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名族精神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弘扬名族精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弘扬名族精神

弘扬名族精神范文1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文明新一代》。同学们,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人间时,长着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父母告诉我们,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当我们跨进校门,启蒙老师,教我们首先学会认识的字,朗读的话就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今天当我们站在国旗下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不知多少人为此流下激动的泪水。同学们,这仅仅是平凡的泪花吗?不,她是一种化身,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的化身,她有一个崇高而伟大的名字—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

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每个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一个民族,缺少了民族精神,就缺少了支柱和力量;一个民族,有了民族精神却没人把它发扬光大,那这个民族只能走向衰亡。因此,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应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特别是我们青少年学生应尽的义务。

弘扬名族精神范文2

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弘扬民族精神。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学习,可是谁又做到呢?没有,都没有,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青少年的学习得到很大的提高,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今年的奥运会上,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全国人民人人有责,弘扬民族精神。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爱我锦绣中华2.孔子曰:人能弘道,弘扬名族精神。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这所谓的道义背后,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改造世界,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弘扬名族精神范文3

为一步弘扬名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引领我校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诗词,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学校定于这个星期五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这天清晨,同学们早早来到教室,个个精神抖擞,背起了弟子规 ,老师还让我们演练几遍,并叮嘱我们比赛时不要紧张。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这也意味着诵读比赛开始了。我们排好队,慢慢走出去。

来到阶梯教室门口,我们紧张的等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终于,我听到报号老师叫:“现在是五年级一号班级 出场。”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了场。

弘扬名族精神范文4

1.《孝经》论孝的地位和作用。《孝经》在《开宗明义》和《三才》两章里两次强调了孝的地位: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认为孝是天地之间的自然法则,是人的天性,是人所有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政治教化的源头,所有的社会秩序都应该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意即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孝经》指出孝可以用来治理天下,教化百姓,可以让社会秩序和谐,让百姓各司其职,忠于职守。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开宗明义》)。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广扬名》)

除此之外,《孝经》认为孝还可以通鬼神,畅顺于整个宇宙,无所不能,无所不通。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感应》)《孝经》关于孝的地位和作用的论断有一定的合理性,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中国现代,孝被中华民族公认为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之一,诸多的中华美德都建立在孝的基础上,对养之育之的父母都不孝,还能指望其人有什么其他的美德?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圣治》)不遵孝道却有其他的美德,显然不合逻辑常规。当然,把孝看成是宇宙间无所不能、无所不通的利器,显然有夸大的嫌疑。

2.《孝经》论孝的内涵。

(1)顾惜身体,珍爱身名。珍惜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名声,不让自己的身体、名声受到戕害。《孝经》认为,这是最基本的孝道。

《孝经》认为子女应该好好保全父母给予的身体,强身健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开宗明义》)。子女无论成年与否,一旦晓知人事,便应该懂得珍惜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名声,这是一种自我珍爱,也是对父母抚育之恩的一种回报。做子女的如果因为不当行为让自己的身体罹患疾病或身受戕害,让自己的名声受损,必然导致父母担忧或遭受侮辱,这都是不孝行为。修身慎行,恐辱先也。(《感应》)《孝经》还要求子孙后代要好好修身养性,谨言慎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维护父母祖先的声誉,不给父母祖先抹黑。顾惜自己,远离伤害,珍爱己之名声,维护父母祖先声誉,这是最基本的孝道。

(2)事亲。《孝经》认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纪孝行》)这里要求子女对父母不仅要有物质赡养,还要有精神赡养。事亲具体包含养亲、敬亲、乐亲等三个方面。养亲属于物质赡养范畴,是指做子女的要物尽其用,竭尽全力地去赡养父母,让父母的生活得到保障。敬亲、乐亲属于精神赡养范畴,是指做子女的对父母要发自内心地爱、敬,要经常让父母在精神方面得到慰藉。事亲注重对父母身心两方面的赡养,物质和精神赡养都做好了才是孝道。

(3)慎终追远。《孝经》认为,真正的孝道不仅包括对父母的悉心侍奉,父母身后,也应该哀痛居丧,肃穆致祭,只有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纪孝行》)。对于去世了的父母和先祖,应该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孝经》)。《孝经》引《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开宗明义》)。意指没有先祖,就没有父母,没有父母,就没有子女。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易》)今天看来,这种孝道思想对当今社会有着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华夏族是黄河流域最早居民,黄帝和炎帝是华夏族的祖先,因此,每个中华儿女要懂得追本溯源,追念炎黄先祖,牢记自己是华夏子孙,肩负民族传承重任,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这是每个华夏儿女的孝道。

二、对《孝经》论孝的几种曲解

《孝经》在传承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负面的看法,因此就有人认为《孝经》里的有些说法或有违人性,或有违常道。

1.五等之孝。《孝经》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章,分别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等人的孝道标准,后世称之为五等之孝。有很多人认为,五等之孝的实质是阶级的划分,是对封建君主集权制度的肯定,是封建伦理与皇权政治的结合,在孝道的背后蕴藏了深刻的政治目的和阶级意识。

《孝经》产生于封建时期,其时阶级意识深厚,皇权政治存在,作为这个时期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个时代的烙印。《孝经》提出五等之孝应该是基于当时的现实,试图确立社会关系中不同群体有关孝道的行为规范,强调孝的普遍性原则。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庶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即使阶级和皇权政治消失,社会不同群体孝道的体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幼儿好好吃饭,强健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便是尽孝;学生时代好好学习,身体健康,道德优良,成绩优异,体贴敬爱父母便是尽孝;成年以后努力工作成就事业,遵循良好的道德,悉心照顾父母,做一个好子女,好公民便是尽孝。再者,不同职业的群体,尽孝形式也不尽相同,在这里不一一赘述。所以,五等之孝的实质应该是在强调孝道的普遍性,即任何人都有能力履行孝道。

2.愚孝。《孝经》中有谏诤章,是孔子和曾子关于子从父的问答。曾子问:做儿子的一味顺从父亲,是真正的孝道吗?孔子答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谏诤》)《孝经》明确指出,子女盲从父母不是真正的孝道。父母如果有了过错,子女应该用一定的方式进行谏诤。《礼记祭义》说: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这种爱,这种敬是有一定前提的。真正的儒家从来不曾强调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孝是子女对父母百依百顺,这些不正确的孝道观是由封建统治者的长期利用和某些人的曲解而形成的。至于《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更是《孝经》之后对孝道的恶意曲解。在一定意义上,孝德是中华传统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民族传统的精髓所在。

三、《孝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孝经》关于孝道的阐述基本上构成了后世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千百年来,孝文化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之一。自孝道形成以来,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认识到了孝道的价值,为建立良好的社会规范,实现对人民的有效统治,统治者们实行以孝治天下,对《孝经》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和宣扬以促进孝道规范建设,使得孝道逐渐成为中华文明伦理道德的基石孝乃百行之首。千百年来,孝道的确有效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今天,如果去除《孝经》中的糟粕,取其精华,《孝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1.《孝经》与社会主义社会秩序。《孝经》所体现出来的孝的社会性决定了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要求。孝道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秩序有着积极的作用。《孝经》要求人民遵循孝道,爱惜自己的身体,顾念自己的名声。今天,如果每个社会公民都能够遵循孝道爱惜自己的身体,顾念自己的名声,遵纪守法,恪守社会主义公德,那么社会主义的社会秩序一定会和谐。

《孝经》要求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物尽其用赡养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愉悦父母,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的外在物质行为,而且要求子女对父母的内在精神行为,符合社会主义的赡养法规。实际上,这种孝道要求是对家庭从内到外的约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秩序,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孝经》要求为民勤而为官者忠廉职守,心系天下。这些孝道思想包含了一定的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在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每个公民都能够恪守职事,民勤勉而为官者廉明,那么社会秩序一定会和谐,社会文明一定会昌达。

弘扬《孝经》里的这些积极思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法治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建设乃至精神文明建设。这些都是社会主义良好社会秩序、和谐社会形成的关键要素。

2.《孝经》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慎终追远,追念先祖,是《孝经》对孝道的要求之一。孝道规定的这些内容在今天可以体现为铭记民族的传承,了解民族历史,这有利于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孝道要求忠君爱国,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忠于国事,以国事为己任,宣传这种思想,有利于增强国民的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上这些都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弘扬《孝经》里的这些思想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建设,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3.《孝经》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激励机制。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孝经》认为因为自己良好的名声,让父母拥有盛名显于当世,传于后世,这是最大的孝道。

成就自我良好名声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学习生活技能,修身养性,学习和遵守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齐家,到社会上用齐家的方式来对待工作,对待上级,对待同事,对工作忠,对上级顺,对同事友爱,再加上个人拥有的良好做事能力,积极的工作态度,是以形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通过对集体、社会、国家做出贡献而得名,为父母争光,引导后世效仿学习。这种孝道思想不是封建糟粕,它是激励人们成就自我的途径,是中国社会激励人们立身的一种良好伦理。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

弘扬名族精神范文5

关键词:文言诗文 教学 方法 探索

教学的目的在于“渔”,而不在“鱼”。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使学生掌握获得知道的方法才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总书记曾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进取开拓的创新精神,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作为我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文言诗文,融历代先哲的崇高思想,美好的情操于其中,他们千锤百炼,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运的章法,是我们现在人积累文化素质的源泉,也是我们宏扬名族的文化浑厚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文言文,在文言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消除畏难情绪,营造创新氛围

在文言文教学中,营造宽松、愉悦、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是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探索创新意识的关键。只有在民主、宽松、平和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放松。也只有轻松活跃的思维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放松。也只有轻松活跃的思维才能绽放出智慧的火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室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样情绪的高涨,智力振奋的背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导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有带来疲劳。”为此,教室要把教学堪称是与学生平等相处,互助协作,共同探索的活动。

二、探索教学新法,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最通常的形式是教师试讲读课文,学生死记硬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种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 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单向传授知识的教法,让教师从教学中的核心位置走出来。“撇开”教学过程中“主宰者”的知识权威的身份,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型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变“教学”为“导学”,处理好传授知识、传授方法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质疑、探索中获取新知,指导学生主动的富有人性的学习;在实践、创新中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构从传统的受之于师,调整为部分源于自己探索,部分得于同学之间的讨论,部分质疑于师的多元化结构。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换脑”思考,学出个性。

完成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学实践中将观念外化为行动,大胆摈弃从教师讲述课文内容为主的上传下接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交给学生更多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引入“尝试、讨论、质疑、探索”等导学形式,对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的精神是十分有效的。

尝试,在教室的导入新课之后,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有关资料和工具书,初步尝试着阅读课文,这一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以往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得到自觉的巩固和运用,有能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检查和证实,使学生在尝试中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比较清楚的发现问题所在,为进一步学习探索提供方向和目标。

讨论,在学生尝试着初读课文之后,组织学生分学习小组谈论,促进同学间的互动关系,达到学习中知识互补,发扬探索中的团体协作精神,“尝试”中部分问题可以在这一环节中得到解决,使真正的带有共性的问题“浮在水面”

质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的,在疑问中创新和更新的,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就广泛的问题提出讨论,诸如字词句方面的,章法方面的,主题思想方面的,作家作者及背境资料方面的等等。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在这其中,“解惑”的不一定是教室,学生更应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问题探讨,也并非所有问题都必须给个“说法”,根据教学世家选择性的引导学生探讨。部分问题留给学生制成“问题卡片”课后通过查询资料等途径去解决。指导和培养学生多途径,多角度,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课上不解答的问题,并不是等于否定或置之不理,哪怕是成人看来幼稚得可笑的问题,对于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都应给于肯定并鼓励。

弘扬名族精神范文6

【关键词】蓝印 非遗 进校园 探索 理论 实践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非遗有了新的价值观,渐渐地有更多人自觉关注、宣传、保护非遗。从校内校外分析,如:校外非遗文化有了法律法规的保障、建立了非遗研究中心、推荐非遗传承人等;校内举办非遗文艺演出、非遗宣传日活动、非遗讲座、非遗展览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非遗文化逐渐凸显了它的地位。蓝印花布是非遗文化形式之一,它是一项由刻版―上浆―印染―刮浆等一系列过程组成的手工技艺,蓝印花布的教学实施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直接经验的探索,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学习才能掌握技术;此外它也是一种精神内涵,在实践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人格,宣扬名族文化,进技于道是它的最高境界。

基于“进技”原则的校园非遗传承课外活动方式

为了宣传蓝印文化特色,我校二甲中学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曹晓峰蓝印工作室,将传统蓝印花布的技术直接引入到我校展览室,便于学生直观了解这门技术的操作流程;且曹晓峰老师作为蓝印传承人带领着我们深入到传统艺人的生活,体验蓝印制作的不朽和蓝印成品的魅力,切身体会蓝印文化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艺术家的不断努力实践、探索、创新才能永保物质生命力,才能保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永垂不朽。

学校蓝印社团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于蓝印文化的认知。为了扩大蓝印的影响力,我校将蓝印元素渗透于各个社团和各个活动中,如演讲社团和音乐社团都有代表性的蓝印服饰,美术社团有统一蓝印画本……在艺术节、元旦等节日,举办一些以蓝印为主题的成品展示:如时装T台秀、变脸谱……除了本校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外,上级领导也关注我校并在我校开展相关艺术教育活动,如2016年11月教研室相关领导在我校组织开展美术骨干教师培训活动,通过互动学习传承发扬蓝印文化,将蓝印文化的传播深入到我们教师群体,切实体现由上至下对于非遗传承的重视。

基于“进技”原则的校园非遗传承课堂渗透方式

如果说课外侧重于宣传和展示,那么课内更多是实践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播在课堂教学中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必备的理论基础上,逐步探索落入课堂实施,反复实践,传承创新,从量变到质变,实现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对于初中低年级学生我们主要以蓝印社团课为主,从部分学生调动整体学生,课程安排较简单轻松,内容形式以扎染和针染为主,鼓励学生学习创新,作品成果效果显著。作品展示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对非遗文化的学习是一件有意思、有意义且弥足珍贵的事,我将开始的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学校东门展示栏,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写上制作过程或有何创新之处,然后写上自己的姓名班级,其他感兴趣的同学凭此可一进步与以上同学交流学习;定期安排以上学生在学校活动课或课余时间在此做大家的咨询小专家,也可现场提供材料学生做简单教授,由于时间有限设置了限报名和名单登记预约政策……这些活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整体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我便适时将蓝印课程穿插引入课堂,学生自愿学习蓝印技术,配合程度高,课堂氛围轻松有活力。初二学段蓝印教学进入课本课堂,主要是让学生体验蓝印印染制作的全过程,主动探索蓝印制作的各个阶段的盲点和创新点,记录总结应用于备案。如在蓝印刻版阶段,播放一组蓝印连续纹样和剪纸连续纹样,让学生观察两者的异同,最后发现要想保证画面的连续性必须确保物体间有连接点,那是否意味着两者是一样的原理呢?于是我将事先画好刻好的两组纹样(一组蓝印纹样,一组剪纸纹样)做了刮浆演示,学生发现剪纸纹样因为物体间的连接点少,所以在刮浆的过程中会出现积浆和版纸翘边的情况,整个过程结束学生掌握了刻版的原理,从而避免在接下来设计环节学生会忽略一些盲区。此外,我们还对蓝印制作的每个阶段的材料做了尝试,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大胆尝试创新,让学生由衷体会艺术的快乐,通过努力获得成就感,萌生对艺术的崇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非遗进校园的效果和意义

蓝印文化的宣传和蓝印教学的探索验证了非遗进校园有其存在的价值。

第一非遗文化融入美术教学,增添了课堂的文化氛围,丰富了教学。在反复实践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第二美术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在艺术创作中探索如何将非遗传统文化用现代的形式进行展现,学生的创意灵感在课堂讨论、手稿修改过程中不断碰撞激发,从而达到技术与技艺的统一。

第三校园蓝印作品的展示活动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物质的宣扬,更是一种精神的弘P。通过物质载体,让青少年学会欣赏它、尊敬它,进而通过实践探索体会其精神内涵,磨炼学生的意志,影响学生的人格,弘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仕平. 浅谈非遗进课堂的“三性”[J]. 群文天地,2011(2):87-88.

[2] 沙志辉、陈潘. 浅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工作[J]. 黑龙江史志,2013(17):303-304.

上一篇医药行业

下一篇姐姐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