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学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学科范文1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忽视对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的考察的情况,这就导致音乐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出现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结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对学生的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方式,打造多样化音乐课堂,进而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音乐的学习。
二、信息技术为音乐学科教学服务的具体手段
1.通过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充分的强调了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的提升,而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提升离不开一个好的音乐学习环境的支持。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充分的利用好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音乐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进行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意识到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比较薄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氛围的创作,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课程《大中国》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中国》的背景图片,并播放相关的视频,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欣赏多媒体课件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效的提升音乐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再灵活的穿插一些音乐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就会帮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下,进而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程度,为达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提供支持保证。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的相互训练中达到最终的思维训练。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改革下,在进行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另辟蹊径的进行对信息技术手段的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度契合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2.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进音乐教学模式的更新换代
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面对“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音乐课程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式,维持一个良好积极的课堂教学状态,进而有效提升音乐课程课程的教学效率。音乐教学是一门对于陶冶学生身心的学科,在进行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音乐教学模式的更新,进而有效的吸取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放松自己的身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注意到结合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任何一种乐器的声音,可以让学生自己感受乐符从自己的指尖流淌而出,充分地保证学生能够具有着对于音乐的独立意识,促进音乐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进行音乐课程中《撒尼少年跳月来》教学的过程中,音乐课程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撒尼族舞蹈情景,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喜欢哪一种民族舞蹈?”,然后,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于歌曲的背后故事的思考;再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任一民乐乐器演奏或几个学生完成合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达到陶冶学生身心的目的。
3.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形成互帮互助的音乐教学课堂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共同进步。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在音乐、美景中把听到和看到的化为内心感受写下来,让学生学会表达内心感受,再模仿、尝试创作,再通过网络通讯来进行交流、合作,激发他们学习和创造的兴趣,也提供了学生自我评价和接受反馈的平台。比如《花好月圆》一课,可以让学生呤听试唱后将自己的感受写成音乐作文在网络交流平台上,还可以让他们利用计算机模拟民乐乐器的声音来尝试模仿创作自己的音乐片段。这样一来,音乐知识的教学才能是真正用到实处,因为我们的教学不仅是让他们“知道”,更为重要的是让音乐在他们手中变成“能用”的好东西。
音乐学科范文2
一、 音乐纸笔测试的三大误区
(一) 等同于音乐知识考查
音乐纸笔测试最大的误区出现在内容上。单纯的音乐知识题由于命题方便而备受人们青睐,很多学校和教研部门甚至将它奉为纸笔测试的唯一内容,错误地把音乐纸笔测试等同于音乐知识考查。如下例:
①圈出下面的切分节奏。(× × × × ×; × × × × × × ×,)
②马头琴是( )民族的传统乐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
③圆舞曲是( )拍子的乐曲。(2/4;3/4;4/4)
题①考查切分节奏的谱面形式,题②考查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题③考查圆舞曲的拍子特点;题①属乐理知识,题②题③属于音乐常识,但它们都是对音乐知识的记忆层面的考查。但仅仅局限于音乐知识一隅,甚至止步于非音乐的记忆层面,则大有问题。
测试评价作为音乐课程的环节之一,它必须服务于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音乐纸笔测试无疑要力求将音乐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诸领域全部涵盖其中(除非确实不能操作),而不能偏于音乐知识一隅。
另外,音乐知识题中大部分为单纯的记忆题,考查的只是非音乐的记忆层面,还有一部分如音符时值排列、根据拍子画小节线等音乐知识的理解运用题,虽有逻辑理解上的深入,但严格地说并没有比前者离音乐更近。音乐知识毕竟只是音乐的媒介,而非音乐本体。脱离音乐本体仅仅对音乐知识这一介质进行考查,一则意义不大,与音乐核心价值无涉;二则可能导致音乐教学更多地沦为音乐知识传授课。
(二) 照搬其他学科测试方式
第二个误区也是最严重的误区在测试方式上。就纸笔测试而言,其他文化学科发展更成熟,值得音乐学科借鉴学习,但是这种借鉴如果变成了对测试方式的全盘照搬,则是对其音乐学科特性的无视。
例如某区小学毕业考试,语、数之外还要进行一场综合卷的全区统考,包括英语、科学、音、体、美、品德等语、数之外的所有学科(故称综合卷),其中音乐占10%左右的分值。近三年的内容有:音符关系、乐曲作者、切分节奏辨别、中外民歌辨别、乐器类别判断,等等。分析一下里面有乐理知识、音乐常识,还有知识的运用。这些看似简洁的判断题和选择题藏着巨大隐患——仅仅从纸面到纸面,没有音乐甚至也没有乐谱,存在绕过音乐实践对付测试的空间。取得高分,师生积极准备,复习提纲、模拟试卷,考了背,背了再考。然而这个过程似乎与音乐毫不相干,不需唱奏,也不闻乐声。有记忆,也有理解,唯独没有音乐!
综合卷旨在全面评价和诊断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质量,其初衷当然是好的,客观上却导致了师生共同绕过音乐实践和音乐体验过程去对付测试,结果不仅无谓加重了负担,音乐原本可亲的面容更是一下子荡然无存,这岂不是音乐教育的异化?
(三) 代替音乐学科质量评价
第三个误区表现在对纸笔测试功能的误读上。前文中某区每年的学校毕业班综合成绩排名,把音乐纸笔测试当成音乐学科质量评价,也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纸笔测试只能反映音乐学科质量的微小部分,充其量也不过是音乐知识记忆能力的评价而已。
音乐学科质量必须关注学生音乐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素养是多方面的,且不说纸笔测试作为阶段性评价主要为教学诊断提供依据,即使是标准的水平测试,也只能对纸笔形式所能涵盖的教学领域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评价。而在音乐学科中具有至关重要地位的音乐表现能力(主要是演唱和演奏能力),却是纸笔测试无法替代的。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只能通过表现性测试即学生的演唱、演奏来进行检测,纸笔测试无法替代。而缺了音乐表现能力这一部分来进行音乐素养的评价毫无疑问是不完整的。长此以往,极有可能导致学校音乐教学的畸形发展。
二、 走出音乐纸笔测试误区的策略
音乐纸笔测试已经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上述误区。当前,迫在眉睫的是运用有效策略尽快走出误区,引导音乐教学在正确的轨道上良性发展。
(一) 拓展测试内容
1. 测试要涵盖课程内容诸领域。音乐课程的四个领域中除了演唱、演奏无法进行纸笔测试外,其他都应纳入测试范围。因此,纸笔测试内容可以拓展为:音乐欣赏(包括练耳)、乐理知识、音乐常识、音乐创造四部分。
2. 各块内容要有机整合。音乐欣赏主要考查学生对音乐要素(包括音高、节奏、音程、和声、音色、旋律等)、音乐主题、音乐情绪、音乐体裁形式、音乐结构、音乐风格等判断理解能力;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考查音乐知识的记忆理解及运用;音乐创造,考查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由于中小学音乐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儿童,音乐教育更多的是作为培养欣赏者的教育,所以纸笔测试也应以音乐欣赏内容为主体,把乐理知识、音乐常识和音乐创造三块内容有机结合到音乐欣赏中进行考查。
3. 谨慎对待音乐创造。音乐创造的纸笔测试可以进行旋律创作、节奏歌词创作以及创造性的音乐判断和评价等。鉴于音乐创造难以量化的特点,实际操作中要格外慎重。首先,要慎用旋律创作。由于纸笔测试在卷面进行,对学生来说,旋律创作很可能完全脱离音乐变成符号的排列组合游戏,因此可考虑给音乐取名、写音乐感受或评论等形式。其次,要尊重多元理解。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尤其要避免为评价而评价,宁可牺牲一点可评价性,也要尊重多元理解。
(二) 音响全面介入纸笔测试
纸笔测试应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音乐实践,发展学生音乐能力,形成音乐审美,因此应该让音响全面介入纸笔测试,真正让音乐参与到测试过程中来。与音响结合、有听觉参与的纸笔测试才会有生命力。
音响全面介入,即测试时提供音响材料,学生听音乐完成答卷。音响介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现场演奏,一般适用于音乐要素、音乐主题相关的测试题;另一种是播放剪辑合成的音响材料,对于器乐或音乐结构、风格等相关的测试题,其音响不适合现场演奏,就需要事先剪辑合成。测试题如下例:
①听琴声,选择正确答案打“√”(钢琴演奏B乐句2-3遍)
A. 2/4 6 6 5 | 3 - | 6 6 5 | 3 - | 1 · 2 | 3 5 | 3 2 1 | 2 - ||
B. 2/4 6 6 5 | 3 - | 6 6 5 | 3 - | 1 · 2 | 3 5 | 3 2 1 | 2 - ||
②听音乐完成选择或填空(播放《天堂》腾格尔词曲前奏2遍)
这首歌曲的曲名是《 》,前奏主要由笛子和(马头琴、二胡、大提琴)演奏,具有浓郁的(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音乐风格。
③听音乐完成选择和填空 (播放《绿袖子幻想曲》[英]沃恩·威廉姆斯曲2遍)
音乐开始部分演奏的两件乐器是(小提琴、长笛、钢琴、竖琴),此部分音乐为(3/4、4/4)拍;全曲的结构是(AB、ABA、ABACA);请结合你听音乐的感受给这段音乐取个合适的名字——《 》
题①考查学生对切分节奏的听觉反应和判断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切分这一乐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音乐欣赏、乐理知识综合题。题②考查学生对马头琴乐器音色的认知和对音乐主题的听觉记忆,另外考查音乐风格的判断能力,是音乐欣赏和音乐常识综合题。题③考查音乐要素中音色(乐器)的听觉认知,三拍子特点的理解和运用,音乐曲式结构的把握能力,其中为音乐取名(属音乐创造范畴)考查学生对音响的理解力和音乐想象力。
以上试题的形式为听音乐完成卷面,内容是以音乐欣赏为主体,结合音乐知识和音乐创造的综合题。抓住了音乐本体,而且灵活、富有广度和深度。这样的测试才是真正属于音乐学科的测试,它对师生的教与学都将会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 与表现性测试相结合
纸笔测试作为评价方式之一,应与表现性测试相结合。只有两者合作互补,才有可能实现对学生音乐能力和素养全面、客观地评价。表现性测试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集体的。个体演唱、演奏测试只能抽样进行,它受制于样本数量和典型性,时间成本过高。对于音乐学科质量管理和教学诊断来说,班级集体演唱演奏是最佳选择。班级集体演唱演奏,指班级为单位集体演唱、演奏规定或自选曲目,教师参与伴奏。相对于个体演唱、演奏测试,班级集体测试不仅效率提升,同时也检测了班级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另外,教师参与伴奏的师生合作还能真实反映班级音乐学习的自然生态,这对音乐学科的教学诊断非常有益。
由于表现性测试具有即时性,有条件的话应尽量进行过程录像,以便于更直观地发现问题并研究教学对策。
音乐学科范文3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对人才要求的提高,现在的小学音乐教学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师生关系上“师主导,生主体”越来越明显;教学观念上改变了音乐技能机械的操练,而在知识技能综合训练中,更注重能力培养,以及欣赏、表演、视听能力的提高;在内容上改变了单一唱歌课的模式,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通过游戏、唱歌、律动、歌表演等教学活动去感受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节拍、节奏、旋律等要素,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并把单纯的课内音乐教学逐步向课内外结合的教学转变。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音乐,达到身心合一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依据“一科多用,多科综合”的大学科模式,努力做到“三个融为一体”,在音乐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构想和尝试。
一、音乐知识的扩展
1、社会是熔炉,生活是教科书,现今社会到处充满了音乐,流行音乐不能进入课堂,是大多数音乐教师都认可的
我认为,学校音乐教育材料最基本的标准,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对于学生的适用性,而不是何种音乐品种,符合这些标准的流行歌曲可以采用,不符合标准的不宜采用。于是,我选择了其中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歌曲如《长城长》、《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适时插入课堂,利用课前、课末五分钟播放,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提高兴趣,指导学生把握好欣赏流行音乐的尺度,使学生明了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适宜的,他们对于美丑、优劣的识别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2、文化市场中文化艺术观赏和文化娱乐活动对广大青少年所具有的特殊吸引力、感染力和潜移默化作用,不容忽视的
学生最喜欢看电视、看少儿节目、文娱晚会、歌舞节目、动画片,这些节目中也充斥着音乐。除了教育学生有选择地观看外,动画片、少儿节目中更不乏有许多适合儿童欣赏的音乐。鞠萍姐姐教唱的儿歌,还有首届少儿音乐电视MTV大赛参赛作品等,画面和音乐两者兼备,既使学生了解了乐曲内容、情绪,又加深了对音乐的体会和感受,看得兴趣盎然,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好习惯。
3、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适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要求,进行配合教学
如利用音乐教育的有限空间,音乐课之间的有限时间播放与学校每个月的教育主题相吻合的歌曲、乐曲,达到深化作用。把学生了解、收集到的儿童歌曲通过录音、广播介绍给全体学生,好歌人人唱,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这一类活动,扩充了教学内容,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陶冶,受到教育。
4、音乐教育中,扩展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将扩展法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开启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能力
其中包括节奏创编、歌词的扩展创编、知识的扩展、音乐表现形式、手段的拓展等。根据低年级学生知识较少,接触到的内容也不多,如学习do、re、mi、sol、la,进行任意组合排列,变化出各种不同的旋律,并与听音游戏相结合,按不同的节奏进行视唱,从小培养学生的听音识谱,独立唱谱能力。中高年级学生知识面较宽,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也较丰富,就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扩展,如在欣赏到民族乐器演奏曲还扩充介绍一些别的弹拨乐器古筝、柳琴、阮等演奏的乐曲,让学生感受乐器的音色、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手段的丰富
在现今音乐教学中早已摒弃了一本书、一架琴教学的时代。音乐表现手段已越来越丰富,电教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录音、投影、录像在音乐课堂中出现已屡见不鲜。欣赏音乐时配以相应的背景画面,表现乐曲的内容。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寓意于形、视听结合,以刺激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和方法,达到以情动人,知情意结合。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以往音乐教学中死板的你唱一句,我跟一句的方法,体现出了多样性,更注重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重视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一进入到教室就感受到浓浓的音乐气氛,进入角色。在注重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唱歌、律动、舞蹈、欣赏、乐器等形式相互结合。演示、表演、简笔画等方法并举,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感受到美,在生动活泼中主动地学习,接受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率。
三、教学空间的拓展
课内向课外延伸,形式课堂向非形式课堂的拓展,是学校整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音乐教室的空间,变单一空间为多重空间,简单实用。如利用音乐教室空间较大,可把音乐教室划分为“音乐游戏区”,“五线谱区”,“美术小区”,供学生选择运用,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培养能力。音乐课堂位置的排列可按课堂教学内容随意进行变动使学生进音乐教室就可感到一种无拘束的、流动的美。教师在重视40分钟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重视研究学生,发现特长,因材施教,组织其参加学校兴趣小组,如歌咏、舞蹈、乐器组等。
四、相关学科的综合
音乐学科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力等,都离不开语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把对歌曲、乐曲的感受清楚地表达出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蕴含着情感,与语文、诗词想结合,通过朗诵儿歌,进行语言声调训练,朗读歌词达到对歌曲情感的处理,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和丰富的情感。高年级的同学可以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对音乐的理解,一种方法是语言口头表达,各抒己见;另一种方法是用手中的笔把音乐化为文字,直抒对音乐作品的完整理解。
音乐学科范文4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音乐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专业学科,也是最便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学科,教师如果能将审美教育渗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还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
审美能力;学前教育;音乐学科
一、审美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借助艺术手段和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基地,学生在学校期间需要学习的音乐学科包括键盘、声乐、视唱、舞蹈、乐理、音乐欣赏等等。不仅要学习丰富的有关幼儿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钢琴演奏、歌唱表演、舞蹈表演等方面的技能技巧。审美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的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同审美教育紧密相连,才可以达到让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和深化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使音乐学科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真正在感受美的声音、体验美的情感、追求美的表演,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内在美的感悟能力,以及表达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用音乐的美去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音乐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为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活动和教学的重要领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在校几年的音乐课学习,已掌握了钢琴、声乐、舞蹈的基本技能技巧,但在实践中不难看出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较差,体现在表演时缺乏对音乐的理解和正确的表达,所表现的作品很难感动别人,这就是音乐教学的误区———重技能培养轻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而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同其它审美教育一样是通过教学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它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一种关系到学生内在本质的教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就目前各级各类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招生看,首先,所招收的学生学制不一,专科类的有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专生、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生、有高中起点的三年制专科生、还有对口招生的三年制专科生等等;本科类的有对口招生的二年制学生、有高中起点的四年制学生……其次,所招学生的年龄不一,初中起点的学生大多是十五六岁,高中起点的学生有的十八九岁,年龄大一些的已经二十一二岁。学生骨骼发育已基本完成,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较差,学习类似钢琴、舞蹈这样的技能课较为吃力。第三,生源音乐基础差,大多数来自各级乡镇、农村,城市里的学生数量很少,很少有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接受过良好、系统的音乐教育,甚至有的学生连一首歌曲都不能完整的唱下来,跑调现象经常发生。
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来看,各科教师已经尽心尽力了,可是有些学生在音乐学习上依然是不开窍,不仅这些学生感到痛苦,老师们也是苦不堪言。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在幼师教育的性质来看,各级各类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不是演员、演奏家,而是培养具有一定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幼儿教师。如何让这些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尽快适应音乐课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还能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是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审美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的渗透方法和策略
(一)教师的示范教学渗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是学生在各科学习中崇拜的偶像,教师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效仿之。在技能课学习过程中教师有表情的示范是学生感受音乐美的重要手段,舞蹈老师用美丽的肢体语言向学生展示舞蹈艺术的魅力,声乐老师用声情并茂的演唱向学生展现歌曲带来的心灵的诉说,钢琴教师用娓娓动听的琴声向学生传达音乐的震撼……教师根据音乐表达的意境,把作品的审美内涵通过示范有滋有味地呈现出来,这种示范不仅具有艺术感染力,还有着强烈的样板效应,让学生在欣赏教师示范的同时对作品有所了解,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感性认识上产生共鸣,增加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用对比学习法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用对比学习法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学习《摇篮曲》(东北民歌)时,老师进行有表情的示范,不妨把舒伯特的《摇篮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儿歌《睡吧,小宝贝》《小宝宝要睡觉》等属于摇篮曲风格的作品都唱给学生听一听,让他们感受不同国家摇篮曲风格的差异,同一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摇篮曲风格的差异,让学生充分体会摇篮曲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感受摇篮曲风格的作品柔和、摇曳、晃动的律动感,用对比的手法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再比如在学习蒙族舞蹈的时候,不妨先让学生了解蒙族舞蹈的特点: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少数民族的舞蹈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下藏族舞蹈,让学生了解藏族舞蹈是和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虔诚的宗教心理、宗教礼仪及习俗有密切相关的,他们在舞蹈中常用的松胯、弓腰、曲背等动作形成了特有的律动,体现了藏族虔诚的宗教心理,形成了融合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和高原农牧文化的舞蹈形式。这种用对比学习法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最行之有效的过程。
音乐学科范文5
关键词:音乐;情感;教学;内涵
柏拉图曾说:“我们一向对身体用体育,对心灵用音乐。”可见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更重要的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其初衷是让心灵受到真、善、美的陶冶和升华。中学音乐教育宗旨在于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主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然而,在目前的音乐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知识性、技术性,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功能。有人说节奏是音乐作品的骨架,旋律就是血肉,这个比喻形象又贴切,非常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方法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大强度地感染学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营造音乐氛围,孕育情感
音乐艺术是一门抒发感情的艺术,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它各自的情感特征,如哀可使人泣,乐可使人笑,悲可使人忧,欢可使人跳,恨可使人义愤填膺,爱可使人钟情满怀。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入音乐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在上课初就营造相应的音乐氛围,如教室环境的布置,相关或相似的音乐背景、挂图、道具、多媒体等等情由境生,复制、模拟和创设一定的环境或情景。例如: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让学生先观看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在教唱学生唱《小鸟,小鸟》《渴望春天》等有关大自然的歌曲时,在教室摆上几盆绿色植物或鲜花;在教学生唱舒柏特的《摇篮曲》前,可先听听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等。这样,使学生在情绪上有了一个统一的基调,为接下来的音乐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精炼课堂语言,诱感
音乐特级教师陈蓓蕾说过这么一句话:“作为音乐老师,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音乐。”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如果教师讲课的用语、声调、口音等符合学生的口味,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涨;学生肯定的反应和教师对自己语言表现的自我肯定又对教学以积极的影响。
曾听过一位教师上音乐欣赏课《高亢的西北腔》,先让学生静静聆听完高亢激越的《黄河船夫曲》之后,他那富有磁性的男中音开始了一段无比精彩的导言:“美妙的诗,感人的歌,像从高原倾泻而下的河,载着黄土人民的悲欢离合,越过纵横的高原,峥嵘的山石,源源不断,绵绵流淌。”教师专注的眼神、投入的表情和声情并茂的语言再配上优美动听的旋律,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经受老师精美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渲染,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心得到了最大的震撼。对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情感体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丰富教学手段,培养情感
(一)巧用想象,设境引情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等,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觉,使学生很容易激起丰富的想象,给人以美的愉悦感,使人心驰神往。这样音乐就可以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了解学生聆听音乐的初步感受,给学生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再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的乐器后,问学生当你感到非常高兴时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呢?那咱们边寨人民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时又是怎么做的呢?在欣赏时,引导学生想象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狂欢的场景。如:引子中圆号的声音和小提琴的震音,可以想象山寨传来了北京报喜的电波,山谷中传出牛角传递喜讯的号角声,排鼓、铃鼓的加入想象少数民族姑娘脚上的窜铃,小提琴像姑娘轻盈的舞姿等等。
(二)聆听入情法
音乐是以声传情的艺术,美国的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教师要培养学生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通过音乐拨动孩子们的心弦,让他们得到了美的享受,丰富自身的情感。最重要的环节莫过于聆听,只有通过不断地聆听,才能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审美经验。
例如,让学生学唱《小杜鹃》这首歌曲,让学生在乐曲中聆听感受音乐诙谐幽默的同时,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在音乐感受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更加亲密。还有许多优秀的通俗歌曲,喻涵了很多人生哲理。如在欣赏《爱的奉献》时,聆听后要学生明白“人间的春风”“心的沙漠”“爱的荒原”等比喻表达了人们对道德、对爱的内心呼唤,对早先物质匮乏但精神振奋时代的怀念。在委婉抒情的音乐中,人们对爱和温暖的渴望,化做人欲啜泣的呼唤。爱在哪里?它不是一种赐物,它来自每个人的奉现,来自人们的真诚、友善和谅解。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音乐欣赏;也只有在真正的音乐欣赏中让我们发现情感的内涵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在音乐欣赏中要千方百计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其价值观得到升华!最终达到以情明理、以情怡心的目的。
(三)艺术实践动情法
音乐学科范文6
一、多媒体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意义。
可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几乎全部来自于教师本身,可以说,教师的音乐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在音乐上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为师生提供了搜索大量音乐新信息的平台,学生可以依托网络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
在音乐教学中,有些课程,如音乐创编课、视唱练耳课等,一直以来,教学效果不是很令人满意,原因是教学条件的限制,如音乐创编课的关键是学生必须听到自己创作的作品的音响效果才有可能较准确地发现作品的缺点,加以改正、吸收,从而积累经验,提高创编水准。随着MIDI等现代电脑音乐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一首作品以前需多名乐手协作才能完成音乐演奏,而现在一个人就可以通过电脑音乐软件完成,并且修改起来非常方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编能力,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原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的音乐创编经验。
二、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对事物一旦产生好奇心,就会感兴趣,学生主要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产生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和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三、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音乐教学目的。
在上学生较为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欣赏课时,我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首先,既然想利用多媒体,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且将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卡座、音响、投影仪、放像机、影碟机等设备有机结合起来,为教学服务。然后,按常规教学方式查阅大量资料,准确掌握乐曲的音乐背景,如乐曲的创作根源、故事发生的年代、隐含的意义、想要反映的历史问题等,都要清晰地罗列于脑海中,并设法将音乐知识不失时机地穿乐曲的欣赏中。然后进行课件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工作量较大的项目。用一节课时间完成这一音乐内容的欣赏无疑是很紧张的,播放乐曲的时间就有二十几分钟。因此需要教师课前工作做得非常充分。第一步是将需要板书的内容,如作者简介、作品名称、作品体裁、故事梗概、曲式结构、乐曲的重点、难点和乐谱等输入计算机中,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配以声音、画面。第二步是准备CD的故事片段。当学生欣赏到《梁祝》中英台抗婚部分时,我马上给学生播放故事片段。学生在听与看的同时自然理解乐曲要表达的内容,小提琴强烈的切分节奏,旋律上行,表现英台的抗婚不嫁,同样播放故事片段,英台在电闪雷鸣前与父亲祝员外抗争,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主动参与乐曲的发展,真正了解乐曲表达的含义,在潜移默化中乐曲会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授课声像并茂,学生像看一部有解说词的电影,不再是简单地听听旋律,而是真正了解每一部分旋律表达的思想情感,达到欣赏的真正目的,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所以说,音乐课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