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范仲淹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范文1

一、读中感悟,激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关键词句反复读,在读中感悟少年范仲淹生活的俭朴,学习的刻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累了,就用冷水洗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充饥。”“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这些关键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至关重要,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注意加点字的语气要稍重,读出句子蕴含的情感。然后,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设想一下范仲淹是怎样废寝忘食钻研学习,充分感受到范仲淹苦读的精神。有的学生这样答道:“夏天,他忍受着蚊叮虫咬,汗流浃背,在昏黄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冬天,他忍受寒风刺骨,用破棉袄裹着身子十分投入地读书……”熟读精思,学生的情感储蓄也在读的过程中得到激发,引发思想的共鸣。有感而发,使他们感受到自身学习条件之优越,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努力掌握知识。

二、创设情景,渲染情感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丰富,内容直观和易于接受的特点,只要运用运用恰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我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把文字、声音和图片紧密结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景之中。比如学习故事“谢绝佳肴”,我先用一段悠扬轻缓的背景音乐烘托情感,然后用PPT出示问题:1. 好朋友来看望范仲淹,发现他的饮食如此之差,心里想些什么?2. 朋友送银子给范仲淹改善生活,而范仲淹心时里会想些什么,最终委婉谢绝了呢?3. 看到范仲淹不肯接受银两,朋友便送来美味佳肴,他会想些什么呢?我安排学生根据情景的想象去思考问题。在舒缓的背景音乐声里,学生们兴致勃发,深入思考,积极探讨,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最终完成了情景对话。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 为什么范仲淹谢绝好朋友的美味佳肴呢?2. 如果是你,能做到吗?”学生找到文中的话回答:“我不是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经习惯了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与此同时,我展示了金钱和诱人的美食图片,让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际谈体会,最后引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学会抵制各种诱惑,向生活陋习说‘不’”的道理。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教学情景由以往单一变为立体,渲染了情感,拉近了时空距离,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到情景中。再进行情感教育便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对比阅读,加深感悟

中国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很多,今天仍有着十分积极的教育意义。通过课堂的有效拓展,使学生充分的领略到古人读书的风采,也从古人刻苦求学的历程中感受到追求知识的无止境。我在教学“拓展与交流”的环节中,展示几个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典故,如“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再配以动画片,加深学生印象。然后展示学生平日里学习偷懒的图片,通过对比阅读,组织学生谈体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范仲淹读书决心之坚决,要端正学习态度,珍惜学习的好时光。当今社会,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的过分宠爱,容易学生意志力不坚,学习不够用功,不愿吃苦,成绩不良。通过本课的学习使这部分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方向,敢于进取,不断向上。

四、随堂练笔,升华情感

范仲淹的故事范文2

关键词:文学 古代诗词 语言 模糊论

中国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而蜚声海内外,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诗词更是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繁荣,政治环境昌明,文化氛围自由,中国古代诗词发展亦达到鼎盛时期。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的生活与政治文化状况。由于中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形式简洁,诗人喜欢描绘典型的行为和特殊的事物来创造诗词中经典的形象。创造诗词中经典形象的一个重要方法便是诗中色彩词语的使用。在中文中,色彩词语常含有特别的内涵,这使得外国读者很难理解中国古代诗词,因此对这些色彩词语的翻译也就成了一项艰难的工作。

一、古代诗词特点

中国古代诗词每句都字数相等,两句一组,其中常常嵌入对仗的组句。对仗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大形式特征,上下两句对应的字或词在意义、词性和结构上都严格对称。对仗不仅使句子看起来更加平衡,也让诗词更加朗朗上口,并能上下呼应,起到强调的作用。比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诗中的一、二句,五、六句分别对仗。一、二句名词“青山”对“白水”,其中“青”又对“白”,修饰其后名词,“山”对“水”;动词“横”对“绕”;名词“北郭”对“东城”,同样“北”对“东”,修饰其后名词,“郭”对“城”。诗中还有另一组对仗,即五、六句“浮云游子意,落日古人情”。

我国古代诗词中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感受性语义特征都具有模糊性,具有“主观的”感受性语义特征。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无限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提供了联想想象的充分条件,提供了审美的广阔空间。模糊语言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了精确美、含蓄美、幽默美以及形象美,价值无限。不同的人对这些词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诠释或感受。比如,英文home表示一个人的“家”,但不同的人对它却有不同的“个别的”和“内涵的”感受,大多数人看到这个词都有安全舒适的感觉。可见,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感受性语义特征方面同样具有较强的模糊性。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诗词具有极强的文学模糊性,主要体现在意象模糊、句法模糊和语用模糊。下面根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进行分析:

(一)《天净沙·秋思》的原文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小令中的杰作,脍炙人口,历代传诵,但凡受过教育的人都能不费力地背诵,可见其影响之广,作品之精,含义之深远。该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被历代文人誉为“秋思之祖”,不拘于语法,仅用名词建构意象,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使得英译本繁多,差异巨大。已有学者对其英译本进行了有益的分析与探讨。试图使用语言的模糊性理论对《天净沙·秋思》原文及其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在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中如何较好地保持模糊美,传达最近的意境。

下面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原文: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曲总共五句28个字,前三句共18个字,由9个名词短语铺排而成,这9个名词词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结构一致,都是“修饰语”+“中心名词”的结构铺列了9种景物,后两句共10个字,由两个相当于短语的短句构成,是全曲的点睛之笔,语言简洁凝炼,句法独特,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勾画出一幅简洁明快的秋天傍晚的景象。

该曲不仅句法特征独特,具有很强的表达力,还体现了语言表达的模糊性,使全曲传达出意境的模糊美。前三句中9个名词短语列举了9种景物,没有一个动词,稍微动一点的就是“流水”在整个氛围中,人也被静化了,种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则没有一个字眼来说明,一切皆在于读者的理解,美景天成,意境自出另外,枯的藤,老的树,黄昏的乌鸦,古老的道路,瘦瘦的马儿,这些形容词和名词组成的词组给人的感受性语义都具有模糊性,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人经历的读者读来感受都是不尽相同的,曲作者并不确定的词组表达给了读者以不同解读的自由,可以说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典型代表之一,《天净沙·秋思》体现出无尽的模糊美。

三、经典译文分析

诗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就在于更注重读者的理解、意象的传递,在此要特别提出模糊理论中的“感受性语义特征的模糊性”。

Autumn Thought

To the Tune of Sky——Clear Sand

Withered vine old tree,a raven at dusk crows,

Tiny bridge,thatched cottages,the stream flan,

Ancient road bleak wind,a bony steed slaws,

The sun’s setting in the West,

A heart- broken man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sorrows.

周方珠先生在《翻译多元论》一书中谈到文学模糊与翻译时说,作为译作作者,“译者应该为其译作的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所以在翻译《天净沙·秋思》时,特别注意了语义模糊和意象模糊的保留与传达。

此译文共五行,与原文保持了一致,前三句包含了九个偏正式名词短语和三个动词,后两句由一个完整的短句和一个介词短语修饰的名词词组构成,结构上与原文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三个动词的使用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九种景物与原文一一对应,枯藤依旧是枯藤,老树依旧是老树,枯藤是否绕老树,人家在流水的什么位置都是模糊的,一切都在读者想象中,事物呈现出静态,好似一幅古老的水墨山水画,意境无限,兼顾了诗词的语言美、语言的模糊美,以及意象的模糊美。

四、结语

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词语言的模糊性、意象的模糊性,具有无限的模糊美。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客观属性,但由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习俗的不同,各种语言的模糊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中英文诗词形式差别巨大,因而诗词翻译时模糊性的处理、模糊美的传达有相当的难度,文学翻译特别是诗词翻译应十分注意模糊美的表达。通过《天净沙·秋思》原文和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能保证语义表达和句法规则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模糊对等翻译,即用一种语言的模糊词去翻译另一种语言的模糊词;也可采用变异译法,即一种语言中用一个词表达模糊概念,在翻译时用另一语言的非对等词来表达相同的模糊概念,这样能够较好地转达我国古代文学原作的模糊之美。语

参考文献

范仲淹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识解 中国 古诗 翻译

一、引言

中国古诗中蕴含着独特的音美、字美、诗行美、诗人的情志美、意境美及象征美,是中华文化最精深粹美的部分,译者应该透过美学的角度去发掘中国古诗之美,用美学的再现手段去再现中国古诗之美。然而,由于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只有宏观的论述,缺乏方法论,操作性不强,很不利于从科学、系统的角度去进行中国古诗英译的翻译美学研究。近年新兴的边缘学科-认知翻译学是一门将"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紧密结合的学科,认为翻译从本质上即为在译语中识解原作者在原作品中的原意图。因此,作者认为,将认知语言学中所提出的用于解释语言表达主观性的“识解机制”运用于翻译美学研究中,能够更好地解决翻译理论缺乏方法论的问题,更好地再现中国古诗原句的美学效应。

二、识解机制与翻译美学

认知语法的著名学者Langacker(1987,1991)在其认知语法框架的著作中提到,识解是人类认知的主要方式。通过对识解机制的研究,语言学者们能够对人们在相同的场景下产生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用于分析和研究人类言语的主观性以及对翻译中译者的认知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而识解机制对于翻译美学的理论指导主要体现于审美活动和审美再现。

1.识解机制对审美活动的理论指导意义。人们想要理解言语行为的文字表现形式―语言表达式的结构或者意义的时候,往往需要使用其他的单个或者多个言语的表达式的意义或者结构作为基础,这即为背景的概念。对于译者来说,翻译原文的靶域以及言语理解对于译者有效地翻译有着重大的价值。而认知语言学中的源域实为分析靶域的背景,而语境则充当着语言理解的重要桥梁。译者通过移情入原作,对原作的语言理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考信息。

当人们想要对事物进行描述时,一般会涉及到描述着与被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这个就是视角。识解机制中的视角的选择能有效解决诗歌翻译中由于历史背景的久远,造成读者对古诗中主语宾语及时态等内容理解的偏差,从而影响读者的正确理解的问题。

2.识解机制对审美再现的理论指导意义。进行语言表达时,人们拥有辨识注意力方向以及焦点的能力,这种认知能力实为突显原则的认知基础。在言语的表达中,人类为了正确地表述出自己的想法,满足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得到恰当理解的要求,往往通过对相同场景中不同对象进行突显的方法,最终获取多样的语言形式以及表达的方法。这与翻译美学中的象似原则不谋而合,且有着理论指导意义。在翻译中,利用突显来划分词类,分析句法,结合象似原则,用更符合读者理解方式和文化背景的译文,对原文进行艺术模仿,更有利于对原作的审美效果的再现。

三、识解机制对中国古诗英译的指导价值

1.翻译美学关照下背景和视角对中国古诗英译的指导价值。翻译美学认为翻译是译者和作者以及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对话。对于译者来说,译文充分体现着作者内心的想法。译者和作者关注的主要内容都是文本。透过与作者在文本层面上的对话,译者能够更深入理解文本含义,并进行再创造。因此,通过识解机制中语境的运用以及视角的选择,能有效地让译者移情入原作,透过正确的视角,有效地理解具有千百年历史的中国古诗,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下面以贺之长的《咏柳》及其英译版本为例来阐释识解机制对译者审美活动的影响。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Jade-1ike weeping willow looks 1ike a beauty's figure; Its slender twigs are green ribbons of beauty's skirts.Who on earth cuts out the thin leaves on the osiers? The early spring's breeze seems to play the roles of shears.

一By Lin Kezhang

译语语境对源语文本的认知语境的认同性是指源语文化意象及其表达都能在译语语境得到认同,即在功能上与源文化相关的语境特征能建立在译语语境中,为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所接受。这种映射认同性生成的理据是文化间的共性、趋同性和兼容性。一种来自异域的文化意象只要透过译者的译文深入进译语的语境并为其读者所接受,这种文化意象便成为了一种共享的文化符号。

源语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认知语境的趋同度越大,翻译越能顺利进行;反之,如果三者之间认知语境趋同度很小,翻译则会受到影响。因此,译者通过对语境以及视角的正确选择,可以将源语文化移植在译语文本中,从而保全原文化的意象功能。在文化问的共性、趋同性和兼容性的映射下,译语读者便可依靠其认知语境激活记忆中的有关心理图式,对空缺的意义进行补缺,解读移入的文化意象,做出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语境假设,获得相同或相似的审美效果。

2.翻译美学关照下突显对中国古诗英译的指导价值。“突显”是指在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在认知语言学中,突显就是指对语言所传达信息的取舍和安排。突显原理的基础是因人们在观察事物时视角或注意力的不同,而在认知辖域中选择不同的部分作为突显对象。因此,视角、注意力和辖域是体现突显的重要参数。突显不同,语义联想不同,省略可以使人根据自身文化背景突显出不同的事物,对诗歌有不同的理解。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和背景是反映突显的主要运作机制,其中背景常被看作参考点为其突显对象提供视角平台、位置和方向,起到突显图形的作用。而这样的背景往往处于隐伏或省略状态,需要调动较多的认知运作来理解。诗歌的重要特征是用词凝练,含意深远,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会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激活点,而这些点足以触动读者头脑中的概念系统,从而在头脑中将这些概念形象化、理化,使得这些激活点得以突显,突显部分可以看作图形。

因注意力的不同在认知辖域中选择的突显对象不同,读者需要动用较多的认知运作理解其含意,填补大量缺省信息,不同读者对缺省信息的增补也不同,从而多面解读诗歌。此外,在诗歌中常常会出现连词助词的省略现象,这就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诗意联想空间。在认知域中所选择的突显对象不同,在读者头脑中建立的意象也完全不同;联想省略不同,在人脑之中所呈现的图形也不同,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也不同。

下面以著名的元曲《天净沙・秋思》的英译本为例,探讨突显对于中国古诗英译的省略及意境重现的指导意义。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Tune:Tian Jing Sha

By Ma Zhiyuan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And below the bridge quiet creek running.Down a worn path,in the west wind,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丁祖馨、Burton Raffel译

作者使用了一组形象的可感知的意象群,省略了所有语法连接成分,省略了所有的背景,即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看似没有直接联系的意象简单并置,这种在秋天里可能出现的景物都得以聚焦突显,透过这种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广阔想象的天地。读者可能因此而联想出一幅幅美妙而形象的秋景。再看译文,前四句模仿汉语的表达方式,一反英语句法,为典型的片语(fragment),对应原文的物象累加而成的“形美”与“意美”,符合源语审美及修辞立意,而且韵律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兼具了“音美”,不失为中诗英译的佳作。

四、结语

识解机制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种关键认知方式,能够解释若干传统理论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本文作者通过将识解机制引入翻译美学中,从背景、视角及突显等三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古诗英译的理论指导作用,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有效地拓展了翻译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对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W.1987a&1991.Func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ol.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Stanford,Cal.: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Langacker,R.W.1991.Cognitive Grammar.In Droste,F.G.&J.E.Joseph.eds.Linguistic theory and grammatical descrip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75-306.

[3]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1.

[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5]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范仲淹的故事范文4

关键词:美学视角 中国古典诗词 语言特征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及语言翻译的重要性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

和现代诗相比较而言,旧诗成为人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习惯称呼,或者甚至干脆把它叫做古诗。纵观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里面所有的赋、韵、诗、词、曲,这些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格式,语言都是非常的精炼,表达的意义也较为深远。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使用不同于生活交流,也有别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使用。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使用上强调的是对语言原来的面目和功能做出更改和变形,重新赋予它们新的含义和寄托,具体表现为在语法上的改变原词的词性,重新安排各个字词之间的顺序,减省诗句的该有成分。历代诗人词者们就是通过上面几种典型常见的方式来吟咏他们自己心中的世界,宣泄他们丰富的情感,寄托他们难以诉说的故事,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个美妙动人的经典和传奇。

(二)中国古典诗词翻译语言的重要性

作为中国文学的典型代表的古典诗词,是最早为世人所接受的中国文学形式之一。那么作为最具中国元素的古典诗词,在向后人进行交流展示时必然涉及到翻译工作。语言是翻译中需要更改的最直接的载体,如何对古典诗词的语言进行合理地翻译,及翻译语言的规范化,就成为大家不得不关心和投入研究的重要领域。因此,中国古典诗词翻译语言就变得异常重要,翻译的语言要保持古典诗词原有的本色和性质,因此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语言方面的重视也就成为了必然。

二、美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特点

(一)美学视角

我们对于自己感观的所有内在和外在感受,都统称为美学。这个最早发源于欧洲地中海古希腊的词,其发展经历与其他学科一样。我们翻开德国著名哲学家鲍姆加登所撰写的《美学》来看,美学才真正融入了审美这一本质内涵,也正是审美内涵的因素,使得美学得以成为一门独立成熟的学科进入人们的视野。自从美学诞生之初,就没有形成一个固定而广为人所认同的概念,然而都有以下几个基本的要点:美学作为一种科学是关注审美及其审美价值的;美学是一种艺术哲学;美学作为一种科学是通过研究美和艺术,建立在审美经验之上;美学简单说就是涉及美、讨论美、研究美的一门独立科学;美学是人们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一门独立的科学。我们经过比对研究分析发现,最后一种陈述所涉及的美学关系到语言词汇方面,本文也将采纳这种表述――即美学是一种科学,这种科学是建立在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作为关切到对美学词汇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的美学视角,也就是通过对这些美学词语语言,从发现美的角度去研究。

(二)中国古典诗词在美学视角下的语言特点

与中国古典诗词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不同,中国古典诗词在美学视角下的语言特点拥有区别于本身的独特地方,这些特点,甚至有些和本身特征竟会相反,然而这就是从美学视角所能观察得到的特点。因此,中国古典诗词在美学视角下的语言特点,显得更加的独到,它们共同的表述可以是平淡无奇,平凡普通,朴素无华,甚至是丑。但是从美学角度去进行分析,这样的语言同样是可以写进高度浓缩的诗词里面的,而且表现出来的都是会让人感到眼前一亮的美的存在。

三、美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的语言赏析

(一)基于汉字词性本身特征的使用和语言翻译

在这里我们可以举出三位诗人和他们的作品一一细看。首先是唐代山水诗人王维在《送别》这首诗中的几句诗句的语言,这首诗从外面上看去语言句子非常的平常淡然,但是我们仔细咀嚼体会可以悟出其中的深刻含义和真挚情谊。诗中有两句是“下马饮君酒”“日色冷青松”。当翻译此二句诗时,在美学视角的审视之下,“冷”就不能还作形容词来翻译了,我们必须将它翻译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才能显现此二句诗的原味。其次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在《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写道:“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全诗从诗人王昌龄讲诉自己玩月开始,进而由月怀念自己的挚友,顿生时光依旧在的感慨,说明我们人生在世却是聚聚散散反反复复变化无常。诗中“淡”字的翻译也是和前面一样,从美学视角的审视方法来翻译,这个字也不能直接译作形容词,也是要将它使动化,这样翻译才不会偏离诗人本身的表达。我们来看唐宋家之一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的这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很显然“绿”字在这里也不能贸然翻译成形容词“绿色”,是必须将它使动化,这样才符合美学视角的审美要求。

(二)汉语语序和表达习惯差异下的翻译

以诗圣杜甫的名作《秋兴八首》中的一首来分析,在这组诗中,我们发现这两句诗句“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不是很通顺。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在翻译的时候就无法下手,更谈不上深刻理解其中的韵味了。此二句诗正确通顺的顺序应该是:鹦鹉啄馀 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用现代汉语的解释去分析是不行的,这是明显的句子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发生了颠倒。因此在翻译教学的时候,就必须注意处理这些细节,否则难以还原诗中本身的意境,就更谈不上从美学视角对其进行审视了。再看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作《登鹳雀楼》,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诗,在翻译教学时,我们要强调的是,必须主动将诗句调整为:欲目穷千里,更上一层楼。在翻译的时候,还原对偶本身的诗句才能正确地理解,这也是一种前后语序的有意错乱安排。

(三)美学意境下的汉语意和特征翻译

《访隐者不遇》是唐代著名苦吟诗人贾岛的作品。我们抄录下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很清晰的是三次你问我答的过程,按照现在的常理,三个轮回的问答,一来一往,必须要有六句话才能完成,而我们的诗人巧妙地使用了省略,将本该有的六句话缩略成四句诗。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意把省略的部分及时进行补充,用美学的视角来审视诗歌本身蕴含的趣味。其次宋代词人辛弃疾一首家喻户晓的词作《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前半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二者到底是什么关系,由于省略,导致我们在翻译教学上很难做出固定的解释,到底是因为一骑红尘妃把妃子逗笑了,还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中笑了呢。由于诗人的故意省略诗句成分,导致我们在翻译教学时,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语言安排,而且是必须符合美学视角下的审视要求。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篇《西江月》里面这样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很明显是一连串的名词,怎么可以组成句子,就更不必谈它的韵味了。其实不然,这是词人利用省略,把词句的名词以外的所有词都剔除了,这样在我们翻译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发挥我们读者的想象去还原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景,这样可以显得自由,不拘泥。

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历史文化内涵深刻隽永。对于这些文学瑰宝来讲,最大的意义无非是让它们重新还原古代的各个场景和诗人们的情愁苦乐,所以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就值得尤为关注。本文只是从美学视角出发来审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语言的特点,还希望有更多的关注,使古典诗词翻译教学的使用语言更加规范和贴切。语

参考文献

[1]人间词话[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范仲淹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小电源;终端变电站;自动装置

引言

链接存在并网小电源的供电体系一旦在主供电源不存在之后,需要立即利用相关措施把并网小电源进行有保障地解列。确保不影响终端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对此,工作人员更要设计出关于终端变电站的保障机制计划与保护装置在改造之后的整定计算原则,确保整个电网系统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

1.当前小电源并网现状

由于小电源普遍拥有其小型、分散的属性,必然会为整个电力体系地运行、对继电保护的配置造成一定的负担。这样一来,无论是对小电源还是对区域性的电网的运行都将产生安全隐患。而且在电网体系中,因为有反复的大机组并网,电力系统常常会单方面地专注于对大容量机组与网架的重视,忽视了小电源的安全问题。在电力系统中距离小电源一侧较大的事故冲击会导致小电源初期的稳定运行带来较为严重损害,其原因是因为小电源主要都是利用弱联络线与区域电网展开相互联接的。

2.小电源接入对于自动装置的动作影响

2.1 并网线路保护配置影响

因为小电源的进驻作用,终端负荷站无论是理论或是实际上都成为了小电源及系统的一个联络站。无论是110 kV、35 kV、10kV的联络线路都需要安排方向保护,而两侧的保护方向都应当指向线路。如果出现线路较短的情况,保护配合较为困难要在第一时间对故障的线路实施切除时,还应当要配置拥有全线速动保护。110 kV系统联络线倘若发电机容量相对比较小,如果换算至110 kV侧的短路阻抗比较于系统阻抗总体较大,110 kV系统联络线路形成故障阶段电源侧无法供给基础上的标准短路电流,弱电源侧保护无法确保有效启动。为了可以将保护配置精简化处理,工程中大部分单单只会在系统电源侧展开配置保护,而弱电源侧只会配置断路器操作回路。而对比能够直接进驻小电源35 kV、10 kV联络线,对其可以配置带方向的电流保护,进而高效区分故障区域。

2.2 备用电源自投装置影响

大多数的终端站点设备的自投装置主要都是由检母线无压当成是对自投启动的认定标准,经过延时整定之后再脱离工作断路器,在明确脱离进线之后,进而重新完成对负荷供电。如果在变电站中的低压侧母线链接至了小电源,体系发生故障,由于短路电流及系统母线残压,导致可以达到自投装置条件相对而言会很困难,哪怕自投装置能够常规化得以启动。然而,对失去联络的小电源侧系统来说,它的电压频率会产生比较显著的加快变化。假如,这个时候自投装置一旦失去了与其同步的小电源系统强制性进驻系统,那么显而易见的是,这对小电源发电机的撞击力是无法想象的。故而,可以说自投装置于合备应用电源断路器前提,一定要联切并网小电源。如果小电源侧保护和解列装置没有得到第一时间快速的可靠动作,导致其与系统出现解列现象,那么,可以说备自投装置也许拒动,又或是出现误动,最终导致事故地扩大。在当前现实的工程设计里,大部分的并网变电站基本上都是根据终端负荷站展开设计工作,备自投设备没有权衡并网线的出口。为了可以彻底清除小电源左右备自投装置动作。一方面需要严格的规定电源侧安置一些具有较高可靠、安全性的解列设备,在系统出现事故之时,能够使得小电源可以自主地进行解列脱离系统的行为。

2.3 线路重合闸影响

因为小电源的链接进驻,最开始进行单端供电的辐射供电线路,一下转换成了双电源弱电联络线路。110kV、35kV、10kV的相对独立的小电源接入线都变成了系统整体的联络线部分。为了能够降低在并网阶段,所对小电源发电机造成的瞬间撞击,一开始根据原来的负荷线配置的普通重合闸必然不能够再次投入应用,并网线适合通过解列重合闸的办法进行:把一侧电源进行解列,再将另一侧安置的线路检定无压重合闸。大多数状况下,可以把其中的并网电源开关当成是解列点,一旦线路发生故障之后,能够跳开断路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发生故障以后电源侧往往不能够和系统维续前期的同步水平,电源侧利用检同期重合闸的程度也较弱,故而会基本弃用。另外,对并网线间隔的低周减载的时间通常情况下要略小过间隔馈线,如此产生局部系统之后,低频减载设备会第一时间切并网线,从而保证电源侧对负荷的供电。

3.小电源并网对自动装置的影响应对措施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属于当工作电源由于故障原因出现断开之后,可以自主且快速地把备用的电源投放到工作抑或是把用户切换至备用电源中来,最终可以让用户快速取得正常用电的自动装置。根据动作行为的不尽相同,主要涵盖了两类形式:进线备自投与分段备自投。其中,进线备自投属于指一条母线中涵盖了两回电源进线,通常状态下,一回主要是属于工作电源,而另外一回则当做备用电源应用,一旦当工作电源出现故障进而发生停电之后,备自投自动装置会把这个母线的负荷转移到备用电源上完成供电的一种形式;而分段备自投则是指在一条母线中设置存在一分段开关,每段母线中皆存在一回进线电源,通常状态下两回皆可以当作是各自母线的电源,作为彼此备用,如果当一回电源出现故障引发停电之后,再通过自投装置完成自动合上,分段开关把与之相应母线负荷转移至另一母线的供电形式[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电力体系日益扩大的阶段,小电源往往会利用区域性的电网进行联接。无数的小电源利用联络线的作用和电力系统进行并网,不但能够有效地接触电力系统供电紧张的局面,更能够提升供电的可靠程度。改善小电源并网问题不但能够有助于我国电力系统的有序发展,更能提升用户满意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进,孙冬明,付联卿.基于故障范围的小电源对终端变电站自动装置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省电机工程学会[C].云南省电机工程学会,2012.

范仲淹的故事范文6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字叫《激励孩子成才的108个好故事》的书,被书里面《范仲淹求学》的故事所吸引。

故事大体讲的是:范仲淹小时候家庭环境不好,但他非常用功,常读书到废寝忘食的地步。疲倦时,他就拿冷水洗脸,用冷水使自己清醒,再继续读书。范仲淹后来做了宰相,他的着名散文《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表达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则故事让我明白了,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要有不怕苦的精神,学好文化知识,长大了才能有好的成果。

我要向范仲淹学习!

莱芜市实验小学二年级:孔旭?D