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行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行业

医药行业范文1

一、2003年上半年医药板块行情回顾

2003年新年伊始,证券市场在价值投资理念的支配下,钢铁、汽车和银行等三大板块在良好的业绩预期下强劲上扬,带动大盘指数也一路攀升。

与热点板块相比,第一季度医药板块表现并不突出,医药指数甚至还落后于大盘。部分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有较抢眼的表现,主要得益于2002年开始化学原料药价格上升带来的额外收益,特别是维生素C价格从2002年初的不足3美元,一路狂涨到4美元、5美元、8美元,到2002年底甚至出现过13美元左右的高价,部分相关医药企业业绩大幅上扬,医药企业一季度业绩增长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化学原料药上市公司2003年第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34.35%,带动整个医药行业业绩增长17.17%。业绩的成长使以华北制药为代表的相关医药个股有突出表现。

第二季度的医药板块表现突出,主要原因在于SARS疫情的影响,特别4月中旬以后,在钢铁、汽车和银行板块全线回落的过程中,医药板块表现活跃,成为支撑大盘维系人气的重要力量。同时医药板块成为SARS期间的短期热点,板块内热点个股变化与SARS疫情的发展息息相关,存在地域轮动和产品轮动的特点。

2月下旬,广东SARS影响扩散,导致广东地区医药个股的全线飚升,带动整个医药板块上扬,以白云山、丽珠集团、广州药业等为首的广东板块在SARS概念中获利较大,如白云山和丽珠集团第一季度的销售额同比分别上升22.59%和43.83%。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医药板块也出现回落。到4月中旬,北京地区疫情的变化,再次导致医药板块的热潮,北京地区医药个股以同仁堂为首大幅上行,医药个股占据涨幅排行榜的前列。随着疫情的发展,市场认可的治疗方法的变化,也带动不同产品类型企业的轮动。疫情开始时,市场对板蓝根等的消费需求剧增,白云山等板蓝根生产企业被追捧。随着疫情深入,罗红霉素等抗衣原体、抗病毒以及激素类药物得到认同,相关企业如丽珠集团、星湖科技、天药股份等表现突出。随着社会逐步认知到,“非典”缺乏有效的特异性药物,主要依赖自身免疫力,因此提高免疫力的产品成为热点,而对防治性疫苗的预期也被市场关注,相关企业如天坛生物、海王生物等后来居上,一领。

6月以来,随着“非典”的控制,医药板块的热点逐步退潮,市场走势弱于大盘,一些业绩增长幅度比较大的个股,如复星实业、海正医药等表现较好。

二、2003年下半年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2003年二季度SARS疫情的爆发,促进相关医药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到5月份医药工业同比增长35.40%,其中化学药品制剂、中药饮品及中成药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医疗器械等成为行业亮点。随着SARS疫情的控制,化学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将逐步恢复到以前水平,疫情受益产品的产销量环比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下半年相关企业的业绩增长速度将明显趋缓。同时由于在抗击SARS疫情的过程中,医药流通企业大量储备有关产品和药物,企业也大幅扩大产能,生产满负荷进行。而在疫情结束后,部分SARS相关产品滞留于生产企业的库存和医药流通环节,这对相关企业特别是医药流通企业将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另外2002年开始的化学原料药价格的上扬也受到抑制,特别是市场比较关注的维生素C的价格明显回落,目前已经从高位时的12、13美元下降到7、8美元,由于国内维生素生产企业还将扩大生产,因罗氏等国际大医药企业停产而形成的维C缺口将很快被补上,预计下半年维C价格可能进一步回落,年底或2004年可能会到4-5美元左右,维C价格的滑落对相关化学药生产企业将有较大影响,下半年盈利能力环比下降。

而2003年上半年受到SARS负面影响的部分医药上市公司,下半年的业绩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主要包括以生产处方药为主的制剂生产企业,上半年由于SARS影响,医院就诊率大幅下降,对一些处方药产品的影响比较大,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预计部分企业中期业绩不会理想,而下半年业绩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同时SARS疫情对老百姓的保健意识的刺激,对医药市场的发展有推进作用,预计在秋冬季节,治疗呼吸道类药物将有比较大的销售提升,提高免疫力的产品也会得到市场青睐,相关企业四季度的业绩将有比较好的表现。

总体上,医药行业将保持15-20%的增长速度,2003年下半年医药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长速度趋缓,全年预计保持20%左右幅度的业绩增长,低于5月份统计的35.40%的高速度。

三、医药板块投资策略

1.医药板块很难成为投资热点

医药板块由于在市场中所占的规模和权重限制,很难成为带动整个大盘的龙头板块。由于医药个股的流通盘一般都比较小,即便是华北制药也只有11.69亿股的总股本和4.69亿股的流通股,与金融、钢铁、汽车等行业的个股规模不可同日而语,机构投资者在目前市场下比较多考虑股票流动性的时候,更关注盘子大、流动性好的个股,而QFII等使市场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绩优蓝筹股。

同时市场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对自己不熟悉的投资领域都有规避的倾向,与传统产业相比,对医药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需要更专业的技术,而目前市场对医药类企业的判断缺乏有效的标准,投资者往往难于把握企业的机会和风险,也使部分投资者远离所不熟悉、不透明的医药板块。因此医药板块在一定时期内将受到投资者的冷落。

医药板块虽然作为整体缺乏影响力,但由于医药行业的成长性,医药板块一直是投资者比较关注的板块,在医药板块具有整体投资价值的时候,市场最终会发掘这一机会的。

2.重点关注中药板块

分析医药板块的规模特点,我们认为未来一年内医药板块作为整体很难有所作为,但由于医药产业良好的发展速度,以及部分企业的业绩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一些医药个股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未来一年我们重点看好中药板块和重组板块,相对看淡化学药板块、生物医药板块、医药流通板块。

中药板块

中药板块业绩相对较好,一季度中药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08元,而医药板块平均每股收益为0.055元,超过行业平均41.82%。同时随着SARS疫情的刺激,老百姓的健康预防意识大大加强,中药的保健功能具有传统的市场基础,而中成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所起的作用甚至已经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预计下半年中药市场将有比较大的发展。

同时中药板块中具有龙头地位的绩优企业,目前市盈率都比较低,这为中药板块整体走强提供了基础,在价值投资不断挖掘的市场理念下,中药板块的投资价值不会长期被低估。

重组板块

近几年医药行业并购事件不断出现,形成了医药市场的各系奔腾的局面,影响了中国的医药行业布局。随着医药市场的开放和国退民进的逐步实施,医药行业的并购事件将会更多,其中流通企业的并购将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试水之旅,民营企业在争夺国有医药资产中将各显身手。

不过对于企业的重组行为,不是分析师能预测的,市场上很多关于企业重组的传言,在尘埃落定之前都会有很大变数,如业内广泛认同的华北制药与石家庄制药的合并,已经传闻很久,虽然合并的趋势不可扭转,但什么时候完成则谁也不能预料。而上实联合合并上实医药,也是公司的既定目标,但还存在先在香港市场完成回购上实医药的前提条件,并且即使完成回购,上实联合如何合并也是市场无法预计的。

化学药板块

随着维C价格的逐步回落,因维C涨价而获益匪浅的医药企业,如华北制药、华源制药等的盈利能力也将回落到较低的水平,而制剂企业仍缺乏有效的盈利点。虽然2003年化学药企业业绩的大幅增长基本已成定局,但对盈利能力下降的预期将影响投资者的热情。

而一度成为市场话题的东北药的维C转让,则让投资者有上当的感觉,公司在4月份宣布集团公司准备将维C生产线转让给上市公司,市场投资者马上计算出这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收益,公司股价也一路上扬,但在公司股东大会上,这一转让被否决,公司股价也一落千丈。不知公司是否还会有类似受让维C的公告,受伤的总是中小投资者。

而华源制药的维C控制权之争也还没有定论,虽然这不影响公司的报表业绩,但这块生金蛋的资产的控制权,对企业的发展和融资都有巨大的影响。

生物医药板块

在医药上市公司中,生物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都比较低,第一季度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同比增长率仅为4.49%,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7.17%,平均每股收益仅为0.033元,是行业平均0.055元的60%,低盈利能力和低成长性,与生物医药的产业特征大相径庭,主要因为国内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缺乏真正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化能力,在投资者心目中成为有概念而无实质的鸡肋。

医药流通板块

2003年医药流通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来就不高,一季度医药流通企业的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4.58%,同比下降8.47%,平均利润率为1.91%,同比下降12.04%,主要因素是行业内推行的药品招标、药价下调等政策影响。

下半年医药流通企业还将受到SARS后遗症、价格下调和外资进入的冲击。由于SARS疫情的影响,医药流通企业普遍采购了大量的相关产品,以备不时之需,随着疫情的控制,在流通环节仍滞留比较多的库存产品,而这批库存将占用企业不少的资金,对企业是雪上加霜。在国内许多地区的平价药房旋风,对医药流通企业的价格体系产生巨大冲击,将进一步压缩企业的盈利空间。而随着药品分销业务的放开,外资的进入对医药流通企业产生更大的经营压力。

3.重点关注的个股

未来一年医药行业存在的投资机会并不多,主要原因是主流医药板块化学药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原料药价格的回落而有所减弱,同时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将随着SARS疫情的控制而恢复到以前水平。

医药行业范文2

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医药产业逐渐步入过剩经济时代,医药产品正从特种保护商品逐步向普通商品转化。特别是加入WTO后的中国医药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市场优胜劣汰加剧。在全新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环境下,医药企业被推上了现代市场营销舞台,中国医药市场正酝酿一场巨大而深刻的产业调整和营销变革。

1.1医药企业面临的挑战

市场营销优胜劣汰加剧:1990年代后期以来,在市场竞争和政策因素的推动下,原6000多家的企业减至4900多家,随着GMP、GSP强制认证,预计到2004年年底,仅有约3000家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医药销售难度加大,新医保制度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医药销售;而在处方药上,新的药品管理法进一步限制回扣销售,营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医药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要求进一步提升:医药产品总体上看,真正优秀的药品少,低水平重复的仿制品多,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医药产品越来越多,客户有更大的产品选择余地。因此对客户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有针对性的提供健康解决方案,满足健康需求。1.2CRM帮助医药企业提升竞争优势

客户关系管理伴随着它强大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医药企业的重视,也成为一些医药企业打造自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武器和整合企业资源的平台。

提高通路能力,扩大市场占有:随着市场优胜劣汰的加剧,医药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产品线丰富,销售渠道网络也变得复杂,企业的销售呈现出区域个性化趋势,通路的差异化竞争成为了各企业竞争的重点,提高通路能力,扩大市场占有成为医药企业的共同选择。

深度营销,掌控终端:就医药销售而言,仅有渠道垄断是远远不够的,终端是销售渠道的延伸和市场最前线,也是最集中体现渠道价值的地方。庞大的渠道建立起来后,如何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保证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等又成为公司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医药企业对通路客户的管理,往往停留在供货和回款上,对最终用户需求把握不准,对于经销商的业务流向缺乏清晰的统计,无法做到及时沟通,从而贻误市场战机;而对跨区域分支机构的管理,难以做到统一管理和资源的合理分配,缺乏足够的市场主动性和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导致客户群流失。通过CRM系统可有效管理和规范分支机构的市场行为,及时监督销售代表客户拜访行为,通过客户拜访采集产品的流向、流量以及终端市场情报;通过对关键市场信息的分析汇总,确定各个产品的市场活动定位和销售定位。

一对一营销,提升核心竞争力:国内的医药销售代表是在各行业销售员中应用“关系”最多的一个群体,CRM系统可以整合医药公司从不同渠道、不同地区收集的所有客户相关的信息,这将使医药销售代表能够针对目标创建更准确的客户档案,及时了解客户的信息,使客户拜访变得更为有效。

2医药行业CRM系统规划

2.1整合客户资源

CRM中的客户泛指企业提品和服务的所有对象。如果从产品销售的流动形式来看,医药企业CRM中的客户包含从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所经过的所有环节,有医院(医生)、销售公司(销售代表)、药店(店员)和最终消费者(患者)等。在CRM系统中建立企业整合一致的客户数据库,可以综合评估客户价值。

2.2医药行业销售模式

医药行业中的企业类型大致可分为:医药制造企业、医药保健品及消费品企业、医疗设备企业、医药商业企业、医疗机构等。各类企业在经营模式上有各自的特点,在销售模式上也不尽相同。在CRM系统规划中应能满足企业多种销售模式。新特药、医疗仪器:以医院、医生为中心。医药代表进行医院推广和医生教育,有商业公司配合进行销售;销售过程漫长;关注市场占有率及增长、重点医院客户中占有率、重点推广产品指标完成情况。普药:以商业伙伴为中心。委托其他医药公司进行终端操作,追求利润与效益;销售过程短;关注的问题在于总体销量、总体费用、每个客户每笔交易的利润等。OTC&保健品:以消费者为中心。渠道分销委托其他医药公司进行终端操作,追求利润与效益;通过市场营销手段进行推广,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细分,寻找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3医药行业CRM系统业务蓝图

3.1客户资源统一化

客户是公司的重要资产,目前大部分医药企业没有统一的数据库来管理客户资料,客户资源分散在各个销售人员手中,通过CRM系统将客户资产集中统一管理,可避免销售人员离开公司后的客户资源流失;为企业销售、服务、营销等客户接触部门本论提供客户信息共享,有效协作、减少信息断点;通过客户价值分析,做出评估,确定公司的黄金客户,确保企业有限的资源聚焦在重点开发的客户,为其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3.2药品流向清晰化

跟踪一级分销商进货及回款,核算各级分销商及不同类别零售商的进销货情况,及时准确了解产品的销售情况。管理和规范业务员的日常拜访行为,采集市场信息,监控药品出厂后通过各级环节的流向、流量、折扣率,包括及时掌握系统中各级分销商的销售库存情况,同时管理人员可以通过CRM系统方便地对业务员的业绩进行监督,为评估业务员的销售业绩提供可参考的标准。

3.3销售过程规范化

对于长销售过程,根据不同产品划分不同销售阶段,针对不同销售阶段制订不同任务,在具体销售过程中检查这些任务的执行情况,从而规范销售过程。销售人员在规范的销售流程和强大的销售知识库的帮助下,迅速提高销售能力和销售成功率。由公司整合所有的销售线索,为业务员提供大量的客户线索、市场情报等信息和功能强大的销售预测工具和日程管理工具,并有效解决销售过程中的抢单现象。

销售预测精确化

制订公司年度销售指标,并将销售指标层层分配到大区、小区及销售代表,将销售指标按品种和经销商进行分配;管理与经销商签订的年度经销协议,指定销售的品种和价格政策;随时核算大区、小区、销售代表及经销商的销售业绩,做出精确的销售预测;设定经销商的药品销售速度,到期自动提醒,并可有效防止窜货。

3.5市场活动精细化

每年医药企业的市场宣传活动很多,有电视媒体广告、平面媒体广告、投递广告促销、联合门诊促销、专家研讨会或讲座促销、药品推广会、专家义诊等,这些市场活动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对市场活动的精细化管理,可有效减少市场活动的无谓投入,并能增强宣传活动的针对性。通过CRM系统管理复杂的市场活动,统一管理市场营销,全程监控市场活动计划、预算、执行和评估过程,对市场活动进行跟踪和绩效分析,提高市场活动的效果,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潜在客户群。保证下属机构、分销商、商及时了解企业当前的营销政策、宣传重点,并开展规范的市场营销活动,确保品牌宣传活动的统一性、规范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3.6决策支持科学化

及时全面了解市场链上的药品流向,避免发生大规模串货;全面及时分析目标市场的销售情况;及时了解和评估市场活动的效果;通过客户价值金字塔,找出公司价值客户;从客户、产品、部门、地区等不同纬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分析。

4产品功能强大

全面整体解决:与ERP紧密集成,提供市场、销售和服务的全面解决方案。

柔性定制能力:业务对象自定义,适应业务、机构、客户等变化而引起的流程变化。

集团权限体系:符合组织机构上下级权限体系和岗位分工,以及团队工作的一系列权限的要求。

强大消息机制:信息智能推送、信息找人,自动E-mail、手机短信提醒。

医药行业范文3

北京思享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卫民在医药和保健品产品的营销策划方面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认为,医药行业相比别的行业更需要网络新媒体营销。“新媒体在传播领域中异军突起,越来越受到药企的重视,OTC企业面临营销转型。”

因为消费者药品及保健品的需求是刚性的,且具有偶发性的特点,这与互联网搜索、分享、互动的特质是相吻合的。但是实际情况是,医药行业新媒体营销发展相对缓慢。

李卫民认为,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药企的老总大都是医药专业,对于IT及新媒体营销技术不熟悉,接受起来相对缓慢;第二,由于政策原因,国家对药品的营销有各种限制便无暇顾及;第三,诸如哈药六厂等很多制药企业过去通过投放电视广告、报纸、杂志、户外等传统广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网络等新媒体出现之后,过去的成功反倒会成为未来进一步成功的阻碍,习惯于依赖传统广告,而忽略了网络营销具有精准性、互动性等独特优势。

即使在目前已经进行互联网投放的很多药企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李卫民表示,首先,很多药企的互联网营销都是被动的,不具有系统和连续性。很多企业都是在产品出现问题时,才意识到新媒体营销巨大的传播效果;其次,从很多医药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上来说,有巨大的缺口,根本没有一个负责新媒体营销的市场部门,造成了新媒体营销的缺失;第三,由于大的药厂在新媒体营销方面的不作为,导致很多假药广告肆虐互联网,给消费者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破坏了医药行业新媒体营销的生态,从而使很多药企不愿意尝试新媒体营销。

对于如何改变现状,李卫民也为药企开出了药方,“医药企业必须重视互联网渠道,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产品分别对应不同的网络投放策略,明确投放诉求,制定合理的评估体系;理清市场和产品布局,投放紧跟营销计划;全方位整合新媒体资源,例如付费搜索广告通过品牌地标树立行业位置;精准广告通过一周内的搜索行为捕捉用户;通过百度专区建立权威品牌信息基地等。可根据品牌推广与销售相关性的强弱来安排适合的产品及预算。”

医药行业范文4

分析如下:

一、中药材、中成药业从中药制药行业整体发展看来,上游中药材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中药行业的成本因素变动不大;而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对中药产品在慢性病治疗中安全性疗效认识的增强,下游市场需求保持稳步增长;此外,采用新工艺制造的先进剂型的中药产品大有逐步替代原有传统剂型品种的趋势。技术和市场将是左右未来中成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大环境下,具备较完善的产品结构,营销能力较强的中药制药公司有望继续保持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幅度。

二、化学药制造业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化学药制造业中产品品种最多、生产销售规模最大的子行业。预计抗生素原料药企业在××年的赢利能力将仍然较弱。而对于细分品种如心血管类药物等,多数品种在升级换代、国际产业转移、专利到期促进仿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在××年虽面临价格持续下跌的可能,但通过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以及产品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稳定供求关系的依托,仍然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化学原料药行业整体而言,预计××年大致与××年情况持平,处于自然增长状态。

××年中国医药行业前景的总体展望分析认为:

第一,××年,全球医药产业依然稳定发展,预计未来年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左右,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大概为%(引自新疆证券)。专利药将继续主导市场发展但增幅减缓,普药的市场份额将扩大。

第二;××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出现阶段性的回落。自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产销和利润的稳定增长,但××年季度以来政策与市场两大层面的多种负面因素集中显现,这一惯性将在××年持续。

第三;××年,我国医药需求将持续增加。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均用药水平提高等行业长期增长的内在驱动因素并未改变;而××年月份以来占据国内第一大用药领域地位的抗感染药物市场逐步回暖,对于化学原料药与化学制剂药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回升具有重要意义;加上中药行业销售与利润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成长,××年医药行业效益有望回升。预计未来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

第四;××年,中药行业与特色原料药子行业仍将是中国医药经济的比较优势行业,整体上具备更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和稳定增长前景。相对而言,国内化学制剂药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在全球竞争市场竞争,仍然需要努力。

医药行业范文5

关键词:医药;人力资本;现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097-01

1 前言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一项重要制造业,它是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既可以代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科技实力,它的良好发展也对我国居民的健康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药研发生产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人力资本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技术水平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与走向。比较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制药水平,集中体现在新药研发水平差距较大,这也和我国医药研发人才培养水平有限有最直接的关系。“十一五”期间,医药工业总产值对比2005年,年均增长2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快于GDP增速和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实现利润1407亿元,年均增长31.9%。技术创新成果也很显著,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医药创新领域,一批创新药物获得批准。2011年间我国医药制药业的总产值同批增长达到29.02%,虽然我国医药行业发展一直趋势良好,但实际上人力资本仍旧是医药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的瓶颈都会对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制约影响。具体现状分析如下:

2 医药行业人才总量在不断增长,但不能满足现状

单从医药制造业来看,2011年总从业人员数约为179万人,相较2010年,增加比例约为3%。相较2000年的998万从业人数,十年间增长约为79%。同时由于国家不断加强医药行业的准入政策,规模较小或资质不足的企业不断被淘汰,得以生存的企业一般都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的竞争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更强。从另一方面来看,医药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医学类毕业生2010年较2009年就有13.8%的增长。医药从业人员还包括药学、生物、化学等专业。2011年包括生物制药等医药相关毕业生更是达到579204人。可是即使如此,随着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医药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但因为医药行业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且规模较小,带来了巨大的医药人才缺口。根据英才网联旗下医药英才网数据显示,医药行业2012年人才需求与2011年相比增长41.4%,其中一线城市增长幅度较大,北京人才招聘需求同比增长35.2%,广东同比增长36.9%,上海同比增长49%。其中根据多份招聘网站的医药行业人才供需分析,专业营销人才和研发人才是目前最为紧缺人才。

3 医药行业人才基本素质要求较高,重点领域医药人才培养不充分

医药行业对于员工的学历、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根据前程无忧2011年的调查报告,生物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约94.1%拥有大专及以上的学历,其中55.8%拥有本科学历。员工整体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都在所有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医药学类学制通常是5+3+3制,即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整个培养过程将长于其他专业。我们再按照技术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行政人员来区分医药行业的人员构成。其中除生产人员和少数销售人员学历为医药类专科大专生外,技术人员和主要销售人员绝大多数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而研发工作则主要由硕士、博士,甚至有海外留学经验的人员承担。根据IMS在2012年4月的消息,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将医药研发中心向中国移动,医药研发人才对于研发市场的有力支撑,明确表示了“医药研发人员将持续性保持活跃”。根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我国60家大型医药企业研发人员仅占大中型医药研发人员总数33.8%,对比美国39家PhRMA会员企业的研发人会员就占美国全产业研发人员总量72.8%。

4 医药行业人才地区性非均衡

人才分布的区域不均衡,大量高学历、丰富经验的医药人才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和大城市,而西部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软件人才数量较少。根据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图1),超过一半的医药类人才都集中在东部区域,西部共12个省份却仅占17%。吸引这些人才的原因不仅仅是东部地区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更主要的是这些建立了良好的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已批准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的省市已达到21个,主要分布在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比如上海地区现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新药创新成果最突出的基地;江苏地区现已形成苏州、泰州、连云港、南京一线的生物医药研发基地;天津地区聚集了500多家从事生产研发的相关机构,中药现代化水平全国领先。这些都是大量吸引医药人才的根本原因。

5 医药人才的薪资水平存在差距,人才流动率较高

虽然医药人才的薪资水平其实总体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医药领域仍存在不同工种间、不公细分行业间的差距。比如从事研发和销售人员的工资明显要高于从事生产员工。随着跨国医药公司的抢滩和本土研发机构的快速崛起,中国本来就不甚充足的研发人才供应更显得捉襟见肘。不可避免的,研发人才的供不应求直接导致了研发人才的薪酬水涨船高。不过以我国目前医药行业发展侧重来看,医药销售人员仍然被医药公司认为是最紧缺的人才。同样,也是因为研发人员学历水平最高,前期的人才培养投入最高,而生产人员的前期教育投入有限,不可避免的使得生产人员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类。

从行业细分来看,生物医药行业一般薪资水平高于流通、化学药、中医药等其他行业。比如2012年上半年,生物医药行业维持了仍然11.4%左右的增长速度。因为其中一方面因素就是生物药是我国“十二五”大力支持的医药产业,这也使得它将是未来五年内比较看好的领域。而由于新医改的作用,整个医药流通业受到影响,但仍然保持11.2%的增长。化学医药行业则受到影响最大,由近13%的薪资增长下降到9.5%。此外,中医药行业只有8.6%的增速。

根据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在2012年介绍,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流动率基本在20%-25%之间,高管流动率在7%-10%,就连应届毕业生的流动率也非常高。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医药企业对销售人才过度倾斜,薪资水平不均衡,使得很多充实生产人员转投销售岗位。而研发人员作为稀缺的资源,如果在企业中不能获得足够的重视,也必然导致其流失。

6 总结

随着“十一五”、“十二五”等政府政策相继出台,中国的医药产业形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市场需求存在扩容空间。从产业自身的角度看,整顿与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对促进市场有序公平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医药行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整个医药产业链出现动荡,甚至引起“洗牌”,因此企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由此预见,高端研发人才、复合型营销人才将成为未来医药企业重点引进的人才。在医药产业布局方面,也将更加合理,除了继续保持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地位,集中研发要素向北京上海聚集外,将引导生产制造向山东、江苏等地发展,山西太原、甘肃兰州、福建厦门等地也将依托其原材料的天然优势,带动周边产业集群的简历与壮大。这也会合理疏导医药人才的分布。同时国家也更加重视医药人才的培养,卫生部2011年印发了《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更是从国家层面上提高了对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进,人才的进步也需要良好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引导,医药行业和医药人才的发展将会是共同促进,协同进步!

参考文献

医药行业范文6

段炼炼,现任长江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对国内外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趋势有深度研究,也是业内最早提出原料药景气周期可能长于以往的分析师,曾推荐过华东医药、双鹭药业、华海药业等个股,于2008年10月被评选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明星分析师”。

近期市场反弹累计已有20%,但医药板块遭受冷遇,俨然成了市场“非主流”。

但事实上今年以来,医药行业依然维持了较高景气度,而且在上周持续一个月的医改方案意见征求已经结束。市场分析人士普遍相信,医改试点有望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实行。但从最近的市场反应情况来看,这似乎没引起投资者太大的兴趣。医药指数自大盘反弹以来,累计涨幅也不过10%,远逊于同期大盘表现。

为什么行业表现会与市场出现这样的反差?后市行业机会在哪里?

行业景气度良好 防御性能突出

就行业表现而言,医药行业景气度仍然高企,对此相信多数市场多数分析人士不会有异议。长江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段炼炼就表示,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今年医药行业的表现远远超越了年初市场的预期。而且她相信,随着医改的逐步实施,行业必将面临一次更大的“变革”,现在的“非主流”也许就是明天的“主流”。

据WIND统计,129家上市公司于2008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1606.35亿元,同比增长了13.91%;利润总额144.06亿元,同比增长了37.45%。这表明医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持续快速增长趋势,景气度依然良好。就各项财务指标来看,毛利率持续上升成为医药行业主营利润增长的最大动力,主要是今年大宗原料药进入非常景气周期,维生素类、青霉素工业盐等的价格几乎都较去年低点增加三倍,推动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仍有所增加。而期间费用率基本持平。值得注意的是,“两税合一”的效应依旧没得到很好体现,但随着上月份浙江省公布了第一批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名单,预计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各省的名单也会跟着陆续公布,该项利好会在08年的年报有较明显的体现。段炼炼认为,正是由于近期市场波动较大,热点主要集中在建材、工程等周期行业,而医药行业这些潜在利好被忽略,所以才导致近期市场“热”而医药“冷”的局面。

从医药行业二级市场具体表现来看,医药行业表现出较好的抗跌能力。根据WIND数据库统计,今年以来,医药股下跌了56.12%,低于沪深300指数的66.92%。再看“9.19”行情以后的表现,医药股在跑输大盘一段时间后,再次表现出较好的抗跌能力,截至11月11日止,医药股下跌12.18%,而沪深300指数下跌了14.07%。

分板块来看,在申银万国23个一级行业中,医药板块依旧表现出彩。今年以来在行业累计跌幅中仅次于农林牧渔。而在“9.19”行情之后,经历了两轮大的涨幅,医药股下跌幅度还是处于第七位,与其它行业相比,表现出较好防御性。

市场估值合理 行业底部形态明显

2008年第三季度前半程,包括医药在内的各消费板块仍跑赢大盘,但到了8月中旬以后,由于估值较高、市场预期下游消费行业景气见顶以及中报披露部分企业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低于预期等原因,消费板块出现补跌,开始跑输大盘。第三季度医药行业表现最好和表现最差的前20位股票中,取得正收益的有8只,其中双鹭药业由于中期业绩超出市场预期、云南白药由于增发原因、仁和药业由于资产注入分别取得了21.34%、13.24%、2.02%的正收益,跌幅较大的个股主要集中在原料药行业,主要由于市场对周期性行业的回避加之上半年涨幅较大原因。

目前市场有种观点认为,医药股相对于其他行业估值显得“太高了”,认为这是导致板块“遇冷”的主要原因。但段炼炼并不这样认为,她表示,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末,医药行业2008、2009年动态PE分别为19.6倍、15.2倍,在各行业中位列第四,相对市场溢价35%左右,但从个股估值水平看,估值中枢在20倍、15倍左右,相对市场估值溢价基本合理,也就是说,8月中旬以来的一轮补跌使得医药板块估值基本跌至合理位置。她更坚信这是机遇,而不是“退缩的理由”。

同时,锻炼炼强调,但值得指出的是,仍有一批个股估值处于较高水平,如通化东宝由于市场含有胰岛素II期大幅放量的预期而高达44倍、26倍估值,华兰生物(上海莱士)由于血液制品行业处于高景气和疫苗上市预期原因,天坛生物由于资产注入预期,云南白药由于增发原因,国药股份、恒瑞医药由于长期以来基本面良好、增长较确定,科华生物、双鹭药业、康缘药业由于高成长性,市场都给予了较高的估值溢价。她认为,对于经营质量较好、成长性相对确定的一线个股给予2008年30倍、2009年25倍PE较为合理;对于长期经营质量较好、短期遇到经营瓶颈的“次”一线股以及成长性较好、基本面有瑕疵长期经营质量有待市场逐渐观察接受的二线股给予2008年25倍、2009年20倍PE较为合理。值得提醒的是,有些个股估值水平已经提前反映明年乃至后年高预期,估值已顶在“天花板”上,为此她建议投资者暂时回避这样的个股。

精挑细选 “非主流”个股更具吸引力

锻炼炼认为,在第四季度,医药行业在基本面景气、医改预期和当前较为合理的估值水平背景下仍是优选的配置板块之一。在投资策略上她建议“轻行业、重个股”。从市场关注度来讲,她表示,投资者除了应该关注云南白药、S三九、恒瑞医药、国药股份、科华生物、上海莱士、东阿阿胶、海正药业等基本面良好、估值合理的行业“主流”股票外,仍可买入双鹭药业、一致药业、华东医药、华海药业、仁和药业等“非主流”个股。双鹭药业业绩快速增长,明年业绩仍有超预期可能,估值仍有优势,一致药业业绩增长稳定,估值偏低,华东医药基本面在逐渐好转,估值较低,华海药业明年面临沙坦放量机遇,随着油价回落成本压力也将有所缓解,仁和药业正处于前期营销投入之后的产出期,可关注注入资产盈利能力。

重点公司点评:

双鹭药业(002038):高增长、高盈利支撑公司股价表现优异

我们注意到,公司的股价却一直表现得非常坚挺,在大盘持续下跌之中,它甚至在5月中旬还创出了历史新高。此后,公司股价尽管随大盘有所下跌,但截止10月底,公司股价相对去年年底的收盘价仅下跌了12.29%,显示出非常好的抗跌性。

公司主要从事生物、生化药物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经过几年的积累,公司从2006年起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公司销售收入在07年-08年均保持了60%以上的增长。与可比公司相比,公司毛利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且由于公司的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都很低,使得公司拥有可比企业中最高的销售净利率。进入08年,由于工艺改进和贝科能原料自给率的提升,公司毛利率水平又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这大大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