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经济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经济论文范文1
生态经济的相关理论介绍。生态经济是生态学当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同时也被称作环境经济,主要就是指政府或者国家在制定发展规划的时候,在考虑纯粹的经济问题时,还应该要全面综合的思考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生态经济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国家和地区的进步和发展能够最大限度的和周围的环境处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在生态经济领域中看,人们的可持续经济行为能够被当成是,实现所处区域的环境价值,并将其同社会经济和价值进行整合的方式,对于现代建筑行业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可持续性建筑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是追求保护环境,更多的是从根本上将环境的价值以及经济衡量标准结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看,可持续性建筑的发展和成功都是实现自然资本生态主义的过程,比如现代建筑中所采用的自然排水系统,这种方式能够通过人工设计和创造有效降低建筑成本,还能够实现自然环境的价值。在建筑中采用的多元化节能措施能够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自然的资本更好地转变成现实的经济价值。
二、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分析建筑经济的特征
1.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重视优化和智能
智能化能够有效的实现建筑物的节能目标。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建筑经济更多的表现就是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实现优化功能以及控制成本。这个时候,现代化的建筑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智能化的系统。
2.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的重视环保以及生态
在设计现代建筑的时候,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环境生态保护,对于可再生材料以及自然应该要最大程度的去利用,对美化自然环境以及绿化人居环境比较的重视。不管是建筑的外墙或者内墙,都应该要尽量的使用木材,在选择墙体的保温材料时,也应该要尽可能的选择那些可再生的木材,在室内和客厅内,基本上都是使用的木地板,有的甚至是使用的旧建筑当中拆除的旧木地板,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让水泥的使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除此之外,在很多建筑物的外墙上,基本上都不使用油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减少对人体的伤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等。
3.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的重视自然和节能
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现代建筑应该要对能源的有效使用更加重视。而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目的,首先就应该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对于能源的使用量应该要尽量的节约。比如在节约水资源方面,要对整体的预制卫生间进行合理的规划,而卫生间内部的设施应该要选用那些节水型的产品。在条件允许或者是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回收雨水等,然后在将回收的水经过处理之后进行合理的利用。
三、可持续发展使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能够实现良性互动
在生态经济与建筑经济理念互动性机制的一大重要体现就是绿色生态住宅区。绿色生态住宅区关注并研究了生物方面的关系,比如各条食物链上面实现的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等,还有非生物方面的比如土壤、水体以及空气流动等方面的状态。这些多元化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对生态环境起着重大的影响。在可持续建筑的设计中,所参考和收集的信息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无论是住宅区的环境治理保护还是到具体户型的设计规划,无论是政府的各个部门还是一套房的业务,都是在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制定出适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目标。
1.构建起生态经济和绿色建筑的指标体系
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其实就是看现代建筑和生态经济之间的最终结合程度。所以就需要制定出一套比较科学和合理的体系,主要的目的就是对现代建筑的现状进行反映,同时还能够对现代建筑的生态发展规划意图进行相关的指导。另外,在对现代建筑物规划进行制定的时候,目标应该要确定可定量化以及明确,比如交通网络以及综合土地的使用,对于汽车的使用频率以及使用量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限制,对于多样化的本土能源供应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建设应该要尽量的去落实。
2.对于可持续性建筑的要求和内涵应该要比较明确
为了让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能够有效的实现良性互动,那么就需要把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放在目标相同的系统当中,而对可持续性建筑的要求和内涵进行明确就是其中比较直接的行动。
3.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整合,给现代建筑行业的设计带来了深远的改革意义。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在工程项目的最初阶段保证可持续性的规划,制定出最高效的计划和角色,可持续性建筑研究并不是对于建筑风格或者造型的追求,而是将建筑当成是能够实现多种价值的有机系统。生态建筑经济并不代表需要更高的经济成本投入,也不是比一般的建筑更为复杂和繁琐,自是对于建筑的各个部分进行整合性设计来实现建筑的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最佳关系,目的在于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有效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况。生态经济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互动,首先要将经济、生物和人类的各个系统统一为一个整体,要创设一种“做好事轻而易举,工作和生活中自然的日常行为理所当然而不是有意识地利他”的新体制,据此需要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设立一系列目标,根据这一系列的经济发展目标,首先应把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目标明确为:
1)仍然以有利于减少能量与资源消耗的技术策略为基础,尽量减少建筑的资源消耗量与废弃物的排放量;
2)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降低可持续性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各阶段成本;
3)提高可持续性建筑设计中的经济分析与环境影响分析的整合程度,从提高经济-环境复合价值出发,科学计算可持续性建筑节省的生态成本与其长远社会经济效益间的关系,使由建筑活动所带来的“入”与“出”一目了然;
4)通过建筑的建造行为策略性地向自然资本投资,促进自然资本价值的实现,使可持续性建筑在环境与经济评价中都表现出比普通建筑更多的优越性。
四、结语
生态经济论文范文2
现代农业主要表现为现代石油农业、现代生态农业等各种不同的模式,因为现代石油农业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巨量化学物质的投入来提升产量与经济收入的,因而也造成了对水资源的极大消耗,甚至导致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所有也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随之,生态农业这一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全球范围内各国关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名称有所不同,一些国家称之为有机农业,一些国家称之为生物农业或者无公害农业,还有一些国家称之为持续农业等,但是对于其内涵之理解却是一致的。生态农业事实上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以及系统科学的方法,将现代科技和传统农业技术加以结合,全面而合理地运用自然资源以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环境等方面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让农业能够走上良性循环之路,所以,它已经逐步成为如今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潮流之一。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之间具备了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循环经济理论认为这反映出人类积极寻求和自然界和谐共处之理念。循环经济运用于农业上即为生态农业,所以,生态农业也属于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之实质在于用环境友好方式来运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容量,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活动趋向于生态化,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诸多方面的相互统一。有鉴于此,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之间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两者均要求在农业生产活动之中和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发展的新机制,以达到节约资源与重复利用能源之目标。
2循环经济条件下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
(1)资源化
也就是要以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为主要目标。应当针对产业链之输出端,即废弃物,以充分提升绿色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要运用对废弃物实施多次的回收、利用与资源闭合式循环,从而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而。资源化原则是一种输出端的方法,能够将废弃物再一次地转换成为资源,从而减少最终的处理量,这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废品回收以及综合利用。为了和资源化的过程保持适应,消费者要提升购买再生产品之意识,从而促进循环经济之实现。
(2)再利用
也就是以废弃物利用的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这一原则属于过程性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延长产品与服务时间,尽可能地多次或者以多种不同方式来使用物品,从而避免其太早成为垃圾。要致力于发展白色农业,也就是要开发与利用各种微生物资源,从而生产出各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无污染的饲料和其他能源。
(3)减量化
也就是要用资源投入的最小化为主要目标。这一原则所针对的主要是输入端,目的在于减少进入到生产与消费过程之中的物质与能源流量,对于废弃物之产生,主要是运用预防方式而非末端治理方式加以避免的,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对于各种不可再生资源之耗竭性开采与运用。对于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则应当实施总量控制,在农业上主要是运用好该原则,使用最为科学和灵活的方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3循环经济下发展生态农业的几点思路
(一)大力提升农民群众的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当前,循环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并非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经济发展模式,迫切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引导规范。因为我国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整体上较低,对于资源的利用和环保等公共意识显得极为淡薄,所以在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时可向其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项目,带领农民群众实地进行参观、考察,并对农民群众实施培训,从而让其更好地了解资源和环境对于农业生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于循环经济发展中经济效益之宣传,运用可预见的经济收益以激发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做到自觉了解循环经济原理,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进程,进而取得理想的经济成效。
(二)立足农业生态环保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1)要逐渐增加生态农业建设方面的投入
从而形成支持我国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性体系。鉴于生态农业具备了人、财、物力的投入量相当大以及技术含量较高之特点,国际上通常采用投入和补贴等相关支持政策。我国的现代生态农业起步比较晚、层次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也比较差、经营较为分散,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规模也比较小,消费者的认知度相当低,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资金投入、信贷支持、税收减免以及补贴等多个方面实施政策倾斜以及必要扶持,从而更好地拓宽农业投资途径,持续增加对大型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农业资源保护区之投入。
(2)要建立健全生态农业建设激励体系
要更加积极地倡导与鼓励企业承包与租赁荒地、荒山和荒滩等,开展植树绿化与水土保持等农业领域的综合性开发,切实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的奖惩机制。
(3)要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切实有效地控制各类环境污染的出现。要积极引领农民群众依据当地生态资源环境之实际来发展好生态农业,控制使用化肥与农药等各类化学物质,不断加大有机肥、无毒性的生物肥料的施用力度,从而切实减少因为农业生产而产生的各类污染,并且积极整治水土流失。四是要强化农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更好地发挥出标准化对于生态农业建设所具有的导向性作用。
(三)提升创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要妥善处理好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明确其职能,加强农村管理工作,做到管理和建设同行,这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此,应当建立健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之引领机制,有效改进与优化资源在城乡间的有效配置以及重新组合,对各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群众的行为加以引导,对于环境友好的措施应当进行全力扶持与鼓励。应当建立起政府资金和金融资金之间的相互联动体系,切实形成社会资本引领机制,促进对新农村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之投资,并且致力于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要健全完善环境和发展的综合决策办法,各地政府要设置农业生态发展专业机构来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并且组织与协调农业生态环境取得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要增加对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加以支持之力度
不断提升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在持续增加国家财政对于生态农业技术投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吸引社会各方资金用在生态农业科技建设与开发上,从而逐步形成和健全投资与收益相互挂钩的新机制,并且形成多元化生态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为我国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相应的技术条件。
(2)要认真汲收传统生态农业技术之精华
切实推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步伐。因为我国传统生态农业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间作套种、休耕轮作以及精耕细作等技术与经验,因而对于发展生态农业具备了非常好的继承与借鉴价值。然而,生态农业同样还需要高新农业技术之支持,如今,一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均被广泛地应用到生态农业建设之中,从而实现了生态农业的高技术化以及信息化,因而值得我们认真进行学习与借鉴。
(3)要健全完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积极培育我国农村生态农业技术服务、咨询以及转让等各类中介机构,全面鼓励与引导建设各种生态农业协会,从而健全完善生态农业领域的科技推广网络,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进而为生态农业科技实现成果转化奠定良好基础。
(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应当说
农村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之发展需要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切实保障。但是,目前阶段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尚不够健全完善,主要体现为不够系统和灵活,通常是照搬与照抄城市环保立法,在现实之中很难加以执行。相关农村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着大量空白,往往只能零星地散见于各类单项法规之中,缺少一部真正具备了统领性与可操作性的高位阶法律。因此,要想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农业,迫切需要以整合当前较为分散的条文或者立法为基础,形成一部以广大农村地位为主要对象,在农村具备了极强可操作性的、系统性的农村领域循环经济法律。在此基础上,环境法当中也要明文规定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内容列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从而把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之发展状况真正视为判断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准,明确相关监督机构以及人员,保障生态农业在农村地区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而有效减缓我国农村环境恶化之速度。
4结束语
生态经济论文范文3
一、张承地区经济生态化转型面临诸多困难
1.生态环境改善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张承地区地处半干旱与半湿润气候过渡带、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带和农牧交错带,自然地貌为稀疏草原、间山盆地和丘陵山区,适合人类合理开发利用的土地不足总土地面积的30%。但建国以来,由于不适当的区域开发政策,导致区内人口不断增加,土地、水和林草植被开发利用强度不断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沙尘暴频繁袭击京津,干枯河流不断增加。尽管近年来,随着人口外流和一系列资源开发限制政策的实施,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遏制,但高达800多万的人口规模和致富奔小康的发展诉求,仍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压力。2.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失衡的政策束缚。长期以来,由于敏感的区位和突出的生态地位,张承地区一直实行着极为严格的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政策。为保障京津水资源,不仅长期沿用行政方式向京津无偿供水调水,而且严格限制新上耗水性项目,并实行雨季河道取水口关闭政策,导致当地农业生产和大批产业项目受到影响;为保证向京津供水水质,长期执行高于其他地区的污水排放标准,为此仅张家口市先后关停企业就达上千家;为保护地表植被,防止风沙危害,实行了严格的禁牧舍饲政策,致使当地具有优势的畜牧业发展受阻,仅赤城县羊存栏量就从禁牧前的100多万只锐减至禁牧后的20万只。作为京津生态屏障和水源地,保护生态、涵养水源,无疑是张承地区的义务和责任,但这种重责任轻权利、只取不予的区域政策,不仅严重削弱了当地经济发展,使各级政府扶贫攻坚的努力大打折扣,也使改善生态的种种努力事倍功半。3.产业转型升级遭遇要素瓶颈制约。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时摆脱区域政策的束缚,近年来张承地区各级政府相继开始经济生态化转型,如张家口提出要以生态为核心竞争力,推进绿色发展,致力绿色崛起;承德提出要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崛起,意在调整以矿、以农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整体经济的生态化。但由于经济社会长期欠发达,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大量外流,产业转型升级遭遇要素短缺瓶颈。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区内大专以上各类人才外流累计超过5万人。与此同时,当地银行存贷差率长期处于30%以上高位,大量资金外流导致当地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二、推动张承地区经济生态化转型亟待体制机制创新
为改善张承地区的贫困和生态状况,自“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相继实施了多项扶贫和生态建设工程。河北省更是将环首都九县列为扶贫攻坚示范区。但由于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互脱节,与京津的发展被人为割裂,导致该地区贫困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生态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京津要生态、当地政府要财政、农民要致富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目前,张承地区依然是周边地区与京津发展落差最大的地区。张承地区的问题,表象是贫困,困境在于贫困与生态问题交织,根源在于体制机制陈旧僵化。因此,迫切需要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度,以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探索区域发展和生态治理新路径。纵观目前张承地区面临的问题,迫切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一是迫切需要改变以乡村为主的人口配置方式,推动分散在生态脆弱敏感区域的人口向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集聚、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贫困带人口向区外转移,建立以城镇为主导的人口配置体系;二是迫切需要改变传统行政计划式水资源配置方式,建立以水权分配为基础的市场化水资源配置机制;三是迫切需要改变以责为主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式,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和生态产品供给方式;四是迫切需要打破行政区域分割,建立制度化的跨区域产业发展援助机制,促进张承地区产业加速生态化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是推动张承地区经济生态化转型的现实选择和根本途径
生态经济论文范文4
1.1费用计算水利建设项目的费用包括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和年运行费。
1.1.1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水利建设项目达到设计规模所需由国家、地方、集体和个人以各种方式投入的主体工程和相应配套工程的全部建设费用,包括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固定资产投资以工程总投资的90.00%计,即调整前工程投资为371.69万元,调整后为334.52万元,作为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投资。
1.1.2固定资产折旧费工程经济使用年限按30年计算,采用静态折旧法(不计利息),公式:d=k(1-3%)/n,式中:k-工程设施投资;n-折旧年限;d-年折旧费。计算分摊年折旧费用为10.08万元。
1.1.3年运行费用年运行费用指项目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后,项目运行期每年所需支出的新增加的运行费用,年运行费主要包括工程维护费、燃料动力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程维护费:按总投资的1.50%计算,共计5.53万元。燃料动力费:燃料动力费指机泵正常运行时所需消耗的电量,项目运行后年总耗电量为8.9万度,每度电按0.27元计算,年电费为2.43万元。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按总投资的0.55%计算,共计2.0万元。则项目年运行费用为9.96万元。
1.1.4效益分析根据以上费用及效益计算结果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社会折现率按12.00%计算,现金流量表及各项指标计算结果如下: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21%>12.00%;经济净现值:ENPV=415.80>0(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63>1.2本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12.00%,经济净现值大于零,经济效益费用比大于1.20。因此,该项工程经济上是可行的、合理的。
2社会效益分析
本工程的建成不仅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将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该工程的建设,将加快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大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同时,该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减少输水损失,大大改善项目区的灌水条件,杜绝跑水、漏水现象,节约水量,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环境。
3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通过管道输水到林区进行灌溉,减少了渗漏,节约了用水量,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对改善项目区局部小气候、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调整生态林种植结构,可使当地土壤得到改良,提高了生态林的生长成活率,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促进了当地水土环境及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4结论及建议
生态经济论文范文5
1.1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对环境的污染进行降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现代化科技技术成功和传统的农业精华进行有效的结合。它可以充分的重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共生,将间作套中就似乎恶化立体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有效的利用,并且将空间进行多次多层的利用,降低系资源的有效投入;同时,还必须要将农业、林业、畜牧业等进行有效的结合,充分的使用原料,并且有效的变废为宝,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转化率和农业废弃的再生循环,有效的对资源的有效性和农业生产发展之间的需求的增加之间的矛盾有效的环节;对于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还必须要重视对新技术的改进,通过使用生物肥料和化学、物理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技术的使用,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减少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促进农业的发展。
1.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是对生态农业进行发展国家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对自然资源条件的依赖性,一个地区的农业资源的量直接决定了当地的农业的发展速度,即使在科技技术较高的过程中也很难以改变这一事实。近年来,随着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的资源不断的对农业用地的减少,使得我国人均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而且人均的土地面积却相对于较少,和世界的水平相比起来较少了很多。生态经济两者的不协调。矛盾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农业的自然资源相对于较少。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对于农业生产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扩大,对于农产品的要求也是需要绿色安全无公害的产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必须要不断的推动绿色发展和无公害产品的发展,并且不断的走出一条公害相对于较少、效益较好,并且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3建设和发展和谐的社会就是发展生态农业当前情况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仅仅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使得我国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别的存在和扩大,一方面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度,同时对农村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制约的影响,如果一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一旦出现矛盾那么就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注重的是科学发展观,并且坚持以人为本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减少因为废弃物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的现象,建设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促进农业的高效利用,实现农业产品的清洁化和无公害化,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2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倡导绿色有机农业经济绿色的有机农业是建立在循环生态环境系统且保持自身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的,据有机农业的生产标准显示,要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的种植基地,且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肥料、生长调节剂、农药以及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采用任何基因工程的方法产生的生物,通过实施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经过第三方严格的认证的农业生产体系。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绿色有机农业是其高水平的发展阶段。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能够降低目前你农业中的生产压力,还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低因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绿色有机农业是一项劳动性密集的产业,为农村的的劳动力长夜就业带来了新的希望;绿色有机农业生产的农副产品,更能满足现在的国际化市场需求,能够提高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2用科技引领生态农业建设要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赖科学技术,而且生态农业是由一定的系统研究工程的研究方法以及生态原理等方面的元素最终形成了一种比较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因此,必须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的对以前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使得技术之间有了一定的优化、组合,并且从而使得农业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就像对农业技术进行大力的推广使用,就像更好的开发清洁能源、农业废水分散治理及循环利用、绿色食品开发、废弃地生态恢复、生态复合肥料等,生态农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促进我们现代科技的推动。而且同时,加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加强对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生态农业人员的提高和发展,并且同时加强其文化素质。对于那些高水平的、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能够更好的对其培养,形成优秀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3加强政府对于循环经济的引导性作用在循环经济过程中,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在发展过程中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农业循环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对于以点带面形式的利用,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经济循环模式的作用。以使得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出发点,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更好的促进。应该根据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在发展过程中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性有更好的意识。农业生产环境能够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来促进农业健康的发展,由此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质量满足实际中的需要。
3结语
生态经济论文范文6
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亦是生态价值观对于人类的物质、制度、精神层面不断渗透、改善的动态关系。换言之,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应当达到的文明程度: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形成了生态行为文明与生态产业文明;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应以环境介质的保护为基础来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即形成了生态制度文明与生态管理文明;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同时,应当秉承环境伦理观念,即形成了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不协调现象,是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据中科院测算,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率为7.5%,而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的矛盾仍然扩大,环境损害更是给社会各主体的环境权益及环境权造成了严重损害。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之中,是确保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唯一路径。经过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Causali-tyTest),可以得出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且二者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达到了10%的显著性水平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证明了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及对外贸易是“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换言之,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消耗及污染破坏会制约生态文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工业化发展所增加的技术研发投入有利于控制环境损害,故应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大环境修复力度、增强环境管理制度,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因果关系,决定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只有将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融合,即向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转型,才能够正确认识和解决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存在问题,确保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对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思考
所谓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即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融入到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中,融入到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文化价值观中。发展生态文明,就是建设与自然界良性互动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将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发展生态文明应当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及循环性等基本特征,换言之,需以宏观的视角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进行审视,立足于自然与人类发展全局的综合性视角促进各学科交流,发展清洁生产与低碳绿色经济,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降低环境损害,以促进经济增长及社会进步,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要求:第一,以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系统为立足点,即发展经济社会必须考虑生态系统的容量限度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发展方式应当顺应自然界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善待自然,爱护自然,将生态保护观念融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如产业发展、考核标准、生活消费、制度设计等等);第二,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乃至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宗旨,即坚持从整体主义的视角来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坚持可持续发展;第三,以发展生态文化为重心,促进生态保护理念的传播,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使得生态伦理观在人类社会中树立。具体而言,生态文明发展模式集中表现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产业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三个方面。
(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制度的构建是国家在宏观层面推动生态发展的表现。生态文明制度具体包括社会发展评价制度和生态保护法律制度两方面。所谓社会发展评价制度,即符合生态文明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及奖惩机制。政府的行政规划应当具有整体性、长远性、综合性,尤其对于涉及生态安全、长远发展的问题或事项,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容纳限度及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把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环境损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政府在编制开发利用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并对建设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同时,应将生态保护纳入行政考核标准,把环境状况作为行政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并把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确保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的实施。生态保护法律制度建设,主要表现为具体的环境基本制度完善,如生态修复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确保对环境损害进行救济,对于受损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进行针对性的修建和恢复。明确生态修复的责任主体和参与主体,明确各主体的权限责任分配及协调合作机制,明确生态修复的对象并科学的进行分区和规划,对于生态修复的财政拨款及其他来源资金建立专项基金,明确构建生态修复管理机制、生态修复监督机制及生态修复激励制度,完善生态修复规划制度与评价制度。同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健全生态补偿的协商机制,加强生态保护及恢复治理的力度。
(二)促进生态产业发展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是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循环经济,即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实现能力利用效率的经济。把环境保护与产业布局相结合,通过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限制排污总量等方式,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到产业发展中。鼓励企业向高科技、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转型,确保高耗能、高污染的设备及产业链被及时淘汰。提高新兴产业项目在产业结构的比重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例,发展节能产业及生态能源循环产业,刺激以能源资源产业为中心的多元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应强化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维持企业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动态平衡。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鼓励企业进行低碳绿色生产,开发高新技术推动能源行业发展,鼓励企业开发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再生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清洁生产,不断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加大对于自然资源的循环式开发利用,开发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技术,鼓励第一公共部门(政府)、第二私益部门(企业)及公众的良性互动,以充分发挥各主体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引导规划作用,提高企业的资源环境意识和公民的绿色消费意识,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强生态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