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网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网点范文1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规划》覆盖范围,重点为中心城区,包括现有城关镇和马鞍山新区。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商业网点,是指根据网点建设规划管理需要所界定的从事商品零售、批发和流通,为生产经营和生活服务的单体商业经营场所,或在同一区域内统一开发、统一经营,或统一管理的综合商业经营场所,涉及城市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城镇商业、特色专业街、大中型零售商店、社区农贸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交易市场、餐饮酒店、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临街商业与停车场等大中型商业网点和商业区域。
第四条《规划》是指导全县商业网点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对新网点建设以及现有商业网点改变用途、业态的,不得违背本《规划》。
第五条商务局为全县商业网点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商业网点管理工作。规划、发改、交通、消防、环保、国土、财政、建设、工商、卫生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协同管理,积极配合,确保《规划》贯彻落实。
第六条县城区范围内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含1000平方米)以上的或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大市场、商品零售网点和餐饮网点的建设或经营,必须到县商务局办理审核手续。对新建、扩建大型商业网点,将非商业网点改为大中型商业网点,或者改变大型商业网点用途、业态的,建设单位、产权单位或者经营者应当向县商务局提出申请,提交拟设立的大中型商业网点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周边现有商业网点、交通、居民生活环境和文化景观影响的评估等材料,根据工作需要,由县商务局组织听证会议。
第七条商业网点建设或经营者向县商务局申请备案或审核时,须提交如下材料:
(一)商业网点建设或经营的申请报告;
(二)商业网点建设或经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县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或经营项目审查表》;
(四)需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县商务局自收到申请人提交的符合《规划》的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材料审核,并组织发改、规划、国土、建设、工商、消防、环保等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县商务局根据考察情况在7个工作日内出具是否符合《规划》要求的书面意见。
第九条县发改局凭县商务局出具的书面意见办理立项手续,国土、规划、建设、城管、工商等部门凭发改部门的立项批文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各类网点要配套改造、建设适当规模的停车场,停车场的位置要临近网点、远离道路。大型商业网点应按不低于经营面积30%的比例配建停车场,商务和规划部门不予受理未纳入停车场(库)规划的大型商业网点申报项目,对于未按要求建设的网点可通过“以罚代建”的形式,就近选择适当区位建设停车场。
商业网点范文2
关键词: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城市
中图分类号:F7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073-02
一、引言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充分反映城市商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商业网点的商业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所做的统筹设计。[1]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核心载体,因而自然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全社会都在讨论城市经营目的在于如何提高城市自身整体价值,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动力。[2]城市经营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它包括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而商业网点规划布局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区,它们会在不同层面上推动着城市二三产业发展。
制定和实施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是构建一个地区商业发展框架主要手段,也是促进商业可持续发展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商务部积极推动中心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科学合理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对保障公平市场竞争秩序,创建网点布局合理、业态丰富的购物和消费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将发挥有效作用,势必对城市和谐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3]
哈尔滨市松北区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 “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城市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一环,松北区的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效果不仅影响哈尔滨市的发展战略,同时因其所处地理位置重要性,对黑龙江省西部哈大齐工业走廊和黑龙江北部大兴安岭、黑河、伊春等地区发展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哈尔滨市松北区商业网点规划既要考虑自身发展需要同时又要做到立足哈尔滨,服务黑龙江,扮演好带动全省经济桥头堡的角色,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相应贡献。
二、规划相关因素
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不是孤立的专项规划,不能“就商业论商业”,而是处理好商业网点布局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持续发展、城市发展等方面关系,做到统筹考虑、科学规划。
(一)经济发展
通过对哈尔滨经济发展状况、消费群体分布和购买力水平分析,应认真确定商业网点数量、规模、档次,避免结构失衡、布局失控等现象,充分发挥商贸服务业的导向作用,更好地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哈尔滨市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重要城市,松北区利用此发展契机及地缘优势配合国家经济政策需要,更快更好地规划其二三产业布局。
(二)产业发展
坚持与旅游、文化、会展、制造等产业的互相配合,联动发展,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开发新的商业空间,提供新的商业服务,吸引更多的外来消费。通过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实现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商业潮流的有机组合,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商贸业和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北国水城”理念的提出也为处于水城松花江北岸核心区域的松北区带来以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的新商机。
(三)持续发展
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应符合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和交通通畅的要求,从而切实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
(四)城市发展
规划应纳入哈尔滨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方向、步骤及实施政策等来确定商业规划布局、业态、规模、政策。任何商业网点的布局以及业态的设置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并具有前瞻性,起到超前引导的作用。
三、规划理论创新
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内容涵盖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学、旅游学、市场营销、交通工程学等各个学科,因此必须在规划理念上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形成现代商业、休闲生态商业、交通枢纽商业“三位一体”的全新规划理念。[4]
(一)树立现代商业理念
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现代商业发展需求相适应。除传统的已规划建成的盛恒基自助购物广场、红星美凯龙公司拟投资兴建的大型家具建材广场等商业网点项目外。松北区内有哈大、哈绥、哈黑等高速出口、辐射黑龙江西部和北部城市,路网四通八达,为现代物流体系建立打下基础。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对价值流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流通质量起到关键推进的作用。应在此基础上大力规划已建和在建的物流、仓储、批发等项目,诸如位于松北区松浦镇三环路北侧,集家具、小商品、机电、鞋帽、服装等占地面积80万平米批发物流配送中心;松北区滨洲铁路线与哈大高速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块内,用地面积近四十万平米现代化仓储物流集中区;汇集东北稀缺资源(山珍、土产、果蔬、乳品)的润恒国际特色食品集散地、大型冷库群等。因此松北区商业网点规划应着力发展连锁经营为主导经营方式,推动业态创新。
按照国际商业发展规律,各种商业业态出现具有一定规律性,松北区商业应随着哈尔滨市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提高,积极引进新业态,积极探索和实践业态专业化和细分化,促进业态结构合理化。松北区规划中的金融商务中心,依江而建紧邻松花江北岸,在松北区域总用地面积达13平方公里。该金融中心必将是松北区未来重要商业区域中心之一。另松北区规划的科技创新城,经过近两年的发展,随着创新创业大厦和黑龙江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两座地标性建筑建成,也已形成相当规模,科技商业发展后劲势必为松北区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二)增强休闲生态商业理念
哈尔滨被称为“北国冰城”,是因为哈尔滨的冰雪旅游。自2011年6月哈尔滨市政府大力推广发展生态旅游这一主题,提出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城市新景观,“北国水城”这一城市新名片把哈尔滨夏季松花江湿地旅游再一次推向全国。松北区恰好处于这一核心区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体闲游憩时间增加,已不再满足单纯物质消费,而是去寻找新的价值和人生体验。松北区利用原有的太阳岛月亮湾休闲度假村、黑天鹅度假村及各类休闲度假中心,再加上历史原因形成的渔村品三江名鱼等休闲度假方式。这种需求的多样化给集购物、娱乐、餐饮、交际、游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商业网点提供发展空间,也促使商贸业向体闲化方向发展。位于松北区万宝镇葡萄园园区——绿色蔬菜水果大市场,是发展特色瓜果、蔬菜市场和生态观光旅游购物市场。因此松北区应在未来几年逐步规范和引导这一新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建设,构建网络化的旅游服务载体,推进旅游服务向景点的渗透,增强旅游服务的功能,带动休闲、生态商业网点布局。
(三)重树交通枢纽商业理念
城市地面公交线路较为集中的区域、长途汽车站点、地铁站点、轻轨站点、火车站、机场、港口码头、高速公路体息区域等城市交通枢纽站点和区域,是城市人流密集高地,应随着这类交通设施的建设、发展,充分挖掘商业价值,配置便捷性的商贸服务业网点,适应乘客购物、餐饮、体闲、娱乐、服务等多种需要。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布局应充分发挥城市道通便利的特点,在谋求自身更好发展的同时提升城市景观水平、美化城市形象。
随着松浦大桥、阳明滩大桥相继建成通车,包括预计2013年10月底正式投入使用哈尔滨火车北站及已经在规划中的过江隧道、地铁4号线等逐步建成投入使用,围绕以上交通节点适当规划,积极引导必将为商业网点规划带来新契机。
站在哈尔滨市政府“北跃”战略规划前沿,实现哈尔滨人“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宏大梦想。松北区树立“以水定城、科技兴城、金融繁城、生态新城、交通捷城”的发展理念,对松北区未来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
四、规划实施建议
落实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一项涉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大调控和管理力度,优化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一)加强政府调控能力及服务能力
1.依法实施规划,保证权威性和稳定性。将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经法定程序批准实施,使之具备法律、法规效力。依据本规划,进一步做好网点规划以保证规划配套性、可操作性,促进企业参与投资、开展经营,才能更好地引导企业按规划进行选址布点,避免商业网点的开发建设杂乱无序。
2.加强部门间协作,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商业网点规划实施涉及到各部门、各行业,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系统工程,因此要求政府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切实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宏观管理效率,保障规划实施。充分认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
(二)加快商业法制建设步伐,保障商业有序发展
1.健全和完善商业法制。针对哈尔滨市商业领域存在主要问题,松北区应重点加强商业发展规划、网点建设和管理、市场规范等方面的法制法规建设,完善有关商贸服务业的地方性法规,如鼓励连锁经营、商业信息化、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合法经营、促进公平竞争,依法强化市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2.规范市场准入秩序。在规划区域内,松北区新建、改建和扩建大中型商业网点,在建设用地、规划选址、建筑设计和开发建设等方面须按照《哈尔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和国家的相关规范执行新建大型零售商业设施项目应形成联席会议制,由政府相关部门参加,按照规定批准建设。
(三)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做好招商引资各项工作
1.突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将重点商业网点项目纳人招商引资工作重点,要广泛吸收国外资本、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共同推进重点商业网点项目的发展。采取主动上门招商、适时举办招商推介会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推介重点商业项目,扩大对投资商的影响力。
2.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一是对重点商业项目进行包装、策划和宣传工作,树立项目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品牌招商;二是每年根据重点商业项目的特点,策划招商主题,实行主题招商;三是健全招商网络,采取招商、委托招商、以商引商、上门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方式招商;四是搞好软硬环境建设,实行环境招商和形象招商。
3.实施“商业开发商”制度。在商业功能服务区、商业街、商品交易市场、购物中心等重点商业项目中,实施发达国家近十年来普遍实行的“商业开发商”制度,即商业设施建设由具有商业开发能力和资质的专业机构承接。商业开发商应该具有商业开发的经历和业绩,有物业管理的经验和业绩,有与商业经营相关业务的知识和能力,有国际视野和商业设施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志诚,侯 雷.探索有效的规划控制与引导模式——浅议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新的范型[J].城市规划,2011(4):26-29.
[2] 刘晓峰.关于北京、上海商业网点规划的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0(32):21-22.
商业网点范文3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商业网点;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我国大城市出现了更加明显的扩张现象。有学者认为城市用地的扩张行为与城市边缘区密切相关,它一方面表现为边缘区内部的土地利用结构由乡村用地向城市用地转换,另一方面也是城市边缘区空间范围扩张的过程[1]。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发展不仅反映在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迅速增长上,同时也反映在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动态变化上,不断蔓延的城市边缘区已成为城市空间中变化最大、最迅速、最敏感的地带。商业空间是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形态,商业活动能带动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的活力,。由于远离城市中心区,边缘区难以依托成熟的城市商业服务网络,又因为自身商业体系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成长期,因此边缘区的商业发展容易出现滞后现象。
1研究区域简介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其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增长在我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截至2012年底,南京市的城市化率达80.23%,分别高出全省、全国7.23个和27.66个百分点。江宁作为南京市域的一个近郊行政区,撤县设区以后,江宁的经济增长和城市扩展是现在南京发展最快的区域,江宁正在逐步演化成为南京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江宁区也存在城市边缘区商业网点空间呈现出的普遍问题。
2边缘区商业发展规模与人口规模不匹配
边缘区商业发展规模与人口规模不匹配表现在两各个方面,一是人口规模不足以支撑大型商业商圈层级;二是社区商业空间不能匹配现状人口规模的需求。
大型商业的形成需要足够层级的商圈支撑。边缘区的交通体系与主城联络较为单一,类似“口袋型”,不利于大型商业多层级商圈的形成,同时也阻隔商业向区外辐射。资料显示,一般 80 万人口可支撑一个大型购物中心,目前江宁最大街道也只有 22 万人口。仅依靠其居住人口来支撑大型商业较为困难。宁区现状大中型零售业商业网点(2000平方米以上)数量较多,包括在建商业,人均大中型零售业商业网点面积达到0.88平方米/人,但是部分大型商业缺乏人气。
大多数房产开发商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重视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忽视商业物业的建设,设置要求不配套。在对江宁区社区商业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多数的社区的商业空间需求是不足的。江宁区现状社区商业为56.86万平方米,人均社区商业面积为0.48平方米/人。现状社区商业配套不足,无法满足400~500米服务半径需求。由于边缘住区内部配套设施供应不足,同时离市中心距离又比较远,不能依托城市已有的商业服务设施,居民往往需要出行很远,才能抵达消费地点,造成生活诸多不便。
3边缘区商业建筑类型单一,商业发展同质化
统计显示,低层商业无论从建筑面积或网点数量上,都在此次调研中占有最大的比例,除了大型商业建筑之外是边缘取商业的主要建筑形式,这是目前边缘区建筑群空间特性决定的。这些沿街带状分布的底商组成了周边式商业,周边式商业的空间分布受居住区空间规模的限制。在居住区空间规模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周边式商业基本满足居民的使用要求; 可是在空间规模相对较大的地区,引发商业内容的简单重复,减缓商业业态体系的形成,使其不得不面对经营同质化和竞争无序化,同一社区出现过多相同业态,人们对周边式商业的认知程度降低。
对于中大型商业建筑来说,其业态也呈现同质化现象。由前文边缘区对主城区的依附性可知,边缘区商业业态并不完善,缺乏高档商业业态,虽然消费者的基本购物需求在边缘区得到了满足,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带来的出行时间的减少,消费者更倾向于道主城区商业中心进行更高层次的消费。如今的江宁区新型商业业业态发展势头良好,但也限于超市与购物中心的发展,江宁区传统商业业态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形势。面对近年国内新型业态飞速发展的形势,商业发展的策略应该调整业态结构,一方面进一步加速新型业态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对外服务的业态,如购物中心、百货店、大型专业店等,提高服务质量与层次,扩大业态规模,提升商业辐射能力,扩展商业辐射影响区域。
4商业网点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商业中心尚未形成
江宁区商业网点的分布是比较紊乱的,整体上呈现出既集中又分散的布局。它主要表现为:一是沿交通干道呈线型分布;二是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均匀分布,而这种分布方式主要集中在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东山老镇、百家湖地区、汤山老街;三是零星分布,而这种分布方式主要集中在江宁区外边缘区。
现状商业网点分布
从江宁区商业网点的统计情况来看,主要的商业网点集中分布在东山街道和秣陵街道。东山、秣陵街道现有的2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营业面积站全区总量的42.86%;2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分布最少的是横溪街道和谷里街道,其营业面积仅占全区总量的2.52%。
我们以超市服务半径500~2000m,农贸市场服务半径800m、百货店服务半径3000m分析可以看出,江宁区现状商业设施(尤其是大中型设施)多集中于东山副城,新城和新市镇商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江宁区商业网点在空间上分布不均,江宁区的商业网点(尤其是大中型商业设施)过度集中于东山副城,新城和新市镇商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薄弱,且市级商业副中心尚未形成。
5结论与建议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进程中变化最显著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它既是协调城乡空间的边缘地带,同时也是未来城市城市发展的雏形,其建设活动的频繁显示其极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体现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网点发展应该处于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合理的商业网点系统的构建,将带动城市边缘区商业服务设施的发展,在衔接主城区的商业服务网络建设的同时,也能满足该地区商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商业服务。
城市边缘区商业网点系统的构建应该满足三个原则:
(一)对应城市中心体系,依托设置商业中心,使商业中心的发展与城市中心发展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江宁区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中心。
(二)对应轨道交通站点,按照TOD导向理念,充分利用轨道交通枢纽节点和客运枢纽站点的客流集散功能,城市各级商业中心结合轨道等客运站点设置,原则上市级商贸副中心保证2条以上轨道线支持;地区级(新城)商业中心基本保证至少有1条轨道线相连接。
(三)对应服务对象:根据服务人口、服务范围确定商贸中心的规模、商贸中心的准入业态与空间布局。市级商贸副中心面向皖南地区,辐射服务人口约340万。地区级商业中心服务人口20万人,新城商业中心服务20~30万人;居住社区级商业中心服务人口3~5万人,新市镇商业中心服务2~3万人;基层社区级商业中心服务人口0.5~1万人,村庄商业中心服务人口0.05~0.1。
参考文献:
[1]吴志强.百年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变的精神和责任[J].城市规划,1991(1):27-32.
[2]武进,马清亮.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分析[J].城市规划,1990(2):38-42.
[3]陈泳.苏州商业中心区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3(1):25-29.
商业网点范文4
关键词:商业网点;商业中心;空间布局;大连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129-05
引言
商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空间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领域,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外在这个领域的理论和实际研究较为广泛和充实,中国的许多学者也从1990年开始了对城市CBD理论以及商业设施的区位、规模、等级、结构、动力机制的研究。但相比较而言,国内学者在研究城市空间结构要素时,往往更加关注产业空间和居住空间(管驰名,2004),而利用多学科理论对商业和城市空间进行的研究较少[1]。
大连市一直是以旧城为基础,不断向西部、北部扩散的带状单核心结构形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正在向多核心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而商业空间是城市向多中心扩散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因此商业网点的集聚与扩散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连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演变过程
1.第一代商业网点(1898―1945)。这一时期为日俄占领时期,城市规模较小,城市空间结构简单,为集中块状单核心结构形态.地域空间结构上基本形成了东部的道路网,南山脚下的住宅区,西部、南部的住宅地区,西部的工业区和北部的工业区,以中山广场为核心的商业地区,至此奠定了大连市第一代商业中心的雏形。这一时期的大连市商业空间形态同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形态一致,为简单的单核心商业空间形态。
2.第二代商业网点(1958―1980)。这一时期,大连市的商业空间也呈现单核心商业空间结构,中山广场商业金融中心的形成,友好广场为文化中心的设立,使天津街、青泥洼桥成为大连市的市级商业中心,并带动了胜利广场、民生街、上海路,友好路、普照路一带次级商业中心的形成。这一时期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拓展的方式保持一致,即是一种外延型单核心发展模式[3],商业网点的集聚度较高。
3.第三代商业网点(1980―1999)。改革开放以后,大连市经历快速城市化及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区面积迅速扩大,城市空间形态也开始走向群体化、区域化[4],即从单中心城市向双核心的城市区域演进,大连市的城市空间持续西进北拓。这一时期,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等商业要素的扩散,商业网点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西进北拓。原有的单中心的商业空间布局模式被打破,商业网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了东部中山区的天津街、青泥洼桥,西部沙河口区的西安路两个市级商业中心,形成了双核心的商业空间布局,还形成了金南路、新兴涉外的斯大林路、开发区的五彩城等次级商业中心。
4.第四代商业网点(2000年至今)。这一时期,随着大连市城市结构形态在不断向多核心城市形态发展演进,大型商业中心不断的积聚和扩散,城市空间具有商业价值的节点增加,这种商业空间节点也是人流、物流和车流的集聚点,有力的推动了多核心商业空间的形成。大连市目前已经形成了两个市级商业中心、十二个区级商业中心以及三十个社区级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呈现明显的等级圈层结构,与城市发展的结构形态大体相似,即多核心商业结构等级体系[5]。
二、大连市商业网点空间结构特点
1.商业网点布局沿城市规划的方向拓展。自大连建市以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大连市商业网点的发展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山区青泥洼桥、天津街一带。随着大连市城市形态的西拓北进,商业网点的规模和数量也逐渐随着城市形态的西拓北进而不断向西部和北部新市区以及城乡结合部扩张 [6]。20世纪90年代,大连市西部沙河口区新兴的西安路市级商业中心的崛起就是城市规划“西拓北进”的明显标志。
2.等级圈层结构。根据中心地理论以及商圈理论,某一购物中心和商业地产项目的商品销售活动通常都有一定的地理界限,即有相对稳定的商圈,即一个购物中心或商业地产项目吸引消费者的有效空间范围 [7]。根据大连市一级商业中心以及部分次级商业中心的分布和服务范围,可以看出大连市商业网点呈现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圈层结构分布。城市空间的拓展,使得青泥洼桥、天津街一带的老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难以覆盖全市。商业网点布局呈现多中心等级圈层结构的拓展。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原来处于城乡结合部的西安路,成为了第二个市级商业中心。环绕青泥洼桥、天津街一带老市级商业中心商圈出现了次级商业中心,也即区级商业中心,三八广场―二七广场―港湾桥区为主体的商业区域、奥林匹克广场商业中心、以桃园商城为核心的岭前商业中心。环绕西安路市级商业中心的也形成了区级商业中心,春柳地区、马栏地区、奥林匹克广场以及黑石礁地区四个次级商业中心。此外,大连市北三区城市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中山区、西岗区以及沙河口区南部的发展水平,不具备形成市级商业中心的条件,形成了中华路、金三角、老甘百、机场前等区级商业中心。
3.沿交通干线或步行道形成的条带状商业街(带)。大连市两大市级商业中心青泥洼桥和西安路商业中心,以及区级商业中心奥林匹克广场是典型的沿交通干线或步行道分布集聚的条带状商业街区。青泥洼桥商业中心毗邻两大交通干线――中山路和长江路,商业网点分布沿着中山路和长江路的中间夹带成楔形分布。奥林匹克广场商业中心被高尔基路、中山路、长春路、东北路环抱,形成了一个接近正方形的商业街区。西安路商业中心沿着西安路和黄河路两大交通干线,形成了从南至北的矩形商业街区。
4.分散结构形态。近几年来,大连市中心因其人口流动、交通便捷等区位优势,吸引商业要素集聚,形成市级商业中心。一方面,零售业网点中有竞争力的业态(新型百货商场、专业专卖店、新兴超市等)实行市场渗透式空间扩展战略,不断选址市级商业中心。另一方面,传统的零售业态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昂的地价以及市场新定位,或因城市发展规划影响,纷纷迁出市级商业中心区。或采取连锁经营,在新的交通干线结点处、人口居住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城郊交通带等地段集聚,形成新的次级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吸引其他零售业网点“扎堆”逐步壮大升级,但与市级商业中心存在“亲缘关系”。如大商集团下的大连商场、新玛特购物中心、麦凯乐集聚在青泥洼桥和西安路市级商业中心,其连锁商业机构主要分布在西岗区奥林匹克广场、沙河口区马栏广场、锦绣小区、黑石礁、开发区等次级零售业中心,并吸引其他商业机构入驻。
5.商业网点分布不均匀。全市的网点分布不均衡,老居民区和闹市区网点密集,新居民区和偏远地区网点稀少,如天津街和青泥洼桥商业中心网点高度密集,商流、人流、物流负荷过大。其他地区商业中心则相对不足,既缺乏骨干网点,商业街的规模也偏小,居民生活不够方便。与大连作为对外开放城市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的要求极不适应。例如,甘井子区北部郊区的大部分地区远离市中心,也不在核心商业区和次级商业区的辐射范围之内。
三、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分布动力机制分析
1.购买力机制。商业网点布局沿购买力分布发展也是大连市商业网点布局的一个重要特征。哪个区域的居民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那个区域的居民相应的消费支出也就越多,购买力也就越强 [8]。从全市来看购买力的分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普遍存在着城区明显好于近郊区,近郊区好于远郊区 [9]。因此,商业设施的布局呈现出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和不同消费结构水平下的整体变化,如中山区青泥洼桥商业中心和沙河口区西安路商业中心的消费结构中高等水平突出,符合其所在区域稳定高收入人群较多,购买力强。其周边的区级商业中心,以中档消费为主,高档消费缺乏,主要吸引中低收入的消费者前来光顾。而随着近郊区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商业网点布局随着其所在区域人们购买力的提高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商业网点进一步向着人们消费水平逐渐提高的区域扩张。
2.交通可达性。零售业网点的分布大致是与城市交通道路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大都位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周边[10],大连市也不例外。交通越便利的地区,经济越发达,相关的商业配套设施也就越完善,商业网点也就越多,规模也就越大,集聚效应也就越强。市级商业中心青泥洼桥商业区南北紧邻长江路、中山路两大交通干线,西接交通枢纽大连火车站,为该商业中心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奥林匹克购物中心处于东西主干道中山路、高尔基路和南北主干路长春路、东北路的交叉位置,交通条件非常优越,作为区级商业中心有着良好的交通基础。其他社区级商业中心同样也纷纷布局在交通干道附近。近年来,在城乡结合部陆续出现不少大中型商业网点,远郊区县由于其交通不够发达,因而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仅有的主干道和交通节点往往就是零售业网点聚集的场所。例如,甘井子区的中华路、金三角两个区级商业中心。中华路商业中心位于华东路和华南路交汇处,金三角地区位于西南路和松江路交汇处。
3.人口密度与分布。 一定规模和密度的人口是商业网点布局的必要条件,而已形成的商业网点又反过来吸引人口,人口分布与商业网点布局存在明显的相互吸引效应 [11]。大连市人口空间分布很不均衡。市内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最为密集,分别为每平方公里8 822人、12 829人、18 524人[12]。大连市中心人口密度最高,随着离开市中心距离的增大,人口密度也随之减少,这与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一致,大连市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人口最为密集的三区,西安路和青泥洼桥两个市级商业中心分别分布在中山区和沙河口区。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南三区,随着人口密度的下降,商业网点的数量和密度也逐渐减少。此外,近年来,沙河口区、甘井子区人口密度急剧增长,使得购买力迅速提升,强有力地推动了西部西安路市级商业中心和北部商业网点的形成。
4.土地价值。一般而论,地价是影响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地价高,土地成本高,往往地理位置优越,且多处于市中心地带,交通线路多,四通八达,各种配套设施齐全,金融业、商业、服务业发达。相反,地价低,地理位置较差,多处在城市边缘地带,交通不便,各种基础设施薄弱。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和甘井子区的商业地价基本上呈递减趋势,即商业用地租金从市中心向边缘郊区递减。大连市的两个市级商业中心――西安路商业中心和青泥洼桥商业中心地价最高,其他大部分区级商业中心均分布在两个市级商业中心地价相对较低的地区,其他社区级商业中心的地价较区级商业中心而言则更低。也即,大型商业中心占据城市中心地价最高地区,小型商业中心则在边缘区。
5.城市空间结构。大连未来城市形态的空间表现为双城结构,即按照“西拓北进”的总体思路,西拓至旅顺,北进到金州,形成“两城”――大连主城区和大连新市区。随着人口不断流入城市边缘区以及新城区,这些有条件逐步演化成为城市中心区的另一核心区,城市中心区以及新城区的购买需求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大连市商业网点沿着“西进北拓”的路线发展扩张。随着大连市城市空间的拓展,传统的商业中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购物需求,青泥洼桥商业中心的辐射范围已经不能覆盖全市,因此,随着城市的“西拓北进”,大连市商业网点布局也同大连城市空间形态一样,呈现多中心发展的态势,例如,近年来沙河口区西安路市级商业中心的兴起,“北拓”重点区域形成了甘井子区的中华路、金三角、老甘百和机场前四个区级商业中心,就是商业网点随着城市空间拓展而发展的鲜明例子。
四、大连市商业网点发展趋势
1.商业网点向远离市中心的大型交通枢纽集中。现有交通枢纽地段大多分布在核心商业区的边缘地带,如大连火车站与大连港濒临青泥洼商业区和天津街商业区,而飞机场坐落在城市场边缘地带。未来大连交通枢纽的规划将远离市中心,同时分散市中心的商业职能[13],如火车站、飞机场、长途客运站将分布在郊区,这就成为该地段未来十余年开发新商业中心的重要机遇。同时,大连市地铁线路即将建成,地铁的修建增加了老城区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出行距离,交通系统的完善,使得老城区居民置业的选择途径也因此不断延伸,迁往郊区的人口将会不断增加。地铁线路的修建将会带来巨大的客流,地铁枢纽建成后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零售店铺等商业资源,特别是一些优质的商业资源,向一些枢纽站点或者是比较大的站点集中,因此大连在郊区化脚步加快的同时,商业网点将会向大型地铁枢纽站集聚,特别是城市近郊区、远郊区客流密集的大型交通枢纽站集聚。
2.集聚和扩散同时进行。各种竞争力强的业态,如百货商场、大型超级市场、专业店、大型购物中心将继续向核心商业区集聚,一方面在市区中心联合经营提升竞争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通过连锁向新的市场地域集中,实行垄断市场布局形成区级商业中心。超级市场、仓储商场步入快速成长期,将率先在城乡结合部、新兴城镇、快速干道、大型枢纽等空间实体集聚[14]。竞争力相对较弱或新兴的业态将会更多的选址区级商业中心或社区级商业区。新开发的区级商业区、社区级商业区将会成为新兴业态或竞争力较弱的传统业态的首选地点。伴随着大连更多区级商业区以及社区级商业区的建设,尤其是区级商业中心核心吸引力的增强,所在区域的购物中心将愈加享受到商业区辐射范围扩大的好处,也在逐渐增强自己同市级商业中心的竞争力。同时,社区级商业区的购物中心虽然规模受限,但是中小型的购物中心已经成为开发商分散核心商业区竞争压力的有效途径,也可以迅速抢占边缘市场。
3.商业网点圈层结构将会弱化,出现新的市级商业中心。随着城市空间持续的“西拓北进”,人口、经济要素不断向城市扩散,现有的区级商业中心不断吸引更多的经济要素向其所在区域集聚,随着人口的不断涌入,购买力以及购买需求的膨胀,将会有更多的商业机构入驻现有的区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的职能不断被强化,在原有老商业中心商圈的将会形成新的市级商业中心[15]。例如,区级商业中心奥林匹克广场,正处在西安路和青泥洼桥两个市级商业中心商圈的交汇处,正是两大商圈辐射薄弱的地带,且该商业中心毗邻两个交通大动脉――中山路和长春路,交通便利,再加上奥林匹克体育场的搬迁以及地铁站点的建成,会吸引大量的优质商业资源在这里集聚,且该中心客流量巨大,因此,加大商业资源的整合力度,很有可能形成大连市第三个市级商业中心。但就整个城市而言,商业空间将会出现次级零售业中心向内插入高级中心的逆发散结构和高级零售业中心外扩形成,表现出相对均衡的网络化空间结构,商业网点的圈层结构将会弱化[16]。
结语
本文通过对大连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演变过程的研究,总结了大连市商业网点空间结构的特点,分析了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动力机制,并预测了未来大连商业空间形态发展方向。大连商业空间发展方向应该是立足于城市发展阶段和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商业中心开发,加强研究、管理,开发建设的过程避免盲目性,对城市建设的发展产生好的影响。大连商业中心作为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最前沿的城市之一,其商业空间结构变化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全国其他城市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叶强.集聚与扩散[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2]刘长德.大连城市规划一百年(1899―1999)[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
[3]孙晖,梁江.大连城市形态历史格局的特质分析[J].建筑创作,2002,(2).
[4]杨荣南,张雪莲.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
[5]石忆邵.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J].城市规划汇刊,1999,(3).
[6]杨吾扬.北京零售业服务业中心和网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地理学报,1994,(1).
[7]林耿.阎小培.广州市商业功能区空间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03,(6).
[8]许学强,周素红,林耿.广州市大型零售商店布局分析[J].城市规划,2002,(26).
[9]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省统计年鉴(1999―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0]谢东晓.商业功能与交通功能之间的区位关系[J].城市问题,1993,(2).
[11]王宝铭.对城市人口分布与商业网点布局相关性的探讨[J].人文地理,1995,(1).
[12]大连市统计局.社会经济统计资料(1997―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3]刘博敏.试论城市商业中心系统发展的动态模式[J].城市规划,1991,(1).
[14]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5]冯健,周一星.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J].地理研究,2003,(4).
商业网点范文5
关键词:商业网点 经营业态 流通行业
商业网点是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摸清邯郸市现有商业网点状况,科学研究流通行业发展规律,才能使邯郸市流通业整体、均衡、健康、有序地发展并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
1 邯郸市商业网点现状
1.1 商业网点总量。邯郸市全部已有各类商业网点11256个,总面积2067947平方米;拟改扩建网点48个,拟新增面积1136584平方米。
1.2 网点数量分布。邯郸市已有零售商业网点3397个,包括百货商场(店)、超市、专卖店、食杂店和农贸市场(不包括批发交易市场、专业店)。
表1 邯郸市已有商业网点分布(数量)
■
表2 邯郸市主城区人均零售面积
■
1.3 人均拥有零售商业网点面积。邯郸市主城区(包括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现有人口880365人,已有零售商业网点面积690851平方米,人均拥有零售商业网点面积0.78平方米。
1.4 业态结构。邯郸市现有零售商业网点业态与商务部颁发的17种零售业态标准相比,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为传统型百货商场与大型超市并集中于城市中心,而社区购物中心、标准超市、品牌专卖店、便利店相对较少,网上交易、电话销售等形式更是少之又少。
2 邯郸市现有商业网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空间布局不均衡。由表1和表2数据显示,邯郸市已有商业网点空间布局极不均衡。五个行政区中,邯山、丛台两个区共占有商业网点的数量与面积分别是全市总量的95%、87%,而其他三个行政区合计占有的商业网点数量和面积仅为总量的5%、13%。
2.2 组织化程度低、规模经营能力不足。邯郸市全市106家百货商场中,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仅仅4家(新世纪购物中心、康德商场、日月城、新赵都商场),占全市百货商场数量的3.8%;全市934家专卖店中绝大多数是非品牌专卖店,其中营业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沿街小店多达236家,占全市专卖店数量的25.3%。企业组织机构散、小致使市场集中度偏低,企业缺乏竞争和扩张的实力。
2.3 经营业态雷同、经营方式单一。邯郸市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街区、仓储超市、折扣商店;电话销售、网上交易等无店铺销售方式处于雏形。另外,邯郸市现有商业网点大都为单店经营,连锁、特许加盟、分销等经营方式很少为企业所采用。
雷同的经营业态无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也是邯郸市流通服务业的服务水平、价格水平、商品质量水平和商品品种、品类的丰富度难以令人满意。
2.4 对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目前,邯郸市零售商业网点普遍设施陈旧,批发交易市场中不乏商品聚集度和规模,但经营环境和硬件设施均需改善。
2.5 商品交易市场结构不合理、产业驱动能力不足。在所有批发市场中,除能够体现邯郸钢铁市场的一些特色外,很少有地方产业优势产品出现。
3 进一步推进邯郸市商业网点建设的政策建议
3.1 增强商业网点建设行政管理,加大商业网点建设监督力度
3.1.1 确定邯郸市商务局为商业网点规划、审批和管理的政府主体,强化商业网点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力度,多方联动,建立商业网点建设项目协调管理制度。
3.1.2 完善预审和听证会制度,制定《邯郸市设立大中型商业网点听证会管理办法》。
3.1.3 改进商业网点建设信息的监测与统计工作,加强标准的实施监管,引导商业网点科学有序发展。
3.2 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商贸流通管理体制。建立内外贸一体的流通新格局,建立政府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邯郸市大型零售业积极发展新业态,转变经营观念,改变流通模式,积极应用连锁技术、物流配送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流通技术,主动占领市场。
3.3 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商贸流通市场主体。积极推进流通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商业经济,培育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流通龙头企业集团,通过城市商业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商贸综合竞争力。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加大商贸引进外资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促进产业升级。
3.4 加强诚信和人才体系建设,弘扬邯郸文化。邯郸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形成以包括包容和诚信为基础,诚信经营是现代商业流通企业发展的基石。发扬邯郸文化精髓,倡导诚信经营,公平竞争,加快建立诚信体系。人才是优秀的文化载体,是商贸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加大引进优秀人才,筑巢引凤,才能构筑邯郸流通业长久辉煌。
参考文献:
[1]邯郸市商务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106-2004)零售业态分类.
[3]典型城市居住区配套公共设施标准(试行).
[4]邯郸市2010年统计年鉴.
商业网点范文6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商业网点规划 空间分析模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商业领域面向外资的全面开放,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对城市商业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商业网点规划研究虽然在商业功能、布局、规模、组织方式等方面,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还是普遍存在缺乏定量分析、技术手段相对滞后等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20世纪60年代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研究空间信息的全新技术。它能把各种商业网点信息同地理位置及有关的视图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图形与数据库技术来采集、存储、编辑、显示、转换、查询和输出地理图形及其属性数据。同时,它具有很强的区域综合能力和动态预测功能,可以通过模型集成分析,提高商业分析和方案评价的水平和效率。
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将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引入商业网点规划中,设计出一套基于GIS技术、面向城市商业管理者、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网点规划信息系统, 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管理提供了实用和有效的信息化工具。
一、城市商业网点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商务部为了完善城市整体的商业结构,提高商业网点的经营水平,促进整个商贸流通领域的健康发展,提出制定商业网点规划的要求。商业网点规划所考虑的主要是城市流通领域各要素的布局和安排,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指明城市商业网点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其中总体目标包括城市商业网点的总规模、城市商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指标、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营业面积等综合性指标。具体目标包括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的总规模;商业街结构与布局方面的目标;各类市场的总规模、结构与布局方面的目标;物流基地布局、特色与产业服务功能的目标;城郊商业发展的目标等。
2.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应确定各级商业中心、商业街、农副产品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物流基地的规划布局,进一步指出其区位、规模、发展重点等。
3.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应指明社区商业的规划布局,确定其优先发展的零售与生活服务网点的业态、类型、组织形式、千人拥有的零售与生活服务网点面积,主要零售与生活服务业网点的商圈半径。
4.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应指明大型商业网点的适宜布局区域,确定其数量、种类、布局原则和设置导向。
二、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对信息系统的要求
根据我国商业网点规划的要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GIS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1.能够方便地实现商业网点数据的采集和编辑
作为一个GIS的应用系统,在建立时通常已有数据库和图形的支撑,这是信息系统建立的基础。但是,规划系统的用户可能会面临对规划底图的修改、新网点的添加、属性数据的修改等问题,所以作为一个完善的用户系统应包括实现这些功能的模块。
2.能够轻松实现现状网点的查询和统计分析
对现状商业网点的总量、业态、业种、营业面积的查询和统计分析,是商业网点规划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制定一系列规划目标的具体数据支撑,方便的分区域统计功能可以轻松地了解各个目标区域的网点竞争情况、业态分布状况等。
3.能够对区域网点布局规划影响因素进行直观的统计分析
每个区域的人口、交通、土地价值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商业网点的布局,方便的分区域影响因素分析可以有助于决策者考量区域的商业总量是否合适、能否支撑大型业态的存在、是否改建或新建商业中心等。
4.能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网点布局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一直是地理信息系统有力而独特的工具,通过空间分析模型的建立,可以判断大型业态的选址是否合适、能否建立新的商业中心、商圈的范围等。
5.能够根据已知要素对规划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
该功能实际上是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功能的体现,据信息科学专家分析,用于政府机关进行宏观分析决策的信息85%以上与空间(地理)定位信息有关。由于决策的实施带来经济实体与地理环境的改变,政府的每一项具体政策都要落实到区域单元上,并对政策实施实体及周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不考虑空间因素对统计决策者进行辅助决策来说显然是不完整的,因此网点规划信息系统应具有一定的评价分析功能,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的辅助信息。
6.能够方便地进行规划结果的显示和输出
商业网点规划系统应能够以人机交互方式来选择显示的对象与形式,这种交互表现在:可以设置显示环境、定义制图环境、显示地图要素、定义字形符号、设置字符大小和颜色、标注图名和图例、绘图文件编辑等方面。GIS不仅可以输出全要素地图,还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分层输出各种专题图、各类统计图、图表及数据等。
三、基于我国商业网点规划要求的GIS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信息系统是在建立城市商业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紧密结合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特点,运用城市商业布局基本理论和方法,开发对商业网点进行计算机管理和辅助决策的软件系统。
根据系统总体目标及设计原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的特点,把系统分成5个功能子系统,它分别是采集编辑子系统、数据查询子系统、空间分析子系统、方案评价子系统、成果输出子系统,见图所示。
图城市商业网点规划GIS系统功能设计
采集编辑子系统主要包括:地图的输入、属性数据的修改与添加、图层管理。其中,地图的输入主要是指提供以Shapefile格式的点、线、面形式的图层输入,提供其他地图数据格式如AutoCAD格式的导入;属性数据的修改与添加,主要是指提供对选定网点、道路等实体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修改和添加,提供外部数据库的导入和系统数据库的导出。图层管理主要指提供现有图层的开启和关闭、添加新图层、修改图层属性、放大缩小平移图层等基本图层管理功能。
2.数据查询子系统
数据查询子系统主要包括:基础数据的查询、网点统计数据查询、区域商业指标查询。
基础数据的查询,主要提供对某一网点属性信息查询的功能,具体包括精确查询、模糊查询两种形式;网点统计数据查询,主要提供各种统计数据的查询。具体包括:按道路的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即可以查询某一道路上的不同面积、不同业态、不同业种、不同销售额网点的情况;按区域的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即可以查询某一区域内不同面积、不同业态、不同业种、不同销售额网点的情况;自定义查询,即构造复杂的查询条件以满足用户较高级的查询分析需要等;区域商业指标查询,主要提供一定区域内商业数据的查询,为管理者了解该区域商业发展水平提供了便捷的方法。系统根据商业网点规划的要求,为用户提供分区域查询人均商业网点总营业面积和建筑面积、人均零售业销售额、地均零售业销售额、购买力指标、连锁经营比重、市场饱和度、服务覆盖率和服务重叠率等。
3.空间分析子系统
空间分析子系统是商业网点规划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的核心模块,主要包括商圈分析、吸引力分析两个模块。
商圈分析主要是根据商圈内的客户空间分布数据,了解商圈内消费者的年龄构成、消费水平、教育文化水平、消费倾向等,对管理者选择购物中心位置、确定适当的商品组合、估计销售量以及规划销售活动都至关重要。GIS提供集成从简单到复杂的商圈分析模型的平台。对于基于经验法则确定的商圈,只需要应用简单的缓冲区分析技术或地址编码技术就可以完成商圈的划分;对于基于雷利法则、赫夫法则确定的商圈,则需要通过二次开发的方法将模型嵌入GIS平台,从而获得更合理的商圈。
吸引力分析将提供某商业集聚区所能吸引的各社区及全市消费者估算值,以便管理者确定商业集聚区的等级。通常是根据哈夫模型计算某社区消费者选择商业集聚的概率,有了该社区消费者选择商业集聚的概率后再乘上该社区的消费者数便可得出某社区消费者选择某商业集聚地的消费者数。再把各社区的选择者数累计,便可得到某商业集聚区所吸引的消费者数。
4.方案评价子系统
方案评价子系统主要是对规划师提出的商业中心布局方案进行辅助评价决策,从而提高方案的科学性。主要包括重心重合度评价和规划影响因素评分两个模块。
重心重合度评价是根据重心模型分别判断人口与商业网点的重心点分布情况,通过对中心点位置的定性比较,分析目前商业布局的合理性。
规划影响因素评分是通过将评价区域划分成纵横间距相等的方格网,以坐标网格为评价单元,以网格中点为一个坐标点,计算各网格中心点上规划影响因素的综合分值,根据分值确定商业中心级别数和级别分界值。
5.成果输出子系统
成果输出子系统主要是输出各类成果图。主要包括:分类统计图输出、专题图输出、规划成果图输出。
四、结语
本文在研究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GIS空间分析技术,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面向城市商业管理者的商业网点规划信息系统框架结构,该系统包括采集编辑、数据查询、空间分析、方案评价、成果输出五大功能子系统,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管理提供了实用和有效的信息化工具。
参考文献:
[1]耿宜顺:基于GIS的城市规划空间分析[J].规划师,2000,16(6):41~43
[2]王远飞吴建国:GIS在商业网点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华东经济管理,2006,111(3):1112114
[3]商务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商建发[2004]180号
[4]丁鹏飞:GIS商业网点分析与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