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雪的现代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雪的现代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雪的现代诗

写雪的现代诗范文1

相处是现代教育师生关系的特征,它是建立在现代性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关系注重可控性和可预知性,它是经过严密选定的、规范即时性的关系。而在相处之后,教师建立起一种相依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师生之间实质性的交流;它是一种责任关系,是弱势的强性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要对完整性的发展负责,它不是理性的任务,而是包括了道德、情感、心灵的“不安”。在相依中,自然凸显了,人工隐退了。无依无靠、无所根据,师生自由地建构,敞开心扉并接受对方的敞开。相依克服了现代教育师生关系——相处的一些困境。这种理论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上的依托和指导,由于专业的关系,我的学生都是比较少的,所以我与学生都是之间的相处往往超过一般的师生关系的相处。我们交流学习、生活、友谊、甚至情感,我会常常以我的经历给他们的困惑作指导,我们交流更多学习以外的思想体验,同时以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来理解和体谅对方。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现实案例

在很多教师感叹师生关系的僵化之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让自己重新定义现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曾经有一个晚上,我还在房间里给两个学生谈话,突然来了两个学生,她们探头看到我在房间里忙碌,然后就缩回去了。我有点纳闷,第一反应是这帮孩子又出什么事了。问了一下,她们说,老师没事,你先忙!于是我尽快结束了我们之间的谈话,然后从房间里走出来,尽管客厅里没有灯光,可是我还是看到沙发上坐满了人。“发生什么事了?”还没等我问完,突然门被推开了,一个学生捧着一个点着蜡烛的生日蛋糕,旁边跟着我兴奋得不知所以的儿子,伴随着她们的生日歌,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在她们一个一个讲完自己的祝福语时,告诉我:老师,谢谢你为我们开的那一剂猛药,谢谢你为我们付出的心血,谢谢你为我们的付出,谢谢你……

我的这帮学生跟着我两年了,比起其它的文化科老师,可能我们术科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亲密,因为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也更了解。两年来,看着她们一点点的成长,但是,在成长过程中,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他们之间原来很要好的伙伴慢慢的陌生了,不再坐同一张桌子上学习,下了课不再在一起走了,不再一起去吃饭了,而且,就这么15个孩子,11个女生,竟分成了好几拨人,而男生夹在其中,却左右不是人。我想,这和高中的年龄段有关,青春期的心理原因使然,大家思想都比较成熟了,女孩子之间因为矛盾、一点小误会,拉帮结派,搞对立,虽然表面不明显,但矛盾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演变成了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面了。可能是我太粗心,我应该更早发现学生之间的矛盾……

写雪的现代诗范文2

    论文摘要:《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拙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本文从分析学生学不好本课程原因着手,提出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技术的重要性及应用方法。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它的教学成败将直接影响本专业其他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如何在学习《机械基础》学科中,帮助他们在建立兴趣和学习自信心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摆在所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但在《机械基础》教学实践中的每一次测验、考试之后,教师就会发现已经教过多遍学生本应该掌握的内容,不少学生实际上并未真正懂。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如何解决呢?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主观教学。现在课堂里传授的各科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最后结果,课堂教学就是把人类认识的最终结果教给学生。人类认识的最后结果是高度抽象化、概念化、充满分析推理的理性思维形式。在学生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认识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抽象、理想模型对他们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方式,在认识上造成了极大的矛盾冲突,导致了教师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而学生却一窍不通的结果。问题就产生在已经学过多遍且教过多遍的教师,往往很难体会一个初学者在接触新概念、新知识时可能产生的种种错误和误解,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代替学生的客观实际。从《机械基础》教学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初中升入职高一般数学等文化基础较差,且实际生活、工作经验不足,对《机械基础》中的有关计算、机械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等不能马上充分理解,学习《机械基础》的困难较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害怕学不了,学不好。通过调查发现进入职校学习的学生自信心普遍较弱,有的学生低估自己的潜能.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态势,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主动性和进取心,得过且过,这对他们的成长十分不利,对学习《机械基础》课程也不利。如果教师对学生怎样思维、怎样进行学习、心理发展等一些根本性问题知之甚少,那么就会造成《机械基础》教学的可靠性较差、效率较低、质量不高的现象。只有掌握学生的一些根本想法才能赢得主动,因此,解决《机械基础》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首先就在于解决好两种不同认识方式的接口和匹配的问题。

    (2)教学缺乏反馈。现代控制论告诉人们:对一个系统的有效控制必须取得足够的信息量,反馈是系统优化的关键,没有反馈的系统是无法实现控制和无从优化的。一个系统要高效、稳定,必须通过反馈调控才能实现,因此,《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反馈是+分重要的。课堂上的察言观色、个别提问、课外作业、测试考试等,无一不是为了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由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费时太多,致使教师无法由此获得足够的信息量以准确、及时地调控自己的教学.使教学成为单向的、缺乏有效反馈的、盲目性极大的低效传输系统。这种缺损的教学带来了可靠性较差、效率不高、质量较低的必然结果。

    (3)课堂中角色移位人是能动的个体,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是机体自我组织的过程,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另一个颠倒和角色移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课堂教学是“满堂灌”“一言堂”,一切由教师说了算,扼杀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1)运用多媒体技术,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机械基础》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使传统的“一嘴巴、一支粉笔、简单挂图”的说教变成多感官刺激,使抽象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就使教师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对《机械基础》认识的最后结果变得生动、有趣、充满魅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所接受,大大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图表多。能否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好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前提和基础。例如机械基础课程中常见传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步进运动机构等工作原理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是很难理解其原理的,无法掌握相应其他对应的知识点。反之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枯燥高深的理论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充分展现,同时使教学内容和方法充满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使他们带着一种好奇心进入教学中,从而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要点。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曲柄摇杆机构两次共线的运动情况,证明曲柄存在的条件、死点位置、极位夹角、急回特性等问题,感受非常直观,否则你就是费尽口舌也难以讲清原理.难以让学生掌握知识。

    (2)构建双向双控的反馈教学模式。若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再好的教学软件也只能解决优化教学过程的一半问题.即教的一半,教学中依然是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只是改变了一种形式,因此必须补上另一半,即学的一半,构建一个双向双控的反馈模式.这样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反馈信息中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和学,这样的控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控制,而是教师的他控和学生自控的完美结合,必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提供了《机械基础》教学的多媒体技术,同时也提供了《机械基础》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反馈测评系统。由于系统的介入,营造一个学生得以参与《机械基础》教学过程的具体环境,沟通了师生之间的信息通道,使以学生为主体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得以落实。在获取的大量反馈信息中,为《机械基础》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数据化的环境,教师可以从量的积累中发现质的规定性。

写雪的现代诗范文3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机械试验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试验教学是机械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机械水平的提高有着关键作用,如果机械试验教学质量不高,没有较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导致学生在机械学习中遇到多种问题。虽然在教育事业的推动下,机械试验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转变,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较大问题,给学生的机械基础学习带来不利。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学内容难以符合社会的发展形势,也不能让学生较好理解各知识重点,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很多情况下,教师在进行试验教学时都只涉及到一些常用的结构方法以及设计要点,忽视了对现代机械设计技术的引用,没有较好分析社会现实,致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大都比较陈旧,已经难以有效解决现代机械中的相关问题。

很多教师在对机械结构进行讲解时,往往只通过相应图表对原理及运作方法进行讲解,但缺乏对现代设计理论的引入,导致学生不能较好解决实际问题,难以发挥出机械知识的作用,最终给学生的机械学习带来不利。机械学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涉及到多种理论方法和实践操作,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教师依然没有较好转变传统思想观念,采用灌输式方法进行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没有较好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意识较差,难以较好融入机械试验学习环境中。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教师对现代教育设备并不了解,在相应课件制作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很多教师只对计算机、幻灯机等简单的现代教育设备有一定认知,但对其他设备的掌握存在一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师不能有效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致使试验教学的质量不高,难以让学生教学理解各种知识内容,进而严重影响学生机械知识的学习。基于机械试验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教学责任,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较好参与进各种实验环节中,这样才能更好保障机械试验教学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机械试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模式方面的应用

机械基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要求教师注重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对机械基础相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机械水平。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没有注重教学模式的选择,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材进行讲解,致使教学质量较低,因此,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例如,教师在对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内容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视频或者动态图片让学生大致了解相关内容,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出结构自由度,再引导学生对虚约束、复合铰链等内容进行探究,教师则加强引导。在引导过程中,教师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障碍,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评价模式方面的应用

机械基础涉及的内容较广,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须注重全面性和整体性,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评价的公正、公平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根据学生的机械终结考核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在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所以这种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必须对评价模式进行完善,不仅注重学生平时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表现,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并通过相关论文、考核等明确学生存在的不足,从而对学生的机械基础水平进行合理评价,这样才能更好维护学生的自信心,保障教学质量。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应用

很多教师在讲解机械基础相关内容时,往往只依赖于相关教材,但是机械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所以丰富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需对机械基础的发展形势进行合理分析,积极引进现代机械技术,并结合相关实验或者视频让学生有效了解现代机械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机械水平,保障教学质量。

写雪的现代诗范文4

关键词:《艺术学概论》;学科设置;人文教育;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艺术学概论》是一门传统的艺术理论课程,也称《艺术概论》。它是研究艺术本体的构成及其一般规律,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及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学科,对艺术学各门类具有重要的勾连作用。因此,《艺术学概论》的课程设置,不仅对于艺术类院校的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普通高校或其它职业性院校也可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向全体学生开放,作为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

一、《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意义

《艺术学概论》的教学是一种具有情感性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的活动。它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通过艺术知识、艺术现象、艺术精神等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艺术基本的概念,认清艺术与非艺术的基本界线,了解艺术的规律 ,树立正确的艺术观。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和谐健康的审美观并能激发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艺术素养,是高校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毋庸讳言,因受长期的应试和实用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对《艺术学概论》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艺术教育成为教学内容的附属品而长期存在,艺术原理类课程的开设就更不可能了。许多高校的管理者错误地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技能教育,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仅仅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传授,使《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同时,人们往往又把艺术和实际利益联系起来,用艺术竞赛的方式来检验艺术教育的效果,忽略了学生的艺术情趣和艺术素质的培养,造就了大批的艺术“匠人”。

值得庆幸的是,大批有远见的艺术教育家一直在关注《艺术概论》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开设情况,有关部门也曾多次组织艺术理论界的资深专家编篡该课程教材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艺术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极大地丰富了这门专业理论课的教材容量 ,同时也强化了它在艺术领域的指导性和基础性地位。同时,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已经采用了学分制教学,《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设置,不仅成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应该成为广大非艺术类高校学生的选修课之一。这就使《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考验,同时对其教材的编撰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价值

《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帮助学生认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同时通过揭示艺术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并能够用于指导艺术实践,使其在艺术实践中“道”、“技”并举,在学习艺术理论的同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

1、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

如果说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那审美就是艺术的核心本质。所谓审美,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形象的把握和领会,即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对审美客体中美的形象的发现、感知,或对崇高、滑稽等审美特征的认识和把握等。艺术家通过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把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传达给观众。而观众也正是欣赏他的艺术作品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艺术的审美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法国人马塞尔・杜尚在1917年把一个小便器送进美国的一个展厅,名之曰《泉》,且被载入艺术史册。而杜尚本人却原是想揶揄美学的。法国著名画家森・方山也曾经讲过:“有一个在全世界巡展的艺术家,他展出的是四块卵石,上面撒点灰尘,这即是的所谓的‘观念艺术’,有人从旁走过,惊叹道:‘妙极了!’同样是这些人,当他们在沙滩上看到同样的东西时,却视而不见。我认为这很荒唐,令我想起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 [注:转引自王南溟著《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导向,不加选择的照操照搬、简单嫁接等盲目接轨现象出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中。西方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流派的艺术形式被一些人照搬进来,用某位评论家的话说,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就把西方近一百年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在国内的艺术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遍。在这些形形的“艺术”形式中,从二十年多前有人开始在国内的展览馆搞“行为艺术”,到近几年出现的诸如某美院学生群裸、某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吃屎等荒唐的“艺术行为”,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于某些极端者来说,他们早已把艺术的目的、艺术的作用以及艺术与民众的关系进行了曲解,他们的所谓的艺术行为实质上是对人类艺术的消解和亵渎。在某些所谓的“前卫艺术家”看来,“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可以乱搞”,反艺术也是艺术,艺术与非艺术已没有什么界限,找个环境再取个名目做什么都是艺术。到美术馆内洗脚、孵蛋是艺术,到公共厕所内体验蚊叮虫咬是艺术,人和畜生结婚是艺术,在猪身上写上文字进行是艺术,甚至有人有违人性地吃死婴也是艺术……凡此种种,稀奇古怪,混淆视听,令公众既迷茫又困惑。因此通过《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会对各类艺术现象教学分析和把握,在当前就显得格外重要。

2、揭示“道、技”并举的艺术规律

如同传统哲学的“道”与“技”中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一样,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互相生发又互相影响。因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既来源于实践,又可对其后的艺术实践进行指导。《艺术学概论》所要阐明的艺术规律来自历史上的各种艺术实践。它不仅能够科学、详实地阐明艺术的本质,而且还可以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为我们揭示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艺术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所以,艺术理论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艺术学概论》既具有科学、严密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如果说艺术实践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上航行的话,那么艺术理论就好比是船上的舵、罗盘或者用于引路的塔灯,它能够指引船的航向,让船行得更稳也行得更远。无论是哪一位艺术家,不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在创作时,他总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总要受到一定的艺术理论或者一定的艺术思想的影响。回顾艺术史上的诸多名家,如中国的顾恺之、苏轼、董其昌、刘海粟、傅抱石,西方的席勒、贝多芬、安格尔、罗丹、莫奈等,他们都有各自明确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思想。他们的艺术理论无不受到前人艺术理论的影响,也影响了之后的很多人。即使历史上也有部分艺术家没有留下什么艺术理论,也不能否认他们在创作时也遵循着一定的艺术规律。很难想象 ,一个理论知识溃乏、艺术思维混乱的人能够创作出惊世之作;也很难想象 ,一个对艺术实践一窍不通、只会啃书的“本本主义”者能提出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艺术理论来。因此,《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能够通过古今中外各种艺术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与归纳,系统、科学地探讨与阐述艺术的社会性本质、形象性本质、审美性本质以及情感性本质,帮助公众在形形的“艺术”现象面前辨别是非,而且还能够避免某些人因受到“伪艺术”或者“反艺术”思想的毒害而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举动。从这一点来说,《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无论是对于理论研究,还是艺术实践,其指导作用都是巨大的。

三、《艺术学概论》版本评述及编写建言

1、研究现状评析

随着我国艺术学研究的广泛开展与深入,《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早已在很多艺术院校或者艺术类专业学科中开展起来。据笔者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作为高校教材编辑、出版的《艺术学概论》或者《艺术概论》已不下数十种。将比较有影响力的七个版本的情况列表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近年来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设渐趋成熟,艺术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也晋入一个新的研究局面,如近年来出版的几种《艺术学概论》虽然是建立在既往《艺术概论》的框架之上,但在阐释上更加侧重于学理的深度,同时在方法论上也呈现出多元交错的端倪,体现了我国艺术学学科的逐步发展和《艺术学概论》教学的日趋规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而就总体而言,《艺术学概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完善。譬如,有的《艺术概论》在论述艺术的本质及其规律时往往是以某种单一的甚至僵化的方法论为指导,仅仅强调艺术的审美性和社会性。这些理论在论述传统的艺术现象还可以,但是面对当下缤纷复杂的各种现代艺术或者后现代艺术作品时,有时就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解释了。例如,王宏建的《艺术概论》在我国高等学校的使用率一直高居榜首,但是,就是这样一本广受欢迎的著作,大量的章节也照搬了他与袁宝林合编《美术概论》的原文,而只是将“美术”一词换成“艺术”,孙美兰、顾永芝的《艺术概论》借鉴了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的编写方式,在体例上以艺术的本体论来构建教材的理论体系,但老的艺术思维的影子依然存在。倒是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和南京艺术学院编、丁涛著《艺术概论》采取了一个新的角度阐述艺术的规律性,结构集中,简明扼要。杨琪著《艺术学概论》借鉴了西方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阐释,其所总结的“首创――繁荣――衰亡”、“由渐进到断裂”、“否定之否定”的艺术规律,对艺术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现象来说,有时也显得无能为力。

2、编写建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通用的《艺术概论》的教材编写一直借鉴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框架,特别是苏联的模式。这样在阐述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流变时不可避免会产生隔阂。其实,艺术其实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种人的自觉,也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主体心灵的介入。由于在很长的时间里受制于西方的理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的文论、诗论、画论、书论、琴论都很发达,形成了很有系统的品藻观,这都是古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经验总结。就此而言,台湾学者蒋勋撰写的《艺术概论》较有特色,他在解读艺术的规律时更重视的民族性的特定审美思维,而不是以一种发诸四海皆准的态度来分析问题。[注:参见蒋勋著《艺术概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

对于《艺术概论》的编写,我们首先要坚持以民族艺术的特定个性为核心的原则,将中国艺术的个性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消除西方学科制度与我国固有的民族艺术之间的隔阂,建立起更科学、更完整的艺术理论的框架体系。

其次,《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一方面体现了本体抽象思辨的理论特征,另一方面它又离不开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除了艺术史、文艺美学等传统学科知识以外,一些交叉学科如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与其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仅仅依靠传统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成果,以及依赖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艺术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研究视野,不断地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中吸取新的养分,才会有助于艺术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新形势下《艺术学概论》的编写,其重要特点就是在艺术学学科的整体构建中,将诸门类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与演绎,最终实现其本体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理论,应该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很多艺术理论都曾对艺术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它们有的把着眼点放在艺术创作的主体,从唯心主义的角度了解艺术;有的把着眼点落在艺术作品的本体,从形式主义的角度解释艺术;还有的把理解艺术的着眼点放在艺术生成的社会环境,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艺术……它们固然都曾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艺术理论在面对各种复杂的艺术现象或艺术作品时,便不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们在进行艺术学理论研究时就要以开放、发展的态度看问题。在面对艺术的社会性,艺术与真、善、美的关系及艺术的功能性的问题时,我们要适当地结合现当代新出现的一些艺术现象辩证地看待。(责任编辑:陈娟娟)

写雪的现代诗范文5

【关键词】意象;传承性;打通;古诗今用

现代诗歌虽然高考不考,但也很有学习的必要。无论是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还是情感的熏陶,无论是想象,鉴赏能力的培养,还是品位的提升,现代诗歌都是很好的材料。

为了在功用意识和提高语文素养的互补中找到切入口,笔者力求引导学生找到古今诗歌共同特点。以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学是有着很强的记录性的艺术,在几千年中国诗歌史中,从《诗经》《楚辞》直至清代诗歌有着清楚的一贯线索,而且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新诗虽然突破了格律束缚,但由于民族潜在的审美的心理作用,迫使新诗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关注古代诗歌的传统。现代格律派诗,新诗中意象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再者,新诗体制上虽然欧化了,但于本民族成员对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规律的认识和倾注的情感,在根本上也有共同之处,所以新诗的表现形式很快就靠近了民间和古典,在许多新诗中都有传统意象的运用。因此在新诗的学习中也能提高古诗的鉴赏能力。

我们用打通古今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诗歌,除了实现了各种语文能力培养的目标外,还实现了以下几个具体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古诗在我们的新文学中没有死去。诗学的永恒性告诉我们,诗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千里明月来相思”是共同拥有的心态,古人对明月的感慨与今人对明月的体会是一脉相承的。

古诗是古典文化的灿烂星辉,也是我们现代生活的“抒情者”,所以学古诗与现代诗都具有当下现实意义。

2.让学生明白古诗与现代诗一样都是传达人类感受和情愫的直观语言。古人以“柳”写别离,今人也用“柳”描述分别。“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在“志之所之”“吟咏性情”方面古今是一致的;想象手法的运用也是相同的;其安顿性情,在提升品位上古今诗歌也同功同效。

3.打通古今障蔽学诗歌,让学生认识到古今嬗变只是一个动态的流程。古今文化是相续的,而不是截然分开,懂得古代就明白了现代;明白了现代也就懂了古代,打通古今学诗歌,可以让学生懂得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从而更加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

4、努力让学生学古论今,古为今用,在真切的体验中去感受民族文化内蕴,在古诗中寻找现代人的情感,让古诗为现代人抒情。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1 寻找现代诗中的古典意象

古今诗歌都着眼于意象表情达意,古典诗歌中有很多意象代代相习,反复使用,又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

让学生在现代诗中找出这些意象,再去链接它的古代意象的含义。如《再别康桥》中,惆伥失落、珍惜美好人生的意象,在古诗中也有许多。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冷寂寞;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的这一句诗“以老之意极矣,然只说夕阳,并不记自己所以为妙”(《清施补华仙见佣说诗》),诗人徐志摩化用夕阳这一传统意象,写出了离开母校时内心的淡淡伤感。再如“金柳”这一传统意象带给我们离别伤感,在古诗中也能找到许多踪迹。像“杨柳岸晓风残月” ,“羌笛何须怨杨柳”,“杨柳青青江水平”,都是写离别的伤感,《再别康桥》中将“金柳”意象着穿着盛妆的新娘,别离这妖娆美丽的新娘,诗人的淡淡感伤与爱悦交织在金柳之中,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再如:舒婷《双桅船》中“雾”的意象,象征人生的困惑、挫折,古诗中也具有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迷惘,理想的落空方面也有明显的沿袭性。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的“雪”“风”“小油灯”等等意象,让学生一一列出,理解在本诗的含义之后,再去找相应的古诗句中相关意象加以对照,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许多物象的文化定位就有了清楚的认识。在古今诗歌的薰习中濡染了传统文化。

2 将现代诗改写成古诗

老师先将《再别康桥》第一节改成:

康河去漫步,招手别云天。

康桥夕阳中,晚霞红灿灿。

我们只要求压押韵,和大致对仗,同学们仿照着去改写,韵脚可自已去找。有的同学改到:

再别康桥

康桥夕阳中,晚云红胜火。

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清泉彩虹梦,星辉长篙歌。

挥手悄离别,夏虫也沉默。

有的同学只改出一句:

1.寻梦撑长篙,漫溯青草处。

2.悄然笙箫声,夏虫亦沉寂。

3.泥上见青荇,招摇在水底。

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即体会到了现代诗的韵味,又破译了古诗的神秘,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不再认为古代与现代是隔着一条鸿沟的两岸。不再认为学古懂对现代生活没有什么意义。

依据古今诗歌的传承性,在现代诗中提取意象,找出韵脚,改写成古诗的大体形制。这种方法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3 到现代流行歌曲中寻觅古诗踪迹

让同学们行动起来,每人找一首用古代诗词中的句子创编的流行歌曲,来演唱或吟诵:

《在水一方》(邓丽君)源于 《蒹葭》(《诗经。秦风》)

《涛声依旧》(毛宁)——源于《枫桥夜泊》(唐。张继)。

《三千年的留言》(周俞民)源于《关关雎鸠》〔《诗经。国风。周南》〕

《还珠格格》主题曲源于《上邪》(汉乐府民歌)

《送别》(李叔同作词)源于《雨霖铃》(宋柳永)

写雪的现代诗范文6

第一步,以相关背景为依据,把握解读诗歌的切入点

初中教材中所选编的现代诗歌大都篇章不长,文词明白,正因为如此而往往就容易只读到它的表层,而忽略它内涵的一些东西。要让学生能够解读诗歌的内涵,就必须了解作品的背景――这是能否正确解读诗歌思想的关键。《有的人》是一首优秀的现代短诗,诗中的对比是浅显易见的,诗中相对的两种人也是浅显易懂的,但对诗中两种人的行为和精神实质如果没有一定的"已知"来作为教学铺垫,就不是那么容易把握了。所以,课前务必先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关于鲁迅的一些情况,诸如其生平经历、作品解读、世人评价等等。尚未读文,即可集中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激发起学生对鲁迅精神的景仰。有了这个情感铺垫,教师辅之讲述作者创作此诗文的背景,教学这首诗歌就有个良好的开端了,学生对了解诗中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对人生的目标、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纪念鲁迅的意义就有了很好的依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有关背景作铺垫,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诗歌中形象及思想的把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第二步,以诵读为依托,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尖端。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炼、形象、富有音乐美。余光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诗歌句式均匀整齐,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指导诵读时,非但要学生读准字音节奏,且要吐字清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作者用音乐般的语言表达的对祖国和祖先的深深眷恋之情"唱"出来。虽如此,由于每个学生的审美角度与表达方式都不尽相同,诗歌诵读就应允许个人对其节奏与韵律有不同的理解,应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来诵读,而不可"框"在一个规定的架子里遭受折腾,造就矫揉造作的"异口同声"。

《乡愁》中,那承载着诗人小时候依恋母亲安慰的"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相思和依偎的一张"窄窄的船票"、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相见的一黄土,和象征着中华民族深深伤痕的"浅浅的海峡",以及"这头"与"那头"沉重的分离,都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有了这个基础上,再将学生引向诗歌的赏析。

第三步,以情感为主线,体会诗歌深层的意蕴

可以这么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

还以《乡愁》为例:那"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那"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往来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那一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灵将归往何处?……诗人的这些浓烈的情感,无不在诗中的"小"、"窄"、"矮"、"浅"之间得到反衬。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体味作者从字里行间凸现的跌宕的情感波澜,体味诗词深层的意蕴。清代王夫之就说过:"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现代诗歌教学的鉴赏品味应建立在学生自我思考的基础上,使"诗人心中之诗"最终成为"我心中之诗"。

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在《乡愁》赏析中学生对诗人情感还会有怎样的体验,教师应抓住学生瞬间的灵光,捕捉学生动情的联想与想象以达到教学目的。

第四步,放飞思维的翅膀,品味诗歌的意境

所谓"有意无境不成诗"。"境"即形象,《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即是壮阔、豪迈之意境。

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才能真正意义上品味出作品的诗美,从而切切实实培养起他们的艺术鉴赏力。现代诗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境"呢?最直接的做法是展示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赏析《沁园春•雪》时,辅之展现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图景,假定词人立于皑皑高原的一个至高点上,放眼四周,所见所想,由此品味出词人在"望"所包含上、下、内、外的空间里,和"惜"所包含秦、汉、唐、宋的时间里,所表现出来的一代伟人的气魄、胸怀和人格魅力。

其次,从品味诗词语言入手,引导学生一点点地感悟到诗歌意韵之美,也是教学中能避免架空赏析的一个好方法。如赏析《乡愁》,引导学生紧扣诗人提取的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这些意象和"这"、"那"简单的词融合在一起,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紧紧联系在一起,品味那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使学生在心中产生对诗人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间奔波的强烈的共鸣,感受作者那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无尽的相思。

第五步,以生活为蓝本,展现心中的诗情画意

应该说,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在现代诗歌的创作练习上是重视不足的,许多中考作文要求就有明显的限制――"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在考试的指挥棒指引下,教师极少鼓励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生活,甚至是扼杀,不让写。应该说,初中学生尝试诗歌的写作是可行的。

首先,从理论上讲,应该鼓励学生"诗意"地生活着,对社会、世界、生活的关怀怀有美好的愿望,让学生们懂得:我们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远离粗俗、鄙陋、愚昧而走向高雅、精致、聪慧的生活。

其二,现代诗歌文字理解的难度并不大,进入诗歌的状态也不难,学生在大量的朗读、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诵后,是很容易走进创作的氛围与诗意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