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香菱学诗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香菱学诗读后感范文1
用“辛酸泪”来概括洋洋洒洒一百二十回的古典巨著《红楼梦》,是再精妙不过的!但只再想问一句:“红楼一梦为谁痴,涩泪一把谁堪忍?”想是对此著的一些个人看法。
关于大观园
大观园不仅是一座普通富贵国亲的园子,更是一部见证了宁荣二府兴衰的书!
从元春嫁进深宫,宁荣二府花巨资修建这座省亲别墅,到最后变成闹鬼的荒园。这之间,有宝玉“对额动诸宾”的机灵,“投鼠忌器瞒脏”的情义,“杜撰芙蓉诔 ”祭晴雯的柔情;有黛玉“埋香冢泣残红”的多情,中秋夜与湘云“凹晶馆联诗”的才华,亦有“焚稿断痴情”的痴气;有宝钗“出闺成大礼”的悲切,老祖宗“两宴大观园”的气派,湘云“醉眠芍药? ”的无邪,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的诙谐,凤姐“抄检大观园”的威风,更有园内众姊妹们“共结海棠社”的佳话!
偌大的一个大观园,锁着一段段恩恩怨怨,一桩桩爱恨情仇,一滴滴辛酸眼泪,一阵阵欢声笑语……这是个何等富贵的家族,何等精致的园子!
竟没想到结局竟是死的死,嫁的嫁,出家的出家,离乡的离乡,留下那一个往日充满阳光、笑语,如今荒凉,闹鬼的空园!
这岂仅仅是宁荣二府衰败的历程,也是“贾、薛、王、史”四大家族从兴到衰的写照,更是对封建大家族的封建思想的极大讽刺!
关于金陵十二钗
对于金陵十二钗,曹雪芹是有偏见的。诸如秦可卿、元春、巧姐这三人,几乎是除了了解她们的身世之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包括她们的性格,皆一概不知。
喜欢薛宝钗,是因为她那首《忆菊》中的“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知”这一句。喜欢她的随遇而安。然而,她却受封建教化思想太重、太深,遇事太“随”,全然不像探春那样有主见,敢于斗争,最终嫁了宝玉,孤苦一人守着空房。
对于林黛玉,也只有用她那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来形容了。我不喜欢这样一位多情、多泪又清高自傲的女子,对于凡世不屑一顾,却为尘世肝肠寸断!
真正喜欢的,是史湘云的豁达!她的身世遭遇几乎与林黛玉相同,却从不把悲伤放在心上,洒脱地面对一切,开开心心地过日子,甚至到最后的守寡,也是坦然从容,不比林妹妹,总有流不完的泪。
另一人自然是王熙凤——这个小说中塑造的最经典的角色!她的出场、铁槛寺弄权、泼醋打平儿、借剑杀人、抄检大观园……这个性格刚烈、直爽,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是“泼辣”、“阴险”的琏二奶奶,是宁荣二府有一无二的,更是封建家族有一无二的女强人!喜欢凤姐的脾气,不娇柔造作;只可惜这样一个女子,要强、好胜了一辈子,到头来遭人冷眼,曲解了她的心,孤苦一人走上了黄泉路,这个昔日威风大震宁荣府的王熙凤,可怜一生为家计争强,却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
我一直以为,《红楼梦》写金陵十二钗,是极具悲剧色彩的,它胜于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程度!它写迎春、元春、王熙凤、林黛玉的死,写惜春的出家,探春的远嫁,以及巧姐的离家,妙玉的遭劫,湘云的守寡——这些无不从女子的角度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她们一生的悲剧命运,想来用林黛玉的一句诗来描绘,是极好不过的,那便是“冷月葬花魂”……
关于通灵玉
要说宝玉的这块通灵玉,自然要从说宝玉开始。
小说中“甄”、“贾”二宝玉,即“真宝玉”和“假宝玉”。甄宝玉幼年虽和贾宝玉一样喜欢同众姊妹们玩,但后来变得正经好学,搞得满腹经纶,而他最后的结局小说并没有交代,他是否考取功名,我们也无从得知。
而贾宝玉生性聪慧,却是个不思进取之徒。糊糊涂涂地过了一生,后经仙人指点,方看破红尘,用心读书,中了乡试后出了家。
对于甄宝玉下落的留白,是十分高明的!这实在是应了太虚幻境入口的一幅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
而小说的最后一回,是确切地点出了“宝玉即‘宝玉’也”。——这个结局,对于每个认认真真读了《红楼梦》前一百十九回的人真真切切是当头一棒!我自己读到此处时,是鼻子一酸,有想哭的冲动的!
在第一回中,写道“就将此蠢物,夹带其中,使他去经历经历”。一直以为宝玉的通灵玉才是那青埂峰上的石头……
小说的第九十四回,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从写怡红院十一月开了株海棠花,到宝玉的通灵玉莫名其妙地丢失,之后就净是些稀奇古怪的事——宝玉成了呆子,大观园闹鬼,宁府被抄了家当,凤姐撞了秦可卿的鬼魂……
一块石头就这样“枉入红尘几许年”,让尘世女子为它落泪、归天、受冤,让宁荣二府妻离子散,最终却“尘缘已满,携归本处”,落回青埂峰——这样无情的结局定是叫作者本身也是“不忍而为之”的,不然,他怎会将这石头的归宿安排在与“情根峰”谐音的“青埂峰”!
关于后四十回
曹雪芹将《红楼梦》著到第八十回,故事的一部分结局已初露端倪,但高鹗补的后四十回却是硬生生地将曹雪芹的设想一一更改!
论对这个故事的下手,曹雪芹无疑是要比高鹗“狠”的!他的原意定是要让宁荣二府全部败光,只有高鹗不忍心这样,于是让“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曹雪芹狠心要让香菱活活被夏金桂害死,高鹗却把夏金桂弄死,把香菱扶了正;曹雪芹下决心要把湘云配给宝玉,高鹗却舍不得冷落了宝钗……
这也许是高鹗一人比不上现在的“红学会”,看不太出前八十回中的玄机,就像他不知道曹雪芹为凤姐结局安排的“一从二令三人木”是怎么个死法,就只好让她草草地、莫名其妙地死了!(此诗句至今未有人猜出曹雪芹的本意是要叫凤姐如何死法)
但也许,中国历史上也仅有高鹗一人忍心让林黛玉死!这一死,将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升华到至高点,胜于一切其他结局——这点,恐怕是高鹗补得最成功的一段了!
然而我却觉得,补的四十回虽算不上完美,但读来却更叫人寒心、悲凉——这是发自内心的感触,却不知如何说出个“为什么”来,也许,正是应了这句话:“残缺也是美。”
——而《红楼梦》本身,不也是一个残缺吗!
《红楼梦》,真是一部让人看了不禁流泪的人间悲剧!我们随着这块顽石,一道游历了尘世的风风雨雨,体会了一番儿女柔情,感悟了一段爱恨情仇,见证了一部旷世悲剧!
有道是: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后记:
这些的确都是自己的看法,虽然有些地方可能出错!
写《红楼梦》的读后感,我认为首先要拥有的,是勇气!这勇气,并不单指你是否敢于评价这本巨著,敢于部分否定这本巨著(高鹗的后四十回补本);而是要看你是否敢于创新——打破《红楼梦》读后感的一贯传统,只从“贾、薛、王、史”四大家族的兴衰和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切入。
其实,细读《红楼梦》,会发现大观园、金陵十二钗、宝玉,包括小说自身在内的四个结局,是最能体现《红楼梦》的魅力的!所取的四个小标题下的文字,段段其实都提出了“红楼一梦为谁痴?”这一问,反复地点题。所以个人认为,这篇读后感历时两天,写得算是成功的!
香菱学诗读后感范文2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
但事实上,一方面,不少教师看不到名著阅读的长期效应,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不闻不问,应付形式;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面窄,所读课外书籍多是一些言情、武侠、校园文学之类。形成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少、质量低的局面。
加强学生的名著阅读,努力提高阅读质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阅读数量可观的课外书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向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推荐课外读物,供学生进行选择,在推荐时要遵循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书中精彩篇目的推荐或生动有趣的内容的介绍,或通过讲述书刊中的片断,使他们产生迫切的阅读欲望。在推荐内容、方式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在学习教材中节选的一些名家名篇时,可以借此向学生介绍原著、作者的作品集或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在学习《香菱学诗》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介绍《红楼梦》,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时介绍《朝花夕拾》,学习《小橘灯》时介绍冰心的《繁星》《春水》等等,这样,通过节选的学习和老师的介绍,学生就会有阅读的欲望,趁热打铁去读作品。
1.2针对学生喜欢看电视剧这一“文化快餐”特点,可以结合电视中播放的根据名著改编的连续剧,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来看电视剧改编之得失。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都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这种做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1.3介绍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刊物和时文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如《中国青年》、《读者》等;以及一些现当代文学名篇和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2 帮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监督阅读进展
由于学生的阅读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现状及学习需求,可结合我们潍坊的“朝阳读书计划”和“中小学生主题阅读”的实施,帮学生制定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语文教师应把课外阅读纳入长期计划和常规教学计划中。
在每学期初与学生统览新教材后,针对本学期的教材内容,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依据,师生共同商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规定阅读书目的范围和数量。包括一个学期的阅读数量和篇目的预设,每天定时定量的阅读数目,实际每天完成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课外阅读档案,包括阅读的具体的起止时间,阅读的篇目,阅读的字数,阅读过程中的点滴发现、感受、评价、困惑等等。这样看看他们的档案和计划就可以掌握他们的阅读进度及阅读内容了,便于督促。
3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的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课堂阅读教学是打开课外有效阅读之门的钥匙,良好的读书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掌握,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巩固熟练的。
向学生介绍一些正确的读书方法,如对所读内容及时进行圈点勾画,可以抄名言、写摘要、列提纲、制卡片等,理解所读的内容,领悟其中道理,学习体味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语言风格;指导学生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阅读习惯。并且让他们借鉴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如司马光、朱熹、鲁迅、老舍等人的读书方法,找到自己喜爱的方法,边阅读边思考,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促进他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同时,指导他们学会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扩展视野。
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多种阅读方法后,在阅读中才会根据名著的特点和自己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方法,阅读才会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改变学生在阅读中常有的无所事事、收效低微的情况。
4 为学生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培养阅读习惯
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来监控,是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维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方法。
应该说,在诸多评价机制中,考试的影响力对学生阅读名著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幸运地是,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中考试题对课外阅读起了良好地导向作用,翻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名著阅读题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既有对情节、人物熟悉程度的考查,也有对精彩片段的阅读赏析,还有对名著的感悟、鉴赏能力的考查。这些无疑会激发学生阅读动力、培养阅读习惯。
也可以采取活动评价,即在阅读后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机会,让他们将阅读过程中的获得的种种感受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并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方法,拓展思维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