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生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与生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与生活

艺术与生活范文1

关键词 局限性 矛盾 戏曲艺术 生活

戏曲艺术与生活并不是说戏曲对生活的作用和影响,而是说戏曲艺术是怎样反映生活的。

任何一种艺术在反映生活上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任何一种艺术都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来表演生活、反映生活。但是这里有一个矛盾,生活是无限的、无穷的,而且是不断发展的,任何一种艺术的表现力是有限的。这是艺术创作上的一对矛盾,而且是一对主要的矛盾,简单说,这就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矛盾。每种艺术都要用一定的形式表现生活,如果这种艺术没有形式,那么这种艺术也就不存在了。形势本身既然叫一种形式,那么一定是一种特定的形式,它就不同于任何其他的艺术形式,一种形式在艺术的意义上讲起来,是一种表现生活的手段,它一方面是表现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种条件,它是在一定条件下表现生活。也可以说形式也是一种限制,比如音乐是一种表现形式,它的手段是用音响、节奏、旋律、和声、配器等来表现生活的,但这也是一种限制,只能用这些来表现,不能用其他的手段来表现,如果它要超过这个限度,用其他的手段来表现,在音乐里边画张画,搞点什么色彩,那就不是音乐了。可以想一想,是不是每一种艺术都是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才这样说,任何一种艺术都必须在自己的一定条件之内来表现生活。生活是无限的,丰富多彩,而且层出不穷,而艺术表现能力是有限的,只能在一定范围之内表现生活,这一点是艺术在表现生活上的基本矛盾。艺术一方面是靠生活这块土壤才能够生存,艺术越能深入生活,越能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就越有生气,艺术离开生活就没有生气,就变成僵死的东西,但另一方面,艺术要表现生活是存在困难的,凡是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从来都这样想,他要用有限的手段来表现丰富的生活。

戏曲是综合艺术,它可以不断综合进许多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段,戏曲在形势上表现力很强,如果要表现形象,就用美术的手段,要表现动态,用舞蹈的手段,音乐节奏等等,它各方面都有。集中这么多艺术手段,是否就不存在局限性了,我们的回答是:它的局限性并没有去掉,还是存在,我们能不能把各种艺术手段的长处都留下来,把短处去掉?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它是能够做得到的,但是有一点,就是综合艺术的形式,并不是综合艺术自由的结合,不是美术与文学直接结合,也不是音乐可以直接和美术结合,这种结合是没有可能的,表演艺术一定要面对观众,因此,表演艺术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观众的心理状态,要考虑观众的忍耐性。

艺术分两种,一种叫时间艺术,一种叫空间艺术,时间艺术受时间限制,空间艺术受空间限制,舞台艺术受时间限制又受空间的限制,因为戏曲作为综合艺术,里边既有时间艺术又有空间艺术。音乐是时间艺术,受时间的限制,它要有一定的长度,一首交响曲最多只能演奏几十分钟到半个小时,再长了人家听起来很累,而且这次演奏完了,这次的艺术创造就完成了,下次再演奏,就是另外一次艺术创造了,空间没有限制,坐几个人都是听,一万他能听,多少人都能听,归纳起来讲,戏曲所有的限制是戏曲需要,克服的矛盾是生活的无限和艺术表现能力有限的矛盾。这个矛盾又可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各种艺术共有的矛盾,另一个是戏剧或与戏剧相近的一切表演艺术所特有的矛盾。

艺术离不开生活,但它不是跟在生活后头爬行的,不是爬行的现实主义,而是有一种远大眼光的现实主义,在各朝各代的文艺作品中间才有了某种革命性的作用,这样的文艺作品,不止是为了说明现实,而是为了改造现实,这些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在各朝各代受到各种各种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而产生。

艺术与生活范文2

一舞蹈对于艺术本真的回归

舞蹈史上最长久最轰轰烈烈的变革当数现代舞,但是,有许多人对于现代舞是嗤之以鼻的。而我却十分同意现代舞的最高宗旨便是标新立异和严肃探索。现代舞蹈是对于传统的极度反叛和背离,但是我认为它回归了人体的本质。毕竟,类似于舞蹈、绘画、音乐等等艺术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符号,它们主要是在生命过程中产生的,但由于它们的独特性,它们并不具有生命的永不停歇的节奏、升与沉、永恒的新生、不断分化和重生统一。这些形式是富有模仿性的生命的安身之所,因为,归根结底生命没有任何余地可留。框架一旦获得了自己固定的同一性、逻辑性和合法性,这个新的严密组织就不可避免地使它们同创造它们并使之获得独立的精神动力保持一定的距离。其实,只有艺术上不断变革才能保持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力。当然,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过于个人化是会遭到批判的,但是人们也总是逃不掉要追求自由的冲动和命运,这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担忧的文化危机产生的原因。毕竟生命只能通过形式来表现自己和实现它的自由;然而形式又必然妨碍着生命的发展并阻止它的自由。也正因此艺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人有了不断的追求。在我个人看来,借助于身体作为媒介的舞蹈,在追求身体获得自由、获得话语权力的同时,切记它的发展是以能够产生交流为基础的,否则它的生命力将是短暂的。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价值系统。现代舞在工业化、都市化、全球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变革。这个时代是个多元化的时代,因而现代舞的阵线、表现内容和价值选择是相当广阔的。最为典型的有早期的关于马克思的“异化的人”的观点的认同,现代舞中的许多身体向上、扭曲、抗争的动作都是对于现实带给人们的异化和变形的表现。接着是对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观点的认同。再有就是对于尼采的“毁灭偶像”的观点的认同和对萨特的对于自由选择自己希望成为的存在的观点的认同,以至于人们在欣赏现代舞时没有太多的规律可循。随着现代舞越来越向哲学领域靠拢,也越来越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看似是对舞蹈本质的一种疏离,实则我认为是舞蹈艺术越来越回归本真的趋向。舞蹈的价值追求趋向于个人化正是对于舞蹈产生的追溯。舞蹈是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中产生的。它就是比较个人化的反映,以至于现代的许多舞蹈艺术家们的舞蹈并不会刻意苛求他人能理解,他们舞蹈的目的只在于能够宣泄出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引发一些人的思索。因而也有人说现代的艺术主要有两种较为主要的倾向,即“英雄”情结和“自恋”倾向。

艺术与生活范文3

在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中的第一点“课程性质”中首先就提出:“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观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可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同时在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的第三点中提出要求:“关注文化与生活。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可见,如何让美术欣赏课更具有有效性,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关注学习与生活更加重要。

一、课前准备有益性――美术欣赏前奏曲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会做课前准备吗?特别是美术欣赏课,如果没有课前准备,学生不了解美术概念,不了解画家历史背景,美术欣赏课就很容易成为一个教师满堂灌的被动课堂。课前准备,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思考题,进行有针对性去寻找、发现或思考查找相关的一些资料、图片,以及备好需要用到的学习工具、材料等等,为下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以《美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活动二“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这一课为例,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师生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评述、讨论,引导学生了解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以及其艺术效果中所传达的内在含义。教师展示两幅对比图片(例图1、2),并抛出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课前准备:一、什么是“表现”?要求收集图片资料;二、它和“再现”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通过课前图片的对比欣赏以及两个问题的

准备,可以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并主动收集“表现性美术”的外在形式。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们能主动去思考什么是再现性美术,什么是表现性美术,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并且能带着许多问题来上课,课前准备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个性,从而达到课标里所提到的教育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课前准备这个学习环节,对培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创新性和独立性学习、学生个性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并且,学生只有充分做好美术课前准备,才能在课堂上获得了上新课的主动权,学习才会轻松起来,并最终让自己养成勤于动脑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 问题设置有效性――美术欣赏的进行时

经过课前的准备,学生对“再现”与“表现”的外在形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带来了一些不同绘画风格的美术作品,但是对于“表现性美术作品”通过造型、色彩及艺术效果中所传达的内在含义并不清楚,有些学生对于“再现”与“表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不明白,这些就要通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来完成。如果教师直接说出来,学生就只是被动的接受,因此课堂上有效的问题设置十分必要,并且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将本科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问题一:绘画除了可以再现生活真实,还能传达怎样的内在含义?(出示罗中立《父亲》和朱自清散文《背影》(例图3、4)),你能从这两个同样描写父亲的作品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看完两幅作品后对作品中作家所表现出来的对父亲的感情做了许多的思考,通过问题与图片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内在含义。让学生欣赏理解画家是如何通过造型、色彩及艺术效果来体现作品的内涵的。

问题二:欣赏名家作品:卡莎特《沐浴》、珂勒惠支《面包》(例图5、6)你能感受到这两幅作品所表现的不同感情吗?请加以比较和描述。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受两个画家在造型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在色彩表现上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入画家的情感态度。教师此时加入两个画家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在认识美术作品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知的知识和对图像的理解,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合作探究,进一步了解作品,认识表现性美术作品的真正含义。

此时有学生疑问:“老师,表现性作品和再现性作品有什么不同?我看卡莎特的作品表现的人物也十分的逼真呀?”

这一问题将本课的知识推进一个小。

问题三来了:表现性作品和再现性作品他们有什么区别?他们之间有何联系呢?这也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我们再来看几组图片对比。此时将课前准备的图片与课堂上的图片(例图1、2、5、6、7、8)进行对比分析,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初步来了解美术创造过程中,再现与表现的相互关系,学会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同时这也是本课的另一学习目标。学生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会出现方向偏离、意见错误、表达不准确等等,但将他们一一罗列出来并分析理解,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了。经过探索我们就能发现:“在绘画与雕塑作品中,再现不能完全没有表现,表现也不能完全脱离再现,两者或者达到完美的统一,或者各有侧重程度不同,但并非以一者取消另一者。再现与表现,作为艺术创造中的两种基本手段和方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它们可以分别适应不通时代、社会、体裁、题材、风格、趣味等的需要和特性。”

问题四:抽象的作品可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心绪(例图9、10、11、12、13、14)

几组图片的欣赏,然学生初步认识抽象。学生对抽象似乎比较感兴趣,总有一些学生认为抽象是可以随意乱画的,学生的讨论、思考与回答都表现出了积极主动性,他们对问题的分析甚至能打破传统的解读,超越教参的限制,通过这样一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一步步探索、认识、用眼睛看、用心去想,不断的欣赏、感受画里、画外的艺术世界,品味生活百态,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抽象艺术是对艺术形象大幅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的外观,但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抽象艺术家的情感表现,或是他们有意识的几何构成。整个美术欣赏的氛围围绕在整个课堂之中,大家兴趣高涨。

通过问题来引导的这样一堂课,学生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愉快、轻松、平等的氛围中,用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倾听、用嘴巴去表达、用心灵去感受、用思维去判断,真正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关注每一个学生审美的主观性与能动性。

三、 美术学习独特性――美术欣赏的生活探索

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在基本概念的第四点中提出:“注重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因此,美术作业的布置应体现美术与学习、生活结合的同时注意学生创新精神的体现:我们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要你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会怎样表现呢?根据你对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的理解,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绘制一幅《背影》的插图。

画插图是很多学生小时候就喜欢做的事情,当一个文学作品阅读到某个情节时,总会有一些画面呈现在心里,或是有某种思绪萦绕在心中,此时就会有想把心理的画面或是某种情愫表现与纸上的冲动,插画就这么或写实、或抽象的表现出来了。

美术再现生活真实和表现主观情感需要借助各种艺术形式和表达语言,除去形体结构、明暗结构的把握以外,色彩结构的设计与运用在塑造形象与表达情感、意蕴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与生活范文4

【关键词】舒曼 声乐套曲 妇女的爱情与生活 艺术特征

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创作于1840年,是根据诗人沙米索的诗词创作的。原诗词以感人至深的生动笔墨,生动地描绘了妇女一生的爱情与生活过程。创作这部套曲时,舒曼对套曲中的诗词深有感触。受当时进步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舒曼创作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反映了民族特点,用幻想的题材和形象塑造了想象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并且通过个人主观感受,充分表达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细腻温暖的女性视角

1.诗乐融合,具有幻想气质

舒曼套曲的第一首《自从和他相见》整首乐曲的基调安静、抒情缓慢,也不缺少内心的起伏,讲述了女主人公遇到心爱男人时心无旁人的情怀。全诗前两句如同整篇故事的开场白,讲述了女主人公与心上人初次见面时的心理活动。音高与旋律也如同说话般低声倾诉,而随着情绪的不断变化,第二句自然流露出微妙的语气变化,音高整体上升了一个大二度。在第八首《你如今终于给我带来无限悲痛》中,舒曼运用的钢琴伴奏比重占据了歌曲的一半,歌唱部分篇幅比较短小,但是音乐同诗词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丧夫之痛,歌曲开始部分同诗歌所要表达的悲剧美如出一辙,音高徘徊在d1-a1,使用了大量的同音反复,如同宣叙调一般,如泣如诉。

2.旋律优美,情感至上

艺术歌曲的旋律细腻抒情,具有歌唱性以及激烈的情感冲撞,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依靠旋律来完成的,它并不像歌剧那样震撼人心,但是它可以表达出人类各种复杂的感情。在《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中,八首歌曲具有不同的情绪,但情感融入全部旋律中,或喜悦高唱,或安静低语,充满了女性气息的温柔,没有辉煌壮丽的音乐语言,用柔美的旋律来表达出最微小的情感变化,使人惊叹舒曼对女性心理活动变化的细致与敏感。

钢琴语言生动独特

1.间奏、尾奏的独特运用

舒曼独具匠心地对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声部分作了首位贯穿的设计,使他的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具有了钢琴独立小品的性格,增大钢琴部分的比重,尤其是尾奏比较长,艺术地补充了情感的抒发,总结了歌曲的核心情绪。为了使音乐表现诗画意境的手法更加细致、丰富多样,舒曼都运用了极为简单短小的前奏,如:第五首《亲爱的姐妹,快帮我装扮》中,为了铺垫整首歌曲的情绪,前奏运用了八分音符的连续琶音。其次,在本套曲中间奏和尾奏蕴含了独特的情感意义,设计十分精致。钢琴语言运用间奏的形式,将声音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得以延续和发展,起到了连接歌曲内部结构与旋律的作用[1]。如:第二首描述了女主人公将心爱的人比喻成天上遥不可攀的星星,歌曲两次间奏部分运用了模进、离调等手法,巧妙地重复着歌曲开始的旋律,在全曲之中贯穿了女主人公的情感诉说。另外,舒曼吸取采用了每首歌曲的旋律动机,在套曲中尾奏的创作上,娴熟地运用了离调、变化音、模进等创作手法,突出了独特的浪漫主义幻想气质,并将歌曲情感表达最大化地延续。

2.复杂多样的伴奏织体

(1)柱式和弦织体。在第二首歌曲中,作曲家运用了亲切活泼的表情术语,赞美了女主公对爱人的热情,但是旋律部分节奏采用附点,以三度进行为主,在写作伴奏织体时,为了表达热情又自卑的矛盾心理,在音响效果上也如同女主人公的心跳节奏,采用了八分音符持续的柱式和弦作为旋律声部的衬托。

(2)分解和旋的织体。歌曲第五首表达了女主人公出嫁时的喜悦心情以及姐妹们帮忙装扮的忙乱,歌曲整体速度比较快,运用了分解和旋伴奏织体,在流畅的八分音符伴奏之下,勾勒出一幅喜悦幸福的场景。

(3)持续音的织体。歌曲第六首整首歌曲的基调变得缓慢、抒情、哀伤,在伴奏肢体上使用了持续音及跨小节持续和弦。左手伴奏,有十个左右手同时弹奏跨小节持续和弦。如第5、6小节中,为了营造出安静的唯有歌声在诉说的情境,在演唱的旋律声部上,使用了跨小节持续音的伴奏织体。舒曼为了加强钢琴伴奏内声部旋律的活跃性,吸收了复调音乐织体的写作风格,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和范围。

3.节奏类型,紧扣主题

歌曲中钢琴语言生动形象,节奏表达紧紧围绕着歌曲主题。舒曼在套曲中避开了小节的固定重拍,大量使用了切分节奏,适用于表现柔和或抒情的音乐情境。如:第一首到第七首歌曲节拍较为稳定,采用了3/4、4/4节拍,而第八首尾奏部分更改了节拍。在钢琴伴奏中,舒曼多次使用了切分音的节奏音型。如:第一首的动机节奏型:xx0x,八分休止符起到了变更节奏重音的作用,并不是完全地切分节奏,并且这个动机节奏如同心跳一般贯穿全曲,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女主人公紧张的心情。

灵活多变的和声曲式结构

1.诗化和声,浪漫色彩

(1)功能性和声的使用。《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中,钢琴伴奏扮演着另一个旋律声部的位置,将和声写法作了常规的功能性使用,将动机旋律作为间奏的伴奏织体,同声乐部分一唱一和。并且为了扩展歌曲的曲式结构,在歌唱部分结束后尾声之前的和声设置使用的是D7或者K46等常规和声的变格终止[2]。

(2)大小的对比。为了在曲式结构上有所变化,舒曼在创作艺术歌曲的时候,经常通过使用临时变化音来改变歌曲的先后调式,丰富了歌曲的调式和声语言。如:歌曲第五首中,第41小节处为了构成同名小调降b小调的主和弦,旋律与分解和弦伴奏同时降re、sol,在此调性由降B转为了b小调。

(3)色彩性和声的使用。为了区别于古典时期传统的和声配置,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为了丰富歌曲的音响色彩,经常使用变化音或者不协和音程。如:歌曲第四首描绘了女主人公幸福的心理,舒曼运用了回旋曲的曲式结构。

2.曲式多变,映照情绪

(1)作曲家在创作歌曲第一首的时候,将结构划分为相当明显的两个乐段,歌曲以广板平稳的速度进行,降B大调贯穿全曲,安静地诉说着女主人公同爱人初次见面的内心变化。同时在旋律上没有太大的起伏,是以级进为主,并且可以使人感觉到钢琴伴奏的独立小品结构的性格。

(2)三部曲式。歌曲第六首是三部曲式。A部(1-24小节)以D大调贯穿始终,为同首异尾的两个乐段,慢板的速度将两段歌词柔美地唱出,美好而宁静。而B部(25-44小节)的旋律为动机的展开形式,转入C大调,期间的间奏将歌曲情绪转为活泼,先现了钢琴声部的主题,展开部的结构较为自由。而中段最后的两小节重现了全曲的开始小节前奏,即歌曲的间奏,为再现段的出现做好了铺垫。再现段(45-58小节)回归到了D大调,为A部的缩减再现,将歌曲情绪带回平静安详的思绪中。

(3)回旋曲式。歌曲第四首具有回旋曲式结构,是一首唯美抒情的歌曲。以降E大调为主调,钢琴伴奏与人生基本相同,带有主调旋律。第一插部中间的al部分同a基本相同,而转调色彩犹如歌词中所说的“幻醒的一个梦境”,从降A大调转回了降E大调。第二插部c的伴奏织体采用了八分音符持续的柱式和弦,明显与歌曲其他部分不同,烘托了全曲的高超部分热烈的情绪。而同时为了凸显乐曲的回旋性质的结构特征,调性先后经历了f小调与g小调,产生了变化后又回到了降E大调上,丰富了音乐色彩。而在主调的基础上,尾部部分将回旋曲浪漫唯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引用了第一插部的材料[3]。

另外,整部套曲各曲之间的调性同整体套曲的诗词结构与曲式结构布局相吻合,在调性分布上,具有隐藏的布局规律。这样的调式布局不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呼应,将诗歌内涵与之呼应,确立了歌曲基本框架结构,也使音乐的发展和展开浑然一体。

参考文献:

[1]霍立:《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钢琴伴奏艺术》,《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王玉健:《浅析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艺术特色》,《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艺术与生活范文5

(一)艺术家小说的主题

托马斯·曼的一系列描写艺术家困境的小说被称为“艺术家小说”。 以《特里斯坦》、《托尼奥·克勒格尔》、《威尼斯之死》这三部作品最具有代表性。这些作品都涉及到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表现了艺术家与社会的对立。一方面,作为社会中的人,艺术家由于对爱和美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超乎一般的欣赏能力,他们曲高和寡,难以与其他庸人为伍;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美的探索者,对艺术的狂热追求使他们陷入了个人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他们虔诚的匍匐在美的面前,内心产生了对美的渴望、嫉妒甚至是一些脱离自我控制的病态心理。在意识到自身与众不同的疯狂行为却无力克制时,他们鄙视自己甚至达到了憎恨的地步。并为此在精神上倍受折磨却无力抗争,继而产生颓废心理,最终沦为艺术的牺牲品。

(二)艺术家困境的成因

理性和灵魂本是一对双生儿,二者的纠缠与斗争,贯穿了人类的整部历史。在昆德拉笔下,它们被成为重与轻;而在尼采那里,则被叫做日神和酒神。理性的缺席通常导致迷信和疯癫,而灵魂的失落则会导致冷漠和虚无。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作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压抑与抵抗的矛盾来解释他们的创作动机。“自我代表我们所谓的理性和常识的东西,它和含有热情的本我形成对照”。{1}作家通过“自我”和外部世界进行沟通交流,将心理上的兴奋排放到外部世界。同时,“自我经常希望把本我的希望付诸实施,好像是它自己希望的那样”。{2}当“本我”欲求与“自我”抵抗精神的矛盾不能调和的时候,便产生了压抑与反抗的情绪。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和“本我”没有截然分开,而是以较低的形式融合到“本我”中,它可以通过“本我”而和“自我”交往。 然而,当压抑与抵抗的矛盾十分激烈,以至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自我有一种把外界的影响施加给本我的倾向,从而使作家感到“自我”需求的缺失,并将这种不满足心理转化为强烈的创作欲望。

作为艺术家,他对名誉和尊严有着强烈的渴求,因此便不得不用更高于常人的道德水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理性的克制使自己达到众人心目中的最高崇拜对象(“高于本我的超我”)——即“自我”与“本我”的对立;作为艺术家的“本我”不能脱离社会中的“自我”而独立存在,艺术美与社会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使得这些极富激情的艺术探索者们陷入了“艺术家困境”,甚至是在道德层面对自己提出了近乎折磨的高标准、高要求,即“超我”标准,以至于发展到后来,“超我”对“自我”的支配,越到后来就愈加严厉——即以良心的形式或者也许以一种潜意识罪疚感的形式,当“自我”意识无法抑制所产生的焦虑情绪,从而便萌发出悲观绝望的心理,走上了悲剧性的道路。

(三)艺术家追求的“美”

我们总说艺术家在追寻艺术美,那么在托马斯·曼的小说中,“美”为何物?其后可否有些许象征意味呢? “长着拱形多毛孔罗马式上唇和一双大得出奇的脚板,两腿不听指挥,为人孤僻”{3}的史平奈尔拜倒在“迷人、神秘、可爱”人人奉承人人赞美的迦伯列勒裙下;爱好“无所事事地躺在沙滩上沉思,总是孤独的,跟那些正常和普通的人们隔绝”的克勒格尔所爱慕的“跟全世界都能和好友爱地相处,整日划船、鼓帆和游泳”的汉斯;“孤独地成长,没有同伴,欠缺才智赖以发挥的体魄”的五十岁的阿申巴赫所痴迷的“光滑得像一座雕像那样,体形年轻而完美,神采奕奕”的14岁少年塔齐奥。

一目了然,这些“美”的追逐者都与“美”的依托者有着天壤之别。艺术家们大多长相怪异,身体羸弱,性格孤僻,喜好孤独,荒诞怪癖,在与人的交往中,不善言辞,甚至有时候还会遭到正常人的轻视与嘲笑;而他们所倾心的对象都有着姣好的面容,活泼开朗,热衷于社交活动,是众人瞩目的对象。如此强烈的反差正体现了“美”的不公与非正义性,对艺术的渴望使他们不得不成为离群索居的孤独者,只有有艺术才能让他们情不自禁地突然激动,热情洋溢。一方面,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尊重;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不通人情,超乎人情,刻意对人性保持一种疏远和淡漠的态度。通过与世隔绝,以此来脱离世俗的纷扰与羁绊,以超然于尘外的独特视角来审视生活中惯有的“美”,这样才能更好地被美吸引,去表现美,同时能够成功地描绘美。艺术家们拜倒在“美”的面前,同时在欣赏“美”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毁灭。在《威尼斯之死》中,阿申巴赫在临死之前把自己幻想为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而喃喃自语。他承认,“美是通过感觉的途径,通过艺术家的途径使人获得灵性的,是一条纵然甜蜜但却是冒险之路;秀丽的外形和超脱会使人沉醉,并唤起人的,同时还可能使高贵的人陷入可怕的情感狂澜里”。{4}于是他得出结论:知识是深渊,美也同样会把人引向深渊。由此看来,艺术审美在实践层面遭遇困境,因为向美之心在生活中必然受到欲望的诱惑。

审美的最基本特点是立足于人的感性存在。“在人类精神的几大领域,只有美学立足于人的感性存在,所以人们历来以美的感性力量对抗唯理主义和科技至上”。托马斯·曼借阿申巴赫之口称塔齐奥为“善于嘲弄人的上帝的工具”。这里暗示着,上帝通过美的形体只是向我们展示美而嘲笑人类的无能———永远只能向往着美却无法得到。审美只是乌托邦。

注释:

艺术与生活范文6

关键词:设计;生活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058-01

一、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1.解释艺术。艺术是什么?要阐释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简约和极简是当今社会推崇的风格之一,那就用极简的方式来阐释艺术到底是什么。艺术定义为一个形容词,它出存在与我们的生活当中,与我们形影不离,相知相熟,所以可以这样来说:艺术是再现;艺术是表现;艺术是模仿;艺术是生活。

在西方的艺术史上,古希腊所说的艺术主要并不是指一种产品,而是指一种生产性的制作活动特别指技艺,由此可见自从人类有了意识开始就产生了艺术。艺术从此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有趣的交集,这种交集一直延续到当代社会。艺术就像一根电缆融合了各种独特的历史电线贯通古今。

2.设计是什么。艺术与设计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艺术是自然的、随性的。而设计是把人们思想具体传达出来的一种活动,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活动,而最重要的就是“造物” 我们也能反过来给设计下一个定义――造物就是设计。自从有了人类开始我们的祖先就不断进化,而设计也紧随其后不断进化发展。说到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设计师,设计就是用眼睛看、用心感受、用头脑想象。设计与艺术的不同就在于,艺术无论哪个时代在人们看来,只要有人欣赏它就一定会发光。而设计不一样,它是每个时代的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活和审美上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必须要顺应设计在那个时代的发展。否则那就是一个不被承认的设计,不被承认就意味着失败。所以说设计是一个需要在不断发展的环境中进行。这样说来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在当代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创造艺术。

二、艺术设计与人类生活

1.艺术与人。艺术离开了人便不叫艺术,人离开了艺术不叫人。牵强附会的说一句也不算错。其实艺术的核心在于人如何去展现他,如何完美的表达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的祖先比较擅长这一点。从原始社会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甚至后来的铁器时代,无一不充满了祖先们的智慧,他们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智慧来操纵艺术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从最初的为了生存而创造到了后来的为了美而创造。是一个本质上的飞跃。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我们这个时代注定只有美的东西能夺人眼球,不仅仅要美观还要贴近生活。毕竟艺术源于生活,只有这样的艺术设计才是当代最为抢手的东西。艺术也分成很多分支在人类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界,美术界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这两种形式让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到了艺术的存在。

正如丰子恺大师书中序言: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晚近世变多端,人事烦琐,逐末者忘本,循流者忘源,人各竭其力于生活之一隅,而丧失其人生之常情,于是世间始立“艺术”为专科,而称专长此道者为“艺术家”。盖“艺术”与“艺术家”兴,而艺术始衰矣!出“艺术”之深宫,辞“艺术家”之尊位,对稚子而教之习艺,执途人而与之论美,谈言微中,亦足以启发其生知之本领,而归复其人生之常情。是则事事皆可成艺术,而人人皆得为艺术家也。人间书屋索书稿,集年来应各报志征文所作之漫谈十八篇付之,并为此序以题卷首。一本书的序言介绍到了艺术与人最密切的关系虽然用的是文言文的叙述方式,但是我们大概可以读懂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又在不经意间流传于后世。并且随发展而变迁。

2.艺术设计利于人类生活。正是许多优秀的艺术设计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的高效、便捷,比如:电讯类的德雷夫斯,是影响现代电话形式的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设计师,1937年首次提出听筒与话筒合一的设计,把以前的电话听筒,话筒分开的繁琐设计加以人性化的改变,因此他设计的电话走进了千家万户。建筑界的赖特,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设计师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在1936年设计的流水别墅,仅仅四百平米却让世界为之震动,成了“有机建筑”的具体典范。这些设计大师必定深谙艺术设计与人类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这才让他们的作品熠熠生辉,并且成为一个时代的典范,更有甚者预见到了未来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而使自己的作品经久不息。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艺术设计给我们的生活增辉不少,它像一只手电筒照射出人类审美进步的方向,像一缕风轻轻推着我们走向未来。自古以来艺术设计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催化剂。它让人们的思想更加开阔,更加有探索求知的欲望,捉摸一个新的设计如何实现,或者用什么样的新材料去做。全都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艺术设计催人奋进,时时刻刻鞭笞着我们有向前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