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范文1

一、教学设计中的机智处理

在一次能手赛中,为了考查教师合理处理教材和科学智慧地利用教具的能力,我们规定的赛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太阳》这一课,唯一一个必用的教具就是一张简单的文字性演示文稿:太阳公公写给同学们的信。

小朋友们,你们好:

我不能去听你们的课了,因为我离你们很远很远,就算我去了,教室也容不下我呀,因为我很大很大,而且我还很热很热,你们会受不了的哦!

祝你们学习愉快!

你们的太阳公公

2012年4月6日

16位参赛教师,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三种设计:第一种:把这封信作为引课的材料,出示后让学生读一遍,然后弃之一旁,对同学们说:“那今天我们就学太阳这课。”然后让学生逐段读文,教师逐一问,学生逐一回答,教师“牵”着学生,忙得不亦乐乎。这样设计的有10位教师。还用4位教师把这封信放在了学文后,教师作为总结全文的材料:“我们看看太阳公公是怎样介绍自己的。”然后出示这封信,学生读毕,下课。还有两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上课,出示信,让生读,然后问:读完这封信你有什么疑问?”生思考片刻,纷纷质疑:太阳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太阳究竟有多大?太阳究竟有多热?教师因势利导:想知道并不难,只要同学们认真读《太阳》这课,聪明的你们自己都能解决的。下面同学们就根据自学提示,在文中寻找答案吧!师出示表格式的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用“____”画出说明太阳特点的句子,然后细读思考,必要时可以和同学们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给了学生十几分钟自读时间后,学生按要求纷纷汇报。学生汇报完毕,师再次出示信,让学生根据刚才学习到的知识帮太阳公公把信写具体。然后利用所学的说明方法进行了一个小练笔。何为智者,不言而喻。这两位教者,抓住教具中“留白”的机遇,机智地进行教学设计,一节课寥寥数语却处处彰显着“用法而不见法”的风采,达到了“无法胜有法”的境地,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抓住突发事件,展现教师“应变机智”

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智慧的现场生成。这些事件处理好了,既提升了教者的智慧形象,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读懂三个事理后,教者正在引导学生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时,突然一学生说道:“早晚都得死。”学生们哄堂大笑。这位老师还很淡定,微笑地看了这位同学一眼,继续自己要说的话。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这看似孩子不守课堂纪律的一句“胡言乱语”,其实给教者提供了展现才智的大好机会。如果这位老师能抓住这个机遇,中断自己要说的话,而是马上说道:“虽然你随便打断别人的话不够礼貌,但你说得没错,是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如此这般,教者既省去了“千言万语”的引导,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教学智慧,何乐而不为呢?如:一位教者在检查生词时,把“度过”写成了“过度”。当读到这个词时,学生便主动停下来纷纷纠错,老师,那个写错了,应该是什么什么。写在演示文稿上的字,不好改呀。顿时,听课者都为这位年轻的教师捏把汗。只见这位教师稍愣了一下,马上微笑着说道:“你们不但眼力好,而且看出来你们预习得也很好。那你们大声告诉我书上的词是什么?生齐声回答,老师便把“度过”这个词写在了黑板上。然后接着说:“你们这么爱学习,又这么聪明,那我想考考你们,度过和过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或沉思或举手作答。在学生基本理解这两个词后,又检查了其他词语的认读情况。然后老师高兴地说:“我们刚才度过了学习词语的快乐时光,下面我们就直接过渡到读文的环节吧,相信大家会学得更快乐。”顿时,教室内掌声一片。

三、课堂教学中的机智评价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儿童立场;教学策略;智慧;魅力;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33-02

基于儿童立场的语文教学,是以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学习需求等为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以发展儿童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为基础,以开发儿童的学习潜能,提升儿童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教学实践。因此,我们应将视角转移到儿童的身上,去关注儿童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否得到发展。此时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等方面,都将是语文课质量考核的重要标准。

一、创新教学理念,让儿童享受知识的快乐

基于儿童立场的语文教学,首先应该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只有进行观念的转变,我们对于整个语文教学中一些问题的认识才会得到重新的定义,而这样的进步,对我们把握语文教学具有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能更好地在实际中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这种转变首先便是一种思想的转变,以儿童的需求为主而进行的教学创新,不是考虑老师应该教授什么,而是考虑儿童应该以及想要学习什么。其次便是对课文教授理论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进行创新,是一种以儿童的需求为主的教学理念的创新。

二、改变教学方式,让儿童得到个性的释放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依靠老师讲解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没有考虑到儿童的需求,采用的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而这何谈儿童立场?所以,我们要根据儿童的需求以及每一堂课的内容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让儿童主动、生动地获得发展。

比如在进行《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把握好“度”,不可以喧宾夺主。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每一个人物的内心的情感。

三、优化教学内容,让儿童享受心灵的舒展

要科学合理地使用课本,对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老师应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创造性地开掘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时代儿童的要求,让儿童在符合他们的语文课文里尽情享受心灵的舒展。

比如在《司马光》一课中,虽然是小学一年级的内容,但是老师教授的字词,对于儿童来说,已经不新颖了。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已经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可以说孩子所认识的字词很多就已经超过了课本的要求了。“古”、“心”、“个”、“几”等字对他们来说相当简单,而老师一味地进行这种重复的教学内容,便是一种浪费。所以,我们应该将这一课重新定义,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比如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怎么办,教给儿童符合他们需要的知识。

四、调整教学目标,让儿童体验智慧的荣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的主体不再是老师,而是学生,教学目标更多的是以生成性的目标为主,而不是行为性目标为主。老师进行目标的调整,进而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进行组织,而这对于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成性目标更多的是老师根据整堂课中学生的情况而不断调整进行动态教学目标的完成,是一种灵活性的目标,而非一成不变的。

比如在《金钱的魔力》一课中,我们一般制定的目标是体会文中语言的魅力以及能对于托德和老板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进行一定的批判,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很显然,这样的目标是一种理论上的,仅仅是建立在老师对于课文的理解之上的目标。我们进行教学目标的改革,就应该是建立在儿童自己对于课文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或许我们没有相应的标准进行规定,但是,我们能够通过教学目标的调整,帮助儿童在这一过程中有所进步,视野更加开阔。

五、改革教学评价,强化儿童对知识的魅力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范文3

事实上,为了上课,教师也做了充分准备,认真钻研了教材,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还收集了许多资料,但教师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大多是站在教材的角度,用成人的视角去把握教材并进行教学设计的。即使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仅仅从形式或几个教学环节上有所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有效落实。新课程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然而,我们的课堂由于忽视了儿童的生活世界和身心特点,忽略了儿童的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因而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吸引力。说到底,这是教学中儿童文化的缺失。

再者,纵观现有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文视角上已经有较大的改进,但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所占比例非常少,进入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也是“伟人做平常事、平凡人有了不起的壮举”之类,让孩子们觉得无法亲近。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教材中真正关注儿童心灵和情感的儿童文学缺失,导致学生作文中出现假、大、空现象。此外,由于传统的阅读习惯,再加上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素养,即使有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选入教材,也可能被教师用成人的视野代替孩子“观察”,用成人的感悟代替孩子“体验”。这种模糊儿童认知特征、漠视儿童心理需求和任意拔高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儿童阅读,而且会减少他们正常的阅读兴致。

新课程既然关注儿童,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就必须关注儿童文化,尊重儿童文化,要精心营造一个放飞灵性、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用儿童视角解读文本

我国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沈大安先生曾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8~14岁的儿童。”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用成人的思维方式看待他们,其实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有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

语文教师要善于怀着一颗灿烂的童心走进文本、浸润文本,换个角度体验文本历程——以儿童的思维去想,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以儿童的眼光去质疑。这样,你就会与儿童共同呼吸,共话精彩:孩子会的,教师不会絮絮叨叨、纠缠不休;孩子卡壳处,便会导之以拨、点石成金;孩子疑难处,便会层层剥笋、娓娓道来。以儿童的视角进行教学预设,就要善于在脑海中呈现模拟演示下的教学情境,在心中感受课堂预约的精彩,让儿童的笑脸在心中亮起来,让儿童智慧的火花在心中迸出来,是备课,更是课堂之旅前的一次美好遐想。以儿童的视角走进文本,就会体验到儿童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就会感受到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乐与得。如预习苏教版第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以儿童视角可生成如下话题:心脏怎么可以带回祖国呢?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肖邦催人奋进的《革命练习曲》该是怎样的催人奋起的旋律?……循着儿童的思维节奏就能拨动儿童的心弦,形成师生互动、心心相印的课堂境界。

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还要善于在文本深处游历漫寻,于文本深处寻见童心烂漫,来丰满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可以想见,为何教师诗情画意,儿童却茫然若失,教师激情满怀,儿童却置若罔闻呢?缘于教师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高度为标尺,没有把自己的理解下位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与儿童相融,造成教师与儿童在文本理解上的真空断层——孩子混混沌沌,不知所云,却唯唯诺诺,虚假迎合。儿童化的视角解读文本要在与文本的反复磨砺中觅见童心,这样,才能把课上在儿童的心坎上,才会飞溅出浪漫的“水花”,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比如,某版本教材里有个口语练习“我长大了做……”中给出了一些图,图中显示的有教师、医生、战士等职业形象。如果教师依据这些图设计教学,我们可以想象这节课该有多乏味。学生的答案无非是长大了要当保卫祖国,做医生救死扶伤……这样的课就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世界,学生的思维、情感无法被调动起来。周益民老师有一个很好的课例,他上的也是这一课,他在上课的同时引进了一本日本的图画书《长大以后做什么》,那本书非常好玩,问蒲公英长大做什么,蒲公英说“我长大以后要做个大狮子”,问小鱼长大以后要做什么,小鱼说“长大以后要做大鲸鱼”,问蜡笔长大以后做什么,蜡笔说“长大以后做大森林”,等等。把这本图画书带进课堂,这节课便生动了许多。

所以,我们在课前钻研教材,解读文本,必不可少的是站在儿童立场上,用儿童文化的视角去看问题:如果让学生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会出现什么问题?……儿童的生活世界是成人不可替代的,教学如若要引导学生精神建构,也必须是在他们的世界里完成。教师是教学的策划者、设计者和组织者,但真正“发出”学习需要的都是儿童。由此可见,只有从儿童的视角去审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儿童视角观照课堂

阅读时携着个性走进文本,独特朗读显示个性,内化文本更是个性飞扬,剔透玲珑的童心就在阅读的过程中熠熠生辉。下面是一位老师教学《蜗牛的奖杯》片段。

师:看到再也飞不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生1:蜗牛背着这么沉重的奖杯太可怜了,我想发明一种机器,把它拿下来。

生2:我也想帮蜗牛拿下奖杯,还想恢复它的翅膀,看看它是不是飞得最快。

生3:把奖杯放到该放的地方,让蜗牛重新飞起来。

师(有些茫然地作小结):同学们要知道,因为蜗牛太骄傲了,这沉重的外壳就是骄傲的后果,让我们告诉蜗牛,成绩面前要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