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带有数字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带有数字的成语范文1
1、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2、一介书生: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3、牛角书生: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4、书生之见: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5、文弱书生: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带有数字的成语范文2
关键词: “三”成语 分类 文化意蕴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文字向其他民族传播,再进行沟通与交流。文化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数字文化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文化的所有功能。成语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中的一种结构最凝练、意义最深远、表达最确切的语言。数字成语在成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成语中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表面简单的数字进入到成语中,它的意义不再像表层意义那样简单。“三”最初只是作为一个数字出现,本没有特殊的文化含义,一旦进入到成语中,就不再是数学概念,而是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一、成语中数字“三”的分类
(一)按词义分类
数字进入到文化领域后,最初表示的是实际数目,单纯描绘事物的数量。后来逐渐衍变为只对事物数量多少的程度描述,不再具有数字的客观实在性,这就是成语中数字的意义被虚化的现象,使数字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抽象意义。
1.实指。“三”最初表示的是一个确定的数字。如“三姑六婆”中的“三姑”指尼姑、道姑和卦姑,是三种不同职业的妇女;“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三种植物;“约法三章”是刘邦初入咸阳时与众位父老约定遵守的三条法律: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虚指。“三”在成语中有时并不表示实际精确的含义。
一是可以表示多数。是数量多、时间长、日子久的意思,如三人成虎、狡兔三窟、垂涎三尺、一日三秋、日上三竿等。
二是可以表示少数。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三”的含义逐渐恢复成少数的意思,表示数量少、时间短等意义,或者表不确定,如三寸金莲、三户亡秦、三言两语、三杯两盏等。
三是没有实际含义,在成语中起到凑足整个成语音节的作用,如“不三不四”。易经中,每个卦都分六个爻,代表着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阶段。三爻与四爻恰好处在六爻的中间位置,易经认为中间的位置象征着光明正道。如果去掉其中的数字,那么该成语仍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词组,如“欺三瞒四”变成“欺瞒”,“推三阻四”变成“推阻”,“拉三扯四”变为“拉扯”。虽然仍是一个词组,也可以表达完整的意思,但表达效果却大不相同了。以“欺三瞒四”为例,去掉数字后为“欺瞒”,是欺骗瞒哄的意思,但是“欺三瞒四”,指人不实在,多次欺骗,表达效果更加强烈。
(二)按类别分类
1.人物类。此类成语多描述人物的学识修养、话语言辞、为人处世和意志品质,如安世三箧、读书三余、火冒三丈、三心二意、退避三舍、两面三刀、三省吾身等。
2.文化类。此类成语多描述经典书籍、艺术作品和宗教思想,如三坟五典、入木三分、绕梁三日、九经三史、三叠阳关、六韬三略、五荤三厌等。
3.时间类。此类成语多描述季节、次数,如三年五载、半夜三更、日上三竿、几次三番、三番五次、日高三丈等。
二、嵌有数字“三”的成语的文化意蕴
(一)伦理纲常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规范,伦理道德是调节人际关系和规范社会秩序的桥梁纽带。此类中最典型的成语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根据“天人感应”理论提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沉积,“三纲五常”逐渐成为一种人人都自觉遵守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三纲五常”的实质就是在以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基础上,以伦理道德加以规范和调节封建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尊卑、长幼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子只能依附男子,事事处处迎合男子而生存。所以“三从四德”是对女性的要求与规范,更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
(二)君臣制度
封建社会,皇帝是一国之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如果想要长治久安,就要懂得为君之道,学会如何用人。
君主要有“奉三无私”的精神,“三无私”包括“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帝王作为一国之君,更要心系百姓,像天地日月那样无私奉献,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利,造成祸国殃民的结果。
君之下是臣,“三公九卿”这个成语最能代表古代的官僚制度。“三公”是指古代最高的三个官职,位于一人之下,数万人之上。与“三公九卿”意思相似的成语有“三槐九棘”、“三九之位”、“三台五马”。臣子中地位尊贵的称为“三朝元老”、“四世三公”。如果出身卑微,要想出人头地,就要努力读书,如果“连中三元”,也会位极人臣。
(三)宗教思想
宗教对我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有很多成语反映宗教文化。带有数字“三”的成语也有很多是表示宗教思想的,如皈依三宝、三生有幸、此中三昧、五荤三厌等。
“皈依三宝”在道教和佛教中有着不同的解释。道教中的“三宝”指的是“道宝、经宝、师宝”,皈依三宝是信仰道教的人士进入道教的第一步;佛教中的“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佛教徒皈依三宝后,就成为真正的佛家弟子,从此不再信仰其他宗教。
“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是佛教中的语言,具体指的是前生、今生和来生;“此中三昧”中的“三昧”是佛教中的重要词语,是要人去除心中各种世俗之事,使心神归于平静,毫无杂念;“五荤三厌”中“五荤”是佛教禁忌的五种辛辣的蔬菜,“三厌”是道教的饮食忌讳。
(四)学识修养
成语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也可以告知学习方法、途径等。要成为正人君子,需“三省吾身”;要抓住一切时间读书,储备知识,利用好冬季、夜晚和阴雨时节这些空闲时间,这就是“读书三余”;学习知识能联想,由此及彼,就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读书认真,百读不厌,就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毅力;要有王羲之“入木三分”的耐力,最终才会成为“南阳三葛”一般有学问、有涵养的人物。
(五)房屋建筑
有一些成语涉及居住场所和娱乐设施。“三宫六院”最初是以故宫的建筑得名的,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后来泛指皇帝与后宫嫔妃生活居住的地方,再引申为皇帝后宫选妃的制度;“三径之资”原是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开辟的三条小路,后来人们用“三径”代称住宅庭院,“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三瓦两舍”,“瓦”和“舍”是宋元时期民间人士说书、卖艺等娱乐活动的场所。
(六)婚嫁习俗
关于婚嫁习俗的成语有很多,如接三换九、三茶六礼、三日新妇、三媒六证、三日入厨、三亲六故、三星在户、三星在天等。这些成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古时婚嫁习俗:
一是婚姻的合法性。古代婚姻不仅要有父母双亲的支持与同意,还要有“三媒六证”作为证明。
二是婚礼的流程。从订婚直至结婚的全过程,要经过“三茶六礼”。只有完成了“三茶六礼”才被认为是明媒正娶的,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三是古人的吉凶观念。婚礼一定要选择良辰吉日完成,“三星在户”就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时间。
四是古时的风俗习惯。为表示结婚之后已成为人妇,能操持家务,处理家庭琐事,所以女子要“三日入厨”;在夫家忙完之后,还要回娘家一次,九天后男女双方还要互送礼物,互相拜访一次,此为“接三换九”;双方结婚组成家庭之后,亲属朋友随之增多,更有了“三亲六眷”或“三亲六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透过嵌有数字“三”的成语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依赖于文化,只有从文化角度解析,才能真正理解数字背后的含义,才能更好地挖掘古人借用数字表达的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汤景鑫,刘雪芹.试论数字成语的文化意义[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5):95-99.
带有数字的成语范文3
1.挖掘教材资源,引导成语积累
借助生字补充成语。扩词是小学生语言积累最常用的手段,通过给生字“找朋友”,可以带出一些学生易懂、常见的成语。例如,在学习了从“一”到“十”这10个生字后,我就让学生说出带有数字的成语。于是,学生开始玩“成语扩词”游戏: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光十色、六神无主、七嘴八舌、九牛二虎之力、十全十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无形中就积累了大量与生字有关的成语。
通过分类充实成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成语,有描写春天的,有形容秋天的,有蕴含人生哲理的,等等。这些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教师可从教材中把它们挑出来,指导学生加以分类,再通过背诵加以强化。此外,教师还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积累带有动物、植物名称或含有反义词的成语等。分类积累不但能有效地增加成语的积累量,使学生在积累时做到目的明确、思路清晰,而且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成语的博大精深,感受汉语文化的精妙。
2.注重课外扩展,丰富成语积累
让学生自备一个“词汇摘抄本”积累成语。课内阅读是学生积累和吸取文化营养的主渠道,但成语的积累和学生个性化、创造性阅读方式的形成还需要课外阅读来辅助。因此,教师要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通过课外扩展积累成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优秀读物(含新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而且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通过“词汇摘抄本”,让学生把那些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词句(包括成语)记在本子上,日积月累,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我要求学生在课外诵读《 成语速记 》《 成语童谣 》《 成语韵文 》等经典读物,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学会很多成语。例如《 成语韵文 》中的《 求学篇 》就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成语: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学而不厌、稳操胜券……这既让学生传承了知识,又让学生在广阔的课外阅读中丰富了成语积累。
3.注重实际运用,巩固成语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发掘各种教学资源,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用,把积累的成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从而巩固所学的成语。
通过“说话”练习运用成语。可以引导学生看文中插图人物的表情,用成语进行“说话”练习。比如,高兴时“眉开眼笑”,失意时“愁眉苦脸”……可以让学生看图中的天气现象说成语,比如,下雨前“乌云密布”,晴天时“万里无云”,台风袭来时“风雨交加”……除了看插图,还可以让学生看学校的场景用成语进行“说话”练习,比如,上课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正“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下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出教室,操场上顿时“人山人海”……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把成语消化成自己的东西。
带有数字的成语范文4
摘要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数字在英语文化中有其特有的国俗语义,与汉语中数字的国俗语义相比,既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又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充分了解数字在英汉文化有的国俗语义,有助于更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
关键词:数字 国俗语义 文化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化又时刻影响着词汇的涵义,使之产生丰富的文化内涵。数的概念源于大自然,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源于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总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数字可以折射出包括思维模式、哲学思想、宗教理念、民俗风情等众多的文化层面,蕴含着深厚的国俗语义。国俗语义指在词汇概念意义上添加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大多数国俗语义是词语经过反复运用而附着在词汇概念意义上的,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但因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思维观念、地理环境等的影响,英汉数词的国俗语义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同事也有较大的差异。
一 英汉数字中的国俗语义
数字是文字符号和观念的结合体,其表达的涵义有“实”、“虚”之分。数字的“实义”指用来表达纯数目,即精确的数理概念;数字的“虚义”则是表示数理概念以外的涵义,也就是学术界所指的国俗语义。作为语言符号的数字,同其他语言符号一样,任意性是其基本特性之一。英汉数字的任意性体现在数字的“虚义”上面。数字的“虚义”又称为数字的“模糊性”。英汉语言中数字不同的“虚义”或“模糊性”,源于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或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文化领域里,必将蕴藏有不同的国俗语义。
英汉语言诞生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重,都有其独特的“内蕴形式”。数字作为语言组成的一部分,也渗透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不同特色的数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数字可以折射出众多的文化层面,蕴含着深厚的国俗语义,其中包括思维模式、宗教理念、哲学思想、名俗风情等诸多民族文化特征。如在中国的数字文化中,大多的数字都与中国哲学相关。中国传统哲学认为“阴阳”贯通于一切事物之中,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老子》道:“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为和”。所有这些均蕴含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既对立,又重和谐统一的辩证观念,孕育了汉民族凡事讲求成双成对,重视均衡和谐的心理特点。同样,西方哲学家对数的认识与中国古典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哲学学派认为:“与其将万物本原归之于火或水,毋宁归之于数”,“数的要数即万物的要数,而全宇宙也是一数乃至一和谐的乐章”。在这个学派的观念中,万物皆数,一切事物的起源、发展和变化都是数,数存在于一切可以被人类感知的客观事物之中。这一点很相似于中国。
说到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西方先哲对数字“一”同样推崇。古希腊哲学派认为,“一”是世上一切善的事物和奇数的源泉,是宇宙运转的起动机,是平衡宇宙的基本要素,是至高无上的实体。因此,带有东西方文化色彩的汉英数字,是社会生活、历史发展和民族观念等文化特征的反射。通过数字来挖掘其深层的文化意蕴,可以洞悉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特色的国俗语义。
二 英汉数字国俗语义的个性差异
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符号,在不同的社会地域和文化人群中,常用以表达不同的所指。表面相同的数字,深层渗透着不同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个性特色浓厚的国俗语义。用以表达吉凶象征是英汉语数字共有的文化内涵,但由于英汉两民族受不同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思维观念、地理环境的影响,数字中所蕴含的国俗语义又不尽相同。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因此,中国的数字文化相比英语的数字文化而言,其内涵更丰厚和深邃,数字被用来表示吉凶象征和禁忌在汉语中是比比皆是。
汉语中,数字三、六、九是公认的吉利数字。中国人通常择选带这些数字的日子来作为结婚典礼、开业庆典、奠基或落成仪式的良辰吉日。追溯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看出人们喜欢这些数字的缘由。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明,数成于“三”,宇宙的万物生于“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论述:“三,数名,天地人之道也。于文,一耦二为三,成数也。”司马迁在《史记・律书》中解释“三”时曰:“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周易・说卦》将天、地、人间的关系称为“三才”,曰:“昔者圣人之作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在传统观念中,人的地位是仅次于天地的万物之灵,因此代表人的“三”成为神数,深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数字“六”在汉语文化中也是广为崇尚的数字。因为在《周易》的八卦五行中,六是五个地数或阴数之一,还是地数二和四之和。六又是一个偶数,中国文章自古讲究对仗,无论是古时的骈文、律诗,还是现代的对联,都追求“偶”的形式美,因此偶数六在汉语文化中表示幸运和吉祥的褒义也就不难理解了。先秦时期的六部儒家经典叫《六艺》或《六经》;周代政区分为“六乡”;隋唐政制设“六部”,皇后的寝宫称“六宫”;白居易的《长恨歌》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佳句;古代把亲属关系归为“六亲”;妇女怀孕称“身怀六甲”;佛教认为凡人有“六欲”;古代绘画讲“六法”;在民间也有“六六大顺”的吉语。
数字九在《周易》的阴阳五行中是最大的天数或阳数。清汪中的《述学・释三九》是这样阐释“九”的:“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可见“九”在传统文化中已被中国人视为极数和吉数,其文化涵义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
中国的传统哲学强调对立面的和谐与相互渗透,即对立中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统一”思维的取向把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对应的有机整体。在这一整体结构里,身心合一,形神合一,思维与存在合一,主体与客体合一,是一种物我不分、物我两忘的诗意境界,是以主客一体来实现“尽善尽美”的统一和谐的崇高境界。“统一”思维的取向也使中国人对偶数有着特别的喜爱,凡事喜欢成双结对,视偶数为吉数。偶数乃双数,双数为均衡、和谐和统一的象。中华文化中视偶数为吉利象征的现象俯拾皆是。婚庆上凡物都是成双成对以表示幸福美满:客人送礼要送双,新娘的陪嫁都是双数。中国的建筑物从内部结构到外部的雕刻和装饰,也均讲究对称。中国北方地区喜爱选定二、四、六、八、十这些双数的日子举办喜庆的活动以求吉利。
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一元论思维相比,西方民族则信奉主客体相分的“二元论”思想,即西方传统文化比较强调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是统一中的对立。认为世界应分为两个对立二元世界,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而非统一。东西方传统哲学均认为世界存在对立面,但前者强调对立面的和谐与相互渗透,即对立中的“统一”;后者却将世界中的主体和客体、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等分开,注重相互间的对立关系,注重个体特性。“故西方民族重对立,认为不和谐才是美”。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奇数有种特别的偏好(数字“十三”除外)。例如在西方国家,丧礼献花为双数,而婚礼献花却是奇数。西方人视偶数为不吉,认为奇数才是吉祥、顺利、美满的象征,这与中国人崇偶的心理截然相反。
三 汉英数字国俗语义的共性特征
语言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有现象,必然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客观物质世界反映到人类大脑中的镜像是相同的,虽然“内蕴形式”不同,但对世界的认知形式具有相通之处。例如汉英语言中一些含有数字的成语或谚语,虽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所表达的涵义是一样或近似的。如汉语有成语“一箭双雕”,英语有“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汉语有“脚踏两只船”,英语有“to sit between two stools”;汉语有“半斤八两”,英语有“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汉语有“十有八九”,英语有“ten to one”;汉语有“一叶不成春”,英语中也有相似的表达:“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这些都表明了汉英两种语言中数字国俗语义的相似性。
数字“七”在西方文化中是象征吉祥、顺利、美满的一个数字。希伯来文的“七”发音是shevah,源自字根savah,是“齐全、满意、足够”之意。古希腊文化中,“七”同样是个吉数,比喻“完整”。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了世间万物。在希腊有“希腊七贤”和“七大主教”说法。西方的宗教文化常用“七”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或宗教仪式。如七大美德(the seven Virtues):信任、希望、谨慎、仁慈、公正、毅力、节制;七大圣礼(the Seven Sacraments):洗礼、告解礼、爱圣职礼、坚信礼、圣餐礼、婚礼、僧侣为垂死者行涂油式;七大精神善事(the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改造罪人、安慰痛苦者、耐心忍屈、教育无知者、劝解疑惑者、原谅伤者、为生者和死者祈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也有视为吉数的意味,这与西方人崇尚数字“七”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古代有七日创生论,“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北史・魏收传》)。中国古代已有六方位的概念,即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再加上天地两方。鸡狗羊猪分别指四方,而马行驶在上、牛耕种于下,正代表了六合方位,“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占据正中央神圣的第七位”。
中国的佛教也非常推崇数字“七”。佛教认为万物由地、水、火、风、空、识和根七种本原组成;人生有七大灾难:水、火、鬼、罗刹、刀仗、枷锁和怨贼。佛教认为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共有七佛;佛教信徒通称七众弟子;中国的佛塔多为七层,佛教说:救一众生,胜造七级浮屠。受佛教影响,我国许多地方至今有为死人“祭七”的风俗传统,即人死后每七天祭奠一次,共七七四十九天,以此来安抚死者的灵魂。
综上,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必须了解其所属的文化。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经过千百代人的创造和积累而形成的,充分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特色。中华民族和英语民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两种语言中对应的词汇,其国俗语义也存在着很大不同。数字在英语文化中由于受到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影响,有其特有的国俗语义,与汉语中数字的国俗语义相比,有着相似和不同之处。充分了解数字在英汉文化有的国俗语义,对更好地使用英语,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德鑫:《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王红旗:《生活中的神妙数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版。
[3] 詹姆斯・海瑞森,王逢印、方正钧:《超时空的设计:圣经中隐藏的数字结构》,神道出版社,2002年版。
带有数字的成语范文5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极力要求教者从方方面面开发数学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倾力打造高效课堂。基于此,我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坚持秉承课标倡导的“大数学观”理念,大力挖掘课程资源,促使课堂变得丰厚丰实,收效显著。
一、复习导入数字成语——发展乐学兴趣
“因数与倍数”是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知识点,真正理解、正确掌握、灵活运用该知识点对学生后续学习2、5、3的倍数的特征和约分及真分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巩固、拓展知识,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对“因数与倍数”的学习兴趣,在复习中我先笑着对学生说:“在我们接触过的四字成语中有部分是带有3、6、9数字的,如三头六臂、三姑六婆、三公九卿、三跪九拜、三教九流。请大家根据成语中蕴含的数字3、6、9,运用曾经学过的知识因数与倍数,分别写出它们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并说说3与6、9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写出了3×2=6、6÷3=2、6÷2=3,3×3=9、9÷3=3,并指出:“3与2是6的因数,6是3和2的倍数;3是9的因数,9是3的倍数。”我竖起大拇指说:“回答正确,加十分!请同学们继续搜集类似的成语,并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二八佳人、四面八方、四平八稳、五光十色、一曝十寒……”我话音刚落,学生就争先抢后地说起来,折射出学生已完全驾驭了“因数与倍数”的知识点。
二、课中植入方位校名——充实课堂教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是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方位。教学本单元第二课时,有数十名镇内外对口教师来观摩我上课。为了进一步掀起教学,距下课还有10分钟的时候,我笑容可掬地对学生说:“我们镇有5所小学是按其所在的方向方位命名的。请大家在本子上画一个方向标,纵横轴交叉点代表镇政府,作为观测点,用辨认方向的知识把我镇的西南小学、西塘小学、东球小学、南木小学、南堂小学标注在相应的位置,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由于是本镇境内的学校,很快就唤起了全班学生的熟悉感、亲切感和表现欲,每个学生都把上述5所学校所在的位置正确无误地标注在方向标上,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不同的路线图。如:从镇政府出发,首先往正西方向走,来到了西塘小学,然后朝西南方向走,来到了西南小学,紧接着继续向正南方向走,来到了南木小学和南堂小学,最后朝正东方向走,来到了东球小学。课后,听课的老师对我开发本镇学校校名这个资源给予了高度赞赏和评价,纷纷说我的课上得丰厚、丰实、丰富,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对“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科学论断做了可学、可仿、可借鉴的演绎和诠释,可谓一箭三雕。
三、笔试古代数学诗句——巩固数学知识
在六年级下学期分类分块复习数学知识中,为了检验学生对单位“1”及分数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我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出示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的数学诗《一壶酒》,请学生尝试笔试解答诗中蕴含的数学题:“我有一壶酒,携着春游走。遇店添一倍,逢友饮一斗。店友经三处,没了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当原多少酒?”学生兴致勃勃,跃跃欲试,经过几番逆向推理,有大半的学生都做对了,他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巩固了数学知识。
四、小结穿插体育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合数知识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学生往往会对身边蕴含的合数不敏感,或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这时就需要教者耐心引导学生细细体验合数的用途。一次在梳理小结合数这个重要的知识点的过程中,我向学生质疑问难:“昨天我们班与五(1)班进行了一场男生篮球友谊赛,非常精彩!我在赛场外发现我们班的队员的篮球服号码是从最小的合数4开始的,依次排列到13。请问:篮球服为什么不从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1开始呢?”学生对我冷不防抛出的涉及体育知识的问题面面相觑,一脸茫然,不知如何作答,齐刷刷地望向我。我见学生正处在“不愤不启”的状态,迅速出示小黑板,请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我从体育杂志摘抄下来的一段文字:“根据篮球比赛规则,在比赛过程中,罚球1个裁判要伸1个指头,罚球2个裁判要伸2个指头,3秒违规裁判要伸3个指头。如果穿上1号服或2号服或3号服的队员违规被罚下场,裁判也要伸出1个指头或2个指头或3个指头,会与“罚球1个时裁判要伸1个指头,罚球2个时裁判要伸2个指头,3秒违规时裁判要伸3个指头”发生误会。为了消除不必要的误会和误解,规定队员服装的编号中没有1、2、3号,改为从最小的合数4开始。”学生读后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带有数字的成语范文6
所谓“分轨制作业设计”是指以课本知识为出发点,以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在课堂内外构建基础性知识和拓展性知识的立体作业设计形式。“分轨制作业设计”从三个轨道对作业进行思考和设计――
积分制作业
由于每个学生来上海读书的时间长短不一,对于上海教材的适应程度也因人而异,单一的练习设计会让学有困难的学生无所适从,而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又会因为简单的操练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于是,我们在作业中经常设计一些“积分制”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积分制作业”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权,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适合自己”的练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我们根据教材内容,以一周、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单元为单位,设计一个作业单。通常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作业单定位于“模仿”。我们在所设计的作业单的卷首加入“芝麻开门”,将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加以罗列,有时加入日常教学中运用的口诀、顺口溜,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和再现,其后的练习题则是教师以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为模板进行编写的,最终希望学生能在这一层中的正确率达到100%。
第二个层次的作业单定位于“变式”。在“模仿”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如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例题:一个梯形的面积是68平方米,它的上底是6米,下底是28米,求梯形的高。让学生踮踮脚、伸伸手就能摘到果子,最终希望有95%的学生能独立完成。
第三个层次的作业单定位于“提升”。以前一些老师经常将难度较大的题目集中在这一部分里,使很多学生望而却步。通过实践,我们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再分为两层,既可以是易错题、相似题的比较练习,也可以是下一阶段学习的铺垫练习。两者之间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难度系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从而拓宽解题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希望有7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还有30%的学生能在同伴或老师的帮助下完成。
在完成这样一个作业单时,我们采取积分制。第一层的习题每题积分为1分,占50%;第二层的习题每题积分为2分,占30%;第三层的习题每题积分为3分,占20%。如果当天的作业积分为10分,那么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自由选择这三个层次中的题目,将做对题目的积分累加,达到积分即可。第二天做练习时,已经完成的练习不能再做,必须选择新的习题,每满10分则可奖励1分,一周达到50分即可。此套作业单的完成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有选择地加以完成,并且不断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积分制作业推出后,很受学生的欢迎。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基础题的操练累积分值,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适当提高难度,减少做题量,但同样可以积累分值。在推行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作业的完成率由每日的85%提高至98%,养成了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欣赏型作业
这类作业的设计是希望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或上网,广泛搜集资料,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美,让学生见识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在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次欣赏型作业:寻找带有数字的成语。学生的答案出奇地多:“一心一意、二分明月、三竿日上、四海为家、五行井下、六出奇迹、七窍生烟、八面玲珑、九霄云外、十全十美、百发百中、千军万马”……令大家开拓了眼界。还有的学生找到了这样一道竖排从上到下是成语的算式:
虽然略有瑕疵,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老师也以茶叶罐上的一首数字诗回赠他们:“一心两叶山泉水,四月清明午采茶,六两菁七碗露,八分情谊九巡盏,拾得茶盏满园香。”师生的互动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操作型作业
操作型作业需要每个孩子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这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
结合学校组织学生去上海动物园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数学组设计了一套可操作的数学作业。各年级分工如下。
二年级,针对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游乐场统计图》这一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记录动物名称、统计动物数量,充分体现“统计”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年级,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时、分、秒》中已学过时间的计算,要求三年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记录出发及回程时间,计算乘车所需时间,参观共需时间,将时间的概念充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四年级,针对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数学广场》中关于方位的表示,布置学生设计旅游计划,查找资料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强化方位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此次实践,孩子们收获颇多。低年级同学发现上海动物园的动物种类繁多,许多属于珍稀动物。中年级同学则体会到游览的时候需要合理地安排行走路线。高年级学生收获最大,有的发现出发前预计的路线入口与按照设计的路线行走有出入;有的发现设定的参观时间估计不准确,导致部分展馆无法参观到;有的发现拿到的游览图方位不明确,导致走错方向;有的体会到计划与实施过程中的矛盾,于是提出了修改方案,希望在下次活动中能有所改进。
总之,学校在“分轨制作业设计”探索中,积极寻找适合这些孩子学习的方法,希望突破以往作业布置时同一班、同一量、同一轨迹、同一内容和同一时间的单调性,让不同程度的插班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尽快地、充分地融入新的学习生活,使这些孩子的学习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点评
上海市黄浦区曹光彪小学原校长、特级校长 金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