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给女人的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给女人的书范文1
作者:妮娜·加西亚 中信出版社 定价:42元
“最传奇的风格偶像,莫过于那些深谙各种规则却有信心全然无视它们的女士,她们将所有推向边缘,却仍能完美地保持在所谓‘适当’的范围之中。”她给我们展示了无数的单品、饰品,还有不同场合的着装策略。有了妮娜的建议,你永远不会出错。你会了解到所有你需要知道的窍门,使你的每一天看起来都无懈可击。
真正的风格不在于拥有多少衣服,而在于如何穿出最好的效果。
《巴黎风格小屋》
作者:[法]莱斯特·曼尼尔编著[法]让·米歇尔·格拉尔摄影 中信出版社 定价:35元
巴黎小屋的装饰灵魂在于不拘一格,在于主人们自由的天性和丰富的感性。在这里,出自设计师之手的家具和DIY的简单家具可以共居一室,古典油画和现代艺术也可以平起平坐。巴黎女人看似天马行空的搭配,却总能带出协调又时髦的气氛,令人赞叹不已。
希望这本书能将我们在巴黎各式小屋中所触碰到的所有新鲜感传递给大家,让每一个爱家爱生活的都市人都会由衷地发出“原来还有这样的创意”的赞叹,并能从中找到自己家居装饰的灵感。
《最近老公不在家》
作者:闷C 花城出版社 定价:23元
这是一本充满生活乐趣的绘本。有钱还是有闲?生存还是生活?闷C用自己的画笔回答了各式各样有点儿沉的人生命题。她用颜料拌和着内心中能够抵抗人生孤寂、冷漠、无常、苦痛、空虚的快乐因子,绘就了这一幅幅有爱的图画,驱散笼罩心灵的一朵朵无奈之云。小情趣、小浪漫、小苦恼、小打闹都汇集在本书中了。闷C用充满画意的线条创作了一个个有点“天然呆”的小黄人,这一个个可爱的小黄人讲述了他们生活中每分每秒的美丽。
《不买会死……吗?》
作者:画眉 春风文艺出版社 定价:28元
这是一本写给女人,特别是写给“败家女”看的书,堪称中国版《购物狂日记》,本书讲述了资深时尚媒体女生魏小茶,从购物狂到酷抠族的演变过程,以日记体的形式来演绎时尚白领魏小茶如何过上从月光女神到省钱达人的幸福生活,如何做到少花钱一样过有品质的生活。读这样一本书,也许会或多或少地改变我们不正确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让宝宝爱上吃饭:超级妈妈的5分钟创意美食》
写给女人的书范文2
关键词:塞缪尔・理查逊 帕梅拉 贞洁 道德理想
一
塞谬尔・理查逊是英国小说的创始人之一,被许多人尊称为英国小说之父。Kinkead-Weeks认为塞谬尔・理查逊是英国心理小说的奠基人。伊恩・瓦特(Ian Watt)认为“理查逊的历史重要性基本上依赖于突然性和完整性,他使得可能会被认为是总体上的小说类型的最起码标准的形式现实主义得以产生。” (Watt 34)。许多评论家都讨论过理查逊与女人之间的友谊关系。卡罗尔・弗林(Carol H・Flynn)认为“理查逊喜欢谈论的话题不是关于政治,宗教或哲学,而是关于家庭中男女之间的关系以及女人的地位和得体的行为”(Flynn 50)。事实上,理查逊的成功就源于他的第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帕梅拉》。这部小说是由女主人公帕梅拉写给父母的信件构成。它讲的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仆,拼死抵抗来自年轻的男主人的种种诱惑,守住贞洁,最后成为她所服务的那个大宅子的女主人的故事。这部书信体小说构思新颖,视角独特,开创了现实主义小说先河,成为英国小说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8世纪,大多底层社会的女孩子们都寄希望于通过婚姻来提高自己社会地位。“女人注定要结婚或被诱惑,或者幸运的话,一直是处女”(Watt 138)。换句话说,少女们的未来只有三种可能,即嫁人为人妻,或沦落街头成为,或者幸运的话,做一辈子处女。然而在当时,要借助婚姻提高社会地位是异常空难的。上流社会中,婚姻被看成是社会地位平等的人们之间的商业交易。女人们发现,找一个丈夫是异常困难,除非能给他带去丰厚的嫁妆。拥有金钱和头衔的男人寻找的都是富有并可以成功地巩固和拓展自己家族的女人。正如劳伦斯・斯通(Lawrence Stone)所说,“家庭结构是以权力的等级,包办婚姻和对孩子们的培养为特征的。它是一个不仅有情感因素也有相互的经济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结构”(Stone 88)。
现代读者也许会说,在那个时代,既然婚姻对女人来说是那样的令人沮丧,她们可以选择不结婚。现在,女人终身不嫁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18世纪单身女人的命运是现代读者无法想象的。那时候终身不嫁是极为罕见的。单从语言学角度看,“spinster”原意为四处游荡的女人,后来指一直作女仆,或守贞洁到结婚或去世的女人。后来,这个词大多被用为贬义。艾米・路易丝・埃里克森(Amy Louise Erickson)说,17世纪末,像“老处女”和“老女仆”这样的词被用于贬义,意思类似于“一个丑陋的、未婚的30岁女仆”(Erickson 48)。英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的是,如果女人一辈子不嫁,死后就得在地狱牵猴子。这足以说明人们对单身女人的歧视和反感。她们常被社会孤立、排斥。而且,未婚女子在生活中,承受的压力也是多重的。18世纪,英国国内工业衰退,婚外的经济独立变得日益困难。纺织业和其它经济工作中很少需要女劳力,所以,未婚女子对家庭来说就不再是有益的经济资产。在社会各个阶层面中,长期处于单身的女人,是其父兄的负担、包袱。正如Doris Mary Stento所说, “因为没有找到养活她的男人,她是家庭(父亲或哥哥)的负担,是一个失败者,”(转引自Erickson, 184)。这也是帕梅拉在多次遭非礼的情况下还找借口不回父母身边的原因之一。
更糟糕的是,人们普遍认为单身女人独自生活在这个世界是十分危险的。正如弗林在他的书中提到过的,“女人是建立在下水道上的一座庙宇,它的存在是极不协调的,随时都可能坍塌”(Flynn 128)。也就是说,如果女人不是圣徒,她就将堕落。理查逊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的卫道士,他把婚姻和家庭看作是道德和宗教的实体。在他眼里,一个为了一时的物质享受,而出卖名节的女人(如,之女人)是可耻的(转引自Berger 667)。帕梅拉是理查逊为他的女性读者设立的一个道德模范。所以,她必须是纯洁,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女子。尽管在天主教里,一个处女殉难可能是高尚的,但是在理查逊眼里,美德不同于对个别道德模范的观念要求,家庭是最重要的,帕梅拉必须选择结婚。
二
18世纪,婚姻确实能给女人带去好处。首先,它给女人提供了独立于父兄的生活方式。帕特・罗杰斯(Pat Rogers)认为婚姻对当时的女人很重要,“所有女人对财产享有最少的法律权力,她们几乎没有享受民权的机会和职业的出路,但是如果结婚了,婚姻可以让她们在社会中受人尊敬。”(转引自Flynn 65)。其次,婚姻可以使女人逃脱孤独一生或沦为的命运。
但是,下层社会的女子没有丰厚的嫁妆。唯一可以用来换取婚姻的资本就是自己的身体――贞洁。所以,在婚前守住贞洁成为改善她们社会地位的必要条件。帕梅拉的成功就源于她的道德信念――婚前宁死不失贞。她不只一次说到:“毁灭一个女孩的贞洁比割断她的喉咙要严重得多”(理查逊111)。此刻,贞洁上升到了生死攸关的高度。这种对女性贞洁的高度关注,不只限于女主人公一个人。小说一开始,当帕梅拉的父母发现B先生给了他们的女儿银子时,他们就警告她:如果你发现一点对你的有不良企图的迹象,务必抛开一切回来到我们身边;因为我们宁愿看到你衣衫褴褛,也不愿别人说我们的孩子为了世俗的享受而失去贞洁 (理查逊 46)。父亲要帕梅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失贞。父母把控制女儿的视为自己的责任、家庭的利益。正如马格丽特・杜蒂(Margaret A. Doody)所说,通过对女孩子的控制,她的家人能更好的掌控她的婚姻选择。失贞可能会减少她的婚姻机遇 (转引自Schlegel 723)。
最后帕梅拉抵住诱惑,选择了贞洁。“我宁可万劫不复,也不愿意耻辱地活着” (理查逊47)。这也正是理查逊的选择。他塑造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了他的道德标准。最后,帕梅拉的选择被证明是她所做的最佳选择。如小说题目――“美德报偿”(Virtue Rewarded)所暗示的,她的将会得到回报。通过小说理查逊向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传达了他的道德启示:即放荡的男人不会因其欲望对象的成功反抗而受挫,他们肮脏的伎俩会继续。因此,年轻女性应该始终保持警惕,向帕梅拉学习如何反抗他们。年轻女性若能在婚前守节,她们将会得到回报,获得地位的提升。小说的成功使理查逊达到了其通过塑造一个贞洁的典范来教育女性、宣扬清教道德规范的目的。
三
写给女人的书范文3
随着这档节目的成功,《爸爸回来了》接踵而至,登陆浙江卫视。《爸爸回来了》以明星爸爸与孩子的相处为主线,在妻子不在家的48小时里,由常年在外的爸爸单独照顾孩子,如实呈现爸爸与孩子互动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状况。
两档节目,主角都是爸爸和孩子,背景都是妈妈不在身旁,一为户外,一为室内。两节目正好互补,让我们见识了爸爸们在家里家外独自带娃的情境与心得。
两档节目都非常值得一看,只是看过后对大多数爸爸们来说,这歌词根本就对不上号啊!难道不应该是:“我的家里有个人很酷,三头六臂刀枪不‘熟’,他的手掌有一点粗,偶尔牵我摔上几步……”
对于《爸爸去哪儿3》的热播,我们不得不说:孩子们真是太招人爱了,而爸爸们看起来也都是好男人,只是好男人就能成为好爸爸吗?
《爸爸去哪儿3》开篇,面对节目组“是否有过独自带孩子旅行”这一问题,五位爸爸的回答是:
刘烨:没有,这是第一次,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孩子间)也没有太多真正的交流。
邹市明:从来没有的。在他们第一次喊爸爸,第一次抬头,第一次爬,第一次走,我都基本上没有在他们身边。
胡军:从来没有。我还没烦他呢,他就把我给烦了,他就自己走了。
林永健:还真没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有三百五十天在拍摄现场。
夏克立:我是她的玩具,我有花很多时间和她在一起,比任何东西(事情)都重要。
以上,若把直接的互动称为“一手”,间接的互动称为“二手”的话,除了加拿大歪果仁夏克立给予了女儿夏天“一手”父爱,其他四个孩子在以往的岁月中得到的都是“一手”母爱,“二手”父爱。
而这一情形,几乎是中国现阶段家庭亲子关系的典型写照。
女主内,男主外
不知何时,在中国的大部分家庭中,母亲是全职的主角,但父亲几乎成了位跑龙套的。对此,最普遍的说法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女主内,男主外”的旧习俗影响。然而,女主内的“内”指的是家务,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是“内”,但孩子的教育问题却属于“外”,是由父亲掌管的,所以“三字经”中所说的是“养不教,父之过”,并且举的也是窦家父子的例子――“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别忘了旧传统的理念是“女子无才便是德”,那又怎么可能让无才的妇人去负责教育孩子呢?
此时,你的脑海中一定浮现出“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画面,那是因为当时当刻,他们的爸爸都已辞世,唯有妈妈母代父责。这可能又导致另一种看法:这说明妈妈独自带孩子也很好嘛。是的,若身边没有了爸爸,但是坚强而又睿智的母亲却给孩子塑造了一个心目中的“理想爸爸”,比起身边有爸爸,却只能得到“二手”父爱的孩子来说,孩子的身心发展也许会更好,至少不会更差。
关键是:孩子明明有个“一手”爸爸,为何却只能得到“二手”父爱呢?事实上,母亲把教养孩子的职责一股脑全揽过去是从“男女平等”这一口号被大张旗鼓地宣扬并推广开始的。
“男女平等”对压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们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故此格外的激动与欢欣,并未察觉到中国的“男女平等”其实是简单地在号召对男女一视同仁。原先“被污辱被损害”的女子们一旦得到解放,被赋予人格尊严,便扬眉吐气地想要行使因平等而获得的权利,只是,对于大多数女子来说,她们所受的教育与自身能力都不足以使得她的权利向外部世界发展,于是,出于女人的天性,她们本能地立足于家庭中的权利,并且,由于自家的男性似乎并不抵制她们行使养育子女、孝敬父母、操持家务的权利,更促使善良的女人们全心全意把丈夫与孩子视为自己的整个世界。
其实男人们所以把这部分权利让给女人,很大部分是因为当女人以为这些是她的权利时,男人更多地将它视为义务与责任,所以,当女人想接管这些家事时男人便顺水推舟,慷慨地送给了她们。
不知不觉中,“妇女解放”的结果是:女人将家庭中男人理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一并接收过来。而所谓的男主“外”,再也没有亲子教育和家务劳动。那么,这些“外”究竟是什么呢?对一些精英阶层来说,“外”可能是忙于追求事业的更大成功,而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男性来说,“外”只不过是各类应酬和娱乐:喝酒、打牌、钓鱼、K歌、上网,以及到各风景区学习、开会。
“半边天”与“一亩地”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是一句令女性喜大普奔的话,关键是,你是坐在哪里顶着天?如果你是坐井观天的青蛙,即便你头上的一整片天都给你顶着,也不过那么一丁点。
实际上,当女人们自以为在顶着家里的一片天时,男人们却视她们在“种地”――耕耘着家里那一亩三分田。而他们只要对自己说:地虽然是她们种的,但买农药买农具的钱也有我一份,便可以心安理得地袖手旁观,若在秋收时愿搭把手把三分田里的庄稼割了就算超额地做了回好男人。
然而,女人们已欲罢不能,因为她们发现,在中国,所谓的男女平等意味着只要有别的女人愿意来收获她的庄稼,她就会失去她的天她的田,然后一无所有地卷铺盖走人。原来她只有尽义务的权利,并没有利益得到保障的权利。若所谓的“平等”只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女性的优势资源,却丝毫不会维护女性的天然弱势,这种“平等”实质上是种变相的欺凌和掠夺。
于是,大部分的女性为了不让头上的半边天“塌”下来,只好更加努力地“耕地”。力求把“内”主得更好,以此换得自己在婚姻中不会“下岗”。而另一方面,国内出版界也出现了一些导向上的偏差。
被称为世界最著名的“六大教育法”分别为:1.卡尔・威特:天才教育法;2. MqSq斯特娜:自然教育法;3.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4.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5.多湖辉:实践教育法;6.周弘:赏识教育法。
六人中四人为男性,也即是说,六大教育法中四种是以男性的视角去撰写的,并且内容并不仅限于女性使用。然而,自从2009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横空出世,赢得满堂彩之后,众多的“妈妈书”蜂拥而至:《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好妈妈,强儿子》《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一位好妈妈的美式教育心得》《发现母亲》《再忙也要做个好妈妈》等等,教育的风向不晓得为什么,吹着吹着又吹向了妈妈们,尤其是早教书籍,绝大多数都是写给母亲看的。
据说,当某个早教的书稿作者表示,自己所著书的内容是适合父母双方的,出版社却仍然要更改一个带有“妈妈”的书名,因为这样“吸引妈妈们,好销”,也因为“爸爸不会买”。
那么好吧,母亲们:《再忙也要做个好妈妈》,至于父亲们则是:再闲都可以做个忙爸爸。
对“父性教育”的漠视
所谓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通俗地说,就是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
北京市一家教育研究调研机构对1600个家庭进行有关“家庭教育”的调查,发现受访中母亲占到整个受访人群的70.2%,而父亲只占1/5。另有调查发现,目前中国仅有0.5%的父亲经常参加专门的育儿培训,72.2%的父亲从来没有参加过专门的育儿培训;而且父亲们遇到育儿困惑时,大部分选择“向长辈请教”,有的会看育儿电视节目,购买相关书刊、音像制品;少部分人会选择上网查询,有的父亲从来没有采用过任何一种方式获取育儿知识。与母亲相比,父亲比较固执,更愿意凭经验、凭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不太相信书中介绍的方法,不会主动学习、吸取育儿知识。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共有七十个国家为父亲提供带薪陪产假期。
英国:产妇可以享有12个月产假,但女方生下孩子六个月后便可以选择返回工作岗位,把余下六个月产假留给丈夫。丈夫不仅能休六个月产假,每星期还能拿到112.75英镑津贴。
德国:婴儿的父亲和母亲有12个月带薪假期。若申请者是母亲,父亲还可以额外申请两个月的产假。在此期间,他们可支取约67%的薪金。
挪威:父母亲可以有两种选择:其一,夫妇可休47周育儿假,拿全额工资;其二,可休57周,拿原来工资的80%,这些费用都由国家承担。其中,父亲必休的育儿假为12周。政府规定,母亲的产假可以转给父亲,但父亲的产假不能转给母亲,为的是让父亲必须承担育婴责任。
日本:太田市的工作男性在自己小孩出生第一年中,必须在家中休满40天带薪产假。并且在返回工作岗位之后,他们必须递交一份“奶爸札记”,将自己如何尽家庭义务的过程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向同事们“传授”自己学到的育儿经验。
《爸爸去哪儿3》的节目中,随着父亲与儿女们的日渐亲密,使我们发现:“二手”父爱不仅是孩子们的伤痛,也是父亲们的遗憾,他们错失了多少亲子间无法复制的甜蜜与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