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相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王安石在相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王安石在相位范文1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

①钟山:山名,在今江苏南京。

②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词,常被冠以“即事”的题目。如杜甫《草堂即事》,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问题】

(1)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2)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2)表现了诗人的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其间也蕴含着作者的一丝孤独和寂寞。

【参考译文】

山间的溪水在竹林中无声无息地环绕流淌,竹林西边的花草也在浓浓的春意中默默地摆弄着娇羞柔美的身姿。在屋檐下对着钟山整整静坐了一天都没听见一声鸟叫,真是太幽静了。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安石最著名的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鉴赏回味】

王安石在晚年罢相隐居之后,诗歌创作也发生了变化,政治题材减少了,写湖光山色的小诗多了,壮年时代的豪放雄奇的风格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精巧雅丽。这个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则更为成熟了,使人有一唱三叹之感。

这首诗表达的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时的所见所感。看似脱去世故,其实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平。

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涧”是鲜活的,在山间竹林里回环往复,奔腾跳跃,唱着歌,带着笑流向远方;“竹”也是鲜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维深处亭亭玉立,舞动腰身,款款弄姿,将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王安石在相位范文2

石曼卿作佛号,都无回互转折之势,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张颠教颜真卿谬论⑴。盖字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太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⑵!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余尝书“天庆之观”,“天”、“之”字皆四笔,“庆”、“观”字多画在下,各随其相称写之,挂起气势自带过,皆如大小一般,真有飞动之势也。

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⑶。

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⑷。李邕脱子敬体,乏纤⑸;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⑹。皆不如作郎官时《婺州碑》也⑺。《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妍媚,此自有识者知之。沈传师变格,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⑻。御史萧诚书太原题名,唐人无出其右⑼。为司马系《南岳真君观碑》,极有钟、王趣,余皆不及矣。

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有真迹⑽。自“颠沛”字起,在唐林夫处,他人所收不及也。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置稳,不俗⑾。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⑿;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⒀,皆字病也。

“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兹古语也⒁。吾梦古衣冠人授以折纸书,书法自此差进,写与他人都不晓。蔡元长见而惊曰:“法何遽大异耶!”此公亦具眼人⒂。章子厚以真自名,独称吾行草,欲吾书如排算子,然真字须有体势乃佳尔⒃。

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⒄。

友仁等古人书,不知此学吾书多。小儿作草书,大段有意思。

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⒅。若穿透,始到钟、索也。可不勉之!

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因思苏之才《恒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为天下法书第一⒆。

半山庄台上多文公书,今不知存否⒇。文公学杨凝式书,人鲜知之,余语其故,公大赏其见鉴。

金陵幕山楼隶榜,乃关蔚宗二十一年前书,想六朝宫殿榜皆如是(21)。

薛稷书慧普寺,老杜以为“蛟龙岌相缠”(22)。今见其本,乃知柰重儿握蒸饼势,信老杜不能书也。

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23),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24),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25)”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26)”

[注释]

(1)石曼卿:名延年,字曼卿,生于北宋年间,是一位著名诗人、书法家。

(2)窠:本指鸟兽昆虫的窝。这里指框格,刻印时在印章上划分的横直界格,刻写碑文题匾的书法也叫“窠”或“擘窠”。

(3)三代:指夏、商、周三朝,此时正是古文与大篆产生、发展和成熟时期。

(4)安排费工:指在结字排序上耗费工夫,巧思构造。

(5)李邕: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子敬:王献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之子,字子敬。

(6)更无气骨:更加没有气势与骨力。

(7)郎官:徐浩早年曾经官至金部员外郎,后官宪部郎中,此两职皆属郎官。

(8)沈传师:唐代书法家,字子言,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尚书右丞、吏部侍郎。精真书,清逸遒丽。

(9)萧诚:唐代书法家,善真、草书,与李邕并称于当时书坛。

(10)《集千文》:隋唐人重王羲之书法,集王字为《千字文》帖,隋代僧人智永曾临习这种集王字的《千字文》,经过多年磨炼,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面目。

(11)骨格:即“骨骼”。指字的骨架。

(12)贵形不贵苦:形,指字的形态。苦,急躁。《庄子・天道》:“所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成玄英疏:“苦,急也。”此句意为书法注重字的形态,避免急迫浮躁。

(13)贵形不贵作:作,做作,刻意而为之。此句意为书法重形态的表现,而不应刻意做作。

(14)少成:年少时养成的习性。此语出自汉贾谊《新书・保传》:“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

(15)古衣冠人:穿戴古代衣冠的人,或道或仙,多指高人。差进:逐步进展。蔡元长:即蔡京,字元长,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精书法,尤擅行书。

(16)章子厚:名,字子厚。官至相位,同蔡京、蔡卞同时同党。

(17)颜鲁公:即颜真卿,唐代大书法家,封鲁国公。可教:值得学习。教,习也。

(18)臼: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部凹下。

(19)苏之才:其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字明意殊:字迹明丽,意态非凡。

(20)半山:即半山亭,王安石故宅。在江苏江宁县,由县东门至蒋山,此为半道,故名之以“半山”。文公:即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死后谥文。

(21)幕山:即南京市北的幕府山。相传为东晋大将军王导设幕府于山上而得名。关蔚宗:宋钱塘(今杭州)人,庐州使君。平生好事,多蓄书、画,游宦交广。

(22)蛟龙岌相缠:见《米芾〈海岳名言〉解读(上)》注释8。

(23)海岳:米芾常以“海岳外史”自号。召对:君王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问题。此为宋徽宗召对。

(24)勒字:勒,雕刻。这里指刻板、紧迫。沈辽:宋代书法家,钱塘人,沈括的从弟。排字:注重结字的安排均布。

(25)描字:精意摹仿,有做作之态。画字:随意挥写,善于刻画。

(26)刷字:用笔快捷,如漆刷物。

[译文]

石曼卿写佛名号的字,没有曲折婉转之势,小字拓展使其大,大字收缩使其小,这是张旭教颜真卿的谬论。字本来就有大小的搭配,就如写“太一之殿”,作四等分,岂可将“一”字填满一窠,来对应“殿”字呀!字本来就自然搭配相称,不必大令小,小使大。我曾写“天庆之观”,“天”、“之”字都是四笔,“庆”、“观”字多笔画,随手写来,挂在墙上气势自然通畅,大小相随,气势飞动。

书法到隶书兴起,大篆古法便被破坏了。大篆籀文各随字形的大小变化,所以有百物形状,灵活完备,自然满足。隶书有扩展收缩之势,但没有三代古法。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都是一笔书。安排费工夫,怎么能流传后世?李邕改变王献之书体,但缺乏纤丽优美的风格。徐浩晚年用力太过,更无气势和骨力,都不如作郎官时的《婺州碑》写得好。《董孝子》、《不空》,都是晚年恶札,没有一点妍美之态,这自有识者知道。沈传师改变常格,自有超世真趣,徐浩赶不上他。御史萧诚题太原门额,唐人没有超出他的。为司马系《南岳真君观碑》,很有钟王之趣,其他的人都达不到。

智永临习《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完备,有真迹。自“颠沛”二字起,在唐林夫那里,他人收藏的比不上。

字要有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这样才字生秀润,结字稳妥,而不俗气。险劲而不怪异,苍老而不枯干,湿润而不臃肥。变化不同形态贵形不贵急躁,急躁产生怒气,怒气易生怪异。书法贵形不贵做作,做作则显刻画,刻画则俗,这些都是字的毛病。

“年少时养成的习性若天性,习惯同自然”。这是古语。我梦见古衣冠人授我折纸书,书法自此有进展,写与他人都不知晓,蔡京见而吃惊道:“法为什么突然大变了?”他很有眼力。章子厚以真书自称,独称道我的行草,想来我的书迹排如算子,然而真书须有体势才是好的。

颜真卿行书可以学习,真书便入俗品。

友仁习古人书法,不知学我的书多。小儿子作草书,大段有意思。

智永砚磨成臼,才到右军的水平,若砚池磨穿,始能到钟繇、索靖的水平。能不努力为之吗!

一天不写字便觉思想迟钝,想来古人未曾停止过作书。因而想到苏之才的《恒公至洛帖》,字迹明秀意态非凡,为天下法书第一。

半山庄台上多王安石书迹,今不知有否?王安石学杨凝式书,别人很少知道,我说出其中的原故,文公大赏这个见解的高明。

南京幕山楼上的题额,是关蔚宗21年前所写,相比六朝宫殿匾额都是这样。

薛稷写慧普寺题额,杜甫以为“蛟龙危急相缠”,今见它的拓本,乃如儿童握蒸饼的架式,相信老杜不会作书。

王安石在相位范文3

一、 熟读观察,由画揣意

古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品,讲究音韵和谐,要靠朗读来传情达意。因此,熟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与要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至理名言道出了朗读这一学法的重要性。因而熟练诵读成为古诗词教学的一道永恒而亮丽的风景。只有在声情并茂的熟练诵读中,才能感知诗人的情感脉动和灵魂深处的呐喊。诗句读得熟练了,诗句的意思也就慢慢地明白了。须知,读诗知意,犹如婴儿学语,是自然而然的事。不能熟读古诗词的人,要他说出诗词表达的意思,无异于痴人说梦。注重熟练诵读,不仅能从音律的抑扬顿挫中感受作品的音乐美,而且有助于对古诗词表情达意的深刻理解,有助于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进入古诗词那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

观察,就是注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古诗词插图所展示出来的情景画面。可惜,这没有引起老师们的注意。君不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词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古诗词的大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配诗的图画,可以感知诗词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如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课的插图由上而下,由远而近仔细观察,可以体悟出这样的四幅图:深秋明月图、江风拂梧图、儿童捉织图、寒灯篱落图。诗画交融,可以揣摩出诗的大意:明月深秋,江风习习,寒气袭人,客居他乡,孤寂落寞,篱落灯下,看见孩子还在提着灯笼捉蟋蟀。

“诗是有声的画。”教师在让学生熟练诵读的教学环节中,注意读观结合,就能由画面情境揣摩感知出诗词的大意来。

二、把握意象,由象入境

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结晶,是诗词创作的审美客体,是诗词鉴赏的“钥匙”,是意境升华的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体悟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必须让学生了解把握诗词中描写了哪些具体的人、事、物。这就是诗词学习时要把握的意象。可以说学习古诗词,意象是读者认识和把握艺术形象,进入艺术境界的桥梁和纽带。明朝胡应麟《诗薮》中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就说明了意象在诗歌创作与学习鉴赏中的重要地位。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找出诗中的意象,再由意象体悟,就可以感受到诗中由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感融合所生成的充满诗意的生活图画——艺术境界。

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朋友出使西北边疆的诗。读诗后可引导学生逐句梳理诗的主要意象有:朝雨、轻尘、客舍、(杨)柳树。诗人选取这些意象表现出怎样一幅鲜活的艺术境界呢?“朝雨”在诗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上显得洁净、清爽。仿佛天遂人意,特意为远行的友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是离别的象征。两个意象有机缀连,自然关合送别。这样举目望去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客舍周围青的草到绿的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艺术图景。表现出在典型环境下那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深情离别的场景。诗人对好友阮二的依依惜别、留恋之情就跃然纸上。

三、理解字词,由说明意

诗歌讲究凝练,古诗词尤为典范。它涉及到词序、异义、跳跃、概指、谐音等诗作常识。因此学习古诗词,理解诗句中的重点、精巧、传神的字词,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更是语言训练绕不开的一道坎。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加以点拨、疏通,帮助学生扫除古诗词阅读中的“拦路虎”。

例如,《夜书所见》这首诗,首句“萧萧梧叶送寒声”。“萧萧”课文注为“风声”,以笔者愚见,似为不妥。“寒”字是什么意思?与声构词成“寒声”又如何理解?书上缺少注释。笔者曾查阅不同版本的教辅资料也没有对“寒”字的注解。各种汉语工具书均未收录“寒声”一词。一些文章赏析理解为“寒意”。把“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解读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乡”。把“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解读成“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细观课文插图和细心揣摩诗中展现的意境,窃以为,“萧萧”理解为“萧瑟”,“寒”理解为“寒气”,“声”理解为“音讯”“消息”为宜。于是前两句的意思是“萧瑟的梧叶传递给人一种寒气袭身的音讯(或消息),江上的秋风让客居在外彻夜难眠的人思念起亲人来。”于是后两句“感觉窗外有孩子们在捉蟋蟀,只见深夜的篱笆间晃动着一盏明亮的灯。”这样的解读与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才相符一些。像这样教材缺少注释或注释欠妥,学生又难于理解的重点词句,就需要教师帮助疏通,引导学生体悟,才能准确地把握好诗句要表达的意思与情感。

字词障碍疏通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熟悉诗句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个人展示的方式说说(口译)诗句的意思。毕竟只有根据字面了解知晓了诗的大致意思,才能想象出诗中表达的艺术画景,才能体会到诗人流露的思想感情。

值得注意的是,诗句意思的感知,那种由教师用文字把诗意翻译出来,让学生抄写死记硬背的做法是不可取,不可学的。课堂上让学生依词看句通过思考领悟说出大致意思,这才是古诗词教学的正道。

四、知人论世由景悟情

古诗词教学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学习同理,不可能离开作者及其境遇去单独理解诗意诗境,应该用适当的时间在适宜的环节让学生了解诗人和诗作背景。

知人,就是要简明扼要地引导学生明白作者是谁?他生活在哪个朝代,其代表作与其独特的诗词风格。这些在导入新课时花1~2分钟时间疏通即可,不影响重点教学环节的进行。这样做对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正确认识诗人很有帮助。试想,学习知名诗人的一首诗,对作者的基本情况没有一丁点了解,光是突出诗意诗境的赏析,这不是一种遗憾吗?这并非套路,应看成是制作一件工艺品的必要程序。

论世,就是扼要地向学生介绍或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时,了解一点诗作的背景。因为诗歌是时代的最强音,是诗人心声的表达。一首诗的产生除了表达出诗人的意旨情趣外,总有它的时代背景或典故,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发展态势。

例如,王安石写《泊船瓜洲》,当时年过半百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当他再拜相位奉诏进京赴任时,不免生发出对恬淡超脱的平民生活的留恋,也生发出人生的无奈和对仕途担忧的心境。于是他途经扬洲时,怀着一腔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写下了这首诗。如果不了解这一背景,仅凭字面“春风又绿江南岸”理解成“春风得意,前程大好。”其实是大违诗作本意的。

再如李白写作《独坐敬亭山》是在被迫离开京城贬任宣城,秋游宣洲敬亭山时。仕途的潮起潮落和长期的漂泊生活,让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甘苦,看透了社会的世态炎凉。产生因怀才不遇,孤寂落迫而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求安逸的无奈心境,写下了这首诗。

老师应该明白“知人论世”这一基本的阅读方法的运用,在文学作品特别是古诗词的阅读中十分必要。中学阶段必须重视,小学阶段也应关注和渗透。两个学段的区别,后者在于点到为止而已。这对于帮助学生学好古诗词,正确理解和把握、体悟诗人在诗词中流露的情感很重要。须知,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哪有诗歌写无情之景?著名的词论大家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此体悟诗情,应注重情在意象中,情从背景出的把握。

上一篇大学一年级

下一篇电视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