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性感舅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性感舅妈范文1
谈起鲁酒的复苏,就不能不提鲁酒最具优势的新势力――芝麻香型白酒。
作为芝麻香型的开创者,景芝酒业在行业内刷新了很多山东第一。从酿制齐鲁第一个浓香型酒,到成功打造中国第一个芝麻香型白酒;从传统工艺到科技创新;从粗放式管理到现代化经营;从单一生产到多元化发展……
2007年7月1日,由景芝酒业为主起草的“芝麻香型白酒”国家标准,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实施,标志我国白酒第11种香型,鲁酒惟一的创新香型――芝麻香型的崛起。
2009年1月9日,记者在山东潍坊的景芝酒厂约见了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德义。
以科技化生产提升酒品
《酒世界》:作为传统产业的白酒,目前白酒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还有很多环节为手工操作,那么景芝酒业目前是一种什么情况?
赵德义:近几年景芝酒业生产设备科技化方面取得不错的成果,配备了微机勾兑系统等先进检测设备;引进全国一流的全自动压曲机,推行新型的包包曲生产工艺;普及有机窖泥生产技术;实施以感官质量为主的三级(特级、一级、二级)原酒入库制度;新建全国单线包装能力最大的包装生产线,其单线长度在110米以上,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包装速度达到了每小时10000瓶以上,实现了白酒刷瓶、灌装、压盖、贴标、烘标、封箱等流程的快速自动化和一体化,彻底解决了白酒行业普遍存在的包装效率低下等问题。
不仅如此,景芝酒业还推出了“外请内派”战略。具体来说,就是对外聘请酿酒专家技术指导,对内派出酿酒骨干取经学艺。
《酒世界》:个人觉得科技化不仅体现在生产设备方面,更重要的是整个酿造过程,就酿酒工序来说,景芝酒业都有哪些改进?
赵德义:在整个白酒酿造过程中,无论是酿酒器具,还是酿造工序,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对浓香型酒实行分层出池,分层配料,分层摘酒;对芝麻香型酒实行高温堆积,清蒸混烧,多微共酵,不断改进浓香和芝麻香酿造工艺,分级卡酒,以质取优,进一步夯实了班组、车间、公司三级入库管理制度,加强了质量检测、贮配勾兑、质量认证和优质包装工作,努力提升优级酒产率。
科技化生产使景阳春的浓香型品质和景芝神酿的芝麻香型品质得到了全面而有效的提升,浓香型酒取优率达到54.32%,芝麻香型酒取优率达到99.04%。
提升品牌,打造精品
《酒世界》:品牌就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树立和提升品牌形象是企业取近谋远的长远大计,必须慎之又慎,那么,2009年景芝酒业在提升品牌方面有何新策略?
赵德义:近几年,公司提出了“两个转变”的要求,即低档酒向高档酒转变,农村市场向城市市场转变,并大力实施“品牌三步走”战略。
一是通过品牌延伸加强景芝白乾改进升级。
二是全面提升景阳春品牌,通过对消费者口感诉求的收集分析,设计出了适应中高层次消费者的工艺,调整包装装潢等方案,先后开发出了不同价位、不同酒度的如意防伪景阳春、吉祥景阳春、富贵景阳春、景阳春小老虎。
三是加大景芝神酿高端品牌的研发力度,经过在景芝白乾、景阳春、景芝神酿三大品牌基础上悉心开发的产品,以景芝中高端品牌的形象丰富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使景芝酒在品牌上打了一个翻身仗,不仅有大中小各种瓶型,还有色彩纷呈的各种包装,景芝酒业逐步实现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高档酒销量成倍增长,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后劲,为全国高档酒市场增添了新军。
《酒世界》:回首景芝酒业6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特别是品牌延伸方面,能具体谈谈吗?
赵德义:研制开发不同品质、不同价位的景芝神酿系列酒,抢占市场空间,是景芝酒业品牌延伸的一大特色。2007年,景芝酒业与日月星辰文化相结合,相继开发出了62°太阳神、53°月亮神、46°金星神、38°银星神景芝神酿,形成的高中低度、高中低档芝麻香型系列精品,巧妙地构成了与全国不同档次名酒的市场竞争优势,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2008年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强”的原则,公司以“关注奥运,酿造健康”为主题,推出了2008瓶带有公司董事长亲笔签名和编号的“2008珍藏版景芝神酿”,该酒芝麻香幽雅纯正、醇和细腻、香气协调、余味悠长、风格典雅,堪称中国芝麻香型白酒的经典之作,让人们在品味优质美酒的同时,还享受着饮者文化的佐餐。
《酒世界》:牛年已悄然而至,在新的一年,景芝酒业在芝麻香型白酒品牌培育方面又有哪些新的规划?
赵德义:在新的一年,我们要着力通过品牌差异化塑造和立体打造,将景芝神酿塑造成芝麻香型的标杆,以此品牌谋求全国市场。要围绕景芝神酿和景阳春,对潍坊本土和全省市场实施战略化布局,即高、中、低档品牌相结合,实施多价位、多消费群体的立体覆盖,尽可能的实现市场消费群体高占有率,获取最大的销量和利润。一方面通过产品、工艺挖掘塑造品牌;通过心理情感、文化品味、历史渊源等角度提升人文内涵,提升品牌形象;另一方面通过政务 、商务、定制酒等消费形态的定位来实现品牌的更高层次提升。
在稳健中扛起鲁酒复苏的大旗
《酒世界》:景芝酒业已经走过了60年,现在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历史赋予了景芝酒业新的使命――扛起鲁酒复苏的大旗,景芝能担此任吗?
赵德义:能!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首先,从发展步伐来说,仅2008一年,景芝酒业就完成厂区诸多硬件和软改造。重点完成了16000平方米的库房改造项目,销售中心、技术中心和储配中心的搬迁和改造,不锈钢酒罐群的建设和纸箱厂搬迁改造项目;在原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斥巨资新建5000平方米芝麻香型白酒生产车间,并对科研所进行改造,成立了“山东芝麻香型白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次,对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真是做到了“于细微处见功夫”。刚才在参观车间的时候,你也看到在蒸馏入池发酵前,全部小麦、高粱等粮食都要经过三遍机械过筛,彻底去除杂质后才能允许进入下道工序;再有如高温入池、高温发酵,顶火必须保证在40℃以上;出甑加浆、通风凉渣工序上,用水温度和入池温度按规定要求严格控制,这一道道科学而缜密的工序,确保了酿出的景芝神酿“色、香、味、格”等丰富的芝麻香酒特点,也确保了向全国高档酒品牌的一线阵营进军的实力。
最后,芝麻香型强大的生命力。
从景芝酒业内部来说,2008年景芝神酿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选中国名特白酒国家标准样品,参与起草制订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景芝神酿酒国家标准,成为行业中唯一起草制订两个国家标准的企业;荣获山东名酒创新金奖以及老字号文化遗产保护特别贡献奖。“浓兼芝”风味的技术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芝麻香型白酒的研制被评为山东省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奖,麻香型白酒五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从整个白酒市场来说,巨大的潜在市场及非同凡响的影响力,使省内外的其他白酒企业也纷纷加入芝麻香型白酒的阵营,如山东的趵突泉、扳倒井,黑龙江的龙滨,江苏的梅兰春等,这表明鲁酒在品质差异化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尤其是“芝麻香型”白酒的成功拓市,为山东白酒增添了个性化元素。作为芝麻香型的开创者――景芝酒业应该利用这些优势和大环境,发挥芝麻香型开创者独特的优势,联合其他芝麻香型白酒企业做大做强芝麻香型,更应义不容辞地扛起鲁酒振兴的大旗。
采访手记:
性感舅妈范文2
方法步骤:
1、备好食材;
2、猪肝,猪肉切块。姜切小块;
3、锅里放油,盐;
4、油温稍高后放入有肥肉的那部分先炒,把油炒出来一些。这样就不会油腻;
5、放入猪肝和剩余的那些猪肉,稍微炒几下;
6、倒入啤酒,放姜;盖上锅盖,煮5分钟;
性感舅妈范文3
关键词:复方苷草酸苷;荨麻疹;研究。
中图分类号:R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019-02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复方甘草酸苷、氯雷他定等是治疗荨麻疹的有效药物[1]。成本效果分析作为药物经济学评价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得到了各方的积极推广,是鉴别、衡量和比较可供选择的卫生干预措施的具有意义的成本和结果。对于发表的文献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对于获得对健康和资源结果的正确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我院根据这一情于2012年01月至2013年09月共收治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以单用氯雷他定为对照,对复方甘草酸苷联用氯雷他定治疗荨麻疹的结果进行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评价,旨在为临床医疗决策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根据这一情于2012年01月至2013年09月共收治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来自于门诊,其中男69例,女51例;平均年龄35.4岁(15~64岁),平均病程11~15个月(5周~2.5年)。120例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组 60例,对照组60例。
1.2 入选病例标准
入选病例标准遵守[2]:①以皮肤风团、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大于6周。②治疗前1个月未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前 2周未用过抗组胺药物。③ 无其他系统疾病。④非孕妇、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商品名:美能注射液,由日本米诺发源制药株社式会社生产)40mL加人生理盐水250 mL内,每日1次静滴,同时给于氯雷他定片10 mg,每晚1次口服;对照组:氯雷他定片10mg,每晚1次口服。连续治疗2周,停药,记录观察结果,判断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风团数目、大小、瘙痒轻重,按4级评分方法,综合进行评分。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停药2周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60%以上;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25%~59%;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25%以下。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治疗总例数×100%。
2 结果
性感舅妈范文4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慢性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IgE
[中图分类号] R758.2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2-0151-02
荨麻疹俗称风团,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发生与消退迅速、有剧痒。易反复发作,发作超过6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多数荨麻疹患者病因不明,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食物、药物过敏、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刺激物、某些物理性因素(如寒冷、压力)等。肺炎支原体(mycolasma pneumonia,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MP感染也可以引起多种皮肤疾病。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慢性荨麻疹患儿及对照组的MP-IgM、嗜酸性粒细胞(EOS)、总IgE值进行检测对比,以进一步探讨小儿荨麻疹与MP感染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间儿科门诊及住院的66例3~13岁不明原因的慢性荨麻疹患儿作为实验组,其中男性36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62岁;选择60例同期住院非过敏性疾病的3~13岁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27岁。两组间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检测方法
126例患儿治疗前进行静脉采血,采血时间为清晨,采用特异性免疫凝集试验检测外周血清MP-IgM抗体,滴度≤1∶40为正常,≥1∶80为阳性;同时检测外周血常规,涂片计数EOS;ELISA测定总IgE水平。
1.3 治疗方法
临床早期诊断或确诊后均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治疗,首选阿奇霉素10mg/(kg・d),静脉滴注,连用5 d,停用3 d为1个疗程,静脉停药后口服剂量按10mg/(kg・d),1次/d,连用3 d,停用4 d为1个疗程。总疗程一般3~4周。同时给予激素、葡萄糖酸钙、氯雷他定等抗过敏治疗。全部病例好转,未再复发。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样本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MP感染率比较
实验组MP感染人数38人,阳性率57.58%,明显高于对照组(30.00%),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9.68,P < 0.01)。见表1。
2.2 各组EOS计数及IgE比较
实验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平均值(551.25±207.11)×1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7.33±90.28)×106 (t = 6.35,P < 0.01);实验组总IgE平均值为(520.30±193.19) KIU/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0.50±132.91) KIU/L,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 = 5.53,P < 0.01)。见表2。
2.3EOS计数与IgE的相关性
实验组患儿的EOS计数与IgE表达呈正相关(r = 0.76,P < 0.01)。
3 讨论
近年来,MP 感染在儿科明显增多,且发病年龄逐渐变小。MP感染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不仅损害呼吸系统,还可引起肺外脏器受损,荨麻疹就是其皮肤损害的表现之一[1]。发病早期,由于症状不典型,抗体尚未产生,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有研究[2]证实MP感染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的MP-IgE, MP通过黏附素和PI蛋白与肥大细胞表面的FcεRI链结合,再与游离IgE结合,参与I型超敏反应,可能就是慢性荨麻疹与MP感染有关的理论依据。本研究66例慢性荨麻疹患儿中有38例诊断为MP感染,占57.58%,对照组60例非过敏性疾病患儿中18例为阳性,MP感染率为30.00%,两组间的MP感染率差异显著,提示MP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有关。
文献报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血清总IgE 和EOS 明显增高[3],而IgE 和EOS 均与荨麻疹发病有密切关系。IgE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但在荨麻疹患者血中却明显增多[4]。变态反应原使体内产生IgE类抗体,吸附于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血液循环中嗜碱性粒细胞上,当抗原再次侵入时,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的高亲和性受体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肥大细胞膜结构的稳定性改变,并引起其内部一系列生化改变,如酶激活,促使脱颗粒和一系列化学介质的释放而形成风团。EOS是一种杀伤性很强的炎性细胞,被抗原激活后释放大量毒性蛋白,对细胞有毒性作用[5]。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是EOS被激活后所分泌的强碱性毒性蛋白之一,在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刘冰等[6]发现儿童慢性荨麻疹中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的变化可能较EOS计数变化更灵敏、更能反映EOS的活化程度。本研究中,慢性荨麻疹患儿外周血EOS计数和血清总IgE 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提示MP可能是一种过敏原,MP 感染后可促进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最终导致荨麻疹反复发作,与有关报道一致,说明慢性荨麻疹可能与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有关。
MP感染与小儿慢性荨麻疹之间存在显著联系,MP感染相关的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对于不明病因的慢性荨麻疹,建议常规检测MP抗体,根据MP感染的特点,此时多数MP抗体已经产生,可进行早期诊断,有效缩短疗程。
[参考文献]
[1]贺国平,金伯平,王晓明. 143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及肺外并发症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2005,23(10):723-724.
[2] Luo DL,Dai YL,Lynn BD,et al. Inhibition of message for FcεRI AIPha chain bloeks mast cell IL-4 produetion Indueedby co-culture with myeoplasma pneumoniae[J]. Mierob Pathog,2008,44(4):286-292.
[3]Chang YT,Yang YH,Chiang BL.The significance of a rapid cold hemaggluti-nation test for detectingmycop lasma infections in children with asthma exacerbation[J]. Microbiol lmmunol Infect,2006,39(1):28,32.
[4]孙蔚凌,夏济平,毕志刚.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抗FcεRIa自身抗体及其功能性的检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4):280-282.
[5]孙蔚凌,毕志刚. 人高亲和力IgE受体α链基因克隆及表达[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8):609-612.
性感舅妈范文5
【关键词】病毒性乙肝;母婴传播;阻断;调查研究
目前,母婴传播是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感染HBV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HBV母婴传播的原因尚不清楚,所以给临床的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母婴传播的阻断治疗必须贯穿婴儿出生的全过程,特别是HBsAg检测呈阳性的孕妇,胎儿娩出后低的24h内要立即给予主-被动联合免疫处理,防止围产期和哺乳期胎儿感染HBV的几率[1-2]。而此次研究对我市各医院收治的隐匿性乙肝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了解我市乙肝母婴传播与阻断的现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湖北省麻城市各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000例隐匿性乙肝孕妇作为此次调查研究的对象。
1.2 方法 这些孕妇所生婴儿都在出生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并且不同部位注射HBIG(>100IU),经过1、5个月各肌肉注射乙肝疫苗一次,体重低于2Kg的早产儿,首次乙肝疫苗接种一个月后,再接种3次(共4次,接0、1、2、7个月间隔时间接种)。婴儿8-12个月检查HBsAg、抗-HBs、HBV-DNA、ALT。
2 结果
HBN-DNA(+)ALT异常的36例,发病率为3.6%,略低于台湾省乙肝大三阳孕妇,婴儿乙型肝炎呈5%的发病率。
3 讨论
HBV基因组为环状双链HBV-DNA全长为3182bp,其负链(长链)有4个主要开放性读框架(ORF):S基因区、C基因区、P基因区和X基因区,其中S区完全嵌合于P区内,C区、P区和X区部分相互重叠,ORF重叠的结果是使HBV基因组利用率高达150%。S基因区:全长1167nt。由S基因、前S基因组成,分别编码前S1前蛋白和S蛋白。由前S1、前S2蛋白组成的融合蛋白称为大表面抗原(L-HBsAg),由前S1和S蛋白组成的融合蛋白称为中表面抗原(M-HBSAg),单纯S蛋白即小表面抗原(S-HBSAg)。上述各段编码产物均属于HBV包膜蛋白的范畴。完整HBV颗粒的前S1蛋白和前S2蛋白出现较早,是传染性标志[3]。
HBV在肝细胞内的更新率很快,其半衰期仅4小时,加上DNA多聚酶缺乏校对功能,极易发生病毒变异,另一方面的宿主因素以及外源性选择性压力,均可引起HBV变异,从而决定了HBV优势株的构成。外源性压力包括应用IFN-α、HBIG和疫苗。在疫苗诱导的抗体压力下,可发现HBsAg的第126、129、145、等部位的氨基酸发生变异,引起免疫逃逸。在中国台湾地区的研究发现,在HBV-DNA阳性儿童中,HBsAg“a”表位变异率达28.1%[4-5]。这种HBV免疫逃避变异株可逃避乙肝疫苗诱生的表面抗体的结合,发生HBV突破性感染,提示新的乙型肝炎疫苗应包括野毒株和变异株的S蛋白,不过目前认为,HBV逃逸变异株尚不是足以对现行乙肝疫苗按种计划构成威胁。S基因变异是引起隐匿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6]。
S基因变异可产生隐匿性乙型肝炎,表现为HBsAg(-),HBVDNA(+)及ALT异常故应对孕妇进行HBV-DNA和两对半普查,以减少婴儿乙肝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黄燕武,尹俊丰,韩凤娟.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机制及阻断的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12):959-962.
[2]王宇明. 感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53.
[3]李伟,邱申熊,须美燕.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2012,(12):21-23.
[4]Pan CQ,Mi LJ,Bunchorntavakul C,el at.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for prevention of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by highly viremic pregnant women: a case series[J].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2012,57(9 ):2423-2429.
性感舅妈范文6
[关键词] 天麻粉;大鼠;脂肪乳剂;肝脏脂肪变性;肝功能
[中图分类号] R9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0(c)-0011-0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指除外饮酒因素所致肝脏实质细胞脂肪过度蓄积和脂肪变性的一种病理综合征[1]。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肥胖人群的增加,NAFLD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据统计,近年来, NAFLD在我国社区人群中的患病率已达15%[2]。NAFLD与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1],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如不加以有效控制,NAFLD会逐渐演变成肝硬化和肝癌[3]。目前来说,NAFLD除了饮食控制、运动等方法以外尚无针对性药物治疗[4-5]。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是我国具有悠久临床应用历史的天然药物,其主要有效成分包括天麻素、天麻苷元、天麻多糖等,目前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6]。笔者先前的研究工作发现,天麻在饮食诱导的高血脂动物模型中具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7-8],后续的工作证实天麻在高脂血症患者中也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确切的降血脂作用[9]。由于血脂增高通常伴有肝脏脂肪蓄积和变性[10],为了观察天麻是否对肝脏脂肪变性有改善作用,笔者以脂肪乳剂对大鼠灌胃建立了高血脂和脂肪肝模型并以天麻进行了治疗,结果发现天麻对大鼠肝脏脂肪变性有显著改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样品 天麻粉,由全天麻烘干超微粉碎制得,批号:T01-060507;购自陕西汉王略阳中药科技有限公司。
1.1.2 主要试剂 猪油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胆固醇和脱氧胆酸钠购自Amresco公司,吐温80购自天津南开允公合成技术有限公司(批号:20110102),1,2-丙二醇(AR级)购自广东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201171)。检测血清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生生物工程高技术公司。异丙醇(AR级)购自上海试一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0041025)。
1.1.3 实验动物 SD雄性大鼠28只,体重(150±10)g,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证编号:SCXX(京)2007-0001。饲养环境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动物房(SPF级),许可证编号:SYXK(京)2007-0013。
1.1.4 仪器 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检测仪购自日本日立(HITACHI)公司;台式离心机购自美国Sigma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脂肪乳剂的制备[11] 脂肪乳剂的配方为30%猪油、10%胆固醇、10%吐温80、20% 1,2-丙二醇、3%脱氧胆酸钠以及27%水。具体配制方法如下:称取适量猪油置烧杯中,加热至沸腾后加入胆固醇并搅拌至溶化,然后加入吐温80并充分搅拌制成油相。在另一烧杯中加入水以及1,2-丙二醇,混匀后加入脱氧胆酸钠,加热并搅拌至完全溶解,制成水相。待油相稍冷却后,将水相加入油相并充分搅拌混匀,即制成脂肪乳剂。
1.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实验设4组,每组7只动物,分别为基础饲料对照组、脂肪乳剂灌胃组,以及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250 mg/kg和525 mg/kg组。实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规范》(2003年版)“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辅助降血脂功能检验方法动物实验脂代谢紊乱模型法——预防性给受试样品”进行设计[12]。动物适应性饲养3 d后,除基础饲料对照组外,其余动物均给予脂肪乳剂灌胃,剂量为20 mL/kg。脂肪乳剂灌胃在上午进行,天麻粉给药治疗在下午进行。天麻粉配制及口服给药方法参照笔者先前的研究工作。脂肪乳剂和天麻粉按照所设定剂量连续给予28 d,期间动物自由进食和饮水。实验前后称量动物体重。
1.2.3 肝脏病理学检查及相关指标测定 给药28 d后,所有动物禁食12 h,称重并眼眶取血后断颈处死。测定血中CHO、TG、LDL-C、ALT、AST含量。解剖取出肝脏,肉眼观察其形态;再称取肝脏湿重并计算肝指数(肝指数=肝脏重量/体重的百分数)。取肝左叶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5 μm切片,进行H&E染色以及肝组织病理学观察,了解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并照相。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分级参照文献[13]进行。轻度:脂肪变性肝细胞不超过肝小叶1/3;中度:脂肪变性肝细胞占肝小叶1/3~2/3;重度:病变呈弥漫性,脂肪变性肝细胞超过肝小叶2/3。剩余肝脏置-70℃冰箱保存备用。称取相同部位肝组织0.2 g置于1 mL异丙醇中,参考文献[14]方法进行匀浆后抽提肝脏总脂肪并测定其中CHO和TG含量,以mmol/g肝组织表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
由表1可见,脂肪乳剂灌胃28 d后大鼠血清中CHO、TG和LDL-C水平较基础饲料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1),提示造模成功。与脂肪乳剂灌胃组比较,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250 mg/kg组大鼠血清TG降低约19.4%(P < 0.05),但血清CHO和LDL-C的水平未降低。与之相比,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525 mg/kg组大鼠血清中CHO、LDL-C和TG水平较脂肪乳剂灌胃组分别降低达24.6%、23.2%和30.4%(P < 0.05或P < 0.01)。
2.2 肝脏重量和肝指数
由表2可见,脂肪乳剂灌胃28 d对大鼠体重没有显著影响,但使大鼠肝脏重量显著增加约48.3%,与基础饲料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肝指数也相应增加约44.5%,与基础饲料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在本次实验中天麻粉对大鼠体重没有明显影响,但可剂量依赖性减少脂肪乳剂灌胃大鼠的肝脏重量和肝指数。与脂肪乳剂灌胃组比较,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250 mg/kg和525 mg/kg组大鼠的肝脏重量分别减少约15.4%和25.1%(P < 0.05或P < 0.01),肝指数分别减少约14.8%和24.2%(P < 0.05或P < 0.01)。
2.3 肝脏病理学变化
肉眼观察可见基础饲料对照组大鼠肝脏呈鲜红色,边缘锐利;脂肪乳剂灌胃组大鼠肝脏明显肿大,颜色灰暗,边缘钝,有油腻感;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525 mg/kg组大鼠肝脏形态较脂肪乳剂灌胃组明显改善,肝脏肿大显著减轻,颜色呈淡红色,边缘锐利。
肝组织切片及H&E染色结果表明,基础饲料对照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完整,形态无异常变化(图1A),7只大鼠均未发现有肝脏脂肪变性(表3)。而脂肪乳剂灌胃组的7只大鼠均出现中度(4例)或重度(3例)肝脏脂肪变性(表3),其代表性照片见图1B(中度)和图1C(重度)。从照片上可见脂肪乳剂灌胃后大鼠肝细胞肿胀成圆形,体积较正常肝细胞明显增加,胞质内充满脂肪空泡,细胞核被脂滴挤压到周边部。
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250 mg/kg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得到改善。由表3可见,该组的7只大鼠中有3例轻度和4例中度肝脏脂肪变性,而未发现有重度肝脏脂肪变性,与脂肪乳剂灌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525 mg/kg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得到极显著改善。由表3可见,该组的7只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均为轻度,未发现有中、重度肝脏脂肪变性,与脂肪乳剂灌胃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代表性照片见图1D,从中可见肝细胞体积和形态得到显著恢复,脂肪空泡较脂肪乳剂灌胃组显著减少。
2.4 肝脏脂肪含量
为了定量说明大鼠肝脏的脂肪含量,笔者将肝脏匀浆提取总脂肪并测定了其中CHO和TG,结果如表2所示。脂肪乳剂灌胃组大鼠肝脏CHO和TG较基础饲料对照组显著增高73.7%和90.9%(P < 0.01)。与脂肪乳剂灌胃组比较,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250 mg/kg组大鼠肝脏CHO含量没有减少,但TG含量减少约19%(P < 0.05);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525 mg/kg组大鼠肝脏CHO和TG含量均显著减少,分别达21.2%和33.3%(P < 0.05或P < 0.01)。
2.5 肝功能
为了观察天麻粉改善肝脏脂肪变性的作用能否导致肝功能的改善,笔者检测了大鼠血清中的ALT和AST含量。结果如表1所示,实验后脂肪乳剂灌胃组大鼠出现了明显的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血清ALT和AST水平的显著升高,与基础饲料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天麻粉治疗后大鼠肝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250 mg/kg组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较脂肪乳剂灌胃组分别下降20.1%和19.0%(P < 0.05),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525 mg/kg组则分别下降33.1%和28.3%(P < 0.01)。
3 讨论
NAFLD作为慢性肝病的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NAFLD的药物包括胰岛素增敏剂、调血脂药、抗氧化剂和保肝药等[5]。但由于上述药物有的自身有一定不良反应如肝损害等,故限制了其应用。因此,研发新型的治疗NAFLD的药物仍然是当务之急。
与化学药物相比,我国传统的天然药物来源广泛、历史悠久,从中有可能筛选出有效的治疗NAFLD的药物。但就目前而言,尽管有较多的利用中药复方治疗肝脏脂肪蓄积和变性的报道,利用具有明确化学结构的单体天然药物来治疗脂肪肝的报道仍然较少。有报道姜黄素在大鼠NAFLD模型中具有较好的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和肝功能、减少肝脏炎性反应的药理作用[15]。
本文的研究表明,天麻,一种具有明确化学结构的小分子天然药物,在大鼠高血脂和脂肪肝模型中具有良好的改善肝脏脂肪变性的作用。在本文中,笔者采用了脂肪乳剂灌胃的方法建立模型。有文献表明脂肪乳剂灌胃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约3周)形成稳定的大鼠高血脂和脂肪肝模型[11]。本文结果与文献[11]报道相符,脂肪乳剂灌胃4周后大鼠血脂较基础饲料对照组显著增高而且出现了中、重度肝脏脂肪变性。
天麻粉在脂肪乳剂灌胃大鼠中能剂量依赖性降低血清CHO、LDL-C和TG,而且对TG的效果较CHO更强,这与笔者之前的报道是符合的[8]。除了血脂以外,本文最重要的发现是天麻粉对肝脏的作用。肝脏是脂肪代谢的最重要器官之一,天麻粉能有效减少肝脏中的CHO和TG含量,改善脂肪乳剂灌胃所引起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肝肿大和肝指数增加,进而改善肝功能。
天麻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原先已有报道,如有研究表明天麻的主要成分天麻素对四氯化碳造成的肝细胞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16],还可明显改善长春新碱所致的大鼠肝损伤[17]。本文报道天麻能显著改善因脂肪蓄积而引起的肝功能损害,这一结果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因为将来天麻有可能因此而安全应用于合并肝功能损害的高血脂或脂肪肝患者[18]。
目前,天麻调节脂代谢和改善肝脏脂肪变性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笔者下一步将要进行基因芯片杂交实验,系统了解天麻对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作用。另外,肝细胞β-氧化以及炎性反应过程对脂肪代谢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19-20],研究天麻对β-氧化和炎性反应的影响也将有助于阐明其改善肝脏脂肪变性的机制。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天麻粉在脂肪乳剂灌胃的大鼠中具有显著的降血脂、减少肝脏脂肪蓄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以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结合其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和安全性,天麻在将来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NAFLD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De Alwis NM,Day CP.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the mist gradually clears [J]. J Hepatol ,2008 ,48(Suppl 1) : S104-S112.
[2] Fan JG,Farrell GC. Epidemiolog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China [J]. J Hepatol ,2009,50(1):204-210.
[3] Farrell GC,Larter CZ.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from steatosis to cirrhosis [J]. Hepatology,2006,43(2 Suppl 1):S99-S112.
[4] 陆伦根,曾民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行为纠正、饮食和运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2):138.
[5] Harrison SA,Di Bisceglie AM.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J]. Drugs,2003,63(22):2379-2394.
[6] 陶云海.天麻药理研究新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108-110.
[7] 于滨,左增艳,蒋建东.天麻细粉和天麻素降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0,5(6):415-418.
[8] 于滨,李永利,左增艳,等.天麻细粉片在高血脂大鼠模型中的降血脂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6):5-6.
[9] 张聪恪,于滨,李永利,等.天麻细粉片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5):109-110.
[10] Kong W,Liu J,Jiang JD. Human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gene and its regulation [J]. J Mol Med (Berl),2006,84(1):29-36.
[11] 倪鸿昌,李俊,金涌,等.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和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6):703-706.
[12] 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 : 300.
[13] Kalkman CJ,Boezeman EH,Ribberink AA ,et al. Influence of changes in arterial carbon dioxide tension on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and posterior tibial nerve somatosensory cortical evoked potentials during alfentanil/nitrous oxide anesthesia [J]. Anesthesiology,1991,75(1):68-74.
[14] Kong W,Abidi P,Kraemer FB,et al. In vivo activities of cytokine oncostatin M in the regulation of plasma lipid levels [J]. J Lipid Res,2005,46(6):1163-1171.
[15] 谭德安,府伟灵,周智广.姜黄素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学,2007,36(16):1626-1628.
[16] 王志平,付蕾,刘蕾,等.天麻素对CCL4诱导小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9):762-764.
[17] 张楚君,张金芝,郑卫红,等.天麻素对长春新碱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实用肿瘤杂志,2012,27(5):521-524.
[18] Zhao W,Xue R,Zhou ZX,et al. Reduction of blood lipid by berberine in hyperlipidemic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or liver cirrhosis [J]. Biomed Pharmacother,2008,62(10):730-731.
[19] Lazarow PB. Assay of peroxisomal beta-oxidation of fatty acids [J]. Methods Enzymol,1981,72:31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