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长歌行汉乐府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长歌行汉乐府诗范文1
关键词:《长歌行》;汉乐府;赏析;惜时
中图分类号:I2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45-01
乐府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门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歌谣及文人诗与乐曲相配,以备朝廷祭祀和宴会时演奏。后来将乐府机关搜集、整理、保存的诗歌也这样称呼,“乐府”便又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新诗体。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常采用赋、比、兴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长歌”既继承“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和表达深沉的感情。汉乐府诗《长歌行》,这首不知作者姓名但被后世广为传诵的诗歌选自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词中的平调曲。它娓娓道来,描述中抒情,叹惋兼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韵无穷,堪为乐府诗的代表。这首情景交融、感悟人生的哲理诗采用一连串的比喻,通过描写季节的交替和生物的荣衰,感叹光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进而激发人们自励图强,莫要蹉跎岁月。诚如《文选》五臣注所说:“言当早崇树事业,无贻后时之叹。”
诗歌一、二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咏叹人生而以园中之葵起兴,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作者通过“青青”一词描写颜色,向人们展示春天花草树木的繁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园中葵能够充满生机活力,是晨露滋润和阳光照耀的结果。它道出了日光对园中葵的重要性,园中葵对日光雨露的依赖,它们彼此相依相伴的关系。接下来的三、四两句由小到大推而广之:“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不仅园中葵是这样,自然万物也同样是在阳春下生长繁茂,有了自己的光辉。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间万物都在春天焕发光彩。诗歌至此,作者笔锋陡转。第五、六句“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承接上文,写那些在春天鲜明润泽蓬勃茂盛的生命,秋天一到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败,走向萧条凋零。作者是从反方面写大自然由盛而衰、由生长而消亡、由少壮而老大的规律。自然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的生命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再老死,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但植物可以周而复始,而人的时光却不能倒流。“常恐秋节至”着力表现对青春稍纵即逝的惋惜,一个“恐”字道出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人类对自然伟力的无以抗拒。第七、八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世界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到头来总是要向东流归大海,永不再有掉转水头往西的时候。用百川东流入海再不西归为喻,把要从正面讲的道理委婉曲折地从侧面表达出来。这从手法上讲是蓄势,从构思上讲是深入浅出。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既生动形象又极具概括力。诗歌最后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水到渠成,卒章显志。诗人从万物的盛衰推论到人生盛年难再,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而告诫人们:要珍惜年华,及时努力,做一番事业,切勿蹉跎时光,一事无成,到年老体衰时悔之晚矣!一个“徒”字意味深长。一方面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同时又是在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留叹息,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有所作为。诗歌末两句调动人们思考:自然万物经历春华秋实的过程,圆满的人生包含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历程;自然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便能结实,人却需要有足够的自身努力才能成功;万物虽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故不足伤悲;人若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便是白来这世间走一遭!诗歌最后的警句深沉含蓄,浑朴有力,如洪钟长鸣,对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起着极大的鞭策鼓舞作用。自然界的时序不断转换,园中葵及万物经历春生夏长,到秋天成熟时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活力不再。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一如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亦如叶上的朝露,瞬间便被太阳晒干。这一深邃哲理作者只是点到为止,读者需要借助自身人生体验来洞察深意,从而与诗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调动读者思维而不将观点强加于读者,使诗歌避免了令人生厌的刻板说教,深刻的哲理也变得生动浅显,读者乐于接受且内心被深深震撼。
《长歌行》的思想基调不同于汉代其他文人的哀叹人生短促,鼓吹及时行乐。诗歌传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使读者懂得人生苦短奋斗当及时道理的同时,获得拼搏进取的正能量。因此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这首诗为什么会对后世诗人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陶渊明的“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杜荀鹤的“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王贞白的“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句,无不从这首《长歌行》中汲取了精华,获得了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增林.古代诗文中的“葵”字解――兼谈“葵菽”即“葵藿”[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04).
[2]源流.比喻的妙用――谈乐府民歌《长歌行》的艺术特点[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3).
[3]无心.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J].体育博览,2005,(04).
[4]赵妍.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朝乐府诗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长歌行汉乐府诗范文2
建议朗读时间:48秒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白鹿洞诗
王贞白
读书/不觉/春已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寻。
读山海经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我的读书故事
海
一、菜根味道
赶赴/一场/盛宴,需要/时间的杯具
斟满/欲望,酬酢/往来
之间,在/时间的/高处
开/一道口子,再/找一个/借口
生活的真空/不在/人间
我/到底/敌不过/离群索居的/孤云
出岫,毫无牵挂地/漂泊
物欲/继续入侵,我的/一日三餐
都和动物/有关,我/是我
不可估量的/伤害
对/生活的/联想,好比/自然的/物质
我有/与生俱来的/血液和思维
素食者/骨骼清癯,蓬勃的/叶子
现实/舒展出/满目/萋萋
我/打小/就画画,蜡笔下的/白菜
原来是/生活的/教科书
味无味,味中味
在/自留地里/种上/恬淡的/生活
与清风/相伴,以浊酒/相邀
兄弟,我的诗歌/权作/一道菜
且饮了这杯/再走
二、哲学胡同
我的存在/是因为/我是/虚无的/参照
想象/无限大,光的尽头/只是/开始
生命的/不可知,要是/真有上帝
我/一定是/懒惰的人,对此
我不想/说出理由
哲学的神经/总在/搅乱/世界的秩序
一个人/埋在泥土里,可以/长出植物
如果/是藤蔓,软绵绵的/触角
必定/缠绕出/哲学的光环
一生/以萨特为敌,一生/以忏悔为伍
拐过/一个弯,又一个弯,再一个弯
一根根头发/倒下了
一条条思路/打开来
没有/思想,石头/坚持着/风化
我/不得不/陷入/虚无的井
就像/没有躯壳的光,落在/一颗钉子上
清晰可见的/疼痛
被/虚无麻痹/或被钉子/揭穿
都将成为/哲学对哲学的/怀念
并以此,作为我/穿过哲学胡同的
一句/真实/谎言
三、诗经生活
一个人的黄昏,我是/我的/田野
入周南,采芣苢,蒹葭苍苍
之水,我/注定/留在/过往的/烟里
许多风/被人/吟诵,迎着风/回家
不仅仅/是/古人的事
又是/七月,我去过的/中原/豳风习习
独自一人/去了那个朝代
那一方土,我/种下/我的生活
在诗经里/沉沉地/睡去
那些樛木与虫/都/不曾/醒来
吹完风,必定/在小雅大雅中/走失
那/就是/夜的事情了
我是抱着生僻字/说出一个人名
姑娘,东门之杨/已发新枝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今夜/扛一把/生锈的/锄头
把几千年前的田野/翻一遍
把泥土深处的风雅之事/翻出来
诗经里的风,一次次/吹灭/现实的/火焰
我的生活,慢慢地
走到/后半夜的/梦里
(选自《湖南诗人》)
名言坊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9.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0.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长歌行汉乐府诗范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单元主题化阅读 教学目标
新语文课程为帮助学生初步构筑精神家园提供了文本基础和契机。新语文课程便于教师制定宏观的单元主题教学目标,设计策划出有创意、综合性、高质量的学生活动,从而达到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初步构筑思想体系和精神家园,提升学生的精神素质这一目的。
新课程语文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强化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矿藏,帮助他们初步构筑精神家园,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生的思想与精神的园圃中,应该绽放如许绚烂的春天的繁花;热爱祖国的情感,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高尚的品德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挚爱人生、社会和大自然,关注现实生活,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崇尚真知,好学上进,求知若渴,主动进取等。学生的美好心灵有待于教师去塑造。利用新语文课程提供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帮助学生构筑思想体系和精神家园的神圣事业中,广大的语文教师是会有一番作为的。
而种种做法中一条最基本、最便于操作的途径就是——强化语文课程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通过强化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初步构筑精神家园的方法作浅显的探究。
一、“纲举目张法”——围绕单元主题,对单元内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
新课程语文学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基本上每个单元都设计或体现了一个主题,单元内各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呈现、展示和阐发。单元主题是“纲”,单元内各篇课文是“目”,纲举才能目张。或者说,单元主题是高高矗立的金字塔,单元内的每篇课文是托起金字塔的一块块基石。只有对这些“基石”进行系统化的堆砌,地面上才有可能出现金碧辉煌的“金字塔”;若“基石”东一块西一块,何来“金字塔”的耸峙云天?
同理,我们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也只有对单元内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才吻合新课程语文读本的编辑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凸现和实现单元主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功能,才能最有效地促成学生思想体系与精神家园的构筑。
下面我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作一说明:
本单元以“金色年华”为主题,共有四篇课文,这些课文包括散文(于漪《往事依依》、记叙文(沈复《幼时记趣》)、随笔(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小说(秦文君《伟人细胞》),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从内容上看,有的回顾学生时代徜徉书海的往事;有的记述童年时尽享来自大自然乐趣的故事;有的是成功少年学子尽情抒写在北大的青春往事,有的写聪明调皮的男生的成长历程。这些课文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金色年华”这一主题进行了阐发,以给学生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
我在教学本单元时,紧紧围绕“金色年华”这一主题,对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对每篇文章确定解读的角度:《往事依依》——“金色的年华”;《幼时记趣》——“快乐的童年”;《十三岁的际遇》——“非凡的青春”;《伟人细胞》——“成长的历程”。
二、“课外拓展法”——迁移延伸,扩充视野,强化主题的心灵冲撞力。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资源由两大核心组成部分:一块是课堂文本资源,另一块就是课外文本资源。课堂文本资源是单一的、有限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量地扩充课外读物,增加课外阅读量。需要指出的是:进行课外拓展,到底是放在课堂上还是放在课外,灵活机动,没有一定之规。下面我就如何进行课外拓展,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文本主题对学生的心灵冲撞力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我在执教苏教版新课程语文学本时,是这样选择课外拓展材料的:
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更深入地领悟课文的主旨,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我往往会从《读者》等课外杂志中精心挑选出跟课文有着相同或相近主旨的时文来辅助教学。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童年的朋友》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与外祖母之间的浓浓亲情,我精心选择了《读者》中的《父亲》及《母亲,请让我给你安宁》这两篇文章作为辅助材料。《父亲》主要写了一位儿子因没能在众人面前维护貌丑的父亲的尊严而一生心怀愧疚;《母亲,请让我给你安宁》表达的感情则更加真挚、细腻,文章表现了自己对因疏于对母亲的照顾而使得母亲受到伤害的愧疚及对母亲的感恩。这三篇文章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饱含浓浓的亲情。如果说《童年的朋友》让学生对外祖母倍加崇敬的话,那么《读者》上的两篇时文更促使学生警醒——不要忽视父母的爱,应该懂得回报父母的爱。这样拓展教学之后,就由热爱亲人这个主题延伸到如何善待亲人,回报亲人。
开展多角度的课外拓展,对强化文本主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以我执教明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为例:这一课,我不仅在课堂上为学生扩充了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以及汉乐府诗《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时还在课后为学生扩充了清代彭端淑的《为学》、元朝王冕“僧寺夜读”、东汉任末“削荆为笔”等文章,对“勤学”这一文本主题进行了专题“集束轰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