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师范生教育实习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师范生教育实习个人总结范文1
一、师范生教育实习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也有利于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师资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大力推进,将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强化教育教学实践。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要围绕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标,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遵循教师教育规律,调整教师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各地要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安排和接收高师院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
三、精心组织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高师院校要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规章制度;加强教育见习,做好师范生实习支教前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使学生基本具备从教能力;采取导师带队、师生结合、合理配置、成组派遣的方式,组建实习支教小组;要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支教的指导教师,在教师考核、职务聘任和表彰奖励等方面体现积极的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并深入中小学第一线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对实习支教师范生的全程指导和跟踪管理。
四、建立相对稳定的师范生实习基地。高师院校要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指导下,会同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因地制宜地选择确定一批条件适中、集中连片的中小学作为实习基地。探索建立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和高师院校服务基础教育试验区,促进师生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践,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和咨询等方面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实习基地学校要密切配合高师院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实习支教师范生的管理、指导和安全保障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选配骨干教师与高师院校教师组成联合实习指导小组,加强实习指导工作。
五、创造性地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师院校和中小学要不断创新师范生实习支教的途径和方法,积极探索三方合作、协同开展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的有效机制。要及时研究和解决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合理安排实习支教师范生的教学工作量,切实保证实习效果。各地不得以实习支教代替新教师的正常补充。要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实习基地学校培训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师范生教育实习个人总结范文2
师范生实习介绍信(一)
_____________中学:
我校__级本科班学生__将于__年__月中旬至__年__月中旬进行为期_____________周的顶岗实习.
回 函
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现已接纳你校_____________学院(系)学生__________进行实习,特此证明。
实习单位(盖章)
20__年__月__日
师范生实习介绍信(二)
_______________学校:
兹介绍我校______________学院(系)_____________专业20__届______学历毕业生________________同学去贵校实习,请接洽。
(校或院、系盖章)
20__年__月__日
回 函
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现已接纳你校_____________学院(系)学生__________进行实习,特此证明。
实习单位(盖章)
20__年__月__日
师范生实习介绍信(三)
________________:
现介绍我院20XX级_________师范专业同学前来贵校顶岗实习,为期__周。
望贵校提供实习条件,并按照学校规定对学员严格要求,督促其完成实习任务,并对其实习期间的表现给出鉴定意见。
谢谢支持!
回 函
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现已接纳你校_____________学院(系)学生__________进行实习,特此证明。
实习单位(盖章)
20__年__月__日
师范生实习介绍信(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兹介绍我校______________学院(系)_____________专业20__届______学历毕业生__名同学去贵校教育实习,请接洽。
名单:(略)
(校或院、系盖章)
20__年__月__日
回 函
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现已接纳你校_____________学院(系)学生__________进行实习,特此证明。
实习单位(盖章)
20__年__月__日
延伸阅读:师范生实习注意事项
(一)准备阶段
做好教育实习的各种准备工作,学习备课,写教案,练好师范基本功。在实习出发前,上交一个主题班会课教案、一份第二课堂方案、一份个人实习计划以及一份实习前的准备总结。
(二) 见习阶段
到达实习学校后,尽快安顿好各队员的住宿问题,再由该校负责老师带队员熟悉学校环境,购买宿舍公用物品。第二天,与学校召开见面会,请学校领导、科组老师、班主任介绍学校、科组、班级的基本情况,请优秀老师介绍教育、教学的好经验,了解实习学校各项工作和各种规章制度,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做好准备。
A、教育见习
1、多听原科任老师的课,提倡跨年级、跨专业听课,积极参加科组教研活动。
2、了解各科目的上课进度,把握任课班级的成绩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3、在原科任老师指导下,准备上课教案,进行试讲。
4、认真做好批改作业和下班辅导学生的工作。
B、班主任见习
1、与学生见面,参加班级活动,了解学生情况,在原班主任指导下制订班主任工作计划。
2、用3-5天时间记住所带班级的学生名字,召开班委会。
3、确定一名待进生,从各方面去帮助此生。
4、结合初一新生的军训活动,协助学校和原班主任做好这项工作。
C、教育调查
1、从实习学校和当地情况出发,初步确定调查主题。
2、初步确定分工名单。
3、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三)实习阶段
A、教育实习
1、争取早上课、多上课。一般要求讲授新课10节以上(不包括重复课),其中6节独立课(不需要教师指导,独立写出教案上课)。
2、每节课上课前必须进行检查性预讲,同组实习生参加听课,可以邀请原科任教师参加。预讲后由听课师生提出意见,实习生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送原科任教师审阅批准后方能试教。
3、鼓励不同科组的同学互相听课,作好记录,多沟通交流,共同进步;同科组的同学可集体备课、轮流负责。
4、及时批改作业,了解教学效果,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
B、班主任实习
1、熟悉班主任常规工作,独立处理班上问题,经常与指导老师沟通。
2、在原班主任的指导下,设计好主题班会的方案和第二课堂活动的计划,按计划开展各项活动。
3、深入了解学生,继续落实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C、教育调查
1、确定调查题目,初步拟定调查问卷,明确各项分工
2、进行调查(如问卷、采访、座谈等),请求实习学校配合,保证不影响实习学校的教学工作。
3、统计问卷,整理、分析采访座谈等调查活动的资料
4、分析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或科研论文
A、教育实习
1、每位实习生写工作总结和个人鉴定。
2、请原科任老师填写实习生鉴定,初步评出教学的实习成绩。
3、与原科任老师进行座谈,请求老师批评指点,找出存在问题,力求改进。
4、向原科任老师送上小礼品,表示敬意与谢意。
B、班主任实习
1、请原班主任老师填写班主任工作鉴定,初步评出班主任工作的实习成绩
2、与原班主任交谈,送上小礼品,致以敬意和谢意,并处理好最后的班主任工作
C、教育调查
修改调查报告或科研论文,并交给实习队长
后期工作:
① 实习队长组织全队同学根据《教育实习纪律、调查与总结评分标准》评定每个同学的教育实习纪律、调查与总结的成绩。
② 实习队长收集每位实习生个人总结与专题总结、调查报告等材料,写好实习队工作总结(执笔者免写个人总结),回校后三天内将实习队的总结以及推荐2篇写得较好的专题总结或调查报告交回教务处教育实践科。
③ 实习队长负责写出全体队员的小组鉴定,填写好队员的考勤表。
④ 原科任教师和原班主任写好实习生鉴定,初步评出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实习成绩后,由实习学校签写意见和加盖公章,交领队教师带回教务处教育实习科。
⑤ 召开总结座谈会,征求实习学校领导、师生对我校实习工作的意见,整理好送回教务处教育实习科。
⑥ 研究如何为实习学校做好事。
⑦ 离校前,清退各种借用的材料、物品、用品,付清各种实习费用。
⑧ 认真写好感谢信,做好返校交通安排
⑨ 回校后三天内将调查报告和个人总结或专题总结、《教育实习学生工作本》、班主任工作计划、班或团课讲稿交给本系教学法教师。
⑩ 实习结束后,三天内评选出教育实习积极分子(人数不超过全队1/3),交回教务处教育实习科审批。
(四)、教育实习的成绩考核
师范生教育实习个人总结范文3
1师范生支教实习的必要性
1.1响应国家号召,缩小东西部教育水平差距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原因,西部教育相对落后,特别是西部偏远的农村,存在着师资严重匮乏、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办学条件差、设施设备欠缺、留守儿童多等问题。
大学师范生实习支教对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发展落后地区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水平差距有着重大作用。一方面,支教师范生自身可以将发达地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带到教育落后的地方。另一方面,支教队伍的大量投入,可以顶替上专职教师的位置,让一部分专业教师有时间交换到教育发达地区进行培训,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技能。
当前,教育投入不足、教师队伍素质总体不高依然是制约我国教育走向均衡优质发展道路的主要障碍。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资源配置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师范生支教队伍的到来可以帮助促进教育公平,缩小东西部教育水平的差距。
1.2体验农村学校,提升师范生为师素养
让师范生到偏远的农村去进行支教实习,能够增强师范生待人处事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更能让师范生切实了解到中西部地区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况和现实条件,从而提高其为人从师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方面,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实习,可以使尚未踏出学校的师范生真正与社会接触,增强他们人际交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怎样在艰苦环境下生活和做事,增强了他们生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在偏远的西部农村实习,能够让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们看到我国教育发展所存在的不平衡、差距大等诸多问题,明确作为人民教师的职责,强化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意识,为其踏实努力从事教师岗位打下夯实的基础。
1.3艰苦踏实实习,锻炼师范生教学技能
原有的师范生教育实习,主要是由学校统一编队或学生分散进行实习,实习时间短,一般为8周时间。而《意见》中明确指出:“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
首先,从时间上看,一个学期的时间,有利于即将成为人民教师的师范生去完整而全面地熟悉基础教育现状,体验课程设置,了解常规教学工作安排,提高他们对教育及教学的认识,加深对教育问题的理解。
再者,由于当地学校对于实习师范生及其教学内容的重视,以及对师范生实习的大力支持和培养,能够使得参与支教实习的师范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教学、教研活动和进行班级管理的机会,通过备课、讲课、评课及班主任班级管理、社团组织、早晚自修带领等活动,增强其从教能力,提高师范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为他们今后教师职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师范生支教实习机制的建立
2.1选拔机制
选拔过程中,师范院校应当对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以及教师素养进行全面的考察。师范院校应当派遣教学技能和专业基础都相对扎实的师范生。选拔的形式可以有专业技能笔试、心理测试、面试、团训、模拟课堂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从而全方位地考察师范生的综合能力。
2.2培训机制
首先,要做好师范生实习支教前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一方面我们要肯定他们的选择,要支持他们为西部教育事业而付出的努力和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告知其当地的艰苦的教学和生活条件、落后的教学资源以及可能产生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要对其教学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培训。师范院校要请专业教师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课堂教学实际技能培训;同时,要带领学生熟悉当地的教学教材,使其能够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知识的运用,教授课程。当然,还要对师范生如何开展课后活动、业余社团、以及专业讲座等技能进行相应的培训。再者,要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整只师范生支教团队的队伍意识就相当重要。通过团队协作,可以互相帮助,排忧解难,互相帮助,从而更好地提升支教服务水平。
2.3保障机制
(1)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探索建立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和高师院校服务基础教育试验区,促进师生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贱,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宄和咨询等方面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高师院校和实习基地支教可以以爱心义教、互动课程、远程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结对互动形式,扎实建立相互之间的协作培养关系。
(2)配备专业实习导师。师范生支教实习队伍应当配备专业的实习导师,采取导师带队、师生结合、合理配置、成组派遣的方式,组建实习支教小组。专业实习导师能够加强对实习支教师范生的全程指导和跟踪管理,特别是在师范生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和教学困扰进行及时的指导和解答,对提升师范生支教教学质量、提高师范生专业教学技能等诸多方面起着积极而切实有效的作用。高等院校可以在教师考核、职务聘任和表彰奖励等方面体现积极的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并深入中小学第一线开展教育教学研宄。
(3)提供学习生活绿色通道。高等院校派遣的实习支教师范生以高年级为主,而高年级学生往往要面临寻找就业岗位、考研出国升学、毕业论文撰写等诸多事宜,而长期在外地实习往往会对了解本院校内所发生的事宜和具体的通知产生影响,特别是在招聘期间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开通学习生活绿色通道就变得尤其重要,如雪中送炭般给予在外支教师范生最坚实的保障。
同时,也要建立起完善的安全应急预案,当参与支教的师范生在当地生病或者遇到安全隐患时,一定要第一时间与当地学校负责人、带队教师和学生取得联系,尽可能地提供一切方便的通道给予保障和支持。
2.4反馈和延续机制
实习师范生在实习期间,要定期让派遣院校和实习基地予以反馈,实行及时汇报、定期汇报。结束支教实习后,要在实习基地和派遣院校认真总结实习经历并且及时汇报。高等师范院校要推广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典型经验,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和宣传。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高等师范院校和实习基地学校也要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和服务模式,为师范生开展支教实习、为中小学学生学习知识、为高等师范院校和实习基地的共同建设作出努力。3师范生支教实习现状及展望
师范生实习支教,是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师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目前,在一些试点学校,实习支教工作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实贱证明,实习支教既是高校师范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师资短缺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学生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进行支教,是融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问题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于一体的双臝互惠的改革探索。
师范生教育实习个人总结范文4
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研究讨论实习支教工作有关问题,交流经验,安排部署我省高等院校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刚才,郑州市教育局、河南师范大学等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分别结合本地、本学校实际,介绍了很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高等院校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教育部安排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基本内涵是:“今后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校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同时,要将师范生实习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师范生实习这一环节,帮助农村提高师资水平,支持支援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这是高师院校教师培养模式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教育部要求,2007年高等院校师范生要实施这一制度。我省根据实际,提出了“积极推进、稳步实施、先点后面”的工作方针,并决定从20*年新学期开始,实施这项制度。今年4月份,教育厅专门下发了有关文件,要求各地、各学校认真落实。目前,新的学期即将开始,我省如何推进这项工作,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高等院校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等院校师范生实习支教是两项工作结合,一是实习,二是支教,是“一箭双雕”的事情。其意义概括起来,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一是实习支教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师范专业)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高等师范院校主要培养目标是中小学教师。师范生实习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现和改进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改革、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的重要环节。实习对加强教学实践、培养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高师院校围绕服务基础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狠抓教学管理,培养了大批各类专业人才和合格教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对师范生的实习工作,各高校也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了实习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了教学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但从调查情况看,我省高师院校师范生实习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实习质量和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目前,高师院校师范生实习时间一般是两个月,时间短、任务重。有些学校由于实习经费短缺,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学校,或回家就近实习,呈“放羊状”。有的学生干脆弄虚作假,开一个假证明,其实根本没有到实习学校去。
这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成长、专业技能提高流于形式。教师是一个专业化很强的工作,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是要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实习效果也就不可能得到保证。这样长此以往,师范生的质量也就成了问题。当前不少中小学校,特别是实施新课程以来不断听到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评价和质疑,这种评价和质疑有好的一面,也有批评的一面。很多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需要改革,高师院校应该更多关注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调整培养计划,改革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搞好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教学的衔接,使培养的教师一到教学岗位上就能开展工作。而现在的师范毕业生往往要经过1到2年时间的锻炼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教育部推行实习支教工作,把目前的实习时间由两个月延长为一个学期,是符合教师成长规律,也是符合当前师范教育培养目标需要的。
二是实习支教工作是缓解当前农村教师师资短缺,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举措。教育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家庭幸福和孩子健康成长。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领导下,经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我省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两基”工作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真正实现了由农民办到政府办的转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8.7年,人口素质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性技术人才;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00多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教育成就巨大,有目共睹。下一步,教育工作重点在哪里?关键在质量,在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多更好教育的需求。而教育质量提高,关键在教师。从基础教育来看,近年来通过实施“危房改造工程、课桌凳更新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两免一补”等政策,农村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特别是新课改的实施,人们对上好学的愿望日益迫切。这对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现实状况来看,无论是学历结构,还是专业结构,也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年龄结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目前,全省80多万中小学教师中,农村小学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为55.16%,比城市低32个百分点,初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为25.85%,比城市低38个百分点。从学科专业结构来看,语文、数学两个学科教师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学历层次、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比较低;从体音美、英语等学科来看,全省4万多所中小学中有专兼职英语教师6万多人,平均1所学校不到1.5人;2.8万所农村小学或教学点中英语教师仅有8765人,平均3所学校还不到1名英语教师。全省4万多所中小学中有专兼职体育教师27441人,音乐教师17253人,平均2所学校才有1名体育教师,2所学校还不到1名音乐教师。2.8万所农村小学或教学点中体育教师有11913人,音乐教师仅7399人,平均3所学校有1名体育教师,4所学校有1名音乐教师,而且这些教师,大部分不是科班出身,多数是通过自学转岗的,或者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年龄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中50岁以上的占40%,且多数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师范处去年在豫北一个县调研了解到,一所村小7位正式教师,年龄最小的52岁,最大的59岁,平均年龄54.7岁,并且这些教师都是由民办教师转正的。这样的教师队伍,怎么能满足教学,怎么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近几年,省教育厅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也采取了一些办法,加大对农村师资队伍的扶持力度,比如推行城乡教师交流、加大农村教师培训等,但还不能满足需要。教育部推行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把经过专业训练的师范生送到农村中小学中去教书实习,对农村教育来说,是一项“雪中送炭”的工程,对缓解当前农村教师短缺、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师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实习支教是青年师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用相结合实现的。实习支教,大学生到农村,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接受锻炼。农村是个大舞台,条件简陋,生活艰苦。环境越是艰苦,越能锻炼人。实习支教,对于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校的联系,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以及自身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高等师范院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认真安排,切实把好事办好。
二、要落实好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政策措施
实习支教是今年我省高等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教育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推进这一工作,总的要求是:“积极推进、稳步实施、先点后面、逐步推开”。各省辖市教育局、扩权县教育局,各高师院校要按照这一要求,围绕“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这一目标,明确任务、分工负责,落实责任,切实把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落到实处。具体来说,高师院校要调整教师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要建立健全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规章制度;加强实习管理、指导和检查工作,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要在省教育厅统筹指导下,会同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因地制宜地选择确定一些条件适中、集中连片的中小学作为实习基地。各省辖市教育局、扩权县教育局、有关中小学校要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安排和接收高师院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实习基地学校要密切配合高师院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实习支教师范生的管理、指导和安全保障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选配骨干教师与高师院校教师组成联合实习指导小组,加强实习指导工作。为了确保这项工作顺利推进,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以下五个方面的保障:
一是保障实习的质量。实习是师范生培养过程、教育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实习支教,既要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又要考虑师范生的培养问题,二者必须统筹兼顾,不可偏废。怎么把这两方面很好的结合起来,保证实习的质量,这就需要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首先,是要选好实习支教点。从实习的角度来说,应该是选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从支教的角度来说,又应该选条件差一些的学校,条件差的地方才需要支持、支援。这样就可能产生一个问题:具备实习条件的地方不一定需要师范生,欢迎师范生的地方又不一定具备实习条件。怎么解决?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选点;二是整个实习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保障。选点问题需要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一起研究。选点应选条件容易保障,成本比较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都能够跟得上的学校。从学校的条件来说,不要太好,也不要太差。条件太好,学校不需要师范生实习,没有这样的需求,会遇到很多困难,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不支持;条件太差,师资条件跟不上,实习生起不到教学相长、互动成长的作用,对实习生起不到指导的作用,实习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同时,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安全问题都得不到保障。其次,注重实习时间和周期等问题。要充分考虑到支援农村教育的实际需要,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教育的规律,遵循教师养成的规律,眼光要放得远一点,把解决当前的、眼下的突出矛盾,跟长远的队伍建设的战略思考很好的结合起来。再次,适当安排实习工作量。承担一线教育教学的安排,需要认真筹划,课时不能太多。国家对于课时的规定,初中的教师一般不要超过16小时,高中教师不要超过12小时,教学任务太重,根本没有精力来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也没有时间跟有经验的教师切磋,这样会影响到实习的效果。
二是保障教学质量。掌握一定的基本学科知识、教师教育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是师范生开展实习支教的基础。实习支教的半年时间,如何与其它3.5或2.5学期合理调配,如何合理安排课程,怎么安排,怎么能够把课程开齐、开足,学够、学好,使毕业的师范生在学科知识、教师专业教育方面达到要求,高等学校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安排。同时,要充分考虑我们培养的师范生的适应性,考虑到本地区目前教育教学水平所急需的师资,能够满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农村教育的需求。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课程体系和选课机制,尽快找到有自己办学特色的培养体制。
三是保障实习支教的条件。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协调各方面力量,多方筹措资金,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安排和接收高师院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要坚持以人为本,尽可能为实习生提供必备的食宿、交通等生活和工作上的便利条件,并在思想上多交流,生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是保障实习支教经费。省教育厅将列出一些经费支持这项工作。高师院校要加大师范生实习实践经费投入,优先保证师范生实习支教经费。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对师范生实习支教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五是保障实习支教安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实习支教学校、学生要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积极稳妥地做好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确保师范生实习支教全过程的安全。实习支教,安全第一。有一个人发生了问题,可能就把所有的工作一笔勾销,所以首先要保障实习学生的生命安全、人生安全。
三、积极创造条件保障实习支教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加强领导。省教育厅将统筹规划全省高师院校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支持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同时,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和联系此项工作,为师范生提供必要的工作、实习、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高等师范院校要把师范生实习支教作为高师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教师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或明确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管理、教学、生活及实习考核等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Page]
二是加强协调。高等学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不断创新师范生实习支教的途径和方法,及时研究和解决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三方合作、协同开展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的有效机制。教育厅专门制定了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实习支教基地分配方案,按照就近分配的原则,对全省办有师范教育专业的29所高等院校和24个省辖市、重点扩权县实习基地进行了分组。希望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加强联系与沟通,共同做好此项工作。
三是加强管理。高师院校要建立健全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规章制度;加强教育实习管理,做好师范生实习支教前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使学生基本具备从教能力;同时,采取导师带队、师生结合、合理配置、成组派遣等方式,组建实习支教小组。各地特别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支教的指导教师,在教师考核、职务聘任和表彰奖励等方面体现积极的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并深入中小学第一线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对实习支教师范生的全程指导和跟踪管理。
四是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好的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个人和单位要表彰奖励和宣传。各地、各高校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师范生教育实习个人总结范文5
[摘要]培养“反思性实践者”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教育实践课程设计,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职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经历而无体验、反思,反思能力培养效能低下。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职前教师“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程,分段设定实践反思目标和任务,提供反思支架,开展反思、研习活动,使职前教师获得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全面体验和职业认同,提高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为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关键词]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反思能力
职前教师作为教师的后备力量,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还要丰富实践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通过反思将教育理论转化成未来的教育行为,因而培养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已被视为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职前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实践,2011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颁布促使各教师教育院校对教育实践课程高度重视,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教育实践课程设计,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经历而无体验、无反思,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效能低下,对师范生专业能力发展的促进和教师职业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效果甚微,同时严重影响了师范生专业情意、专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的养成,因而无法达到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的初衷。
一、职前教师培养教育实践课程的现状与动向
(一)职前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困境
培养职前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已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重要责任,但如何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有效地提高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却存在诸多问题。
1.教育实践课程目标不清,形式单一
尽管大家都意识到教育实践环节对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学校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教育实践的效果。《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也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不断加强,但是还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对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许多学校采取顶岗实习或自主实习的形式,在毕业前让学生去某校顶岗实习或回家乡自主实习一学期,完全处于“放羊”状态。一些学校虽进行分段式的教育实践,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但几个阶段的教育实践课程目标不甚明确,内容缺少衔接,没有形成序列,更严重的是实践过程反思环节缺失。凡此种种现象皆由于教育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监管措施不到位,致使师范生反思意识与能力培养收效甚微,实践效果无法保证。2.教育实践课程反思内涵缺失传统的教育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基本价值取向,认为理论高于实践且能够指导实践。然而,教育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动态性会使理论的指导意义短暂失效,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或冲突。“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取向是导致教育实践缺乏反思内涵的内在原因。理论的理想性与非理想的实践相碰撞时,学生很容易陷入困惑,对所学的理论乃至自己的专业意向充满怀疑。此时应是学生进行实践反思的最好契机,也最需要高校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的介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但由于教育实践课程价值取向和指导教师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实践课程反思环节缺失或反思简单化,导致职前教师的反思性实践要求无法真正落实,不利于实践性知识形成,不利于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一,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要求落实不到位。教育实践活动是职前教师反思的源泉。师范生在实践行动中,已有的实践性知识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从而显性化后,与情境对话,在问题情境中分析、反思自身及他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行动,进而总结、提升,形成自己新的实践性知识,用以指导下一步的实践行动。
这种行动中的反思需要指导教师的积极介入,需要给学生以反思策略和方法的指导,需要提供行之有效的反思工具或支架,但现实中,教育实践反思管理往往过于简单化、肤浅化。很多学校的教育见习和实习课程大纲往往都会对教育实践活动提出反思要求,如“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师生并进行反思”,“听课之后要进行反思”,“实习生课后必须有反思”,等等。但为什么要反思,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并没有在专业层面上给师范生提供技术性的建议或框架,以至于实践反思要求流于形式、止于文件。第二,实践反思缺位不利于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实践行动锤炼而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具有个人特质的新的知识形态。实践性知识主导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行动中,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同样,实践性知识也是职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其本人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思考,在行动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职前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实践反思,反思可以加快职前教师入职后的专业化进程。没有反思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职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其后续发展将大受限制。加强教育实践反思,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可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实践效能,快速实现专业成长的目标。职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思,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提高的理论水过来又促进了其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他们就是在这种良性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中,建立着理论与实践的联结,加快着专业化的进程。
(二)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动向
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较之其他专业人员,教师所遇到问题的情境性、对象的独特性、题解的复杂性、面对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应是反思性实践者。另外,教师是以经验的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某种经验的“专业人员”,它是针对人们把教师当作传授一定的知识或训练一定技能的“技术熟练者”而言的。[5]职前教师不仅有“经历”,更应该有“体验”,不仅有“经历”和“体验”,更应该有反思。职前教师对基于已有“经历”和“体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进行反思的思维活动可以理解为对行动的反思。职前教师在“经历”教育实践活动之后应该思考类似这样的问题:此次经历我体验到什么,发现了什么,与所学的理论有怎样的关联,我可以与别人分享什么观点,我参与实践的态度与策略是否合适。这样的反思之后才会有“体验”,才会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才会不断取得进步。那么,如何让职前教师在经历与体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养成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反思能力,确保实践成效,为其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提供实践支持?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探索也许能为此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模式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针对目前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不到位的现状,明确提出要“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实践过程中的行动反思是取得实践成效的有力保证。“分段”是内容与形式,而“反思”则是精髓与实质。师范生在教育实践课程不同的实施阶段,按设定的模块任务及要达成的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并进行反思、研习活动,其专业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通过实践和反思交互转换,从而获得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全面体验,并从中检验自身素质,使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呈现一个整体且螺旋上升的趋势。
(一)“分段”: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形”
1.教育实践阶段
职前教师的知识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前者主要指各种原理类知识,通常通过课程学习可以获得,是师范生根据课程学习结果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后者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以及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离不开教育实践课程,为强化教育实践,《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规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则相应地将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教育实践模块(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的实践时间明确设置为18周。而这18周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学期,而是要贯穿培养的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也就是要按课程目标将这18周实践落实到不同的学期,不同阶段的实践有不同的实践目标和任务,且各阶段侧重不同,但前后连贯,形成序列。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目前的做法如下。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每学期有两周的教育见习,第六学期则有10周的教育实习,共有五个阶段18周的教育实践活动,本文根据实践进行的时间先后分别将其命名为“实践一”、“实践二”、“实践三”、“实践四”和“实践五”。师范生在某个实践阶段参加教育实践并进行行动反思,获得相关的实践性知识,这些实践性知识可以用来指导下一阶段的教育实践并进一步检验,如此往复,其中不仅有实践经历,更有实践体验和反思,师范生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逐步提升其实践性知识,其教育实践能力也不断得到加强。
2.教育实践模块内容
“分段”只是形式,如何确定各阶段的教育实践任务和目标才是教育实践课程的重点,这是确保实践成效的关键。各阶段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的安排必须与职前教师的培养标准相符,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理解小学生成长的特点与差异,学会创设富有支持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和求知欲;理解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场资源的重要意义,学会设计和组织适宜的活动”,具有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的是“能教”、“能管”、“能研”的小学教育优秀人才。因此,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将教育实践的内容分成如下六个模块。认识学生。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培养热爱学生的情感,通过实践反思,进一步研究学生,并逐渐形成管理学生的能力。熟悉学习环境。了解校情,观察分析学生基本学习环境(校园、教室和课堂),尝试学习环境布置,对学习环境与教育教学及学生发展的紧密关系进行反思研究,从而获得对学习环境的全面认识。参与教学实践。通过听课、议课、备课、试教等实践,熟悉课堂教学规范,初步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并进行及时反思,提升从教能力。尝试教育研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并深入研究,掌握从事教育科研的方法。组织班队活动。观摩班队活动,组织班队活动,逐步明确班队工作的基本理念,熟悉班队工作常规,初步掌握开展班队工作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并通过对自己在班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研究,提升班队工作技能和实施能力。批改设计作业。协助指导教师进行课外答疑辅导、布置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熟悉相关工作规范,对学生作业现状及自己的相关工作进行反思。以上每个实践模块任务又分解落实到不同的实践阶段,每个阶段都侧重某两三个模块内容的落实,整个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职前教师培养的全过程,目标明确,任务清楚,全程层进,螺旋上升。
(二)“反思”: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神”
结合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实际情形,参照陈向明教授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理论,我们认为,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应该具备以下四个要素:主体——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拥有者;问题情境——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训及教育见实习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面临的令其困惑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行动中反思——师范生必须在教师或同伴的指导帮助下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形成杜威意义上的“经验”,并对其今后的教育教学行动具有指导意义;信念——通过行动获得的新的实践性知识可以被提升为一种信念,通过师范生的后续行动被验证为有意义的、可行的,并能指导其后续行动。其中,“行动中反思”是关键性的要素。
1.实践的过程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过程是一个包括“目标和任务——行动和分析——反思和实施——总结和提升”的螺旋发展的实践行动,在此过程中师范生通过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行动进行不断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提高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性,从而养成新的实践性知识,提高自身的从教能力。“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要求职前教师在各阶段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按照课程目标选择实践任务,进行实践行动,与各种实践情境对话,在问题情境中分析、反思自身的行动,进而总结、提升,形成反思结果,反思结果继而指导下一步的实践行动。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四要素”的呈现方式契合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性实践”行动过程,两线共同推进,促成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
2.实践的反思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反思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养成必须通过师范生的主体思考,通过行动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经过实践行动锤炼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具有个人特质的新的知识形态。因此,行动中反思对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对教育实践各阶段不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加以梳理,可以帮助师范生逐渐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要让师范生明白,反思并不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比如,可以围绕某个实践环节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我何时何地出于何种目的做(经历)了什么,与预期有何差异,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何有这样的感受,我做得最好的是什么,哪里还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再来一次应该怎么去做……这就是针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过程。当然,要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需要时间,需要经验积累,需要指导教师的引领,需要一个支持反思过程发展和形成的环境。最后每个人通过实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反思结构、形式和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实践反思方式,这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过程。三、“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需要稳定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指导能力过硬的指导师队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指导措施等条件的支持。
(一)建设稳定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是师范生接受技能训练、运用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教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从根本上讲,师范生的职业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实践“练”出来的,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教育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而“分段”进行教育实践,对教育实践基地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也意味着组织工作压力的增加,所以需要建立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U-G-S)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形成协同效应,协同培养,共同达成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目标。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取得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小学签订协同培养人才协议,已建立二十多个常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两个特色教育实践基地,保证了“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打造指导力强的指导教师队伍
要使“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顺利实施,需要建立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实践指导能力强、素质精良、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这是教育实践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需要高校与中小学的良好互动。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建立了高校与小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大学教师到基地学校挂职做“访问学者”,参与指导小学的教学、科研活动;聘请小学优秀师资担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指导教师;还建立了“地方名师资源库”,开设了《地方名师大讲坛》课程,邀请地方小学名师进入高校课堂,担任实践专家,或为学生示范,或围绕当前小学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讲座,或与高校教师联合为师范生讲授实践课程,成为高校的兼职教师。
(三)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应有客观、科学和完善的监测体系和评价机制,评价角度全面,可操作性强,还需要有形的成果材料去体现实践的成效。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主要通过《教育见习手册》、《教育实习手册》监测师范生参与实践的全过程,根据手册所展示的教育实践成果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采用自评、小组评、小学导师评和高校导师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四)制定行之有效的指导措施
要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育实践者,职前教师必须进行反思性实践,在反思性行动中学会反思,并管理自己的反思。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的指导,我们的做法是,为学生提供教育实践反思方法与步骤,让学生在某阶段的某环节的教育实践后收集资料,记录实践的过程、经验、证据,亮点、疑点、难点,进行思考分析,并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加工。还要通过与同伴、教师讨论来梳理自己的思绪,检验自己的想法。让反思由内省转向外显、互动,再继续自省,最后形成反思性报告。
参考文献:
[1]蒋璐敏.丰富教师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践反思之内涵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2,(4).
[2]李梁.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养成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5,(4).
[3]高芳.论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
[4]梁延秋.师范生反思能力:内涵、特征与价值——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教师教育论坛,2015,(5).
[5]胡惠闵,崔允漷.《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历程与问题回应[J].全球教育展望,2012,(6).
[6]唐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0.
[7]李莉春,孙海兰.教师实践性知识之生成过程:一项案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3).
[8]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
[9]阿瑟J.S.里德,韦尔娜E.贝格曼.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9—20.
师范生教育实习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数学师范生 解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16-02
解题和解题教学在数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新课改正在全国深入进行,对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中学数学教师,新课改的实践者,理应掌握一定的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培养解题能力,为适应新课改作积极的准备。本文在对数学师范生的解题能力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培养数学师范生解题能力的策略。
一、数学师范生解题能力现状
经过多年的师范教育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数学师范生不能适应新课改对中学数学教师解题能力的要求。笔者曾对肇庆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06、2007、2008三个年级数本专业7个班以及2008级数教两个班共计376人做过一个实验,让他们在120分钟内完成四个题目(包括一个中学数学题目),结果发现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师范生能顺利完成四个题目中的两到三个题目。这说明数学师范生不会变通,思考问题比较简单,没有形成好的解题习惯。数学师范生解题能力薄弱。
二、数学师范生解题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制度阻碍数学师范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较多让学生做习题,却较少让学生思考问题。在做习题中,又较多在操作层面、技术层面上训练解题方法,而较少在思维层面、思想层面上培养数学素养。大多数数学师范生对数学的思想、精神了解不深,对数学的宏观认识和总体把握较差;甚至误以为学数学就是为了会做题、能应付考试,不知道“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的重大价值,不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不理解数学文化与诸多文化的交汇。
(二)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利于数学师范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数学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缺乏科学性,与数学专业课程相比,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数学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偏低。体现师范性的教学法课程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培养数学师范生数学实践能力的课程没有认真落实到位。更没有专门针对数学师范生解题能力培养的课程。此外,所用数学教材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数学专业课程沿用的都是传统教材,虽几经再版但其编排体系并没有多少改变,在和初等数学的联系上缺乏一定的指导性。初等代数研究和初等几何研究课程未能与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相匹配,教材内容较陈旧,呈现方式单调,缺乏研究性,不利于培养数学师范生科学创新和教学实践的能力。
(三)数学教师的讲课方式影响数学师范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现象比较普遍。由于采取上公共课和大班额上课,数学教师侧重强调讲解与训练,常常采取重结论不重背景、重计算不重推理、重知识不重思想的讲授方法。这种方法固然有利于使数学师范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但也会造成数学师范生的思维惰性,不利于其独立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其形成科学的教学观,还会降低数学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影响其解题能力的培养。
(四)数学师范生的低职业认同导致其不重视解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偏低。随机调查、访谈肇庆学院2006级至2008级数学师范生,发现毕业后有一些学生选择去电信、移动、银行、政府等非教育行业任职,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一般是在上述途径都走不通的情况下才选择去当教师。选择当教师的学生中仍然有一部分考虑以后改行或想办法不从事教学岗位。数学师范生职业认同偏低是其解题能力偏低的一个原因。
三、培养数学师范生解题能力的策略
(一)本科院校应加强数学师范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1.为培养数学师范生的解题能力,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应调整专业课和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比例,整合初等代数研究和初等几何研究,突出初等数学研究,依据新课标增减相关知识,紧密联系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并与之相匹配。同时,还应开设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和数学学习心理学等课程,提高数学师范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拓宽他们的数学视野,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此外,为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最好采取小班额上课的形式。
2.专业课教师应调整讲课方式,重点突出知识的生成背景和解题的思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史,强化专业课的优势和重要性,并注重高等数学课程与初等数学课程的联系。应向数学师范生说明哪些知识和中学数学有关,哪些是中学数学知识的提高与补充,为数学师范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搭建良好的平台。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进一步学习数学课程及教学的相关理论,同时积极转变课程观念,革新教材,还应认识到课程的特点及其重要性,加强练习题的讲解,积极向数学师范生展示思维过程,培养数学师范生解题的能力,提升其数学分析与归纳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数学教学法教师应加强数学师范生解题训练的有效指导。一是加强数学解题研究,加强解题理论学习,帮助数学师范生学习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以及其著名的“怎样解题表”,并学习国内的一些解题理论。可通过开设选修课、课外讲座等形式,对数学师范生进行解题理论的系统教学。二是每年中、高考结束后,可定期邀请专家来做中、高考分析报告,让数学师范生及时跟踪中学最新的实际,及时调整个人知识管理库。平时也可以邀请中学一线教师来讲学并重视中学数学案例分析。三是开设解题方法课,任课教师可以是教学法教师、有中学数学教学工作经历的数学专业课教师、中学一线教师,也可以是数学师范生。课程内容可以是高等数学题目,也可以是历届中、高考试题。组织解题大赛、讲题大赛,提高数学师范生参与解题训练的热情,在数学教育专业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掀起一股人人参与解题训练的热潮。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将培养中学数学解题能力纳入数学师范生技能考核范围,让数学师范生有所压力,以督促他们平时加强中、高考试题的解题训练,认真体会高等数学蕴涵的初等数学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有效控制初等数学概念性知识的遗忘。开课的方式可以是限选或选修课、课外讲座等。四是重视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对数学师范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期间,中学生所问的刁钻古怪的题目,会促使数学师范生动脑思考如何帮助中学生解题,同时也在无形中培养了自身的解题能力。实习结束后,通过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和数学
学习心理学的学习,总结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明确努力的方向,有效提升解题能力。五是重视组织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每人就教育实习体会找出一些中学数学课程常用的解题方法,汇编成册――《初等数学解题方法教学研究》。组织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就《初等数学解题方法教学研究》一书中提供的解题方法对照中学数学教材找出每一章每一节每个例题和每个习题所采用的解题方法和思想方法。六是重视家教对数学师范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成立家教顾问委员会,有针对性地对数学师范生进行指导,定期请家教做得好的数学师范生谈心得体会。通过家教,锻炼数学师范生的解题能力,通过交流,强化数学师范生的解题经验,有利于提高数学师范生的解题能力。
(二)数学师范生应刻意加强解题训练,努力成为数学解题专家
根据数学师范生解题训练的特点。数学师范生刻意解题训练活动界定为:数学师范生认为这些活动对其未来从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数学师范生需要付出较大的意志努力;数学师范生经常从事这些活动;活动的娱乐性较低。由此界定数学师范生解题能力的三种刻意训练:强化书本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积累课外教辅习题、和同学交流讨论,且投入这三种刻意训练活动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
数学师范生应加强数学解题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翻译能力;向数学解题专家学习解题思路、方法;研究教材的例题、习题,课后进行解题反思,从各个方面培养解题能力。
刘凯峰从学习解题理论、经历解决难题、回顾解题过程、展示解题过程、尝试编制命题、扩展解题范畴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数学教师如何成为解题专家,数学师范生在平时的解题训练中也应经历这六种过程,努力使自己尽快成长为解题专家。
(三)数学师范生应经历解题的自我剖析,形成习题档案袋,培养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