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杜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登楼杜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登楼杜甫范文1

[关键词]岳阳楼;大与小;精神世界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2901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三十多年前诗人曾经登临同样著名的泰山,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年龄,诗人激情满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是多么热烈而又宏大的梦想。那时唐王朝尚在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三十多年过去了,不仅仅一位诗人逐渐老去,一个王朝也江河日下。因为这个日渐溃败的时代,诗人的生命也历经磨难。

当杜甫在风烛残年之际登上这座无数诗人登临过的名楼,遥望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时,百感交集。他肯定想起年轻时那次登临的壮怀。转瞬三十多年,时代变了,诗人也变了。但诗人的变化仅仅是年华老去,而年轻时那种家国情怀、天下梦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生命忧患,非但没有随着岁月河山褪色,反而是老而弥坚。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和“今上”之间,遥远得仿佛就是诗人的整个一生,但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老去,也是一个国家的沧桑巨变。这是多么沉重的感喟。诗人举目望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个世界该有多大,我们用所有能想到的大词,描绘诗人笔下的这个巨大的世界时,发现都是无力的、苍白的。因为这是一个吞吐天地的宇宙。

可是颈联突然变“小”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条承载诗人的小舟,在“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中仿佛就是沧海一粟。一面是天地之无限大,一面是芥尘之无限微。诗人想表达什么?一条孤独的小舟,一个瘦弱的躯体,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世界。让人觉得诗人是不是太微不足道了,太卑微了,太渺小了?这样的大与小是完全不对称的,在无限的大中无限的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啊。

可是这种不对称又会让我们想起那古老民族的伟大传说: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三个故事都是无限大与无限小之间的不对称。这样的神话传说是有意凸显在巨大的自然面前人的渺小吗?显然不是。非但如此,我们反而觉得是对称的。夸父坚定地以生命相搏的不屈的追逐,愚公世世代代不停地移山,精卫化身小鸟将一条条树枝永不疲倦地扔向那茫茫的大海。在巨大的空间面前,他们用无限的时间、坚韧的毅力来对抗。古老的神话不是对人的否定,反而让我们看到人的力量,正是用看似巨大的不对称来张扬人的巨大的意志力,让我们看到的不是人的渺小而是人的伟大。

而这首诗呢?我们知道此时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处境艰难,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绝望中,我们看到诗人孤独的泪水了吗,看到诗人顾影自怜了吗?没有。甚至我们希望诗人应该为自己留下泪水。可是没有。

但我们还是看到了诗人的泪水。“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老泪纵横啊。是什么触动了年老的诗人,让他泪不能禁?原来是边关战事又起,百姓蒙难。诗人的泪水一下子如江河决堤,泛滥了整个世界。这是一个怎样的胸怀?这又是一个怎样的精神世界?

这时我们突然明白了。巨大的洞庭湖和诗人孤独的小舟、瘦弱的躯体是对称的。因为这个瘦弱的躯体里装的是整个世界,是家国情怀,是天下苍生。现代诗人黄灿然说:“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 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 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杜甫》)这个衰老多病的躯体承载的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苦难的时代。

这种大与小的对称,绝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而是精神意义上的。这已经不是大自然的洞庭湖,也不是被无数文人歌吟过的洞庭湖,而是诗人自我精神构建的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只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才能配得上诗人的精神世界。

唐人孟浩然也曾登临岳阳楼,写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的千古名句。后人经常对比两位诗人的异同。事实上孟浩然的洞庭湖不过是难以跨越的一段距离――横亘在岳阳与长安之间、诗人与君王之间、一介布衣与最高权力之间,是个人的不遇而非天下的忧患。两者在生命气象与人生境界上高下立判。

登楼杜甫范文2

【有意思的中秋节对联大全】

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人逢喜事尤其乐,

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

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

窗含明月十分圆。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虎踞迎风爽,

溪流印月清。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星。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袁宏泛渚;

庾亮登楼。

上下联所用典故都出自《世说新语》。上联故事出自此书的《文学》篇。袁宏少时贫困,为人江上运租。某秋夜清风朗月,镇西将军谢尚坐船过江,听闻江渚客船之上有诵诗声,觉其诗情优文美,又非前人旧作,赞叹不已。遣人询问,知为袁宏咏其作,遂相交焉。袁宏之名,于是大扬。下联故事出自前书之《容止》篇。庾亮镇守武昌,某秋夜气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楼咏诗。不久,庾氏飞屐而来。诸人欲避之,庾氏徐徐答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或则因月夜吟诗而名闻于世,或则人虽暮年而登楼秋咏之兴致不减,秋夜赏月吟诗看来确实是一件赏心乐事。

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上联首字“中”,下联首字“秋”,点明时节。联中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中秋联颇多以“月”为题材者。如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其处对联曰: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虎”“溪”二字指明地点。

一天秋似水;

满地月如霜。

此联形容秋色用一“水”字,形容月色用一“霜”字,中秋月色,宛然可见,意境清幽,使人气定神闲。从形式上讲,简洁凝练,对仗工整,属小类工对。

二仪含皎洁;

四海尽澄清。

二仪,指天地。天地之所以皎洁,端在于月光之皎洁。四海之所以澄清,缘于月光如水。此联的妙处在于其含蓄,未尝一字及月而月在其中。至于以“二仪”对“四海”,“皎洁”对“澄清”,颇为工整。

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家明。

同为咏月,遣词不同,意境遂异,有此“明”字,心胸便起畅亮之感。若套用佛家“体”、“用”二字,上联为“体”,仅指名为圆月;下联则为“用”,月之光满玉宇,灼然可见。流水对写到此境界上,着实有意思。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此联为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所撰。据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考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史称“生题死对”。上联两用“半”,下联以“中”对之,又有“二”、“八”之对,十字之中六者为数,且皆合于情理。若无才情者,难以成此对联。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上联为陶渊明《移居二首》的诗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下联为左思《招隐诗》的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集句成联,工稳妥贴;处士情怀,悠然可见。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无。

李白《把酒问月》诗有句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想来明月犹在,古人已逝,今之视昔,正如后之视今,怎能不唏嘘感慨!此联意境正如李白诗,不同者在于,白诗豪情奔放,此联简约含蓄。然感叹明月长存、人生苦短的意绪,并无二致。从形式上讲,“青史”对“绿窗”,“在”对“无”,工稳且灵活,平仄上也无问题,乃佳对。

泛渚怀袁子;

登楼学庾公。

袁子,指袁宏,庾公,指庾亮,其事迹前已言之。正如重阳节联中屡用陶渊明与孟嘉,中秋节对联中也用袁宏与庾亮之事,以显得更具人文气息。不过相较而言,袁庾二人之于中秋,比起陶孟之于重阳,其重要性要略逊一筹。

清光同会合;

秋色正平分。

清光,一方面指月光,另一方面则指政治清明,所以说“同会合”。中秋乃秋季之中,所以说“秋色正平分”。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此联为杜甫五律《月夜忆舍弟》诗句。白露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为农历八月节。杜甫化节气名以形容物候,得其本意之外,也添了清幽的意境。中秋本为家人团聚之时,故睹月思乡之念颇重。是以杜甫此句借为中秋联,分外合适。

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庭幕桂花香。

上联中池塘月静,实为静;桐叶落而影动,是为动。下联风吹帘幕,实为动;桂花飘香,则从视觉转而为嗅觉。此联对辞工稳,静中有动,意境优美,幽而不伤。

占得清秋一半好;

登楼杜甫范文3

二、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三、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_攫银河决。——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四、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五、虽桂华飘下,玉轮移影,归兴犹未。——曹勋《尾犯·中秋》

六、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七、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八、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九、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十、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十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十二、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

十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十四、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十五、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十六、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曹松《中秋对月》

十七、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十八、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十九、迥彻轮初满,孤明魄未侵。——陈羽《中秋夜临镜湖望月》

二十、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二十一、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二十二、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李商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二十三、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二十四、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辛弃疾《中秋寄远》

二十五、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十六、独坐犹过午,同吟不到西。——陆龟蒙《中秋夜寄友生》

二十七、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二十八、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二十九、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三十、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李朴《中秋》

三十一、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三十二、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三十三、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李朴《中秋》

三十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

三十五、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三十六、月月势皆圆,中秋朗最偏。——许棠《中秋夜对月》

三十七、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台湾民谣《中秋旅思》

三十八、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三十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四十、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齐已《中秋月》

四十一、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四十二、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四十三、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四十四、隔翠幌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四十五、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四十六、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四十七、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四十八、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四十九、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五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五十一、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五十二、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五十三、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陆龟蒙《中秋待月》

五十四、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五十五、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五十六、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

五十七、露从今夜白,月是绞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五十八、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登楼杜甫范文4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解】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②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④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⑥戎(róng)马:指战事。

⑦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译文】

很早就听说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终于有幸登上这湖边的岳阳楼。浩瀚的洞庭湖好像把吴、楚东两地在东南边分开,浩浩的天地就好像日夜在湖上荡漾漂浮。登楼时忽然想到亲戚朋友没有一点消息,年老多病的我只好带着一家靠着这一叶孤舟任意漂泊。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连绵不断,凭栏眺望,不禁涕泪横流。

【感受】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登楼杜甫范文5

李白的老酒,摘下易安的黄花;看见了杜甫的眼泪,东坡的华发,听见了水上的

琵琶声,空城戌角鸣;乘蚱蜢小舟,长嵩划破李后主的春水;登京口北固亭,叹廉

颇老矣,尚能饭否......

自幼读书不算少,自以为魏晋散文格式过于拘谨,唐诗虽好却过于烦琐,元曲

虽通俗易懂,但口语过多有俗气之闲,唯爱宋词,或温婉幽怨,或气吞山河,或如

泣如诉......

柳永的凤栖梧,描写了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上片写了春愁,泛泛写来却使人感

到是漂泊的游子在登楼赏春时都会有的闲愁,但他没有交代为何而愁,为了谁而

愁,下片前三句写他试图疏狂醉酒的方式来排谴春愁,但却适得其反.结尾两句把

"春愁"的底蕴全盘脱出,两句生动的句子形象抒写出了刻骨的相思,艺术感染力极

强,与{诗经.卫风.伯兮}中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有异曲同工之妙.

柳永的词是很柔和的,读他的词是一种享受,是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凄

婉缠绵,如泣如诉.

登楼杜甫范文6

【中秋节有意思的对联】

袁宏泛渚;

庾亮登楼。

上下联所用典故都出自《世说新语》。上联故事出自此书的《文学》篇。袁宏少时贫困,为人江上运租。某秋夜清风朗月,镇西将军谢尚坐船过江,听闻江渚客船之上有诵诗声,觉其诗情优文美,又非前人旧作,赞叹不已。遣人询问,知为袁宏咏其作,遂相交焉。袁宏之名,于是大扬。下联故事出自前书之《容止》篇。庾亮镇守武昌,某秋夜气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楼咏诗。不久,庾氏飞屐而来。诸人欲避之,庾氏徐徐答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或则因月夜吟诗而名闻于世,或则人虽暮年而登楼秋咏之兴致不减,秋夜赏月吟诗看来确实是一件赏心乐事。

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上联首字“中”,下联首字“秋”,点明时节。联中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中秋联颇多以“月”为题材者。如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其处对联曰: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虎”“溪”二字指明地点。

一天秋似水;

满地月如霜。

此联形容秋色用一“水”字,形容月色用一“霜”字,中秋月色,宛然可见,意境清幽,使人气定神闲。从形式上讲,简洁凝练,对仗工整,属小类工对。

二仪含皎洁;

四海尽澄清。

二仪,指天地。天地之所以皎洁,端在于月光之皎洁。四海之所以澄清,缘于月光如水。此联的妙处在于其含蓄,未尝一字及月而月在其中。至于以“二仪”对“四海”,“皎洁”对“澄清”,颇为工整。

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家明。

同为咏月,遣词不同,意境遂异,有此“明”字,心胸便起畅亮之感。若套用佛家“体”、“用”二字,上联为“体”,仅指名为圆月;下联则为“用”,月之光满玉宇,灼然可见。流水对写到此境界上,着实有意思。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此联为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所撰。据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考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史称“生题死对”。上联两用“半”,下联以“中”对之,又有“二”、“八”之对,十字之中六者为数,且皆合于情理。若无才情者,难以成此对联。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上联为陶渊明《移居二首》的诗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下联为左思《招隐诗》的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集句成联,工稳妥贴;处士情怀,悠然可见。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无。

李白《把酒问月》诗有句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想来明月犹在,古人已逝,今之视昔,正如后之视今,怎能不唏嘘感慨!此联意境正如李白诗,不同者在于,白诗豪情奔放,此联简约含蓄。然感叹明月长存、人生苦短的意绪,并无二致。从形式上讲,“青史”对“绿窗”,“在”对“无”,工稳且灵活,平仄上也无问题,乃佳对。

泛渚怀袁子;

登楼学庾公。

袁子,指袁宏,庾公,指庾亮,其事迹前已言之。正如重阳节联中屡用陶渊明与孟嘉,中秋节对联中也用袁宏与庾亮之事,以显得更具人文气息。不过相较而言,袁庾二人之于中秋,比起陶孟之于重阳,其重要性要略逊一筹。

清光同会合;

秋色正平分。

清光,一方面指月光,另一方面则指政治清明,所以说“同会合”。中秋乃秋季之中,所以说“秋色正平分”。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此联为杜甫五律《月夜忆舍弟》诗句。白露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为农历八月节。杜甫化节气名以形容物候,得其本意之外,也添了清幽的意境。中秋本为家人团聚之时,故睹月思乡之念颇重。是以杜甫此句借为中秋联,分外合适。

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庭幕桂花香。

上联中池塘月静,实为静;桐叶落而影动,是为动。下联风吹帘幕,实为动;桂花飘香,则从视觉转而为嗅觉。此联对辞工稳,静中有动,意境优美,幽而不伤。

占得清秋一半好;

算来明月十分圆。

中秋乃三秋之中,自可称为三秋之半。上联据此“望文生义”,以为所谓“中秋”者,即是说此日拥有秋季一半的美好。下联“明月十分圆”前贯“算来”二字,将人仰头仔细察看月亮的行为,还有颇为奥妙的心绪,全写了出来。富于才情,于此可见。此联颇为流行。与此相似者,如“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如“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也都写得清新可读。

叶脱疏桐秋正半;

花开丛桂树齐香。

落者自落,开者自开,物有常则,不必悲秋。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上联为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名句,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宋代诗人石延年(曼卿)对以下联,可谓天衣无缝。释道皆以为人之所以有衰病,主要因为其有“情”,至如无情之物,自不会衰老,是以李贺所撰之句,深于理义,欲对孰非易事。石曼卿所对之句,恰好另明一意,以为“月”乃有情之物,若无情必无或圆或缺之态。对仗工整之外,意思相反相成,良佳良佳!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这是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此联蕴含哲理:“楼”虽“高”,犹有飞过之物;“池”虽“小”,却能送来美景。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这是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风”“月”之对,“满地”与“一亭”之对,“花阴”与“山色”之匹,皆十分工稳。 “弄”与“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韵味无穷。宋人张先,人称“张三影”,其得名之因,其一就由于撰佳句“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显得原本无情之物活泼不已。下联“窥”字,将月色形容成羞涩少女,分外可爱。

鱼戏平湖穿远岫;

雁鸣秋月写长天。

此联暗用比喻,译释如下:湖映远山,鱼戏其中,似在山中穿梭; 秋至雁飞,鸣声入耳,举头观之,雁群排序屡变,似作书于长天之上。语词优美,设喻巧妙,视野开阔,皆此联之长处。

叫月杜鹃喉舌冷;

宿花蝴蝶梦魂香。

上联意境凄迷,几近残厉,正与秦少游名句“杜鹃声里夕阳暮”同。下联着色稍变,迷濛之中略有暖意。相对工稳,用辞美赡,然而意境终究显得幽冷,令人心魂怅然。

轮影渐移花树下;

镜光如挂玉楼头。

“轮”与“镜”皆指月亮,一写月影,一写月光,前者落地下,后者照高空,从不同角度描写月亮。中秋夜中专门咏月,且如此雕琢工稳,既华美瑰丽又紧切题旨,着实漂亮。

桂子自金蟾而细落;

涛声逐白马以齐来。

金蟾,指月亮。上联令人联想起白居易《忆江南》词句“山寺月中寻桂子”。传说月中有桂树,至中秋则桂子飘落而下。上联与白词同用此典。下联指钱塘江潮。传说伍子胥死后,魂魄常驾白马素车来往于钱塘江中,至中秋后一二日,江潮涌动,气势吞天。下联盖本此。此联妙在两个字:“细”与“齐”,上联意境之静美,下联之意境雄浑,尽在这两个字。

庾亮登楼,平分秋色;

袁宏泛渚,遍洗寰瀛。

平分秋色,意指中秋。遍洗瀛寰,乃云月光如水。唐刘禹锡之诗《八月十五夜玩月》有句曰:“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平分”与“遍洗”之对,最为醒目。

天开清旷域,人在大明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素风。

清旷域,指月照天地,处处清亮。大明宫,一般指唐代宫名。唐贞观八年,建永安宫,九年改名大明宫。高宗龙朔二年增建,改名蓬莱宫,长安元年复称大明宫。此处不过借古典而另明新意,盖谓天地间皆光亮,世间宛如“大明”之宫殿耳。

素风,秋风。此联化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八月中秋月近人;

朱雀桥边桂花香。

上联化孟浩然《宿建德江》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下联化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银汉流光,水天一色;

金商应律,风月双清。

这是一副描写中秋节之夜景物的对联,极切题旨。“银汉”,银河,天河。北宋苏轼《阳关词·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元声转玉盘。”“流光”,特指如水一般流泻的星光、月光。三国魏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水天一色”,水光与天光相接的辽阔景象。语本唐代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莺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于描写秋景,非常合适。“金商”,指秋令,秋声。秋季于五行为金,于五音为商;商为金音,其音凄厉,于时为秋。唐代白居易《洛川晴望赋》:“金商应律,玉斗西建。”“银”与“金”之对,“水天”与“风月”之对及“一”与“双”的数字之对,都极工稳。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本为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常惹起游子思乡之情,自然觉得在外种种不易,居家种种美好。上联所谓之“地月缺”,正缘于下联之游子在外,所以显得十分紧密。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