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就餐英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就餐英语范文1
摘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探讨任务复杂程度对参与者动机的调节作用,并采用三组对照实验探索在不同金钱奖励情况下,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是否会发生改变;同时,从实证角度探讨“挤出效应”是否存在。被试者通过众包任务情境模拟来回答量表问题,利用smartPLS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任务复杂程度负向调节内外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且内外动机之间确实存在“挤出效应”。此外,在不同的金钱激励强度下,任务复杂程度对内外动机的调节作用不同。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6)05-0597-08
S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社区的不断发展,“众包”一词开始进入我们的眼帘,“众包模式”成为企业和组织解决传统问题的新模式。2006年6月,美国《连线》杂志记者Howe第一次正式提出“众包(crowdsourcing)”一词,根据他的定义,众包即是将过去由企业内部员工完成的工作,外包给非特定的、通常是大型的社会大众,以公开征集的方式来完成。Brabham认为众包是一种在线的、分布式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可以通过争取大众的想法来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John Prpic认为众包可以使得企业获得之前没有的资源并显著提高其竞争力。尽管crowdsourcing是一个新出现的复合单词,国内关于众包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早在2005年中国学者刘峰就提出了相类似的“威客”的概念,即通过信息技术将个体的智慧、知识、技能、经验等转换成经济价值,从而在互联网平台上创造一种各取所需的新模式。倪楠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诠释众包,认为众包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借助外力的模式,是一种没有具体发包对象的大众委托契约。夏恩君认为众包可以拓宽企业的资源范围,使得企业内外资源得到有效统筹,最终可以形成高效的、独具竞争力的运行系统。
众包利用外部大众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的模式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肯定。Gassenheimer等认为大众具有比个人更加丰富的知识,并且不会受到组织结构的约束,尤其是组织中反对改变的人。Silverman认为公司利用大众知识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降低运营成本,利用人群传递知识、解决问题的这个过程花费只有传统外包的一半甚至更少。同时,众包可以提高顾客服务的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本文重点考察不同金钱激励强度和任务复杂程度下的大众参与动机,为更好地利用众包提供一些借鉴。
一、大众参与众包的动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参与者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参与者参与意愿的内外动机的研究;例如:Yongqiang Sun等认为大众之所以愿意在虚拟社区中分享知识主要受到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的驱动,其中个人动机又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二是众包任务及众包平台的设计对于参与者内在动机的影响研究。Haichao Zheng等对任务中国网站参与者的意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同时他们收集了该众包平台上大众参与的实际数据,通过分析表明众包任务的自主性、多样性、可分析性对参与者内在动机有正向影响,而任务的内隐性与内在动机负相关。三是关于内外动机影响参与意愿的调节变量的研究。Yongqiang Sun等认为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参与者的自我效能会调节内外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一)外在动机
发包方想要激励大众参与众包,最直接的方式是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过去的研究表明个体行为是由理性的个人利益驱动的,因此当参与者获得的报酬大于付出的成本时,知识的贡献就会产生。Sawhney和Prandelli发现一些公司成功地通过提供商业机会来激励主要的知识贡献者。Kleeman等学者指出第三方众包平台通过提供经济奖励来吸引参与者,提供给主要贡献者的经济奖励的范围从几百美元到10万美元不等。Felstiner对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网站的研究表明,至少有一部分参与者利用金钱的奖励去补贴他们的预算。Battistella和Noino认为物质激励不仅包括金钱,也包括一些免费的产品和服务。除了物质奖励,获得社会认知度也是外在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者都认为,在社区(包括网络社区)中获得认知度是提高参与者活跃度的重要因素。
(二)内在动机
在众包社区中,参与者可以获得的物质奖励是非常少的。在以众包竞赛为主的众包平台上,通常只有获得第一名或前几名的方案能够得到奖励。而在知识问答型的众包社区中,例如维基百科、知乎问答等,参与者不会获得任何物质奖励。因而有学者认为众包参与者更多的是听从内心的激励,而不是外部的激励。内在动机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挑战动机等。Porter等认为受到内在动机影响的参与者将参与众包任务看成是对发起组织无私的帮助,并在过程中与其他参与者建立联系,甚至有些人仅仅是为了获得乐趣。Bartol和Srivastava发现在具有共同兴趣的社区中,内在的激励比外在的激励更能激发参与者去分享知识。Dawson认为受内在动机驱动的参与者是一个社区的根本,因为这类大众愿意与他人分享、合作、互相支持并且不需要任何金钱的回报。Haichao Zheng认为众包竞赛的参与者非常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愿意接受众包问题的挑战。
此外,网络大众参与众包任务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Haichao Zheng认为众包任务的设计会影响参与者的内在动机,进而间接影响其参与意愿。侯文华和郑海超提出任务属性对于大众的参与意愿和行为有重要影响这一观点。朱建明和李慧把任务条件作为影响众包创新任务参与意愿的关键因素,提出任务条件是大众认为众包任务有利于其参与众包的程度。夏恩君等认为众包社区的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会对参与者的感知易用性产生影响,而感知易用性越高,网络大众参与众包任务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任务复杂度对内外动机影响参与意愿的调节作用
Yongqiang Sun等验证了任务复杂程度会负向调节外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而对于内在动机,其调节作用是非线性的,当任务简单或者稍难时,内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变化不明显,当任务难度到达一个阀值后,内在动机对于参与意愿的影响会明显减弱。本文在其基础上,继续探索任务复杂程度对内外动机影响参与意愿的调节作用,以期获得更加清晰的结果。
(四)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关系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外在动机完全能够代替内在动机。Frey和Jegen提出“挤出效应”一词,他们认为当参与者能够获得有形奖励时,外在的激励就会使得内在动机的作用减弱,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挤出效应”。Kohn曾提出假设,即金钱或者是巨额的奖励会减弱参与大众的内在动机,从而使得知识的分享变成一种附加的任务。Deci和Ryan认为,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外在动机之所以会削弱内在动机的作用是因为外在踊会降低参与者最基本的对自主性的需求。楼天阳等研究了在虚拟社区中激励政策对于参与者动机的影响,发现外在刺激中的金钱奖励会明显削弱参与者的内在动机,而无形的外在奖励(如表扬、认可等)会对参与者的内在动机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关于众包参与者的内外动机之间是否存在“挤出效应”,学者的看法不一致。还有学者认为,不同的奖金结构会对参与者的内外动机及其参与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探索不同程度的金钱奖励对内外动机影响参与意愿的调节作用,并通过设置不同的金钱奖励,探究金钱对于参与者内在动机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二、研究假设和模型
(一)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自我决定理论中最基本的两种行为动机。外在动机能够刺激参与者的行为是因为它通常会带来一笔可观的金钱收入或者提高参与者的社会认知度。Lakhani等对美国最大的众包平台InnoCentive网站上的参与者动机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多数参与者是为了酬金而参与众包任务。因此,一般情况下,外在激励条件越优越,大众选择参与众包任务的可能性越大。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Ia:外在动机与参与意愿正相关
与外在动机不同,受内在动机驱动的人往往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兴趣或者是享受参与过程本身。Shah发现娱乐、有趣等内在动机是大众持续参与的关键。Lakani和von对开放源软件社区中参与者的参与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学习新知识和提升能力是参与者的主要动机。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Ib:内在动机与参与意愿正相关
(二)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
任务复杂程度是指问题的解决者所感觉到的完成众包任务的难度,与参与者的个人能力和解决众包任务所需要的能力相关。根据期望价值理论,只有当个人感觉任务有可能完成时,外在动机才能很好地激励行为。任务越简单,参与者认为自己成功的可能性越大,那么其选择参与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参与者认为众包任务太复杂而难以完成,即使面对丰厚的奖励,其也很有可能选择不参与。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a:任务复杂程度负向调节外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参与者完成非常简单的任务时不会产生成就感。追求一定难度的任务体现了个体天生的对竞争的需求。参与者一方面渴望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一方面又不愿意参与超过其能力范围的任务。Yongqiang Sun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并不是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但从总体趋势来看,当任务难度增加,内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作用会逐步减弱。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b:任务复杂程度负向调节内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三)不同金钱激励强度的调节作用
Terwiesch和Xu认为不同的奖金结构对参与者的激励作用不同,对于具备高级专业知识且愿意付出更多努力的人来说,他们更喜欢一种“赢者通吃型”的奖金模式,即第一名可以获得所有的奖金;而对于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的参与者来说,他们预感自己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他们更喜欢发包方多设置几个不同的奖金等级以提高其获奖几率。Moldovanu和Sela认为设置最优奖金结构对发包方来说至关重要,发包方应该根据参与者的成本函数来进行奖金的设置。当参与者的成本函数为线性或者为凹时,应采用单一的奖金模式,当成本函数为凸时,应该采用设置多项奖金等级的模式。此外,根据“挤出效应”,外在动机尤其是可触摸的金钱报酬会削弱参与者的内在动机。总而言之,奖金的设置对参与者行为会产生影响甚至会减弱内在动机的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探索不同金钱激励强度下,内外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并提出以下假设:
H3a:不同金钱激励强度下,外在动机对于参与意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H3b:金钱奖励会负向调节内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四)不同金钱激励强度下,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不同
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对于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不同金钱激励政策的影响做了研究尽管大家对具体影响机制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二者对于参与意愿的影响是明显存在的。在前人的基础上,本文继续探索在不同金钱激励程度下,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是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有关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不多。同时,我们认为探究不同金钱程度对任务复杂程度调节作用的影响可以为企业或组织利用众包解决问题时设置更加合理的金钱奖励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不同金钱激励程度下,任务复杂程度对参与动机影响参与意愿模型中的两组变量之间关系(外在动机一参与意愿H4a、内在动机一参与意愿H4b)的调节作用不同。
三、实验过程
(一)预调研
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探索上述假设,通过设置三个对照组来区分不同的金钱奖励强度。为了确定三组实验的奖金数额并测试实验中任务的选择是否合适,我们在正式实验前进行了预调研。首先,为了确定每组实验的奖金数额,我们对猪八戒网站上成功的众包案例进行了整理,结果显示该网站上较为简单的设计任务悬赏金额通常在1000元以下,较为复杂的设计任务悬赏金额一般在1000元到3000元左右,悬赏金额在5000元以上的任务较少,通常非常复杂并且要求较高。同时,考虑芜湖市城镇常住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人均月收入为2282元。数据来源:《芜湖市统计年鉴2015》)。据此,我们最终确定预调研问卷中的奖金选项分别为无金钱奖励、奖金=200元、奖金=500元、奖金=1000元、奖金=1500元、奖金=2000元、奖金=3000元、奖金=5000元及以上。在进行预调研时,我们在安徽省芜湖市一所高校征集了50名曾经参与过众包活动的大学生作为预调研的样本,通过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针对我们所提供的任务情境,12%的人表示愿意在没有金钱报酬的情况下参与众包任务,当奖金提高到1500元时,有54%的人愿意参与;当奖金提高到5000元时,有82%的人愿意参与。54%的人认为实验任务比较难,42%的人认为难度一般。
结合预调研的结果,我们对实验任务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并将三组实验的奖金分别设置为:1.无金钱奖励、2.奖金=1500元、3.奖金=5000元。尽管在预调研中无金钱奖励时,选择参与众包任务的人较少,但是在以往研究中,内在动机是促使大众参与众包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重要,所以我们仍然将“无金钱奖励”作为一个对照组进行实验。
(二)正式实验
在正式实验中,我们公开招募了450名了解众包并有众包参与意愿的大学生,年龄18至24岁,并且保持性别比例相对平衡。所有被试者被随机分到三个实验组中。被试者首先阅读众包任务情境,然后根据情境来填写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量表主要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本文研究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主要有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任务复杂程度和参与意愿。三组情境的简单描述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
(一)信度及控制检验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通常认为,当Cronbach’sα系数大于0.7时,问卷的题项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当系数处于0.5~0.7之间时为可接受。本研究总体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661,具有较好的可靠性。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三组实验的参与意愿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三组情境的参与意愿得分有显著差异。“无金钱奖励”和“奖金=1500”时参与意愿明显不同(M无=3.76
“奖金=1500”和“奖金=5000”时参与意愿明显不同(M1500=3.95
(二)模型分析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本文构建了10个模型,利用smartPLS2.0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表所示。
1.金钱激励强度对动机一参与意愿的调节作用
如表2所示,模型1、2、3包括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参与意愿三个变量,分别检验在“无金钱奖励”、“奖金=1500元”以及“金一5000元”时内外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同时,模型4检验了在总体样本情况下内外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结果如表3、表4所示。结果表明,只有在“奖金=5000”时,内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088未达到显著,这一情况出现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内外动机之间存在“挤出效应”,即当外在动机增大时,内在动机会随之减小,这一结论也与我们前文的假设相吻合。在其它情况下,内在动机对参与意愿、外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内外动机正向影响参与意愿(H1a、H1b得证)。同时,当金钱奖励不断增大时,外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增大,即金钱激励强度会影响外在动机的作用(H3a得证);内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减小,即金钱强度对内在动机一参与意愿存在负向调节作用(H3b得证)。
2.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
对于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我们分别检验了每组实验的情况和总体样本的情况。表3、表4分别表示在总体样本的情况下,任务复杂程度一外在动机、任务复杂程度一内在动机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任务复杂程度对内外动机均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在表5中,模型5,6,7分别检验在“无金钱奖励”、“奖金=1500元”以及“奖金=5000元”时任务复杂程度对外在动机的调节作用,只有在“奖金=1500元”时,任务复杂程度一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111,未达到显著。在其它两组实验中,各系数均达到显著(H2a得证)。表6分别检验在“无金钱奖励”、“奖金=1500元”以及“奖金=5000元”时任务复杂程度对内在动机的调节作用,只有在第二组实验中任务复杂程度与内在动机的交叉项对参与意愿的影响未达到显著,其路径系数为0.080。在其它两种金钱强度下,任务复杂程度对内在动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H2b得证)。
3.不同金钱奖励强度下,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
如表5所示,模型5、6、7分别检验在三种金钱奖励条件下,任务复杂程度对外在动机的调节作用,模型中包括外在动机、任务复杂程度和参与意愿三个变量。结果表明,当“奖金一5000元”时,任务复杂程度对外在动机的调节作用(-0.1 78)大于其在“无金钱奖励”时对外在动机的调节作用(-0.1 20),即金钱强度会显著影响任务复杂程度对外在动机的调节作用(H4a得证)。不同金钱强度下,任务复杂程度对内在动机的调节作用如表6所示。当“奖金=5000元”时,任务复杂程度对内在动机的调节作用(-0.298)大于“无金钱奖励”时的调节作用(-0.177)。在“奖金=1500元”的实验组中,任务复杂程度对内在动机的调节作用未达到显著。结果表明,金钱强度会显著影响任务复杂程度对内在动机的调节作用(H4b得证)。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关于众包参与者内外动机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很多,本文创新地采用实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通过模拟众包任务情景,将被试者置身于众包情境中,加深被试者对于问卷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问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1.内外动机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内外动机对于参与意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本文的研究表明,在金钱奖励不断增大时,外在动机对内在动机确实存在“挤出效应”。这一结果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很多学者的猜想,也与楼天阳等关于虚拟社区中激励政策对于参与成员的影响研究结论一致。
2.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
任务复杂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参与者的内外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当参与者感到任务非常复杂并且很难完成时,其内外动机的作用就会明显下降;当参与者感到任务比较简单而又容易完成时,内外动机对于参与意愿能够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
3.金钱奖励的调节作用
金钱奖励是参与者外在动机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参与者的参与意愿。当金钱奖励不断提高,参与者的参与意愿明显增强,同时内在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此外,本文认为金钱奖励对于任务复杂程度的调节作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本次对照试验中,这种影响确实存在,但是我们未能发现它明显的变化趋势,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会对它进行更深一步地探索。
(二)实践启示
就餐英语范文2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参与;问题;教学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88-02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来体现,学生参与教学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程度是判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主要指标。笔者对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参与的问题进行深入观察与分析,并提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几点基本策略。
一、英语课堂参与的主要问题
1.课堂参与表里不一。有些课堂活动,教师不考虑参与的效果,只是为了参与而参与。例如:课堂看似激烈的讨论,相互之间却不知道在谈论什么。在教师拍掌三下后,教室里立刻变得鸦雀无声。这样的场面,占主导地位的不是学生,他们仅仅是配角。这样的设计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和内在需要。活动只流于形式,无法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认知活动。
2.学生的参与权限与范围狭窄。不难发现,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的总是一些固定的学生,似乎这只是部分优秀同学的专利,相当一部分同学会被遗忘冷落。从统计调查看,不同类型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时间和次数确实存在巨大的差异。那么,若不有效改善课堂参与,后进生还会不断增加,学生之间的距离还会不断拉大,这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是相违背的。此外,教师提高学生参与的措施着眼于课堂的40分钟,课前课后参与关注较少。将学生的参与局限于课堂,也是缺乏广泛性的表现。
3.学生的参与形式单一。积极参与的学生是那些积极答问的学生。可见,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参与单调得只剩“答问”一种形式。在错误观念的引导下,教师往往喜欢提出一连串问题,但没有关注教师的提问意义是否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问答并不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唯一形式,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表演、或者小组讨论等形式参与。
二、英语课堂参与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课堂参与存在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主要有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原因。
1.教育理念落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应试教育追求的是分数,导致教师觉得课堂参与不重要,期末不会用参与方式来考核。加上教材的知识量多,时间不够。教师讲解的主导性意识明显。教师卖力讲解,但学生厌倦、走神现象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学生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一种思维,难以引起新的兴奋点。这跟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有直接的关系。
2.方法单一,激情与创新不足。很多教师教学认真,师德高尚,但仍然照本宣科,教法单一,教学缺乏激情,令到学生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教师的情绪容易感染学生,但教师毫无激情的阐述,学生参与的热情骤降。教师工作量太大,休息不够,激情不起来。很多教师创新意识不强,教案几十年不变,教学手段陈旧乏味,更无法用创新理念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3.学生学习动机与自信心不足。调查发现,不少学生不敢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因为自信心不足。自信心缺乏来自于得不到认可,害怕回答错误同学笑话。有不少小学生学习动机不足,不喜欢学习英语或对任课教师有抵触心理而不愿意学习等,导致他们缺乏兴趣而被动学习。课堂上要么忽视教师的教学,要么注意力转移,更无从谈起参与课堂。
三、提高小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的基本策略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学生参与的几点基本策略。一是从教师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参与过程,二是从学生的角度来改善参与偏低的状况。
1.转变教育理念,扩大参与范围。教师应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强调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设计适合课堂参与的情景。课堂参与不仅是课内40分钟,课前课后也不容忽视。通过游戏、情景对话、生活应用等形式提升参与范围。新的视觉和体验容激发兴趣,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如:在广东版《开心学英语》五年级上册“节日”这一文化单元的教学中,课前我让学生上网搜索关于圣诞节的来历与活动介绍。课上,我通过播放圣诞歌曲引发学生思考,采取Brainstorm的形式,让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有关圣诞节的信息。根据时间顺序,利用所学句型,说出人们圣诞节期间的活动。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信息自下而上获得,把课堂还给学生。
2.创新教学方法,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整教学顺序,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动因。具体做法有三点:(1)以学生最感兴趣的点位线索,调整教学顺序。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做引子,合理安排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巧妙利用了儿童的既有经验和内部资源。(2)以学生的思维状况为根本调节教学进程。教师课前预测学生的思维趋向,准备好应对方案,注意课堂生成。教师既要有预定方案,也要有教育机智,不能照葫芦画瓢,一成不变。(3)以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确定教学方法。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选择教学方法。以学定教,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学习变成了令人愉悦的事情,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
3.增强自信心,提升参与欲望。性格比较内敛、害羞的学生,对于参与活动感到胆怯,有参加的欲望,但没实际行动的胆量,缺乏自信。因此,重要的是在参与过程中,能够让自己的认知得到重新构建。作为教师,也应该帮助小学生增强自信心,一个肯定的眼光,一句赞美的话语,一次给予表现的机会,都无形中让学生们感到信心十足。课堂参与的深度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知识的积累和成长水平。教师应该通过设计丰富的课堂参与情景使学生融入到课堂参与中。
就餐英语范文3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参与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80-01
学生是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他们不仅是教师们苦心教学的对象,更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是课堂参与的主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一方面,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稳定性不强,要让他们端端正正坐上一堂课,真是太难了;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有非常鲜明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加之它本身就是一门“活”的语言课程,基于这两点,笔者深刻体会到,学生是灵动英语课堂的精灵,是打造出彩英语课堂的关键。学生是否能够快乐参与,是衡量英语教学是否出彩的“风向标”。基于快乐参与教学模式,就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探究。
一、凸显主体,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英语有着鲜明的开放性特征,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们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并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我在日常教学中,十分重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常常通过平等的师生问候(greeting)、征询学生意见、导入生活话题等方式,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强化学生课堂参与的自主意识。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4A“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这单元时,我考虑到本单元以“I can…”这个句型为核心,围绕动词类单词展开,话题贴近学生的内心,容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对自我的认可。因此,在句型与词汇操练中,我创设了一个“chant”的活动环节,chant的内容围绕“I can play basketball,but I can’t play football…….”这样的类型句展开,朗朗上口,容易激发学生们说的积极性。同时,在说的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全体起立,在说的过程中加入手势,说“can”的时候,右手在下巴处比画出笑脸动作,说“can’t”的时候双手打叉。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活动中,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二、师生对话,营造动态参与课堂
语言具有独特的工具性,是日常交际与会话的“传声筒”。因此,语言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有声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态对话的过程。可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能走教师说、学生听,教师发送指令、学生听令行事的老路子,而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讨论情境、交流情境,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对话,努力营造学生动态参与的英语课堂。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形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目的性与有效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3B“Unit 6 What time is it?”这单元时,我们知道,关于时间的问答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之一,它学习的难点与重点就在于这“问与答”的互动中。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动态的对话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在一问一答中掌握时间的表达,并学会将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我在教学前,动手制作了一个指针可移动的时钟,在课堂教学时,我并不指着教材或课件说时间,而是直接拿着这个可移动的时钟跟学生们展开互动问答,如What’s this?What time is it now?/ What’s for breakfast/dinner?在围绕时间的问与答中,循序渐进地导入新知识。
三、多方互动,倡导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标下的课堂强调课堂的参与和互动。“互动”,并不单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对话,而是多元的,除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它还强调学生与教学内容、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我认为,实现多元互动的最好途径,首屈一指的便是以小组为载体的合作探究。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妨将更多课堂参与的机会留给学生,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与方向,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合力,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与探究,并在展示平台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实现课堂的出彩生成。
译林版小学英语3A“Unit3 My friend”这单元的拓展训练中,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friend”这个话题的探讨中,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我设计了一个“I draw,you guess”的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小组成员画出自己在班级里的好朋友(Draw a picture for your friend)。在画的过程中,尽量体现这个朋友的个性特征,如外貌、爱好、习惯等,在画的背后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点,写几句简单的介绍。作品完成后,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活动,让伙伴们猜一猜,评一评,看谁的作品最像,表达最好。
总之,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构建出彩课堂的必要保证,是开展快乐英语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使出“浑身解数”,通过教学语言的引导、激励机制的创设、生活情境的构建、对话互动的渲染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热情,树立学生英语表达信心,充分发挥英语的会话功能与语用价值。
参考文献:
就餐英语范文4
关键词:员工参与;离职倾向;员工满意度
据调查统计,近些年来,企业员工的离职率逐渐提高,人才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2013年的相关调查报告表明:企业的员工整体离职比例已经达到16.3%。公司员工的流动性给公司带来的影响是很不利的,比如企业在招聘、培训等环节的机会成本增加,公司的对外形象受到影响,最不利的是伴随着员工的离职,可能会导致公司机密、专利等的泄漏,所以对于员工的离职现象,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其中员工福利薪酬氛围等的满意程度属于员工参与的形式,公司相对容易满足。
一、研究的意义
将员工离职因素中有关员工参与方面的理论知识丰富化,因为公司员工离职现象时有发生,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给公司造成的负面影响比较严重。离职倾向会直接导致离职的发生,所以对于员工离职倾向的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然而,前人的研究中比较多的注重员工忠诚度、领导的领导能力等方面,很少有研究员工参与这方面对离职倾向的影响,那么员工参与里面的员工满意度对离职倾向的研究就更少了。国内相关的文献研究很少,所以此研究可以为国内员工满意度对离职倾向影响提供理论指导。另外有关员工满意度的中介产量,通过探讨员工参与对离职倾向的影响,引入员工满意度的概念,进而论证员工满意度是否会成为员工参与与离职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
二、理论分析
(一)员工参与和离职倾向的关系
早在19世纪末期,就有关于员工参与和离职倾向关系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有的是从概念方面,有的是从影响因素方面,有的是从结构方面,还有的是从作用机制方面。研究学者提出员工参与有权利授权、信息共享、薪酬回报以及知识开发等4个维度,同时分为工作参与、平行建议参与和高等参与等。2001年,以这个研究为基础,又添加了一项能力发展的维度,至此员工参与一共有5个维度,这个分类的方法一直被后人们的研究所应用。离职倾向是说企业员工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离开这个工作岗位的想法,可能最终会导致离职,造成人才流失,影响企业的外在形象与整体竞争力。员工如果在岗位上,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并且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或者与工作伙伴以及领导不能产生和平共处的工作氛围,会很快没有工作动力,工作的业绩也不会提上去的,员工会逐渐的从内心上抵触这份工作,进而就会产生离职的倾向。在前人的研究结果中显示,他们研究的侧重点是员工的参与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离职倾向方面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几乎没有离职倾向的员工多是对企业活动参与度比较高,并且员工满意度很高的。在企业的各项业务上,员工参与的越多,那员工的信息共享平台越大,合作环境越和谐,并且工作业绩越高,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员工离职的倾向。
(二)员工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
导致离职倾向产生的原因有很多,2012年,Khanin之处组织文化、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以及工作压力感等都有直接影响员工的离职倾向。并且工作满意度中的对薪资待遇、福利等的满意度是影响员工是否形成离职想法的最关键的原因。其中,员工满意度是指员工通过对企业的了解与认知后,与员工内心期望的相符而产生的一种内心得到满足的感觉。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员工对组织条件、工作气氛、薪资待遇、人际关系等,内心能够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满意感,相反得不到满足就不会得到满足感。有调查研究表明,员工的满足感可以带动顾客的满足感,并且能够提高公司的利润。而员工满意度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环境,比如工作场所的环境、工作的作息制度、工作设备等的配备是否齐全以及工作的薪资待遇等;二是工作群体是否和谐,比如与同事、领导合作愉快,信息共享等;三是工作内容是否感兴趣以及工作强度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四是员工本身的价值观是否与公司的发展理念相一致等。许多研究表明,以上几点如果能够是员工得到满足,会大大降低员工的离职倾向。
(三)员工参与和员工满意度的关系
员工参与的作用机制包括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员工技绩效、劳动投资关系和组织承诺等,在这里面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1992年,有研究学者是这样定义员工参与的:员工通过参加企业的工作,参与决策阶段,并遵守规范,形成与企业相同的价值观,进而全力开发员工们工作上的潜力,提高员工的满意感。2014年,Znpiatia等研究显示员工参与到工作中来,给予一定的决策的权利,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在心理上得到成就感,同时能让同事之间相互信任,提高工作默契程度,和谐共处,高效的完成工作业务,心灵上得到满足感。相反,如果员工并不能积极投身于工作中,缺乏决策的权利,而是听从管理者的任务分配做事情,这样员工内心会产生抵触感,影响其工作热情。由此可见,员工参与的越多,工作热情越高涨,越能增强员工内心的满意感,因此,员工参与对于企业绩效的提高,以及员工满意度有着相关性。
(四)员工满意度在员工参与和离职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
员工参与能够明显的影响企业员工的离职倾向,但是具体如何影响的,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张小林的研究中,指出员工满意度在员工参与和员工离职倾向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由此可见,员工满意度在工作进行过程中,员工参与度以及心理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中介的作用。Lawler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表明:员工参与通过信息共享、被授权可以做决策、与同事领导和谐的沟通等,其实现满意感,这样员工会积极参与到工作里面来,实现自身与企业的共同价值,从而降低员工离职倾向现象的产生。2013年研究表明,作为管理者的员工,增加授权或者升职加薪等方式能够减少他们离职的想法,2008年张小林的研究显示,员工参与基础上薪资待遇公平与离职想法呈负相关,所以,经以上研究总结表明,员工参与既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工作业绩以及员工满意度,而且员工之间的决策权利能够得到保障,员工的更深层次的要求能够得到满足,对工作积极性高,很难再出现离职的念头,员工满意度在员工参与和离职倾向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三、总结
员工参与的越多,工作热情越高涨,越能增强员工内心的满意感,因此,员工参与对于企业绩效的提高,以及员工满意度都有这很大的影响。员工参与的多,被授予的决策的权利就大,与企业价值观相投,能够和同事、领导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员工内心得到满足,产生满意感,这样会大大减少员工离职的念头。(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参考文献:
就餐英语范文5
关键词:电子市场;企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040-03
一、引言
电子市场(electronic marketplace)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平台,它的载体是行业或综合性企业间电子商务网站。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商务活动的不断拓展,电子市场对企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买卖双方促进和协调交易过程、交换和分析行业信息以及获取商业增值服务的虚拟市场空间(Chian-Son Yu,2006)。
Laseter et al. (2001)指出,2001年美国有2 200多家电子市场,Andrew White et al.(2007)发现,2006年中期仅有700多家电子市场还在运行,很多研究认为相对较低的电子市场采用率引起了电子市场的衰落。《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商务网站已超过2 000家,电子市场正在蓬勃发展。iResearch的《2007―2008中国B2B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数据表明中小企业是我国电子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总体采用率仅为28%,很多行业的电子市场刚刚起步,参与率更低。
电子市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多企业的参与。电子市场规模越大,对企业的价值越大,电子市场对企业的价值越大,其规模也会越大,两者之间遵循正反馈机制,相反的情况会使电子市场规模缩小甚至无法继续存在,电子市场要突破临界规模才能继续生存。
所以,研究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对电子市场和中小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国内外该领域的代表性文献,从不同理论解释和研究视角进行梳理与评价。
二、不同的研究视角
对电子市场参与行为的解释,已有的研究大体分为三种视角:个体理性主义视角、制度主义视角和综合的视角,不同视角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各有侧重。
1.个体理性主义视角――创新扩散理论的解释
个体理性主义视角下,企业参与电子市场被看作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采纳,假定个体具有获取信息、计算利益、作出选择的能力,按照利益的计算,以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对所需采用的方式手段进行选择。代表性的理论是Rogers(1983)的创新扩散理论(IDT),IDT注重技术和经济理性,出发点是技术本身的特征,关注的重点是技术本身的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采纳行为,提出了相对优势、匹配性、复杂度、可试用性、可观测性等技术因素对采纳行为的影响。其中,相对优势反映了理性决策的利益驱动,技术的匹配度、复杂度则反映了采纳的代价因素,这三个因素被多数研究支持。
Caroline Driedonks, Shirley Gregor(2005)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IDT为基础,结合Kambil和Van Heck的交易过程模型研究了澳大利亚牛肉行业第三方电子市场的采用情况,从不同的交易步骤分析了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验证了电子市场的优势对企业的采纳行为的重要影响。在搜寻阶段,买卖双方都能找到更多交易伙伴,并且降低了搜寻成本;在议价阶段,由于面向更多买家,卖家拥有更好的谈判地位,从而提高了价格,买家虽然付出更高价格但提高了所购产品的质量,并节约了时间;交易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沟通和处理交易事务,降低了信息成本。该研究还发现信息接收渠道的影响,通过大众媒体了解到电子市场的企业倾向于拒绝参与,而通过私人交谈对电子市场有更深了解的企业倾向于参与市场。
Andrew White, Elizabeth Daniel(2007)用IDT构建了分析框架,分别对卖家和买家采用企业联盟形式的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获得更多交易伙伴、降低价格、提高交易过程效率、促进企业间信息系统整合、降低菜单成本、加强企业间合作;兼容性因素主要包括:与企业流程兼容性、与现有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兼容性、与企业高层管理者观点和战略的一致性;复杂性因素有:对信息系统整合的要求、流程和数据改造要求;该模型还引入了感知风险因素,包括数据安全性、平台可信任度。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Supply On、Global Healthcare Exchange、Eutilia三个电子市场及其用户的分析发现,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等因素对企业的采纳行为有重要影响,而感知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
2.制度主义视角――组织行为同化的制度主义理论
与个体理性主义相比,制度主义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影响。DiMaggio将制度理论引入对组织形态相似性的研究,解释了组织之间在行为上会倾向于发生同化的现象。通过电子市场进行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企业的运作方式,当这种运作方式反复发生,被社会所接受,逐渐就会成为一种规范,因此具有规范的性质。同时部分具有权力的组织,能形成强制的影响力。从理论分析上看,这些来自制度的对个体行为具有影响力的因素有:规范化压力、模仿压力、强制压力等。
Jai-Yeol Son, Izak Benbasat(2007)从制度主义视角研究了电子市场的参与意愿和参与度,引申出制度导向因素,包括模仿压力(竞争者的采用、成功应用的例子)、规范化压力(行业和政府的规范化力量、多数供应商的采用)和强制压力(主导供应商的要求)。通过对98家潜在参与企业和85家已参与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模仿压力和标准化压力对企业的采用意愿有显著影响,但对参与度的影响不显著,他们的研究验证了制度因素对企业参与电子市场重要的推动作用。
3.综合的解释
综合分析考虑了更全面的因素,其基本逻辑是:电子市场带来的利益将诱使企业对市场的参与,参与电子市场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源;企业是否参与受到各种制度环境的影响,其应用电子市场的过程能对制度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别的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TOE)是一种较常见的因素整理方法,它起源于Tornatzky对普通类型技术创新的研究,将技术创新采纳的影响因素有效地归纳到技术面、组织面、环境面三大类。Young-Beum Joo, Young-Gul Kim(2004)以TEO为框架研究了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其中,技术层面选用的因素是相对优势,环境层面的因素是外部压力和买方力量,组织层面的因素是资源状况和企业规模。分析发现,外部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和企业大小对采用行为有显著影响,买方力量和资源状况(如资金支持、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能力等)影响不显著。与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研究发现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影响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采用和未采用电子市场的企业都对相对优势有较高感知。
技术接受和使用的统一模型(UTAUT)将2003年以前出现的大多数针对个人层面IT采纳行为的研究模型进行全面综合。该模型将影响因素总结为四类:期望绩效、难度预测、社会影响、实施条件。Shan Wang, Norman P. Archer(2006)以UTAUT为框架,将模型中的社会影响改为制度影响,研究了美国第三方以及联盟式电子市场的采用行为。其中,期望绩效类因素包括降低搜寻成本、获得更多产品信息和交易伙伴、提高信息可靠性等;难度预测类因素是电子市场的易用性;制度影响类因素包括趋势跟随、客户要求、重要供应商推荐等;实施条件类因素包括系统兼容性、对网上业务的熟悉程度等。研究发现,绩效期望是企业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制度影响和实施条件,易用性对企业的参与决策影响不显著。
4.其他一些补充
Ruey-Lin Hsiao(2003)分析了信任因素对采用行为的影响,解释了潜在采用者不信任新技术对电子市场采用的挑战。其中,不信任有两种类型:可靠性导向的不信任和价值观导向的不信任。他认为,电子市场可以改进技术以减轻可靠性导向的不信任,但价值观导向的不信任由于根源于社会文化结构而形成更大的阻碍。
王平平(2006)还探讨了产品特性对买方使用电子市场的影响,研究认为,产品特殊性、产品说明复杂度与电子市场的参与意愿负相关。
Chian-Son Yu(2006)将采用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企业外部推动力、企业内部驱动力、企业领导层对电子市场的认识和态度三个方面,研究了台湾中小企业电子市场的采用行为。通过对115家企业的调研结果分析,发现上述三个方面因素分别有25%、49.9%、18.7%的贡献度。与其他研究结论相比,该研究发现中小企业CEO在采用决策中比大公司的CEO有更大的影响。
三、简单的评述
从因素提取方法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已有理论确定的因素模型,其特点是因素比较系统,不同研究的可比性较强。另一种是经验性的归纳,这种方法贴近实践,更有针对性,其中,也有的用了较为科学的归纳方法,如Hsin-Pin Fu,Yung-Ching Ho(2006)采用了模糊层次分析法(AHP)。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验证。
从研究方法来看,定性分析较多,案例研究比较常用,这种方法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对参与和潜在参与企业的访谈来发掘更具体的影响因素,但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各种因素影响的显著性。也有一些定量分析,采用李克特量表来衡量对不同因素的认同程度和采用意愿,通过主成份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检验了各因素的显著性和贡献度。随着研究的深入,定量分析将会更多应用于该领域。
综观上述文献,影响因素基本可以归纳在电子市场、企业组织、外部环境三个层面。但在每一个层面中,二级变量的选取比较随意,缺乏统一的标准。另外,针对不同的情况如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类型、行业集中度、买方/卖方角色、电子市场类型等,各因素的影响会有所不同,这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四、我国的情况
现有的研究虽然大多基于国外的情况,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对国内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要注意到我国的企业、电子市场以及社会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为有效促进我国电子市场的发展,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路径都有待深入和具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hian-Son Yu, Influences on Taiwanese SME E-Marketplace Adop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6.9, pg. 5.
[2]Hsin-Pin Fu, Yung-Ching Ho, Roger C.Y. Che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fuzzy AHP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6.12, pp. 1301-1324.
[3]Andrew White, Elizabeth Daniel, The adoption of consortium B2B e-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6 (2007) 71-103.
[4]Caroline Driedonks, Shirley Gregor, Economic and Social Analysis of the Adoption of B2B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Case Study
in the Australian Beef Indust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5, Vol. 9, No. 3, pp. 49,72.
[5]Young-Beum Joo, Young-Gul Kim,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adoption of e-Marketplace: an innov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10 (2004) 89-101.
[6]Shan Wang, Norm Archer, Business-to-business collaboration through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13 (2007) 113-126.
[7]Ruey-Lin Hsiao, Technology fears: distrust and cultural persistence in electronic marketplace adoption [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12 (2003) 169-199.
就餐英语范文6
使用2010年残疾人生活情况调查数据以及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数据,对4000位残疾人士的就业情况以及进行教育、培训等对城镇残疾人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所得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经过卡方检验,回归曲线等方式对其进行相关性研究。从结果中能够看出,残疾人的就业情况受教育程度高低的影响,教育程度越高,就业率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进行职业培训能够有效的增加城镇残疾人的就业率,所以,本人提议应重视并且有效的开展残疾人教育以及就业培训,并增加培训的种类,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社会价值,增加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
教育培训;城镇残疾人;就业影响
1前言
一直以来,我国一直被视为劳动力资源最多的国家,但是在2013年初开始,国内16-59岁这一阶段的劳动人口比上一年要少345万人,这一数据是对国内劳动力进行统计时首次出现减少的情况,因此也有很多地方出现了工作人员短缺的现象,这种情况提示我们不仅仅需要增加劳动人员的工作以及保障等,帮助以及鼓励未就业人员进行就业,更需要注重在适合就业年龄人群当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群———残疾人群。根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5年,我国每年新增城镇残疾人就业人数从16.22万人增加到39.1万人,增长了1.41倍。在2006年时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我们国家残疾人数共计8296万人,占据了当时全国人口数量的6%以上,已经遍布到了7050万个家庭中,且残疾人家属人口已达到3亿。增加残疾人的就业率,这样能够增加他们的尊严,减少由于残疾所带来的伤害,改善家庭的经济情况,对社会的劳动力给予补充,做一个对社会以及国家有用的人群。
在世界各个地区中,在对残疾人就业情况进行研究时主要将其致力于生活保障上,就是将残疾人的生存能力作为基础,提高就业的培训能力,从而能够帮助残疾人士增加自身的技能,可以自主工作,并改善目前的经济条件。国内诸多的研究资料显示,残疾人士由于受到社会某些歧视,而这一原因也直接影响了残疾人士的就业率较低。残疾人士大部分的综合文化素质较低,专业能力较差,这也是影响其就业的第二大因素。近年来,与非残疾人相比,残疾人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尽管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和非残疾人相比,就业形势仍很严峻。根据相关的统计,在各个年龄段,残疾人的就业率都低于非残疾人。所以本文使用2010年残疾人生活情况调查数据以及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数据,对4000位残疾人士的就业情况以及进行教育、培训等对城镇残疾人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残疾人群的就业情况提出更多的建议。重视并且有效的开展残疾人教育以及就业培训,并增加培训的种类,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社会价值,增加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使用2010年残疾人生活情况调查数据以及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数据,对4000位残疾人士的就业情况以及进行教育、培训等对城镇残疾人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将2009年-2010年期间内残疾人的具体情况依照抽样调查的数据编码进行匹配,对诸多因素展开分析。
2.2方法将研究对象“是否有工作”作为因变量,使用0作为无工作,1作为有工作,应选择使用因变量的模型,并应用二分类回归曲线进行研究。首先需要确立三个模型,使用的都是一般模型,自变量为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变量。在第一个模型的基本条件下第二个模型增加了社会经济条件,这里包括了关于残疾的培训因素与条件,在第二个变量的基础上第三个变量增加了社会的帮助情况等相关因素。
2.3统计学方法将本研究所应用的所有数据结果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16.00,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发现所有数据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本实验主要对本地区劳动年龄残疾人口的样本信息以及其他地区劳动年龄残疾人口的样本信息进行对比,并分析对其他地区劳动年龄残疾人进行培训以及对再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即对计量数据使用方差检验,对计数数据使用t值检验,并对所有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3统计结果
3.1变量解释通过对残疾人的工作情况展开调查,变量为“是否有工作”的设置当中,将其“有工作”编码成1,“无工作”编码成0,对其采用卡方检验并了解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3.2样本叙述以及卡方检验通过相关的数据结果表明,本文共选取了4000个样本,其中有工作的数量是1276位,占据总比例的31.9%;其中没有工作的数量是2724位,占据总比例的68.1%。因为绝大部分的变量为分类变量,所以针对其年龄等多个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处理与分析,所以在此过程中应选用卡方检验对其进行判定。
3.3回归模型构建以及结果通过对其采用卡方检验我们能够了解到,每一个变量与工作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在每一个变量之间都会产生一定的交互效果,所以,把“是否有工作”当作本文的主要因变量,之前所阐述的诸多变量为自变量,对其使用Logistic回归建模。
4讨论
通过对其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在实验结果中可明确的了解到以下几点内容,这就是:(1)残疾人的文化程度与其是有无工作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较之于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残疾人来说,接受过教育的残疾人更加容易获得工作,并且其文化水平越高的话,所面临的就业机会也就随之而增多,其适当社会的生存能力也随之增强。(2)残疾人是否进行职业培训对其今后的工作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残疾人在接受培训之后,其所面临的就业机会较之于没有接受训练的残疾人机会多。(3)男性残疾人以及已婚残疾人的就业率较之于女性残疾人以及未婚残疾人的几率更高。(4)没有得到过社会保障以及没有领取相应生活保障的残疾人较之于有保障的群体,其就业率更高一些。经调查结果显示,提升残疾人的文化水准以及加强其职业培训能够显著提升其就业率。研究结果还显示,教育与培训对残疾人的就业情况均有着一定的正相关联系,由此我们则可得出提升城镇残疾人的文化水平与培训可以促使其迅速找到工作这样的结论。在其他国家的诸多研究结果中均对本文的这一观点有所证实。在1990年,国际著名学者Benz与Yovanoff通过进行实验调查了解到残疾人群体的就业情况以及文化程度之间均有着一定的正相关,并且伴随着文化水平以及工作经验的提高其绩效也会随之而增加,并且对各种类型的残疾人的就业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帮助。
对此,相关的政策提出应重点展开残疾人的文化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工作。经过相关的调查结果我们可明确的了解到,在我们国家,可采用提升残疾人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工作培训的方式,使残疾人尽快找到工作。在为他们供应福利保障的过程中,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与要求去选择目标,在对其进行筛选之后予以最有需要的残疾人,防止使其产生一种懒惰心理,进而严重降低就业率。与此同时,也应加大残疾人的就业培训范畴。在对其实施教育培训工作的过程中,不但要极易接受培训的残疾群体提供帮助,例如肢体残疾以及言语障碍等,也要为情况比较严重且不能够进行沟通的残疾人提供相应的帮助。增加残疾人的就业情况,能够维护他们的尊严,减少由于残疾所带来的伤害,并且能够改善家庭的经济情况,也能够对社会的劳动力给予补充,做一个对社会以及国家有用的人群,所以该人群一定要受到社会的重视。
综上所述,进行职业培训能够有效的增加城镇残疾人就业情况,加大残疾人就业安置力度,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训前联系好适合残疾人就业培训的企业,提高残疾人就业培训的对接性,解决培训与就业脱节问题,解除广大残疾人的后顾之忧,所以,建议需要重视并且有效的开展残疾人教育以及就业培训并且增加培训的种类,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社会价值,增加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仕勇,梅紫.公共服务状况对残疾人就业影响研究[J].调研世界,2015,04:20~25.
[2]杨宇,王灏晨.教育培训对城镇残疾人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5,01:55~61.
[3]许巧仙.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34~38,91.
[4]杨伟国,代懋.中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结构与扩展[J].学海,2007,04:48~55.
[5]沙澄深.北京市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残疾人,1997,0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