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企合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校企合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校企合作

中职校企合作范文1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企业激励 措施

在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一个根本点在于校企合作。可见,校企合作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更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和改革实践,中职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中职校企合作现有模式

1.企业配合合作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中,学校承担大部分培育任务,企业处于“配合”的配角地位,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任务,例如企业技术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早在2008年,我校就与“恒安(国际)集团”联合办学,创办了晋江市首个企业冠名班――“恒安班”,实行订单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成功。近年来,不少企业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人才缺口也日益加大,受此影响,相关的合作热潮愈演愈烈。

2.企业在职员工再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把学校办到了企业中,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在职员工进行更高层次的职业培训,从而提升专业素质。如我校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借助学校的师资等资源深入到企业创办了“恒安学历班”――主修财经管理与运用专业,为企业培养了从事会计事务与经营管理工作的实用型人才,也为企业减少了员工培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培训效益。

3.引企入校模式。

我校引入“弘扬光电科技公司”(主营广告设计、三面翻广告支架、LED照明灯具)入驻学校,填充了校园内没有企业实体的空白,创新了校企合作模式。在生产车间的基础上建设了学生实训车间和实验室,为广告装潢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模具制造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实习场所。

4.校园创“企”模式。

为提高学生职业意识,以仿真实训理念,模拟公司化运营管理,依托美容美妆专业创办了校园美容美妆服务室,模拟美容院经营模式,让学生学有所用,有更多的实训实践机会,尽早熟悉美容服务行业,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学校还以艺术组为依托,创办了“红创广告工作室”。一方面,让广告装潢专业、工艺美术等专业学生有更多实习、实训机会,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工作室自己印制宣传横幅等宣传用品,面向社会承接各类广告业务,不仅为学校宣传工作节约成本,而且扩大学校影响,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二、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

1.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宏观上,目前国家层面上虽有许多指导性政策文件,但具体到地方政府,并没有出台具体的支持和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性实施文件。校企合作仍然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指引,企业和学校双方的责、权、利都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劳动权利、劳动安全也无法得到切实保障。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校企合作在很多细节上无法可依,致使合作随意应付,从而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2.校企“一次性合作”现象突出。

在功利性目标驱动下,校企双方的初次合作往往比较仓促,学校极易将“劣单”企业引入学校,而企业也不会真正开展学校所需要的合作项目,因而学校往往得到经验教训后就不再合作了。再以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为例,企业通过校企业合作培养了需要的人才,却不得不面对普遍存在的跳槽现象,即使企业“冠名班”的学生也屡屡爽约,最终能为企业长期服务的学生很少。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是为别人做嫁衣,极大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学生就业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人才风险导致企业失去参与校企合作的信心和热情。

3.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同时存在管理文化的冲突。

职业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具有公益性,价值取向为履行社会责任,这与企业以营利为根本目的的经营方式、市场逐利性价值取向相冲突。由于学校没有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往往签完协议后,企业就离开了校园,而学校依然按照原有的课程和方式培养学生,没有强化技能训练,学生也对企业岗位不熟悉,导致最后不少学生走上岗位后一时不能适应。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这种冲突归根到底是工业文化的缺失,即学校与企业的工业文化融合不足。

三、校企合作中行业企业激励的可行措施

1.提高政府在推动校企合作方面的战略意识。

不得不承认,政府在推动校企合作领域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校企合作只有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筹备下,企业与学校才有可能建立真正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好比是桥梁,如何确保这架桥梁的畅通,固然需要学校和企业的良好合作和各自管理,但从本质上看,他们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很难顾全大局。而政府此时的作用,就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平衡双方的需求,找到最佳的契合点,用行政手段规范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教育与就业实现充分对接。

2.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企业学校及学生的利益。

健全的法律法规为校企合作办学的规范、有效运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综观发达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均在不断建立、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避免了盲目无序性。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我国政府要制定出台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从法法规层面确保企业、学校与学生没有后顾之忧。

同时将企业不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惩罚性政策法规化,并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对于未能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惩罚,从法律上形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力。指导和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教育制度,形成一套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职前、职后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学习型企业,并将此作为对企业家和企业的考量标准之一。

3.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热情。

首先,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补偿机制,开征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税,规定达到某一经营规模的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责任。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职业教育与培训税,或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企业职业教育,让企业切实感到参与职业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又是从事一项对本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事业,激发其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

其次,制定并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税收减免政策的相关实施细则,落实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企业和个人捐赠,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的政策;同时,在教育捐赠免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允许把企业的教育捐赠款的50%或300%用于抵扣企业所得税,以提高企业向职业教育捐赠的积极性。

第三,凡规模以上企业,每年要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专业对口实习实训岗位,为教师提供适合的实践锻炼岗位和条件,其接纳人数一般不少于企业技术岗位的10%。对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并支付报酬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性补助或税费减免,并允许企业付给学生的工次低于法定工资标准,以提高企业接纳实习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对单独举办的服务类校办企业,仍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4]59号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执行,举办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企业,地方税收部门征收的部分应当全额返还;对与企业联合举办的主要用于学生实习实训的校办产业,地方税务部门征收的部分应至少返还50%甚至更高比例。

第五,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所产生的一系列成本如:为学生支付的培训报酬;法定的社会保险;企业开发内部课程所产生的无形成本;学生的工作服和其他防护工具费用,等等,政府应该明确规定企业在缴纳所得税时可以从收入中抵扣费用的合理范围,甚至通过给予补贴或将以上支出计入成本等方式抵扣营业收入,或减少企业所得税等方式补偿企业,发挥正向的激励作用。

第六,国家每年有一定数量的补贴用于职业学校建设和完善实训基地,但是还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来奖励或补贴企业建设实训基地。而事实上,很多企业都是职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但是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因此,我国应该考虑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并且监督企业将奖励经费专款专用,用于基地建设。目前在国家层面奖励和补偿办法缺失的情况下,各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奖励或补偿办法。

最后,各级政府要制定职业教育奖励政策:对积极参与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表彰,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支持职业教育的环境;对在校企合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家,同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并授予“支持职业教育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4.重视企业社会效益,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作为一种人格化的组织,它能够而且必须对其所处的社会系统提出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回应,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应有的义务。职业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最终受益的却是企业。现代企业的经营实践表明,企业只有将社会责任意识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努力平衡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追求合作共赢的和谐商道,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制定并完善校企业合作中企业参与的激励措施,促进校企合作顺利开展,实现合作双方“共赢”,职业教育事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4).

[2]李慧,林永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探析.职业技术教育,2011(25).

中职校企合作范文2

一、引言

职业教育在不断探索办学新模式,其中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成为办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利用校企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及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将课堂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的企业实践巧妙结合,开展教学改革,获得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共赢的教育成果。然而校企联合办学尚属发展初期,必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校企联合办学中已获得相当程度的发展,但许多成功经验未得到有效推广,同时还存在许多难题急需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校企合作认识有待加强

传统观念普遍认为:普通高中的学生才是优秀者,将来考上大学可成为高素质人才,而中职类学生都属于中考淘汰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中职类学生也是学习,而在校期间就进入企业实习则认为是从事技术含量低、缺乏发展前景的工作,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最先产生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而我国引入校企合作教育较晚,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尚待提高,很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解决师资和实习基地等方面的不足和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并未真正从行业对高技能人才需要和学校教育改革的战略高度来开展校企合作,这必然会影响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与效果。

(2)利益关系有待协调

校企联合办学涉及多方参与协调,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各自的目标存在一定偏差。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急需加大投入,政府寄希望企业等方面参与办学,从而弥补教育投入的不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企业则希望从中争夺优秀的人才,增强企业竞争力;学校则为促进教育改革,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培养优秀的人才提升学校形象。而学生则为了在企业实践中提升技能,增强职业竞争力。各参与方存在利益取向不一致,导致重形式轻内容,缺乏战略计划等问题的产生,这必然会影响校企联合办学的教育效果。

(3)校企合作模式单一

当前,大多数校企合作还处于浅层次阶段,职业学校采取的合作模式比较单一,普遍情况是职业学校在企业合作组建实习基地,或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师或工程师指导学生,或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或与企业签订长效的实习协议等。由于合作模式单一,而且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校企合作较多流于形式,学生在企业实习基地实训并未能大幅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未能达到应有的培养目标,这也影响了企业对合作的成效产生质疑,影响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4)“双师型”师资缺乏

职业学校师资力量较缺乏,特别是 “双师型”师资奇缺,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而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行业背景,不具有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缺乏实践能力。这必然导致在校企合作中实训师资力量薄弱,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未能真正指导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达到企业要求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师必须融入生产企业,参加企业实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职业学校强调构建“双师型”职业教师,不仅具备教师资格,同时具备职业资格。

(5)体制政策有待完备

校企合作的重要作用,已激起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已成为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迄今为止仍未构建完备有效的体制与政策保障,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布局,整体推进政策引导的强有力的政策制度。当前的合作的层面较低,合作缺乏稳定性,合作的效能还未充分展现。

三、推进校企合作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校企合作理论研究

对发达工业国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并予以借鉴,同时对的现状进行调研,对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充分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国情,加强理论的研究,特别要重点研究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保障体制等方面的理论,为校企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二)增强政府指导推进作用

国外成功的校企合作教育均有强有力的国家法律保障,明确规定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职责。我国虽然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民办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对校企合作真正起推动和扶持的政策、法规并不多。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完善推动校企合作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支持、规范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政府要增强指导推进作用,以制度推动校企合作。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相对单一,因此有必要创新合作模式,增强校企合作教育的效用。拓宽合作领域,合作层次由浅层次提升到全方位,实现校企双赢。对当前广泛采用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应进一步推进,这种模式主要基于人才培养的合作,职业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定向输送给企业。也可采用合作培养,如: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创建联合培训中心,设立联合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人员,在合作模式方面不断探索创新。

中职校企合作范文3

关键词:中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对策

一、问卷调查的相关介绍

1.问卷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是福建经贸学校教师、物流与食品烘焙专业的学生及学校合作企业。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职校企深度合作之学校篇”,二是“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职校企深度合作之企业篇”。

第一,“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职校企深度合作之学校篇”。该部分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姓名、职务、联系电话、调查内容。内容共设计了13个题项,其中1?12题为选择题,第13题为开放性题目。

第二,“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职校企深度合作之企业篇”。该部分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企业名称、员工数量、企业性质等,共设计17个题项,其中1?16题为选择题,第17题为开放性题目。

2.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职校企深度合作情况,使本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更具科学性,笔者于2016年3月至5月对福建经贸学校教师和物流与食品烘焙专业的学生以及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2份。其中,企业管理人员回收30份,涉及物流、大型超市、财务咨询、星级酒店等合作企业;学校问卷回收102份,涉及教师与物流与食品烘焙专业的学生。问卷的回收率为88%,有效问卷为128份,有效率为96.97%,其中企业有效问卷30份,学校有效问卷98份。笔者对收回的问卷进行了统计和调查分析。

二、校企深度合作情况

1.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情况

调查发现,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的企业有12家,委托院校进行员工培训的企业有23家,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的企业有26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基地的企业有30家,设备仪器资源使用的企业有14家,参加院校举办的招聘会的企业有30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报告)的企业有9家,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的有8家。从合作的内容来看,校企合作仍然处于浅层次的合作,对于深层次的资源共享、教育实质内容的更新等还缺乏更多的企业参与。

2.学校师生对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认可程度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93.88%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非常重要,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认可度较高,但同时也有6.12%的师生对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认可度不高。

教师认为参与校企深度合作重要和非常重要的人数共有60人,占调查样本数的61.23%,学生则有32人,占样本数的32.65%,这说明教师群体更认可和了解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意义,学生对其认可度也较高。

三、影响企业、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分析

1.影响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因分析

从企业的角度看,影响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缺乏深度合作的资金。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资金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企业生存与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源、工艺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更新与进步、专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由于投资期限较长,其作用和意义不能在短期内发挥出来,致使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将宝贵的资金投入到回收期限长的校企合作上。此外,缺乏合作机制、缺乏校企双方交流平台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分析,影响企I参与校企合作的因素可见图1。

2.影响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因分析

在调查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因中,认为“校企合作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是影响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原因,占总样本数的38%;其次,“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利于就业”这一因素也十分重要,占22%。此外,“与企业进行合作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密切关注行业、企业发展方向,合理设置专业”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当前,学校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等创造更加有利于学校、学生、教师综合素质发展的环境与政策,为人才培养扫清障碍,发挥人才优势,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的创新性和知识水平。因此,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最主要的出发点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创造。此外,学校更加重视与校外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的合作,为毕业生安排实习机会,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造有利条件。(见图2)

3.影响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分析

校企深度合作中,由于各方的利益不同会产生冲突,由此形成的各种问题急需解决。调查显示,“学校教师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差”是影响中职院校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最大问题。因为中职院校获得的补助较少,政策扶持也较为缺乏,能够用于科研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最终导致学校的教师研发能力差。而且,中职院校过于忽视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导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此外,校企深度合作还存在“校企合作管理松散”“教师时间精力有限,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学生和家长对校企合作缺乏认知”“难以寻求稳定的合作单位”等问题。

四、推动深度合作的对策

1.推动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

校企深度合作不仅需要中职院校和企业的推动,政府的相关政策对企业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也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政府需要给予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资金补助政策和奖励政策等。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税收优惠是推动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举措,而按实习工种给予人才培训经费补助、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费用、宣传企业形象方面提供帮助等也是重要的措施。

2.推动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

调查发现,在推动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中,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认为,首先设置与企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是推进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措施,其次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此外,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教材、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也是重要的对策。(见图3)

五、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笔者对合作企业、教师、学生进行了调查,取得了福建省校企深度合作的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了相关的数据分析结果,为验证本课题提供了实践性、真实性、完整性的信息,也为兄弟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相应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刘保东.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6):96.

[2]何静.从象征性意义到实质性作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的功能[J].继续教育研究,2014(7):44-46.

[3]吴建新,欧阳河,黄韬,陈凯.专家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设计――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的调查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5):74-84.

[4]林振志.创新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市场论坛,2015(8):88-92.

[5]吴亚娟,闫超.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国企研究,2015(10):109-111.

中职校企合作范文4

关I词: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创新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中职学校对如何搞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却显得比较茫然:眼下中职学生既有春季班,又有秋季班,既有参加技能大赛的,又有参加高考的,使学校工作尽显纷繁忙乱,严重影响校企合作进程。必须因地制宜,积极构建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充分体现就业导向原则和中职人才培养目标,才是中职教育的根本出路。

一、构建中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各专业要研究制定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要详细规范本专业校企合作的时间保障、操作程序、管理机制、评价办法、质量标准以及相关课程开发等内容,在此基础上,统筹安排总体教学工作,充分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思想。

(二)完善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内教学模式(一、二年级)

坚持理论课和实验课并重。鼓励专业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大胆更换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适当降低理论课程难度,增加实验课程比重,实行“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学中做、做中学,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日后参加专业实习实训打好基础。

(三)构建多元化校企互动模式组合(三年级)

不同专业之间有较大差异,总体应呈现多渠道、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如农业类专业以“顶岗实习”为主,“弹性”实习为辅;小学英语教育等专业采用就业实习的模式,即哪里就业就到哪里实习;数控、化工等专业采取联合办学的模式;汽修、机电等专业采用订单培养的模式等。另外,工科类专业可以在顶岗实习基础上,安排“工学交替”式生产实习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可以主动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另外应大胆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模式。“现代学徒制”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其核心内涵是校企深度合作共育技能型人才,因此发展前景光明。

二、创新中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一)优化教学管理机制

校内课堂管理采用“管评结合”机制,即“常规管理规范化+听课评课常态化”;顶岗实习管理采用“协议规范”机制,以校企合作协议规范双方各项事务,明确责任义务,同时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目标责任管理,校企双方联合成立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全面负责顶岗实习的各项事务和过程管理。

(二)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校内教学评价采用“考评鉴结合”机制,“考”是指教师年度考核和学生学业考试考查;“评”是指评教活动;“鉴”是指学生职业技能鉴定。顶岗实习评价采用“顶岗实习指导小组综合评价”机制,顶岗实习结束时出具顶岗实习鉴定书,作为学生毕业和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

(三)制定顶岗实习保障机制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关键环节,其运作质量直接决定校企合作的成败。必须建立健全顶岗实习保障机制,确保顶岗实习达到《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质量标准,推进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发展升级。

1.成立顶岗实习指导小组:由校企双方的业务主管领导和双方选派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全面负责顶岗实习的各项工作。

2.重视顶岗实习制度建设:如制定顶岗实习实施方案、顶岗实习信息反馈制度、顶岗实习评价制度、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目标责任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为顶岗实习保驾护航。

3.做实顶岗实习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岗前培训、思想教育、纪律教育、分组定岗、签订协议等内容。

4.严格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由顶岗实习指导小组统一安排落实,学校选派专业教师驻留实习企业,与企业选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专业指导、事务管理、成绩评定和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全过程管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校企双方选派的指导教师要定期向顶岗实习指导小组汇报工作情况,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对指导教师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5.确保顶岗实习质量标准: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顶岗实习质量标准,校企双方认真研讨,选好实习项目,并通过其他配套机制,确保预期的顶岗实习质量不下降。

6.严肃顶岗实习成绩评定:由顶岗实习指导小组讨论制定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制成《顶岗实习鉴定书》,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根据拟定的评价指标评分定级,由双方盖章生效。

7.落实顶岗实结反馈:顶岗实习结束后,由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向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汇报,向全体师生进行情况反馈,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为进一步改善顶岗实习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8.提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实现企业资金、技术与学校设备、师资的有机融合,逐步形成学校依托企业办专业、依托产业促教学的办学模式,不断提升顶岗实习水平和质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现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缺乏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后劲不足。应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力,建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分担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构建企业和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发展格局。

中职校企合作范文5

[关键词] 烹饪;校企合作;因素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更能符合行业和企业的需要,企业能够通过与职业学校的合作获得企业急需的专门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1]校企合作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各类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一些发达国家开展校企合作较早,通过政府立法、建立专门的合作机构、给企业政策优惠等方式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已经形成了适合自身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自成体系。我国校企合作起步较晚,近年来,国家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政策中强调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职业院校也认识到了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仍存在着校企双方合作意愿不一致、培养目标不统一、政府扶助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本文主要就中职烹饪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对改革烹饪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一、烹饪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优势

1、餐饮行业的迅速发展是烹饪专业校企合作开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民生产业”,餐饮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就业空间柔性强、市场潜在容量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当前我国餐饮业结构不断调整,餐饮行业对烹饪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既需深谙先进生产工艺,又要掌握不同风味流派、不同国别菜系的烹饪专业技能,这对培养餐饮专业人才的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要想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烹饪专业人才,与餐饮企业进行合作是有效途径之一。

2、餐饮企业对高技能烹饪人才需求旺盛。据统计,烹饪专业人才需求量居全国人才市场岗位需求量的前20位。江苏省现有大中型餐饮企业4000多家,每年需新增高技能烹饪从业人员1000人以上,而每年全省烹饪专业毕业生仅有600多名,烹饪专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以我校烹饪专业为例,2010年毕业78人,2011年毕业47人,2012年毕业101人,毕业率100%,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全部被高星级酒店预订一空。很多酒店为了满足人力资源需求,主动与学校联系,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冠名班等合作方式,以期形成稳定的人力资源供给渠道。此外,对餐饮企业来讲,招收的员工除了职业学校毕业生外还有大量的社会人员,这部分人员的培训以及企业员工的再培训压力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有效缓解。

3、中职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较高。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一直是较为积极的一方,对烹饪专业来讲也不例外,作为一门操作性强、知识更新快、创兴能力要求高的专业,学生除了在校期间的理论、实训学习外,非常需要把所学知识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得到印证和深化,因此,学校积极寻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学生接触酒店、走进社会,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适应岗位的能力。

二、烹饪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因素分析

1、企业方面

第一,随着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人力需求的不断旺盛,酒店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但从调查情况来看,酒店与中职校的合作多集中在接受学生实习、订单式培养、建立企业实训基地、校企人员交流互访等初级阶段,只有较少的酒店合作内容涉及到了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等进一步的合作形式,总体来讲,合作层次较浅、合作内容较为局限,像烹饪工艺方面的一些技术交流少之又少,而烹饪专业恰恰是一个技术创新要求非常高的专业,校企双方的技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第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对等。以我院烹饪专业为例,酒店在接受学生实习方面的积极性较高,但其他方面的合作都是学校主导去做。究其原因在于酒店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人力资源供给能否得到保障,至于其他方面的合作,在酒店的时间、人力、财力得到保障、经济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才会有选择的进行深入的合作。一方面酒店希望获得直接的人力资源,对投资见效期相对较长的人才培养过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又希望学校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能力能够与酒店需求有效对接,这本身就是个矛盾。如何调动酒店合作的积极性,使酒店能够参与到烹饪专业的教学及管理中,是提高校企合作内涵的关键。

第三,要端正校企合作的目的。烹饪专业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餐饮业第一线的优秀的技能人才,目前采取的合作模式如订单培养、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人员交流等都是为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服务的。但对酒店来讲,可能更多看重的眼前的经济利益,如接收实习生可以获得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可以缓解阶段性的人力资源短缺等。酒店应从为国家培养一流的劳动者,为企业选拔优秀的后备人才的角度去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这样才不会偏离合作的最终目标。

2、学校方面

第一,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酒店的人才需求不能完全对接。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导向”,真正要做到这一点确十分不易,因为目前的职业教育虽然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仍然坚持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非教学的职业性,烹饪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体比较薄弱,经不起酒店实际工作环境的考验。此外,烹饪专业学生是针对酒店行业的一般需求培养的“通用型”学生,烹饪专业2年在校学习时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只能是浅尝辄止,从酒店的调查来看,学生入职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再学习、再培训才能满足酒店的用人需求,学校的教学内容与酒店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脱节,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滞后于餐饮业发展要求,这也是调查中酒店反馈的主要问题之一。

第二,中职校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目前中职烹饪专业教师局限在了职业教育这个圈子内,理论强、技能等级高,但社会实践能力欠缺,对餐饮业最先进的技术、工艺、原料、设备等知之较少,因此,传授给学生的也是书本上多年变化不大的理论和技能知识,自然造成学生能力和酒店需求的错位。因此,校企合作不仅仅要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顶岗实践的机会,更要让教师被动或主动的参与到酒店一线操作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接受能力要比中职生强很多,师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实现学生从学到用的平稳过渡。

第三,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急需提高。从与酒店的交流中可以看出,酒店需要烹饪专业学生加强的主要集中的两个方面: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一方面,学生的专业技术、动手能力欠缺,到岗后不能直接上岗。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在实习的半年或者一年时间内往往提出各种理由离开酒店,难以坚持到最后,流失率较高,这种情况持续到工作后也较为普遍,这给酒店的人力资源配置造成不稳定因素。此外,在调查中很多酒店还提出希望学生端正工作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拓宽知识面等要求,这给中职教育也敲响了警钟,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这才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

3、政策方面

从校企合作开展情况较好的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各级政府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督、规范着校企合作的开展。在我国,近年来国家在政策上也是积极鼓励校企合作的开展,但从书面上的支持到形成实际的支持行为,到产生实际的支持效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法制保障不到位。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基本处于校企双方的自发实施阶段,而且是以职业院校为主导开展起来的。因为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校企双方即使签订了合作协议,也难以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第二,相关政策保障不到位。所谓相关政策保障,是指政府为推动校企合作开展而采取的配套优惠政策,如对企业来讲,政府可以按照参与实习学生的人数给予一定的培训补助,对接纳实习生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积极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在形象宣传上提供一定的帮助等;对学校来讲,可以从政府的层面搭建校企交流的平台,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等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政策存在缺失,有的没有达到应有的保障效果,大大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总之,要建立中职烹饪专业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必须要充分发挥企业、学校、政府三个方面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烹饪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中职校企合作范文6

目前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虽然比前几年有很大好转,但效果还是不太理想,很多合作还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形式上的合作,没有把双方的共同利益捆在一起,更没有把双方的优势嫁接在一起,实现共赢。《职业教育法》明文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但是调查发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不够高。

校企合作以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企业,但是学生到企业实习,必须配备专门的指导师傅,给企业增加了工作难度,有的学生因为技术不熟练,生产的产品质量不过关,给企业带来损失,有的学生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也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问题,种种问题导致最后合作不能继续进行。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长远的人才战略意识,只满足于目前的生产效益。只有在员工不足时才想到职业学校招收所需员工,满足生产需要。把实习生当廉价劳动力,直接让学生进行顶岗工作,一段时间实习下来,学生感觉收获不大,学生、家长的意见很大,引发了一些矛盾。

2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的策略

2.1政府统筹协调,吹响校企合作集结号

要实现校企合作良性发展,国外很多校企合作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加拿大和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以企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教育,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学习时间为1:1。德国实行双元制教育体系,注重解决理论与实践的最佳配合。他们的经验表明,政府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构建全民职业教育体系,促使企业主动介入职业教育,这是解决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关键。因此我国的政府部门,也应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统筹经费、统筹资源、统筹信息,召集职业学校和企业负责人对接会议,商谈合作的各种具体事项,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各自的责、权、利。监督合作的落实情况,评价合作的具体效果。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完善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设立校企合作运行专项资金,对于校企合作效果好的学校、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相信这些政策的制定实施会促进校企之间能够更加紧密地合作。

2.2找准学生、学校、企业各自发展利益点

校企合作中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都是利益的主体,任何只顾自己发展,不顾他人利益的合作关系都是不长久的。合作才能共赢。校企合作事关学生、学校、企业的发展,只有找准学生、学校、企业的共同发展利益点,才能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探索校企结合互利双赢的切入点,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校企之间应加强联系,积极沟通,进行协调,摆正各自的位置,明确各自的职责。学生:每个到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学到感兴趣的知识技能,体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或可以自己创业。因此,每个学生都要摆正“位子”,转变就业观念。认识到企业需要的是职业素养好、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吃苦耐劳的人才。还要认识到去企业实习,就是拜师学艺,一定要勤学苦练、不耻下问,使自己尽快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学校:职业学校已经认识到通过校企合作,使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同步,实现专业与产业无缝对接,可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学校要放下“面子”,主动与市场对接,主动寻求与企业接轨,积极获得企业的支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大开放式办学的力度,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实现对学生的专业性教育、职业化培养的目标,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企业:企业希望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能够招收一些道德水平好、技能水平高的学生能直接顶岗工作。因此,企业要放下“架子”,主动找到职业学校,要和学校一起承担起培养学生的责任,在这过程中把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到学生也就是企业未来的员工中,使他们对企业产生认同感,这有利于减少员工的流失,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企业还要吸引学校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技术革新、经营管理和规模发展中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共赢点就是职教事业发展的利益链,如何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者共赢,使三者的目标和利益统一起来,是发展职教事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2.3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和谐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2.3.1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职教集团一般是以一两所高职院校为龙头,以相关院校和合作企业为主体,根据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组成的一个职业教育联合体。职教集团的建立不是成员简单的叠加,而是从资源、组织结构到制度的集成创新。组建职教集团,搭建行业、企业、学校高度融合的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整合教育、技术、服务各种资源,把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和职业院校的教育培养统一起来,培养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最终实现集团成员共赢的目的。现在各地在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办学模式。如以城带乡、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行业为主、城乡联合的“河南模式”,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

2.3.2“办校进厂、引厂入校”的新型合作模式

各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办校进厂、引厂入校”的新型合作模式,形成“校中有厂、厂中有教、学练相长的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引进学校,能为学生安排工学结合岗位,解决学生实训工位不足的问题,师生能深入生产一线,及时了解行业形势、专业发展、明确自身水平能力提升方向,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对所需人才规格的要求,根据企业生产实际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零距离”对接。许多学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相关企业一起讨论专业发展规划、制订专业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校将设备投入到企业,专业教师到企业担任技术骨干,学校企业共同承担产品的研发与加工,实现技术力量和设备的共享,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助推企业升级转型。

2.3.3倡导行业企业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