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材料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材料作文

高考材料作文范文1

2012年,除江苏省外,其余地区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都采用了给材料的命题形式。高考作文审题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满盘皆输。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乃是材料作文形式的关键一环。那么,材料作文的审题该如何进行呢?

谈及审题,首先要明确的是,高考作文题目是兼具限定性和开放性的。在审题中认清题目的限定,是文章不跑题的前提;认清题目的开放性,是最大限度调动储备、发挥个性、展示才华,从而写出考场佳作的保证。

一、全面把握

要求对材料有完整、全面的理解,不能断章取义,只摘取某个细节、某个词语。

例题1:2012年全国课标卷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时,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审题分析:本材料属于生活类的小故事。有的考生从修船工的言行中概括出其乐为小善的习惯和品质,便从“善良”的角度来立意。但“善良”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若不加分辨含混而论,很有可能使行文立意偏离题意。

其实从整体上看,这则材料写的是漆工超越自己的工作职责,给船刷油漆时随便补上了船的漏洞,为船主一家避了灾祸,修船工的小小善举赢得了船主的感激与回报,修船工和船主的行为都值得肯定和赞扬。命题材料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立意角度:其中有对修船工“存善心、行善举”“于细微处见精神”“勿以善小而不为”“责任与义务”的感悟,也有“分内与分外”的辩证思考和“关注细节”的人生经验;船主事后表示感激,主动回报,即可以引发对船主事前没能做到防患于未然险酿大祸的反思,也可以触动对船主知恩必报的感悟。

二、抽象解读

试题材料通常以具体的事件、形象、数据等传达丰富的意蕴,往往带有象征、譬喻的意味,能触发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如果不能将材料形象表述背后蕴含的抽象道理概括出来,写作往往就会陷于就事论事,甚至干脆读不懂题意,束手无策。

例题2:2012年天津卷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审题分析:这是一道寓言式材料作文题。小鱼在自己整日身处其中的水里全无知觉,从而引出“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这句话点明了材料所深含的意蕴,考生在立意时可从人、社会、自然等不同层面,选择自己熟悉的却又让人忽视的切入点展开,联系现实生活构思全文。

三、综合分析

有的多则材料,各则材料的内涵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却都有片面的一面,如果偏于一点立论,文章势必片面而缺乏说服力。这类材料就要用综合分析法,将各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例题3:2010年全国课标卷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把它放在大水池里,不到两个月就能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环境总是充满好奇,从而不断体验,发现食物,躲避危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机挑出一批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更大期望,八个月后,学生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示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审题分析:三则材料独立看都可以有多角度的寓意指向。第一则材料写一条热带鱼,点明了环境的巨大作用,即环境可以造就人。第二则材料写狼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不断体验,从而顽强生存下来,强调了内在动力的重要性。第三则材料写的是外在评价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围绕“环境”“内在动力”“外在评价”三个方面分别立意,分别谈三者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或作用。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材料最后一句“以上现象启示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则将上述材料的寓指归结为“人才成长规律”这一话题领域,也就限定了这则材料的思考方向。谈人才成长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环境、内在动力、外在评价方面,不能单独强调某一方面或忽视某一方面。

高考材料作文范文2

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新材料作文材料来源:寓言故事、历史事实、诗歌、漫画、名人名言、新发生的事件、报刊上的新闻、一段歌词、一组素材、一句格言、一个成语等。

材料形式:材料可分为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

下面就从审题、拟题、布局以及材料运用等方面谈谈新材料作文的写作策略。

一、审题立意策略

原则: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方法:抓关键句法、因果分析法、多角度切入法

1.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主要指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和结语句。

例1:有人问巴西球员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

立意:永不满足,再接再厉 追求无止境

例2:中国移动通信有一则广告词,它引用了一位业余攀登爱好者的话:“每个人都是一座山,其实最难攀登的是我们自己。有时哪怕是一小步,也有新高度。做最好的自己,我能!”

立意:挑战自己、超越自我、不断树立新目标、不要忽视一小步、勇于登上自己的高峰、做最好的自己

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2.因果分析法。

例3:猩猩喜欢喝酒。村里人摆上甜酒,用大小杯子装着。猩猩见了,知道是诱惑。但其中一个对大家说:“何不尝一点点呢?不吃多了就行!”于是大家先喝小杯,不久又取大杯喝。它们实在抵抗不了甜酒的诱惑,大饮而醉。村人趁机追捕,无一幸免。

原因:它们实在抵抗不了甜酒的诱惑

结果:村人趁机追捕,无一幸免

立意:戒贪婪 懂得放弃

例4: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结果:鲤鱼――鲫鱼――米虾――一无所获

原因:井里捞鱼,空间不宽;水域狭窄 藏鱼不多

例5: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结果:枭搬到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它

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能更鸣)

立意:c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治标不如治本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要找到完善自我的恰当方法

赢得社会认同,在于完善自己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或结果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多角度切入法。

例6:有一天,主人问笼子里的画眉鸟:“你想回到大森林去吗?”画眉说:“为什么呢?我住在笼子里,吃喝不愁,每天还可以唱唱歌,晒晒太阳。”主人说:“可是森林里有美丽的花草、清新的空气,还有广阔的天地。”于是主人打开了笼子,把画眉放回了森林。一年以后,主人在森林里遇见了画眉鸟。主人问:“森林里的生活怎么样?”画眉说:“好是挺好,就是这笼子太大了,怎么也飞不到边儿。”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立意:

从画眉鸟的角度:

①内心的限制是最大的束缚;②打破惯性思维;③适应新环境;④走出框框;⑤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等。

从主人的角度: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等。

高考材料作文范文3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如果学生能够走出材料积累的误区,学会一材巧用,不仅能使材料变得多姿多彩,而且能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因此,要在高考作文打胜战,除了注意积累材料之外,还要学会一材巧用的本领,这不失为“临时抱佛脚”的应急手段之一。学会一材巧用,就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战作文材料,能够从真正意义上给学生减轻备考负担与压力,实现新课标下高效学习与备考的目标。

一、精彩文段,灵活化用,一材巧用,点亮语言

例如精彩文段: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灵活化用示例:

1.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坚毅把生命的门推开。直面生活,不要轻易说不,凭着坚毅的品质,笑傲人生,谱写生命亮丽的篇章。(2008年《不要轻易说不》)

2.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常识把生活的门推开。拥有常识,生活更精彩。(2009年《常识》)

3.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邻居的门推开。付出真诚,与你为邻。收获真情,赢得芳邻。(2010年《与你为邻》)

4.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纯美把文化的门推开。回到文化的原点,自然纯美!(2011年《回到原点》)

二、典型材料,多维转换,一材巧用,充实内容

例如:钱钟书“横扫清华、饱蠹牛津”“澹泊宁静、毁誉不惊”

①举例论证:兴趣能催促你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一代奇才钱钟书嗜书如命,他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他以国文英文两科特优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横扫清华图书馆;在牛津大学留学期间,更是一刻也不放过读书的机会,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做了大量的笔记,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兴趣就是他孜孜不倦的动力,这不同于强打精神的坚持,而是一种不觉疲倦的享受。这不同于为功名利禄追求,而是纯粹的自我陶醉。

②点面论证:于名利之外,人生还有更高更远的境界。不好名利者,有学者钱钟书,孜孜不倦,寒窗经年,以淡漠执着给世人一个安如泰山的楷模。澹泊宁静,超越名利,人生境界便显得宽阔高远。自古至今,不好名利者又何止钱钟书一人呢?不慕名利者,有宰相房玄龄,肚里撑船,不居高功,以谦和睿智载起一个绝代的盛世。不喜名利者,有诗人李太白,不拘礼节,放鹿青崖,以豪迈狂放吐出一个壮丽山河。不贪名利者,有影星李连杰,弃影从善,尽心尽力,以“壹金”之力唤起千万温暖慈爱之心。

③因果论证:大爱无疆,身先士卒。钱钟书正因为对学问执着的爱,才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埋头做学问;正因为对后辈无私的爱,才把多年的稿酬捐出,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成材报国;正因为对祖国深沉的爱,才将多次国外对其高薪聘请的机会拒之门外,默默地为中国奉献。钱钟书用尽他一生的钟爱一世的言行告诉着世人:爱,不是一纸空谈,而是一生坚守;爱,不仅是一种思想,而更是一种力量!

高考材料作文范文4

立意话题: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适用类型:记叙文议论文

大话题应选小故事结合自身兴趣

具体解读:高考作文中,给出的材料和设置的议论话题往往都是很贴近学生的。

如果出现类似的立意较大的话题作文时,建议考生可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叙述日常生活中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创新的小故事。

从这些创新中,引申出自己特有的领悟,这样的文章应该会比较吸引人。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材料作文之“三鹿奶粉”事件

热点话题材料作文之国庆60周年

高考材料作文范文5

关键词:史论结合;教学实践;应用;材料论证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41

一、史论结合的重要性

首先,看近6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

2011年(课标卷)试题内容:欧洲崛起的方式。试题设问:“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2012年(课标卷)试题内容:中国近代化的动力。试题设问:“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2013年(课标Ⅰ卷)试题内容:东汉、唐代地方行政区划方式的比较。试题设问:“在两幅图片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课标Ⅱ卷)试题内容:太和殿与英国王宫、首相官邸建筑风格之间的比较。试题设问:“提取图片材料中的信息,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2014年(课标Ⅰ卷)试题内容:关于内容的教材目录,试题设问:“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并说明修改理由”

(课标Ⅱ卷)试题内容:关于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的两幅教材目录。试题设问:“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2015年(课标Ⅰ卷)试题内容: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式,试题设问: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课标Ⅱ卷) 试题内容: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状况,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6年(课标Ⅰ卷)试题内容:启蒙思想及实践。试题设问: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论题并阐述。

(课标Ⅱ卷)试题内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试题设问: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从近6年的全国卷的41题中,我们发现对学科素养中史论结合的能力考查更加突出了史论结合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这种突出史论结合题型的小论文的能力呢?成为高中教学实践中的难题?

二、从高考真题实践演练探寻方法指导

例:(2011年湖南卷,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w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 了解试题类型,明确观点,有的放矢

选择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表态。如赞成第一种观点或赞成第二种观点。或两种观点各有道理,既有对也有不对的地方。比如2011年41题: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正确,论据及说明如下:

2. 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原因,我们最好从内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我们熟悉的丰富的史实出发去论证观点,这样降低我们论述的难度。如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3. 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

一定要讲究格式。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三段,第一段是观点,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内因,最好还有个总结。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4. 了解评价体系,分层论证,逻辑严密

5. 史论结合的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检测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A. 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 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参考文献:

高考材料作文范文6

一、高考作文命题取向的生活性

最近几年,人们在评论高考作文题时,总喜欢为之贴上“关注生活”“贴近生活”之类的标签。这里的“生活”应该如何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命题人从未定的甚至是神秘莫测的一般意义上的生活中提取作文命题必需的元素,是命题人对生活的处理,需要对生活作出理性的判断,依靠的是思维的逻辑力量;二是要把提取的元素通过再现、再造、转换、组合等手段,根据学生的特殊生活建构一个体验的、情感的、想象的、价值的理解世界,这个理解世界是非理性的,是命题人对“生活”的构造。所以,高考作文命题的生活性是命题人在把握一般意义上的生活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特殊意义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命题的生活性是逻辑与非逻辑、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所谓高考作文命题贴近生活,不是对“一般意义的生活”的简单复制,也不是对“学生的特殊生活”的无原则迎合,而是命题人在“学生的特殊生活”与“一般意义的生活”之间,通过对生活的处理与构造来寻求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非逻辑的微妙平衡。丰富多彩的生活为高考作文题目的命制提供了无尽的资源,但也对命题人“处理生活”的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稍有不慎,就会使高考作文命题在“学生的特殊生活”与“一般意义的生活”之间失去平衡,降低高考作文命题的质量。下述作文命题就是很好的例证:

2008年辽宁省高考作文材料是“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源自生活中的细节(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过马路闯红灯、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诚实意味着吃亏)。择取生活的细节并不意味着作文命题贴近生活的原貌,而且调查的主题紧贴时代的价值立场。当作文命题过于靠近生活,预设价值倾向,规限写作角度,命题人对生活的处理过于机械、生硬,对考生就是一种疏离。这样的作文命题实质是假借“贴近生活”之名来宣扬命题人的理性霸权,打压了学生言说的自由。

2009年辽宁省高考作文直接摄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明星代言入题,其实是对生活的硬性切割。硬性切割的生活局部并非生活的本身,就像被肢解的手根本不能全面反映人体一样。另外,作文材料内容包含的五个“观点”,预设了思维路向,缺乏思辨的弹性。这种局限于某种时代趣味的作文命题,因为过于讲究一时一地一事的针对性而缺少灵活性、变通性,为考生留有的缓冲余地极为有限。

与其说2008、2009年辽宁高考作文命题的失误是技术失误(2008年的命题主要体现在价值先行,并规限写作角度;2009年的命题则表现为限定主题、预设观点),不如说是命题观念出现偏差。这两年命题失误的根本原因是,命题人没有处理好“一般意义的生活”与“学生的特殊生活”的关系,没有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相反,2007年的作文命题(有这样一段由成功人士代言的广告语:“人生如登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我能!”)因作文材料没有对规定的作文题目构成必要的限制,导致学生的言说时空急剧膨胀。尽管是命题作文,但写作的可能性过于宽泛,很难杜绝猜题、押题,不能有效地防止学生宿构,作文命题因过于靠近“学生的特殊生活”而未能达到检测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所谓作文命题要“贴近生活”,就是要从“学生的特殊生活”出发,寻求“学生的特殊生活”与“一般意义的生活”的平衡点。这需要命题人转变观念,由“一般意义的生活”的代言人转为“学生的特殊生活”的代言人,由“命题”变为“替学生拟题”。“替学生拟题,是要有计划的,所以不能毫不思索地随意写一个;替学生拟题,是要斟酌时地环境和学生的程度的,所以绝不能抄袭模仿;替学生拟题,是要根据学生的学识经验与生活需要的,所以绝不能根据教师的学识经验。”“替学生拟题”就是要求命题人从学生的角度处理生活,通过作文命题消解“学生的特殊生活”与“一般意义的生活”之间的鸿沟,为学生与生活的对话构建平台。

二、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隐喻性

为促进学生与生活的对话,2010、2011年的辽宁高考作文题汲取了前两年命题的教训,不再对现实生活进行简单的复制或生硬的截取,而是选用、改造潜藏诸多细节的故事。这样调整的好处是:第一,故事内涵的多要素、多层面、多角度更符合人们对生活的直觉认识。这反映了命题人“处理生活”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第二,故事性的作文材料明显带有隐喻性,这种隐喻性命题不是对“一般意义的生活”的逃逸,也不是刻意营构的缥缈幻境,而是对“一般意义的生活”的全面而深邃的洞察,是为考生建构的与“一般意义的生活”平行的理解世界。命题构筑的隐喻性的理解世界是对“一般意义的生活”的投射,使学生从作文材料这面镜子中发现并认识“一般意义的生活”的本身。又因为隐喻以相似和联想为基础,直接与学生的直觉相联系,所以能使作文材料与学生的原初视野相融合,把“学生的特殊生活”与“一般意义的生活”联通起来。由此,高考作文命题人通过对生活的理性洞察并把它以隐喻性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作文题成为学生与生活对话的有效平台,使二者的对话成为可能。其目的是要通过二者的对话促使学生的思维、心理、情感等发生突变,促进学生在言语探究活动中生成一种新东西,这才把高考作文命题“贴近生活”落到了实处。

作文命题的隐喻性有利于考生审题。考生在审题时,希望作文命题充满灵动的新奇感,充满阔达的想象空间,甚至充满思维的困惑与情绪的苦痛等因素。这种取向要求摒弃理性的僵死成分,让作文命题富有思维的弹性,具有多维解读的可能,有利于考生思维的开放、发散。

2010年辽宁高考作文命题为剔除--理性的霸权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作文材料由托尼三岁取糖而不得、二十岁舍大筐水果而取小筐水果、五十八岁替公司讨债时先舍九万英镑后得一万英镑奖金三个故事组成。作文材料不再主题先行,也未提示或规定写作角度,命题的理性转隐于作文材料的背后,体现于对“故事”的构造。这是比2008、2009年作文题进步的地方。但是故事也有不足:托尼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略显单调;托尼对人生的认识由三岁时只取不舍,到二十岁时明白舍大取小,再到五十八岁时懂得先舍后取,这个认识发展过程还留有线性的痕迹,三段材料所建构的问题场域显得不够开阔,作文材料蕴涵的对抗、冲突、矛盾相对偏少,以致活性基因不丰富。2011年辽宁高考命题汲取近几年的命题教训,选用的作文材料是改编自古希腊经典的“苏格拉底的苹果”,不再预设主题。故事中既有哲学家良苦用心与外在言行的分裂,又有

师生问答的张力;既有苹果“假”与真的冲突,又有学生应答之间的对抗:既有前提与结果的裂隙,又有故事发展中的矛盾。所有的混杂、交融、冲撞,构筑了一个开放性、建构性、交互性的问题场域。相互对立、歧义频现的各种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在理解世界的千沟万壑间穿行,使学生的视野与生活的视野交融、重构。至此,学生与生活的对话才具有现实意义。二者在对话过程中生成的新东西将极大地扩展考生审题的可能向度,也为考生立意延伸出更为广阔的空间。从命题形式的隐喻性这个角度而言,2011年的辽宁高考作文命题可以说是近五年来做得最好的。

三、高考作文命题内容的矛盾性

高考作文命题的生活性使学生与生活的对话成为可能,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隐喻性为学生与生活的对话搭建了有效平台,那么,学生与生活的对话何以发生?2011年辽宁高考作文题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作文材料是一个充满矛盾、颇有歧义的改编故事。故事中有“我与我”的不统一(哲学家的意与行),也有“物与物”的不一致(苹果由“假”到真),还有“人与我”的不协调(面对哲学家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截然不同)。这些不统一、不一致以及不协调的冲突、分裂、对抗,就是命题的活性基因。这些多元的活性基因能冲击、活跃、激荡考生的思维,把考生的原初体验推到“可能的世界”。“可能的世界”则是考生创造力的栖息之所,而创造力最能够深入到考生生命体验的原初层面,与其独特的人生感受相互作用,产生独到的人生体验,进而调动考生的生命感悟,从而把考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更广阔、更富有生机的新视野。作文命题如果缺少催化剂,就会钳制考生的思维,捆绑考生的心灵。比如2008年辽宁高考作文材料在列举了一些调查数据之后指出:“有人认为,这些数据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有人认为,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出多数青少年思想仍然很健康、很阳光。有人认为‘难以评价’就是因为不想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恰好表现出当代青少年思想多元化、个性化。”这三句话,其实是命题人对调查数据的理性解读,是对考生的审题立意提出的限制与规约,把考生发散的思维引入预设的理性轨道。当这些理性的思考进入高考作文命题之中,就会使作文材料变得僵化,有些“死性”。缺乏必要的活性基因,突显理性强势的作文命题,压缩了考生联想的时空,束缚了考生想象的翅膀,排挤了考生情感的世界,也限制了考生的创造。因此,2008年的作文命题在形式上不具隐喻性,在内容上因没有活性基因而缺乏矛盾性,命题质量也就不高。

与2008年相比,2D09年辽宁高考作文题在命题内容的矛盾性方面有所突破。命题内容虽然涉及了明星、产品、广告、监管部门、媒体、消费者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矛盾>中突,但它是以观点的形式出现的,这些观点在本质上是命题人对讨论主题――“明星代言”的理性预设。这些观点有的因分属不同的视野而无法构成对抗,有的因平行关系而无法构成矛盾,使命题所敞露出来的思辨可能性变得极其有限。由于论坛主题――明星代言具有的现实针对性,再加上作文材料观点先行,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考生言说的自由。这样的命题只是在学生与生活之间虚设了对话平台,学生与生活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高考作文命题质量不高也是导致部分考生在作文中说套话、假话的原因之一。

我们从是否具有活性基因的角度来衡量高考作文的命题质量,就是要看它是否能够诱发考生的感动情愫,是否能够激发考生的想象动力,是否能够为考生提供构思的自由,是否能够为考生创设再造的空间。

上一篇特别的礼物

下一篇小海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