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日出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上日出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上日出课件

海上日出课件范文1

    一、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极大地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声、光、电的有机融合所营造的情境中以一种忘我的状态进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例如:我们在上《海上日出》这一课时,过去总是局泥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的讲述对于从未见过大海更未见过海上日出的乡村孩子来说,要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在上这一课时,可以通过电脑对有关大海及海上日出的情形进行剪辑,然后在课堂上择机为学生放送,这样一来,学生能够通过媒体的形式,了解大海,了解海上日出,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诸如此类的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教学产生更大的效益。

    二、激活教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顾名思义,在教学活动中,既有教的因素,也有学的因素,是一个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双边活动。教学互动的效果决定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想了许多办法来促进教学的双边互动,如卡片式、游戏式、问答式等,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互动无疑会因为其单调性而被逐渐否定。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促进这种互动,则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多元化。如:在教学《穷人》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出示有关穷人生活、生产场景的图片、录像、影视等,并随机提出有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抓住教学契机,适时地提出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和讨论。这样,我们就能够实现学生、媒体、教师之间的三边互动,极大地丰富教学的内涵,延伸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有更开阔的眼界、更活跃的思维。

    三、激活教材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之所以备受推崇,还在于它在活化、细化、具体化、形象化教学内容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一堂语文课,离不开教学的载体——教学内容,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依存于教学内容来开展。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丰富教材内容的表达方式,使原来仅靠教材文字和图片来表达的教学内容变成能够引起视觉和听觉冲击的多媒体声像材料来展示给学生。如:在教学《望天门山》这一首古诗时,学生对于古诗精炼的词句可能很难达到理解透彻的程度,虽然教材给出的材料中有一张图片,但是区区一张静态的图片又怎么能够将长江冲破天门出奔流东去的气势描述得呼之欲出呢?这时,我们不妨试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演绎这首精彩的古诗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长江的大气、浩气和生气,在看长江汹涌东流的同时,配以古诗荡气回肠的吟诵,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不言自喻了。

    四、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海上日出课件范文2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性

成功的教学不仅要看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与主体参与,使得整个教学如同一潭死水,无法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与兴趣。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实现了教学媒体质的改变,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了声光电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优美的图片、动态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绚丽的文字,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提高教学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如在学习《海上日出》一课时,传统教学声情并茂的讲述并不能激起没有见过海上日出的学生的学习激情。针对这一情况,我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剪辑大海与海上日出的相关材料制作成精美的课件,使得学生在教室内就可以见到波澜壮阔的大海与壮丽优美的海上日出,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与学习动机,使学生带着高昂的学习情绪与积极的认知行为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二、激活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课堂教学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来展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圆满地完成预定教学任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靠语言描述为主,虽然也运用了插图、图片以及自制教具,但并不能形象直观、由浅入深地来表现教学内容,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多媒体的一大优势就是具有动态性、形象性与直观性,能够以影像、文字与声音来呈现教学内容,给予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望天门山》一诗,虽然语句精炼,只有短短几句,但却包含着深邃的意境与磅礴的气势。虽然教材配备了相应的插图,但是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此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古诗转换化动态的画面,并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来演绎长江冲破天门山奔流东去的气势,在形象的图片、逼真的画面与雄浑的音乐中学生感受到了长江的大气、浩气和生气,从而深刻理解了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而这正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

三、丰富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形象可感的直观事物更为感兴趣。而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语言描述为主,学生获取信息主要来自于听觉,来自于文字信息,这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丰富。多媒体图文并茂、形神兼具、亦动亦静,将传统教学的语言讲解变成图片、文字、声音与动画,将静止的文字材料立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动态化,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图有文、有声有像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从图片、文字、音乐等形式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获取知识的种类与渠道更为多样化,这样更利于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在事物的本质与表象间建立直接联系,更利于学生由大量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如散文抒情性强,所表现的情感并不是语言所能传达的,通过多媒体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用图文声像来创设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利于学生理解。

四、实现教学多向互动,提高教学有效性

成功有效的教学是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是师生双方多向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多媒体的运用使得互动教学更加多元化,更加富有趣味性,可以有效延伸教学内容,开拓学习空间,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学更自主、更有效,实现学生、教师与媒体的三边互动,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围绕教学重难点与文章的精彩处通过多媒体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关注,引起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联系所学,结合多媒体情境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展开积极的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海上日出课件范文3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主旋律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这些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的过程,学生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出学科的主旋律,我认为离不开以下几点做法:

1 转变教师观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

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教师应具有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教学改革的首要位置。构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朋友。师生关系应是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课堂气氛应是民主、愉快、和谐的,这是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的态度应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不应该是盛气凌人的、生硬粗暴的、冷嘲热讽的态度。

我们要学习著名教育艺术家魏书生老师尊重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学会学习。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的教育教学方法,因而他是成功的,他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强。所以,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是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

2 激发学生兴趣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动力

2.1 利用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S版五年级上册阅读课《大自然的语言》时,我创设了录像(课件)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语言是人类交往的最重要的工具,离开了语言,人与人之间就不能有效地交流,也不能好好地学习和生活。人类如此大自然也是如此,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你们想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语言吗?今天,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和魅力。”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课件)。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十多种大自然语言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大自然的神奇情境中去了,个个都跃跃欲试想去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2.2 利用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形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如在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时,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创设情境,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巴金笔下的“海面”。通过画面展示,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一轮红日便冉冉升起。学生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亲身”到了海上,眼前出现那太阳将露出海面时天空的变化,它由浅蓝变红,范围慢慢扩大的壮观景象。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是在等候日出的作者。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情境中,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海上日出的神奇和魅力。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无需教师分析,就为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3 教给学生方法是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途径

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掌握,根据实际,可单一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合力则更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教法、确定学法,不应千文一法,一概而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否则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小组合作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是前后桌四人组合,还可以按程度、性别组合等。而且各种组合方式应当交替使用,使学生能不带情绪地随机组合,教师要不时地做适当的调整,最终掌握方法,做到有效学习。

4 遵守规则是自主、合作、探究的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行为,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重造就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准备好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时机等,并在课堂教学上精心安排,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小组内要合理分工,明确职务以及责任。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担负起自我责任,又要彼此撑持、密切共同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使命。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经由组内的交流、探讨,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孕育发生新的设法。

海上日出课件范文4

一、深入教材,发掘美

在钻研教材时,语文老师应带着审美的情感,审美的目光,把每篇教材看成是一幅幅五彩缤纷、斑斓夺目的画卷。九年义务教育教材里许多课文对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描写,其用语利索,情感织烈,绚丽多彩。如《趵突泉》一文,描写了大泉喷涌的姿态,又加以恰当的联想:“冒出水面半米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的翻滚。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永远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既把握形的描摹,又增其气势,大自然无究的生命力便显现于眼前。由此可见,只有教师发掘了教材内在美,才能向学生揭示教材美的所在,从而激发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借助媒体,展现文采美

语文教学过程是向学生展现文彩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精心设计的描绘的段,质美利落的临摹语言,把学生领到美境中去,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爱美情趣。课本中许多课文都是运用色彩来喻示人物的性格、气质、特征,烘托环境 垢典雅、艳丽、和谐。如第十册《海上日出》,以流光溢彩的文字,技艺精湛的表现手法,把辽阔蔚蓝的天空,浩瀚碧蓝的大海,乌白相间的云霞,冲海腾升的太阳,写得至善至美,构成一幅色彩交织的日出奇观图。这咱文里嵌画,画中寓意的写法,确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教学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回忆观察日出的情景,再仔细观察CAL课时描摹的海上日出的动画过程,对照课文内容,定能收到身临其境的共赏之效。语文课本中反映自然美的课文还有很多,诸如《第一场雪》、《桂林山水》等。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限制,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 。如讲授课《桂林山水》时,我改变了以往的通过对内容分析,词语解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抄练的老方法。创设了“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时,老师描述:“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图画”,随即播放一组桂林山水画于学生机上,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漓江宁静的美,老师先让学生轻轻地朗读该段,又把情境延续下去,屏幕上点击动画部分:“漓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屏幕上两个孩子登上小船,“老师和你们一起坐上小船,跟着这两位小向导,‘去荡舟漓江’吧!”学生们盯着画面,小船在划动,这时又从耳机里飘出轻轻地哼。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运动觉感受的是优美的曲子,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想象悄然展开,直至曲终画尽,课堂里还一片宁静。教学手段的美感,使学生仍沉浸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文中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一次陶冶。

三、品读语言,感受美

文章是读懂的。熟读精思才能领会文意,品读赏析,才能体会语言的音律美,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加速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又使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因此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没有读,将不成其为语文课。有人认为四结合试验课中,计算机容易阻隔师生的交流,容易因重视计算机的操作而忽视了学生的读书。但只要我们把握读的时机,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担心。读的形式很多,感情朗读又最能表达出语言美,制作课件时,如能加以恰如其分,感情真挚的朗读和配乐,更能为语文课中的读境添几分色彩。

读中抒情,以声活景,能使听者如闻其声,如入其境,目连心醉,神往不已,因此培养学生的“美读”-表情朗读非常重要。怎样培养学生的“美读”?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1)播放光碟录音。(2)教师范读。(3)学生仿读。仿读前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以宏亮的声音读出喜悦、激昂、愤怒、刚毅;以低沉的声音读出忧伤、消沉、思别、缅怀;以轻柔的声音读出爱慕、甜蜜、绵情、羞愧;以速度的快慢变化,体现出短暂、急切、悠长、舒缓。只有掌握如此朗读规律,学生才能读有所仿,读有所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好的软件还能弥补教师朗读的缺陷,让学生在媒体和帮助者的介入中发现、体验、畅想,从训练中形成读的能力,获得美的享受。

四、练笔抒怀,创造美

大自然的风光是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人和事是美的,改革开放的社会现象是美的。怎样使这些美的人、事、景、物让学生体会到呢?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在黑板上“写”出美。如欣赏课外阅读《一个苹果》之后,黑板上留下了这样一个“苹果”,将文章中人人让苹果,最后传了一圈,一个苹果吃剩下大半个的情节,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友间最真挚的感情-关情。

海上日出课件范文5

一、感知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启发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想象,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教学中,要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真正理解,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展开再造想象。这就要求我们把字词句篇联系起来,再联系生活实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具体情境。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先把语言材料想象成一幅画面,再描述出来。感知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后,课文的意境、故事情节会历历在目。例如《桂林山水》的第2、3自然段,写桂林的水“静”、“清”、“绿”,写桂林的山“奇”、“秀”、“险”。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直到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设计教学,学生既能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运用音像材料,创设情境,诱发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情节,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生动形象的音像材料,创设一个良好的特定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诱发想象。多媒体课件融诗、画、情、景、声于一体,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学《林中乐队》一文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大森林中动物欢乐歌唱演奏的情境,激发学生想象,为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为感悟课文内容做好铺垫。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清晨和黄昏,不光是鸟,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在处理这段教材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音像资料,创设一个特定的美好情景,让“乐队”精彩表演,并不让学生去空泛地理解这段话的意思,而是给学生提供文章描写的动物唱歌奏乐的情形,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想象,使他们领悟到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到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愉悦的心情,体会到作者酷爱森林、酷爱动物、酷爱大自然的情怀。这样,就更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境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课堂情境,在潜移默化中诱发了想象。

三、抓住艺术空白,续写故事,拓展想象

“留白”是绘画里的一个术语,是让欣赏者有信马由缰的想象空间,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心情融入作品之中。留白是艺术的技巧,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一种美学方法。有的文章的创作手法很讲究“留白”,创作者有意不透彻地表现,而留一些空白让读者用各自不同的想象去填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遇到这类课文,我们紧抓“艺术空白”,巧妙地拓展学生的想象,为“空白”增加亮丽的色彩。例如《凡卡》最后一段,写他“怀着甜蜜的梦睡熟了”,以此结束全文,并没有写明信能否收到,他的心愿能否实现,故意留下了想象空间。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大胆地放开手脚,挖掘教材资源,设置一种情景,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仿佛深入到凡卡的梦境中,合理想象,续写故事,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了深化主题,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文章的内容,也可以逆着文章思路,给学生们留想象性作业《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以后》。通过交流,深化了文章主题:不管爷爷是否收到信,凡卡的悲惨命运始终得不到改变。让学生悟出文章的真谛,体会到凡卡的命运悲惨,激发了他们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借助感情朗读,融情入境,激发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感情朗读,引导学生融情入境,让课文内容变成一幅画面浮现在头脑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这同样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方法。如教学《春潮》一课时,可以通过感情朗读,“以读代讲”,以读激发想象,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发挥想象,感知春潮的样子和特点,让学生感悟到春潮不可抗拒。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识和体验等,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三月桃花水》一课时,同样反复朗读,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这样,运用多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景中,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的三月桃花水形象,从而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

五、感悟诗文意境,品文作画,展开想象

海上日出课件范文6

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教育技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也是非常有效的。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在帮助学生揭示抽象的数学问题,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验证和发现数学规律等方面都显示出强大的优势。特别是在改变教学的旧观念,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方面尤为突出。

关键词:

信息教育技术 数学教学 帮助理解 揭示问题 突破难点 验证发现 提高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教育技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也是非常有效的。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在帮助学生揭示抽象的数学问题,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验证和发现数学规律等方面都显示出强大的优势。特别是在改变教学的旧观念,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方面尤为突出。信息教育技术数学教学帮助理解揭示问题突破难点验证发现提高能力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以及信息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促使我们在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技能。更为我们更新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帮助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数学教学锦上添花,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学习兴趣极为浓厚,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从降低教学难度方面来说,化解教学难度,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记忆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笔者在此就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教育技术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信息教育技术生动形象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数学概念的抽象是共所周知的,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明白其中的数学原理,不能靠数学教师干巴巴地讲,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增加数学教学的乐趣,让学生从快乐兴趣中增强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例如,我们在学习“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小猫和小狗,他们为了争夺一块骨头,可爱的小猫和小狗为了抢先吃到骨头,都是直线跑过去抢吃骨头,学生看到动画后,在浓厚的兴趣中很轻松的明白“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数学知识。又如,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内容时,利用多媒体的强大演示功能播出“海上日出”的场景片段,引导学生欣赏海上日出的情景,来体会直线与圆相交、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离的各种关系。多媒体展现日出美丽的图画,学生从中直观的体会出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二、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对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如果单单是靠学生苦思冥想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这就要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化解数学概念的理解难度来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使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正负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时,我们利用信息教育技术课件演示水结冰与融化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来认识正数和负数,从温度计刻度来感受正数和负数。或是运用多媒体演示潜艇下潜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的正负数理概念。又如,学习数学中《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展现蝴蝶与蜻蜓图案,让学生从蝴蝶与蜻蜓的对称图案中来感受什么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的概念。借此机会让学生在电脑中寻找轴对称图形,从而加深对轴对称概念的认识。

三、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揭示抽象的数学问题

数学本身就是数与形的结合,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思维中要经常用数形的结合来揭示数学问题。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可以使数学教学中的区间问题、集合问题、函数图像以及几何图形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利用区间问题来解决不等式的求解问题;利用集合问题来解决可能性问题;利用函数图像来解决函数的求值问题等等。特别是在轨迹、图形的移动与旋转、重叠等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中,使原来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生动具体,对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轻松学习,掌握牢固是大有裨益的。

四、利用信息教育技术,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利用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模拟几乎真实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构建思维的基础,更有利于创建思维的环境,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动态仿真的演示功能,通过动静结合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难点分解降低梯度,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集中到思维的过程中,再加上直观的演示,形象具体的模拟,降低了教学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性质》内容时,针对本节课中数形变化这一难点,教学时利用多媒体画图的功能,先画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常规图象,再运用多媒体输入参数,让学生体验输入参数后图像的变化,然后,通过大屏幕来比较函数图象的不同变化。由于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参数的变化引起图象的改变这一动态的演示过程,学生很轻松的从图像的变化过程中来掌握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这样,我们运用信息教育技术就很轻松的解决了这一难点。

五、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可以帮助学生验证和发现数学规律

信息教育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以及图形处理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了这个功能,会让你的数学的几何视觉图形变得逼真、形象、生动。例如,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知识点时,以往都是让学生通过画图来验证。当然有的学生认认真真的画图后会认识到这一规律。但是很多同学由于画不准导致角平分线与中线和高线不能相交于一点。就是画图稍微准确的使角平分线与中线和高交于一点,但也不能体会角平分线与中线和高相交于一点的规律。要么将信将疑,要么出于无奈,总之,是不能用事实来验证这一知识点。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如用割补图形、平移拼图等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数学问题。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无论是鲜艳的色彩,还是动感十足的画面都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通过动画联想过程留下清晰过程而令人印象深刻。

六、利用信息教育技术改变教学的旧观念,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信息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基础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这不仅仅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是学习方法的转变。信息技术为学生课前合理安排空余时间自主学习带来了可能,从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中下载有价值的数学知识都是全部免费的。通过运用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促进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交流,对及时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在线学习成为现实。这种新型的学习、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既方便,又特别有效。总之,数学教学中广泛使用信息教育技术,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对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有效地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邵俊燕 单位: 河北省沧县崔尔庄镇晓岚中学

参考文献:

[1]李霞,陆晔.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新思考与策略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