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土保持学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土保持学报范文1
英文名称: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3007
国内刊号:11-4988/S
邮发代号:82-71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水土保持学报范文2
关键词: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研究
土壤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境因素,我国在发展林业、农业、牧业等行业的过程中都是以土壤为基础,土壤的整体质量直接关系到这些行业发展的质量,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近年来,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自然灾害的影响、土地经营过程中的不当、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都会对我姑的土地和土壤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土壤侵蚀一种十分常见的方式,水土流失会对我国土壤的安全和水土保持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我国基础行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由此可见,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研究对我国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的各方面需要
1.1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的社会需要
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每年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都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这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会造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后果,分别是:造成土壤肥力降低,造成土壤退化,不在能够适应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会严重影响到当地第一产业的发展;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会造成下流河道的堵塞,会危害到下游人们的安全,同时不利于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土壤侵蚀会严重影响到土壤自身的含碳量,会对大气环境产生潜在的影响。因此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研究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1.2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的自身需要
目前在我国开展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是针对于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过程,以及过程中包含的环境因素和作用因素。在对土壤侵蚀情况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开展研究工作的方面有侵蚀地貌侵蚀土壤发生的变化。大气中的水汽空气含量。同时对我国的整体植被发展情况区域生态平衡等开展研究工作,在对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对,河流湖泊,以及近海区域的,水土保持情况开展研究工作,同时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于山地丘陵平原之间,土壤和能源的转换以及草原地区,活动与风沙的关系等进行研究。水土保持工作是我国目前在开展,环境因素及相关研究过程中较为广泛的研究内容,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国际上在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地中海地区的荒漠化以及土地征用情况。目前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水土保持工程和涂料侵蚀研究工作,对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更好地利用自然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研究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1.3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的其他需要
我国整体的土地面积非常大,但是,在进行人均耕地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仅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左右。因此我国在开展,农作物种植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有着很多的压力。在我国开展生态安全保护和食品安全保护工作,以及推进我国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比世界的其他国家,拥有更高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水土侵蚀与水土保持工作练就的过程中应当依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针对于我国水土流失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战略。要能够通过相应的研究工作,提出相应的策略要能够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保证我国生态和粮食安全的目的,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的问题与解决
2.1 学科定位的明确
我国目前在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整体的学科定位,确定为交叉学科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借鉴了大量其他,学科的内容,如自然地理学、土壤学、水文研究学等方法和手段。我国目前在对土壤侵蚀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土壤侵蚀不减,会受到水文条件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气象条件生物条件,以及地形地貌条件等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土壤本身也会,造成自身的水土侵蚀情况。同时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我国的整体土地面积较大,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调查大量的样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只有对土壤侵蚀的规律进行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制定出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但是由于我国整体面积较大,因此在开展深入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我国开展项目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同时在区域分布上,十分广泛因此整机研究的难度较大,因此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如何建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的科学方法和相应体系,是目前研究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任务。
2.2 监测数据的共享
在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想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应当对我国,土壤侵蚀以及水土保持的情况进行全面的研究和监测工作我国对土壤侵蚀的监测工作是重,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五,全国各地设立了相应的监测网点,能够通过实时的监测,对我国的整体水土保持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但是目前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投入力度较少,缺乏对于,监测工作的统一组织与规划,同时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域所采用的检测方法不同,无法将监测的成果进行统计。因此只有,进一步提升监测技术才能够更好地为水土保持和水土侵蚀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2.3 研究思路的拓展
在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拓展整体的,研究思路,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对水土侵蚀和水土保持工作,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应当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于,其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和相应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工作,我国目前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仍然套用了相邻或相近学科的理论和体系并没有形成自身的研究体系和学科体系,这就严重制约了该学科的深入发展,无法提升研究的准确性和精度。因此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使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监测设备,全面地收集水土保持和土壤侵蚀整体过程中的相应资料,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壤是我整体环境中的重要组成因素,但是近年来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土壤遭到了严重的侵蚀。土壤的侵蚀对于我国整体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给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对水土保持和土壤侵蚀的研究工作,通过相应的研究发现,要想提升我国土壤的整体质量就要在开展土壤保持工作的过程中明确土壤侵蚀和保持学科的定位、拓展土壤整体的研究思路、同时要对土壤的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的监测和研究,要根据土壤的整体发展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参考文献
水土保持学报范文3
近年来,随着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建设,甘肃省对该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逐渐增长,进一步促使甘肃农业大学对该专业的教学投入不断增加。2006年在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专业开设了水土保持及荒漠化监测专业选修课,2013年调整为专业必修课。为了提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的水土保持监测能力,笔者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地位及重要性
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监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它被安排在气象学、土壤学、生态学、树木学、水文学及地质地貌等课程之后,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直接服务于现代水土保持和林业建设,具有鲜明的生产实践意义。
国家林业局自1994年以来组织开展了4次全国荒漠化监测。2013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全面启动,这些国家监测项目的实施需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监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所以与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监测相关的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目前,我国已经在很多水土流失地区开展了多年的水土保持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治理措施的成效如何,则需要通过水土保持监测才能确定。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水土流失监测管理,那么就会出现比雾霾更为严重的环境灾害,所以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监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别是开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相应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监测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核心知识领域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率先在国内为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专业开设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专业课,并在2006、2008年对该课程进行了2次教学大纲的修订。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使用的教材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主编的《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方法》,李智广主编的《开发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等。
而以上教材的涉及面和侧重点各有不同。《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主要侧重基础理论知识、监测方法和评价预测,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监测方法;《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方法》内容较广,既涉及了水土保持理论与实践,也涉及了传统、成熟的监测方法和最新的监测方法,作为监测技术人员使用的工具书较好,但作为高校教材,其内容繁琐;《开发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主要涉及了开发建设项目,而对宏观设计涉及较少,所以也不能完全作为高校教材使用。由此可见,适用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材相对较少,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二)单一的教学方式影响了教学效果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讲述课程内容,缺乏与学生的交流。这种传统的板书讲授方法,缺少对野外监测实践的分析。每节课超负荷的信息量使学生来不及理解消化,更不可能对众多的基本监测理论、监测方法及实际应用方法吃透和掌握。教学方式的单一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只能被动听课,学习效果差。虽然多媒体的引入使课堂教学中监测实践分析变得容易,弥补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缺少互动环节,使学生思维变得迟钝,无法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提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必要的改进。
(三)实践教学学时有限甘肃农业大学现行的教学计划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学时较少,仅有40学时,其中包括10学时的实验课。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教学内容庞杂、概念繁多,尤其需要野外观测及室内测定的实验内容较多,但由于受实习经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只能在室内做一些简单的土壤性质分析实验,而对野外观测只能在综合实习中出去考察一些科研院所的监测,且只能走马观花,对具体的方法了解较少。同时,由于缺少实习基地,学生们所见到的监测仪器和设施少之又少,影响了学生对各种水土保持监测措施的感性认识和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考核方式仍以闭卷书面考试为主,学生只要在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下就可以应付。然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授课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背诵一些概念和理论,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状况及治理措施的效益进行实时监测,以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效并做出相应评价。例如考核学生对径流小区监测的掌握状况,书面考核只要学生背出小区定义和指标即可,而对于学生在实际径流小区监测的动手能力却很难考察。因此,如何减少书面考试带来的弊端,真正激励学生为熟练地运用知识而学习,而不是为考试而学习,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满足水土保持监测实际工作的需要
1.课程教学突出重点内容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尤其是实践內容更多的情况,应把握课程的重点,合理选取、整合教材内容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在考虑课程自身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挑选出一些重点内容在课堂上着重讲解,如径流小区监测、小流域控制站监测、水土保持效益监测、风力侵蚀监测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等。同时,对这些重点内容不但在理论课上讲,而且在实验课时也要重点讲解,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水土保持监测的相关术语,只着重介绍学生以前课程没有接触过的新内容,而对其他课程已经讲过的内容,只是简单的提示,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
2.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层出不穷。因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既要加强原有的、成熟的原型监测技术和方法的教学,夯实基础知识和理论,又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补充新的监测方法和知识,介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因此,笔者参考近年来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关于水保持监测方面的文章,将甘肃省水保局进行水保监测培训的资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让学生了解目前水保监测做了哪些工作,出现了什么样的新技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验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实验内容方面,笔者尽可能减少其他课程已经做过的实验,将降水径流冲刷侵蚀沟量测、风蚀量监测、不同降雨强度(人工降雨仪控制)的径流小区监测及遥感在野外水土保持调查监测中的应用定为主要实验内容。结合生产实践编写监测规划、监测实施细则和监测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监测的计算方法及土壤理化性质方面的监测方法,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诱导式教学法在理论教学的第一堂课上,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当今国家和社会对水土保持专业的重视,逐步引入本课程当前发展的现状,向学生介绍从事本专业的优秀人才及成果,从而诱发学生为美好前途而发奋学习的雄心壮志。首先,从国家政策入手,向学生讲明水土保持监测既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又是国家评价所实施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通过监测掌握水土流失动态,认识水土流失规律,评价水土保持和生态工程的防治成效,建立土壤侵蚀模型,预报土壤流失量。以甘肃省案例来说明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性,如舟曲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缺少水土保持监测方面的资料,导致舟曲人民损失惨重。生活中的实例最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明白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就是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实现山川秀美的生态梦而服务。
2.多媒体互动教学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是一门研究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具有鲜明的生产实践性,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的发展,监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监测方法不断更新,这对该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授课过程,采用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利用挂图、视频、实景图片和案例结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收较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气象要素监测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目前常用的气候和水文观测方法、观测仪器、数据处理方法等,重点讲解气候和水文要素的观测步骤和观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分析各种观测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各种观测仪器的适用范围。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校园内的各种气候和水文观测设施,并做成PPT,在下节课讲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每节课结束时,安排4~5个学生在课后搜集一些水土保持监测的新进展和新方法,也可以选取自己家乡的某个小范围为监测区域,介绍如何用所学的知识对当地水土流失进行监测,并做成PPT在课上展示给大家,让同学们提出意见和看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010年,学校和学院投资50余万元,建成了土壤分析实验室,学生可以从监测土壤理化性质中了解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水保系老师结合各自课程需要,安装了水土流失径流监测固定小区、移动式微型径流小区,人工模拟降雨系统、GIS图像处理实验室等监测实验设施,购置了侵蚀因子监测仪器设备,包括自动气象站、降雨、蒸发、风速、温湿度等监测仪器,购买了风蚀监测的风蚀自动监测仪,基本满足了校内实验教学的需要。同时,学校还建立了腾格里沙漠南缘马路滩林场和定西安家沟流域水土保持野外教学基地,开展综合实习。学院目前正在积极和甘肃省治沙所协调,准备建立风蚀监测野外实习基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带学生去甘肃省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西果园示范区进行考察,了解常规监测、调查监测及生态效益监测的方法及实验设施。同时,部分学生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了解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常规监测和航空、遥感监测技术。
(四)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以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考核方式多以最终一次的考核成绩为准,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水平。为了全面、准确、客观地考察学生学习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效果,应优化考核标准,重点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以平时的学习表现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等为参考。以此为标准,确定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考核比例:平时成绩占15%,实习实验成绩占20%,监测报告占5%,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种考核标准综合考察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全程表现,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考试制度方面,课程实行了考卷责任制度,由任课教师出题(按照教学大纲命题,实行 A、B卷制度),系主任检查签字,主管教学领导批准。考试由学校教务处考试办公室统一组织,监考人员由学院教学工作人员安排在职教师监考,同时教务处和学院派教师巡考。这样的考核方式杜绝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作弊的现象,体现了客观、公平的原则,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
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通过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改革,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水土保持学报范文4
关键词 水土保持措施;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 S1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250-02
土壤水分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而且对土地生产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土壤含水率是由土壤颗粒成分和土壤孔隙间距共同决定的,一般结构差的砂质土壤孔隙间距较大,随热能的影响土壤水分移动较快,不利于土壤水分的保存,而结构较好的黏性土壤相对紧实,降低了土壤间隙的透水性和通气效果,研究坡面土壤含水率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效果,并根据得出的规律对坡面进行调整和改良[1-3]。土壤含水率是土层内部养分含量和盐分含量的重要参数,较高的土壤含水率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成分,促进农业生产[4-5]。土壤水分运移的变化具有随机性,目前来看,所有水土保持措施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土壤的含水率,深入了解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并选择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来提高坡面土壤水分的含量对增加土地生产力和作物产量有着重要的意义[6]。
长期以来,人们多注重纵向水土保持措施土壤水分效应的比较,而对横向水土保持措施土壤水分效应的研究较少,对于有关单项水土保持措施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较多,而对于多项水土保持措施土壤水分影响的研究较少[7-8]。该文拟在已有的试验基础上,分析辽西地区土石质山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与土壤含水率的相互关系,为土石质山区水土保持措施土壤水分的合理布局与配置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1 试验方法
对辽宁省凌海市坡面径流观测场地布设8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7月2日、15日、8月12日雨后的第1、2、3天分别进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含水率的测定,并根据公式计算出这3次降雨量后坡上、坡中、坡下的含水率,通过对比发现不同沿程坡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不同降雨程度和降雨后不同天数的土壤含水率各不相同。对不同降雨类型后3 d的坡面沿程含水率进行差异对比,分别是7月2日强降雨后的土壤含水率,7月15日中等降雨后的土壤含水率和8月12日前期含水率较低的小型降雨后的土壤含水率,观察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并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不同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下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水分变化的差值各不相同。7月2日暴雨结束后对照坡土壤水分变化的差值最大,自然修复坡和普通梯田次之,水平槽土壤水分变化的差值最小。7月15日大雨结束后鱼鳞坑、自然修复和普通梯田土壤水分变化的差值较大,密植横垄耕作最小。8月12日大雨结束后自然修复坡土壤水分变化的差值最大,密植横垄耕作最小。
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土壤经过7月1日降雨水分的浸润,7月2日暴雨过后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水分均达到饱和程度,对照坡面由于白天阳光的照射,土壤水分蒸发较为显著。自然修复坡上野草和侧柏幼苗的叶面积较小,在阳光照射下很难起到阻挡水分蒸发的作用。密植横垄耕作坡面上大豆的叶面交错层叠,阻挡了太阳光直接照射土壤表层,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水平槽由于土质疏松,强降雨后土壤水分下渗程度较大,并伴有少量积水,槽内土壤含水率较大、黏性较高,导致土壤颗粒孔隙间距减小,阻碍了水分的蒸发运移,阳光照射土壤表层水分蒸发的速度也因此减缓。待太阳落山后,土壤水分蒸发微乎其微,地上出现的潮湿现象会补充坡面少量的土壤水分,使得土壤水分保持在一个临界范围内波动。
7月15日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较7月2日小,坡面各措施的雨水入渗相对减小,对照坡坡面经过人为扰动后土壤表层结皮被破坏,导致土壤水分入渗量较比自然修复坡大,土壤下层入渗的水分在热能的作用下向土壤表层运移,使得对照坡在降雨后第1天与第3天土壤的上层含水率变化差值较比自然修复坡略小。由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减小,水平槽土壤水分入渗随之降低,槽内积水在降雨过后略有减少,因此雨后第2天受阳光照射蒸发后土壤表层含水率的变化差值较比密植横垄耕作略大。待槽内积水蒸发完全,由于在雨后第2天水平槽原土壤水分相对较高,植被覆盖度较低,阳光充分照射后土壤水分变化差值较大。
8月12日雨后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与7月15日大体相同,由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都有所减小,各措施的水分入渗率都有所降低,经过1 d的蒸发散失后土壤水分变化的差值各不相同。自然修复和对照坡在降雨后第1天的土壤水分蒸发较多,因此雨后第2天土壤水分变化的差值较小,而横垄耕作和大豆梯田的植物叶面积可以阻挡阳光直接照射地表,降低了水分变化的差值,水平槽和鱼鳞坑在雨后汇集部分径流导致土壤间黏粒成分含量较高,使得土壤颗粒间距较小,在水分蒸发到一定程度后土壤水分变化的差值较比水平梯田小。
3 结论
通过对不同降雨情况后第1、2、3天的坡面沿程含水率的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沿程坡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不同降雨程度和降雨后不同天数的土壤含水率各不相同。水平槽和鱼鳞坑可以在降雨时汇集部分径流,不仅增大了坑内土壤水分含量,还会改变坑内土壤性质,水平槽不仅体积较大,且槽内的土较鱼鳞坑疏松,横垄耕作、大豆梯田和自然修复上的植物对坡面的保水效果起到显著的作用,且大豆的叶子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水分的蒸发。在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较大的情况下,水平槽由于槽内水分含量多,在阳光照射下以蒸发土层上部的积水为主,因此土壤内部水分变化差值较小。在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较小的情况下,密植横垄耕作植物的叶面积由于阻挡阳光直接照射地表,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因此土壤内部水分变化的差值相对较小。综上所述,在不同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下水平槽和密植横垄耕作的保水效果最优。
4 参考文献
[1] 李裕元,邵明安.降雨条件下坡地水分转化特征实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4(4):48-52.
[2] 周景春,苏玉杰,张怀念,等.0~50 cm土壤含水量与降水和蒸发的关系分析[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6):23-27.
[3] PHILIP J R.The theory of infiltration:5.the influence of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J].Soil Science,1957,84:329-339.
[4] 陈洪松,邵明安,王克林.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坡面降雨入渗及土壤水分再分布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44-47.
[5] 张英.耕层土壤含水量消长规律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971-9973.
[6] 穆兴民.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水土保持措施相互作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0(3):41-44.
水土保持学报范文5
国家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今年的“两会”,水利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央高度重视水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把水利摆在重要位置,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水利工作取得的成绩,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水资源节约保护等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指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这是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最终是为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水土保持的最基本任务。水土流失、水环境的恶化已对天津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危害,我们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除了在有关水利工作会议上进行传达贯彻,还通过张贴水土保持宣传画、报纸、电视、散发传达、巡回演讲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得到了加强,同时通过执法监督,取得了显著成绩,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二、注重综合效益,改善滦河生态环境
植被的破坏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地表植被覆盖对地面尤其是坡面土壤侵蚀影响极大,植被的减蚀作用主要表现在:植被茎叶对降雨雨滴动能的削减作用,对降雨的截留作用,对径流流速的减缓作用;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入渗‘可以涵养水源,固结土壤,提高土壤抗蚀性作用;植被可以减缓风速,降低风力侵蚀危害。在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树造林,栽种牧草,禁止毁林、毁草;同时对沟、河、路、渠的堤岸坡面布设植被或砌护措施,防止坍塌和冲淤。在河道综合整治中,除抓好河道疏浚、护岸建设外,注重综合效益,在河岸两侧堤顶大搞防护林建设,有效地防治了水土流失。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们这里已经初步树立了高标准的景观河道新形象。并建设了一批疏浚达标、水清面洁、绿化美化、道路配套的河道整治样板段,达到“利水、治水、亲水”的综合效益,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休闲场所,为创建卫生城镇、促进都市郊区城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三、改良耕作措施,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
耕作措施的改变主要是为了增加地面覆盖率和粗糙度。主要方法有:深耕、混播与套播、增施有机肥以及起垄种植等。农作物生产结构的调整要遵循科学、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应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足本地,面向全国,考虑国际。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要,又要研究和预测潜在的、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发展的需求。
四、搞好水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搞好水资源管理是水土保持的关键,其措施有以下三点:
一是坡面渗蓄、工程拦蓄天上水,使地表淡水向土体深层转化,并保持在地下。因高差形成的势能,在无雨时节,上游的地下水转换为下游的地表水,维持河流用水量,保持河道常年不断流,以补给地下水,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发挥以淡压咸的作用。二是减少水库、江河淤积,使水利工程延长寿命,增加效益,减轻防洪负担。
三是避免点源和非点源(面源)污染通过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它形式的污染。这一切都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都建设景观水利、营造亲水空间的基础。同样,搞好水资源管理可以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措施的渗蓄、拦沙效益。缺少水资源管理,就会使陆地淡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失衡,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分配上失调;就会使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生态修复和湿地恢复难以实施;就会损害地表植被,使生态系统功能逐步退化,水土流失逐年加剧。没有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就会失去支撑,失去生机和活力。唯有建立在水土保持基础之上的水资源管理才是健康的、稳固的、可持续的。
水土保持面临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郊区城镇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等新情况,我们的水土保持工作要为实现天津总体发展战略服务。切实加大水土保持投入,继续实施河道的护岸工程建设,积极稳妥地抓好基础对城市基建、扩建、改造建设中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新天津总体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家坦.以水土保持支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3):4~6.
[2]王跃,周林.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8~19.
[3]段巧甫著,水土保持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8。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培训教材.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28~31
[4]杨吉华.水土保持原理与综合治理.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法知识问答.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水土保持学报范文6
关键词:紫色土;植物篱;土壤贮水;渗透性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许多研究表明,植物篱能有效减缓坡耕地土壤侵蚀,降低水土流失,典型形式是在沿坡面等高线种植植物篱带。目前国内外,对植物篱控制土壤侵蚀的成效、机理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已有一定的研究[1-5],研究的区域也多集中在南方红壤区、黄土高原区、干热河谷区等[6-8]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对紫色土坡耕地山区研究较少。
研究紫色土坡耕地区不同植物篱的土壤贮水特征和渗透性对于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植物篱对土壤贮水及渗透性的影响研究,对比分析出不同植物篱对土壤贮水特征和渗透性改善效果的差异,为紫色土坡耕地治理模式的优化、植物篱的推广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试验点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水土保持试验站,位于N30°21′51″,E105°28′37″,地处川中盆地中部,嘉陵江中下游丘陵区,属涪江水系一级支流琼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2℃,多年平均降雨量933.3mm,5~9月集中降雨量可占全年降雨量的72.6%。母岩为侏罗系遂宁组岩层发育而成的红棕紫色土,土壤pH呈中性到微碱性,有机质和氮素含量低,土壤抗冲刷和抗蚀能力均较弱。
1.2 试验设计和样品采集
在试验站选取土壤类型相同,坡向、坡位相似的7种典型坡耕地治理模式(如表1),在每一种模式内的典型地段挖取50cm×50cm×50cm(长×宽×高)的土壤剖面3个,按0~10cm,10~20cm,20~30cm土层用容积100cm3环刀自下至上进行取样。每层土样3个环刀,分别用来测定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和土壤入渗,其中前2个环刀采样前做好编号逐一称重,采样时土样编号、环刀编号和环刀盖编号保持一致。试验所有土样均利用环刀采集原状土进行测定。利用采样器,对每个剖面下的不同土壤层(0~10cm,10~20cm,20~30cm)进行土样采集,将同一样地不同剖面相同土层的土壤进行混合,每个混合土样取500g左右带回实验室,用于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
表1 不同种植模式的坡耕地样地基本概况
编号 样地类型 郁闭度 坡度/° 坡向 坡长/m 海拔/m
T1 新银合欢植物篱+玉米 82.3 15 N 18.4 310.52
T2 香根草植物篱+玉米 84 16 N 17.5 300.28
T3 玉米地 85 14.5 NW 18.1 298.44
CK 裸地 0 15 N 19.5 300.76
1.3 样品的测定和分析方法
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的测定采用环刀法[9]。
土壤入渗采用双环法测定。各指标处理方法为:初始入渗率=最初入渗时段内渗透量/入渗时间(最初入渗时间取前3min);平均渗透速率=达稳渗时的渗透总量/达稳渗时的时间;稳渗率为单位时间内的渗透量趋于稳定(即内环水头趋于稳定)时的渗透速率,渗透总量统一取前90min。
1.4 土壤贮水量计算
土壤贮水方式可分为滞留贮水量和吸持贮水量,2者所持水量之和即为土壤饱和贮水量。公式为:
Wc=1000Pch;Wnc=1000Pnch;Wt=1000Pth
式中:Wc、Wnc、Wt 分别为吸持贮水量(mm)、滞留贮水量(mm)、土壤饱和贮水量(mm);Pc、Pnc、Pt分别为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h为土层厚度(m);rw为水容重。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软件对测定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及作图,用SPSS18.0软件对不同种植模式各土层的土壤渗透性能进行主成分分析、对土壤渗透性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植物篱的土壤贮水特征
土壤贮水能力是评价植被涵养水源的重要指标。一般渗入土壤的水分以吸持贮存和滞留贮存2种形式存在,2者合成为土壤饱和贮水量。土壤的饱和贮水量反映土壤的贮水能力。土壤的贮水能力取决于土壤厚度和孔隙状况。在一定土壤厚度条件下,土壤的贮水特征与土壤孔隙的大小及其数量特征密切相关[10]。由图1可知,土壤的滞留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均表现为香根草植物篱+玉米>新银合欢植物篱+玉米>玉米地,且2种种植模式的滞留贮水能力明显大于土壤的吸持贮水能力。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最大持水率、毛管孔隙率和最小持水率的大小呈现出于与土壤滞留贮水量相同的趋势,即香根草植物篱+玉米>新银合欢植物篱+玉米>玉米地。而毛管孔隙度和吸持贮水量表现为香根草植物篱+玉米和新银合欢植物篱+玉米均大于对照玉米地,但2者之间差别不显著。故香根草植物篱贮水能力最高,表现出较高的涵养水源功能。
定植植物篱与无定植植物篱的土壤贮水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这是因为植物篱地表堆积了大量的枯枝落叶层以及土壤中根系的生长、穿插和死亡,使土壤中有机质增加,孔隙度明显增大,特别是非毛管孔隙度,所以植物篱土壤贮水能力明显强于无植物篱的土壤贮水能力。植物篱中香根草植物篱的贮水能力优于新银合欢植物篱。这可能是因为草本的香根草植物篱是丛生植物,须根系发达,较主根系非常发达的多年生长的新银合欢对土壤结构改善效果好,这与刘明等[12]研究结果一致。
图1 不同植物篱的土壤入渗参数
2.2 不同植物篱的土壤入渗特征
2.2.1 土壤入渗过程
土壤的渗透性能反映土壤的导水能力,是研究地表径流和坡面侵蚀的重要基础,也是探讨流域产流机制的前提[11]。由图2看出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渗透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异,渗透速率在开始渗透阶段陡降,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降幅度逐渐减小,最后渗透速率趋于稳定,达到稳渗阶段。3种种植模式中新银合欢植物篱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均与香根草植物篱较接近,而达到稳渗阶段所需的时间明显短于香根草植物篱。因此可以看出,香根草植物篱能明显改善土壤渗透性,延缓地表发生径流的时间,降低土壤侵蚀发生的可能性。这可能是因为植物篱基部茎叶能够有效的拦截坡面径流,且因与坡面作用时间增长,并在近地茎枝带前形成短距离的回水带,使径流能够有更长时间入渗[13]。
2.2.2 土壤入渗特征
由表2可以看出,3种不同种植模式土壤入渗特征值均呈现出初始入渗率>平均入渗率>稳定入渗率的趋势。在土壤厚度垂直分布变化上,新银合欢植物篱的渗透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0~20cm的渗透率最大。而香根草植物篱和玉米地的渗透率均随着土壤厚度的增加而降低。一般情况下,土层越深,土壤的渗透性越差。新银合欢植物篱土壤表层(0~10cm)的平均入渗率0.79mm/min,而到20~30cm时土壤的平均渗透速率已减少到0.72mm/min;香根草植物篱土壤表层(0~10cm)的平均入渗率为1.45mm/min,而到20~30cm时土壤的平均渗透速率已减少到0.83mm/min;玉米地的土壤表层(0~10cm)的平均入渗率为1.40mm/min,而到20~30cm时土壤的平均渗透速率已减少到0.68mm/min。这表明植物篱对增加土壤渗透性有明显效果。虽然各土层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渗透性略有不同,但均优于对照玉米地。在0~10cm土层以种植香根草植物篱+玉米的渗透性最好,在10~20cm土层以种植新银合欢植物篱+玉米的渗透性最好,在20~30cm土层以种植香根草植物篱+玉米的渗透性最好。故香根草植物篱对土壤渗透性的改善效果明显大于新银合欢植物篱对土壤渗透性的改善效果。
表2 不同植物篱的土壤入渗
编号 深度/ 初始入渗率/ 稳定入渗率/ 平均渗透率/ 渗透总量/
cm (mm/min) (mm/min) (mm/min) mm
T1 0~10 1.60 0.64 0.79 68.40
10~20 2.42 1.50 1.57 140.20
20~30 1.37 0.62 0.72 60.95
T2 0~10 2.93 1.04 1.45 124.80
10~20 1.43 0.91 1.03 90.55
20~30 1.12 0.75 0.83 74.30
T3 0~10 2.27 1.09 1.40 121.25
10~20 1.47 0.58 0.81 69.50
20~30 1.33 0.49 0.68 61.60
定植植物篱与无定植植物篱的土壤渗透性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因为植物篱拦截大量侵蚀泥沙,减缓流速,从而大颗粒物质逐渐在篱带前或篱带内发生沉积。孙辉等[15]的研究表明土壤的粗粒径(>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可有效提高土壤入渗性,而对照玉米地的土壤受人为活动的干扰较为严重,土壤结构受破坏,通透性降低[14]。故定植植物篱土壤渗透性明显大于无定植植物篱的土壤渗透性。2种植物篱中香根草植物篱对土壤渗透性的改善效果优于新银合欢植物篱,这可能是因为须根系发达的香根草植物篱生长快,穿透性强,而新银合欢主根系非常发达。吴彦[15]等得出须根系(d≤1mm)与土壤渗透性的回归方程显示须根对土壤饱和渗透系数的影响是最重要的,须根在土壤交错穿插,通过根系自身的腐解和转化合成腐殖质,促使土壤中大粒级水稳团粒的增加,明显地改善了土壤的渗透性能。故须根系的香根草植物篱对土壤渗透性改善效果较好。
3 结论
新银合欢植物篱和香根草植物篱的贮水能力和入渗能力明显大于对照玉米地,且香根草植物篱对土壤贮水能力和入渗能力的改善效果最明显。
不同种植模式之间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和滞留贮水量差别较大,而毛管孔隙度和吸持贮水量差别较小。研究表明植物篱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滞留贮水量的改善作用明显大于对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吸持贮水功能的改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对降雨的快速贮存以及蓄洪水与涵养水源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峰,蔡强国,吴淑安,等.等高植物篱带间距对表土养分流失的影响[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5(2):23-29.
[2] 孙辉,唐亚,陈克明,等.固氮植物篱防治坡耕地土壤侵蚀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9,19(6):1-5.
[3] 蔡强国,黎四龙.植物篱笆减少侵蚀的原因分析[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2):55-60.
[4] 黎建强,张洪江,程金花,等.不同类型植物篱对长江上游坡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及坡面分布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11):2574-2580.
[5] 谌芸,马云,何丙辉.植物篱对紫色土物理性质及养分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6):59-63.
[6] 查轩,黄少燕.南方山地果园开发中的水土保持问题[J].水土保持研究,1999,6(2):36-39.
[7] 段舜山,林秋奇,章家恩,等.广东缓丘坡地牧草果树间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J].中国草地,2000(5):35-40.
[8] 段舜山,蔡昆争,王晓明,等.鹤山赤红壤坡地幼龄果园间作牧草的水土保持效应[J].草业科学,2000,17(6):12-17.
[9] 张万儒,许本彤.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30-45.
[10] 刘霞,张光灿,李雪蕾,等.小流域生态修复过程中不同森林植被土壤入渗与贮水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6):1-5.
[11] 陈洪松,邵明安.黄土区坡地土壤水分运动与转化机理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3,14(4):513-519.
[12] 刘明,,张新生,等.香根草防治金橘园水土流失效果[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2(1):10-11.
[13] 孙辉,唐亚,陈克明,等.固氮植物篱改善退化坡耕地土壤养分状况的效果[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5(5):473-477.
[14] 李建兴,何丙辉,梅雪梅,等.紫色土区坡耕地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24(3):72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