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陈嘉庚办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陈嘉庚办学范文1
福建集美师范校友,身后得到荣誉最高的,当推旅居马来西亚的林连玉(采居)。林连玉逝世于1985年12月18日,此时,他已被马当局吊销教师执照并剥夺公民权。
但是,他辞世的消息一传出,新马最主要的华文大报《南洋商报》及《星洲日报》便立即郑重其事发表社论,表彰他“为民族的教育和命运鞠躬尽瘁”,肯定他一生“光照日月,维护与鼓吹侨居地独立,号召华族人担负起作为国民应尽的责任,与各友族和衷共济,共存共荣”,是位赤胆忠心的爱国者。
马来西亚教师总会主席沈慕羽惊悉林连玉逝世消息当日,立即发起设立“林连玉教育基金会”以教育和培养后人继承与发扬其爱国爱族伟大精神,全马各族各业群起响应。目前这项基金已超过数千万元(马币)。
林连玉去世当日移灵入吉隆坡中华会堂,三天内,全马各政党、各族团体或个人前去瞻仰吊唁的何止千千万万!出殡时,送殡行列长达二公里,中途摆祭及个人跪拜者不计其数。
郑良树博士称林连玉是“族魂”。他说如撰写华族史,要把林连玉的事迹编为“世家”的首篇,像司马迁看待孔子事迹一样,与历代帝王同列。
林连玉的周年祭上,全马教师总会主席沈慕羽宣布以林连玉辞世之日为“华文教育节”,教师总会特为此发表《华教节宣言》。
(二)
林连玉在马来西亚长年累月、夜以继日做的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领导反对1952年华文教育法令。马来西亚本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原住民仍山居野外。先后入住的华、马、印三族中,华、马二族约各占45%,印族约占10%。三族向来各办各的母语学校,分头发展,相安无事。但上述的教育法令则只容许以英、马文为媒介语文的国民学校存在,强制实行日帝南侵时的同化政策。林连玉看出这是个不利于三大民族团结、违背联合国的各族有权传授母语、母文规定的落后政策,从1952年起,先后发表了,28篇文章与信函,通过种种渠道,指出其危害性。
其次,提出把华文语列为官方语文之一。林连玉出任教师总会主席后,率领教总、董总与马华公会陈祯禄会长一道,在马六甲与马族统一机构主席鸭都拉曼会谈,着重提出把华文华语列为官方语文之一的要求,奠定了教总关于华文教育代表华族发言的地位。
再次,推动全马华人主动争取公民权,提出非马族要效忠马来西亚,马族也要抱有与华印二族共存共荣思想。当时华族的一般倾向是堂堂正正的华人,对独立后的居留国的政权不存在幻想,暂住不下就卷铺盖回国或去其他港口谋生,随遇而安。林连玉提出这―主张,引起华、印族人的重视,解决了华、印族争取在当地正常生存的大方向问题。
(三)
林连玉所以会有上述的优秀事迹,主要是受陈嘉庚思想的潜移默化。
接林连玉手担任教师总会主席的陆庭谕说:“读过《献侨回忆录》与《陈嘉庚年谱》之后,(认识到)陈嘉庚的高大形象,完全是优秀的中华民族的化身。从集美师范出身的林连玉与陈嘉庚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确实,林连玉的爱国爱族思想,首先是从陈嘉庚在海内外坚持办报办学的苦心孤诣领悟到个中奥秘而发扬开来的。他毕业后留校任教,学校因三次而停课,便趁机到新加坡。一抵埠,立即去向陈嘉庚汇报母校实况,说学生因忧国忧民所致,触范校规情有可原。林连玉早就听说过陈嘉庚先生于1918年创办师范之初,就宣布把其全部财产献给集美学校的事。为了在校中增设国家迫切需要的科系,必须增建大批校舍,要求他提供大量资金,他因而要取之有道地去开展商务活动。林连玉建议尽快复课,正符合陈先生心意。林连玉的一席谈,使陈嘉庚体察出眼前的这个毕业生的成熟,仅此足以说明自己办学并不白费。
陈嘉庚办学范文2
一、倡导课前预习。学生预习后,带着不懂的问题听课,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注意力就容易集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预习的要求、难度逐渐加大加深。对成绩较差者,只要求勾画出生字词,会读生字词,能读通课文;对成绩较好者,除解决字词外,要求流利的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不懂的词句;对成绩好的那部分学生,要求至少预习两遍以上,除勾画出字词以外,要对语句做出批注,简单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等。这样,不管是哪类学生,让他们自己先学,老师后教,学生的参与度会很高,兴趣也明显比没有预习浓厚。
二、注重提问技巧。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得好,提问的方式学生能听懂,就能给学生的思维以启发性,取得良好地教学效果,优化课堂。而要达到有效提问,则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技巧、原则、方法,然后,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特点等因素进行巧妙灵活的运用。记得我在上《麋鹿》一课,当讲到麋鹿的传奇经历时,为了让学生领悟麋鹿多舛的命运,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麋鹿的哪段经历让你或好奇?或愤怒?或伤心?或自豪?为什么?(2)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你的情感吗?学生们很快的就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朗朗的读起来,兴致很高,课堂随之活跃起来。有效地课堂提问,就应该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以启发性。“问题往往比结论更有意义”,当然,课堂提问不一定是教师提,也可以是学生提出。因此,合理安排质疑,引导学生质疑,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多样化并不能直接促进学习,但他对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精神有积极影响,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有更强的接受能力。教师运用多样化,不仅可以防止学生对学习感到厌烦,还可以使他们长时间地保持兴趣,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其中,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语言的魅力》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彼浩勒写的“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的魅力,我制作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美景课件,伴随着音乐,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陶醉于其中。然后我叫学生,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重视奖励机制。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运用激励艺术,对促进学生以良好心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激励的方式有:(1)表扬式激励。尽可能挖掘学生的表扬因素加以口头表扬,偶尔物质表扬,一个微笑,一朵小红花,一颗糖,一次掌声……都足以让学生念念不忘,四处炫耀。(2)竞争式激励。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抢答、赛读等,从而自觉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陈嘉庚办学范文3
教师临场培训:问题检视
成功教育复制之殇与教师“临场”培训
论教师培训中的学思行统一
建立真诚、真切、真实的教育共同体:教师临场培训之可能
制度性问题与教师自我解放:教师培训的误区
教师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与大学精神建设
走向意义构建的教师研究
俄罗斯高校教师发展特点及启示
我国农村教育政策制订过程中的教师参与研究
大学生学习自控与学习注意稳定性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幸福智力与传统智力、情绪智力的关系
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探析——以中小学教师为例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再探
教师教育学院简介
论教育生活中的竞争与妥协
高师语文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模式探究
实行教师资格国家考试的必要性及具体设想
美国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课程开发新进展
弘扬“诚毅”校训精神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陈嘉庚教育思想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西塞罗法律教育思想及启示
国外学校变革中的教育性领导及其建构
海峡两岸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构建教育学科课程管理系统的再思考
民办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的理论研究
中西学校选择运动比较及启示
人本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策略与思考
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音乐教育声乐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集美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开设声乐集体课为例
“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多媒体教学的效果研究
高校经济及管理类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础教育战略意义浅议
教育研究的研究——教育研究的系统方法论的思考
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精神
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问题论要
师范生教师职业态度及其差异比较
台港澳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特点分析
关于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
论教育理论影响教育实践的途径
大众化时期高校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
论高职培养目标市场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及局限
大众化进程中高职教育发展问题的探析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介入与文化介入
试论高校主体性教育的必然性、内涵和途径
对大学生普及保密教育的探讨
教学信息化与教学理念革新
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在法学课程中的应用
陈嘉庚办学范文4
怀着一颗教育人永不停歇、执着追求的初心,2019年11月20—26日,我有幸参加了济宁市第四届名校长赴厦门大学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对于整日忙碌的自己很是宝贵,能够在美丽的厦门大学,静一静,想一想,感悟着专家的育人情怀,名师名校长的成长魅力,呼吸着名校教育新理念、新思维,我像小草吸纳雨露阳光一般,悄悄地在研学中体会成长变化。
一、学研结合,体验理论在实践中的开花结果
本次培训,课程丰富,实用性强,而且采取了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模式,既补充了校长们理论高度不够的短板,又亲身体会了南部发达地区学校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很受感触。
任勇教授的《师者:做更好的自己——专家型校长的思考》,让每一位学员很快意识到自身的差距有多大。任勇,全国名校长,特级教师,他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自身努力的方向:名校长到底“名”在哪里?我们和专家型校长的距离有多远?一个个问题,让我们久久沉思,我们是该把自己人生目标在聚焦一下!邹开煌教授《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向与思维》,让我们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再梳理,再认识。徐琪教授的《一带一路与中俄关系》,拓宽了我们的知识视野,而对于开设俄语课程的我校又增添了新的指导平台。课余时间,我添加了徐院长的微信,把我们学校俄语教学的做法推介给了厦门大学外语学院,徐琪副院长非常惊讶,赞扬我们县级中学的国际视野超乎了她的想象。傅兴春教授的《人工智能时代与教育教学形态展望》,让各位校长非常感兴趣,科技创新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动力,接受新科技是校长的必备能力。章立军教授的《关于校长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若干问题》,理论与实例高度融合,讲授有激情,给每位学员注入自信的力量。
专家们的授课,让我再一次认识到,学无止境,向书本学,向身边榜样学,向专家学者学,学中有反思,反思就有进步。反思过去的自己,寻找未来的方向也是一种自我革新,催促自己不断成长。我们是教育人,心中有着对教育的深深情怀,一周学习成果,将在这份情怀的营养下在教育的土壤中不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学习生态好是厦门教师专业成长的法宝
还要继续谈到任勇校长。任勇校长是厦门一中的原校长,他讲课中一次次地强调厦门教师的学习生态好,他的成长经历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课堂上,他分享了自己的“育己”之道:天天学习,天天进步;终身学习,终身受益;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他的成长之路走的极为踏实,从普通教师到骨干教师,到名师,到校长到名校长,到教育局长,直至今天成长为知名学者,在他的成长之路上,值得我们敬畏的是他对知识的执著追求,他的满屋书香,他的渊博才识,他的勤奋耕耘……他在国家级省以上刊物发表各类文章690余篇,68篇论文或省级以上学术奖励,出版专著102本,他的每一步都提醒我们人生之路要追求卓越,每一步都要踩得扎实。他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作为老师,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开放、细腻和敏感的心,善于去捕捉教育生活中那些有意味的现象和事例,并用心品味。任勇校长说校长要成为“首席学习者”,校长学习的程度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高学习力的校长是学校发展的时代要求;校长应该是读书人,校长不读书,学校就会平庸。
任勇校长谈到的学习生态,我们在一周的学习和参观中得到了深深的体会:在所考察的学校内我们没有直接接触到任何一位学校校长(这一点和北方有所不同),但所到之处,我们从中层干部的举止言谈中深深地感受到校长的管理思想所在,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课程的开设,无论是课堂上的师生表现还是课下的交流切磋,都体现了教育新理念的细微渗透: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学无止境!
三、优秀校长要拥有浓厚的教育家情怀
身处厦门大学,心灵在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碧波荡漾的美景中顿悟。陈嘉庚先生的爱国情怀,让厦门大学拥有伟大醇厚的丰富内涵;厦门的集美学村、厦门一中都是一部部教育家的爱国史集,让每一位学习者驻足沉思。有人说:“校长是家不是官,校长是家不是匠,校长是家不是神,校长是家不是商。”校长只有把自己定位在教育家这个目标上,才能办本真的教育,才能脱离官气,不做教书匠,不被神话,远离商气。校长怎样才能拥有教育家的情怀?有人用“和”说,人格和美,管理和顺,教育和雅,校园和谐;有人用“八字”说,博学、大爱、悟性、独立;有人用“四要”说,要有哲学根基,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有专业水准,要有独立的人格魅力;还有人用“四做”说,做拥有教育智慧的博学者,做把握教育规律的研究者,做创造卓越成就的实践者,做养成办学理念的思想者。只有一个将博学者、研究者、实践者和思想者合而为一的校长,才是最容易成为具有教育家情怀的人。专家校长的先进经验让我们认识到做“教育家型”校长必须要在“学思研行著”中攀登,在攀登中感悟教育的真谛,在攀登中践行智慧的教育,在攀登中找到理想与现实的突破点,在攀登中逐步成“型”。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周的培训,每一天都收获着成长,和全市的名校长相互学习交流是学习培训又一目的。大家虽然在不同的学校,但都有着优秀的品质素养,都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一周的学习培训,无论是到高中初中还是到小学进行实地考察,都能体会到名校的办学特色,体会到与北方学校迥然不同的创新的思维,开放的灵活的办学机制。特别是课程的多元化系统化以及社会资源的结合利用,更让我们来学习的所有学校的校长们感到了差距所在:为每个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爱的种子,在厦门一中的选修课程中真正得到了创分体现,比如体育选修课的球类课就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高尔夫球等多个类别,另外还有游泳课、手工技能课、科技创新课、艺术类选修课、校园收藏类选修课等等,学生在特色化的课程中体验生命的魅力,培养学习的兴趣。而特色化选修课程的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统筹规划,更是促进了学生“合格+特长+文化”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的形成。
陈嘉庚办学范文5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将发挥80%~90%。我校长期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教育和研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让高三毕业班的学生拥有自信和对成功的向往,以良好的心态走向高考,获取成功。我们的激励措施是:
一、读书激励――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二暑假时间长,是学生读书的好时光,我们利用暑期开展以“读书思索,感悟进步”为主题的励志读书活动。由语文教研组推荐读书参考书目:
《致加西亚的信》《刘墉人生哲理小品》《心灵鸡汤》《高考必须面对的101个问题》《成败一念间》《做到更要做好》《做自己想做的人》《通向成功的习惯》《决定人生成败的细节》《人生的阶梯》《一生做好一件事》等。在高三年段经常印发并组织学生学习高考励志文章,如《我的高三我主宰》《致高三同学》《今天我必须成功》等。通过励志读书征文比赛活动,丰富高三学生的精神生活,展示高三学生的文学才华,促进全体学生读书求知、追求进步、立志成才。教导学生理性地思考人生,鼓励学生志存高远,要求学生从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二、环境激励――营造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氛围
人的思想、情感、行为是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与人的主观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所处的环境对学生的潜能发挥有极大的影响。学生刚进入高三,一般都会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原先成绩较优秀的,此时更加雄心勃勃;原先成绩一般的,此时收敛了玩性而憋足了劲;原先落后的,此时准备“改邪归正”抓住机会拼搏一番……总之,这时有一个非常好的心理环境。作为高三老师应抓住时机激励学生,巩固和强化这种心态。我们的做法是利用班级黑板报和教学楼的高考励志标语来鼓舞学生士气,如“高考砥砺人生,求知成就未来”“我的高三我拼搏,我的大学我选择”“三载各尝酸甜苦辣,一朝书写花样年华”“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等。省质检后,语文组蔡老师还特地创作了一首词《水调歌头・迎接高考》赠送给高三毕业生:
晨伴曦晖丽,夜作月光寒。聆听授业传道,慧语解连环。既仗精思求悟,还借同窗研讨,梦里论争欢。莫道书山峭,只要肯登攀。
考期近,心激奋,竞催鞭。人当立志,家国厚望系心间。雨雨风风休怕,寸寸分分争取,险地富奇观。豪迈迎高考,跃马闯雄关!
通过营造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文化环境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激励。
三、目标激励――指引人生的前进方向
心理学认为,期望是心理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与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们有了某种内在的需要,就会用行动去实现目标,以满足需要。目标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力量,能推动人的行动。如果目标对学生有吸引力,它就会调动人的积极性。目标对人生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目标能激励人,能激发人的潜能;目标还能提高效率,发现机会,让人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并为之奋斗。高三老师更要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的目标,形成其健康向上的动机,以达到调动其积极性的目的。我们在学年初确定年段本一、本二、本三总体目标、班级目标、学科目标,每个学生确定个人目标。每次阶段考后,帮助学生分析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成长记录册》里加上活页,记载高三整年每次段考成绩,及时反馈给家长。学生有了目标,才有前进的方向。目标的实现会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促使他们更加努力。
四、活动激励――让学生感受激励的喜悦
实施激励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使外动力转化为内动力。这个转化的机制在于创设充满情趣的学生活动。学生只有在属于他们的活动中,才会如鱼得水,才可能感觉到自己是主体,才可能实现自我激励。我们的做法是:
1,利用暑假,举办“走进大学、走进科学、走向成功”科技夏令营。组织学生参观集美大学、厦门大学,与厦门一中实验班同学交流。请厦门大学法学院丁博士作“励志创造人生,学习改变命运”励志报告。在厦大食堂用餐、体验大学生活,同时游览集美学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嘉庚墓、南普陀、白鹭洲等风景名胜古迹。这次夏令营活动,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很多学生在小结中谈到:这是人生的一次难忘之旅,短短的两天,学到了许多校内、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2,举办成人宣誓仪式和高考宣誓仪式。我们将成人宣誓仪式和高考宣誓仪式分开进行,在市质检前举行成人宣誓仪式,请苏芸校长、陈杰生老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致词。在省质检后,结合省质检表彰举行高考宣誓仪式。高考宣誓仪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各班自行编写誓词,请陈惟乐副校长、黄薇老师、学生代表致词,进一步鼓舞学生冲刺高考的士气。活动分两次进行,使学生每个月都能受到一次有震撼力的激励教育。
3,召开励志班会,如班主任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动福建十大人物”视频材料刻录下来,组织学生观看、讨论。
4,请福建师大心理学专家给学生作励志报告。
五、榜样激励――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
榜样是无声的语言,往往无声的语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说服力。中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具体、实在的形象作为榜样,更容易激励学生。高三老师要经常提供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成才事迹来教育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吸取营养滋润自己。也可把校内或班内品学兼优、成绩突出的学生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样使同学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我校经常开展类似下列这些活动:
1,请福建师大附中优秀毕业生林笑同学(保送浙江大学)作“我的高中生活”的励志报告。林笑同学谈了她对学习的态度、她的学习方法,并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
2,请厦大优秀毕业生、全国三好学生、清华大学博士生陈鲁倬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励志报告。
3,春节期间举办学生与校友座谈会,请往届校友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4,请老教师介绍历届校友的求学成才事迹。
5,每次阶段考都用精制的红榜表扬团体优胜者、个人成绩优胜者和成绩显著进步者。年段有好人好事,及时进行表彰。
6,利用高考动员会,大力表彰奖学金获得者,宣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学习精神。
六、情感激励――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
任何人都有情感需求。重感情、讲情谊,是当代中学生的显著特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以良好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沟通情感、建立情谊;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启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以富有情感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促进
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发少训斥,对每一名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地肯定,热情地给予表扬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努力拼搏。特别是当学生受到挫折时,要从正面说服教育、引导激励,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制定出取胜的策略,树立新的起点,激励学生奋起直追。大量的事实证明:哪怕是一句热情洋溢的鼓励的话,哪怕是一个坚定有力的鼓励的眼神,哪怕是一个相信学生的小小的动作,哪怕是一次坦诚的交谈都能引领学生走出暂时的困境,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情感激励会使学生产生不懈进取的动力,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发展自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信心百倍地昂首阔步。我校德育处、心理健康教研室每半个月出一期《高考加油站》,给学生心灵以抚慰,唤醒学生思考人生,指导学生制定人生发展规划,鼓舞学生奋发前行。
七、家长激励一唤醒孩子的进取心
高三学习的过程很辛苦。单调枯燥的复习课,书山题海,难易不定的试卷,时好时坏的成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生活的艰辛,遭受到了失败挫折,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大家都在努力,所以除个别优秀的学生成绩稳定外,大部分学生想进步却很难有所突破。学生情绪开始波动,学习信心遭受打击,热情开始消退。有的会悲观消极,有的沮丧沉沦,甚至放弃努力。这时,不仅需要老师的支持帮助,更需要家长的理解、关心和安慰。我们利用家长会,给家长印发学习材料,如《家有高三学生您该做什么?》,指导家长激励孩子奋发学习。
陈嘉庚办学范文6
关键词:全日制中文学校;孔子学院;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125-02
一、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背景
中国在唐代就有海外移民的历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海外移民达到高峰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自20世纪80年代,走出国门的人越来越多,而其中大多数人滞留未归,他们或者取得永久居住权,或者加入了所在国国籍,落地生根,成为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新华侨华人[1]。他们的子女,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主要在海外出生和长大。在所在国接受当地的教育,本能地融入所在国的文化中,对祖籍国和中国文化传统及价值观陌生,接受中国文化影响相对较少。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已经不太会甚至是完全不懂中文,把自己完全是看作所在国的公民。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华侨子弟的优势,使他们成为居住于海外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这不仅仅是华侨华人培育后代时需要思考的,更是政府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方面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海外华侨华人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2011年华人研究报告》一书中提到:海外华侨华人3 000万(实际上超过次数)分布于全球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文学校5 000多所,华文教师达2万多名。其中世界华文教育的重点地区亚洲有华文学校3 000所[2]。现在虽然中国的稳定发展给海外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海外对华文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华文教育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就海外华人子女的中文教育而言,教师、师资和学科建设便是三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海外华人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华裔父母重视子女的“留根”教育
大部分移居国外的华人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很深,他们在事业有成的同时,很担忧和忧虑已经“当地化”的子女。他们希望子女一方面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另一方面又能学会汉语。这不仅是民族感情的倾注,也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另外,大部分接受西式教育的华侨华人子弟对祖籍国的文化表现较为冷漠,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与其说他们真正融入了当地社会,倒不如说他们完全被西方意识所同化。2008年教育学家袁素华,对来华参加“寻根”之旅活动的华裔青少年所做的调查显示,生活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华裔子女,从小接受所在国教育,他们的语言、行为、思维方式等已经西化,所在国语言已经成为他们的母语,虽在国籍上是当地人,但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感到被社会边缘化,因此迫切希望融入社会,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华裔二代游离出华文教育。对于这些华侨子弟有的放矢地进行祖籍国文化教育,培养他们对祖籍国的感情,是当今华人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把中华民族的根留住,使祖国的母语和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在华裔中代代相传,越来越多的华侨重视子女的“母语教育”,使自己的后代与祖国在语言文化上保持血脉联系。
(二)孔子学院在海外华人教育方面存在局限性
自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全球第一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为主要使命的孔子学院建立以来,占世界人口86%的100个国家已经建立了58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04―2007年初全球各地已正式设立孔子学院131所,预计到2010年将达500所)[3]。孔子学院成为传播汉语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国样本”。然而,一方面,孔子学院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阵地,主要面向海外主流社会,面对的是全世界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从设置的重点来看,主要还是当地人。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都是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短期内还无法在教学内容、学院规模和分布范围上满足海外华侨子女的客观需求。在国外,每所大学,每所中学都有或多或少的华人,这些华人的汉语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总体水平都要超过当地人,而华人的汉语教学问题也一直是全体华人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世界“汉语热”背景下,由国家汉办和海外教育机构合力推出的孔子学院、孔子学堂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教材编撰等方面都比主要由海外侨团主办的华文学校要强很多,而且随着孔子学院全球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华文教育资源不平衡现象将继续明显化。这样更容易导致华文教育人才的流失,在海外较底层的华侨华人子女接受华文教育的机会和资源缺失。
(三)当前海外中文学校存在的困境
首先,海外中文学校在形式上多属于“业余教育”,很多为周末制教学。海外中文学校一般只在周末开设汉语课程,从时间上看确实很少,只有每周几小时的学习时间,目前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坚持读完整个课程。一旦离开中文学校,马上就又进入了所在国的语言环境中,对于一些海外出生的华侨子弟来说,他们并不清楚学习华文的必要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各类华文教育资源还未完全充分开发利用。华文学校的汉语教育资源比较分散,在世界各地都散布有各类的中文学校和教学机构,没有建立一个全球化的联系网络。海外中文学校的教育对象在年龄上、国籍上、受教育程度上、对汉语的个性需求上有很大的差异,单一教材没有办法满足这种状况。现阶段急需一套有效的协调与配合机制,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外各院校、各学校的华文教育资源。再次,存在师资不稳定、教材不规范等普遍问题。当前许多中文学校除了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力量需加强外,教材也应规范化,现有的大部分中文学校所用教材,多属于国内编写者或为国内儿童语言教学的专家,或为国内教授外国引入汉语的专家,他们虽然在各自的领域卓有建树,却往往对海外华侨子女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就使得现有海外中文学校教材和其实际需要脱节。因此,规范教材建立专业、专职、稳定的全日制教学成为一种需要。
三、对海外汉语人才培养及开设全日制中文学校的可行性思考
(一)重视华侨子女教育,教学对象定位明确
海外全日制中文学校和孔子学院都是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但二者的工作对象和内容是有区别的,相比于主要面向当地主流社会开展汉语推广的孔子学院,全日制中文学校的对象是海外华侨华人,不单是一般意义上的汉语教育,更多侧重的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全日制中文学校能以专业、稳定的中文教学开展教育活动,它能培养海外华人子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籍国的亲和力。它与一般的对外汉语的语言教育不一样,更有别于在国内中小学所受到的汉语语文教育。它以华侨子女为主要的教学对象,针对在年龄、国籍、对汉语的个性需求、学习条件、学习习惯的不同设置的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进行专门的汉语教学,是一套专门为教育华侨华人下一代的系统。有利于扎实培育“有魂”“有根”的新一代华人,让孩子们从中国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营养,创造浓郁的中文学习氛围,让华裔孩子找到中华文化的根脉。
(二)创办中文学校新型发展模式,为海外华文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1.教学管理系统化、正规化。在海外,很多周末制的中文学校是华人社团开办的,他们由华人社团自己来管理,有宏观的管理,也有微观的管理。海外华人社团繁多,他们既是华人某一地区一方面的社团,同时也担负着该地区团体华文教育任务。而全日制中文学校强化了政府职能,通过中央政府新形式下的缔约管理,运用目标设定、质量控制和以绩效为本给予资助整个机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学校正规化,针对海外华侨子弟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健全的规章制度,加强了对教育领域的控制。促进中院侨办、政府涉侨及华文教育基地的合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协作机制,实现了华文教育相互促进。
2.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全日制中文学校开设以中文教学的教学班,针对海外办学特点,让华人孩子从学前班到高中阶段,借鉴国内语文教学课程设置内容。同时,开设国画象棋和舞蹈等有民族特色的兴趣班,形成以中文教室为主,外语为辅的双语教学体系。建立面向全球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教学资源,以华侨学习者语言能力为参照标准,实现与其他国家外语教学标准的兼容[4]。
3.全日制中文学校可以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全日制的中文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数内,全天在校学习的教育形式。身居海外的游子们要想让我们的下一代很好地掌握汉语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靠周末制的中文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同半日制、周末制中文学校相比,全日制中文学校可充分利用教学时间,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尽量给孩子更多的知识,更充分地配合完善教学课程、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安排及辅导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海峰.海外新华侨华人近千万超半数居欧美[EB/OL].中国新闻网,2012-01-11.
[2] 周世雄,林去病.面向21世纪的海外华文教[C]//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文教部.第三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