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与网络时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与网络时代范文1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大学生自我教育 影响 引导原则 实现途径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影响
在现代传媒中,发展最快的当属计算机网络,以因特网为主要标志的全球信息化在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影响包括正反两个方面。
(一)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1.有利于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主动性。
教育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自我教育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人的惰性往往使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不够。作为肩负家庭和社会希望的较高素质的群体,大学生理应具有主动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网络参与的自主性、交互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通过电子邮件系统、QQ、MSN、聊天室、BBS等互联网所具备的强大的通信功能,大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的机会大大增加了,来自五湖四海,原本不可能有交流机会的人在网上相遇、交谈、讨论,同时阅读新闻后留言、发表评论、撰写博文等。这些都能促使大学生学会理性思考,还会因为在交流时感到知识不足而加倍努力地学习,接受正确有益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这种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2.有利于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形成广泛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开展自我教育,需要培养大学生广泛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无限的网络资源、海量的信息,促使大家更加广泛地学习、思考。借助互联网,大学生可以多听、多看、多思考、多比较,辨别自我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反复比较、全面了解,还能对人和事形成正确的看法,使思想加快成熟。对人和事有了正确的看法,才会充分体会到民族发展、国家进步的艰巨性、长期性,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3.有利于大学生在自我教育时获取极大的便利。
大学生自我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开放、共享的网络世界为此提供了大量廉价的高速、实时、交互、易检索的工具。网络课程的开设和多媒体的应用补充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中外文数据库为大学生自觉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储备了丰富的资源;网络影视、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选择面;各类论坛、博客、电子邮箱和聊天工具的兴起,为大学生发表自己的认知与见解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通过互联网,青年学生可以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充实自己,省去查阅图书带来的繁琐与局限,节约出更多的时间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
4.有利于大学生在平等的交往中提高认知能力。
网络的交互性,增加了大学生与外界交流接触的机会,在反映自己思想、展示自己才能的过程中,被欣赏还是被批评,很快能够得到反馈。在欣赏与批评中强化对自我的认知、对自己与他人差距的认知逐渐清晰,从而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适应、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达到社会生活需要的层次。
(二)网络对大学生有效开展自我教育的负面作用。
1.网络传播的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自我教育带来冲击和影响。
网络的参与者来自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社会阶层,受不同国家主流思想、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生活体验的影响,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网络的开放性为各种观念的传播提供了同等的条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对我国青少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网络传播的非主流信息对大学生自我教育产生误导作用。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的行为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社会舆论的监督和自律意识的控制。目前有关互联网信息和传播规范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信息监管力量还不足。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心理素质还不成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阶段,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思想体系。长时间处在虚拟世界里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辨别能力模糊,自我约束能力下降,道德责任感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等等现象便不可避免。
3.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和不良使用习惯带来虚拟与现实的矛盾。
网络的传播对象往往带有偶然性,同时也具有匿名性、跨区域性,网络参与者可以用虚假的身份发表虚假言论。这种网络人际交往的虚幻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抱着游戏般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责任意识逐渐下降。这种网上的信任危机迁移到现实人际交往中,导致现实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人际交往还可能诱发各种人格障碍,比较突出的有攻击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还会使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患上“上网综合征”,轻者影响学业、影响身体健康,重者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网络环境下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原则
(一)自我教育与引导培养相结合。
教育的过程是被教育者接受主流思想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因此,必须得到被教育者的高度认同,使其主动参与。离开了被教育者的主动配合,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善于接受新事物,勇于追随时代潮流,积极参与竞争,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些都是开展自我教育的良好基础。在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高校还必须及时占领网络阵地,坚持用社会主义的价值理论加强引,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推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发展。
(二)自我教育与群体教育相融合。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积极鼓励大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支配好自己的学习时间、空间、内容及进程,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特点相结合,挖掘自身潜力,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自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另外,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富有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具有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建设者,这就要求在加强自主教育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开展群体教育。通过群体教育,在与同龄人的接触交流中,他们能获得认同感与内心的满足,有利于培养交际能力。当前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组织团体性活动,布置由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作业,使两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表现,与平时接受的常规教育存在内在的联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理论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坚定立场,减少盲从。良好的理论思辨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矛盾,提高自我鉴别能力。在理论教育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比较研究,让学生掌握学习和分析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面对网络时代的巨量信息时,不会乱了方寸。应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有助于充分认识事物联系的广泛性,从而克服思想上的简单化倾向和认识事物的片面性。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在处理学习、生活和社会问题时,能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马克思理论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利用现有传媒资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
当代大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因此我们必须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传统的信息传递速度太慢而失去吸收力,我们应发展网络媒体补充教育途径,满足我国青年的精神需求。首先要强化网络安全。在引进来的同时,加强自主研发和不断创新,广泛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建设出内容丰富、版式新颖且适合青少年群体的具有吸引力的网络平台,加大网络上特别是主流媒体网站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在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注重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断落实青年的分类引导。当前的网络信息大部分是由发达国家制作和的,充斥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观点。我国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增强忧患意识,积极主动地掌握宏观导向的主动权,对现行的网站,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网站,一方面从软硬件上给予更多投入,另一方面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加强主流思想内容的创作,大力弘扬和捍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建好办好校园网络,搭起自我教育新平台。
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冲击着现行的高等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必须冷静地对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教育已不再是简单的“灌输”与被动接受,在网络教育中,每个人都具备教师和学生双重身份。目前,各地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内部网,但是总的来说多数高校网站内容枯燥、形式呆板、模式雷同、缺乏吸引力。高校网站不仅是高校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而且是学校向大学生传播校园文化的媒介,更是大学生上网获取知识的主要信息集散地。因此必须健全网络教育机制,增强网络服务功能。在网站中设立师生互动专栏、网络课程、在线解答、信息查询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学习、娱乐相贴近的信息,把高校网站建设成为一座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自由沟通的桥梁。
(三)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好办好校园网络,能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外部条件,但这并不保证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关键还是大学生自身建设,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改变思维,变革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以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为目标地进行自主学习;其次,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参考文献:
[1]曹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衡与“慎独”教育[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7,(1).
[2]林伟雄.网络时代大学生思维方式新特点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宋蕾.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我与网络时代范文2
关键词:网络时代 高校德育 新现象 对策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
在我国, 多数省区实现了国际互联网的联通,电子购物、电子商业、电子教室、电子论坛、电子会议等网络应用皆已出现,网络信息的新技术的引入,使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革,道德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网络信息技术对教育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例如传统道德知识的传授,基本都是用语言描述的,虽然对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一定作用,但很抽象,学生需要领会,在脑中努力拼凑,去重现客观存在,这是相当困难的过程。可是利用多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看到最直观最新的一些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让他们印象更深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清晰的塑造正确和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网络发展引发道德警示
网络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导致社会各种各样新的道德现象、道德问题大量被曝光,由此引发人们的道德评价,道德认知冲突,并且得到许多道德警示。比如“躲猫猫”事件在网络上的曝光,引起人们很多道德思考。传统的一些道德观念在网络发展的新问题中受到挑战。层出不穷的道德现象对大学生也起着警示作用,因为多数大学生是通过阅读网上大量新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网络道德现象使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世界的认识。
三、全新的传输平台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网络文化为各种文化的共存共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全新的传输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既可以开展点对点,即个体对个体的德育互动,也可以开展点对面,即个体与群体间的德育交流。网络文化包容了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知识和文化成果,为高校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也为德育工作者水平的深化和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网络信息更新的迅速性和高校德育工作的滞后性
网络时代的发展使得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网络虚拟空间的存在,让大学生逐渐适应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转换。但是在高校的实际教育中,德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重要环节上自身发展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的发展步伐,例如每天层出不穷的道德问题充斥网络,但是学习的例子还依旧是课本上的一些经典例子,很难跟上现实的步伐,所以逐渐呈现高校德育和网络信息的部分脱节。
五、网络中的道德约束力减弱
由于计算机网络这一特殊的信息媒体的广泛性、个体隐匿性和影响严重性等特点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人在无边无际的网络中无法感知自己能对任何事情负责,出现网络失范与道德约束力减弱。杜拉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在例如韩国著名影星崔真实的自杀,源于网民在网络的恶意诽谤,导致了一系列的艺人自杀反应,以至于韩国要出台控制网络舆论而实名上网的“崔真实法”。在现实社会中, 慑于道德他律手段, 如他人监督、舆论约束、法律制裁以及有关的利益机制, 人们的道德言行一般都较为严谨, 道德规范得到相对较好的维护。但在“网络社会”中, 现实社会中道德他律的种种手段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作用。由于因特网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和需要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形成的, 在这里, 没有政府机构, 没有中心,没有最终的管理者, 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国家可以操纵它、控制它, 但同时任何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 任何人都拥有发言权。这样, 网络就成了一个真正“自由”的地方,于是可以让部分大学生暂时抛弃道德的束缚,说出一些极端的话和发展一些极端思想。
六、 大学生盲目受网络流行的影响
网络出现后,由于网络上思想文化的多向贯通和信息的浩如烟海, 使大学生感到目不暇接, 往往在接受上囫囵吞枣,导致是非判断界限不清。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未了解某些东西的好坏的情况下就盲目追随,导致一些消极因素泛滥,甚至把这些东西成为追随的对象。比如时下网络流行的“非主流”现象,很多人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就盲目跟随,穿一些奇装异服,说一些听不懂的“火星话”,渲染一些消极思想,刻意回避主流文化。再比如网络流行的字“”,很多人甚至还不清楚这个“”字是什么意思,网络上已经是铺天盖地的“”字,到处都可以听到“今天死”之类的语言。甚至一些所谓的网络歌曲在现实生活的广泛传播,可见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其影响力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与网络时代范文3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 互联网金融 金融监管
P2P网络借贷作为一种新兴的借贷平台,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十多年,但是在运营的过程中洗钱行为、违规行为等频出,造成了整个市场的紊乱,虽然吸引了银监会、政府、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视,但是在整体上还需要去探索,本文就是要去探索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以及抵抗风险的对策。
一、我国P2P网络借贷的运营模式和基本流程
(一)运营模式
P2P网贷,person to person,或者是peer to peer,这是互联网与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产物。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互联网上的大数据可以追踪人的信息,金融业处在发展周期的衰落期,需要创新,这便出现了互联网金融。2005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家p2p网贷企业。2006年,P2P模式传到中国,2007年,中国第一家P2P网贷企业拍拍贷在中国成立。P2P网络借贷的运营模式是相对比传统的贷款模式来讲的,主要指的就是借款人与出借人都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是纯线上的。按照平台在借款中的角色,将P2P网络借贷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收益性与零收益型两种,收益型网络借贷又分为单纯中介以及复合中介。P2P网络贷款指的是平台在借款的过程中仅仅收取信息审核费。具体的运行模式就是,贷款申请人在平台上注册账号,填写相关的信息,然后提交,接下来系统的风险控制平台就会根据申请人填写的信息以及平台的贷款标准给申请人的信用做一个评分,确定是否符合申请人申请贷款的标准,如果符合借贷标准,就会将申请人的信息,由出借人竞标,这样就可以实现双方的配对,P2P网贷借款完成。
复合型网络贷款指的是P2P平台在其中不仅仅充当中介的审核和介绍角色,还有其他的金融业务。零收益型P2P借贷模式指的就是网络平台向社会上一些弱势群体提供的贷款,利率很低。
(二)基本流程
P2P网络贷款的借贷门槛比较低,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可以掌握到借款人的各种信息,而以后就是一个信用生活的时代。P2P网络贷款的基本流程就是申请人注册,申请,填写信息,P2P平台负责审核,确定是否借贷以后为其匹配出借人,然后放款成功,申请人按照电子合同协议向出借人还本付息。
二、我国P2P网络借贷面临的主要风险
虽然P2P网络借款依托的是大数据,但是如今P2P网络借贷平台携着客户的钱潜逃,诈骗的现状偶尔也有发生。任何一种商业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或缺的出现各种问题,这是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P2P网络借款平台由于借助的是互联网线上平台,互联网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黑洞,金融业也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业,正因如此互联网金融业存在很多的风险。
(一)从我国政府的角度
1.政策法律风险。P2P网络贷款平台不是国营的借款平台,而只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的民间借贷平台。目前,金融法律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目前,存在的香瓜法律主要有《民法通则》、《合同法》等,缺乏地方性法规以及实践性指导,对于专门涉及到P2P网络贷款的法律法规几乎没有,因此很多不法分子就会去钻这个法律的漏洞。2013年,P2P网络贷款平台出现大量的违规问题,“跑路”和“诈骗”现象频发。网贷天眼上的数据显示,2013年有800多家,2014年有1600多家,但是存在违规操作的网贷平台高达273家,几乎占到五分之一,这样庞大的数据显示整个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市场已经十分混乱。相关政策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给P2P网络贷款平台的经营带来了十分大的风险。
2.监管风险。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等肩负着对P2P网络贷款平台的监管责任,一方面是为了约束P2P网络贷款平台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P2P网络贷款平台朝着稳健繁荣的方向发展。但是,到2016年,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机构已经提出了要高度重视P2P网络贷款平台的监管,但是却缺乏具体的措施,也没有相关的数据支撑。
由于监管的不严格,各种2P网络贷款平台自成一家,各自按照自己认为的方向去发展,市场缺乏对P2P网络贷款平台的统一规制,这些都给P2P网络贷款行I的运营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3.洗钱风险。不法分子的洗钱行为一直是威胁我国金融市场的一大因素,P2P网络贷款平台市场的混乱再一次给洗钱行为埋下了发展的土壤。目前,我国《反洗钱法》还未曾涉及到P2P网络贷款平台,对于P2P网络贷款的注册平台的身份没有严查,也没有识别可疑身份的意识。因此很多不法分子就去触碰法律的红线,将大笔非法获取的金额,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输送给借款者,将大笔的金额换成小数目的金额,然后贷款者的还本付息行为又使得这些钱的身份变成非法身份。
(二)从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角度
1.操作风险。P2P网络贷款平台在我国的发展仅仅有几年的时间,市场还比较混乱。因此,很多P2P网络贷款平台的数据都没有纳入到中央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对于借款人和放款人的信息保护方面,以及资金的审核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漏洞,一旦借出的款项出现坏账行为,则容易出现恶意催收行为,最终伤害借款人和出借人的利益。
2.网络风险。P2P网络贷款平台的网络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网络技术风险,P2P网络贷款平台本来借助的就是网络技术,但是网络技术也存在很多的高危漏洞,比如容易出现信息泄露、容易出现bug,除此以外还容易被黑客侵袭。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去支撑,但是现在的P2P网络贷款平台多是依托于第三方信息技术,而很多平台只有几万或者几十万的资金能够用于借贷,只是为了骗取客户的信息,然后用来诈骗。
P2P网络平台的网络技术风险的第二个方面则是缺乏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也没法从中国人民银行获取到申请者的信用信息,而且平台还缺乏对申请用户的身份和资质的审核信息,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平台铤而走险,在事前不进行控制,而是在坏账的情况下采用严厉的催收,影响到借款人以及家人、朋友正常的借贷服务。
3.信用风险。P2P网络贷款平台的信用风险主要是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因为互联网技术还没有十分的完善,很多借款平台都只有一个还不是十分完善的app或者网站,借款者在app或者网站上提交个人信息,高端一点的则是提供扫描身份C,或者由申请者录一段活体视屏,但是对于这些审核的措施根本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这样的话就给借款行为带来了很多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的另外一个方面则是体现在P2P网贷平台上,很多借贷平台都过分信任当前的互联网下的大数据,一方面为了吸引申请者,保证没有紧急情况不会去联系借款人的联系人,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了图方便,没有去尽到审核借款人的信息的义务,这也助长了借款人虚假信息的风气。
三、我国防范P2P网络借贷风险的策略
(一)从我国政府的角度
1.明确法律地位,完善法律法规。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健康发展最终还是需要落实到相关法律法规上。P2P网络贷款平台与民间借贷行为具有一定的相似支持,而在2008年,中央人民银行就已经开始起草《放贷人条例》,并且已经交由国务院审核。这个条例提出可以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的个人注册行为,这个条例打破了原有的银行垄断借贷市场,用来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2.明确监管主体,加快监管制度建设。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借助于第三方支付平台,比如支付宝、百度钱包、微信支付、qq钱包等,目前我国已经对于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制定了有效的监管制度,但是对于P2P网络监管平台来讲,市场很混乱,需要有效的监管来引导和规制。首先,首要确定监管主体,监管的主体主要是由银监会来负责,证监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辅助发挥监管的作用。其次,需要确定监管的对象,监管对象就是活跃在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各类P2P网络贷款平台。最后,要确定监管制度,监管的法律法规总是滞后于实践和问题的发展,但是P2P网络贷款平台的监管可以具有前瞻性,因为目前的P2P监管思路很明确,监管内容也清晰,主要就是监管措施的有效实施。
3.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反洗钱意识和水平。首先是我国的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P2P网络借贷反洗钱的知识培训和学习,落实好增加监管经验,并且提高对P2P网络借贷平台反洗钱监管技能;其次是应该增强对网络借贷公司从业人员的反洗钱意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各从业人员对借贷资金的来源及流向的核实研究判断水平。最后则是我国政府各个监管部门需要履行职责加大宣传力度,从而达到让社会公众对P2P网络借贷和网络借贷的潜在风险有所认识并运用,尽而做到有效地防范洗钱风险。
(二)从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角度
1.明确金融职责,强化操作流程。P2P网络贷款平台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机构,传统的金融机构是为企业提供贷款,是采用质押和担保的方式确保资金的回笼,整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P2P网络贷款平台在借贷业务的过程中仅仅发挥的信息中介,因此P2P网络贷款平台需要认清自己的定位,明确自身的职责,为了促进P2P网络贷款平台的良性发展,P2P网络贷款平台应该注重跟高利贷平台的区别,不能为了追逐利益,而提高利息和服务金。因此,P2P网络贷款平台应该规范自身的操作路程,加大风险控制,提高自身竞争力,申请纳入中央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积极落实资金的托管政策。
2.完善网络技术,降低网络风险。P2P网络贷款平台的运营的整个过程都是线上交易,依靠的多是网络技术。因此,要想完善P2P网络贷款业务,需要首先完善网络技术,降低网络交易的风险。首先,就需要对注册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采用多重标准,对于账户、密码等多种保障,还可以采用指纹识别技术,要改变传统的“用户名/密码”的身份认证,要加强动态验证码的认证。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资金转账和还本付息的时候采用数据加密的方式,这样可以有效确保贷款者、借款者的信息以及资本的安全。
3.建立信用评估体系,强化客户管理。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发展主要就是拓宽市场,因此首先就要从开发客户以及管理客户开始。信用风险管理是客户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严格意义上讲,现在的P2P网络平台发展还处在中期,因此网络平台要加大对客户的信用管理,要对客户的信息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还需要对客户的信用制定一个合理的管理政策,对信用的标准、额度等进行管理,对于信用评分高的要给予额度奖励,对于信用额度低的要给予引导和维护。
参考文献
[1]温小霓,武小娟.《P2P网络借贷成功率影响因素分析――以拍拍贷为例》.《金融论坛》2014年第3期,第3~8页.
[2]钱金,叶杨飞.《中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及前景》.《金融论坛》2012年第1期,第46~51页.
我与网络时代范文4
关键词:泛在学习;特征分析;网络文化;思想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2-0094-0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尽快适应时代特点,把握教育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向,并利用网络时代的优势提升教育教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
一、网络时代的泛在学习特征
泛在学习(U-Learning),有学者又称其为泛在的学习、普适学习、无缝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等[1]。其定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描述,但内涵大致相同,是基于便捷计算和通信能力的环境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进行自主化学习的方式[2][3]。泛在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学习理念,它涵盖了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学习资源以及学习环境的构建等多层面、理想化的学习观念。通过学者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泛在学习理论是一种具有良好效果的学习理论。面对网络到来的势不可挡,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满足大学生学习研究和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而网络时代的环境特征,又与泛在学习的客观要求不谋而合。下面简要列举泛在学习的方法和特征:泛在性:学习者可基于自身的需求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持续地、无缝地获得各种嵌入和非嵌入的学习支持。易获取性: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兼容性及信息与物理空间的整合,使学习者有较强的体验感和良好的接受度。交互性:学习者利用终端设备随时与专家、教师或者学习伙伴进行同步或异步的协作与共享交流,也可以随时随地直接从泛在环境中获取信息。学习环境的情景性:学习者可以体验真实的学习环境,学习进程是无缝变换的且没有被学习者察觉,学习者甚至意识不到学习环境的存在。以现实问题为核心:学习过程是一种根据学习者需求的自我导向过程。以学生为本,它以学习者的学习任务和认知目标为焦点,目的是解决学习者在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不在于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工具的使用。上述描述不仅仅是泛在学习的特征,更是学习的方法。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中,如何围绕泛在学习的特征设计工作平台和机制,提升工作平台的效果和质量,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基于泛在学习特征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设计与实践
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围绕高校的育人职能,面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理论基础和专业机能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三个方面进行。结合泛在学习的方法,围绕工作目标进行设计与实践是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要求的。这里,我们以某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工作实际进行高校网络文化平台的设计与实践,供高校各学院、学工部门参考借鉴。
1.矩阵管理,借势借力,设计泛在、易获取的网络文化平台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身需求,设计具有较强体验感和良好接受度的,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持续无缝的学习和文化平台。
(1)微平台百花齐放,矩阵管理一呼百应。现阶段学生广泛应用的是微博、微信和QQ这三个微平台,因此针对三微平台,根据各自特点,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性建设,如针对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心理健康指导、年级建立官方微信和微博,针对学生组织、班级、社团等建立QQ交流群,做到持续无缝覆盖。设立学院的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机构,对官方三微平台进行指导和统一运营,在交流群组设立联络人,保证全院微平台体系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整体联动,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2)舆情监控,有效发声。立足官方微平台,整合各级各层交流平台,建立联络员联动的诉求处理渠道,注重问题的接收和处理的机制。同时,开展积极正面的引导活动,如开展了“学院发声”栏目,引导学生应用正确的渠道表达自己的见解,起到预防和调控的积极作用。
(3)加强队伍建设,整合网络力量。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需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网络建设业务能力培训,提升队伍工作能力和实效,如聘请宣传部门进行培训,召开工作讨论会,进行专题研讨等。辅导员队伍是离学生最近的群体,开辟辅导员“微导心语”等专题栏目,进行思想引导、专题交流等工作。同时为了更好地加强工作实效,定期邀请学院领导、学者、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以文字或语音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心得感悟。借助家长的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具有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决定孩子的未来发展。情感教育是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水平的有益尝试。因此开展“一封家书”活动,邀请家长给孩子们写信,表达他们的思念与感悟;中秋节时开展“月满中秋”活动,通过视频的形式,将家长的力量整合到网络文化建设中来。
(4)发挥学生的“三自”作用,提升接受度和体验感。开展“学子SHOW”“达人”和“V团”等栏目,充分利用网络的扩散性,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2.延伸课堂,建设交互性学习渠道
利用网络渠道优势,延伸课堂,加强互动,通过新颖的、易于接受的方式建设交互性学习渠道。
(1)丰富党课形式,唱响主旋律。利用微平台在党团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紧握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借力借势,开设“微思想党课”栏目。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事政治热点,利用新颖的方式,如漫画、视频等,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导正确的思想和时事认知方向。
(2)创新学习渠道,传道授业解惑。针对学生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创新学习渠道,邀请专业教师共同开设“信软微课堂”栏目,以提高服务,促进学习,加强互动。
3.以情景性活动为抓手,两线作战,联动并进
设计情景式的学生活动,在学生活动中融入教育信息,避免传统教育形式带给学生的审美疲劳。通过喜闻乐见、体验式、身边可见的活动提升泛在学习效果,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增加实际感受度。
(1)榜样学习,组织学霸主题活动。加强学风建设,开辟“你好,学霸”专栏,专门为各年级学风榜样提供展示和评比的平台。通过图文的形式介绍展示自己,为自己拉票,官方平台进行学霸风采和学霸故事的专栏介绍,扩大影响面,起到榜样的作用。
(2)抓住契机,开展主题教育。利用大型活动,挖掘教育题材,提升主题教育效果。如利用学校银杏节的契机,开启“网络银杏节”“邂逅银杏,晒出我与银杏的自拍”,让更多的人感受校园之美,提升集体荣誉感,开展“银杏树下”主题征文比赛,引导学生们在收获的季节注重反思,加强大学的规划;银杏节志愿者征集,两线联动,提升志愿者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等。
(3)交换体验,体味别样人生。交换体验,倡导换位思考,如在三微平台上推出“交换120分钟”活动。活动通过线上宣传,线下实施的形式开展,以学生食堂为载体,提供如加工、淘洗、保洁、售卖等多个工作岗位,使学生在2个小时的体验时间中,切身感受后勤人员工作的辛劳,加强后勤工作人员和学生的沟通和理解,构筑和谐校园。
(4)激励行动,养成良好习惯。发挥微平台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如开展“晨曦计划”,提出好听易记的口号“早起来签到,一起做个‘晨型人’”,以积分的形式促进学生早起读书和锻炼,获奖的学生纷纷在网络上晒出奖品和心得,带动了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4.以现实问题为核心,以教育引导为主线,形成微文化
针对不同阶段的问题,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逐渐建立信息获取习惯,形成微文化。
(1)开展网络新生教育。以迎新为契机,在微平台上开展新生教育工作。如:开展“家长请放心,大学我能行”活动,增强新生的独立意识;“谢谢你们,我的家人”,利用分别时刻,进行感恩教育;“逐梦大学”开展大学生涯励志教育。
(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抓住重大传统节庆日,开展主题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中秋节的“月圆中秋”活动,邀请家长录制视频,用丰富生动的形式实现情感育人;教师节的“教师节特刊”,开展诗歌大赛等活动,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倡导正能量。
(3)开展时机教育。利用特定时机,适时开展主题教育和信息服务,提高实效性。如:在高考阶段,开展“学院邀约”活动,加强高考学生对学校学院的了解与认可;迎新阶段,开展“学长知道”“初识导生”“新生便利站”等栏目;实习季,开展“实习小报”“暑期特刊”等栏目;毕业季,开展“职飞航班”“企业风采”等栏目。
(4)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及时进行事件新闻推送,提升荣誉感和归属感。如:迎新时推送的“看到这件T恤,就知道是我们成电信软人”栏目,通过解读迎新T恤加强新生的归属感;开辟“学院喜报”栏目,将学院大事新闻进行推送,提高学生荣誉感,增强学生的“学校烙印”。本文通过对泛在学习特征和方法的研究,针对学生特点和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目标,对学院网络文化平台进行合理设计,尝试探索一种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虽然实践时间只有两年多,但是从学生的调查、家长的反馈可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和家长的关注率达到80%以上,信息的交互速度得到了提高,主题活动的效果也有大幅提升,相较传统教育方式有良好的改善,但是由于学校、专业、区域等环境的不同,平台内容设计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应根据泛在学习的理论特征,针对实际情况予以内容上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小艳,徐真.普适计算技术支持下的泛在学习研究[J].软件导刊,2015,(1):166—168.
[2]石慧慧,刘奎.U-Learning与终身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8):20—22.
我与网络时代范文5
一、网络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教学更高效
图片、歌曲、朗诵、视频等手段的运用,将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将语文的魅力展现得更淋漓尽致。
在学习散文《荷塘月色》时,我展示了几组荷花的图片,使“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唯美的描写可观可感,让想象能够更加具体丰富,学生也沉醉在这缕缕荷香当中。
在学习小说《宝玉挨打》时,考虑到学生对《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虽然有所接触,但深入了解不够,人物关系较为复杂,所以我在简介之后播放了《黛玉进贾府》的视频,让学生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更快更直观地掌握,从而更好地揣测宝玉挨打背后的人物利益冲突,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不朽巨著有了更深的体会。
可见,是网络让原来单一的文字和其它艺术相结合,让文字变得立体,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最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快乐高效地学习。
二、网络环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网络的发展极好地解决了由教材到教学资源的转变,使学生更高效便捷地完成了课内知识的扩展迁移。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建立作者、背景、素材库。让学生更全面了解作者成长经历,作品所处的时代状况,还考虑课堂与课外题材的相互补充。使学生不仅能够找准解读作品的切入点,而且能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内涵,也有利于相关资料的积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如必修五有两篇跟司马迁相关的文章:《鸿门宴》和《报任安书》,为了更快更好地把握课文,我布置学生课前通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片段,了解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上网查找司马迁的生平事迹以及《史记》中其他感兴趣的文章,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司马迁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课文中的故事也成了大家写作文时经常运用的素材之一。
必修一的《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学生通过网络,阅读了《合欢树》《秋天的回忆》等作品,更深入地了解他在人生最狂妄的年纪突然瘫痪,母亲怎样小心翼翼地关心儿子,却又倍受煎熬,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支持着他走出阴霾。通过素材的补充大家记住又一位身残志坚的作家,一个崇高的灵魂。
为了积累写作素材,我还会不定期地挑选《新闻周刊》《开讲了》等节目,既让学生掌握最新时事热点,积累事例,也让学生通过倾听名人演讲,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给予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这些有思考、有疑问、有价值观、有锋芒的思想碰撞,思想新锐,观点先锋。让学生受益匪浅。
三、网络环境有助于个性化的教学
网络让传统语文教学中师生的统一的教学内容多了更多自主的选择。以前,大家都是以课本为蓝本,内容上受到诸多局限,现在我们可从自己的角度与学生分享阅读体验,学生也可按自己的喜好展开个性化的阅读。这样无形中就大大增加了语文的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崇拜的偶像,感兴趣的领域,而个性也让作文,让语文更有魅力,网络环境也让老师和学生的个性尽情地发挥。
我与网络时代范文6
【关键词】 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大学生;网络
A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Undergraduate General Well-being and Personality and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Wan Xiaoxia, Zheng Xue.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4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 of network behavior, general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self consistency. Methods The research measured the general well-being and personality and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of 339 undergraduates and the psychological relationship among undergraduates who surf the Internet for different times by using the GWB, EPQ and SCCS. Results Moderate, health online is helpful to undergraduates to develope their soundpersonality and advance general well-being. Conclusion We should recognize the role of the Internet dialectically and take different education measures in dealing with the three kinds of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General Well-being; Personality;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Undergraduates; Internet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网络成瘾研究有诸多报道[1-4]。这些研究主要限于探讨网络成瘾者的某些心理现象。近年对大学生(一般适应者)上网行为的心理分析近年已有少量报道[5-7],但是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对其人格、自我和谐与总体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选总体幸福感(以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整体性评估[11])、人格及人格发展重要的因素自我和谐(评定个人是否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为研究突破口,探讨不同网络行为的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不同网络行为对人格、自我和谐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特征,对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预防网络成瘾、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现实和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来自2所大学二至四年级6个专业(药学、中药学、预防医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随机整体抽取356名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56分,回收有效问卷339份。
1.2 研究工具 ①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8]。(本研究采用前18项累计加分。满分120分)。②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Ouestionary,EPQ),含精神质(P)、内外倾性(E)、神经质(N)人格的3个维度及一个效度量表(L)[9]。③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SCCS)[10]。包括3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④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参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05年完成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上网情况调查问卷编制,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上网时间(将每周上网时间分为0~5小时、6~20小时、20小时以上3类)、上网目的(将上网目的分成聊天、娱乐、电子邮件、信息服务、刺激游戏、信息技术、其它7个类型)等,同时附有Young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供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0小时者填写[11],以筛选上网成瘾倾向者。
1.3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处理 采用随机整体抽样的方法,统一指导用语,对被试同时进行GWB、EPQ、SCCS、上网情况调查。根据研究分析目的,统计结果采用SPSS 10.0软件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3类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339名有效被试中,男生163人,女生176人。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分为3类,每周上网0~5小时91人,每周上网6~20小时160人,每周上网时间为20小时以上88人(网络成瘾倾向者7人已排除)。问卷调查表中已特别注明:上网时间不包含专业课学习上网时间。调查表明,上网6~20小时男生79人,女生81人,而0~5小时以下女生61人,男生30人;上网时间在20小时以上的男生61人,女生33人;被试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对应上网调查问卷中的非常喜欢项目栏目的选项)依次为:聊天(46.6%)、娱乐(46.3%)、信息服务(34.0%)、电子邮件(32.7%)、信息技术(20.0%)、刺激游戏(6.0%)、其它(4.4%)等。调查中还显示:在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0小时者,在娱乐、聊天和玩游戏两个方面还存在着性别差异,即男生喜欢惊险刺激游戏(20.4%),女生喜欢娱乐(57.6%)、聊天(54.5%)。
2.2 上网时间不同的大学生在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的比较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3类上网时间的学生在自我和谐各维度、人格中内外向、精神质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上网时间0~5小时学生的总体幸福感、神经质与其它两类上网时间的学生有显著性差异。
2.3 3类大学生男生女生在主观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研究上网时间不同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的不同,将3类学生中男生女生分别进行比较,见表2。
表2显示,每周上网时间5小时、6~20小时学生中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男女生无显著性差异;上网20小时以上时总体幸福感、自我和谐各维度、人格内外向、神经质维度男生女生无显著差异,但男女学生精神质有显著性差异。
2.4 上网时间不同的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人格、自我和谐各维度上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4.1 3类学生总体幸福感在人格、自我和谐各维度的相关分析,见表3。
从表3得知,总体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与人格内外向维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自我和谐、自我经验不和谐、灵活性维度(灵活性为反向计分)极显著负相关;与精神质负相关。3种类型学生的人格、自我和谐与总体幸福感关系不尽相同。上网在0~5小时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与自我和谐、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灵活性维度及精神质、神经质维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内外倾呈显著正相关;上网在6~20小时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与自我和谐、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灵活性维度、与人格中精神质维度、神经质维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刻板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外向维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上网时间在20小时以上学生总体幸福感与自我和谐、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神经质维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灵活性负相关、与内外倾维度呈显非常显著正相关。
2.4.2 3类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人格、自我和谐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诸因素之间的确切关系,对于不同上网时间的学生人格各维度、自我和谐各维度是否可以有效地预测总体幸福感,并且考察其预测力的大小,把总体幸福感当作因变量,人格3个维度、自我和谐及3个维度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上网0~5小时的学生,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神经质、自我灵活性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可以看出神经质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28.8%,两个变量联合解释38.8%的变异,用回归方程表示:y1=114.969-1.37×1-0.666×2。上网时间6~20小时学生神经质、自我灵活性、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可以联合解释47.4%的变异,用回归方程表示:y1=129.517-0.545×1-0.573×2-0.810x3。上网时间20小时以上的学生神经质、内外向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可以联合解释37.1%的变异,用回归方程表示:y1=90.432-1.447×1-0.607×2。
学生总体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人格中神经质、内外向维度及自我和谐中灵活性、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维度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y1=117.054-1.062×1-0.515×2-0.325×3+0.351×4。
3 讨 论
3.1 网络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总体分析 上网时间不同的3类学生在自我和谐及各维度、人格内外向、精神质维度无显著差异。说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上网,大学生总体对网络的认识及利用能够较好的把握,对自身有充分了解,能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将来与网络世界有机的整合。但上网时间0~5小时学生的神经质显著高于6~20小时、20小时以上的学生,并且上网时间0~5小时学生总体幸福感显著低于其它两时间。一方面似可说明经常上网的大学生中拥有更多阅历和经验;适当的使用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可以释放压力平台以及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这种形式,对于学生的稳定性的建构有帮助。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正是由于比较成稳的人格特征,能积极地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他们在开拓视野同时,利用多种形式交流,开展多种有益的娱乐文化活动有助于幸福感提升、健全人格的培养。可见适度和健康使用网络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格稳定性发展及幸福感提高。
3.2 上网时间不同的3类学生男女生总体幸福感、自我和谐、人格的差异分析 3类不同上网时间的男女生在总体幸福感、自我和谐各维度、人格神经质、内外向男女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反映男女生自我和谐程度比较一致。但每周上网20小时以上的学生人格精神质维度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从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可知:每周上网20小时以上的玩刺激性游戏主要为男生,女生上网更多是娱乐、聊天、信息服务等。这与有关调查一致[12]。玩刺激游戏本身对大脑是一种刺激,它容易诱发人的不稳定性、喜欢寻衅、具有攻击性。可能由于精神质相对较高的学生对刺激性信息存在加工偏向,甚至这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
3.3 上网时间不同的3类学生总体幸福感、自我和谐、人格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学生总体回归与相关分析表明:其总体幸福感与其人格中内外向维度极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自我和谐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灵活性(灵活性是反向计分)维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学生总体回归结果表明人格中神经质维度对总体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在三种不同上网时间中的神经质对总体幸福感也都具有预测力,说明其影响力不受上网时间的影响。这与相关研究一致,再一次印证了Diener人格是幸福感最稳定有力的预测因素理论[13]。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对总体幸福感有影响,这与相关报道一致[14]。
3类不同上网时间学生的相关及回归分析回归与相关显示:上网0~5小时、6~20小时学生其自我灵活性对总体幸福感有正面的影响。说明上网时间0~20小时的学生,更需要提高灵活应变的能力,吸取网络中的有益的东西,积累一定的经验,处理各种情境变化。上网在6~20小时的学生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维度对总体幸福感具有负面影响。这反映了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等各种影响心理的因素比较敏感,往往个体自我真实经验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差距,自我判定与来自同学、师长、学业的评价的不一致经验容易诱发负面情绪的产生使得幸福感降低。因此教育学生接触网络的学生,按照社会价值观的要求,不断学会应对各种情境和经验的变化,使自我和谐发展更完善,提升幸福感。上网时间20小时以上的学生神经质、内外倾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上网时间长的学生神经质、内外倾维度的影响幸福感的力度更为凸现,两者可以联合解释37.1%的变异。最近有研究外倾和神经质人格对情感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内部机制,发现外倾和神经质人格不仅对情感幸福产生了直接的气质性影响,而且还通过生活事件对情感幸福感间接产生影响,外倾者对积极情感信息存在加工偏向[15]。面对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及多种网络交流形式,外倾者可能会在网络中创造和选择积极信息及情景而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经常上网,导致有些人由开朗、热情、外向变得缄默、孤独、内向从而影响幸福感,这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以往也有研究发现,神经质性的个体更容易孤独,并且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上的社交。神经质和精神质越高的人,越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甚至会导致成瘾行为[16]。因此,对于上网时间较长的学生,应引导积极利用、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将网络更多用于学习、寻求信息、知识,并且注意把握好上网时间。
综上所述,应区分对待不同上网时间类型的学生各自心理状况,其教育侧重点不一。对于上网时间较少甚至不上网的学生(0~5小时)学生,可引导学生正确、有意识的使用网络,跟随时代的发展、开拓生活空间是有益学生稳定性、灵活性发展幸福感提升;上网20小时以上内倾的学生应有意识的加强关注网络积极、正面信息的意识。网络接触频率较高的男生精神质是干预的重点。上网时间较长的学生应注意把网络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在网上寻求某种刺激,避免网络成瘾。
4 结 论
网络在大学生的人格内外倾、神经质维度及自我和谐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总体幸福感、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维度有显著性差异。上网时间0~5小时学生的神经质显著高于6~20小时、20小时以上的学生,幸福感低于6~20小时、20小时以上的学生。不同类型接触网络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男女生在上网20小时以上时,精神质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上网0~5小时学生神经质、自我灵活性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上网时间6~20小时学生神经质、自我灵活性、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上网时间20小时以上的学生神经质、内外倾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
5 参考文献
[1]纪秋发.对国外网络成瘾失调症研究的略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23
[2]Kraut R, Kiesler S, Bonka B, et al. 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2002,58(1):49-74
[3]崔丽娟,赵鑫,吴明证,等.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6,(1):34
[4]梁宁建,吴明证,杨轶冰,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6,(2):294
[5],刘俊,董冰.大学生人格与网络行为:网络道德人际SEM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29
[6]崔丽娟,刘琳.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心理科学,2003,(1):64
[7]严标宾,黄曼娜,丘碧群,等.青少年网络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68
[8]范肖冬.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83-86
[9]龚耀先,等.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
[10]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4-317
[11]纪秋发.对国外网络成瘾失调症研究的略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23
[12]李秀敏.互联网内容偏好与大学生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4,27(3):559-562
[13]郑雪,王玲,邱林,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05-107
[14]王儒芳,李红,阴山燕,等.军人自我和谐与总体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5,21(3):273-275
[15]邱林.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