练结束后,要进行放松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恢复体能,提高锻炼与训练效果。

4.3 练习过程中要有安全意识,安排队员之间互相保护和帮助。室内空间一般比较狭小,要注意练习场地周围尽量不要放置边角锐利的障碍物,以免碰伤。教练员要合理组织,保证队员之间的距离,防止相互碰撞而受伤。

4.4 运动员在做各种跳跃练习时,要穿有弹性的运动鞋,以避免长时间在坚硬地面跑跳造成运动员腰、膝、踝关节等部位的损伤,可以在地面铺上海绵垫、棕垫或草垫等,能起到缓冲和保护的作用。

4.5 为了避免长时间在室内练习使运动员感到单调、枯燥、乏味,可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特点,在不改变训练性质和效果的前提下,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如各种适合训练内容的游戏或竞赛等),使运动员在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下进行练习,这样容易提高运动员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可以促进训练效果的提高。

4.6 训练要结合周期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水平进行区别对待,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还可以将一些不同的训练项目进行有机的组合,不仅使运动员的上、下肢和躯干等不同部位的肌肉得到均衡的发展,还能节约休息时间。

参考文献

1 高林.业务运动训练的特征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

田径训练范文4

[关键词] 田径训练 高负荷训练法 应用研究

1. 高负荷训练法特点

高负荷训练法是一种大运动负荷量和强度施加于运动员以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训练方法。通过定义即可得知它以大负荷量和大强度为显著特点,它明显区别于低负荷量高负荷强度与低负荷量低负荷强度两种训练方法,使运动员在运动量和强度上都接近或高于实际比赛。在这种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对运动员适应大强度的比赛实践有着积极意义。

2. 高负荷训练法在田径训练中的应用

2.1高负荷训练法在田径训练中的实施条件

田径运动是集高度技能与体能于一体的项目群,具体比赛时的运动强度之大、技能要求之高非比寻常,根据具体专项特征有针对性把高负荷训练法引入田径训练实践中,对提高运动员体能、技能以及在比赛时高强度运动下技能的稳定性具有积极地作用。高水平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每一位田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不懈追求,这就要求比赛的高强性成为我们训练时最佳的选择,高负荷训练法恰恰是遵循了这一原则。

2.2高负荷训练法在田径训练中的适宜对象

训练方法在具体操作中,面对特点不一的运动员,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首先,绝对的高负荷训练因其负荷的量和强度之大,对田径运动员的一般身体素质、专项技能和专项体能要求很高,若生搬硬套,将可直接影响田径运动员的技能的学习、体能的提高,甚至导致训练劣变的发生,由此观之,具有一定专业训练年限的运动员在竞技能力的上升期可以采用。其次,即所谓的相对高负荷训练,相较于运动员现有的运动负荷,训练负荷有大幅度提升,但还在运动员可承受负荷范围之内,亦可采用。因此,合适训练对象的选择是实施高负荷训练法并实现训练效果的基础。

2.3高负荷训练法在田径训练中的具体形式

高负荷训练法的具体训练形式,应根据训练的目的和具体项目特点不同而有所差别。

若是增强跳远运动员比赛时的抗干扰能力,可在其训练时,设置高强度的干扰训练,用以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若是提高跳远运动员的抗阻能力时,可在沙坑末端放置鼓风机,在其助跑时,根据情况适当调整鼓风机的输出功率,用以调整阻力的大小。

由于田径运动项目繁多,并不能完全按照单一模式来运作。例如,800m项目的专项训练课限时跑10次800m时,若采用高强训练法时,可安排12次800m适当缩短限时时间和间歇时间,这是典型的高负荷训练法。而铅球训练时,可以适当增大铅球的重量和调高每次投掷后远度的限制。

此外,最常见的高负荷训练法就是“以赛代练”模式,由于具体比赛时所体现出的负荷量与强度是训练时难以模拟的,所以它就成了很多教练员与运动员的选择,而密集的赛事是安排此模式的前提。高原训练是长跑运动员常采用的以少氧量的自然环境使机体承受更大的负荷用以发展有氧、无氧和力量耐力。

2.4高负荷训练法在田径训练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高负荷训练时作用于田径运动员的负荷是非常规的,它对机体将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根据训练学的超量恢复理论,当运动员在大负荷量与强度训练的恢复后竞技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当负荷量和强度超过运动员的承受极限时,将导致训练劣变。然而,训练实践并不是完全按照计划进行的,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是田径训练实践的不确定性,当问题发生时,我们加以纠正,训练效果仍然能奏效。相较于其他两种常用训练方法―低负荷量高负荷强度与大负荷量低负荷强度,高负荷训练法的定位是发展更高的专项竞技能力,更贴近比赛实战的训练方法,因此,高负荷训练法的应用成效是更为显著的,应在田径训练实践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3. 应对高负荷训练法的劣变成因及措施

3.1高负荷训练法在田径训练劣变成因分析

任何训练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在高负荷训练法的田径训练实施中可能产生训练劣变,我们根据导致训练劣变成因与田径训练实践的主体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系,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3.1.1主观因素

由于田径训练过程中由教练员和运动员双主体组成,在这殊的状况下,我们可将他们均纳入训练劣变的主观因素来考虑。

首先,教练员作为田径训练实践的主导者,在制定训练目标、训练计划、训练内容以及时序安排时都带有主观倾向性。教练员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知识都影响训练的效果,可能出于急功近利的驱使,在田径训练时,刻意安排大负荷训练内容,使动员尽早出成绩,而没有遵循训练的循序渐进原则以及运动员的生理年龄特点,致使训练劣变的发生。

其次,运动员作为田径训练的主体,是具体训练过程的实施者,训练效果的体现者,运动员对专项的理解以及对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的完全实施都会对训练效果产生影响,运动员可能由于负荷量与强度过大产生主观排斥或由于对训练不够重视,从而导致训练劣变。

3.1.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场地器材、气候、训练环境、团队管理和社交人文等等。

场地器材是运动员训练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它的质量问题可能导致技术变形、伤病产生等训练劣变的发生,将对训练效果产生严重影响;气候作为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应用高负荷训练法对田径运动员进行训练时,应考虑到运动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科学合理安排训练;训练环境,包括外在的自然条件,田径队伍整体水平等等都会影响训练水平;田径队伍的管理是一件宏伟的工程,它需要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对训练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后勤保障,它关系到训练的方方面面,没有良好的队伍管理,再好的训练方法只能是空谈;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人文素养以及他们的交际圈都会影响到他们对专项的理解以及对训练方法的重视程度,这又是另一影响训练方法施效的因素。

3.2应对措施

3.2.1主观方面

田径运动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遵循田径训练的客观规律,本着长远眼光来安排训练。

3.2.2客观方面

在整合现有的训练资源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环境条件、气候、队伍管理和社会人文等客观因素,针对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田径训练活动,以做到田径训练的最优化,防止训练劣变的产生,实现最佳的训练效果。

4.结语

任何训练方法在具体应用时都具有两面性,高负荷训练法在田径训练中也是如此,它对于田径训练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要想趋利避害,只有遵循了田径训练的客观规律,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合理的训练内容,并及时处理训练中发现的问题,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徐本立.2l世纪中国竞技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田径训练范文5

一、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思想,科学选材

学校田径课余训练是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田径训练中,必须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思想,一切都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来实施教学与训练。切不可为训练而训练,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急功近利,一味追求比赛成绩和名次。如果这样,即使运动员取得一定运动成绩,那也往往是昙花一现,到高一年级阶段,就很难取得进步了。此外,实施学校田径课余训练,必须重视科学选材,要广泛发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积极锻炼,在此基础上建立班、年级代表队,从中再选出一些比较突出的苗子进一步培养,最后确定校代表队的名单。

二、认真制订学校田径课余训练计划

田径课余训练计划是保证训练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保证训练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合理的训练计划可以提高训练的质量和运动员训练水平。教师在实施训练之前,必须制订好完整的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以保证训练的质量。

三、建立好运动员训练档案

要了解运动员训练情况及训练水平是否提高,必须建立运动员训练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及训练成绩记载。

四、合理训练,遵循训练原则

教师要认真钻研一些训练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结合实际实施科学训练。训练中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训练原则,如系统性原则、周期性原则、合理安排训练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等。

五、注重课余训练医务监督

田径课余训练要注重医务监督。这是因为,训练中有一些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如脚踝关节扭伤,大腿肌肉拉伤等,如不及时处理,会延缓恢复的时间。对此,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此外,教师在训练中还应注意观察运动员的身体情况,如训练中运动员脸色苍白,无精打采等,应及时停止训练,询问其情况,采取一定措施缓解其症状。

六、处理好学生课余训练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很多基层教师都有这样一个体会,要训练了,学生往往不能及时到场训练,甚至不来训练,导致教师训练计划不能很好地完成,影响了训练的质量。究其原因,往往是学生在教室里做作业或者是老师在讲试卷不让其出来。对此,教师不应责怪学生,而应争取校领导的支持,主动和班主任老师、各科任课老师沟通联系,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七、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注重家访

田径课余训练,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思想状况,要让学生明确训练的目的,帮助其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一般讲来,学生对田径课余训练还是比较有兴趣和信心的,顾虑主要存在于家长的思想中。许多家长不让学生训练的原因往往有两点:一是不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认为参加田径训练会“伤身体”;二是怕自己的孩子参加田径课余训练,学习时间变少,影响文化成绩。对此,教师应及时进行家访,主动和家长联系沟通,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打消其忧虑。

田径训练范文6

摘 要 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伤害事故,教练要认真分析损伤发生的原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提高运动员的安全意识,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保证教学和训练的正常进行。

关键词 田径运动 训练 运动损伤 预防

田径运动被称为“运动之母”,是进行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田径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到田径运动当中来,然而,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保护措施做的不够、运动姿势不标准、训练计划不科学等因素可能会导致运动损伤的产生,这不仅会对青少年的健康产生危害,还可能会使青少年对田径运动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青少年体育意识的培养。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伤害事故,教练有认真分析损伤发生的原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提高运动员的安全意识,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保证教学和训练的正常进行。

一、常见的田径运动损伤类型

据调查分析,田径运动训练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有脱臼、骨折、关节扭伤、韧带拉伤、跟腱拉伤或撕裂、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及大腿肌肉拉伤等。

二、运动损伤的成因

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复杂、多方面的。这里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备活动不充分

这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准备活动不充分,神经的兴奋性和协调性就会不足,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指挥能力也会下降,不足以支撑运动员的训练,就容易导致肌肉拉伤等运动损伤。过量的准备活动也可能会造成运动损伤。准备活动过量,会使机体过早的出现疲劳,影响训练效果。另外,如果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训练的内容不相关,也会导致运动损伤。

(二)保护措施不够

保护措施做的不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场地、器材不符合运动要求。例如,场地不平,跑道过硬,沙坑过硬或边缘较高,运动器材不符合标准或出现破损,铅球、铁饼、标枪的重量与运动者的年龄、性别不相适应等都是造成伤害很重要的原因;另一个是教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学措施不力。训练过程中,如果教练教学组织不力,课堂纪律松散或训练时教练没有在现场进行指导和保护,都有可能会导致运动损伤。

(三)运动量过大或运动姿势不标准

训练计划不科学,运动量过大等都有可能会引起运动损伤。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都各有不同,如果教练在训练时采取同一训练计划,不仅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还有可能会导致运动员出现损伤。运动员运动姿势不标准有可能会导致运动时用力不均,身体各部分肌肉协调性不够,从而导致运动损伤。

(四)对预防运动损伤的认识不足

运动损伤是可以预防的,然而,屡见不鲜的运动损伤说明了教练和运动员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好胜心较强,敢于去尝试,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运动员,有利于训练,但过分的去尝试一些没有把握的动作却只会对自身造成伤害。

三、一般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对预防运动损伤意义的认识

安全无小事。教练员要将安全意识融入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正确认识运动损伤,做好预防措施,提高对预防运动损伤意义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同时,要让运动员认识到运动损伤是可预防的,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完成训练,最大程度的减少田径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机体本身活动的生理惰性,提高肌肉的力量、弹性和灵活性。还可以提高关节韧带的机能,使关节腔内的滑液增多,防止肌肉和韧带的损伤。准备活动的量和时间安排,应根据当时的气候情况,运动员的机能状况和技术水平,以及参加比赛和专项练习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

(三)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因材施教

科学的训练计划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挖掘运动员的潜能,还能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教练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特点,因材施教。根据运动员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循序渐进,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达到训练目的。

(四)注重场地、器材的检修

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器材的及时更新、维护。平时,学校也要另外安排人员定期对场地、器材进行检修,每次上课或训练之前,教练都应该对所用的场地和器材进行检查,排除安全隐患,为教学和训练的顺利进行提供安全保障。

(五)加强运动员身体的全面训练

教练在注重运动员专项素质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运动员身体的全面训练,促进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体机能水平。全面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力量、灵敏、柔韧和耐力等素质的训练,对预防运动损伤也有很大的帮助。身体各方面素质较高的运动员即使发生了运动损伤,也可以降低损伤的严重性。

四、结论

对于需要经常训练的运动员来说,运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预防措施,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或降低损伤的严重性。对于轻微的运动损伤,需要现场及时的处理。如果发生了严重的运动损伤则需要及时送往医院进行科学的治疗,切忌带伤训练。

参考文献:

[1] 赵武,秦卫兵.对大学生田径业余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