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范文1

文言文白话文古今对译,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例:《曹刿论战》中, “十年春,齐师伐我。”就可以翻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相关的教师中考文言文复习参考范本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师(满怀激情地):同学们,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策之言。几乎每篇文言文的学习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人生的真谛。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只不过,今天我们是要从中考的角度来看它,为了取得中考的最终胜利,我们必须要打好文言文阅读这场小战役。要打好文言文阅读这场战役,熟悉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明确复习方向就显得很重要了。

师:请同学们拿出印有03、04、05、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资料。这份资料课前已请同学们做好并根据印发答案订正好,你们完成了吗?

生(齐答):完成了。

师:好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你做过的这份试卷来讨论、归纳一下中考文言文阅读有哪几类题型。(师板书:文言文阅读 题型)

师:中考文言文的第一类题型是?

生(齐答):解释词语。(师板书:解释词语)

师:第二类呢?

生(齐答):翻译句子。(师板书:翻译句子)

师:第三类有点难概括吧?

(一生插入:课文分析。)

师:恩,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文意分析题。(师板书:文意分析)那第四类呢?

(学生思考,小声讨论)

一生说: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师启发:是吧。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种题型的特殊性?它和我们学过的课文联系得还是很紧密的,我们就姑且称它为拓展延伸题吧。(师板书: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常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四种类型我们已经归纳出来了,就像射箭我们已找到了靶心。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一起来寻找相应的、有效的复习策略或答题技巧了。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进行分组讨论,针对四种题型找出你们认为最科学最有效的复习策略或答题技巧。讨论时,每小组推派一名同学执笔记录,再派一名同学作主发言人,时间十分钟左右。

(学生四人一组展开活动,教师巡回,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十分钟后)

师:我看见刚才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讨论,而且讨论得相当热烈,想必同学们已找到了很多金点子,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好吗?先看第一类,针对这一类题型,你们找到了什么好办法呢?

生1:熟悉课文,在句子里面解释这个词的意思。

生2:多读多背。

生3:遇到陌生的词,可把一个字扩充为一个符合语境的词语。

师:同学们刚才讲得都很好。对于重点字词,我们首先要紧扣注释,认真识记。(板书:紧扣注释,认真识记)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03-06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一共考了16个词语的理解,其中有14个能从课文下面的注释里找到,(学生翻看中考卷,教师略做强调)可见熟悉注释是个不错的方法。当然,解释词语时别忘了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另外,老师建议你们对实词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做个分类整理。(投影显示,教师讲解 ,学生跟着一起说)

(1)实词:

通假字 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一词多义

如: 朝服衣冠 (早晨)

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见)

古今异义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品德恶劣)

词类活用 如:公将鼓之 (名作动,击鼓)

师: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同学们可以四人一组分工合作,每人整理其中一类,最后实现资源共享。

师:同学们又是如何来应对句子翻译的呢?

生4:抓住关键词。

师:说得很好!请同学们看一下2006年的19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到题目的评分标准?

(生翻看试卷,小声地说:“虽”、“安”、“毒”等关键词,译错2个扣1分。)

师:对呀,可见,抓住关键词翻译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还有吗?

生5:如果逐字逐句翻译不通,就要稍加添改 ,直至流畅为止。

生6:重点句子背下来。

师:背当然是一个办法,但可能不是最科学的方法。其实,句子翻译也是有一定的诀窍的,大家一起看大屏幕(投影显示,教师讲解)

(2)翻译句子: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原则: 信——忠于原文

达——语意流畅

雅——文辞优美

方法:

对:文言文白话文古今对译,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例:《曹刿论战》中, “十年春,齐师伐我。”就可以翻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留: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书名、国号、年代和朝代等专有名词。还是刚才那个例子,我们就保留了“十年春”这个时间名词。

增:补出省略成分。例:《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我们就应该把句子补充成:“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 (鼓)而(气)竭”后翻译。请生7翻译。

生7: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删:无实义的虚词。例:《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就可以不译。

调:调整特殊语序。例《曹刿论战》中“战于长勺”就应调整为“于长勺战”后译。

师:翻译句子的五字法同学们有没有记住?请响亮地齐声说一遍。

生(齐声):对、留、增、删、调。

师:第三类题型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那么,同学们针对这种题型都找到了哪些“必杀技“呢?

生8:熟悉课文。

生9:能大致了解写作背景、文章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方法等。

师: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老师想再补充一点自己在解答这种题型时的一点心得,请看大屏幕。(投影显示,教师讲解)

(3)文意分析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明确指向

整体把握,上下推导 (板书:明确指向,上下推导)

斟词酌句,表达完整

我们在审题的时候,首先要看清题目有几问,分别问了什么,有无特殊要求。例:2006年中考卷的20题,这里显然是两问,问蒋氏的两次“戚”和作者的两次“悲”的原因;特殊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要求看清后,我们再结合语境,到上下文中寻找答案,经过搜索,我们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我们再把答案稍作整理,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即可。

师:问言文四大中考题型我们已攻克了三类,剩下最后一类我们一起再来研究研究,看能不能一举攻破?

生10:注重平时积累,同时结合课文,增加课外积累。

师:确实,要做好拓展延伸题,应以课文为范例,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由此及彼,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巧妙迁移运用学过的知识。(投影展示)

(4)拓展延伸

答题技巧: 通读材料,整体感知; (板书:迁移拓展,灵活运用)

迁移拓展,灵活运用。

师:讨论完四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我看同学们都有点跃跃欲试了。下面我们就来练练兵, 请同学们根据中考题型就《出师表》出一套题 。(教师分发资料,学生动笔出题,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8分钟后)

师:大家完成得差不多了吧?请把你的作业放到展台上。

(投影一生作业,师生共同点评。学生作业见附录)

2、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用自己的智慧栽种了一棵知识之树,还要把这种方法带到今后的学习中去,让它们长成一片森林,我们的大脑将会更加充实、心灵将不再荒芜。

附: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附:学生出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 由是感激( )

③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④ 后值倾覆(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 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个特点?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范文2

典例链接

例1(2007年广西百色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2)不蔓不枝 蔓:______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3.翻译下列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市花,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2007四川资阳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甲、乙两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敌人。④移文:发文书。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缚扎。⑦热火:点火。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⑨待旦:等到天亮。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望其旗靡() (2)会匈奴大入塞()

(3)俄而,斩首数百级()(4)范兵不敌()

(5)公将鼓之()(6)范乃令军中褥食()

2.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之时(用原文填空)。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____________。(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5.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____________,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____________

题型解析

1.字词解释。字词解释的考查有两种形式,即填空题和选择题,而以填空题为主,如百色卷的第1题和资阳卷的第1题。在做百色卷的第1题时,解释“蕃”时,要严格按照课文后的注释,准确无误;在解释“蔓”时,一定要注意在这个语言环境下的词性,在这里“蔓”作动词,应解释为“长枝蔓”,不能解释成名词“枝蔓”。此题答案为:(1)多。(2)长枝蔓。在解释资阳卷第1题中关于课外文段的字词时,一定要结合自己以前文言词语的积累。如“会”、“俄而”、“乃”可链接以前学过的知识,直接解释;“敌”可以按照注释疏通文意后再解释。此题答案为:(1)倒下。(2)正遇上。(3)一会儿。(4)抵挡。(5)助词,无实义。(6)就。

2.词义辨析。词义的辨析就是考查我们对重要的文言实词或虚词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和掌握的准确度,也是中考常见的题型。而考查涉及到的字词均是平时我们常见的,老师多次强调的,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如百色卷第2题。在做这一题时,因为“之”的用法很多,我们要逐一理解它在每一项中的用法,然后进行比较和辨别。通过比较你会发现,ABD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而C项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此题答案为C项。

3.断句停顿。文言文重在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朗读就要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所以,此类试题也是基础试题,考查的概率比较高。此类题型的考查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选择题,让你选择朗读停顿的正确或错误项;一种是直接在原句进行划分,如资阳卷第2题。在做本题时,可以根据总结性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因为这是一个有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关系的句子,可以根据“而”的标志来划分。此题答案为: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4.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几乎每篇均考,所占分值也比较大。如百色卷和资阳卷的第3题,它们均占4分,我们做起来一定要谨慎、认真。如做百色卷第3题的第(1)题时要注意重点词语“远”、“亵玩”,这两个词语要在译句中落实到位,落实准确。做第(2)题时,要注意“鲜”在这里不是新鲜的意思,而是要结合语境,解释成“少”。“闻”不是“新闻”,而是“听说”。此题答案为:(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2)对于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做资阳卷第3题的第⑴时,要注意“一”、“再”和“三”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应翻译成“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并要注意“一鼓作气”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做第⑵时,要会借助所给的注释,先疏通文意,再翻译。此题答案为:(1)第一次击鼓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消逝殆尽。(2)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5.概括分析。概括分析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筛选,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提取的能力,属于考查能力的范畴,也属于常考的题型。如资阳卷的第4题,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快速熟练地读懂原文,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筛选题目要找的信息。用原文回答的,要逐句逐段地看,回答要快而且准。此题答案为: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

6.写法探究。写作方法的考查,属于较难的题型,它是揣摩、品析作者行文过程及技巧的题目。如百色卷第4题,此题做起来应该不是很难,平时老师都反复强调过,而且问题的答案较明显,写和牡丹,就是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这要结合全文来整体感知,答案要完整,不能简单回答为:起衬托作用。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范文3

从历年高考的作答情况看,为数不少的考生容易出现并且易造成失分的错误主要有三种:一是脱离语境,误译词语;二是以今测古,替代不当;三是粗释大意,遗漏要点。为此,考生必须将上述内容列为复习重点,注意字词和句子的关系,并加以重点强化和灵活把握。不擅翻译的学生更应该把“取法于课内,巩固积累于课外”作为备考的基本原则,因为这是考生准确翻译句子的必备条件。

翻译句子题要坚持“三步走”:读―译―验。

一、读――联想所学,通读全文

首先,要读懂读通,能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其次,要正确理解句子之间、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要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一)阅读时要注意句子的停断。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能读作“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要留意句中的专用名词,细心体会。

如称谓、地名、国名、典章制度等,不要错读导致误解。

(三)要注意古今异义现象,勿将两个单音词误作一双音节词理解。

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其/实汉贼也”等。

(四)要体会古今语言的语法差别。

特别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如倒装句、被动句及使动、意动用法等。

平时复习,遇到不懂的字词,要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查阅工具书时,要注意词的义项选择。

二、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要考虑采分点的问题,就必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原则,“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样,原文字字有落实,译文字字有根据,得分必高。

(一)直译。

1.直译的原则:严格按照原文字句进行,尽量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和原文一致。

2.直译的方法:“对、留、换、删、补、调”。

(1)“对”,字字落实。严格按照原文的词义、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把文言句翻译成现代白话句,尽量把原文的单音词对应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如:“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2013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卷Ⅰ《马文升传》),可译为“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对译时多选用与文言实词相对应的、有共同语素的双音节词。

(2)“补”,补足成分。我们要翻译的句子会有此处省略N字的情况,必须增补省略句中被省略、而今天又不应省略的部分。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可译为“(第)一(次)击鼓,(士兵们)鼓足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3)“换”,以白换文。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句替换原文词句。主要是替换那些不宜用对译法翻译的文言词语。例如:“(卢)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杜慧度传》)中的“造、乃、食”就不便对译,就用替换法译为“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

(4)“留”,保留名号。就是要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某些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号、年号等,可以保留不译。

(5)“删”,省去不译。对于在句子中只起协调音节作用的词语(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词等),和只有语法功能而无实际含义的词语(如结构助词、某些连词等),在翻译时就应删去。另外,偏义复词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出”应在翻译时删掉。

(6)“调”,调顺语序。文言倒装句的语序务必调整,如“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2010年全国卷一)中,“胁王以危言”是倒装句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这句应译为“拿吓人的话威胁梁王”。再有,古人一句两断的句子需要调整语序。如“馆陶众庶,合境悲泣”(2009年全国卷一),应翻译为“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

(二)意译。

如果语句难以直译,就遵循原文的意思予以意译。但仍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需要意译的情况有如下几种。

1.处理某些词语的词典意义或典故意义,要意译。当词语的词典意义和这个词的语境意义有相当距离时,就不能用词典意义简单替换,而应该意译。例如“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就需要意译为“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2.处理一些修辞格,一般要意译。例如:“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2010年全国卷一)中的“爝火余烬”、“与日月争明”是比喻,翻译时就要意译为“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

3.处理一些特殊句子,要用意译。例如:“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论积贮疏》)把“汉之为汉”译为“汉朝成为汉朝”或“汉朝建立汉朝”都讲不通,如果意译为“汉朝建立政权以来”就通顺了。

三、验――“信”与“达”

译文要准确、通顺,就要讲究规范,符合“信、达、雅”的前两个标准。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文,不误译,不漏译,不增译;“达”就是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范文4

一、研读课标,研读考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复习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这样才能在复习时做到有的放矢。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所以在复习时要重视学生对古诗文重要篇目的诵读积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不能忽视对中考试题的研究。

分析近几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语文试卷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考查正是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求来出题的。阅读材料无论是出自课内还是出自课外,考题的设计基本上着眼于课内知识,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来解答。

如2011年三明市中考,文言文试题为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孙叔敖遇狐丘丈人》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

12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仆闻之( )

(4)官大者,主恶之( )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 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 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1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 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又如2012年三明市中考,文言文试题为阅读《桃花源记》和《愚公移山》两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

10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便要还家( )

(2)杂然相许( )

1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如土石何

B 具答之 投诸渤海之尾

C 屋舍俨然 杂然相许

D 不复出焉 且焉置土石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4 内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

分析以上两年的市中考语文试卷可以发现,文言文题型变化不大,基本为四种:句子的节奏划分;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理解课文内容。其中要求解释的词语多为文言文实词,即使是课外的阅读材料,最后也落实到课本中经常出现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词语,而且通常考查“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用法。如2011年第12题“必先苦其心志”中的“苦”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使……痛苦”“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为通假字,通“弼”,解释为“辅弼”。第13题考查的是“是、之、所以、然”等多义词的不同意思。句子翻译则以关键句或特殊句式的考查为主,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反问句等,还要求学生理解特殊词语在特定语境的意思。如上例中的“可以免于患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易、反”。课文内容一般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对事件的概括,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作者情感的体会以及对主旨的提炼或谈自己的感悟。如上例中的“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总而言之,考查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有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不只是机械地记忆文言文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结合文本,理解文本内容。

二、立足课本,分类归纳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提高文言文复习的效率,就必须立足课本,分类归纳,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变成凶狠的后娘。”文言文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逐篇复习过去,将非常单调繁琐,以致事倍功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教师要讲究复习的方法和技巧。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即放过细节,抓住要点”。要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复习效率,既要立足课本,更要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解脱出来,在熟读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系统性地梳理和积累文言知识,即“抓住要点”。

在复习开始,教师可以先把自己对课标和中考试卷的分析情况与学生交流,大致安排复习的进度,七年级的文言文以册为单位,八、九年级的以单元为单位。然后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为避免基础差的学生无从入手,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合作复习,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确定每位成员重点复习的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分类梳理所学文言知识,然后再在组内进行交流汇总。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手不管,而是跟踪学生的复习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加以指导点拨。这样既节省了宝贵的复习时间,又保证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握。同学之间还能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使复习的效率大大提高。

另外,近两年三明市中考新增了对文言句子的节奏划分的考查。在学生诵读课文时,教师可适当巩固断句的原则和方法:第一,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能停顿。第二,表示完整意思的词语、句子中间不能停顿。第三,主谓之间通常可停顿,动宾之间有时也可停顿。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腰/白玉之环”。第四,领起全句的虚词后和表连接的虚词前可作停顿。如“夫/环而攻之……”,“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等。这样既帮助学生更顺畅地诵读,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三、精练促学,小测巩固

光是梳理知识还远远没有达到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要精心安排练的环节,以练促学,这样才能确保夯实积累,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设计练习时要重点关注课标推荐背诵的基本篇目,特别是八、九年级课本中的名篇及重要段落,并根据中考考查目标和题型出题。还要针对学生平时学习文言文的情况,选择一些他们容易做错的题目加以考查,要避免茫无目标地随意出题。如《曹刿论战》一文就可作为很好的范例。文中既涉及到通假字“”,多义词“间”、“故”、“加”,词性活用的现象如“神弗福也”、“公将鼓之”,有两个句子学生也很容易翻译错,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案件”。又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学生很容易翻译成“再一次”。还有,“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一句,学生往往会断在“可以”的后面。在内容的理解方面,还可以考查用原文回答问题,对曹刿这一形象的分析等。因为选材较为典型,学生通过训练能更快掌握阅读的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复习效果。此外,教师还可挑选一些简短的、难度适当的课外文言文进行训练。学生在训练中既能巩固已有知识,又能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范文5

关键词:文言文;传流文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62-0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内涵隽永,具有很大的现实借鉴与利用的意义。所以势必要学好、掌握好它的载体--文言文。 但学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由于不少文言文距离今天年代久远,学生学习它会有距离感,假如不注重办法,势必让学生听讲昏昏然而无所收获。那么,怎样才能激活文言文教学呢·

1.引进写作

不少文言文作品,都蕴涵丰富的写作空间,如能适当引导消化,可以激活整篇文章的学习。如辅导《醉翁亭记》,老师可以利用文章中未显示的信息非常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写出这些信息,可以写亭建造的历程,琅琊山优美景色,可以写滁人游庞大规模等。学生假如写这些情景,一定要先读懂课文。这样的训练,既领会了文章内核,又锻炼了写作,还培养了想象力,一石多鸟,何乐而不为·

2.添加事例

有些文言文内容比较简单,可是如何让它生动而富有灵性呢·我认为只有添加事例,使它丰满,才可能让原文灵动。如辅导学生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当讲到邹忌的讽谏艺术时,不妨添加庄子以愿当泥涂之龟而辞退楚国使者的机智、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影射梁惠王的善喻以及《克雷洛夫寓言》中乌鸦与狐狸的故事等,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就明白了邹忌的讽谏艺术,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语言表达的无穷变化。

3.字词积累

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注重课文的注释多看多记,每有空闲的时间就随意看看记记。注意前后课文及常用成语的联系,学会归类积累。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相比较而言,实词又好记一些,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①“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②“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③“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④“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4.激发兴趣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这话不对。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做得好。”激发兴趣的要义,全在于激发出学生“自愿做”的热情。激发兴趣应注意时机的抉择,或在辅导初,或在辅导末,或在辅导中。本人以为最好是在辅导的初始时刻。

5.揭示内涵

当前,不少老师都认为文言文教学的核心在于“翻译”,即将文言文转换成白话文。使用“串讲法”显得条理清晰,能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意思,是最轻松的教学方法,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就变成字字句句落实的“将翻译进行到底”。然而,在学习参考书众多的今天,学生手中不乏含有文言课文全文翻译的参考书。当学生手执翻译参考书已经了解文章大意的情况下,老师仍然在课堂上串讲翻译,学生对课堂兴趣索然。 “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调查显示,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方法是串讲课文,讲解重点字词;而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仍对文言字词感到头痛。通常课文读懂了,考试做题往往不能得分。《课程标准》中提出注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能力,换言之即是注重学生阅读和应用文言文的能力。语文考试中的文言文一般要考查的是学生阅读、运用文言的能力。在课堂上单一使用"串讲法",并没能很好地解决文言学习中所遇到的字词句和写作技巧的问题,也未能很好地挖掘文章所蕴含的教育意义。课后缺少反复练习和巩固,使得课堂上的内容没有形成学生自己的理解,加之现代语言环境的不同,缺乏使用的机会,《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阅读和应用文言文的能力”的目标就无从实现。

因而,我认为应注重文章的内涵的传授,不必句句落实。这里的“内涵”,是指课文中潜在的、不能从字面上直接看出来的东西,而揭示内涵则是指将这些东西确认出来,使其明朗化,以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学生毕竟是学生,其温习自学的结果也只能是“有所知”,而不可能“尽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适当点拨,指明内涵,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课文中内涵主要有三类:①关键句。如《醉翁亭记》中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②段或篇的思想内容。如《岳阳楼记》的二、五两段,《曹刿论战》的一段。③篇章结构、语言及其他。如《桃花源记》的结构艺术、语言特色等等。辅导中,老师适时适度的揭发内涵,无疑会收到使学生在有所悟但所悟不清的情况下,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的成效。

6.介绍文化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关键载体,我国古代的人类活动就是靠文言文记载的。如能在文言文辅导中,适当介绍古代文化,打个比方古代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科举职官、天文历法及衣食住行等文化常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7.吟咏诵读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之精妙,可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涵咏感悟。短文章整体读,长文章逐段读。可以范读、领读、齐读、散读、默读;也可以读句读,读感情,读意境。这样读了之后,学生心里就产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欲望,也就有了能意会课文的喜悦,也就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与鉴赏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初中阶段的“背”我觉得掌握课本上的就足够了。在背之前务必弄懂文章的意思,不是知道大意就行。如果你能把整篇文章翻译下来,就会背得很快了。背的时候最好读出声来,记得会快一些。我背书的方法就是先把书上的内容看成一幅画的样子,在背的时候,用“放电影”的形式回想起画面内容。背时不要求一下子都背出来,先看书上的前一句,再背后一句。特别是篇幅长的文章不要心急,可结合文章的篇章结构一段一段过关,否则越背越乱。反正,背古文还是要没有什么巧门走的。

8.利用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