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诺贝尔物理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诺贝尔物理奖

诺贝尔物理奖范文1

父亲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在我出生前,我父亲对母亲说:“要是个男孩,那他就要成为科学家。”当我还坐在婴儿椅上的时候,父亲有一天带回家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种装修浴室用的各种颜色的玩艺儿。我父亲把它们叠垒起来,弄成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然后我推动一边,它们就全倒了。

过了一会儿,我又帮着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这次父亲让我变出些复杂点儿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我母亲忍不住说:“唉,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他爱在哪儿加个蓝,就让他加好了。”

可我父亲回答道:“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是多么有趣呢!这是数学的第一步。”我父亲就是这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我认识世界和它的奇妙。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读里边的章节。有一次读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随后父亲对我说:“呀,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够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就是这样,他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我想象居然有这么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而灭绝了,觉得兴奋极了,新奇极了,一点也不害怕会有恐龙从窗外扎进头来。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学到的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父亲使我很早就懂得“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那时我父亲常在周末带我去卡次基山,那是纽约市的人们伏天避暑消夏的去处,在漫步丛林的时候他给我讲好多关于树林里动植物的新鲜事儿。其他孩子的父亲也纷纷学着做,带着他们的小孩去山里玩了。

周末过去了,父亲们都回城里去做事。孩子们又聚在一起时,一个小朋友问我:“你瞧见那只鸟儿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

我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

他说:“那是只黑颈鸫呀!你爸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

其实,情况正相反。我爸是这样教我的——“看见那鸟儿了么?”他说,“那是只斯氏鸣禽。”(我那时就猜想其实他并不知道这鸟的学名。)他接着说:“在意大利,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现在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可是终了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他又接着说:“瞧,那鸟儿是在啄它的羽毛,看见了吗?它一边走一边在啄自己的羽毛。”

“是的。”我说。

他问:“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说:“大概是它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所以要啄着把羽毛再梳理整齐吧。”

“呀,”他说,“如果是那样,那么在刚飞完时,它们应该很勤快地啄,而过了一会儿后,应该缓下来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

他说:“那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的次数多得多。”

不难发现,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我说:“得啦,我想不出来,你说道理在哪儿?”

“因为有虱子在作怪。”他说,“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虱子的腿上分泌蜡,蜡又有螨来吃,螨吃了不消化,就拉出来粘粘的像糖一样的东西,细菌于是又在这上头生长。”

最后他说:“你看,只要哪儿有食物,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现在,我知道鸟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他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对,但是在原则上是正确的。

又有一次,我长大了一点,他摘了一片树叶。我们注意到树叶上有一个C形的坏死的地方,从中线开始,向边缘蔓延。“瞧这枯黄的C形,”他说,“在中线开始比较细,在边缘时比较粗。这是一只蝇,一只黄眼睛、绿翅膀的蝇在这儿下了卵,卵变成了像毛毛虫似的蛆,蛆以吃树叶为生。于是,它每吃一点就在后边留下了坏死的组织。它边吃边长大,吃的也就越多,这条坏死的线也就越宽。直到蛆变成了蛹,又变成了黄眼睛、绿翅膀的蝇,从树叶上飞走了,它又会到另一片树叶上去产卵。”

同上一例一样,我现在知道他说的细节未必对——没准儿那不是蝇而是甲壳虫,但是他指出的那个概念却是生命现象中极有趣的一面。生殖繁衍是最终的目的。不管过程多么复杂,主题却是重复一遍又一遍。

我没有接触过其他人的父亲,所以在当时我并不知道我父亲有多么了不起。他究竟是怎么学会了科学最根本的法则:对科学的热爱,科学深层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值得去探究。我从未问过他,因为我当时以为所有的父亲都理所应当地知道这些。

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

我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一天,我在玩马车玩具。在马车的车斗里有一个小球。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小球的运动方式。我找到父亲,说:“嘿,爸,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走;当马车在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运动的物质总是趋于保持运动,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除非你去推它。这种趋势就是惯性。但是,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你瞧,这是很深入的理解,他并不只是给我一个名词。

他接着说:“如果从边上看,小车的后板擦着小球,摩擦开始的时候,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而不是向后走。”

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从边上观察。果然,父亲没错——车往前拉的时候,球相对于地面确实是向前挪了一点。

我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进行兴趣盎然的讨论,没有任何压力。他在一生中一直激励我,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

诺贝尔物理奖范文2

从2001年开始,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谢荣庆老师先后发现了三条物理定律,被专业刊物刊载后,参与定律研究的两位外地热心物理爱好者正着手准备申报诺贝尔奖的有关资料。12月12日,记者从郑州示范高等专科学校了解到,鉴于谢老师一系列卓越的科研论文成果,他已经被破例晋升为副教授。今年57岁的谢老师虽然是教化学课的,但他酷爱钻研物理和数学。12岁时他在上自然课时偶然发现漂浮的物质也有重量,但没有相关定律来证明这个现象。在苦苦思索了近半个世纪后,在2001年谢荣庆终于茅塞顿开,运用数学中超越函数定积分证明了"一定体积的气体重量在数值上等于下部与上部气压之差",这条"气体称量定律"刊登在全国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物理教师》和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专业刊物上。随后,谢荣庆再接再厉又发现了第二条物理定律"气体温差定律",他发现气体温度会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并能用公式准确计算出数值差,这条定律已通过南京大学、西安交大的权威专家评定,并在科学刊物上公开发表。谢老师发现的第三条物理规律"渗透定律",能够准确说明液体渗透过程的速率等机理,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主办的《植物杂志》上公开发表。

南京大学物理系的马光群教授认为谢荣庆发现的"气体温差定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学建模推出重力场中气体温差定律,思路清楚,结果正确。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的薛金桂副教授对谢老师发现的"气体称量定律"的评价是:定性定量分析正确,结论新颖,推理严缜,是一项新发现。

    

诺贝尔物理奖范文3

揭晓的结果没有令人失望,三位科学家以一项极有意思同时又和人们息息相关的研究获得了这项桂冠。获奖者分别是耶鲁大学的詹姆斯・罗思曼、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兰迪・谢克曼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德裔科学家托马斯・苏德霍夫。他们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了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

发现运输细胞的“班车”

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听起来还是比较难懂的,但你可以将这些囊泡想象成一辆辆“班车”,它们运送的不是货物,而是细胞中产生的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酶等。

这些分子就像恪尽职守的员工,对人体有着不同作用。但它们体型太大,以致于不能直接穿过细胞中的膜结构这扇自家大门,按时到达各“工作岗位”,因此,只能坐上囊泡这个班车,由深谙道路的司机准确送达指定岗位,使得人体这个“大公司”一直保持健康。

囊泡班车的运输是24小时持续不断的。而一旦这些“班车”走错地方,人体公司肯定就会出乱子,比如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免疫疾病等病症。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了解囊泡是细胞运输系统的关键部分,但它是如何记住路线、正确到达目的地的,却一直很神秘。

从“停车怠工”现象中揭秘遗传控制

发现囊泡班车发车信号的兰迪・谢克曼在20世纪70年代,就利用酵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种转运系统。通过基因筛选,他发现了这套系统中一种有缺陷的酵母细胞。这种酵母的细胞货物转运情况非常糟糕,很多囊泡班车没有按时发车,而是统统堆积在细胞的某些角落。利用这个“缺陷”,他发现是遗传原因导致了这种“怠工”,于是开始研究与此相关的突变基因,鉴定出了能控制细胞转运系统不同方面的三类基因,从而发现了一系列囊泡运输所需的基因。

发现囊泡班车“使命必达”的秘密

和谢克曼一样,詹姆斯・罗斯曼也对细胞转运系统深深着迷。他的发现,揭示了囊泡班车是如何做到“使命必达”的。也就是罗斯曼发现了一个蛋白复合物能使囊泡与它们的目标膜进行对接和融合。

正确的运送和精准的投递正是细胞转运这套“物流”工作中的精髓。要实现这一点,膜融合的过程就不能出现半点差池。这涉及两个重要方面,首先,囊泡必须准确识别目标膜,其次,囊泡必须与目标膜发生融合,从而释放内容物。

罗斯曼发现,为了实现这两点,在融合过程中,囊泡和目标膜上的蛋白以类似拉链的方式结合。也就是说,囊泡班车携带一种蛋白,而目标膜上也携带一种与之唯一对应的蛋白,只有两者精准地像拉链一样咬合在一起时,囊泡班车才会载着员工开进公司大门,并在里面卸载员工。

囊泡班车时间精准

托马斯・苏德霍夫则对大脑中神经细胞间如何建立沟通很感兴趣。囊泡通过与神经细胞外膜融合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细胞外。顾名思义,神经递质这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负责大脑中各个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它就像一个传令兵,沟通着众多神经细胞间的信息。而这个传令兵得以开始工作,是借由囊泡班车的运送而实现的。

然而,一些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也并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只有在细胞间需要传递信息时,囊泡班车才会装载神经递质这个传令兵前去开工。问题在于囊泡是如何对这个过程精确控制的?

苏德霍夫的工作解释了这个问题。他发现钙离子参与了这一过程。当受到刺激时,也就是工厂发出开工信号后,神经细胞内部的钙离子浓度会增加。他发现的一种叫做“突触结合蛋白”的蛋白,对钙离子的浓度非常敏感,当这种蛋白感受到高浓度的钙时,它就会对囊泡班车发出开动指令。随后,囊泡班车就会将神经递质运载过来并随即释放。

他的这些发现支持并丰富了前两位科学家的研究,使得囊泡转运的分子机制越发明朗起来。

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次的研究把细胞是怎么通过囊泡转运的机制搞清楚了。这项研究的意义就是在于,未来我们可以针对这些机制来设计一些药物,让药物也能通过这个机制来转移从而治疗疾病。”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医学事业部主任甄二真教授说,但是从诺奖得奖到真正的产业化还需要非常长的路要走。

诺贝尔物理奖范文4

关键词 师徒关系 正式师徒关系 非正式师徒关系 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图分类号:G641. 2 文献标识码:A

许多学生的成长经历中,总有一位或几位起重要作用的恩师,他们既教书,又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好奇心,努力教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学习知识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和独立创新。纵观诺贝尔奖100多年的历史,发现众多获奖者有着师徒关系。名师出高徒,精博的导师将自己的学识、思想传承给自己的学生,引导诺贝尔奖得主踏上成功之路。萨缪尔森获奖时说过一句话:“我可以告诉你们怎么样才能得到诺贝尔奖金,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的指点。”那么,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师徒关系呢?本文试图对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的师徒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师徒关系

师徒关系被定义为一个更年长的、经验更丰富的、知识更渊博的师傅与一个经验欠缺的徒弟之间进行的一种热情的人际交换。师傅会给徒弟提供建议、忠告、反馈以及提供与职业生涯发展有关的支持和庇护,包括社会心理支持、职业生涯指导和角色榜样三个维度。学术界对师徒关系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徒弟成果的影响。师徒关系对徒弟的影响包括提升徒弟的职业生涯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强化徒弟留在组织的动机,使徒弟产生更高的进步期待,提升徒弟的组织承诺和组织公平感知,同时也能够影响徒弟的薪酬水平和晋升。

Feeney和Bozeman(2008)探讨了师徒关系与网络结点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政府部门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得出师徒关系中存在着社会资本的焦点(网络结点),并且网络结点与徒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进步有关。社会资本是指所拥有的网络中的资源,有时候师傅的网络资源会给徒弟的职业发展起到搭建桥梁的作用,而徒弟的网络资源也能为师傅建立更广阔的支持网络。有学者运用社会网络理论探讨师徒关系,他们将师徒关系作为一种多样化关系现象,是一个发展性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不仅存在着正式的师徒关系,也存在着非正式的师徒关系。正式师徒关系将提供更多组织内部的网络连带关系,而非正式师徒关系将提供更多组织外部的网络连带关系。

正式师徒关系是由组织计划和实施的,亦即由组织介入进行配对,或是利用随机的方式产生。有些学者认为正式指派的师徒关系,是可用来作为组织中员工社会化、训练和个人职业发展的良好工具。因此许多组织认同师徒关系的价值,并试图予以正式化,并纳入资深管理者及专业人员的生涯发展规划的一部分。非正式师徒关系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关系,不需要外部的组织力量介入,关系的开始通常是经由工作或是非工作上的互动所形成,徒弟经由师傅给与的重视而觉得自己更有价值。因此非正式的师徒关系中,不涉及正式的管理架构,不受组织管理的约束,而且师徒之间并无特定的目标、规范和标准。

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师徒关系

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的师徒关系主要发生在教育领域而不是工作组织中,工作领域中的“师傅”与教育领域的“导师”的概念相类似。导师是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中指导学生学习、自修及写作论文的专门人员,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帮助学生选修科目、课程,指定学生阅读的书目并要求学生写出心得报告等,并与学生展开定期的讨论与指导。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发展,而且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导师”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的师徒关系更多的是发生在求学阶段,表现的比较明显的是导师的科研能力学术造诣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师徒关系也可以分为正式的师徒关系和非正式的师徒关系。正式的师徒关系是由学校促成并认可的导师和学生的直接培养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显性和强制的,导师有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义务和责任,学生则有接受导师知识和尊师重教的责任,这一师徒关系主要发生在成长环境的教育背景中;非正式的师徒关系是由导师和学生各自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的,是不受制度束缚的隐性关系,双方没有既定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双方的意愿自愿形成的关系,包括导师的导师、导师的朋友、导师的学生等所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学生间接形成的指导关系,以及学生自身的社会网络关系形成的指导关系,非正式的师徒关系主要发生在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中。

(一)诺贝尔奖获得者间的正式师徒关系。

诺贝尔奖自首次颁奖以来,已经产生几百位诺贝尔奖获奖者,这些获奖者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紧密联系。由于获奖者普遍年龄较高,一个获奖者可能有几个获奖导师和获奖学生,他可能是获奖导师的其中一个学生,是获奖学生的其中一个导师,其获奖学生又培养出获奖的学生,他和获奖导师又是获奖学生的共同导师等等很多种情况,他们之间的师徒关系比较复杂,并且出现较长的代际传承现象。为了简单明了的描述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师徒关系,本文将获奖者的正式师徒关系分为简单的链条式关系、辐射式关系、聚焦式关系和树形关系。

1、链条式,是一种长链条式的关系,即师徒相承延续四五代。190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培养的学生瓦尔特・能斯脱1920年获奖,获奖后的能斯脱又培养了美国的罗伯特・密立根,于192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密立根的学生卡尔・安德森于193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然后在安德森的指导下,唐纳德・格拉赛于1960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种诺贝尔奖师徒五代相继的历史延续了半个多世纪,见图1。纯粹单一的链条并不多见,通常是在一个链条中有多个分枝,这种结构的关系还有待继续研究。

2、辐射式,即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导师培养多位学生得主。约瑟夫・汤姆生共培养了七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查尔斯・威耳逊(1927年物理奖)、欧内斯特・卢瑟福(1908化学奖)、欧文・理查森(1928年物理奖)、威廉・亨利・布拉格(1915年物理奖)、威廉・劳伦斯・布拉格(1915年物理奖)、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1917年物理奖)和马克斯・玻恩(1954物理奖)。恩利克・费米共培养了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学生,他们是欧文・张伯伦(1959物理奖)、李政道(1957年物理奖)、詹姆斯・雷恩沃特(1975年物理奖)、埃米利奥・G・塞格雷(1959年物理奖)、杰克・施泰因贝格尔(1988年物理奖)和杨振宁(1957年物理奖)。辐射式在物理学奖和经济学奖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见图2。

图1 链条式关系 图2 辐射式关系

3、聚焦式。一些研究者认为,现代社会环境的复杂和挑战使单一导师模式显得远远不够。人们有必要考虑寻求更多不同领域的多个人帮助自己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而不能仅靠一个人的力量(Baugh & Scandura,1999)。研究者认为,多个导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不同视野、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同时担当不同的指导角色,包括角色榜样、职业生涯和情感支持。聚焦式主要是指一个获奖者接受过众多获奖者导师指导,如1989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德默尔特师从四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导师,分别是1932物理奖沃纳・海森堡1914诺物理奖马克斯・冯・劳厄、1989年诺物理奖沃尔夫冈・保罗和1918年诺物理奖马克斯・普朗克。聚焦式结构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师承关系中很常见,如图3所示。

4、树形。树形结构是一类重要的非线性结构,树形结构节点之间有分支,并具有层次关系非常类似自然界中的树。诺贝尔奖或者中有一个典型的树形结构,由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翰・斯特拉特作为第一个节点,最长持续了五代,形成了一个树状的网络结构。树形结构是最常见的结构,单一的链式、辐射式和聚焦式结构虽常见但通常包含在树形结构中,如图4。

(二)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的非正式师徒关系。

非正式的师徒关系是自发形成的,不受制度束缚的隐性关系,双方没有既定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双方的意愿自愿形成的关系,非正式的师徒关系主要发生在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中,本文将非正式的师徒关系分为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同学关系和同事关系。

1、父子关系。家庭是人生开始的最初一堂课,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影响不可小觑,家长的文化知识素养和价值取向将对子女产生深刻的影响。父母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突出的专业知识造诣对子女有耳濡目染的影响,诺贝尔奖获奖者中父母和子女均获奖的共有七对:居里夫妇和女儿伊雷娜居里均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劳伦斯・布拉格与父亲威廉・布拉格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尼・玻尔和奥格・玻尔,分别于1922年和197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曼内格巴恩和儿子凯・西格巴恩,分别于1927和1981年获奖;J・J・汤姆生和儿子佩吉特・汤姆生分别于1906年和1937年获得物理学奖;奥伊勒父子,分获1929年化学奖、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夫妻关系。在诺贝尔获奖者中,夫妻双方均获奖的共有四对。双方因共同的兴趣和志向结合在一起,双方在生活上相互扶持,在工作和研究中相互启发相互协作,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夫妻获奖者包括: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和皮埃尔・居里夫妇在1903年因研究自发放射性衰变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妇的女儿伊雷娜在1935年因为研究人工放射性,与她的丈夫弗雷德里克一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卡尔・科里和格蒂・科里夫妇均为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纲达・缪达尔和阿尔瓦・缪达尔夫妇,分别获得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和1982年诺贝尔和平奖。

3、同学关系。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奖者在少年时已经表现出惊人的天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大多毕业于名校。名校的背景使得那些具有突出表现的人能够聚集在一起学习和研究,良好的同学关系基础使(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29页)他们更能合作无间。正式师徒关系中的辐射式也是同学关系产生的基础,他们更倾向于拜大师为师,接受先进前沿的教育。诺贝尔获奖者中存在很多同学关系,弗里德曼(1976经济学奖)与斯蒂格勒(1982经济学奖)是同学;米勒(1990经济学奖)和索洛(1987经济学奖)也是大学同学。

4、同事关系。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人身上总有一些特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一时期在同一个科研机构或同一个实验室工作,后来共同或各自诺贝尔奖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经济学奖获得者中托宾(1981)与西蒙(1978)和克莱因(1980)是同事;斯蒂格勒与阿罗(1972经济学奖)和索洛(1987经济学奖)在同一个研究机构工作。

三、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诺贝尔奖得主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师徒关系,既包括正式的师徒关系,也包括非正式师徒关系。正式的师徒关系可分为简单的链条式关系、辐射式关系、聚焦式关系和树形关系;非正式的师徒关系包括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同学关系和同事关系。

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师徒关系探讨,对职业成功有重要的启示。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的师徒关系为“名师出高徒”这一论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也表明社会关系网络对职业成功的作用显著。Suzanne 和 Sherry(2004)提出在学术生涯中发展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性。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术领域,在所有的工作领域中其作用都尤为显著。由社会关系形成的网络资源对个体职业发展起到搭建桥梁的作用,个体能够利用社会关系网络成员的职位和地位帮助自己进步与晋升,将社会关系网络成员的社会资本转化为个人的社会资本,提升个人在社会和组织的职业竞争力和职业满意度。

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的正式师徒关系并不仅仅止于上述四种结构,还存在一种更复杂的网状结构。上述四种结构仅仅是网状结构图中的组成部分。未来的研究可以运用专业的软件将诺贝尔奖获得者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用网络图的形式更为直观的表现出来。

基金项目:2012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课题:师徒关系分类及其效应机制探究(项目编号:2012S0814)。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Hunt, D. M., & Michael, C. Mentorship: a caree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tool[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3, 8(3): 475 485.

[2]Kram, K. E. Improving the mentoring process [J].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1985, 39(4): 40 43.

[3]Scandura T A. Mentoring and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97, 51(1): 5869.

[4]Feeney, M. K., & Bozeman, B. Mentoring and network ties [J]. Human Relations, 2008, 61(12): 1651 1676.

诺贝尔物理奖范文5

诺贝尔奖之最

会聚最多获奖者的照片

1927年10月召开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参加会议的29人中有17人获得或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与会者中著名学者有:保罗・埃伦费斯特、薛定谔、泡利、海森堡、德拜、布里渊、康普顿、福勒、W.L.布拉格、爱因斯坦、狄拉克、M.玻恩、尼尔斯・玻尔、德布罗意、居里夫人、洛伦兹、努森等。(见右图)

最年轻:25岁获奖

到目前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获奖者是英国人劳伦斯・布拉格。1915年,他以对X射线晶体结构的研究而获得物理学奖,获奖时只有25岁,而且他当年是和自己的父亲一起分享了这一奖项。

最郁闷:等了55年

1911年,劳斯就公布了肿瘤是由病毒引起的伟大发现,但是,一直没有引起诺贝尔奖委员会关注,结果劳斯等了55年直到85岁才获奖。

最年长:88岁圆梦

迄今为止,年龄最大的诺贝尔获奖者是美国人雷蒙德・戴维斯,他由于在“探测宇宙中微子”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2002年物理学奖,当年他88岁。戴维斯已于2006年去世。

阴差阳错:选错奖励项

在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各种疏漏,包括选错奖励项目、选错获奖对象等,还有一些科学家虽然拥有公认的重大发现,却因种种原因无缘诺贝尔奖。

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很多著名科学家提名他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但诺贝尔奖评审团认为相对论应接受时间的考验,致使爱因斯坦连年落选。 直到19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公告中说,因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所以决定把本年度的物理学奖授予他。许多科学家认为,光电效应的科学意义无法和相对论相提并论,诺奖委员会选错了奖励项目。

奖牌轶事

诺贝尔物理奖范文6

1、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有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2、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理 学 或 医 学(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学(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3、诺贝尔奖以“诺贝尔奖基金会”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六个领域对人类作出最重大贡献的人。截至2018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904位个人和24个团体,这其中4位个人以及1个团体(联合国难民署)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1个团体(红十字会)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奖,故总计908次授予个人、27次授予团体。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