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1
抗美援朝的战争结束了,中国的志愿军要回国了。
当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的时候,在一节车厢的登车处,一位小女孩紧紧抓住一个志愿军的手。她,就是小金花。她用她带有哭腔的声音对志愿军说:“叔叔,你别走啊!我舍不得你啊!”叔叔说:“小金花,不要难过,我们还会回来看你的!想当年,我们的侦查队员老王去敌人的营地里侦查情况,由于疏忽被敌人抓住了,给关在一所小房子里。你妈妈知道了,心里万分着急,于是,你们乔装打扮成美国人的样子,悄悄地混进了敌人的营地,找到了那所关着老王的小房子。可是一看那些站岗的士兵,都好像雕塑一样地站在小房子旁一动不动。你妈妈急中生智,跑出去跟敌人大吵大闹,利用调虎离山计把那些站岗的士兵引走了,这时你大胆而敏捷地溜进了屋里把老王救了出来。当老王掩护你回到村里后,得知妈妈拉响手雷跟敌人同归于尽了。你不但没有哭泣,而且还坚定地说要为妈妈报仇。你是多么坚强啊!”他安慰着小金花。此时,小金花停止了哭泣,依依不舍地跟他们挥手告别。
“嘟嘟”,列车开始缓缓起动了,人们都抢着和志愿军握手道别。不一会儿,列车就渐渐远去、远去,最终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了。
翠竹小学五年级:朱祺睿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2
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学习了著名作家魏巍的《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我被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的情谊感动了。
大嫂为了让志愿军吃到疏菜,冒着敌人的炮火去挖野菜,结果失去了双腿,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小金花和她的妈妈为了救侦查员老王,小金花的妈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小金花妈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和小金花刚强的意志深深地打动了我;大娘帮志愿军缝补衣服,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为了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她对志愿军慈母般的爱震撼了我的心。
此时,在长长的站台上,挤满了送别志愿军的朝鲜人民,他们眼含热泪,依依惜别。人们多么希望列车慢点开,让他们再看一眼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志愿军。而车上的志愿军也痛哭流涕,也希望列车慢点开,让他们再看一眼亲人般的朝鲜人民。读到这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深深地体会到:“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这是志愿军的心声,也是朝鲜人民的心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以及他们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牢不可破的……
作家魏巍在每段的开头都用了祈使句,在每段的结尾都用了反问句,以形式上的否定达到内容上更加肯定的目的,无论在感情的抒发还是语意的加重上,其表达效果都胜过了陈述句。这种写作方法是我今后的写作中学习并运用的。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3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自于对老师的喜欢。所以,老师平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下课时,学生几乎与我没有什么距离,跟我拉手,跟我撘肩,跟我说知心话;上课时,学生比较尊重我,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我喜欢每一个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们,爱他们。因此,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功效体现。尤其是在六年级,小学和初中衔接时期更应该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3)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4)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5)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6)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地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老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轻松。
3.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背诵和积累知识的效果。朗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掌握。选择比较集中体现作者某方面强烈思想感情的句段。比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中"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一段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战士们深深地依恋着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此时,学生们深情地读出"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注重情感体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4
功名利禄。只能带给我们短暂的快乐;唯有平静的心灵加上对工作的热爱。才能带给我们永恒的喜悦。
――题记
你们,农民工和清洁工,你们让我们的城市变得干净、整洁,给所有的人带来了方便。你们拿着不
多的工资,辛辛苦苦地养
活全家,整天起早贪黑,但你们没有任何怨言,默默地、快乐地工作着。
知道吗?你们在我心中最美。也许在别人眼里,这是个卑微的工作,谁也不愿意去做。他们觉得这些工作又脏又累,收入又低,只适合卑微的人去做。而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了快乐和其他人没有的东西。在一般人眼里,你们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你们远离家乡、亲人,到城市打工谋生,干最累最脏的活,拿最少最低的工资,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按理说,这样的人是灰头灰脸、满目沧桑、举止迟钝、卑微猥琐的,哪里会有快乐可言?而我,在一个清洁工的身上得到了答案。
最初见到他的时候,他正推着一辆垃圾车,自己一个人打扫着这宽敞而又覆盖着许多垃圾的马路。那时我在去上学的路上,正好迎面碰上了他。他突然对我笑了一下。那笑容真切、和善、不加掩饰,像一道暖流从嘴角淌出,漾满了他的脸庞,流进了我的心里。面对这陌生而又灿烂的笑容,我当时也“回敬”了他。
渐渐地。我们熟悉了,几乎每次见到他,他都乐呵呵的。见面时,我们彼此相视一笑,就算打过招呼。也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招呼,我仿佛从他身上汲取了什么似的。每天的学习,都觉得活泼而不沉闷。
后来一段时间里都没再见到他,据说是家里出了事,他把工作辞了。
又是一年春天,我依旧像往常一样走在上学的路上,又在那条路上遇见了他,他依然像以前一样,对每一个路人微笑,给人们带来一份快乐。那一刻,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有些哽咽。我忽然明白了,当我们处境卑微、身陷逆境时,我们一定不要放弃快乐,快乐让我们看到光明,看到希望,感受生活的温馨。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5
一、精彩篇章,仿一仿,写法迁移
常言道“文无定法也有法”。小学生作文正是扶床学步、牙牙学语阶段,模仿和借鉴课文中的典型句段是不错的训练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依据课文特点,抓住典型例文,实行读写结合。指导学生从仿写起步,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这篇课文无论是结构还是表现手法,都能给学生以示范。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小结: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故乡的杨梅?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杨梅果的?在描写时,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之后,我让学生仿照这篇课文描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家乡特产。这样,读写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样文,学生写起来轻松多了。
二、画面不足,增一增,补白拓展
文本中往往留有许多“空白”之处,为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将训练的目的放在拓展内容上,适时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植于文本,想象于书外。既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解决习作时的“无米之炊”,同时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节课时,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与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道别的情景。这样的道别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描写了志愿军的说话,而没有朝鲜人民的语言。于是,新的课题就出来了,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这番话又会说什么呢?首先,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同学扮演大娘,第二组扮演小金花,第三组扮演大嫂,分别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当时有一位学生以“小金花”的身份这样写道:“志愿军叔叔,不是我不坚强,而是舍不得让你们走啊!自从我妈妈牺牲后,是你们为我报了仇。叔叔们,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您的家乡去看望你们,一定会为你们唱《捣米谣》。可爱的叔叔们,再见了!”这样,通过课文对画面的想像描述,学生不仅了解了以“告别”为话题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三、叙述角度,换一换,激发兴趣
每个写作者在写作时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要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检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小伙子真棒!”为使学生透过表层深入理解内涵,设计:如果你就是左腿截肢的博莱克,在训练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练笔感受博莱克为全队保持一致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这样的练笔能使学生文思涌动,习作语言入情入景,细腻感人,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四、情境空间,拓一拓,创编故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并且主张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读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教师可以假设文中情节的变化发展,引导学生有感而发,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自悟自得。 有些课文虽已结束,但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对于这一类课文,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个人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练笔,延伸课文的内容。
五、精美插图,描一描,再现情境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6
一、每周用一节课时间指导课外阅读
在课外阅读课上,给学生介绍一些书目、文章,并且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阅读训练。
首先,安排学生独立阅读,在语文课堂上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优美文章,画出重点句子、优美词语等,必要时注上对文章或字句的理解。对低年级的学生,就介绍一些浅显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散文《春》《燕子来了》等,中外寓言故事《狼和小羊》《亡羊补牢》等。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批边写(如,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语句等),课外要求交流读书体会,开展“讲故事”比赛。
其次,指导学生评析读物。对于课外读物中的一些优秀作品,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讲评和讨论。这种活动往往在四五年级进行,经常采取两种方法:一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评论;二是老师恰到好处地讲评,对学生的看法给予肯定,或在评论的基础上深化。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思路
阅读与作文教学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广泛深入的阅读,没有深厚的阅读基本功,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阅读与作文的思路也不相同,阅读从语言形式入手理解内容,再从内容回到对形式的了解;作文则先要确定要表达的内容,然后再考虑文章的表达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对一些典型的文章,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整体入手出示问题,说说这篇文章写些什么内容,是论说、叙事,还是状物写景。通过阅读,学生掌握了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后,再与学生一起研究文章的谋篇布局和段落层次。指导学生学习文章是怎样遣词造句及其表现方式,初学写作的三四年级学生,可以照人家的方法仿写,然后在仿写的基础上创新写作。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让学生对照课文学写,然后根据想象写《冬雪》《夏》,把阅读的知识迁移到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来。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读写结合的四条对应规律
一是从审题上对应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命题形成大体有四种:以物命题,如,《落花生》;以事命题,如,《半夜鸡叫》;以地点命题,如,《在炮兵阵地上》;以意命题,如,《伟大的友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联系小学语文的四种常见题型(传统题、填充题、图像题、供料题)进行必要的剖析,使学生对照课外阅读的优秀篇目进行剖析,在写作中避免离题现象。
二是从选材上对应结合。“立言之要在于物”,“物”就是材料,选材要回答的问题是“写什么”,在语言教材中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范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作文选材不典型、不突出、不生动的毛病,和范文、例文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选材的要求和规律。
三是从立意上对应结合。立意就是文章如何确定中心思想,联系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多中心”和“无中心”毛病,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及优秀作品,作者是如何通过材料来表现中心的。如,课文《鸡毛信》,就是围绕儿童团员海娃送信报信,表现“爱国主义”这一精神的。
四是从谋篇布局上对应结合。谋篇就是安排文章的组织结构,包括开头和结尾、详写和略写、过渡和照应、写作顺序等。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联系学生作文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选准课内外反问的例子,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日积月累,自见功效。例如,《落花生》一文写了种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因为“种花生”不是重点,因此文章只用了八个字概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而把“议花生”当作重点,写得比较详细,从而突出了“要做有用的人”这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