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1

【摘要】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或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基本探究性内容,促使学生在探究性作业过程培养的独立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然,充分发挥探究性作业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作用,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探究性作业。对此,本文就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索性作业;设计

科学、合理的实施数学探究性作业,能够给学生充分主动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开发智力,在整个探索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准确的、有效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数学水平。那么,如何科学、合理的实施数学探究性作业?根据数学教材、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有效的设计数学探究性作业,促使探索性教学贴近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数学水平。基于以上内容,本文笔者将以小学高年级数学为例,就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1)研究目的

通过理论思考与实践尝试,探究小学高年级探究性作业设计方案,以促使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能够牢固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为促使小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创造条件。

(2)研究方法

对于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性作业的研究主要是利用以下方法:

其一,文献研究方法。也就是查阅与小学高年级数学相关的文献,学习其中的相关理论,借鉴已经可以有效应用的研究成果,为此次研究课题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

其二,个案研究方法。也就是找出与此次研究课题符合的代表案例,收集与案例相关的资料,根据资料内容,从中总结经验,进而应用到此次研究课题中。

其三,经验总结方法。总结实践,对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分析和概括,总结经验形成理论。

(3)研究内容

此次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索性作业研究中主要是对不同层次、不同范围探索性作业类型、形式、方法途径的设计与研究;研究数学探究性作业应用于小学高年级中对学生数学能力培养情况;研究学校、教师、学生对探究性作业实施的评价。

(4)研究结果分析

在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明确当前市场上课外辅导书多且杂,针对性不强,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利用此类学习辅导教材进行数学知识学习,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成效。而探究性作业的实施,则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辅导,促使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更加牢固的掌握。因为数学探索性作业是以任务学习理论为基础,起要求学生在进行探索性作业学习的过程中从简到难,逐渐掌握数学知识、技能。行为倾向,促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所以,科学、合理的设计数学探索性作业,对于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水平有很大帮助。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索性作业的设计

(一)数学探索性作业设计的原则

①开放性原则。由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探索性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探索性作业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思考,设计的探索性作业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个性、创造能力。

②层次性原则。探索性作业的设计还要具有层次性,也就是根据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数学作业,促使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完成数学作业,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数学课程学习当中。

③趣味性原则。探索性作业的课题本身应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数学探索性作业的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的心灵特征,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作业。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索性作业的设计

(1)设计单元知识要点框架

为了促使小学生能够对所要练习的小学数学作业有清晰的了解,在设计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索性作业的过程中首先要设计单元知识要点框架。由于笔者所在学校采用苏教版教材,那么在此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来进行设计。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特点,可以将数学探究性作业分为两部分,即课内部分和课外部分。由于课内部分主要是训练学生数学理论知识,所以,将课内部分分为基础型练习、操作型练习、以及拓展型练习。而课外部分主要是锻炼学生数学技能,所以课外部分主要分为基础型练习、实践型练习、调查型练习。

(2)各个板块作业内容说明

①基础型探索作业。基础型探索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加深所学数学知识的印象。在基础型探究作业中主要练习的是数学知识重点、难点、关键部分,促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②操作型探究作业。操作型探究作业是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知识运用不佳的部分提出来,促使学生可以再次对实践操作中得到的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计算,从而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③调查型探究作业。调查型探究作业可以使学生在社会调查中,懂得数学知识的运用,促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

总之,数学探究性作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其能够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探究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开发智力,在整个探索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准确的、有效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数学水平。当然,需要促使此种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促使探索性作业有效应用。相信随着相关人士的不断研究,探究性作业的应用效果将会更强,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中,可以更加有效的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注重;教学特质

从表面上来看,小学数学的学习似乎很容易。毕竟小学生们听从教师的安排,也对数学课堂感到新鲜。但是学生们的新鲜感能够保持多久,他们能否适应教师的安排,他们从课堂上能够吸收多少知识。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们的思量。就个人观点而言,我觉得小学数学的开展不仅仅需要向学生们传递数学基础知识,还应该挖掘与培养学生们的特质,同时也要完善教师授课本身的教学特质。因此,我建议教师们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质培养。

一、流畅性

从教师的教学特质而言,流畅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中一方面是指课堂讲解的流畅性。课堂的流畅性能够给学生们带来如沐春风的感受。虽然对于小学生们来说,不会从课堂的流畅性追究到教师教学思维的敏捷、充足准备等等,但是他们能够体会教师教学的胸有成竹,从而对教师产生钦佩之情。如此情况,教师们能够感受到课堂上学生们对教师的依赖,对学习知识的渴望。可见,保证课堂的流畅性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作为教师,即使数学知识对于我们来讲是小菜一碟。但是,为了保证课堂的流畅性,教师们必须做好课前准备,从知识点本身到举例,再适当地融合实际生活中的故事。丰富、流畅的数学课堂在抓住学生们眼球的同时,也恰到好处地进行了数学教学。流畅性另一方面的意义即非单一性,这对于课堂是十分重要的。总结多年数学的教学经验,经过与小学生们的相处,相信大多数的数学教师都能感受到小学生们的兴趣方向。由于他们的天真、幼稚与天性,他们喜欢的是多姿多彩的课堂。沉闷的、单调的数学课堂即使能够控制学生们学习知识的情绪与氛围,但是教学效果方面也是不太理想的。因而,保证课堂的非单一性是数学教师们需要注重的教学特质。满足小学生们的兴趣,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游戏、参赛等环节,诱导学生们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数学。课堂的流畅性又是为了培养小学生们思维的流畅性。思维流畅性即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理解概念、表达概念。思维的培养应当从小学生们抓起,从而锻炼他们的反应与应变能力。作为教师,无论从学生角度,还是从课堂角度,我们都应当注重流畅性。

二、变通性

变通性即灵活性,也是指思维的跳跃性。懂得变通性的人会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的变化,从一种思维跳跃到另一种思维,从而达到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水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自身的变通性。首先,教师们要学会在课堂上变通。的确,为了保证课堂的流畅性与教学进度,教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已然做好了教学安排。但是,教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考虑,特别是针对小学生而言。就个人观点,我觉得成功的一节数学课需要“人和”这个重要因素,即学生们对数学课的兴趣。举例来说,如果在数学课之前,学生们刚刚结束体育课。相信在课堂上,他们的心思还在操场上,还在飘荡。处于这样的情况,教师们需要及时做出教学调整,不能按照备课本上的程序走下去。教师们应当及时变通,以一种引起学生们注意的方式提出教学话题,然后当学生们的情绪融入之后,再行接下来的教学程序。这就是简单的课堂变通。变通性还要求教师们在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时运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与理解方式。因此,对于教师同样的讲解,他们对数学还是存在着疑问。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们需要变通自己的讲解方式与态度。对于反应能力慢的学生,教师需要耐心地、详细地解释;对于调皮的学生,教师需要严肃的态度;对于害羞、不自信的学生,教师要鼓励、表扬。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讲解与教育,教师们平时应多观察、了解学生,从而才能更好地运用变通性。当然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培养人才,培养学生们的变通性也是教师的责任。变通性的培养将会为创新思维的塑造奠定基础,希望教师们能够引以为重。

三、独特性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3

一、在建立概念中应用类比推理

数学概念知识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先要学到的知识,然而小学生的感性思维让他们容易记具象性的事物,却不容易记住抽象性的事物,这使他们经常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概念,教师可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掌握到概念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5/10,50%,0.5这几个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它们之间哪些性质相似。学生经过教师引导,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学生从具体的案体中总结出案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具体的事物变成抽象事物的过程。学生如果掌握初步的抽象能力,未来学生就能够用抽象的思维看待数学问题,从而学生就能掌握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二、在理解定理中应用类比推理

定理是指前人通过经验总结下来的一套正确的规律,在证明题中定理是可以当作已知条件应用的。小学生学习定理时,有时不明白为什么一件事物是定理,另一件事物不是定理?学生不能理解定理的特点,有时就会把一些不确定的规律当作定理记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了解定理的含义。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学生不明白为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四个长方形的面加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践,让学生用六张纸铺满长方体,学生发现刚好这六张纸就是四个长方体的面积和两个正方体的面积。原来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是这样得来的。如果学生能够利用类比推理的思路掌握到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以后他们就会思考如何利用这个方法计算正方体、圆椎体等其它较为简单的不规则图形的表面积公式。

三、在公式计算中应用类比推理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公式时,有时学生感觉学习最大的困难就是记不住数学公式,他们觉得自己遇到数学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用什么数学公式,有时自己应用数学公式解题时又容易犯下错误。小学生没有掌握数学公式的原因是由于他们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公式,却没有理解到数学公式背后的规律,所以才会在应用中犯错。教师可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以下三个数学题:

教师引导学生这三道题的相似之处和不相似之处。学生会发现第一题和第二题之间只有被乘数不同,且只有一个小数点的不同,因为第一题多出一个小数点,所以结果才有十倍的区别;第一题和第三题之间只有乘数有区别,且区别也只有一个小数点,而结果也有十倍的区别。通过类比推理,学生以后就能了解到小数点决定数字的倍数。乘数和被乘数小数点后共有多少位数,乘得的结果小数点后就共有多少位数。学生通过类比和推理,总结出数学计算的方法,他们也就能真正地理解数学公式意义,以后才不会犯下计算的错误。

四、在实践应用中应用类比推理

小学生学习数学时,有时觉得自己虽然学习了很多知识,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却不知道怎样应用这些数学知识;特别是有些小学生在做应用题时,觉得最大的困难是自己看到应用题中的文字就觉得很混乱,他们不知道该从哪个方面着手解决数学问题。以上的现象均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性思维还没有建立的原因,小学数学教师可从类比推理的角度引导学生建立逻辑性思维。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的应用题:一份工作,熟练的工人单独做30个小时能够完成;新进厂的工人单独做40个小时可以完成。如果两个人一起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部分逻辑性思维不强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分析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总工作量看作1,熟练工人一小时做多少工?通过思考,学生回答为1/30;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推理的思路分析新进厂工人一小时做多少工,学生回答为1/40。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人一起做,那就是两个人的工作量合为一个人的工作量,他的工作效率又是多少?学生回答为:1/30+1/40。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把工作做完要多少小时?学生经过提示得到计算公式为:1÷(1/30+1/40)。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推理的思考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思考得到答案: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通过这一个类比推理的例子,学生就能够理解到遇到应用题抽象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得到计算公式得到具体答案的解决数学问题的逻辑思路,以后学生就能够轻松地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兴趣 激发

因为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严谨性特点,教学过程中程式化的内容也比较多,另外现有的数学教材对知识和实践的联系也不够重视,一些教师教学观念死板,使得当今数学课堂呈现出来的往往都是沉闷死板的气氛。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新课改对教学工作的影响逐渐加深,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的影响也逐渐变大,小学数学教师想要提升教学效果就要激活课堂,带领学生构建积极向上、具有激情和趣味性的课堂学习氛围。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入手点,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兴趣,为学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构建教学情景,引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尽量构建良好的教学情景,引领学生置身与真实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情景的构建能够将抽象枯燥、逻辑性强的符号化教学内容转变成直观形象、真实简单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阻碍,可以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喜悦,实现兴趣的引导。

二引发知识沉淀,刺激探究兴趣

新课改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和学生认识到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要摒弃之前被动接受外界知识的学习思想,要主动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主动感受外界刺激,强化目前的学习内容。想要实现新知识的接受,最关键的是要有固定的知识累积,要在旧知识的引导作用下实现新知识的吸收。小学数学教师要刺激学生的知识沉淀,要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知识储备认识并探究新的知识内容,通过自主分析解决收获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式学习,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且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知识沉淀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使其能够从已有的知识中获得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经验,实现新的创造。

三强化情感体验、提升学习态度

不管是任何一个科目只有融合情感感受的学习才能实现全面性的提升,情感体验是学习的基础要求,是实现灵活生动学习的最主要要求。想要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请按体验,就要强化其对数学科目的喜爱和好奇心理,教师要尽量将数学活动转化成引发学生喜爱和好奇心的源泉。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数学概念、定义和相互关系知识的学习都需要较强的学习兴趣支撑学生学习,学生要主动参与到这些知识的学习当中来,才能实现对其成功感情的体验,才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的信心,进一步构建积极的学习态度。小学数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形成合适的情绪态度,通过逻辑性的数学思维的准确性,数学概念和定力的确定性和一些推理的规定性内容,引导学生养成遵循思维规定的学习习惯,树立并培养起规范的思想形式,保证其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情感的发生,实现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通过一定量的内容训练得以实现,教学的思维品质和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知识内容的训练,教师要重视对训练内容和时间的把握,在训练过程中要重视其科学性特点,要实现分层次有艺术性的展开训练。

四重视个体差异、强化时间操作

实践动手操作是主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它本身有较强的形象性,对于兴趣的提升有积极的意义,能够帮助教学活动构建表象,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也有推动作用。它需要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需要达到首脑结合、动口表述的目睹,同时要保证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结合所学知识掌握时机问题。总而言之,就是让学生通过轻松的操作活动获取数学知识,在发散其思维的同时提升其学习兴趣。学生动手实践,不仅能够牢固掌握知识,更能在提升兴趣的同时强化其学习潜能。

五在作业评改中引入评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作业评改一般都通过简单的对号或错号来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没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数学教师可以在作业批改中适当的增加一些评语,指出学生的不足,肯定其优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其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但是在做作业的时候会因为马虎犯一些粗心的错误,教师可以在评语中肯定学生的优点,点出不足;有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教师可以通过对其字迹、工整度的表扬提升器信心。另外在日后的作业批改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且予以重点表扬,这些充满关爱的评语不仅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积极地意义。

结论

成功的教学都是从刺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的,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其求职欲望,强化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长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5

【关键词】自主探究学习法;小学数学;课堂应用

课程改革的深入,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颠覆,“灌输式、讲解型”教学逐步向积极有效的自主式、引导式、开放式教学转型,自主探究学习法作为一种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强化对知识应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倘若我们能够合理有效地把它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将会使学生受益匪浅。鉴于此,相关教学工作者应立足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实际,积极引进自主探究学习法,优化课堂教学。

一、自主探究学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纵观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现状令人堪忧,以提高学科成绩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数学教育的原生性,数学教育工作越做越难做,越做越复杂。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构在学生被动性、依赖性、客体性上,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正在逐步被销蚀,“数学枯燥”、“数学难学”的论调的学生群体中此起彼伏。一直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沿袭“灌输式、讲解型”教学,在这种教学氛围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由外在牵制力所带动的他控行为、被动行为,学生常常在“无我”状态下学习,极少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这种剥削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被动型学习活动,与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相背离。因而,如何积极引进“自主探究学习法”,并将其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将显得十分重要。

二、自主探究学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诱发动机”――生探究之根

要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其关键前提在于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发。只有在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积极认识或心理倾向的前提基础上,教师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新事物的刺激下,产生尝试、探究的欲望,并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开展进一步的探索学习活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立足数学学科的本质属性,巧妙设计知识引入问题,为学生创设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真实而复杂的导入情景,诱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动机的催化下,在情景的引导下,专心探究。

(二)“激活思维”――萌探究之芽

数学作为一门完整体系的系统性学科,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点紧密相连、相互联系,尤其是一些加减法运算、乘法运算、分数,这些知识所蕴含的思维性是非常强的。而对于平时的公式运用,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和“硬套”,而教师也不太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在运用公式时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势,限制自身思维的发展,更别说深入探究知识的形成了。倘若教师在此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就能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三)“动手操作”――开探究之花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抽象性的学科课程,要想让学生深入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增强自主探究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充分发挥动手操作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究活动,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的综合实践版块“摆一摆,想一想”的内容时,教师给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准备小圆片,然而引导学生动手摆小圆片。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2个摆出不同的数,初步感受“位值”;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3个、4个、5个乃至更多的圆片分别能摆出不同的数,在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中,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当中的关系与规律,归纳出规律和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这些动手操作活动中经历了直观认识位值的过程,享受到了探究的兴趣,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结探究之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到自身理解能力的限制,他们从生活中所获取的知识经验比学校教科书、课外书更容易吸收和消化,这对他们的影响更为深刻。倘若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生活与课堂的融合,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自主探究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那么就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经验总结能力等,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也得到了相应的丰富,那么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些学生会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的生活经验,想到全班围成一个圈画一个圆。通过亲身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相信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6

一、结合现实与数学的关系,在实际问题中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就是将未知的、有一定理解难度的问题转化为一定知识范围内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对未知问题进行探索的一种学习方法。数学源于生活,如我们在超市购物的时候需要比较同类商品的不同价格,我们在银行存款的时候要计算一段时期内的利息等,这些生活常识都可以用抽象的数学知识来解释。同样的,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也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参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利用具体案例与抽象理论之间的转化,渗透转化思想,以激发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的“交通与数学”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教师利用小调查,让学生回答“你们每天是怎么来上学的?”“步行的小朋友每分钟走多少米?”“你们大约花多长时间到学校?”等实际问题以导入新课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其次,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图片,并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图中数据,图中小朋友早上7∶10从家出发,7∶20到学校,每分钟走65米,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解答。再次,教师又利用书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一下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哪条路最近?最近的路大约有多少米?最后,教师让学生找一找交通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学问题,并通过分组合作,为这些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在学生的自主分析与讲解中,他们不仅认识到了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抽象模型的重要性,也逐渐深化了对数学中相遇问题的理解。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在新知识导入中渗透转化思想

小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无论是从数学知识理解还是从生活经验总结上都会有一定的储备,同时利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较为常见的模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渗透转化思想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知识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转化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心理过渡,简化学习过程。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除法”的教学中,某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第一,通过小练习让学生复习表内乘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等知识;第二,结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入新知;第三,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第四,利用之前的除法知R,让学生利用转化思想,在对比中完成对新的除法内容的归纳;第五,在完成新旧知识的转化之后,教师还让学生对这一探究过程进行总结,使学生不仅完成了知识的回顾,也深化了对知识转化、探究新知这一学习方法的理解。

三、根据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在实践活动中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从转化思想的学习、掌握,到灵活运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仅考验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也考验着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这一思想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始终,为学生提供自主应用转化思想的机会,从而帮助其真正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实践活动是小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学生思想较为活跃,教师不应该将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上,还应该以课本知识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实践拓展,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中有“搭配中的学问”这一内容,该课程是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实践活动部分,而实践的过程就是将数学中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进行转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教具,让学生根据需要在两顶帽子和三条裤子中,选择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为图片中的人偶进行服装搭配。在搭配中,有些学生毫无头绪,出现了重复、遗漏的情况,而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排列组合的知识,先将帽子或者裤子进行固定,然后有顺序地进行组合,这样学生在转化中不仅完成了六种情形的搭配,也完成了对转化思想的巩固与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