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范文1

自从盛欣怡接触了漫画后,她从孤独无依的恐惧中变成了有爱、有真诚的孩子,这一切陪伴我们长大。动漫人物的纯洁,真诚都值得我们去学习。《风之谷》这部动漫教会了盛欣怡要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在盛欣怡爸爸开年会时,张小伟的妈妈说要把南方山区的原始森林建起大片别墅,争取打造一个全国面积最大的生态富人居住区。但是,张小伟却非常反对妈妈的看法,因为破坏树木是可耻的,它让人类的天然净化层,被破坏。

最后,在狗仔队的带领下,盛欣怡和丸子军团等人来到了神秘的梅花巷,看见了战场上的英雄,传说中的“鬼面人”。

盛欣怡让心灵飞翔在美好和纯真的天空之城中,在成长中的又一次跨越和进步。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是:不论是动漫还是漫画,都有它的好处。正如盛欣怡,是动漫和漫画把她从孤独无依的恐惧中拉了出来,动漫中有爱、有乐、还有纯洁。

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范文2

一、让学生想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这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前提。

1.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个个精神饱满,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它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闯进洞里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儿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局就借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美妙境界中感受课外读物的诱惑,学生主动去阅读,这种做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与课内阅读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

教师要依据课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进课外书屋,去阅读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如我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后,我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别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吗?在学生迷茫之际,我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一两种有趣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种子传播的神奇之处。之后问:你们想知道神奇植物的一些传播种子的方法吗?那就快去读《植物的秘密》这本书吧!这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二、让学生会阅读

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是不够的,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阅读的方法有多种,首先要选读。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必要时要精读,因为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基本的手段。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有时也可以速读。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在快速浏览中对信息做出判断和处理。理解性阅读是指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阅读。比如数学,还有其它科普类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也不能观其大略,而是通过演绎、计算,精确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应用,这种阅读方法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摘录批注也是阅读中很好的一个积累知识的办法。根据自己的需要,学生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做注释、写评语,“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时还可以针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三、让学生能阅读

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首先要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不能让学生的课余时间全被所布置的作业挤满了,要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其次,要帮助学生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教学需要,认真帮助学生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四、让学生常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范文3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阅读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又是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的基础。从宏观来看,阅读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这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来选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读、自觉地读、质疑创新地读,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阅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笔者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对优化阅读指导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指导比较性阅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文,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

如《凡卡》和《小抄写员》,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后不难发现,二者都是写人的文章,但可以跨越国界,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是通过写凡卡在鞋店痛苦、孤独的生活反映旧俄时代穷苦儿童不幸的遭遇,以及沙皇统治下人民生活的疾苦;面后者通过讲意大利少年叙利奥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管父亲的严厉责骂和冷淡,坚持偷偷地帮父亲工作的事,反映了叙利奥是个懂事、聪明、意志坚强的孩子。通过这样的对比,孩子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指导求解性阅读,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师应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阅读能否启迪思路,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如在教《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先设计了一个填空:因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如果(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填空提问。学生的问题都很有质量,如: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为什么说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等等。而这些问题不正是文中所要讲的内容吗?通过认真阅读,学生不仅解决了这几个质量很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课文内容理解得已非常透彻了。

三、指导精读文本,在范文中体验阅读的窍门

1.要准确设计朗读的要求。阅读课文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地读,是指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流畅,能根据课文的内容确定读的速度,快慢得当,有自然节奏;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重轻重缓急,结合自己的独特感受,达到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学生的朗读达到了哪些要求,以便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朗读得法,其味自生,其意自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好朗读的形式,扎实朗读基本功,披文入情,声情并茂,通声悟意,并让听者赏心悦目,获得音韵的美感,才能收到最佳的朗读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朗读教学时要注意:朗读的目的要明确,朗读要有层次性,教师要起朗读的示范作用,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朗读的评价要富有激励性,要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

3.纵情朗读,培养语感。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读见于目,出于口,闯于耳,记于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品美、体味、激情、悟理。低年级学生由于注意力不稳定和内部言语没有很好发展,他们要依靠阅读时大声的言语来组织自己的思维,依靠生动的语调来理解阅读内容,并使自已对阅读材料的注意力保持稳定,从而对课文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所以,在课堂上读的形式中最常用的是朗读。熟读成诵,积淀语感。语感是长期阅读过程中形成,它的作用也是长久的。《课标》提出: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不应以概括中心和学习写作方法为主要内容,而应以积淀在课文学习中形成的语感和通过实践运用这些语感为主要内容。现就“语感的积淀与写作的关系”来看,朗读的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言,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可以帮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掌握停顿的语气,从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范文4

新田思源实验学校    刘娟

摘要:小学生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人,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想要通过自己的手、 脑等一探究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进步。基于此,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

教师,在教学中经过不断探索发现,采用发现探究法、启发提问法和实习作业法能够有效增 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多元教学模式;小学语文;应用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研究语言文字、情感表达等的学科,不仅是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 部分,还是学生健全人生观、拥有丰富内涵的必经之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 灵活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

一定的问题,诸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率低下等,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亟待教师解决。因 此,本文围绕发现探究法、启发提问法、实习作业法展开教学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一、发现探究法――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学生既可以是知识的接受者,还可以是知识的创造者。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发现 探究法来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 中尽快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课堂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为了让学生珍爱地球 , 保护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组,组织学生搜集地球资源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学生充分利用了图书馆资料及网上信息,对资

源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整理,了解了地球不同资源的现状,知道了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同桌讨论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围绕身边的小事出发,初步给 出了保护环境的措施,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样,我通过采用发现探究法,鼓励学 生参与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启发提问法――培养学生思考意识

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启发提问法来与学生互动,唤起学生的深思,帮助学生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文章主旨,使学生养成善于分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时,我为了让学生尽 快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思想感情,结合教 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提问,部分如下:师:初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生:文章描述了一位老人与一群飞到昆明过冬的红嘴鸥之间的不解之缘。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生:善良,热爱动物。

师: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动人的故事?

生:老人风雨无阻喂食海鸥,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人去世后,海鸥成群结队在

老人遗像前盘旋,不忍离去。

师:人们为什么要把老人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

生:人们都被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谊深深打动了。

师: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试想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被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所感 动,纷纷表示以后会善待动物、关爱弱小,升华了文章主题。这样,我通过围绕教学问题对 学生进行提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深刻认识了文章的主旨,

形成了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实习作业法――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最终的应用,学生学习语文也是如此,只有掌握了应用的能力 才算是掌握了语文的核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实习作业的作用,可以借助为学生布 置作业来锻炼学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时,提升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真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后,我为了让学生掌握 抓住人物特点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对课文进行了续写,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 的想象能力,升华课文的主题。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对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进行了详

细的描述,结合课文展开了故事讲述,写出了不一样的闰土。其中一位学生描写了“我”与少 年闰土话别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往事不可追的怅然心境,深刻阐释了文章的主旨,较为成功 地完成了创作,同时还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写作思路,推动了课堂的进程。这样,我通过采用 实习作业法,给学生提供了可以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了自身 的学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本文围绕发现探究法、启发提问法、实习作业法展开了教学探索,改善了学生的 学习现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获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为其他教师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教学经验。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应紧跟时代的发展,避免出现故步自封的现象,不断更 新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范文5

一、美国高中地理教材实验的设置与分析

1.地理实验的设置

在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中,仅地理实验就分为迷你实验、地学实验、探索实验,技能实验四大板块。其中,地学实验又包含4种亚类:地学实验、网络实验、地学制图实验和设计实验。如表1所示。

在美国高中核心理科教材《地球科学》中,每个章节都配有“实验室或家庭实验室”板块,并且在每一章节开头,都有一个导航实验。其中,“实验室或家庭实验室”这一板块设置,主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对相关内容的探究。导航实验的设置主要让学生把握本章节的学习方向。

2.地理实验的分析

类型多样,作用鲜明。在《科学发现者·地理》一书中,共有实验124个,分为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现实意义,均是通过实验形式引导学生对地理事象进行探究,激发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地理事物及其地理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并且,每种地理实验在教科书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如每章都设有一个探索实验,实验的具体内容用以介绍本章概要,易激发学生对本章地理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而为接下来的全面学习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从美国高中地理教科书实验设置可以看出,编者很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地理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开展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这种设置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建立对地理内容学习的网络体系。

体现关怀,注重科学。美国高中地理教材中很多实验都包含安全警示这一项,如在“制作晶体模型”实验中,就直接提示,明矾溶液能引起皮肤过敏,第一次倒入培养皿时会很热,如果溅到皮肤,要立刻用冷水清洗;实验的过程中要一直戴安全手套和系围裙。类似的安全警示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整套教材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美国高中地理教材一直倡导一种理念: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与实验。所以实验设置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如在地学实验中,主要包括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和结论与应用四个环节。其中实验准备这个环节又包含问题、实验器材、目标、数据记录表以及安全警示五项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在目标这一项中,明确指出了具体的学习程度,如确定、描述、推断以及应用等行为动词。这就有利于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掌握学习内容。

贴近生活,高于生活。美国中学核心理科教材《地球科学·人类的生存环境》一书中,“评估防晒霜效果”、“穿什么”、“拥挤的世界”等实验,以及在美国中学主流理科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一书中,“自流井是如何工作的”、“查明污染物的来源”等实验都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这类实验设计不仅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而且可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美国高中地理教材地理实验的设置与数学、生物、物理、化学、语文、历史以及信息技术等科目密切相关,很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综合性这一特性。如在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一书中所设计的技能实验部分,就是以数学为基础,对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同时,也可涉猎其它科目,这种设计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加综合的学科知识,同时培养完整而联系的思维方式。

二、我国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实验的设置与分析

我国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一共三本:必修地理1(偏重自然地理知识)、必修地理2(偏重人文地理知识)、必修地理3(偏重区域可持续知识)。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教版地理实验设置共涉及模拟热力环流小实验、制作三圈环流模型观察实验、模拟山前洪积扇形成小实验,主要特点如下。

数量偏少。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必修课程“活动建议”板块明确提出地理操作实验的活动只有一个: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地理观察实验有两个:天象观察、地质地貌等野外观察。地理教材是以课标为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地理实验的数量直接影响教材中实验的设定。

科学性不足。实验设置不能满足学生操作能力要求,实验过于简单,不能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教材中地理实验的设计,在实验步骤上不很完备。地理实验设置忽视地理图表的应用,不利于学生图像运用技能的培养。

内容简单。人教版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材料和实验步骤。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探究地理原理及规律等,但并未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应用,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充分。如模拟山前洪积扇形成的小实验,实验还可以进一步延伸。

三、美国高中地理教材实验设置的启示

1.适当增加实验数量,丰富实验类型

实验数量上,应实现实验的适量化。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增加4~8个实验(如表2)。

2.体现地理学科特性,凸显人文关怀

实现实验的科学化设计上应着重考虑三方面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是否紧扣课标内容标准、是否有利于地理实验综合效果实现。首先,实验设置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要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或者教师的启发引导便可以得出结论。其次,注意课标中的内容标准:学习的内容是理性还是感性,对学习内容所用的行为动词如何要求。最后,还要考虑地理实验综合效果。地理实验设置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范文6

[关键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38-03

[作者信息]黄梅发(1974―)女,福建龙岩人,本科,福建龙岩市长汀县实验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指学生之间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如个体的思维、态度、体验、经验、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感慨:“学生的差异太大了,这课真是没法上了!”的确,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组织好课堂教学呢?

一、正视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目标弹性化

学生学习的差异首先表现为学习能力的差异,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理解能力强,有的推理能力强……如果我们不承认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制定的教学目标就容易“一刀切”。这样就会导致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因“吃不了”而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信心,部分学生因“吃不饱”而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承认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目标要求,使学习目标弹性化。以《少年闰土》一课为例,可在制定总体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学习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

总体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学会本课13个会写字、3个会认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

其它目标

基础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性格特点

发展目标:结合课文内容为闰土拟份《自我介绍》;结合读过的小说《故乡》及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对闰土、鲁迅进行人物评论

弹性化学习目标的制定,一方面能引导教师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并根据弹性化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评价学习效果。如在《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中,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三个层级的弹性作业供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选做:A.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说说闰土长什么样?性格有什么特点?课文讲了有关他的哪些事?B.结合课文内容,为闰土拟一份“自我介绍”。猜猜30年后的闰土的长相、性格及他的遭遇。C.结合读过的小说《故乡》及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对闰土、鲁迅进行人物评论。闰土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其他人物形象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另一方面,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能从完成不同层次的目标任务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从而能够强化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向,有效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重视知识经验的差异,学习起点个性化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过程。但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社会实践等差异,导致其知识经验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让知识经验不同的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有效地学习且都学有所获,实现最优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益,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知识经验存在的客观差异,努力探寻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积累的起点上顺利地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迁移。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结合自己平时对地球的了解,谈谈“读课文后你的滋味是什么――酸、甜、苦、辣?是怎样体味到的?”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认为地球是那么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她孕育了生命,创造了神奇,她就是人类的母亲,就是生命的摇篮,让人感觉是甜滋滋的。有的学生能全面地了解地球、人类,认为地球妈妈是多么慷慨,把所有的资源全部向她的孩子呈现出来:有广袤的沃土,长出金灿灿的粮食;有纵横的山脉,生长了茂密的森林,储藏着丰富的矿产;还有江河湖海,大洲大洋……人类的祖先在这颗星球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地球妈妈最终得到的却是人类的蹂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随意破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生态灾难,以至于危害到人类生存。这怎能不让我们心酸呢?有的同学结合天体宇宙知识,认为地球是渺小的,人类活动的范围太小太小了,而且人类没有第二星球可供居住,可人类还在破坏地球,怎能不让我们感到痛苦呢?不同的知识经验,道出心中不同的滋味。最后,引导学生用一句充满感情的话抒发自己此时的感受。学生在整合已知材料的基础上顺利地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

三、关注学习方法的差异,学习方式个性化

学生因为能力和经验的不同,感受也不同。其表现出来的学习方式也必然存在差异。《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教师就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形式,而且每个孩子都觉得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这时,教师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惊弓之鸟》一课中“更羸怎样不用箭而把大雁射下来”这一段时,教师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段文章?”不同的学生说了不同的打算,有的说打算边默读边思考来读懂这段文章;有的说打算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边读边做记号,把这段文章读懂;有的说准备与人合作,边朗读边讨论来读懂课文;还有的说打算邀请几个同学分别扮演魏王、更羸等人物,用表演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学习方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交流汇报学习收获自然也就异彩纷呈。这样的教学立足于学生不同的个体特点,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学习方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文章读懂,通过交流又能使学生在学法上取长补短,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四、尊重思维特点的差异,学习手段多样化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需要借助一定的图像、动作,思维过程才能流畅;而有的学生则偏重于抽象思维,其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较强;也有的学生介于两者之间。思维特点不同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必然要采用不同的手段学习。因此,教学中应允许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手段来探究知识。如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是什么?”时,有的同学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抽象的推理就能理解其取胜的原因;有的同学利用道具摆出赛马的经过也悟出了通过“变序”能取胜的原因;有的同学则要通过观看课件的具体演示才能明白其取胜的原因……这样,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就能通过不同的学习手段顺利地理解、掌握要学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组内交流与组际交流活动,使不同的思维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碰撞,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受到启发,从而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五、正视学习体验的差异,学习感悟多元化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习的内容都有独特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学生学习体验的差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为他们的未来开辟广阔的精神天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正视学生学习体验的差异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体验与感悟,允许学生把不同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尽情表达出来。如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进行评价,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喜欢蔺相如的同学中,有的认为他处理事情非常果断,特别是面对秦王的两次策划,他都能想出周全的对策,要是赵王,就“无从下手”了;有的认为他为了赵国的利益,不和廉颇将军斤斤计较,这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不喜欢蔺相如的认为蔺相如不该一下子接受上卿这么高的官职,他应该做个地方官,贴近百姓,体察民情。这样,既为百姓,又为国家,深受人民的爱戴。喜欢廉颇的同学喜欢他的直爽,尤其是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再也忍不住了,和蔺相如闹不和,这也说明他忠厚老实。喜欢赵王的同学认为赵国能在“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中取得胜利,跟他重用人才和发现人才有很大的关系。喜欢秦王的觉得秦王很会治理国家,在他的领导下,秦国日益强大……一个个学生的精彩发言,充分说明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对学习的体验是千差万别的。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允许学习感悟多元化,并通过不同感悟的交互与碰撞,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与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正视差异、关注差异、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参考文献:

[1]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华国栋.差异教学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